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标准培训第三期79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718605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1.32MB
新课程标准培训第三期79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新课程标准培训第三期79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课程标准培训第三期79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教育理念的转化
新课程要求教师确立新的教学观,克服教育生涯中的惯性,使教学方式显现多样化的格局。
在很多教师的概念中,教学就是讲课,就是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进行灌输,“填鸭式”教学是某些教师惯用的教学方法。
在新的课程与教学改革中,教师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把自己定位于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而不是知识的化身,以权威自居。
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起辅导、帮助、引导作用的人,而不是支配学生的控制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
教学的目的是帮助每一个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发展。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要通过讨论、实验、探究等多种教学组织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教师应创设能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
2.要正确认识新的学习方式
主要包括: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自主学习就是自己作为学习的主人,而不受他人支配的学习方式。
它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关注学习者的兴趣和责任,有助于弘扬主体性和自主精神。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相互性学习。
它强调学习的交往性、互动性、分享性,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团队意识和集体观念。
探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身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通过学生自主独立地发现问题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方式。
它强调学习的问题性、过程性、开放性,有助于形成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机,批判的思维品质和思考问题的习惯。
自主、合作、探究性等学习方式,能够更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更能激发学生的内在的学习动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大力提倡这样的新的学习方式,是现实的要求和未来的需要。
总之无论我们多么习惯和喜欢从前的教学模式,无论有多大的艰难险阻,新课程标准已经为我们指明了新的方向,只有跟着新课标的方向,我们也才不会迷失自己的方向!
教师参加学习、参加研修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学习,在应然与实然之间架起一座变革的桥梁、路径或通道。
像上面这位教师的作业能否起到这样的作用呢?
我是打问号的。
这位老师的作业所谈的思想和观点不可谓不正确,但只限于对专家培训课程、对课程标准的认识与体会,而这认识和体会却丝毫不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这种学习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
当下的许多成人学习,有一种不好的风气,扬扬洒洒一大篇,满篇都是大话、套话、官话,都是别人的话,唯独没有自己的话;
满篇写的都是别人的事,丝毫也不结合自己的实际。
这样的学习,不触及自己、不触及实际,更不触及自己的灵魂,除了浪费时间,学与不学,是没有什么区别的。
正因为如此,这样的学习,除了浪费国家钱财,浪费学习者宝贵的时间,正所谓鲁讯当年所指责的“图财害命”,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我们的远程研修,必须彻底抛弃这种“图财害命”的学习方式,摒弃鹦鹉学舌、不入心脑的无效学习,坚持“修已”、“悟道”。
在我看来,所谓“修己”,就是学习者要善于借别人的“火种”,用来煮自己的“肉”,而不是不断给别人的火炉添柴,而冷落了自己的“火炉”。
什么是别人的火种?
就是专家的思想、专家的课程,就是同伴的思想或者案例,等等。
所谓借别人的火种煮自己的“肉”,就是要借别人的先进理念、方法、案例等,来变革自己的思想、方法与实践。
在这里,老师们的学习必须由现在的“修人”,即学习别人,解释别人,传播别人,而转向“修己”,即利用别人,解释自己,改变自己。
为此,要做到“修心”、“修智”、“修路”,就是养护自己的心灵,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寻找改变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路径。
在我看来,所谓“悟道”,就是在专家面前、在优秀的同伴面前放空自己,不怕暴露自己的无知,不怕曝光自己的错误,在卓越与平庸、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对话中,触及自己的心灵、触及自己的思想、触及自己的实践,从而“悟”出自己应该坚持或追随的做人之道、教育之道、教学之道。
总之,我希望在远程研修中,老师们不写或少写那些与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无关的作业。
融入自己具体、生动、鲜活的教育教学实践的作业,才是具有生命力的作业,才是有助于悟出自己的教育之道的作业。
把自己放进去,让我们互为炉火
——读张厅长《修己悟道》有感
指导教师高祥虎
省专家钟静:
这篇随笔结合张厅长的文章,谈了一位教师的理性认知,思路缜密,观点独特。
早上起来,拜读了张厅长的《修己悟道》,确有“迎凉”之感,一吐方快。
张厅长结合一份作业,一语中的地指出我们有些教师不变的表达方式背后深层次的原因。
因为我们习惯了无限崇拜,也习惯了置身事外,“隔岸观火”,始终没有把自己投放进去。
所以,我们注定要平庸一生。
这话是有点极端,权当警醒自我。
作为教师,我们有许多人在研修活动中,怀揣着敬畏之心,聆听着,感叹着,心动着,又“自惭形秽”着。
高山仰止,诚如颜渊喟叹:
“如有所立卓尔,虽欲从之,未有也已”。
说句不好听但也算是实在的话,我们还没有开始努力,从心理上就已经“跪下”了。
这让我想起孔子教导弟子的一段让人很受启发的对话。
冉求曰:
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
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雍也第六)是的,我们多数一线教师在学习专家理论的同时,何尝不似冉求那样,从一开始就在心里已经画地为牢,为自己“画”了一个不可以、不能够的“圈”,然后告诉自己一个可以“堂而皇之”退缩的理由——“力不足也”。
其实,我们鲜活的教学实践体验,就是对教育教学理念的丰富和佐证。
所以,要像张厅长所说的那样:
“在专家面前、在优秀的同伴面前放空自己,不怕暴露自己的无知,不怕曝光自己的错误,在卓越与平庸、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对话中,触及自己的心灵、触及自己的思想、触及自己的实践,从而“悟”出自己应该坚持或追随的做人之道、教育之道、教学之道。
”我们可以用自己日常的教育教学亲历,去审视名师课堂或教育思想,理性地甄别和筛选,告诉自己哪些是可以学习借鉴的,哪些是值得商榷的。
一个有思想、会思辨的教师,才可能尊重引领,而不去盲从。
我们就要在火热的研修中“修己”,善于借别人的“火种”,而非冷落了自己的“火炉”。
这样,我们才会在感受和吸纳先进理念的同时,不迷失自我。
这样,我们教师个体存在的诗性本真,生命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才会得以保全。
把研修作为修己悟道的就会,把自己放进去,就拥有了思想的重量和前行的力量。
把自己放进去,让我们和专家互为炉火,照亮彼此。
当我们获得的更多。
“修己悟道”从“心”开始!
——读张志勇厅长《修己悟道》有感
莱州市朱桥镇中心小学杨振亭
今早打开微机,登陆平台进入自己的工作室,张厅长的《修己悟道——2012暑期漫话教育之一》这篇文章映入眼帘。
细细读来,厅长的话娓娓道来、发人深省。
张厅长在文中针砭了研修中存在的弊病,提出了他的谆谆教诲。
是啊!
曾几何时,我们的学习不再用心,习惯了上网、复制、粘贴、提交这样一点也不需要“技术含量的动作”,所写的文字,找不到属于自己的思维含量的东西,找不到属于自己的“言为心声”。
“我们的远程研修,必须彻底抛弃这种‘图财害命’的学习方式,摒弃鹦鹉学舌、不入心脑的无效学习,坚持‘修已’、‘悟道’”。
张厅长的话振聋发聩,让我们感受到了他对山东浓浓的教育情怀,以及他对我们一线教师寄予的深切厚望。
老师们,到了该真心行动的时候了!
如果你还在“隔岸观火”、“盲目跟从”的话,请看看张厅长撰写这篇文章的时间——7月8日晚23:
38。
那个时候我们在干些什么呢?
任何时候、做任何事情,“求真务实”永远是第一位的。
“修己悟道”让我们从“心”开始!
远程研修就是修己悟道
莱西市院上镇中心小学梁丰珍
今天早晨打开电脑第一件事,就是上山东省教师教育网学习我省小学教师远程研修。
我有幸读到了张副厅长的文章——《修己悟道——2012暑期漫话教育之一》。
张副厅长分析得真是非常透彻。
远程研修就是修己悟道。
正如他所说,所谓“修己”,就是学习者要善于借别人的“火种”,用来煮自己的“肉”,而不是不断给别人的火炉添柴,而冷落了自己的“火炉”。
所谓“悟道”,就是在专家面前、在优秀的同伴面前放空自己,不怕暴露自己的无知,不怕曝光自己的错误,在卓越与平庸、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的对话中,触及自己的心灵、触及自己的思想、触及自己的实践,从而“悟”出自己应该坚持或追随的做人之道、教育之道、教学之道。
我们教师参加学习、参加研修的根本目的是促进、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
说到底,就是要通过学习利用别人,解释自己,改变自己,做到“修心”、“修智”、“修路”,就是养护自己的心灵,改变自己的心智模式,寻找改变自己教育教学实践的有效路径。
因此我会将在远程研修中学到的专家的思想、专家的课程,以及同伴的思想或者案例等等,融入自己具体、生动、鲜活的教育教学实践,悟出自己的教育之道。
我们的远程研修要到哪里去?
(新闻组强光峰)
今天,是全省远程研修的第一天。
回望山东五年的远程研修,我们的平台设计更加友好、资源设计更加丰富、评价设计更加科学、管理设计更加优化。
但我们“让教师心中充满阳光,让教师发出自己的声音,让研究走进教师的生活”的理念没有改变。
说到底,远程研修为学习者所提供的价值服务,不仅仅是相关课程理论的学习,更是贴近教师、指向实践的问题研究;
不仅仅要指向和解决教学问题,而且要改变学习者自身;
不仅仅要改变学习者自身,还要求改变学校风气和学校文化。
正如蒋敦杰院长所说:
“有什么样的学习,就有什么样的生命状态;
有什么样的学习,就有什么样的性格习惯。
用学习改变观念、改变生活、改变状态、提升工作,提升生命,增强自信,获得生命的充实和自我的超越。
由改变教师个人到改变教师职业生活的人文环境。
”这就是山东省远程研修五年来以一贯之的立意和追求。
我们高兴到看到,青岛燕儿岛路第一小学就是其中的一个优秀代表。
而这样的学校,伴随着山东远程研修的推进,已如雨后春笋般生长起来……
燕儿岛路第一小学校长贺卫用三个“难”字说明了远程研修的意义和价值。
她说,远程研修是“普惠的机遇难得、高端的平台难求、公开的评价难遇”——好一个“难得、难求、难遇”!
不是吗?
普惠的机遇难得。
从研修项目组的“理念策划—课程设置—专家指导—技术支持”,是一个非常系统、完善的工程,这说明如果我们能充分用好这个平台,就一定能够普惠到每位教师。
这就是远程研修的“有教无类”,这就是教师教育的均衡与公平。
高端的平台难求。
这次研修一共六个专题的学习,每个专题都是以名师群组的讲座案例为行动导向,不论是研修内容、研修资料都非常丰富和系统。
仅就7月6日的视频启动会议,全省163个分会场,几万人同时聆听厅长和专家的报告,其传播效益和经济效益就是显而容易见的,而今年新增加的“学习园地”和“视频答疑”更是显现了平台设计者匠心独运的长远构想。
公开的评价难遇。
这次研修省里制定了统一的、更加科学的评价标准,从学习的量到学习的质都有评价、激励的杠杆,要求非常严格,奖惩非常透明。
每一位老师的作业都会被浏览、点评和批阅,每一位老师的学习都透明的呈现在这个大平台上。
因此这是一个促进全体老师专业水平再上一个台阶的绝佳机会。
“难”能可“贵”。
研修开始了,学习开始了,讨论开始了,研究开始了……这次研修期间,他们决心坚持一个“早”字,早准备、早布置、早反馈;
抓住一个“磨”字,强化过程管理、学风管理、作业管理,集中期间全力以赴,分散期间相对集中;
体现一个“融”字,和学校文化相融,和学校工作相融,扎扎实实研修,认认真真提高,加快学校远程研修常态化的进程。
这里的“早”,反映的是一种态度,一种工作的高度;
这里的“磨”,反映的是一种方法,一种工作的策略;
这里的“融”,反映的是一种追求,一种符合网络技术条件下学校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愿景!
我在想,远程研修,五岁了!
我们的远程研修究竟要到哪里去?
——
远程研修,正在静悄悄地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正在静悄悄地走进我们的教师生活,正在静悄悄地改变我们的教育生态和学校文化!
这,不正是我们要寻找的答案吗?
附:
研修开始了!
青岛燕儿岛路第一小学王冬梅
思虑万千,没有比这五个字更能表达我们此时此刻的感受了!
因为有了第一次的经历,今年的研修没有忙乱,没有焦虑,没有烦躁,多了一份从容,开机——上网——登录——点击——观看——撰写——评论,多了一份期盼,新课标的学习,专家们又会有什么新观点?
老师们又会有什么新感悟?
学员们又会有什么新反思?
多了一份扎实,一个星期的研修,没有学生来打扰,可以安安静静、认认真真的学习了!
8:
00全体教师来到微机教室。
我们召开了现场的动员会。
贺卫校长首先发言,她告诉大家这次研修的意义:
1.普惠的机遇难得。
远程研修平台,从研修项目组的理念策划——课程设置——专家指导——技术支持,是一个非常系统、完善的工程,这说明如果我们能充分用好这个平台,就一定能够普惠到每位教师,加快学校研修的常态化进程。
2.高端的平台难求。
这样的机会真的难求。
3.公开的评价难遇。
这次研修省里制定了统一的评价标准,从学习的量到学习的质都有评价、激励的杠杆,要求非常严格,奖惩非常透明。
话虽不多,但字字印在了老师们的心上,大家的心里多了一份责任。
8:
10分管研修的王冬梅校长结合教育中心和市里的要求再次提出这次研修的具体要求,学校专门制定了《青岛燕儿岛路第一小学远程研修岗位职责分工》,对分管干部提出了要求,要求每位干部每天比学员早到,提前查阅当天的作业要求,做好布置。
每天要和学员在一起,要求在一周研修期间和学员一起写作业,指导学员完成相关评论,组织相关学习。
《职责》同时还对每位学员、组长的工作量提出了具体的要求,成立了学习园地联合工作小组、新闻工作小组,进行了具体的分工。
20分,老师们开始分组在分管干部的带领下讨论自己学科的作业,就遇到的问题和省平台、师训部、指导教师做具体的沟通。
30分,微机教室进入了一种相对安静的状态,老师们开始观看视频,专心写作业了……
研修开始了,学习开始了,讨论开始了,研究开始了,这次研修期间,我们决心坚持一个“早”字,早准备、早布置、早反馈;
体现一个“融”字,和学校文化相融,和学校工作相融,扎扎实实研修,认认真真提高!
目中有人:
品德与生活(社会)研修愿景与实务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省级专家李秀伟
2012年7月8日,随着参训教师的全面参与,筹备已久的2012年小学远程研修终于拉开了大幕。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课程标准的研修工作也全新启动,作为建立仅仅十年左右的新学科,作为实验研究实践这门学科的新课程教师,我们都怀揣着对学生道德发展现状的忧虑和对学生、国家美好未来的责任感走到这里,探究学生的行为习惯发展、道德品质发展、社会性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一天来,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参与研修教师的激情和热情,一篇篇作业、一份份感言、一个个精彩问答,充满着智慧与真情。
诚然,在如火的七月,研修也是对人精力与体力的双重挑战,老师们用自己的付出诠释着德高为师的境界与风采,这是一件拥有教育情怀和教育理想的人才能够做好的一件事情。
纵览整个研修过程,我们感受到的是大家对课程价值的理解以及对学生的无限关注,其中,也寄寓着对我们自身发展的希冀,而这都指向了发展的主体:
人。
一、指向于儿童、学生发展的课程定位
学生是具有完整生命表现的人,面对他们参与的生活世界,他们的生命表现既有认知,也有情感、意志和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种因素也总是在交互作用中同时发生、同时作用于生活。
当一个儿童遭遇到生活中某个事件、某个人时,他不仅在感知认知:
这是一件什么事?
这是一个什么人?
同时也会产生这是件好事还是坏事、这人是好人还是坏人的问题。
随之而萌发相应的情意、态度,然后是一定的行为。
但在以往的课程中往往割裂了人的各种心理因素,或是片面强调认知,割裂了它与情感、态度的联结,在课程教学中只有认知而无体验;
或是片面强调行为习惯的养成,分离其与一定认知、情感倾向之间的关系。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将课程价值统整为“整体”和“一贯”。
这就构成了品德与生活课程综合性的来源,品德与生活课程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应运而生,并进一步拓展了小学课程的价值空间。
从品德与生活课程来看,这是一门以小学低年级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具有良好品德与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
品德与生活的生活性、活动性、综合性、开放性特征力求贴近儿童的身心发展实际,力求使课程成为儿童能够参与其中的对话性载体,儿童便是课程的一部分,儿童的成长与课程的逻辑序列是一致的。
课程标准将儿童的发展纳入价值视野,儿童的生活、儿童的道德、儿童的行为既是目的也是手段,其内涵自语塑造一个人,塑造一个身心健康全面主动发展的人,真正远离了课程功利与道德约束。
而品德与社会课程则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学生生活为基础、以学生良好品德形成为核心、促进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在综合性、开放性的基本特征基础上,增加了针对中高年级学生活动特征的实践性,实践性是对学生的认知与行为的综合关注,是对学生认知与情感的双重呵护。
品德与社会在于唤醒学生的发展潜能,以学生主动参与的具有社会性价值的活动来引领学生的实践。
践的教育价值是具有综合性,在实践中,学生的体验、探究、思考都将得到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多元化发展才能够实现,这为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创造了条件。
理解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以儿童、学生发展作为价值取向的课程设计是我们参与研修并收获专业发展智慧的关键。
这是一个人与人之间密切相关的时代,不再是人与机器、人与技术非人性存在的时代。
如果说,工业社会可以通过一技之长来维持生计,那么,新的后工业时代则要求每一个人都要有复合的能力,而且蕴含其中的道德能力、人格能力也具有了决定性的作用。
因为,工业社会曾经将“人”彻底失落了,而后工业时代不仅重新寻回了“人”,而且使“人”成为一种社会发展的“可能”和“必需”。
这是一个有了“人”并且依赖于“人”而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更加关注个性的人的时代。
回应时代的伟大呼唤,回归课程的人本归属,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将道德教育问题、公民教育问题、社会学教育问题等等纳入到学生的生活视野中,实现学生的发展。
二、指向于对话、自我发展的研修路径
不可否认,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是与教师的思想与素质呈正相关的。
国家的课程体系决定了教育的方向,教师的思想与素质却决定着在这条道路上我们的教育、我们的学生能走多远。
正是基于对教师作用深刻的认知和认同,连续几年的暑期远程研修成为山东省教育界的一件“大事”:
大在对教育发展,对国家未来的责任担当;
大在课程设置的创造性与丰富性;
打造全员参与、“一个不少”的城乡一体化覆盖;
大在以网络为载体惠及每一位教师的平等学习空间。
作为连续多年全程参与远程研修课程建设、学习指导、学习进步的一员,我深深地体会到了其中的辛苦与幸福,并深谙其意义与内涵。
这也是一个“目中有人”的过程,从一个参与者的视角来看,对于远程研修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至少有这样两点必须把握的特征。
(一)实现充分、深刻的“专业对话”
一般而言,构成教师专业化的基本要素有专业理论、专业知识、专业技能,我们在这里可以从这样的直接理解上来探讨教师的专业化问题。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过程,而不仅仅是结果,专业成长只有通过专业化的学习、研究活动才能够获得。
那么,什么样的专业性的学习、研究活动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是最有效的呢?
雅斯贝尔斯说:
“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教师成长何尝不是如此呢?
在交流活动中自由地生成,并启迪自由天性,这是多么美好的教育愿景。
想一想我们参与着的远程研修活动吧,在一个几万人、十几万人平等对话的平台上;
在一个从课程设计者到学员、研修组长、指导教师、专家团队、技术团队、服务团队等共同构建起来的高速、有序运转的平台上;
在一个有视频学习、资料阅读、在线研讨、作业互评、精彩答问的平台上,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
学习不再是单调的记忆,思索不再是单一的埋头蹙眉,成功的喜悦不再属于自己的斗室之中。
所以,我们只有更充分地利用远程研修这一平台,实现更开放多元的对话,才能够使我们的发展有更大的空间。
所以,给老师们一个建议:
说自己的真心话,表达自己最真实的思想,展示自己最具魅力的风采。
(二)转化为自己的“自我发展”
马克斯·
范梅南曾经深思:
“一个优秀的教育家是如何造就的呢?
有人可能学了所有课程开发方法和所有教学技术却仍然是一个拙劣的教师。
善于思考的教师是怎样做的呢?
……”是这样吗?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有道理的,而破解这一发展困境的选择也正是我们正在进行的具有对话特质的远程研修。
我们暑期的远程研修,不是单纯的“培训”而是具有研究的意蕴,这一过程不同于听几场专家报告,也不同于读几本教育理论著作,这是针对具体、明确的课程问题、教育问题而展开的具有开放性的群体性学术研究活动。
既然如此,参与研修的教师还是要把自己放在一个研究者的位置上来关注自己的学习过程,这既是一次集体的对话与研究过程,也是基于研究过程的自我发展选择。
良好的平台与良好的研究氛围并不能够自然促成我们的发展,没有深刻的思维、没有全身心的感悟,发展仍然是一场空泛的幻想。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想在给老师们一个建议:
每一篇作业、每一次发言、每一次问答,乃至随手敲打出来的文字,都要经历自己的思考,都建立在反思、重建的意念下发出属于自我、超越自我的声音。
维系我们行走方向的无疑是我们生命深处的召唤,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课程 标准 培训 第三 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