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纪录片心得体会.docx
- 文档编号:2172343
- 上传时间:2022-10-27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41.10KB
观看纪录片心得体会.docx
《观看纪录片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观看纪录片心得体会.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观看纪录片心得体会
2021年观看纪录片心得体会
2021年观看纪录片心得体会1
一个国家的富强,不仅仅是国家的富强,政府的富强,同样也是人民的富强。
而《大国工匠》这部记录片,正好给我们诠释了国家富强的另外一面。
在新的时代中,新时代的烙印下,父母们不停的让孩子们努力学习,奋发向上,在潜意识中就绝对的认为,只有好好学习考上好的初中、高中、大学,人生才能出人头地。
而这一的思想是绝大多数父母包括孩子本身都存在的,我不能说这一种思想的错误,却也不能认为它完全的正确。
在大学生多如牛毛的这天,时代的进步不能仅仅依靠理论知识,不能仅仅靠着虚体经济的支撑,一个国家的底气,除了他们拥有的高素质高文化的国民之外,还需要一群不畏艰苦在国家科技技术第一线熬夜奋战,努力创新的技术工人们。
他们有的是大学生而更多的是一个未曾上过学,并没有什么出色学历的普通人,可他们依靠自己出色的技术,在为国家带来一笔笔不菲的财富,让国家日益富强,让国际能站在国际上,让总理能在国际的舞台上抬头挺胸说:
“中国制造”这四个大字。
每一位在不同岗位上的技术工人,用他们的刻苦专研,辛勤付出,不懈努力创造着一个个不可能而却又可而为之的奇迹,也在诠释着360行,行行出状元的至理名言。
最直观的感受莫过于,“技术强国”这四个字,给新时代的我们指出了一条不一样的路,八个工匠“八双劳动的手”所缔造的神话。
他们能够数十年如一日地追求着职业技能的极致化,靠着传承和专研,凭着专注和坚守,缔造了一个又一个的“中国制造”。
作为一个制造业大国,我们难道就没有工匠精神还是说浮躁的社会,让我们忽略了这种精神的存在。
“大国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动实践证明,只有那些热爱本职工作,脚踏实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尽职尽责、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业,才渴望拓展人生价值。
2021年观看纪录片心得体会2
对过去最直接的认知方法是回到历史,对历史最好的了解方式莫过于回到现场。
由市委宣传部策划,北京电视台、北京卫视《档案》栏目摄制的九集大型系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实地探访长征途经地,以实景还原历史,用影像告慰英魂。
该片拍摄历时一年,平均年龄不到30岁的导演组从江西出发,横跨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陕西等14个省市自治区,穿越松潘大草地等大量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和革命意义的长征地标,祭扫了100多处红军烈士纪念碑和无名烈士墓,采访了200多位长征历史亲历者、见证人和红军后代,发掘了100多份从未被发现或较少被关注到的历史档案,共拍摄素材超过1500个小时。
这些史料档案中,有些是正本清源的重要文献,如1934年9月长征前夕出版的《红色中华》杂志,其中刊登的张闻天社论,从侧面证明了长征不是一次仓促的军事行动,而是经过策划准备的战略转移;有些是转折关头的重要决策,如湘江之役前,红五军团团长董振堂和政委刘伯承手写给红34师的一份作战命令,命令他们要作为后卫力量掩护全军过江;另一些档案则是饱含情感的历史见证,如19岁的红军战士石长阶在长征前夕写给父母却没有寄出的四封家书,以及红军战士为了向一户藏民家庭购买青稞充饥,插在田地里的一块刻着借据的木牌。
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在这次纪录片中被重点揭示。
在中央红军开始长征时的86000多人中,指挥员的平均年龄不到25岁,战斗员的平均年龄不到20岁,14岁至18岁的战士占到了队伍的四成。
年轻的导演组以此为核心,在片中重塑了80年前这群同龄人的故事,10岁的刘福昌、17岁的郑金煜、19岁的石长阶、22岁的邓诗方,这些年轻的红军成为全片的绝对主人公,“青春”成了长征人的时代新注脚。
长征的历史几乎没有留下真实的影像记录,而以往关于长征的影视作品也不能满足纪录片以真实准确为标准的影像呈现。
为此,摄制组大量采用三维地图、实地讲述、角色扮演和实景演绎相结合的方式,用镜头对话历史,用电影化手法再现长征场景。
片中还打破《档案》的表现方式,首次采用双讲述人的设置,主持人石凉在片中化身长征途中的多个历史角色,如通讯员、炊事员、红军连长、普通百姓,带来真实的长征体验;讲述人谭江海则以全知叙述者的身份梳理和总结这段历史,推进故事的讲述。
该片将于今日起,每天19时30分在北京卫视首播。
2021年观看纪录片心得体会3
记得《楚辞·大招》开篇有这样一句话,“青春受谢,白日昭只”。
意思是,四季交替春天降临,太阳是多么灿烂辉煌。
如果将这句话置于人的宏观视野,那么它就成为了一代人与另一代人的枢纽点与传承力所在。
80年前,一群年轻人为了捍卫民族,为了驱除鞑虏,为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建设红色政权,踏上了漫漫长征路。
80年后,一批与他们年龄相仿的影视工作者,以影像的方式,通过采访200多位长征历史见证者和红军后代,记录了这一段“军事史上独一无二的事件”,名为《红军不怕远征难》。
两代年轻人,都以自己的“青春”为交汇点,绘制出了一幅融合理想、无畏与不屈不挠、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长江精神本色图景。
于是,“青春”的触碰,成为了精神延续的火花,引领未来。
其实,说到对长征的记录,就不得不提范长江和埃德加·斯诺。
前者被称为中国“公开报道红军长征第一人”,出版了《中国的西北角》,后者则是“第一次向世界报道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的外国记者,有《西行漫记》。
不同国界的两个作者,却以“青春”的姿态,完成了“长征史诗”的书写,完成了“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式精神的讴歌与传承。
如今,北京卫视用纪录片的方式,从江西开始展开叙述,横跨广东、湖南、广西、贵州、云南等14个省、市、自治区,赋予了该片恢宏博大的历史背景和厚重感,200多位受访者,100多份从未被发现或较少被关注的历史档案,都汇聚成一个个历史的“点”,再次建构起长征的大厦。
大型史诗纪录片《红军不怕远征难》,在宏大的叙事之外,力图融入艺术电影的表达方式,从不同“人”的视角出发,尝试对历史档案的挖掘,揭秘这批具有“红军长征”属性之“人”背后的故事。
同时,利用CG技术的场景营造与历史影像、现代影像的重合来较为真实地再现红军长征的图景,从而展示出既贴近年轻人心理,又有“不了解”长征的知识性,既有信仰,又有艰苦卓绝的苦难的诗篇。
换而言之,该片不仅使我们看到长征的来龙去脉,也使我们看到了战争中的惨烈,乃至那股在每个人心底熊熊燃烧的精神力量。
正如美国记者艾格尼丝·史沫特莱在《伟大的道路·序言》中写道,“与长征比较起来,汉尼拔跨越阿尔卑斯山在‘历史的小剧院’中失掉了光彩,拿破仑自莫斯科的撤退也是灾难性的失败,而长征则是最后胜利的前奏曲”。
无论是10岁的刘福昌、17岁的郑金煜、19岁的石长阶、22岁的邓诗方,还是现已104岁的刘光芹、101岁的杜宏鉴、95岁的刘占荣……他们的身上都有着太多的故事,有辛酸、有无奈、有力量,也有缅怀。
然而,我们通过他们的故事,重新回到长征的“原点”时,我们看到的是饥饿、寒冷、死亡的折磨,还有对信仰的坚持与践行。
只不过,当摄影机通过我国最大的红军烈士园——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园时,我们是震惊的,因为这里埋葬着25048名战士,埋藏了一个个中华独立自主、崛起的梦。
可以说,这些“墓碑”,是长征精神之所,也是中华民族崛起的力量源泉。
记得有人说过,“不残酷,不青春”。
的确,在严酷的环境中,人的“青春”磨练才会更显活力,更加的热血。
《红军不怕远征难》中的长征,是“青春”的锤炼,也是精神、意志、品格的锻造。
我们跟随着讲述者,去追逐一场“长征”的历史,去感悟“小我”与“大我”,也以“青春”的姿态,去传承一份精神、一份力量。
2021年观看纪录片心得体会4
‘信仰’观后感为人民服务,就得拿出一辈子。
6月24日至25日晚,为庆祝建党91周年,展示各个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精神品质、理想信念和传奇故事,历史文献纪录片《信仰》在央视综合频道首播,分“只要主义真”、“壮志换新天”、“时代先锋行”3集,每集时长50分钟,以党的90多年历程为背景,采用“大背景、小细节”的表现手法,通过讲述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深刻阐述了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
90多年来,正是一代又一代信念如铁、百折不挠的优秀儿女忠诚践行党的宗旨,勇立时代潮头,植根中国大地,与人民心连心,为旗帜添风采,我们党和她所领导的民族伟业才能于艰苦卓绝中砥砺奋进,于风云变幻中风光无限。
在观看《信仰》中我体会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始终要牢记党的宗旨,自觉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带头讲政治、顾大局、守纪律,更好地立足岗位创先争优,共同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作为一个社会人,是追求理想,还是追求名利,结果会大不相同。
追求理想的是奋发向上的过程,也是升华人生的过程。
如果追逐个人名利,那么追到了也不会满足,追不到则会失望痛苦。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些开始时工作很不错并且很有成绩的干部,后来却堕落成人民的罪人,究其原因根子就是在信仰上出了问题。
没有信仰,就经不起失败的考验,就不会有矢志不渝的追求,人活得就欠高尚。
那么,自己又如何坚定信仰呢?
我认为应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教育科学,学习业务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业务水平。
把理想信念融入到平凡的工作中,重要的是行动和实干,要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人活着要有目标,有了目标,才会有奋斗的激情。
德才兼备,注意为人师表,努力使自己成为具有高尚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知识渊博、懂得教育规律的教育工作者。
忠诚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有正确的教育思想,对学生全面负责,对全体学生负责,爱生育人。
教师不仅是学生学习上的指导者,也是学生思想品格的引路人。
按照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的要求,从学生实际出发,努力完成教学任务。
认真组织好课堂教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保质保量地充分发挥课堂40分钟的作用,扎扎实实地完成每课时、每单元的教学要求。
勇于改革,锐意进取,积极进行各种教育教学改革的实践,不断探索,不断总结,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开拓前进,不断提高教育和教学质量。
服从分配,团结同事,互教互学,坚持正义,少说空话废话,多干实事正事。
适应新时代教育的要求,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和文化修养。
任劳任怨、对人真诚、热爱学生、人际关系和谐融洽,处处以一名新时代人民教师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言行,努力地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创先争优,为党的事业奋斗终身。
2021年观看纪录片心得体会5
近日,由中央组织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的大型理论文献纪录片《信仰》,成为我我们党员干部热议的话题。
在收看了这部纪录片后纷纷感慨:
“这是一部激人奋进的党史教育片,它带给人们的是积极向上的精神和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动,真实可信”。
通过观看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感人故事,我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一个伟大、光荣、正确的党,在这样一个先进的、坚强的集体中,始终有无数马列主义的信仰者,为了追求人类最美好的共产主义事业不辞劳苦甚至不惜牺牲。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我们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首先要缅怀先辈们的丰功伟绩,从他们身上找到前进的信心、榜样的力量,要充分了解和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和构成,充分了解其先进性合理性和伟大性,以此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只有在认识上根本的认可和接受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才可能去积极的传播和践行,所以大量的社会主义书籍是必看的,各种先进模范的视频是要看的,因为这是改变一个人观念的大问题,是对所有新时代人们进行的精神领航。
我们已经远离硝烟烽火,对共产党人的考验依然剑悬头顶。
是执政为民,还是执政为己?
是贴近群众,还是酒色升平?
是公私分明,还
是占公为私?
是为大多数人利益奋勇开拓,还是为小集团利益围墙筑垒?
在国家人民需要的时刻,是挺身而出还是胆怯逃离?
在理论文献纪录片《信仰——我们的故事》里,我听到了中国共产党人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观看 纪录片 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