河南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设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748225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3.38KB
河南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设Word格式.docx
《河南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设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南生态农业的发展建设Word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张佳华张丽张骞张艳艳张宇赵丰
(以上均按学号排序)
河南省生态农业的发展与建设
一、生态农业的内涵
生态农业于20世纪80年代兴起,它的概念最早由美国土壤学家W.Albreche于1970年提出,他认为生态农业是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系统科学的方法,以系统工程的方法来指导和经营管理农业生产和建设,把现代科学成果与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有机的结合,把农业生产、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治理、保护及资源的培育与高效利用为一体的,具有生态合理性、功能良性循环的新型综合农业体系。
1981年英国的M.K.Wouthington等提出“生态农业是生态上能自我维持的、低输入的、经济上有生命力的,目标在于环境或伦理方面以及审美方面不产生大的和长远的以及不可接受的变化的小型农业系统”。
我国所倡导并实施的生态农业的内涵是:
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下,总结吸收各种农业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体系。
它要求把发展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二、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我国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技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和经济上的良性循环,实现农业的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1、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态系统的总体效益的提高和产出结构的优化,体现的是经济和生态效益并重,同时吸取一切可利用资源进行循环使用,使生物和环境之间得到最优化配置;
2、生态农业强调生态系统各要素的整体性、综合性、协调性的统一;
3、生态农业强调开放性与稳定性有机统一。
它要求打破传统封闭式的生产模式,建立开放的生产技术体系,实现资源的连续利用,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摘自王冉同学论文)
二、生态农业的必要性
1.巨大的人口压力需要生态农业发展
人口自然增长和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矛盾,始终是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核心问题。
我国农业长期以来以相对紧缺的资源承担着巨大人口压力。
2006年底,全国总人口为1314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69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09‰,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8‰。
我国人口的持续增长,既不断增加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又增加对资源的需求。
建设高效生态农业,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这种发展思路既加速了农业的经济效益的提高,又促进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有限的自然资源要求发展生态农业
良好的自然对农业的发展起基础性支撑作用,使农业生态系统有稳定、均衡、充裕的资源可利用。
2005年国土资源部公布的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显示,我国人均耕地面积由2004年的1.41亩进一步减少到1.4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
水资源更加紧缺,人均占有量为世界平均的1/4,每年因为缺水,约有6.70×
106hm2可灌溉面积得不到灌溉,而且水的有效利用率仅为30%~40%,水的粮食生产效率为0.8kg/m3,不及发达国家的一半。
人均矿产资源及能源也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有限的自然资源基础要求我国农业必须走一条资源节约及合理利用的道路。
发展生态农业正适应了这一国情特点,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
3.生态环境保护呼唤生态农业和生态食品的出现
长期以来,我国农业自然资源处于高负荷运行状态,不仅自然资源生态性能得不到恢复和提高,反而由于要保持粮食、蔬菜等农产品的稳定增产不得不增加化肥、农药等投入,致使农业内生污染日益严重。
随着工业化进程加快和人口增长,生产、生活消费废弃物不断增加,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破坏越来越明显,点源污染、面源污染和立体污染并存。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促进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以农业污染防治为基础,以食品安全为目标,以资源高效利用为手段,以经济效益为动力,大力推进生态农业产业已成为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农业是遏制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退化的有效途径。
据统计,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每年生产的农药品种约200多种,加工制剂500多种,原药生产40万t,位居世界第2位。
农药的大量使用破坏了自然界原来的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遭受严重威胁。
尤其是那些高毒、高残留农药的使用,使粮食、蔬菜、水果和其他农副产品中有毒的成分增多,影响食品安全,并危害人体健康。
加上农业生产大量施用化肥,引起湖泊、水库的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使生态环境受到严重摧残,突发性生态环境问题接踵而至。
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农产品出口面临着国际市场的严峻挑战,在这种背景下,发展生态农业不仅涉及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而且更直观地涉及农业生态安全、农业结构调整等重大问题。
(摘自刘青同学论文)
三、我国目前生态农业面临的问题
我国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开始建设生态农业,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仍面临着许多方面的问题和挑战。
总体上,我国的生态农业还是小规模、低技术、低效益、低循环的农业生产,与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要求尚有差距,表现在:
1、有关生态农业的理论有待创新和完善。
其一,许多生态学理论都是新提出的,还没来得及运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没得到广泛的推广,这使得这些原理过于抽象,难于为大多数人特别是广大农民所掌握,从而使生态农业很难在实际生产中普及。
其二,现有的科学研究成果远不能满足所要求的生态农业发展水平,在生态农业试行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不能及时有效的运用现有理论得到解决。
总体来说,就是理论和实践存在矛盾,理论的创新完善迫在眉睫。
2、保障体制不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没严格地实施。
长期以来部门内部和部门之间太过分割,各为各自利益,各部门之间缺乏相互磨合的配套保障机制。
原有的政府业绩考核制度仅限于任期内取得的经济效益,很少考虑因经济发展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引起的社会影响,因而生态农业得不到积极的重视,发展步伐很慢。
3、技术管理系统不够硬。
生态农业强调对现有技术的优化组合,但过多的利用现有的技术往往让人觉得生态农业同其他农业形式没什么区别,同时,由于技术管理系统不过硬,组合中受现实生产环境的影响,可能出现一种技术跟另一种技术在这个环境可组合,换了另一环境则出现排斥甚至负效应,产生新的治理难题。
4、农民传统生产观念太牢固,生态农业模式得不到积极支持。
从效益上看,生态农业追求的是整体效益,而农民由于受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思想约束,已经摆脱或即将摆脱贫困的农民在迫切致富意识的驱动下要做到既考虑本身既得利益,又考虑社会和生态效益是比较困难的。
生态农业长远性经济优势对于文化知识有限的农民来说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许多人对新技术是持怀疑态度的。
5、现今广大生态环境已严重恶化,治理存在相当大难度。
建国以来,全国人工草场生产力下降了60%~70%,水土流失面积发展到367万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面积达262.2万平方公里,全国每年流失泥沙50亿吨,损失的肥力相当于4500万吨化肥。
同时,全国遭受工业“三废”污染的农田面积已达0.1亿公顷,年经济损失超过100亿元。
农药、化肥的过多施用造成农产品安全性下降,严重危及人体健康。
森林过度采伐以开垦农田,致使森林覆盖率锐减,由此引发的干旱、洪涝、冰雹等灾害频繁,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
如此严重的生态问题成为生态农业前进的瓶颈。
四、河南生态农业的发展与问题
河南省作为一个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近7000万人的发展中大省,要建设惠及全省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
相对城市来说,农业内在素质和发展水平较低,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化、组织化程度低,资源和环境约束日益突出等问题是困扰农村产业发展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加快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施农村生态产业的战略性发展。
1、河南生态农业发展成效
①.开展农业环境质量调查和农业环境科学研究。
河南已在南阳、信阳、周口、郑州、新乡等13个市进行了农业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重点调查。
在有关部门的密切配合下,用近两年时间,完成了资料收集、座谈讨论、取样监测、组织编写报告书等项工作,基本查清了河南农业环境质量现状,找出了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危害人体健康的限制因素。
在完成农业环境质量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省农村能源环保站积极组织全省17个市,对河南主要农蓄产品质量进行普查,对信阳、南阳、周口、驻马店、郑州、许昌、安阳等市取样监测,基本查清了小麦、玉米、烟草、苹果、鸡、鸭、牛奶等22种主要农产品中的有害物质含量,找出了制约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提出了控制农业环境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和产量,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有效措施。
②.以点带面,推广典型,推动生态农业发展。
1986年以来,河南环保,农牧部门在开封,内乡,兰考,罗山等县安排了一批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试点。
各市按照要求,多方筹资资金,开展生态农业的研究和示范工作,涌现了一批不同类型的生态农业模式,有利促进了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内乡县从改变传统发展模式着手,立足最大限度降低资源消耗,着力保护生态环境质量,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先后经历了生态认识,生态试点,百村开发,示范区建设四个阶段,投资两亿多元,进行了灭荒造林,小流域治理,农村能源开发,园林网建设,产业结构调整及工业污染治理工作,形成了“中山陡坡林草化,低山缓坡梯田化,沟坝阳湾果园化,沿河川滩园林化,农业成产生态化,城乡建设一体化,工业生产清洁化,废物处理资源化”的雏形,成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农业标准化生产与认证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已完成了大白山羊,朝天椒等三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
制定了《大白山羊种植系列标准》,《朝天椒种植系列标准》。
油桃和朝天椒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标识。
通过农业标准化工作改造了传统农业,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与品质,逐步形成了一批农产品品牌。
③.强化农业环境法制管理,为生态农业建设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1987年7月河南省人大颁布实施了《河南省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办法》,1993年7月省环保局与有关局委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乡镇企业环境管理工作意见》,各市依据环保法,结合本地区存在的主要问题,制定了相应的规章制度。
经多次讨论修改,《兰考县农业环境管理暂行规定》于1991年4月颁布实施。
这是河南第一部县级农业环境管理地方行政规章。
继兰考县之后,现已有社旗、温县、平舆、上蔡、西平等六县相继出台了农业环境管理地方行政规章。
④.生态农业建设逐步引起政府和有关部门领导的重视。
近几年来,全省各级农业、环保部门,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和《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生态农业的通知》以及党和国家有关发展生态农业、保护和改善农业环境的方针、政策,大力普及农业环境保护知识,组织开展不同类型区域的生态农业研究和推广工作,用典型启发教育干部群众,不断增强各级领导的农业环境保护意识,逐渐重视和支持农业环境保护。
兰考县人大通过了《兰考县生态农业建设规划》;
商丘市为抓好生态村建设,主管环保的副市长多次组织有关部门现场办公,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保证项目顺利实施。
2、当前河南省生态农业发现存在的问题
①.生态农业建设还没有引起各级领导的足够重视。
各级领导和广大干部群众还没有真正把生态农业建设列入各级决策部门的议事日程上。
环保部门工作的重点仍处于抓工业污染源治理和城市环境综合政治上,对大环境保护缺乏足够认识;
农牧部门较重视推广某一单项技术措施,而忽视综合治理技术的研究和推广,片面追求农产品产量,轻视农产品质量的提高,忽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发展。
生态农业仍处于小规模试点上,推广的面积、范围不大,形不成规模效益。
这种现状与国家要求相差较远,同社会发展极不适应,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②.组织机构不健全,人员素质较差。
相应的生态农业组织机构多数规格较低,专业工程技术人员较少,特别是熟悉生态农业工作的人员更为缺乏。
农业环保事业起步较晚,多数市、县农业环保和农村能源部门一起包办,一套人员,专职人员较少。
乡县农技站长期以来从事的是常规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对农业环境保护和生态理论掌握了解较少,组织开展生态农业难度较大。
③.生态农业建设所需经费得不到落实,推广生态农业技术缺乏基本保障。
国家有关部门曾发文强调:
“农业环境保护是一项新兴事业,基础薄弱,各级农牧渔业部门应根据实际需要,保证基建投资、事业经费和科学研究费用。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至今农业环境保护所需的专项事业费还没有得到解决。
当前,农业环保部门处于“有钱养兵,无钱打仗”的被动局面。
农业环境管理、监测、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环境科学研究等项工作无力开展,工作处于应付状态。
④.农业生产中违反生态经济规律。
河南各地农村广大群众在生产实践中,有不少地方的做法违背了生态经济规律,使生态环境遭到破坏,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主要有:
①滥施农药化肥,造成农田和水体的严重污染;
②深层地下水过量开采,是水位急剧下降;
③对乡镇企业发展缺乏正确引导,使农村生态环境恶化;
④滥伐森林,单一种植,致使水土流失严重。
(摘自张佳华同学论文)
五、河南省农村生态产业发展战略规划
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阻力主要在于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农民单纯依靠粮食、畜禽、果蔬等初级农产品实现增收致富的效益并不明显。
当前河南省农民增收更多地依赖于闲置劳动力向城镇转移就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劳动力输出地农村长期的投资缺位、产业缺位和技术性人才缺位仍在制约着农村整体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生态产业是按生态经济原理和知识经济规律组织起来的,基于生态系统承载能力,具有高效的经济过程及和谐的生态功能的产业[7]。
通过对农村进行生态产业发展规划,以增强农村投资效应、吸收技术性人才回归,对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具有关联带动作用。
农村生态产业发展主要从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和生态旅游业等4个方面来进行。
1、培育和壮大农村生态工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发展农村生态工业的核心任务是以农产品资源开发为基础,以大企业产业转移扩张为契机,以乡镇工业园区建设为重点,加强产业链条的衔接互通,增强农村产业发展抵御风险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主要途径包括:
①.充分利用粮食、畜禽、果蔬等农产品资源,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逐步形成完整的农业产业体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
②.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中小企业发展,引导中小企业融入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分工协作体系,利用大型企业集团和优势企业的市场份额及技术支持,增强其发展能力;
③.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乡镇工业园区规划建设,完善服务功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引导各类企业和生产要素向园区汇集,实现农村产业集聚化、规模化发展。
2、引导和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保障粮食安全
河南省是国家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保障粮食安全也是保障国家安全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因此发展生态农业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途径。
河南省生态农业发展的重心主要在于:
发展循环农业,推广秸秆气化、固化成型、发电等技术,开发生物质能源,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发展节约型农业,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型农业和集约化生态养殖业,提高农业投入品的利用效率,坚持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如在豫西山区应侧重于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和庭院工程建设,实施无害化环保战略,重视有机食品等安全食品的生产与精加工;
在干旱缺水地区,应重点发展节水型生态农业;
城市郊区可结合自身特色发展旅游观光农业;
许昌、平顶山、信阳等地可以充分发挥地域资源优势,稳定发展棉花、油料、烟叶等大宗经济作物,加快发展果蔬、花卉苗木、茶叶、中药材、食用菌和桑蚕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建设名特优经济林和速生丰产林基地;
实行品牌联动战略,加快推进河南省优势农业产业如黄河滩区绿色奶业示范带、京广铁路沿线生猪产业带、中原肉牛肉羊产业带、豫北蛋肉鸡和豫南水禽等优势区域开发等。
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应尽量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减少农村面源污染,倡导有机肥的使用和生物防治病虫害技术的应用等,使农村生态环境得以改善,以确保国家粮食与食品安全。
3、加强生态林业建设,增强区域性林业生态服务功能
河南地势处于全国第二级和第三级阶梯的过渡地带,西部、南部为山地,东部为平原,其中山地丘陵面积7.4万km2、平原盆地面积9.3万km2,分别占土地总面积的44.3%、55.7%,尤其是低山丘陵区生态退化非常严重。
2007年《河南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2008-2012)》中提出了“两区”(山地丘陵生态区、平原农业生态区)、“两点”(城市、村镇)、“一网络”(生态廊道网络)的林业生态省建设规划。
因此,结合这一规划实施生态林业建设,构筑山地丘陵和平原农业、城市和村镇以及生态廊道点、线、面相结合的综合林业生态体系,对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直接推动作用就是增强了区域性林业生态服务功能,这对于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农村产业投资环境以及促进农村生态林产业的发展都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
河南省应结合森林资源结构和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在充分利用现有宜林地的基础上,积极拓展可利用空间,加快山区生态体系建设,尽快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有效提高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能力,确保区域生态安全。
在农村生态脆弱区和退化区,应积极实施农田防护林体系改扩建工程、防风治沙工程、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工程、村镇绿化工程等林业工程建设。
4、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发展农村特色生态旅游业
农村生态旅游是以广大农村地区资源为特色,以农民为经营主体,以农业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旅游活动为内容,以促进农村发展为目的的社会活动,对于农村农业、经济、文化、环境等诸方面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积极开发农村旅游资源,发展农村生态旅游业,是加快农村生态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
农村生态旅游开发应重点实施特色项目开发。
包括:
①.特色休闲农业开发。
河南省农村存在着多种特色农业,比如焦作的怀山药、开封的西瓜、中牟大蒜等。
当前的任务主要是结合这些特色农业优势,有针对性地进行农业产业开发,加快转变农村经济增长方式,推动农村产业结构的高级化。
在此思路指导下,河南省应根据不同类型的农业资源优势,以特色经济为主导,把特色休闲农业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休闲农业是一个集一、二、三产业于一体的复合产业,它的发展促进了城乡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同时也给农村带来了新的理念和新的经营方式,为解放农民思想、开阔农民视野起到了极大的激发和促进作用。
②.特色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开发。
河南省农村自然资源、文化资源非常丰富。
一方面以自然风景区、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开展以农家乐、家庭式旅游为主的景区与农户联动发展的战略;
另一方面,以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如开封县朱仙镇等)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宝丰县马街书会等)等文化资源开发为主开展农业文化之路。
(摘自马兵江同学论文)
六、加快河南生态农业发展的方法
1.加大生态农业科技投入。
加大科技投入,坚持科技兴农,是加速我省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保证。
我们应完善一下12项技术:
大田及园艺作物多熟种植技术,农林间混作和立体农业技术,稻田的生物共生技术,变温动物及水产养殖技术,饲料再生技术,再生能源技术,生物养地技术,生物防治技术及生物物剂应用技术,保土耕作及秸秆复合技术,节水农业技术,区域环境综合治理技术,温室与庭院利用技术。
要加速全省农业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设,追踪世界科技的新动态和新成果;
加强对农业专门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以适应我省生态农业发展的需要。
2.完善生态农业发展政策体系
在由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转变为生态农业模式时,不仅涉及到人的观念的转变,更关系到知识技术的更新,资金投入,产业结构调整和组织管理等一系列问题。
生态农业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要保证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进一步完善农业资源管理政策,产业政策和农村经济管理等政策法规,特别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有关政策。
3.以生态农业建设为基础,推进绿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随着环境保护运动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生活更加关注,绿色贸易也成为国际贸易的新趋势,这些都预示着新世纪将成为“绿色世纪”。
河南近几十年来农业发展为追求高产量,使用了大量的化肥,化学农药,使农产品受到污染,给食品业带来的问题越来越大。
生态农业的发展为农业调整结构,更合理利用资源,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推进无污染,安全,优质的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会。
但是,小生产方式不利于先进技术的利用和降低生产成本。
因此,推进生态农业的规模化发展,应是生态农业不断巩固和进一步发展的新趋势,也是保证河南安全食品的市场供给能力,增强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条件。
4.加强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
生态农业是包含内容复杂的大农业生产系统,从产业发展来考虑,生态农业的发展首先要以绿色产业为建设目标,以适应21世纪“绿色时代”的国际内需求发展的大趋势。
再次,应着重考虑产业网络链接关系及其发展,高新技术的应用与发展,把生态农业建成稳定,持续,生态与经济效益协调发展的产业。
5.加强农村教育,培养技术人才
除了要有技术人才外,广大农民对科学技术的了解掌握是生态农业持续发展的最基本条件。
建立布局合理,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农业教育和职业教育网络体系是今后的重要工作,也是巩固生态农业成果,是河南生态农业持续发展和提高的前提条件。
(摘自张骞同学论文)
七、具体的经济模式
1、传统模式
河南省94个平原、半平原县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大多以种植业为主,养殖业和加工业为辅,因地制宜采用间作、套作、轮作等种植模式,充分、合理地利用当地资源.主要的生态农业模式包括一元产业生态农业模式、二元产业生态农业模式、多元产业生态农业模式、克服逆境生态农业模式等.
①.一元产业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该模式结合各种生物生育期和气候节律,考虑作物群体在田问的水平排列和垂直分布,安排农作物间作、套作、轮作的时间结构,严格执行作物种植密度、行数、株距等;
根据土壤地形地貌选择作物品种,设计空间结构,最大效率利用土地资源和能量.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瓜果蔬菜、食用菌间作套种和轮种,可以选择冬小麦、春玉米、夏玉米、豆类带状间作套种,冬小麦、花生条播间作套种,大麦、芝麻、夏玉米条播间作套种,冬小麦、油菜、棉花条播间作套种,麦田套种西瓜等模式.通过植树种草、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农林复合系
统,如枣粮、果粮、粮粮、粮菜、粮油、粮棉等,林粮棉油瓜菜菌共生互利种植,如林下种植耐阴药材或食用菌、玉米套种平菇、棉蒜间作等.河南省农枣间作形式集中分布在新郑、内黄等县,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适宜枣树生长,通过采用农枣间作的形式,经济效益提高很快.
②.二元产业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模式
该模式主要指种植业、养殖业、林业、农产品加工业等产业通过内部组合、结构调整而形成的二元结合经营模式,主要包括农牧结合、农林结合、林牧结合、农(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结合等生态农业模式.平原地区的二元产业生态农业模式多以种植业为主.农桐间作是河南省豫东北平原地区农林间作的重要形式,并且正逐步向豫西黄土丘陵区进行推广.目前,农桐间作形式已发展成为农田、农林复合、立体种植、稳定的人工生态系统,并正在向着最优化模式演进.农条间作也是豫东平原地区具有的立体种植模式,白蜡条对防风固沙、改善农田小气候、保障农业生产有明显作用,也是良好的编织用材、优良的工具把柄和体育用品材料及良好的饲料,对当地畜牧业的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农田林网立体型分布在河南省豫东北平原区,包括商丘的宁陵、永城、民权等县,周口的西华、商水、扶沟等县,许昌的禹州、开封的尉氏,新乡的原阳、封丘等县,采用乔、灌、草相结合的方法,对路渠普遍绿化,林木复盖率高,乔木一般采用杨树,灌木为紫穗槐、白蜡条等,草本多为沙打旺等.据原阳县农田林网观察试验,在林网保护下,农田大风日数有所减少,风力减弱30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河南 生态农业 发展 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