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主题环境讲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720593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52
- 大小:268.20KB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主题环境讲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主题环境讲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题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之主题环境讲Word文件下载.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他则坐在桌前,看这一切时他是不是双手托着腮?
他忘了。
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
那天什么活都不用他干,他是这顿美味的缔造者,可以游手好闲。
父母的举动让他觉得他有这个资格。
在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
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
张皇什么呢?
鱼都在锅里了,它还能游回村头那条沟里去?
不过这种张皇让他有点儿熟悉,在沟里捉到鱼时他也这么心慌来着,因为连他自己都不相信,那条沟里竟然会有鱼。
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
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得让人稍稍发晕。
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
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
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
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
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
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
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
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
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
美味是什么味呢?
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忸怩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
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
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
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
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
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
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
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
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
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
现在,它早已死了,只是眼里还闪着一丝诡异的光。
(本文有删改)
10.理解文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
(1)陌生的光(2分)
(2)陌生的气息(2分)
【答案】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
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
(2)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
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解析】
(1)句“母亲眼里第一次出现了一种陌生的光”中的“陌生的光”,根据前文“六岁那年夏天的那个傍晚,当他把一条巴掌大的草鱼捧到母亲面前时”,以及后文“在母亲眼里一定是突然有了地位……得到了证实”“此前,他的生活就是满村子蹿……才能挨着饭碗的边儿”,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推断出这里“陌生的光”是指和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的眼光,是指母亲对六岁的“他”竟然能弄一条这么大的鱼回来的惊奇、赞赏与欣慰。
(2)句“反正所有的记忆都是那条鱼和围绕着那条鱼而产生的梦一般陌生的气息”中的“陌生的气息”,根据前文“豆腐,是跟年联系在一起的东西了。
为了那条鱼,母亲要舀一瓷碗的黄豆种子去换半瓷碗的豆腐来搭配”“平日里,父亲一个礼拜可能也就说这么一句话”“父亲笑了笑,带着点儿嘲意。
母亲嗔怪着说,你笑什么笑”和后文“豆腐到来时,母亲甚至都没来得及埋怨一下一贯喜欢缺斤短两的豆腐贩子,因为豆腐马上就被切成块下了锅。
美味,让他带着很多的迫不及待,还有一点点的张皇”“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等信息,可以推断出这句话中的“陌生气息”是指和平时家里因为生活艰辛的苦涩沉闷气氛不同的气氛,也就是“他”带回一条鱼为家里每位成员带来对即将品尝到的美味的期待的情形。
【考点定位】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文章,把握文章大意,在此基础上,回归文章,找到含有重要词语的句子,仔细阅读,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11.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5分)
【答案】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
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
③“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名师点睛】现代文阅读中,如果题干中出现“表达效果”“好处”“作用”或直接写“赏析”之类的词语就是考查赏析题,无角度的赏析要选好角度。
答题表达规范:
角度+描写内容+作用(主旨或情感或人物心情、人物特点)。
本题要赏析的句子是母亲的动作和神态描写,“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
“出神”出现两次,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
12.“一种美味”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答案】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
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
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考点定位】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名师点睛】标题含义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个方面来分析。
表层含义即标题的字面含义、文中内容;
深层含义即引申义、比喻义、象征义。
标题如果是比喻句的,文中往往不是围绕标题的字面含义来展开叙述,那么就应该联系文章的具体内容,弄清比喻义。
13.小说设置了一个意外的结尾,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6分)
【答案】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
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
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
④结尾提示了“美味”的含义有表里两层,与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
【解析】本文的结尾是“他”在一家人享受过“鱼汤”美味以后,发现鱼竟然在厨房的柴草里。
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出人意料。
这个结尾其实在前文有多处伏笔,比如前文“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
这个结尾安排说明全家人感觉鲜美的“鱼汤”,其实鱼并没有入汤。
提示“美味”的含义不只是表层所写的“鱼汤”,引发读者对“美味”深层含义的思考。
同时还和标题“一种美味”构成呼应,深化文章主旨。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小说尾段作用的把握,可以根据小说结尾的具体情况来分析,针对不同的结尾情况,采取不同的解答方法:
一、出人意料的结局:
①内容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如石破天惊,猛烈撞击读者的心灵,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
②结构上,与前文的伏笔相照应,使人觉得又在情理之中。
如《项链》,直到结尾才点出项链是假的,但前面做了铺垫,如借项链时主人一口答应,还项链时主人没有打开盒子检查等,暗示了项链是不值钱的。
③主题上,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二、令人伤感的悲剧结局:
①从主题上看,能更好地深化主题。
②从表现人物性格上看,能更好地塑造人物性格。
如《药》写华小栓吃了人血馒头后的死,凸显了群众(华老栓)的愚昧性格。
③这种结局令人感动,令人回味,引人思考。
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杜十娘的死,引起读者思考死的原因。
三、令人喜悦的大团圆结局:
①从表达效果上看,小说喜剧结局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
②从阅读者的情感体验上看,喜剧性的结尾与主人公、作者的意愿构成和谐的一体,给人以欣慰、愉悦之感。
③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反映出人类向往和平美好生活的愿望。
④从主题上看,这样的结局如果是虚构的,就更加增强讽刺的意味,强化主旨。
四、戛然而止,留下空白的结局:
留下了“空白”给读者想象,让读者进行艺术再创造,言有尽而意无穷。
本题的结尾属于出人意料式,可以从内容、结构、主题、设置伏笔等方面回答。
2.【2020年高考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战争
【美】迈尔尼
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住进了医院,我的军旅生涯就此黯然结束。
我对自己很失望,对这场战争也很失望。
一天深夜,我想给一位朋友打电话,接线生把我的电话接到了一位妇女的电话线上,她当时也正准备跟别人通话。
“我是格罗斯文诺8829,”我听见她对接线生说,“我要的是汉姆普斯特的号码,你接错了,那个倒霉蛋并不想跟我通话。
”
“哦,我想是。
”我忙插嘴。
她的声音很柔和,也很清晰,我立刻喜欢上了它。
我们相互致歉后,挂上了话筒。
可是两分钟后,我又拨通了她的号码,也许是命中注定我们要通话,我们在电话中交谈了20多分钟。
“你干吗三更半夜找人说话呢”她问。
我跟她说了原因,然后反问“那么你呢?
她说她老母亲睡不好觉,她常常深夜打电话与她聊聊天,之后我们又谈了谈彼此正在读的几本书,还有这场战争。
最后我说:
“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
“是吗?
好了,就到这里吧,晚安,祝你做个好梦。
”她说。
第二天整整一天,我老在想昨晚的对话情形,想她的机智、大方、热情和幽默感。
当然还有那悦耳的口音,那么富有魅力,像乐曲一样老在我的脑海里回旋。
到了晚上,我简直什么也看不进。
午夜时,格罗斯文诺8829老在我脑海里闪现。
我实在难以忍受,颤抖着拨了那个号码。
电话线彼端的铃声刚响,就马上被人接起来。
“哈罗?
“是我,”我说,“真对不起,打扰你了,我们继续谈昨晚的话题,行吗?
没说行还是不行,她立即谈起了巴尔扎克的小说《贝姨》。
不到两分钟,我们就相互开起玩笑,好像是多年的至交。
这次我们谈了45分钟。
午夜时光和相互的不认识,打破了两人初交时的拘谨。
我们提议彼此介绍一下各自的身份,可是她婉言谢绝了。
她说这会把事情全弄糟,不过她留下了我的电话号码。
我一再许诺为她保留,直到战争结束。
于是她说了一些她的情况,17岁时她嫁给一个自己不喜欢的男人,以后一直分居。
她今年36岁,唯一的儿子在前不久的一次空袭中被炸死了,年仅18岁。
他是她的一切。
她常常跟他说话,好像他还活着。
她形容他像朝霞一样美,就跟她自己一样,于是她给我留下了一幅美丽的肖像,我说她一定很美,她笑了,问道:
“你怎么知道的?
我们越来越相互依赖,什么都谈。
我们在大部分话题上看法相似,包括对战争的看法,我们开始读同样的书,以增加谈话的情趣。
每天夜晚,不管多晚,我们都要通一次话。
如果哪天我因事出城,没能通话,她就会埋怨说她那天晚上寂寞得辗转难眠。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愈来愈渴望见到她。
我有时吓唬她说我要找辆出租车立刻奔到她跟前。
可是她不允许,她说如果我们相见后发现彼此并不相爱,她会死掉的。
整整12个月,我是在期待中度过的。
我们的爱情虽然近在咫尺,却绕过了狂暴的感情波澜,正平稳地驶向永恒的彼岸。
通话的魅力胜过了秋波和拥抱。
一天晚上,我刚从乡间赶回伦敦,就连忙拿起话筒拨她的号码。
一阵嘶哑的尖叫声代替了往日那清脆悦耳的银铃声,我顿时感到一阵晕眩。
这意味着那条电话线出了故障或者被拆除了。
第二天仍旧是嘶哑的尖叫。
我找到接线生,请求他们帮我查查格罗斯文诺8829的地址,起先他们不理睬我,因为我说不出她的名字。
后来一位富有同情心的接线小姐答应帮我查查。
“当然可以。
”她说,“你好像很焦急。
是吗?
嗯,这个号码所属的那片区域前天夜里挨了炸弹,号码主人叫……”
“谢谢,”我说,“别说了,请你别说了。
我放下了话筒。
(沈东子译,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以“1941年9月,我在伦敦被炸伤”开头,不仅是为了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
B.“我有好多年没这样畅快地跟人说话了”,话中有话,既委婉地表达了“我”对女主人公的喜爱之情,又为两人进一步交往作了铺垫。
C.得知事情真相时“我”只说了句“别说了,请你别说了”,就放下了话筒,这看似不合常情的表现,背后传达的却是难以言说的悲哀。
D.接线生的失误让两人相识,心灵的需要让他们相恋,无情的轰炸让他们永别,小说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设计自然而又精巧。
E.小说不仅描写了战时一对普通恋人的悲欢离合,也以真实的笔触,描绘了一幅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画卷,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
【答案】答案:
D项3分,C项2分,B项1分,AE不给分。
试题分析:
本题综合考查文本的内容和技巧。
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
可在整体感知小说内容的基础上,从小说的人物、故事情节、环境等三个角度分析。
解答本题,首先应根据小说的三要素把握小说的故事梗概,比如有哪些人物,主人公是谁;
主要情节是什么,写了谁干什么事,体现了人物什么特点,表现了什么主旨;
塑造人物形象的过程中,使用了哪些方式,是正面还是侧面,选项中如有误涉及这些方面,就应该到文中找一找,看是否有这种描写方式,以及对这些描写方式的分析是否有问题;
有无环境描写,这些环境描写又什么作用。
A项,“更是为了强调这是作者的一段亲身经历”错。
B项,不委婉。
E项,“表现了民众的必胜信念”有误。
【考点定位】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对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情感、人物的形态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A项是考查小说开头的作用,同时也考查小说中第一人称的作用。
小说中的“我”一般是线索人物,用“我”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串起故事情节,同时增加故事的真实性,一般不是作者。
B项是分析小说的语言技巧。
E项是考查小说的主旨,本文应是揭示战争的残酷,并非是“表现民众的必胜信念”,有拔高之嫌。
(2)小说中的女主人公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大方热情、机智幽默,懂得及时化解生活矛盾;
②乐观向上、热爱生活,战争和不幸都不能阻止她对美好生活和爱情的追求;
③善良真诚、理性克制,有责任感,关心母亲,思念儿子,真诚待“我”。
【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
【名师点睛】首先,要分析人物的典型性格。
其次,借助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
第三,分析矛盾冲突,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第四,借助描写方法分析人物形象。
第五,借助环境描写分析人物形象(分析环境描写,探究形成人物命运和性格的社会原因)。
第六,通过人物间的关系分析人物性格。
第七,借助作者倾向分析人物形象(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或联系小说主题分析)。
比如本题,可以抓住“我”的感受和对她的描写进行概括。
(3)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
【答案】①一个电话将两人命运连在一起,偶然与必然交错,凸显了战争背景,强化了戏剧性情节;
②主人公言行主要通过电话聊天呈现出来,便于透露人物心声,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
③电话交流的限制性给小说留下较多空白,丰富了人物与主题的想象空间。
题干问的是“小说以‘电话’为枢纽连接人物、安排情节。
这样处理有什么作用”,这其实是考查物象的作用。
可以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思考。
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结构以及本身的特色角度思考作答。
因为是电话交流,故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居多,这样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透露出人物的心声;
两人因电话而结缘,更有戏剧性。
【考点定位】探讨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
【名师点睛】对于此类题目要认真审题。
审题要点如下:
一审清问的角度,看有无限定角度;
还是综合角度,即没有明显要求答题角度,此时一般从多角度思考。
其中,题干中若有“艺术表现”几个字,其实名义是限定角度,实则也是多角度。
二审清描写物象的范围。
小说描写物象的文字,不是统贯全文,而是限定在特定的区域文字中,需要把与该物象相关的文字都找出来。
规范答题:
自身作用+环境作用+人物作用+情节结构作用+点题作用。
(4)小说写的只是战争中的一个小故事,却用了“战争”这样一个大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8分)
【答案】观点一:
合适。
①小故事冠以大题目,对比鲜明,强化了艺术张力;
②战争是故事发生的契机与悲剧的根源,是小说构思的基础;
③小说写的虽是爱情故事,但主题却是对战争的“失望”与反思。
观点二:
不合适。
故事冠以大题目,故作高深,不符合写作的一般原则;
②小说的艺术感染力源自战争中的爱情,而不是战争;
③小说情节设置以小人物的坚强与不幸为主干,战争只是引起情节变化的背景。
【考点定位】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名师点睛】对表达技巧的分析鉴赏,可以从下几方面去分析:
①表达方式。
②表现手法角度。
③从结构安排角度。
看是否开头结尾各有特色;
是否结构严谨,完整匀称;
烘托铺垫,前后照应;
设置悬念,制造波澜;
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考点精解】
小说的主题是从小说描写的整体生活画面中显示出来的中心思想。
如果把语言所描写的内容比作小说的躯壳,那么主题则是小说的灵魂。
阅读一篇小说,就要透过人物形象和描写人物形象的具体材料(细节、情节等),领悟和体会作者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中寄寓的思想意义。
【命题规律】
概括探究小说的主题是高考必考考点,有单独命题,也有与人物形象分析、语句鉴赏结合考查的综合命题形式。
命题角度有概括分析作品主题、探究作品蕴涵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个性化解读作品等,涉及“分析综合”和“探究”两个能力层级,题型有主观题也有客观题,以主观题为主。
2020年高考仍会沿袭上述命题特点。
【技巧点拨】
1.熟悉高考,掌握规律。
历年高考分析概括小说主题类试题仍是复习的重点。
通过对高考题目(尤其是近三年的高考题)的研究,可以了解高考分析概括小说主题类试题题型及选材范围,可以发现一些命题规律、考查热点,有效提高复习的效率。
2.多读勤练,提高对小说主题的分析概括能力。
学生在平时的复习中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小说来读,了解各类小说中常见主题,掌握小说借助人物、环境、情节表达主题的常用方法,并通过强化训练,提高对小说主题的分析概括能力。
3.掌握鉴赏分析概括小说主题类试题命题规律及答题方法:
(1)主题概括方法
①从作者背景看主题
小说是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反映,也是作家思想感情的表现。
一部作品反映的主题,总是与作家的身世、生活、思想感情以及他所处的时代环境分不开的。
因此,我们在理解小说主题时,必须“知人论世”。
②从人物塑造看主题
小说作者运用各种艺术手段,都是为了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
人物形象是作者生活经验的结晶,也是作家的生活态度的形象体现。
全面分析人物形象,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小说的主题。
③从情节发展看主题
情节是小说中的一系列故事,这些故事贯穿着矛盾的发生、发展和解决,从中体现作者对矛盾的看法。
④从语言的情感色彩看主题
小说的主题,虽然作者极力使它不显露出来,但作者在行文中总是要对自己所揭示的矛盾,以及所描述的人物等表现出一定的褒贬倾向或情感色彩。
判断作者的这种情感色彩,是理解作品主题时所不可缺少的。
⑤从小说的题目入手思考小说的主题
标题的作用通常有以下几种:
设置了悬念;
标题就是小说的线索;
为塑造和突出人物形象服务;
推动情节的发展或推动了故事情节的转折,化解了人物矛盾冲突;
突出主题,一语双关,对主题的表现起画龙点睛的作用。
(2)常见题型:
①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
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②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
③把小说的题目×
×
改成×
,好不好,为什么?
④小说×
为题,有主题思想、结构艺术、象征意蕴等多方面考虑,请选择某一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
⑤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请结合全文分析。
(3)答题模式:
这篇……(或文本)通过对……的记叙(或描写),反映了(表现了)……精神;
歌颂了(赞扬了)……品质;
揭示了(揭露了)……实质(罪行、问题)。
【跟踪训练】
1、【18届广东省中山市中山纪念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校内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没文化
【俄罗斯】安德烈.马卡罗夫著李冬梅译
科利亚·
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
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你胡说什么?
”科利亚顶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
是上帝收去了。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
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
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
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语文 二轮 复习 专题 文学 文本 阅读 小说 主题 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