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言人制度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732821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4.28KB
新闻发言人制度Word格式.docx
《新闻发言人制度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发言人制度Word格式.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同时,在向全世界展现中国良好形象,为各国媒体提供有关中国的权威信息,让世界充分了解中国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法律法规相继建立和完善,促进了政务公开和政府信息公开化进程。
在当今社会,信息成为一种宝贵的资源,公众对信息的知情权需求越来越强烈,同时,政府希望通过公布信息的制度化和规范化对社会舆论施加影响,提高政府的决策水平、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并借此改善政府形象。
于是在公众和政府共同需求的推动下,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和社会化。
历史
世界上最早的新闻发布会
世界上最早的新闻发布会是在中国举办的。
不过这次新闻发布会实在不值得中国人骄傲,而且应该以之为耻。
时间是1904年2月,日俄为争夺在华利益,在中国东北打响了日俄战争。
当时战地记者很多,但日本军方禁止媒体记者赴前线采访,这让记者们很不满,同时因为得不到日本官方消息,各种猜测就见诸报端,这些消息对日军很不利。
为了扭转这种被动局面,1904年7月,日方将许多记者召集到长春,对战况进行了介绍。
这次发布会被学术界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政府新闻发布会,产生了最早的新闻发言人。
西方的新闻发言人制度
西方新闻发言人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美国总统新闻发言人。
(顺便说一句,传播学的很多理论都来源于总统选举,因为要赢得大选,必须要考虑怎样把自己的政治理念有效地传递给选民,怎样才能得到投票者的欢心,象沉默的螺旋等理论都是在大选过程中产生的。
)
19世纪20年代,美国普通民众获得了选举权;
19世纪30年代,便士报出现。
新闻发言人正是诞生在这样一个政治改革、经济增长、传媒大众化的年代。
19世纪30年代担任美国总统的安德鲁杰克逊最早聘用了新闻发言人,不过当时的新闻发言人作为总统的私人助理,不占用政府编制,不领政府的薪水,所以并不能称之为白宫新闻发言人。
直到1897年,新当选的美国总统威廉麦金利任命了6名领薪水的助理,其中包括负责新闻宣传的乔治B科特柳。
1900年,为了应付每天守候在白宫大门和周围街道的众多记者,麦金利总统专门任命了一位助手每天向这些一记者做一次简报。
这便是最初的白宫新闻发言人。
1909年,美国第27任总统威廉霍华德塔夫脱(任期1909年一1913年)上任。
为了改变前任与新闻界的不和谐关系,他安排了每周两次定期的记者招待会。
这是第一位举办正式的定期记者招待会的总统。
但是,这一制度没有坚持下来。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正式出现是在美国第28任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任期(1913年一1921年)内。
1913年,威尔逊总统上任后,恢复了定期的新闻发布会,但却没有任命相应人员,总统自己担任了新闻发言人的角色,但其寡言少语的个性和干瘪的语言词汇导致与新闻界的沟通很不和谐,直到发生卢西塔尼亚号邮轮事件。
卢西塔尼亚号邮轮是英国丘纳德轮船公司在大西洋航线上最大的客轮。
1915年5月7日,该船在爱尔兰海岸附近被德国潜艇击沉。
船上1924名乘客中1198人遇难,其中有114名美国乘客。
噩耗传来,美国举国震惊,引起了强烈公愤。
迫于舆论压力,威尔逊总统正式任命他的秘书约瑟夫P图马尔蒂担任政府的新闻发言人,负责与新闻界沟通,定期举办主持记者招待会。
这就是现代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发端。
这一制度被后来的继任者哈丁、柯立芝、胡佛、罗斯福等总统继续沿用。
20世纪50年代始,美国在白宫设立了新闻办公室和发言人,标志着建立新闻发言人在美国正式成为一种政治制度。
在美国政府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同时,美国民间的类似做法也发展起来。
一些社会团体、大型企业乃至于社会名流、电影明星等兴起雇用新闻代理人,为他们处理对付越来越多的与新闻界的联系,比如安排接受记者采访、回答问题等等。
目前,新闻发言人制度在西方十分普遍。
据美国全国政府传播者协会估计,如今的美国,各级政府大约有4万名新闻发言人。
稍有规模的企业都会设立专职的新闻发言人,即使是十来个人的小企业,也会有兼职的新闻发言人。
中国的新闻发言人
在中国,人们比较熟悉的如外交部、每年两会的新闻发言人等都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现的。
特别是2003年SARS疫情过后,新闻发言人制度在我国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
从中央国家机关到地方政府、从社会团体到群众组织都纷纷建立了新闻发言人制度。
据考证,早在民国初,中国就出现了记者招待会。
上海《申报》1912年5月24日报道:
国务院于前陆军贵胄学堂内特设新闻记者招待所。
18日下午2时特邀在京新闻记者在国务院开第一次谈话会,唐总理及各国务员均出席,新闻记者共到20余人。
首由唐总理宣言,每日下午2时派秘书2人于招待所接待,遇有可以发表之文件,即交新闻记者带回,诸君遇有质问之事,亦随时可以质问等云。
唐总理指当时北京临时政府第一任国务总理唐绍仪。
新中国成立前,在国民党统治区,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就普遍采用记者招待会这种形式发布新闻。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共两党和谈期间,周恩来同志就经常亲自担任新闻发言人代表中共中央召开记者招待会,宣布中共对和谈的主张,揭露国民党反动派假和谈真内战的阴谋。
1945年8月16日,毛泽东主席为新华社写的社论《评蒋介石发言人谈话》,就是反驳蒋介石发言人8月15日在重庆记者招待会上的讲话。
1946年6月至1947年3月,中共代表团在南京与国民党谈判期间,因经常要举行新闻发布会,党中央考虑到梅益同志一直从事新闻工作而且能言善辩,就决定让他作为中共代表团首席新闻发言人,这在我党的历史上还是第一次。
梅益随中共代表团回到延安时,毛泽东握住他的手说:
呵!
我党第一位新闻发言人回来了!
可见当时国共双方对于新闻发言人的使用和重视。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很少运用新闻发言人形式来发布新闻。
这期间只举行过少数几次记者招待会,比较有影响的有:
1965年9月29日,时任外交部长陈毅同志在人民大会堂举行记者招待会,驳斥美苏超级大国对我国实行军事包围,有300多名中外记者进行了采访。
1980年9月29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长曾涛就五届人大常委会第16次会议决定成立特别监察厅和特别法庭检察审判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案10名主犯的问题举行了中外记者招待会,在当时轰动一时。
同年,中国政府还召开了另外一次重要的新闻发布会,这就是向国内外公众发布关于渤海二号石油钻井船翻沉事故调查和处理结果。
这次新闻发布会,是中国首次对突发事件进行新闻发布。
这一时期还曾就其它一些重大事件举办记者招待会。
但严格地说,新闻发言人并没有形成制度。
中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出现是在1982年,第一位新闻发言人是时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的钱其琛同志。
1983年2月,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央对外宣传领导小组联合发文《关于实施设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和加强对外国记者工作的意见》,要求外交部和对外交往较多的国务院各部门建立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发布新闻。
1983年3月1日,新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齐怀远被正式任命为第一任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并举行了首次新闻发布会。
1983年4月23日,中国记协首次向中外记者介绍国务院各部委和人民团体的新闻发言人,正式宣布中国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
2003年SARS疫情爆发后,从2003年4月初到6月24日,卫生部连续举办了67次新闻发布会,是举办新闻发布会最密集的时期,也是全国全面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标志。
实效性体现
我国的新闻发言人制度已经成为政府管理和服务的必要和有效方式,在政府与公众沟通中体现了它的实际价值和效能。
如,在面对各种突发事件、国际局势、国内外事务等方面,政府新闻发言人基本能够迅速及时地作出反应,为媒体提供权威性的信息,保持与公众的信息通畅,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引导社会舆论,促进社会稳定。
各级政府积极探索立足于实事求是,按新闻规律办事,推进政府资讯公开、透明,促进我国政治民主建设。
在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飞速发展的今天,信息对公众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公共信息可以影响公众的思想和行动,也为公众保护自身利益提供了依据。
实质上,政府信息公开的主要动力源于公众知情权的需求。
公众知情权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是监督公共权力的有效手段,也是新闻发言人制度赖以存在的法理基础。
关于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际效能,我国学者和专家普遍认为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满足公众知情权,实现公众的民主权利。
知情权指的是民众享有了解政府工作情况的权利。
而新闻媒介对政府行为的报道就成了公众享有和行使知情权的重要途径。
公民通过新闻媒体获得和传播国内外信息,参与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
通过新闻媒体对国家的重大事务、国家工作人员实行监督,尊重和保护新闻记者采访、报道和反映真实情况;
通过新闻媒体获取知识,参加娱乐,满足文化生活的需要。
由此可见,公众的知情权是现代社会公民的权利,是实现民主权利的基础。
人们先要知情,才谈得上去行使其权利。
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是政府部门的责任和义务。
从理论上说,政府的一切行为,除涉及国家安全、保密的信息外,都要公开。
满足公众知情权的方式有很多,部门公告、公众主动询问、领导发表讲话等,但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最便捷、及时、有效的方式。
它可以以较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向最广大的公众传达政府的信息。
(二)引导舆论,协调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之间的矛盾。
新闻发言人制度是政府借助媒介平台与公众沟通,为公众提供信息,在公众中塑造良好形象,获取公众的参与和支持,成为现代高效政府施政的重要方式。
新闻发言人可以协调政府机构想要在相对保密的环境下工作的要求和新闻记者及公众要求充分披露政府信息之间的冲突。
从西方国家的实践来看,新闻发言人制度就是一种有限的信息源,作为一种润滑剂,协调政府、媒体和公众关系,同时,在此基础上引导舆论。
从传播学角度看,新闻发言人制度是通过议程设置对舆论进行控制。
麦库姆斯在其议程设置理论中认为,大众注意某些问题,忽略另一些问题的做法本身可以影响舆论,人们将倾向于了解大众媒体注意的那些问题,并采用大众媒介为各种问题所确定的先后顺序来安排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关注程度。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主体就是通过定期发布一些权威的、经过审定的信息来引导公众关注哪些事情,忽略哪些事情,从而引导舆论,协调政府与社会公众沟通之间的矛盾。
(三)促进政府形象的建设,提高政府在公众中的美誉度和公信力。
政府形象是公众进行评价的,政府在公众中的美誉度是根据公众的赞赏度来衡量的。
美誉度和公信力是公众对政府信任度的综合体现;
是对政府共同的总体认识和评价。
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正是政府信息公开的一种实践,它本身就体现了政府的开放形象。
政府的开放程度影响到公众对于政府的廉洁、勤政、效能等程度的具体评价。
由此看来,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本身就是塑造政府形象的一种途径。
政府信息公开体现了政府对于民众的信任,新闻发言人主要是代表政府的形象,由于政府在公众中的形象具有权威性,政府对某一事件发表的看法、言论是通过新闻发言人发布的,所以在公众的心目中,新闻发言人的形象往往就是政府的形象。
偏颇和不足
建立政府新闻发布制度,让新闻发言人统一发布事件的真相与处理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体现,是一个负责任政府的体现。
然而我国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实行在给社会、公众带来积极意义的同时,也存在不够成熟完善的地方。
我们应该认识到,建立政府新闻发布制度,需要保持一定的规范性、实效性、稳定性、连续性,在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闻发布制度。
概括目前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偏颇和不足,首先我们会发现目前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有限:
形式上公开多,实质上公开少;
结果公开多,过程公开少;
原则方面公开多,具体内容公开少;
公众被动接受的多,主动参与的少;
公开政府正面信息多,公开政府负面的信息少。
一些政府部门和官员甚至认为,公开那些涉及政府决策失误、吏治腐败、官场歪风等负面信息,会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影响社会安定,总是想方设法掩盖起来。
其次,缺乏系统战略,信息搜集工作相对薄弱,新闻发布只看到新闻宣传这一外在表现形式。
一些政府部门的新闻发言人制度是迫于行政命令的压力而建立的,没有将信息公开看作系统化的、需要整个部门通力合作、相互配合的工作,而只着眼于如何应付记者、回答问题上。
同时由于长期的部门分工,在信息搜集过程中没有完整的信息系统可以利用,新闻发言人能获得的信息也存在局限性,容易造成发布的内容笼统模糊,难有全面、清晰、明确的信息和中肯的分析。
再次,缺乏有效的互动机制,更多注重了发言而忽略了反馈。
目前我国大多数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的政府部门在与公众双向互动沟通的环节上相对薄弱,更多关注了向媒体发布信息,忽略媒体反馈的公众意见,不知道公众关注什么,需要什么,对政府的政策法规支持与否,下情上达的作用没有很好的体现。
重要意义
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
当前,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对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从国际上看,国际社会对我关注度越来越高,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发展处于一种全开放的环境,党的方针政策、一举一动都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
从国内看,我国正处在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凸显,面临着十分复杂的形势。
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十分重要、十分迫切。
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实现党的工作公开透明,是我们党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具体表现,是我们党努力建设现代化政党的重要举措,体现了党执政理念的发展。
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推动党的工作公开透明,有利于我们党积极主动地适应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及时妥善地应对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有利于改进党的工作,增强党的生机活力,实现党的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有利于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在领导全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利于保障党员的民主权利,发展党内民主。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
党内民主是增强党的创新活力、巩固党的团结统一的重要保证。
这就要求切实推进党内民主,落实和保障广大党员的各项民主权利。
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助于切实落实和保障党员对党内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
通过开展党务信息发布工作,及时介绍党的有关工作进展情况,有利于畅通党内信息上下互通渠道,增强党组织工作的透明度,使党员更好地了解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和决策过程;
有利于提高党员对党内事务的参与度,增强党员参与党内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广泛凝聚广大党员的意愿和主张,充分发挥党员在党内生活中的主体作用;
有利于在党内形成公开、透明的环境,引导、鼓励和保护党员敢讲话,讲真话,讲心里话,营造党内民主讨论、民主监督的良好氛围,加强党组织的向心力凝聚力,增强党组织的战斗力号召力,保障党的坚强有力和团结统一。
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利于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不断巩固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可以在党务部门与群众之间搭建新的沟通桥梁,实现良好互动。
一方面,党委新闻发言人通过及时发布党务信息,回答群众关注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基层党员和广大群众介绍党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解疑释惑,能够使党的政策和工作为广大群众了解、理解和支持。
另一方面,党委新闻发言人及时发布党务信息并将收集到的社情民意向党委反映,做到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充分考虑群众利益和承受能力,能够切实增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召开后,一些地方党委大胆探索,设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开展新闻发布工作,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和好评,也让广大人民群众和党员干部对党务新闻发布工作给予很大期望。
可见,把这一制度建设好,作用发挥好,对于实现人民群众对党内事务的广泛参与和切实监督,架起党组织和人民群众之间的连心桥,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巩固党的执政之基能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有利于在舆论传播中把握话语权、赢得主导权,为党的建设和国家发展营造良好舆论环境。
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建立,是在国际国内新形势和新的舆论传播格局中把握话语权、赢得主导权的客观需要,有利于树立和展示党和国家民主、进步、文明、开放的良好形象。
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要求党中央各部门和各地党委及时、准确、主动、全面地向党内外介绍各项党务工作,及时就涉及党务工作的重大事件和重要热点问题表明立场、观点,及时澄清涉及党的工作的各种误解,批驳谣言,消除不实或歪曲报道的影响,为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挥重要作用。
在应对热点敏感问题和突发事件时,通过及时、准确地发布权威信息,牢牢掌握舆论引导主动权,迅速占领舆论制高点,保障突发事件的及时应对和妥善处置。
近年来,党中央有关部门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对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央纪委多年来通过多种形式反映反腐倡廉的工作进展,展示我们党从严治党、惩治腐败的决心。
中组部及时充分地对外发布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和组织工作等各方面进展,公开有力地表明了党抓好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的信心和决心。
中宣部也在今年推出了新闻发言人,成为社会各界了解中央宣传思想工作状况的重要窗口。
这些工作都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今年七一前夕,中央外宣办举行党中央有关部门新闻发言人中外记者见面会,11个党中央有关部门和单位的11位新闻发言人集体亮相,对进一步推进党务公开,发展党内民主,树立我党开明开放良好形象产生了积极影响。
建设工作
扎实有效地做好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各项工作
一是稳步推进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
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既要加大工作力度,积极推动,又要扎扎实实,务求实效。
一方面,党中央有关部门和各地党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要充分认识建立党委新闻发言人制度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闻发言人 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