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作文时事素材《八达岭长城景区破坏文物行为惩戒办法》出台文物需要敬畏文明更要内化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719916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7.03KB
高中作文时事素材《八达岭长城景区破坏文物行为惩戒办法》出台文物需要敬畏文明更要内化Word文件下载.docx
《高中作文时事素材《八达岭长城景区破坏文物行为惩戒办法》出台文物需要敬畏文明更要内化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作文时事素材《八达岭长城景区破坏文物行为惩戒办法》出台文物需要敬畏文明更要内化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有证据的话肯定会通知相关部门,如果有录像会有一定的处罚。
”
3月28日,记者从八达岭特区办事处了解到,在长城上刻字损坏文物者已经找到,并承认了其用钥匙在城砖上进行刻画的事实,目前正在接受有关部门调查。
据了解,目前,延庆区文旅局正在研究制定游客信用黑名单制度,凡有破坏文物等不文明行为的游客,八达岭长城及延庆其他景区都将在一定年限内不再接受网上门票预约。
在长城刻名,刻下的是“骂名”
北京晚报
3月24日,八达岭长城景区恢复开放首日,就有游客拿钥匙在长城城墙上刻字,并拍摄视频上传网络,这一举动引发众怒。
再有类似的游客,今后将被禁登长城了。
4月6日起,《关于对破坏八达岭长城景区文物行为的惩戒办法》正式实施。
办法规定,对刻划、故意损坏等七类破坏文物行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
对破坏文物和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不文明旅游行为,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限制购票参观。
此外,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黑名单”将定期向社会公布,加大曝光力度;
在八达岭长城景区被列入“黑名单”的游客,也会被延庆其他旅游景区拒之门外。
“破坏文物者禁登长城”的消息,舆论一致点赞。
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长城的修复与维护牵动全国人民的心,长城的一砖一石,在国人心中都神圣不容损坏。
自2006年《长城保护条例》施行以来,法律法规筑起保护长城的铜墙铁壁,民间对长城的保护热情也从未降温。
不许在长城刻字涂鸦,法律法规三令五申;
在长城景区,这样的提示也处处可见。
但令人气愤的是,一些不文明游客对长城的损坏屡屡发生。
其中,乱涂乱刻现象最为普遍。
在长城上刻字留名的人,并非一时冲动,基本都是明知故犯。
3月24日在墙体上刻字的女游客,也知道“要是被保安看到会被骂的”。
岂不知,每一个私自乱刻在长城砖石上的名字,在公众眼里,都是“骂名”。
不文明游览行为屡禁不止,主要难在事发时得不到及时制止,事发后惩戒力度又不够。
此次实施的惩戒办法,是八达岭特区办事处依据法律法规拿出的具体惩戒办法,应该说针对性更强。
对刻划等七类破坏长城的行为规定了相应的罚则,加大了对游客“黑名单”的曝光力度,使行为人面临更大的舆论压力,给无视规则的游客戴上了一圈紧箍,提升了破坏长城的违规成本,增强了对不文明行为的威慑力。
与此同时,《八达岭长城景区文物保护“网格化”管理办法》近日也得到修订,将八达岭长城开放区域细分为16个“微网格”,要求管理责任落实到人,确保景区各处都有专人值守看护。
长城上不仅不能刻字,也不给手痒者刻字的机会。
不在古城墙上刻字,是每一名游客对长城最起码的责任。
在长城上乱写乱刻,是对世界文化遗产的冒犯,是对社会文明的藐视。
因为刻名字而上了“黑名单”,最后“黑”的恰恰是自己的名声。
在长城刻字,不应因“恶小”而“轻罚”
红辣椒网评
3月28日,一条“八达岭长城恢复开放第一天就被人在墙体上刻字”的短视频被媒体曝光,这张破坏文物的旧伤疤又被重新揭开。
据了解,延庆区文旅局正在研究制定游客信用黑名单制度,凡有破坏文物等不文明行为的游客,八达岭长城及延庆其他景区都将在一定年限内不再接受网上门票预约。
(3月28日澎湃新闻)
其实早在2015年,国家旅游局就公布并正式施行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损毁、破坏文物的游客应当纳入“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俗称“游客黑名单”。
2017年,八达岭长城特区办事处也推出了黑名单制度,一旦发现刻字人,会根据其行为影响将其纳入区旅游委不文明游客黑名单。
政策已如此,为什么类似事件还是屡禁不止?
就目前媒体公布的部分“游客黑名单”通报来看,被通报的游客大多都造成了伤害人身安全等严重不良影响。
相比起来,“长城刻字”较为普遍,在认定是否给文物造成“灭失、损毁”时举证较难,因此处罚起来也比较困难。
可是,个例影响小,绝不能是从轻处罚的理由。
我们能理解,囿于游客乱涂乱画与通过烧毁等其他方式直接损坏文物的行为有所差异,时间短、速度快、痕迹少,就其个人行为确实损失不了大局。
但是“积水成河”,若对一个人的行为不加严厉惩处,就会积少成多,让长城最终“满身斑驳”。
作为执法者,不应该只看到个例,要看到一个个个例叠加聚集起来产生的结果。
再者,“勿以恶小而为之”,是中国的优秀传统道德观。
损害文物的行为,处罚力度不应只纠结个人破坏程度轻重,更应该究其出发点和行为用意。
刻画文物者今天小涂小画,明天就有可能大割大划。
一旦显现出对文物的不尊重,就体现出其自私的态度和对历史的淡视。
惩罚重一些,让其为自己的作为付出相应代价,使其印象深刻,恰是对当事人负责,同样也是一种教育。
同时,对个例的严加惩罚同样可以打击其他具有侥幸心理的其他游客。
2017年,长城相关负责人采用“人防+技防”双管齐下的方式打击刻字行为,有专门的工作人员巡逻,又有监控录像跟踪。
但奈何检查严格,仍有漏网之鱼。
而若只要被抓,就严加惩罚,还会有人如此做吗?
试想,你被抓到在城墙刻字,面临巨额罚款,或是将接受几年不能进入任何历史旅游景区的惩罚,你还敢这样做吗?
如果你觉得只逮到你,也太倒霉了,那么你该反思,你这么做有何必要?
今天你在长城刻上一句到此一游,明天长城可能就满身伤疤,你真的爱长城吗?
长城真的欢迎你吗?
有人说了,处罚力度太大会不会降低社会包容度,违反了人道主义?
要我说,这才是行为与代价的对等。
中国长城学会副会长董耀会认为,长城上密密麻麻的刻字,想要修复难比登天。
如果把它磨掉,长城砖就被破坏了;
如果抹上一层盖住,长城整个风貌就被破坏了。
破坏文物的锅,还是得当事人来背。
经过十几年的“素质论”与“教育论”的证明,阻止文物刻画行为仍然效果不大。
根据网民评论看,大多数人支持对此类损害文物的个例行为作出更加严厉的处罚。
在国民素质普遍提高的今天,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理解严加处罚的做法,相关部门大可放心去做。
光明时评
4月6日是《八达岭长城景区破坏文物行为惩戒办法》正式实施的第一天。
就在这天,一位游客在八达岭长城墙砖上刻字,被工作人员当场抓获。
他随后被公安机关行政拘留5日并罚款200元,还与另一位望风掩护的同行游客一起被列入“黑名单”,今后购票参观八达岭长城景区的资格将受限。
都说“不到长城非好汉”,可在有些人那里,却变成了“不留一字非好汉”。
经年累月的刻字涂鸦,使得如今人们登临八达岭长城,触目所及都是“某某到此一游”,要找一块完好无损的墙砖实非易事。
为啥这么多人在长城上刻字呢?
最直接的原因,可能是“代价”低廉。
随手涂鸦一句“到此一游”,他们付出过什么代价吗?
绝大多数人都没有付过什么代价,少数人顶多遭受一点白眼和非议,或者工作人员的批评教育。
当偶尔有人受到“行政拘留5日并罚款200元”时,就已经堪称大新闻了。
毁损文物普遍轻责的背后,体现出一种法律思维的疏漏。
对于可以量化的经济价值,法律往往保护得比较到位;
但对于难以量化的历史文化价值,法律保护就往往失之于宽了。
君不见,盗窃一台手机可能换来几年牢狱之灾,将一批古代佛像用油漆刷得面目全非却不了了之。
同为文物,有明确市场估价的玉器、字画,也比没有明确市场估价的古代建筑、遗址遗迹更易受到法律保护。
像长城这样的文化景观,它的主要价值并不体现在经济维度,无法用“一块墙砖值多少钱”去衡量。
但在历史文化和民族精神这个维度上,它是千百年历史的见证,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是华夏文明的灿烂瑰宝。
毁损一块长城墙砖无伤大雅吗?
当然不是。
可是,文物身上这一维度的价值,如何才能得到法律更好的保护呢?
当然,要更好地保护文物,根本之途还在法律之外,那就是唤起人们对于文物的珍视。
也许每个“刻字长城”的人都能说出不同的理由,但是,他们之中有一点是共通的,那就是长城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价值,没有得到他们的体认、尊重和珍视。
遥想当年初登长城,笔者的心潮是何等澎湃。
这道划分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城墙,见证了战争与和平,也标识着文明与野蛮。
千百年来,北方和西北的游牧民族一直威胁着中原王朝的安全,边患历来都是心腹大患,长城正为抵御游牧民族侵袭而修筑。
翻读史书,它曾经多少次燃起烽火;
翻读诗书,它又浸透着多少征夫之血、离人之泪。
边塞诗行、歌赋唱咏悲怆壮烈,千年不息,忧患成为一个民族心灵深处的情感底色,又铸就了英勇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这是一道征战杀伐的城墙,然而兵戈背后才有中原子民的安居乐业。
况且,在“以战止战”的另一面,它又是互市贸易的大门、文明交融的通道。
长城的传奇已经远去,但作为全人类共同拥有的世界文化遗产,它的启迪仍然泽被久远。
那个跨马扬刀就能夺人城池的年代,早已被扫进了历史的旧物堆里。
和平发展、交流合作,已经成为文明世界的主流。
珍视长城,珍视它承载的历史文化和精神价值,体现着对于文明的担当、对于文明的自觉。
若一个人对于长城的价值有如此的体认,对于文物、文化和文明有着敬畏和珍视之心,他怎么可能会在长城的肌体上刻下刀刃,用涂鸦去毁损它的容颜?
看来,唤醒人们这种体认,培育这种敬畏和珍视之心,是在完善法规、加重惩戒的同时,更应该去做的一件事情。
东方时评
近日,媒体曝光“八达岭长城恢复开放第一天就被人在墙体上刻字”的短视频,引发网友热议。
目前,当事人已被找到,并承认了其用钥匙在城砖上进行刻画的事实。
北京市延庆区文旅局正在研究制定游客信用黑名单制度,凡有破坏文物等不文明行为的游客,将在一定年限内不再接受网上门票预约。
(3月30日《人民日报》)
伴随着物质生活的渐次丰盈,旅游也从精英消费向大众消费过渡。
不论是“石块砸古钟”,还是“故宫抽烟拍视频炫耀”,抑或“长城上刻字”,层出不穷的不文明行为,让旅游资源受到损伤。
说到底,旅游作为一种将游客的需要、认同、情感、文化勾连起来的经济活动,是对游客生活方式和消费文化的外在呈现;
旅游文明的缺失,见证了一些人的“文化堕距”。
美国社会学家奥格本认为,急剧的社会变迁,会导致物质文化和非物质的适应性文化在变迁速度上产生时差。
通俗地讲,陈旧落后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没有及时地适应社会新变化,在不知不觉中“慢了一拍”。
在消费社会,一些人尽管“钱袋子”越来越鼓,与之相匹配的精神家园建设却没有跟上节奏。
炫耀性消费也好,不文明旅游也罢,一个人举手投足所彰显出来的习惯、审美、文明素养、文化品位与生活格调,折射出他的精神世界的成色。
“发展的列车匆匆驶过精神的站台,现实的变化把心灵的地图抛在身外”,诗意化的表达手法,道出令人痛心的“价值失落”。
中国已经进入了旅游社会,与之相适应的旅游文明却尚未建立起来。
面对屡见不鲜甚至老百姓已经出现“审丑疲劳”的不文明旅游行为,显然不能指望游客的道德自觉与行为自律,而是要提升“紧箍咒”的效力。
实现文明旅游,既需要游客转变思想认识,也离不开社会规范的作用;
前者需要长期的过程,后者则可以立竿见影。
作为一种治理手段,游客信用黑名单制度在于提升失范行为的违规成本,从而倒逼和催生文明行为。
游客在长城上刻字或许只是一时兴起,却损毁了文物;
勿以恶小而为之,“长城上刻字”也需要纠偏。
游客信用黑名单制度应该建立强大的实施操作系统,让那些失范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的惩处。
只有这样,才能提升老百姓对社会规范的尊重和敬畏。
在互联网时代,失范行为很容易被发现和捕捉。
在不文明行为随时随地都可能被“现场直播”的当下,每一个游客都要培养一点尊重规则、敬畏规则的“镜头感”。
这不,当事人很快就被找到;
“长城上刻字”非但没有赢得脸面,反而丢了脸、出了丑。
只有让游客黑名单信用制度真正落到实处,才能提高社会规范的震慑力和约束力,避免游客的“任性而为”。
“长城刻字”呼唤“文明克制”
网络时评
据八达岭特区办事处介绍,目前,在长城上刻字损坏文物者已经找到,正在接受有关部门调查。
(3月30日
中国新闻网)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态势逐步向上向好,各地景区开始有序恢复开放,久未出门的国人也纷纷憋足了劲,各自规划着自己的出游路线。
然而,就景区“复苏”首日,出现在长城上刻字这样的事情,无疑是非常刺眼的,也结结实实地给一众游客敲响了道德警钟。
保护文物古迹,文明有礼出行,本是公民的责任和义务。
然而,近年来诸如“石头砸古钟”抑或是“奔驰闯故宫”此类的新闻屡见报端,频频刺痛国人神经。
尤其是在当前,抗击疫情大为不易、成果初显,全国复产复工、经济复苏的关键阶段,景区好不容易开门,却遭受这样的对待,也难怪“惹了众怒”。
随着国内景区限制政策的进一步“开放”,外出旅游消遣的人将会越来越多,但长城上刻字,这种不文明行为千万不能“复工”。
它损害的不仅仅是某一个人的形象,往大了说,损害的则是整个中国游客的集体形象,更会拉低全体国人的道德水平。
文明不是“小聪明”,出行更需“真践行”。
文明旅游的真正落实落地,一方面,景区应在科学管理和文明引导上创新方式、加大力度,营造文明旅游浓厚氛围。
同时,相关职能部门也应用好“禁止旅游黑名单”“游客信用管理”等制度平台,堵住监管缺失“漏洞”,对“长城刻字”这类以身试法者严格管理和从重处罚,使其不文明行为在全国范围内联网生效,“一处不文明”就应“处处受限制”。
最后,作为游客个人,要自觉践行,让文明成为一种习惯。
比如,景点游玩时不乱插队、游园时不摘花折柳、景区拥挤时谦让回避等等。
这些看似“小事”,却是文明素养最生动、最具体的体现。
这次疫情已经让很多人认识到“小个体、大文明”的意义所在,游客在旅游活动中的一言一行,不仅体现了个人的道德水平,更是展现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整体文明素质、精神海拔的一扇窗。
从我做起,践言践行,让文明真正内化为行为习惯,争做文明的传播者、实践者,才能让文明出游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长城刻字处罚不能止于黑名单
网络评论
目前,延庆区文旅局正在研究制定游客信用黑名单制度,凡有破坏文物等不文明行为的游客,八达岭长城及延庆其他景区都将在一定年限内不再接受网上门票预约(3月30日中国新闻网)。
看到这则新闻,笔者不禁呼吁:
长城刻字处罚不能止于黑名单!
近年来,有关中国游客在外旅游时的不文明行为,如伤害公园里的动物和破坏博物馆内公物,在飞机上打架、抽烟、擅自开安全门,等等,不断被见诸报端。
这些不文明行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格格不入,严重损害了中国形象。
个别国人的不文明行为玷污了绝大多数中国人的好名声。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
国家旅游局曾印发《国家旅游局关于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
《办法》显示,中国游客在境内外旅游过程中发生的因违反境内外法律法规、公序良俗,造成严重社会不良影响的行为,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
笔者认为,对游客恶意损坏景物的,还要以故意毁坏财物的罪名起诉。
2017年2月14日参考消息网曾报道:
为了永远在古城罗马留下纪念,一名45岁的法国女游客在建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斗兽场的柱子上刻下自己的名字。
然而,她也为此付出了代价——被国家宪兵队以破坏具有历史和艺术价值建筑物的罪名起诉。
当时她用硬币将名字刻在游客入口附近的拱形门柱上,身边还带着自己的小女儿和两个亲戚家的孩子。
意大利用法治来管住游客”任性”的手脚,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文明是一种道德修养,体现一个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素质。
文明还是一种理念,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
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多年文明的大国,不文明行为更是让人不能容忍,让人看不惯、看不起。
总之,只有全社会共同努力,只有法治德治双管齐下,才能形成对不文明行为不纵容、零容忍的良好氛围,才能使不文明现象无处藏身、无处遁形。
只有坚决对不文明行为说“不”,只有坚决把不良风气压下去,一切不文明行为才不会有市场,一个崇尚文明的社会风尚才能形成,新风正气才能大张旗鼓地树立起来,社会主义的文明之花才能在神州大地处处绽放。
破坏长城文物者就该被拒“登城”
北京青年报
4月6日起,北京延庆八达岭特区办事处制定的《关于对破坏八达岭长城景区文物行为的惩戒办法》正式实施。
《办法》对刻画、故意损坏等七类破坏文物行为给予相应的行政处罚,对破坏文物和造成严重社会影响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将纳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限制当事人购票参观。
在八达岭长城景区被列入“黑名单”的游客,也会被延庆区其他旅游景区拒之门外。
(相关报道见05版)
“不到长城非好汉”,中国人心中普遍有着长城情结,隐约有“不到长城不旅游”的味道。
现在,根据八达岭特区办事处出台的规定,破坏文物者将有可能失去“登长城做好汉”的资格。
这一规定来得好,来得及时。
旅游向来存在“到此一游”现象。
一方面,很多游客满足于到此一游,到一个地方,只是“拍拍照走路”,而不愿意深入了解文物的内涵;
另一方面,一些游客忍不住手痒,到一个地方,总喜欢刻画涂鸦,留下“某某某到此一游”的字样。
拍照式旅游,更多是个人选择,倒也不必过于纠结,但“刻字式旅游”败坏了景区形象,有的还破坏了文物,是典型的不文明旅游行为,严重的甚至涉嫌违法犯罪。
“刻字游”在长城表现得尤其明显。
这是一个老问题,可以说,自打长城的文化象征形成后,就大量出现了,而在旅游大发展的第一轮春风下,更是达到了高峰,就连老外也加入到刻字行列。
2017年,一组名为“八达岭长城遭刻字,有大量英文”的照片在微博上流传,引发网友热议。
随着文明旅游观念深入人心,加之谴责和约束机制逐渐形成并强化,“刻字式旅游”现象有所减少。
然而,在长城上刻字涂鸦,竟然还能“春风吹又生”。
疫情已经让旅游很“受伤”,长城遭“雕刻”更是让人无法忍受。
要从根本上解决“刻字式旅游”问题,除了持续深入提升社会文明,推动旅游文明蔚然成风之外,还要从两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管理力度,真正把保护文物保护景区的责任承担起来;
二是加大惩戒力度,让不文明游客付出应有的代价。
北京始终高度重视长城保护工作,此次迅速查处长城被“刻字”事件,八达岭特区办事处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很快制定《办法》,有利于从上述两方面入手,建立健全约束惩戒机制,让破坏长城文物成为一种高风险、高代价行为,助推形成新的旅游文明。
这两年,旅游黑名单机制已经建立了,也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毋庸讳言,该机制在一定地方还存在失之于宽、失之于松的现象。
有的不文明行为往往要被公开曝光,引起社会关注之后,才会被记入旅游黑名单。
“拉黑”需要慎重,但不能不动,甚至沦为摆设,如果大多数不文明行为都不被记入,黑名单恐怕就会变成“嘿名单”。
现在都讲“有态度旅游”,对于景区来说,也应该做到“有态度服务”。
天下景区是一家,应该建立联动机制,果断地向不文明行为,尤其是破坏文物行为说不,把其拉入黑名单,向其关上大门。
破坏长城文物者就该被拒绝“登城”,而且应该拒绝其进入所有景区。
八达岭特区办事处制定的《惩戒办法》体现了鲜明的导向,景区、游客和全社会就此应当形成共识——讲文明才配“登长城做好汉”,才配进景区当游客。
文明旅游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
文明是最美的风景。
美,不仅存在于风景中,也存在于我们的行为中。
绚丽的风景是一种美,文明的行为也是一种美,人在景中游,享受着大自然美景的同时,文明的言行自然为风景增光添彩,“是自然的美,是美的自然”。
实际上,一个文明的旅游环境会使人人受益,游客的心情因此也会更加舒畅,人与自然也变得更加和谐,而一个不文明的旅游环境会使人人受害。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节假日外出旅游成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件平常事,很多人都想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去寻找“诗和远方”。
当我们在享受美景的同时,其实也构成了美景的一部分,一定要以自己的行动,给自己、给他人留下一个美好的回忆和印象。
值得注意的是,每次在国内小长假、黄金周期间,各大旅游景区在迎来客流高峰的同时,一些游客随意攀爬文物、涂鸦、乱丢垃圾、乱刻乱画等不文明行为却大煞风景,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
为什么旅游不文明现象屡禁不止?
为什么每次发生后都会引起关注却始终得不到明显改观?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最根本的可能是人们对于不文明旅游行为的“习惯性忽视”,没有养成一种文明自觉,致使文明旅游成为“人人眼中有、人人心中无”的软肋。
这就要求我们积极倡导文明旅游,加强文明出游规范化管理,扎紧“文明出游”制度笼子,多渠道提升社会监督力,可以从“不乱刻乱画”、“不乱丢垃圾”这样的细节做起,培养社会化、大众化的文明出游意识,助力游客养成良好旅游习惯,以唤得旅游市场的文明回归。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的一种必不可少的生活内容,但许多游客的文明素质提升并未跟上节拍。
在出境游中,投诉比较集中的有公共场合大声喧哗、随地吐痰、不尊重当地风俗习惯等,其原因自然是游客自身文明素质欠缺造成的,但从侧面也暴露出一些景区管理不到位、服务能力不足等问题。
这就需要旅游部门要不断加大文明旅游知识的宣传,及时提醒游客要尊重当地习俗和文化,塑造个人乃至整个国家的文明形象。
毋庸讳言,文明旅游,塑造着一个景区的外在形象,显示着游客个体的文明程度,更是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志,只要从小处注意,文明旅游并不难。
一个受尊敬的旅行者,应当能够掌握足够多的细节,从细节中获得和这个世界对话的技巧,敬畏自然和历史,尊重文化的差异,尊重公共秩序,尊重传统,尊重人,最重要的是尊重自我,做到入乡随俗,保持基本的礼貌和仪态。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但别忘了带上文明。
文明旅游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需要不断涵养;
文明旅游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需要从个体文明到公共管理的全面提升。
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
诗人说: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道风景线,每个人的言行举止都关系着自己在别人眼里是一道怎样的风景。
只有当文明意识成为一种自觉要求,文明理念成为社会普遍共识时,文明才会成为旅游最美的风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八达岭长城景区破坏文物行为惩戒办法 高中 作文 时事 素材 八达岭 长城 景区 破坏 文物 行为 惩戒 办法 出台 需要 敬畏 文明 更要 内化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21719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