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精品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726982
- 上传时间:2023-02-01
- 格式:DOCX
- 页数:66
- 大小:342.97KB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精品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精品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地理上册全套精品说课稿Word文档格式.docx(6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让我们走进地理》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
依据最新的课程标准,我将通过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说学法、说程序“五说”来进行阐述。
首先,是对教材的分析。
本节课是开学第一节课,教材以一系列的设问入手,能够引起学生想要探索的兴趣。
讲述了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和风土人情等方面的关系,使得学生知道地理的重要性,让学生感到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解决很多问题,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本节课对学生以后对地理知识的学习是否感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依据地理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目标,考虑到学生对地理知识和学习方法的欠缺,我将制定以下的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学习地理的意义,意识到地理与日常生活(如衣食住行等方面)、与生产建设、与社会风土人情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学,初步培养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探索兴趣,培养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初步形成联系实际,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地理的探索兴趣。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以及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从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提出地理问题,进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难点是让学生了解地理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的关系。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在来说一下学生:
七年级学生在小学阶段的自然科学这门课程中接触过一定的地理知识,相对来说还是对地理比较感兴趣的。
但他们缺乏对地理知识的整体认识,在上课中比较随便,在学习方法上更加欠缺。
加上这个年龄段对什么事情都很好奇,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抓住学生学习地理的好奇心这一特点,本着“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新课标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启思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合作探究、问题启思等教学方法,通过师生讨论、交流,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走进地理的殿堂。
教学的主要矛盾是学生的学。
教师手段,学是中心,会学才是目的。
本着教学过程中坚持启发式教学的原则,本节课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渗透学法:
通过创设情境,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的让全体学生都参与、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机会,积极探究,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体现学生主体地位。
最后,我来具体谈一谈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新课程标准指出,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在这一理念的指导下我的思路是:
创设情境--问题启思、合作探究--归纳总结。
(一)创设情景、
针对七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我是这样课堂导入的:
(播放一张蓝猫的卡通图片并给以录音)提出一系列地理问题:
如你知道我们中国有多大吗?
你能指出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吗?
我们生活的地球上为什么有的地方是高山,有的地方是海洋?
一年里为什么会有四季变化?
...其实这些在我们身边的问题都属于地理知识。
从而引入第一标题——揭示地理之谜。
(设计意图:
利用图片配音创设情境,设计疑问,导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营造宽松的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求知欲和好奇心)
(二)问题启思、合作探究
让学生提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疑惑不解的问题。
归纳这些问题属于地理问题的占有较大比例,从而引出地理知识存在于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日常生活、生产建设、不同地域的风土人情等。
在学习这三小标题的内容是,结合讨论活动题中图片的活动与地理的关系,教师提出一些相应方面的地理问题,然后让学生积极思考、分组讨论、交流。
并让学生从日常生活、生产建设、风土人情方面列举一些其他的地理知识的例子。
在此过程中,让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及时的讲解、补充、和总结。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创设情境,启发提问,引导、鼓励学生提出一些地理问题,鼓励学生平时注意积累,拓宽知识面。
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发表不同意见,做到启而不发,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目的)
(三)归纳总结
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与地理有关,生产建设、工业、农业也与地理知识有关,世界上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俗习惯、经济、政治、体育等也与地理知识有关。
虽然有些问题现在还不能很好的解释,但通过认真学习地理课,认真钻研地理知识,就可以轻松的解决这些地理之谜了。
随着你们的不断学习,你们将会发现,地理知识既可以让你的生活更方便、快捷;
也可以让你的工作、学习更出色,还能为你的业余生活增添许多乐趣。
(以此让学生感到学习地理知识能够解决很多问题,地理是一门非常有用的学科。
由此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上进心。
)
本节课的板书如下:
第一节我们身边的地理
我的说课完毕,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我们怎样学习地理》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
湘教版初中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我们怎样学习地理的第一课时。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目标,教法方法,教学过程等环节来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湘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主要讲“学会使用地图”。
本节内容对应的课程标准主要集中在地图三要素中的方向和比例尺。
学习本节课的内容就是让学生了解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指明地理知识获取的途径,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学情分析
由于七年级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强,又是刚刚接触地理这门课程,所以在第一节课学生对地理产生兴趣的基础上,继续引导学生了解如何学习地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结构特点及学情,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知道一些基本的方向判别方法,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当中。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践学会图上方向与实际方向的对照。
(2)结合地图和实际问题学会比例尺的换算并能比较出比例尺的大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初步树立“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的观念。
(2)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合作交流精神,享受成功的喜悦,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1、了解在地图中判别方向的几种方法。
2、掌握比例尺的定义和公式。
五、教学方法
为了实现以上教学目标;
在学习本节内容时抓住"
精讲多练"
这个核心来设计整个教学过程以达到“堂堂清”的目的。
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有:
自主学习法,讲解法、实践练习法、读图法。
在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和学生实际,我选择了多媒体教学辅助手段。
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可以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效率。
六、教学流程:
根据以上对于课程标准的把握和教材结构、学生特点、教学策略的分析以及更好地将教学目标实现,我设计的教学流程如下:
【新课导入】
同学们展示自己制作的校园平面图,我们来看看谁制作的最好。
从中选取一副地图,引导学生认识校园的基本情况,让学生从中感悟出:
借助于地图,可以方便、快捷的了解许多地方的情况。
教师归纳:
在地图上可以找到许多重要的地理知识,地图是了解和学习地理知识的不可缺少的工具。
【出示学习目标】
1.会在地图上辨别方向。
2.会计算比例尺的大小,能判断出地图的范围大小和详略程度。
【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导入:
尽管地图的种类多种多样,内容不一,但每幅地图的制作均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地理事物后,用符号、文字来表达地理事物的。
环节一:
请同学自己阅读第7页的课文,说出地图的三要素,并记忆。
环节二:
自主学习课本第8页
在自己的草稿本上画出四个基本方位以及它们之间的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四个方位。
说出指向标的概念,画出指向标。
练习:
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说出两幅图表示方向的方法是否一样?
有什么区别?
分别如何辨别方向?
设计意图:
帮助学生了解地图中的方向。
环节三:
学生自主完成第8页的活动题。
帮助学生了解确定地平面的方向。
环节四:
自主学习第9页,完成下列问题。
首先让学生明白地图对地面景物进行缩小后画在平面上,这种缩小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比例尺进行的。
比例尺的计算在小学已学习过,所以先让一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比例尺的公式,再要求同学们计算地图的比例尺,如同学们在计算过程中有错,帮助纠正,并向学生强调在比例尺的计算中统一单位的重要性。
指导学会自学比例尺的三种表示方法,并完成几个问题。
(1)比例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例尺可以用、和三种形式表示。
(3)完成表格
数字式
文字式
线段式
甲
1:
300000
乙
用图上1厘米表示实地距离250千米
丙
(4)如何比较比例尺的大小?
(由分式大小的比较规则,得出比例尺的大小的比较规则)分母愈小,比例尺愈大;
分母愈大,比例尺愈小。
环节五:
5分钟时间,自己完成第9页活动题。
(归纳总结)在图幅相同的情况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围越小,内容越祥细;
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内容越粗略。
(巩固练习)练一练,PPT展示
七、板书设计
第二节我们怎样学地理
一、学会使用地图
1、方向2、比例尺3、图例和注记
八、总结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多,所以需要把握好上课的时间。
本节课地图的三要素必须要牢记,许多学生容易记错,所以多收集一些练习题,让学生多做来加深印象。
多让学生参与课堂,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
地图是地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本节课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学习身边的地理”这一主题贯穿始终,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环境入手,走近地图——寻找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时刻与生活中的地图、地理知识相联系,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让学生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认识地图,运用地图,学以致用。
让学生感悟到地理即生活,生活中处处渗透地理知识。
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
《认识地球》说课稿
各位评委: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湘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地球的形状、地球有多大、地球仪、经纬网,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让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球的形状,描述地球的形状,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纬度、经度和高低纬度的划分,东西半球及南北半球划分,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位置。
今天我以新课程标准为指导,围绕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教学评价五个环节进行。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依据湘教版七年级义务教科书上册第二章地球的面貌第一节认识地球,这节课是本章的首章开篇。
本节课主要包括四方面内容:
地球的形状、地球有多大、地球仪、经纬网。
本节课主要学习第四个内容。
本节内容也是本节的重点。
本节内容是在前三个内容的基础上的深入,也是学习本节的重要目的。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是用经纬网确定任何地点的位置,这也是本节内容的核心。
学会了这一技能对学生今后的生活、学习、实践都将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甚至会影响学生终生运用地图的能力,因此这部分内容是非常重要的。
知识与技能:
熟练利用经纬网定位,能够在地球表面找出已知点的方位,或根据方位确定未知点。
能力与方法:
加强学生读图分析能力的训练,帮助学生尽快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进一步训练学生的阅读地图、分析地图的能力。
通过动手制作小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基本构造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的兴趣。
重点:
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3、掌握经纬度及其划分方法。
难点:
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3、分析南北纬度和东西经度的变化规律。
二、说教法
新教材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我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采取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情境引导法:
运用讲故事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地球被确定为球形这个艰难漫长的过程,培养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积极性。
2、直观教学法:
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多媒体演示,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空间想像力,深入掌握地轴、南北两极、经线、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等方面的知识。
3、比较教学法:
通过对经线和纬线各自的长度和变化比较,加深学生对纬度的递变规律的理解能力,增强学习的意识,使学生深入了解经纬度的基础知识。
三、说学法
1、通过辨图、识图让学生掌握学习地理的基本地理技能。
2、学生对地球的形状基本有所了解,具体描述要注意准确,对于地球的大小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
大多数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地球上的经、纬线比较抽象,学生难于理解。
3、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通过完成课堂练习,及时巩固所学的知识,使学生做到会观察、会分析、会归纳、会运用和会总结。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苏东坡有这样的诗句: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以前正是因为人类生活在地球上,受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人们无法看到地球的全貌。
那我们生活的地球是个什么形状呢?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引入热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分钟。
2、教学新课
由于“地球的形状”对应的课程标准是“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为此我这样设计:
阅读课本:
地球卫星图片,盖天说和浑天说的图片,麦哲伦环球航行示意图。
让学生们阅读课本“认识地球形状阅读”部分的内容,了解最初对地球认识的三个过程:
“盖天说”、“浑天说”、球体。
然后设置问题:
我们现在都认为地球是球体,那么有没有谁能举出生活中见过的事例来说明地球是球体呢?
给学生一分钟小组交流。
设置这个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形成观察生活现象的习惯。
教师提问:
通过阅读课本,回答地球的形状。
地球的形状为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我们认识了地球的形状,再来认识一下地球的大小。
从而引入到下一个学习内容:
地球有多大。
这部分对应的课程标准是“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描述地球的大小”。
通过过渡语:
地球这么大,研究起来不方便,怎么办呢?
人们想了一个办法,按照一定比例将地球缩小形成一种仪器叫---地球仪。
从而引入下一个学习内容----地球仪。
“地球仪”对应的课程标准是“运用地球仪,说出经线与纬线、经度和纬度的划分;
在地球仪上确定某地点的经纬度;
为此我这样设计教学过程:
给每一个小组一个地球仪,要求各小组观察小地球仪,合作完成下列内容:
1、找出北极、南极、赤道、地轴、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
2、观察纬线和经线并归纳出它们特点。
3、观察纬度和经度的划分,并归纳出纬度和经度的变化规律。
4、阅读课本,找出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由于这部分内容难度挺大,加上初一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较低,所以预先准备好导学案,让学生参照学案合作完成,这样就降低了学习的难度,最后让各个小组呈现合作结果,师生共同总结、评价。
这部分内容是重点,而且难度大,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反馈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来巩固所学内容。
这样的设计目的是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这一环节大约需要25分钟。
通过认识地球仪,我们来学习纬线和纬度,首先了解纬线和纬度的概念,然后让同学们观察纬线的特点,然后怎样划分高中低纬度。
在学习了纬线和纬度之后,接着来学习经线和经度,让同学们阅读课本,了解经线和经度的概念,然后指着地球仪让同学们观察经线的特点,以及怎样划分东西半球。
接下来,在黑板上画一个课本P23页上的表格,让同学们对纬线和经线作一个对比。
学习经线、纬线之后,我们来学习经纬网,在黑板上画出经纬网地图,教同学们确定点的经度和纬度。
五、说评价
针对《认识地球》教学内容,我主要安排学生完成教材第23页“活动”第3题,希望通过练习检查和巩固学生所学知识。
本节课在讲解上重难点突出,语言表达基本上清楚明了,但是由于本人的教学经验不足和在课堂上气氛的调动和有些知识点的讲解上还有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在讲课过程中由于有点紧张,教态不够自然大方。
在组织课堂教学中没有很好地关注学生纪律方面的要求。
特别是在课堂中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很好地体现出来,很多时候都是老师自己讲。
因此,我将会在以后的教学中认真吸取经验教训努力改正这些不足,多像其他的优秀教师学习。
《世界的海陆分布》说课稿
我说课的题目是《世界的海陆分布》。
我从教材;
学生及学情;
教法与学法;
教学过程;
板书五个方面对这堂课的教学设计进行阐述。
1、说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世界的海陆分布》是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教材包括海洋与陆地、七大洲、四大洋等三部分内容。
是学生在学习了《认识地球》的基础上,初步认识世界海陆的分布和七大洲、四大洋分布。
本节是前一节内容的拓展和延伸,同时也是以后学习世界地理等有关内容的基础,是世界地理知识系统的重要板块和初中地理的重点内容。
学好本节有助于学生学习七年级上册其它章节和七年级下册的世界分区地理。
对本节内容掌握程度、理解程度、应用程度,将直接影响世界人口、气候、国家等有关内容的学习和运用。
所以这一节的内容显得十分重要。
2、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分析,以及所对应的课程标准要求,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要有利于最大限度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依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将教学目标定为:
(1)运用地图和数据,说出地球表面海、陆所占比例,描述海陆分布特点。
(2)在地球仪或世界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四大洋,并能在世界海陆分布图上准确规范地填出它们的名称。
(3)通过学习世界的海陆分布,培养学生的观察、想象、动手绘图能力和填图技能。
(二)过程与方法
(1)初步形成七大洲的基本轮廓特征和空间分布特征,能够在地图上找出七大洲和四大洋。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填图技能。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让学生主动参与整理、分析、归纳、总结的学习过程,领悟合作、互助、讨论、交流的意义,积极主动地获得知识。
从而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学习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世界的海陆分布,感受人类生存空间的有限性,从而领悟到珍爱地球、珍爱家园的思想感情。
(2)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和科学的创新精神。
3、说教学重与难点
(1)教学重点:
七大洲的名称、形状、分布以及洲界线。
(2)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的识图、填图、绘图能力较差,空间思维能力较欠缺,因此,将“七大洲的空间分布”定为本节课的难点。
新课标指出,在地理教学过程中,一是要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主要是在读图、绘图、析图等方面加以方法引导,让学生通过“看”“画”“剪”“拼”地图对地图的感性认识。
二是加强直观教学法的运用,结合多媒体、板图、挂图、地球仪等教学工具进行直观教学,通过大量感性认识建立表象,以便发挥想象。
根据本节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年龄特征,我确定了本节课准备采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1、教学方法及其依据
(1)情景教学法
通过观看“杨利伟在外太空拍摄到的地球录像”,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引起学生的兴趣,由此导入新课。
在这种气氛活跃的背景下,让学生主动参与讨论,激励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探究。
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地理实践能力。
(2)读图分析法
在地理学习中,对地图等信息的分析非常重要,在课堂上通过展示多种图片和表格,让学生在分组讨论的基础上,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读图析图的技巧,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
(3)多媒体教学法
初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较难形成的七大洋、四大洋的空间分布。
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将文字、图形、动画等媒体综合在一起进行演示,可以使学生获得较多的感性认识,引起学生的兴趣。
有利于知识的简化,以强化教学的直观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教学手段及依据
七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较差,较难形成七大洲的空间分布。
运用多媒体将教材中一些静态信息加工成图、色、形、声的动态信息、录象、图表等,形象直观地展现给学生。
尽可能给学生提供动脑、动口、动手的机会,激发其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既有利于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又有利于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的提高。
3、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1、学情分析
学生进入中学时间不长,对中学学习生活还充满着好奇和兴趣,追求新知的欲望比较强烈,喜欢在教师面前表现自己,同时也特别希望得到教师表扬与认可,在班级和同学中树立自己的威信,以获得归属感。
从认知的角度看,七年级的学生在小学中已学过一部分地理知识,所以对本节课的内容并不陌生,但学生在学习方法、学习习惯、认识等方面都存在着不足。
所以要充分利用课件的直观性和地图在地理中的作用来设计教学,通过亲自读图、画图激发学生参与,培养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合作意识,并指导学生归纳记忆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的方法。
从心理的角度看,七级学生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思维跳跃性大,课堂有效学习时间短,自我控制能力差。
所以,教师有效调控课堂,让学生跟随和围绕教师的任务驱动进行学习是达成本节课高效课堂教学的关键,好在本节知识对学生具有新鲜感,有亲身感受,能有效激发学生求知欲、好奇心和积极性。
由于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能力参差不齐,课堂教学过程中既要考虑到面向全体,又要关注个体差异,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学有所获。
2、学法指导
根据学生认知水平的特点和差异,我采用了图表分析、学生分组讨论、绘世界简图等活动方式,引导学生观察海陆分布图。
在学法指导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看、想、猜、拼、画”了解地图和熟悉大洲的名称、特点。
通过阅读、使用地理图像和绘制简易地图,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进而掌握七大洲的分布,培养学生看图读图能力,从而让学生形成地理空间概念。
通过实际问题的处理,培养良好的书面表达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及意图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播放宇航员杨利伟从太空中看到的地球的画面,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感受。
然后借用苏联宇航员的感叹——人类把地球的名字取错了,应该叫“水球”(
设置疑问启发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地球上海陆分布的真实情况。
板书:
世界的海陆分布
(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为了帮助学生掌握世界海陆分布及其特点,我采用了读图析图和讨论等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海陆面积饼状图,海陆半球分布图,通过观察、讨论对比来归纳知识,得出结论。
1、感知课文,指导学生阅读教材,读图。
(1)读图2-25分析得出世界海陆分布的比例,并观察世界海陆分布图2—26和图2—27,分析讨论世界海陆分布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得出结论:
海陆相间分布和海陆分布不均。
一、海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湘教版 初中 地理 年级 上册 全套 精品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