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人教部编版.docx
- 文档编号:2171929
- 上传时间:2022-10-27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3.93KB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人教部编版.docx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人教部编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人教部编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二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14课《我要的是葫芦》人教部编版
部编本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课
《我要的是葫芦》
【教材分析】
《我要的是葫芦》选自部编本教科书二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课,本单元围绕“思维方法”这个主题编排篇课文。
本单元的故事,内容浅显,寓意深刻,《我要的是葫芦》凸显看问题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故事短小,形象鲜明,情节有趣,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初步体会课文讲述的道理”。
《我要的是葫芦》可利用课后题,思考种葫芦的人一个葫芦都没得到的原因,促进对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理解。
让学生懂得生活的一些基本道理,获得初步的思考问题的一些方法。
“感受和体会课文语言表达的多样性,学习表达”也是本单元重要的学习内容。
《我要的是葫芦》通过课后第二题句子的对比朗读,体会同一个意思可以用感叹句或陈述句、反问句或陈述句来表达,不同的语气表达不同的情感。
二年级的孩子聪明活泼。
领悟能力强,善于表现自己,好奇,对于新鲜事物刨根问底,抓住这一特点,创设情境,让学生当文本中的主人公,体会种葫芦的乐趣,从情境中围绕“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落呢?
”这一问题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趣味中学习本文。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发展的重要场所,是他们自己的课堂。
把课堂给学生,课堂是他们自己的课堂。
《我要的是葫芦》一课,我采取激趣的方式,让学生在识字、写字、理解、朗读、表演等各个教学环节里,发挥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抓住文中的人物语言朗读体会,理解课文内容。
既使学生的语感得到训练、个性得到张扬、创造性也得到了培养,又体现了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把课堂还予学生,教师做好巧导,让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师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教学目标】
.认识“葫、芦”等个生字,会写“棵、谢”等个字,会写“从前、细长”等十个词语。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通过对比朗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了解种葫芦的人最后没有得到葫芦的原因,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体会反问句、感叹句的表达特点;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准备】
学生:
收集蚜虫,叶子,葫芦的资料
老师:
.有关的课件;.田字格及葫芦叶、小葫芦等板画教具
【课时安排】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葫、芦”等个生字,会写“棵、盯、治、怪”个左窄右宽的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葫芦的样子,体会种葫芦人对小葫芦的喜爱之情。
.学习课文第一、四自然段,思考葫芦的变化,初步体会植物生长过程中枝、叶、果实等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一)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份礼物,(教师出示葫芦)小朋友,你们见过葫芦吗?
能把你知道的有关知识说给大家听吗?
(二)直接揭题,课题质疑。
.板书课题,教学生字“葫芦”,注意轻声音节,观察结构,引出形声字识字方法。
.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用真实的实物让学生感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同时,教师还根据葫芦的样子让学生观察、说话,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看听说等能力得到了锻炼,具有一定的针对性。
二、首尾对比,造成悬念
(一)观察课文两幅插图,说说图上画着什么?
看看两幅插图有什么不一样?
.人的表情不一样:
一是面带微笑,一是满脸惊讶。
.葫芦的叶子不一样:
一是绿绿的叶子,一是枯黄的叶子,有的还有小孔。
.葫芦不一样:
一是挂在藤上,一是掉在地上。
(二)看了这两幅图,小朋友的心中是不是有个大问号产生了呢?
让我们走进今天的故事,一起去寻找答案。
【设计意图】
通过文中两幅图画的比较,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紧紧抓住“这么可爱的小葫芦,为什么会全落了呢?
”进行展开教学,在学生的头脑中留有充分思考的余地,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求知欲。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根据自读提示,学生自读课文。
.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努力把课文读通顺。
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我会认的字画上圆圈。
难读的地方多读几次。
(二)运用多种方法,识记生字。
.带拼音认读生字。
大家看,我们来到了一个葫芦架下,架上挂满了绿绿的叶子,就像搭起了一个绿色的凉棚,中间还挂着这么多可爱的小葫芦呢!
你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借助拼音读一读吧!
.去掉拼音认读生字。
调皮的生字宝宝丢掉了它的帽子,你们还认识他们吗?
给你的同桌读一读吧!
.开火车读生字。
.交流识字方法。
()有什么好办法能记住他们吗?
先跟你同桌交流交流!
()老师也出几个字谜考考大家!
.认读词语。
【设计意图】
识字教学是低段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在这个环节中,通过让学生带拼音识字、去拼音识字、开火车读字、给生字找朋友、交流识字方法、在词语中识字等多种方式让生字步步呈现,扎实落实了识字训练,实现了教学目标。
四、再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教学第一自然段。
.自读课文,找出描写这两幅图的段落。
描写第一幅图的是哪个自然段呀?
师范读第一自然段。
学生说说自已听了以后的感受。
.你觉得哪些词写得很好,让人一读就感到葫芦长得很美?
(细长、长满、雪白的、小葫芦)小葫芦真是太美了,所以呀那个人就每天都要去看几次。
.哪个小朋友能把小葫芦读得更美更漂亮?
让人一听就喜欢上它。
指名用自已喜欢的方式读第一段。
其它同学评。
他就把描写葫芦美的词读得很优美。
还有哪个小朋友能读得更美呢?
.小朋友你们想当小老师吗?
下面请把你的同桌当作小老师美美地读给他小老师听一听。
【设计意图】
抓住关键词语朗读感悟,让学生感受葫芦藤、叶、花的美,同时,教师还适当要求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验训练学生说话能力,从而内化学生语言,体现了语文源自生活又回归生活的新理念。
(二)教学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么美的小葫芦,最后变成什么样子了呢?
请在课文中找一找这些句子。
齐读最后一段。
出示图:
多可惜呀!
(三)留下悬念,引入下节课。
.小葫芦怎么会变成这样呢?
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看到自己种的可爱的葫芦都落了,他会想些什么呢?
我们下一节课再学习。
【设计意图】
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更加凸显了读文的目的性,“问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等待,诱发了学生与文本、师生、生生之间互动的渴望。
五、写字指导。
(一)出示生字儿歌。
(二)引导学生发现汉字组字规律。
(三)指导写字。
.观察“棵、盯、治、怪”这四个字,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
.学生描红、练写。
.教师点评。
【设计意图】
写字训练是每节课必须要落实的重点内容,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和方式激发学生写字的兴趣,以学生为主体,遵循识字写字规律,突出重点地进行点拨,示范和指导。
学生先观察,再描红、再仿写,最终熟练掌握本课“会写生字”。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复习个生字,会写“谢、想、言、邻”个字。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学习课文二、三自然段,联系上下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复习导入
(一)听写词语。
(二)对照批阅。
(三)写字指导。
【设计意图】
听写环节的设计虽然传统,但以这样的形式复习巩固,使课堂回归常态,既便捷又扎实。
二、理解过程,品味语言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
望着这些蚜虫,种葫芦的人是怎么想的?
找出相关句子画下来!
(二)汇报交流。
.重点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
()感受反问句。
你现在就是那个种葫芦的人,谁来读读你的想法?
()感受叹号的用法。
你们瞧,种葫芦的人对蚜虫的毫不在乎就藏在这个小小的叹号中!
我们一起读一读。
.重点句“我的小葫芦,快长啊!
快长啊!
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
”
()指导朗读
他不光是这样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你瞧,他正站在葫芦架下自言自语呢!
聪明的你仔细看,这人又有两个叹号,谁能读好?
()理解词语“自言自语”。
()师引读。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
”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紧紧抓住课文情境,带领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把语言内涵与表达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很自然地体悟到反问句、感叹号这种语言形式。
三、探究原因,揭示寓意
(一)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同桌分角色读。
叶子上的蚜虫越来越多了,好心的邻居来劝他,瞧他,还一脸的不以为然,同桌两个人,一人当邻居,一人当种葫芦的人,带着他们各自的表情分角色读一读这段话!
.师生分角色读。
老师也像当当好心的邻居劝劝他,谁来当种葫芦的人
.引导学生再次感悟反问句。
你们看,同样的意思,课文中却用的是这样的说法。
反复读读这两个句子,说说你的感受或者发现。
【设计意图】
朗读,是语文教学最传统、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教学手段。
依托文本语境,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朗读体验,使学生强烈的感受到种葫芦人的不以为然和邻居着急的心情。
在师生的朗读交流中,教师的评价跟进,蕴含着许多的点拨和唤醒。
.句式迁移。
【设计意图】
本单元的重点是要认识反问句。
语文即生活。
这一环节的设计就在于链接学生的生活经验,反复出现迁移到语言学习中,举三反一,引领学生认识反问句这一语言现象,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印象,完成积累。
(二)探究叶子和果实的关系.
.种葫芦的人说得对吗?
葫芦叶和葫芦到底有什么关系?
.多媒体播放:
葫芦叶的自述。
【设计意图】
了解胡芦叶和葫芦的关系是学生理解寓意的关键所在。
而对于胡芦叶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学生似乎是明白的,可又说不清楚。
这里,适时利用现代多媒体,生动直观地呈现了胡芦叶和葫芦之间的关系,学生一下子豁然开朗。
(三)揭示寓意。
.看到自己天天挂念的葫芦都落了,种葫芦的人会是什么样子呢?
你能用上这些词来说说吗?
(大吃一惊、后悔不已、恍然大悟)
.不仅是葫芦和叶子,任何事物之间都是有联系的,当我们不明白时,面对别人的劝说,我们要虚心接受。
【设计意图】
此环节设计了三次追问“他惊讶什么?
”“他后悔什么?
”“他明白了什么?
”,多层次、多角度地训练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不仅积累了词汇,还能进一步解读人物的内心,揭示寓意,独具匠心。
(四)朗读全文。
四、课堂延伸,拓展练习
明白了叶子和葫芦的关系,第二年那个人又种了一棵葫芦。
他会怎么做呢?
请同学们用课堂上积累的词语编一个故事,讲给你的爸爸妈妈听好吗?
【设计意图】
一画:
按照生长顺序画一棵葫芦;
、写一写:
抄写本课我会写的生字;
、讲一讲:
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积累语言是低年级阅读教学的重要目标。
本课作业的设计既考察了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又积累了词言,这样的训练对学生今后语文学习中多积累并运用词语具有激励价值。
【板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
(长满)绿叶(可爱)葫芦
长虫
邻居劝不听
更多了落了
(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
【设计意图】
板书是根据学生理解课文时出示的,这样能让学生知道葫芦叶子与果实的关系,明白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过程。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我要的是葫芦 年级 上册 语文教案 14 葫芦 人教部编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