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略高度提升教育研究质量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722129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31.35KB
从战略高度提升教育研究质量Word下载.docx
《从战略高度提升教育研究质量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从战略高度提升教育研究质量Word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tthesametime,therearestillsomeproblemsasthelowcompletionrateontime,themediocrequalityandthenon-standardexpression,etc.Inordertoimprovethequalityofresearch,theadministrativeauthoritiesshouldcarryoutstandardmanagementtomaintainthequalitywiththesystem;
theresearchersshouldpromotetheacademicattainmenttopromotethequalitywiththepromotionofinnovationability;
thebasicunitsshouldemphasizerepresentativeworktoguidequalitywithassessment.
【关键词】教育研究/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课题成果/质量educationalresearch;
nationaleducationalresearchplanningresearchprojects;
researchachievement;
qualityEE4UU8600724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单列学科,是我国教育类研究项目的权威品牌,对教育研究的发展起着导向和示范作用。
对规划课题成果的鉴定分析,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我国教育研究实力的检阅。
通过分析2010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鉴定成果以评析我国教育研究成果质量,对于“十二五”时期把提高研究质量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及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课题鉴定呈现良好态势
“十一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实施以质量为导向的管理体系,从“重立项轻结项”向“立项与结项并重”转变,把多出精品力作作为项目管理的重点,对提高研究质量发挥了促进作用。
五年来,共立项课题2841项,比“十五”期间仅增加1项,年均立项课题568项,与“十五”期间年度立项课题数量基本相当。
2010年,共收到各类课题结题申请326项,其中238项通过结题(包括免于鉴定的课题10项)。
(一)结题数量趋于稳定,且日益规范
1.结题申请数平稳,初审不合格数下降
2010年,提交结题申请的课题共有326项,平均每月收到课题结题申请约27份。
从各月的分布情况看,由于新课题申报及学校假期等原因,1月、10月、12月,课题结题申请数有所上扬。
总体来看,2010年每月课题结题申请数呈平稳下降趋势。
初审不合格75项,占提交课题结题申请数的23%。
从各月初审不合格数情况分析,其数量与课题结题申请数量基本成正比。
(见图1)
图1 2010年各月份课题结题申请数和初审不合格数变化趋势
2.课题鉴定等级呈“橄榄型”分布
2010年度鉴定课题251项,不合格课题13项,鉴定课题通过率为94.8%。
其中,鉴定等级为优秀的课题10项,免于鉴定课题10项。
由于免于鉴定视同为优秀,故优秀率为8.0%。
与2009年度12.6%的优秀率相比,有所降低。
90项课题为良好,良好率为35.8%,低于2009年的49.1%。
128项课题为合格,合格率为51.0%,高于2009年的30.5%。
不合格课题13项,不合格率为5.2%,低于2009年的7.8%。
课题鉴定等级为良好和合格的课题共计218项,约占总鉴定课题比例的86.9%,与优秀和不合格课题区分度明显,呈“橄榄型”的正态分布。
(见图2)
图2 2010年课题结题鉴定等级橄榄型
2009年度总体分布状况显示,优秀和不合格鉴定等级低位徘徊。
良好和合格等级各月波动较大。
(见图3)
图3 2010年各月份课题结题等级变化趋势
3.传统优势学科领域课题结题情况较好
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共有14个学科组(国防军事教育学科单列),各学科之间发展水平不大均衡。
从历年课题申报和立项情况来看,基础教育、高等教育、教育经济与管理等领域由于学科体系完善以及研究队伍力量雄厚等原因,立项课题数量和年度结题数量都比较多。
其中,年度结题超过20项的领域有:
高等教育(I)55项、教育经济与管理(F)28项、基础教育(H)27项。
由于设立专项课题,体育卫生美育(L)和职业技术教育(J)课题结题数量也明显增多。
(见图4)
图4 2010年各学科课题结题数示意
注:
1.教育基本理论与教育史学科组(代码:
A);
2.教育心理学科组(代码:
B);
3.教育信息技术学科组(代码:
C);
4.比较教育学科组(代码:
D);
5.德育学科组(代码:
E);
6.教育经济与管理学科组(代码:
F);
7.教育发展战略学科组(代码:
G);
8.基础教育学科组(代码:
H);
9.高等教育学科组(代码:
I);
10.职业技术教育学科组(代码:
J);
11.成人教育学科组(代码:
K);
12.体育卫生美育学科组(代码:
L);
13.民族教育学科组(代码:
M)。
获得优秀等级的20项课题大多数是传统优势学科领域的研究成果,如“基础教育阶段现代学校制度的理论与实验研究”项目,立足于现代教育理念,重点探讨新型政校关系、学校管理等制度创新,围绕学校内部治理结构优化,开展了比较深入的理论研究、政策研究和实验研究,并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
鉴定专家组认为,“该课题研究体系完整、系统,研究设计与实施比较规范、严格,在指导现代学校制度实验区开展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获得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资料,论述全面、结论可信,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同时,该课题在现代学校制度的内涵、特性、类型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丰富和发展了教育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对该领域的学术发展具有引领作用”。
“从大学文化建设的视角探讨大学的和谐发展”项目,则是从多学科视角探讨大学文化的内涵、特性,明晰了大学文化的价值取向,并从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三个维度强化大学文化建设的实施策略。
鉴定专家组认为,“该课题报告逻辑严密、思路清晰、研究深入、方法科学、成果丰硕,对于指导现代大学文化建设,深化大学运行机制改革,完善现代大学制度,促进大学和谐、健康、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国内同类研究中具有鲜明特色”。
“高校创新性科研团队知识转移的行为特征与模式研究”项目,以大量的问卷调查为基础,对知识转移现状、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和知识转移的实现路径进行全面分析,并通过建构知识熵模型分析知识转移博弈过程,形成了影响因素对团队知识转移的作用模式和科技创新团队成长过程中知识转移的创新机制。
鉴定专家认为,“课题组构建了借助管理创新将大学教师的个体研究汇聚为知识创新的团队研究,对于形成跨专业、跨部门的知识创新和重大攻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成果数量稳中有升,质量、影响有所提高
1.课题成果产量持续增加
评价基金项目成果的真正标准是其对学术和社会的影响,故应优先考察其成果是否被他人或社会实践所采用;
而基金论文、著作则体现了基金资助对学术研究所起的促进作用,是课题研究成果的主要部分。
“十一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共投入经费7540万元,年均投入1508万元。
2010年,鉴定课题论文总量为1820篇,平均投入8286元生产一篇学术论文,明显高于社会科学研究每篇论文资助投入1.0525万元的产出。
[1]加上出版著作,显示了高产态势。
从论文发表绝对数量看,教育部重点课题成果最多,共724篇。
从课题数量与成果数量比看,国家重点课题为每项5.6篇论文,国家一般课题为每项9.3篇论文,国家青年课题为每项11.2篇论文,教育部重点课题为每项8.0篇论文,教育部青年课题为每项6.0篇论文,教育部规划课题为每项5.6篇论文,专项课题为每项9.8篇论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以下简称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论文单位产出总体高于教育部课题,其中,国家青年课题论文产出最高。
这说明,青年研究人员的学术素养在逐步提高,越来越成为教育科研的生力军。
国家社科基金所有课题均有著作问世,一部分教育部课题也出版了著作。
2010年,27%的教育部课题出版了著作。
其中,38%的教育部重点课题出版了著作,16%的教育部青年课题出版了著作,14%的教育部规划课题出版了著作。
(见下表)
2.课题成果发表层次和转载率逐步提高
基金论文在核心期刊发表的数量不断增加。
核心期刊是检验课题成果质量的重要指标。
按照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结题的新要求,所有课题必须公开发表研究成果,不同课题成果要求不同。
其中,教育部课题须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目录)发表论文,国家社科基金课题须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
2010年发表在这两类刊物上的论文数量显著增加,分别达到526项和80项,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国内主要教育学术刊物的份额和影响。
根据本课题组的测算,2010年国内最高权威品牌的学术刊物——《教育研究》共刊发论文220篇,其中标识基金资助项目成果的论文90篇,占全部刊发论文的40%;
标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基金资助成果的论文29篇,占全部刊发论文的13%。
基金论文在权威文摘刊物上得到显现。
论文转载率是检验成果质量的重要标志。
新的课题鉴定规则要求显示成果的学术影响,并作为免于鉴定的条件。
但因各主要学术文摘类刊物均不注明课题资助单位,无法获得权威的统计数据,也因为论文转载的滞后性,统计结果难以表明年度鉴定课题研究成果的影响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2010年有明确标识的10篇论文在《新华文摘》和《人大复印资料》转载,转载率为0.5%。
(见图5)
图5 2010年各类课题转载论文数
3.部分课题研究成果进入决策视野
2010年,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郝克明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我国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研究”的研究成果受到国务院领导和教育部领导的重视,得到国际同行的认可,并于2010年召开了“上海终身学习论坛”。
吴霓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当前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问题的新特征及相关对策建议”的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重视。
共有9项课题成果入选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编发的内刊《教育决策参考》。
再如,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我国办学体制改革及相关政策研究”和“全面小康与基本现代化时期的教育现代化新发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一般课题“普通高校负债办学风险的规避与偿还对策研究”、“从布局演化看全国义务教育的基本走向:
农村小学城乡一体化与初中学校城镇化”和“美、英、中高校创业教育比较研究”,教育部重点课题“中国教师资格制度研究”和“我国少数民族本科预科教育办学模式与办学效益研究”,教育部青年专项课题“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视野中的大学教师薪酬制度研究”,这些课题研究的主要结论和重要建议均报送至各部委及相关司局,得到有关领导的肯定。
4.部分课题研究成果得到社会认可
社会认可是课题研究成果影响外溢性的重要指标。
按照党委政府整体采纳、政府奖项和权威刊物发表(转摘)三项标准,2010年符合免于鉴定条件的课题共有10项。
其中,2项被省级以上党政部门采纳,5项获得省部级以上政府奖励,3项在《教育研究》、《心理学报》、《新华文摘》等高水平学术刊物发表或转载,体现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在政府决策、学界和社会的影响。
此外,课题研究成果在海外影响不断扩大。
如何克抗的“基于网络环境的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创新探索试验”研究成果在新加坡使用,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研究成果在韩国出版发行,孙绵涛的课题研究成果《中国教育体制论》在意大利出版发行,还有部分课题的研究成果在国外学术期刊发表。
二、结题难度增大终结随意结题现象
课题鉴定情况呈现好态势与课题鉴定方式的改革密切相关。
(一)提高成果结题鉴定标准,实行分类要求
2008年新修订的《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成果鉴定结题细则》明显提高了结题难度,要求所有课题成果必须公开发表和出版,并对不同层级的课题分别要求,特别是提高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成果的标准,增加了初审筛选环节。
如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要求在一级出版社出版,在SSCI或CSSCI期刊上发表系列论文2~3篇;
教育部重点课题要求出版学术专著或者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1~3篇。
这项制度改进,一方面为课题研究“减负优质”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给出了课题研究成果达标的底线,提高了结题难度。
(二)明确课题鉴定等级标准
新规则明确了各个鉴定等级的质量要求。
优秀标准是:
取得突破性进展,提出了新思想、新理论,引领了学术发展,或者提出了新模式、新标准、新机制,解决了教育教学的重大问题,研究成果没有瑕疵和硬伤;
良好标准是:
对某一领域或某一问题有所突破;
合格标准是:
基本完成研究任务;
不合格标准是:
文不对题,没有完成研究任务,研究基本结论错误,存在政治、民族、宗教等问题。
这样就使鉴定专家能够依据明确的标准进行客观评价,避免了主观性。
(三)创新会议集中鉴定制度
新规则创新鉴定方式,实行同行评议、集体评议,严把学术标准,增强了成果之间的可比性,在制度上做到了“严进严出”,使得课题鉴定高效、及时、有区分,降低了面对面单独会议鉴定所产生的高成本,克服了通讯鉴定的低效率,避免了人为因素和人情关系。
(四)精选鉴定专家队伍
设立专家库制度。
2010年,有1255位专家参与了课题鉴定工作,依据专业对口、责任心强和工作水平高而选定。
实行回避制度和监管制度,如鉴定专家不得与课题主持人同单位,同一单位的不能出现在一个专家组,同一专家不得连续参加鉴定工作等。
名单全部对外公开,并根据工作效绩将其载入良好信誉榜或剔除名单,此项制度树立了对学术负责、对他人成果负责的良好风气。
(五)主动接受社会批评和监督
课题研究成果和鉴定标准、鉴定成绩、鉴定专家名单公开上网,“阳光”运作,接受社会监督。
鉴定方式的改革,提高了课题结题的难度,增强了鉴定专家的责任感,实现了课题成果的社会监督,使得课题结题的区分度显现,结束了随意结题且成绩虚高的历史。
三、课题结题鉴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课题按时结题率较低
在“十一五”期间立项的2841项课题中,2010年应结题课题数平均为568项。
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共设置585项,2010年度应结题课题117项;
教育部课题共设置2256项,2010年度应结题课题451项。
从2010年度课题鉴定情况来看,提交结题申请的共有326项,按时完成率为57%;
符合鉴定要求的课题申请251项,仅为应鉴定课题的44.2%。
这与实施鉴定新规则前的2007年的74.7%(423项)按时结题率相比有明显下降,也低于国家社科基金统管项目的按时结题率。
(二)精品成果不多
从提交的课题结题鉴定材料审视,大多数课题仅完成了最基本的研究任务,理论创新不足,实践价值有限。
从各月鉴定等级情况来看,成果优秀率总体低位运行,有时甚至连续数月未出现优秀项目。
课题研究成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针对性不足。
部分课题研究问题意识不强,缺乏对问题的深度聚焦。
第二,实证研究薄弱。
有的课题研究囿于思辨方法和文献分析;
有的课题实证研究缺乏规范性,调查和实验样本数量有限,抽样和实验方法随意;
有的课题研究缺乏对收集到的资料和数据的深入分析,不能支持结论。
第三,可信度不高。
一些课题研究缺乏第一手资料,结论很难得到普遍认同。
第四,可行性不强。
没有针对性就难有实效性,一些课题研究提出的政策建议或者文不对题,或者失于空谈。
第五,国际影响不足。
目前,课题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现状可以用“三多三少”来概括,即用汉语表述的多,用外语表述的少;
在国内传播的多,在国外传播的少;
在亚洲传播的多,在西方传播的少。
(三)学术不规范
学术规范是课题质量的重要内容。
在课题结题鉴定成果中,尚存在学术不规范现象。
1.课题成果无标识、双标识、多标识和乱标识等现象比较突出
课题鉴定新规则上明确要求:
专著或论文发表须注明且只能独家注明“课题类别+课题名称+课题批准号”。
这本是学术常规,但从落实情况看,明确标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资助的课题研究成果仅占提交的研究成果的半数左右。
部分课题所提交的研究成果没有任何标识,难以辨别课题资助方;
部分课题提交的研究成果有2~6个课题资助单位标识,甚至在同一篇论文中出现了2007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和2006年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项目同时标识的现象,“混搭”现象比较突出;
有的课题甚至张冠李戴,提交了明确标识其他资助机构支持的研究成果。
2.课题结题应付迹象明显,甚至弄虚作假
有的课题主持人治学态度不端正,课题成果数据陈旧、行文粗糙、结论臆造、随意拼凑;
有的课题主持人没有作为第一作者身份发表的论文和著作;
有的课题主持人甚至没有发表一篇署名论文;
有的课题主持人甚至把自己指导的博士生的论文作为课题主件。
在课题结题材料中,还发现了弄虚作假的行为。
有的课题主持人提交的课题申请、开题报告、中期检查、结题报告基本雷同,没有做任何研究工作;
有的课题主持人把自己在课题立项前发表的论文拿来移花接木,甚至篡改发表日期;
有的课题主持人在行将结题时临时拉一些人算作课题组成员,将其成果纳入课题研究成果;
有的课题主持人第一次没有通过结题,在补充鉴定时,仍然一字未改,却再行申请鉴定。
课题鉴定中所暴露出的按时结题率偏低、成果平庸化和学术不规范等问题,核心问题是成果平庸化,这种状况真实地反映出我国教育科研的发展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质量亟待提高。
四、课题鉴定存在问题的直接原因
课题鉴定中出现的这些问题并非单方面的原因,而是教育研究利益相关方的综合原因;
也并非一时偶然的现象,而是观念、制度、文化长期积累的结果,只是鉴定方式的改革使得这些长期积累的问题集中暴露出来而已。
(一)研究者能力欠缺导致质量平庸
教育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取决于研究者的水平,课题研究成果的质量取决于课题组的能力,而研究者的问题意识、合作精神、研究方法和学术规范至关重要。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步入科学发展轨道,对教育科学研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
探索教育规律,服务国家和人民需求研究真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加强调查研究,面向世界加强国际比较研究,围绕重大教育问题开展跨学科团队研究,面向未来开展前瞻性预测研究,定性和定量结合开展综合研究。
这种新趋势、新情况、新问题,对教育研究者的视野、意识、知识、水平、创新精神和团队合作能力提出了更高更综合的要求。
但在实际研究的过程中,有相当一部分的研究者在学术研究的能力、素养及学风上仍有欠缺。
一是研究能力不足。
一些研究者没有受过系统专业的训练,尚不具备现代科研素质,不能适应科研工作的新要求,特别是不能胜任国家科研项目的高要求,难以完成研究任务,甚至通过补充鉴定也未能通过结题。
二是工作不尽心。
有的研究人员因工作繁忙或得到的课题太多,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真正投入到具体课题研究工作中,有的将研究工作交给下属或学生来完成,致使课题研究敷衍了事,难有创新和突破。
在2010年的13项鉴定不合格的课题中,有8项是部属高校具有高级职称的研究人员负责的,他们并不缺乏研究能力,主要是责任心不强和精力投入不足。
三是学风不端正。
有的研究人员受功利心驱使,只是将获取课题作为牟取利益的途径,存在投机取巧心理,弄虚作假,蒙混过关,有意不标识或多家标识成果资助单位。
(二)学术规范不严助长学术失范
课题重复立项严重,管理制度不一。
目前,我国的教育研究资助体系繁杂,政出多门,各成体系,缺乏联动措施,以致相似或相同题目多头申报情况大量存在。
从鉴定课题多标识情况来看,主要是一题两做或一题多做,重复建设的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科学规划资助课题体系内部的自我重复。
“十一五”期间,中央和31个省级教育科学规划体系基本形成,每年立项的数万项课题不可避免地存在重复建设的问题。
第二,与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资助项目(教育学、心理学)重复建设。
第三,与横向委托资助课题重复建设。
横向委托课题指企事业单位委托的各类教育咨询、调研、开发、研究等方面的课题,以及政府部门非常规申报渠道下达的课题。
第四,与各类教育社团、学会及下属的专业委员会资助课题重复建设。
第五,与国外教育研究资助课题重复建设。
第六,与学校资助的研究课题重复建设。
五、提高课题研究质量的基本策略
从制度层面加以改进,增强质量意识,明确质量标准,加强质量管理,扩大质量监督,推进质量检验,是提高课题研究成果质量的有效途径。
管理部门、研究者及出版机构、用人单位要增强社会责任感,形成合力,为提高质量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
(一)管理部门推行标准管理,以制度维护质量
提高研究质量是各级科研管理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应转变发展方式,以自主创新和服务社会作为出发点,突出项目特色,强化研究质量,完善数据库建设,加强联动机制,形成标准一致、相互支持、共同发展的格局。
首先,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质量导向的标准体系。
形成中长期规划、五年规划、年度指南的研制标准,发挥课题研究的导向作用。
形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战略 高度 提升 教育 研究 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