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竞争力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715956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8.42KB
中国城市竞争力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中国城市竞争力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城市竞争力分析报告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戈特曼的大都市带概念被许多学者认可,其核心是:
以一个或多个经济较发达并具有较强城市功能的中心城市为核心,包括与其有经济在联系的若干周边城镇,经济吸引和经济辐射能力能够达到并能促进相应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域围。
其中的大都市区(MetropolitanArea)概念,是国外最常用的城市区域概念,它是一个大的人口核心以及与这个核心具有高度社会经济一体化倾向的邻接社区的组合,一般以县作为基本单元。
早在1910年,美国就提出大都市地区(MetropolitanArea)的概念,1949年正式建立具体的统计标准用于国情普查,命名为标准大都市区(SMA),1959年改称标准大都市统计区(SMSA),一直沿用到1980年,以后又改称大都市统计区(MSA)。
圈状城市群就是日本的都市圈概念,这一概念代表了日本城市群发展的特征。
所谓都市圈,主要指以特定的通勤时间为周期,由一个或多个中心城市和与其有紧密社会、经济联系的临接城镇组成,具有一体化倾向的协调发展区域。
被广泛使用的生活圈、商业圈等亦是由此而来。
1960年日本行政管理厅开始采用“大都市圈”概念。
日本的都市圈有两层含义:
一层是以单一中心城市为核心的“日常都市圈”,即能够进行通勤、购物和日常业务交流的“通勤圈”,“1小时距离法则”对其地域围具有明显的制约作用,其半径在100km左右;
第二层是以若干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城市、地区共同组成的“大都市圈”,其半径可达300km左右。
2.单中心城市群、双核心城市群和多中心城市群
如果以城市群中心城市的特点进行划分,城市群可以分为低中心城市群、单中心城市群、双核城市群和多中心城市群(嵌套城市群)。
低(多)中心城市群是指中心城市首位度极低,群中城市发展水平大体相当,差别较小的城市群。
单中心城市群是指中心城市首位度极高,其他城市的发展水平与中心城市相差较大。
双核城市群则是指城市群呈现出双中心,两个中心城市各有所长,承担中心城市职能。
多中心城市群是指中心城市首位度极高、群中城镇体系发育完善的城市群,并且次中心城市在两个或以上,以次中心为核心有子城市群存在。
3.世界城市群与国家城市群
对于城市群的分类,还可以从其影响围进行分类,通常分为世界城市群和国家城市群。
(1)世界城市群。
世界城市群的涵着重于城市群的国际化程度,即要素和活动的跨国界性。
世界城市群的政治、经济、贸易、金融、文化、交通和信息等各要素的活动半径越过国界;
中心城市基础设施现代化,城市运行机制与管理方法符合国际惯例。
世界城市群是新科技、新观念、新文化的发祥地,具有人口异质性高、第三产业比重高等特点。
世界城市群在世界上影响巨大,目前公认的有六大世界城市群。
①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包括纽约、波士顿等著名城市,其经济特征为:
美国经济的核心地带,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30%,是美国最大的生产基地、最大的商业贸易中心和世界最大的国际金融中心。
②北美五大湖城市群,包括多伦多、底特律等城市。
它与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共同构成北美制造业带,其中底特律是全球著名的汽车城。
③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该城市群的核心是东京,它是日本经济最发达的地带,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枢,分布着全日本80%以上的金融、教育、出版、信息和研究开发机构。
④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它是产业革命后英国主要的生产基地,伦敦现已成为欧洲最时也是世界的三大金融中心之一。
⑤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它包括巴黎和鹿特丹这样的世界知名城市,被称为“超级城市带”,其中1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有40座。
巴黎是法国的经济中心和最大的工商业城市,也是西欧重要的交通中心之一。
荷兰的鹿特丹素有“欧洲门户”之称。
⑥长三角城市群。
长江三角洲地区以为中心的15个城市,将全面合作力求在较短时间倾力打造出让世人瞩目的又一个世界城市群。
这个城市群的经济特征是高科技、知识密集型。
长三角经济圈产业门类齐全,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区。
相对其他经济圈而言,这里的高新技术产业更为突出。
(2)国家城市群。
相对于世界城市群,国家城市群(地区城市群)是对一国(地区)经济影响重大的城市群。
例如,中国的长三角城市群,其面积占国土面积的1.01%,其GDP占全国总GDP的16.9%,是中国技术创新的中心。
(3)区域城市群。
相对于世界城市群和国家城市群,区域城市群的影响围则主要是某一区域。
例如,中原城市群是省经济密集区,以占省30%的土地面积,聚集了省40%的人口,占省GDP的55%,对经济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4.城市群的发展阶段
美国学者弗里德曼认为,城市群的形成发展可分为工业化以前的农业社会、工业化初期、工业化的成熟期、工业化后期等四个阶段;
官卫华等将城市群的发展阶段分为城市区域阶段、城市群阶段、城市群组阶段、大都市带阶段等四个阶段(官卫华,2003);
京祥认为城市群空间的形成和扩展经历了多中心孤立城镇膨胀阶段、城市空间定向蔓生阶段、城市间的向心与离心扩展阶段和城市连绵区的复合式扩展阶段等四个阶段(京祥,2000)。
尽管对城市群发展阶段的划分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却包含着共同点:
①城市群的发展必然是由低级到高级的逐步演进过程;
②城市群部城市之间的关系由松散的关联发展到紧密的联系;
③城市群部城镇之间的分工合作由不成熟逐渐走向成熟,最终形成合理的劳动地域分工体系;
④城市群的结构和功能趋于不断的发展和完善之中;
⑤中心城市由小到大,职能由综合向管理演变。
城市群发展过程可分为萌芽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稳定发展阶段和成熟发展阶段。
在城市化过程中,首先是单个城镇区域不断扩展、区域城镇个数不断增多并向着核心城镇集中,在空间上表现为城镇的集聚,城市群开始出现;
随着城市群区域城镇的质量优化和数量攀升,城市群的涵式和外延式扩展持续进行,城市群持续扩,在空间上表现为城镇的扩散,整个区域城市化水平达到均衡状态;
与此同时,在一个较高的起点上区域开始了新一轮的城市化发展。
5.城市群的涵
根据前面有关城市群的分析,一个成熟的城市群其涵是:
①城市群人口规模大、人口密度大,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高。
②城市群具有完善的城市等级体系,由几个超大和特大的中心城市及大量的大中小城市相互串连而形成。
其中,中心城市是人口与产业集聚的引力中心,在城市群形成和发展中起着核心作用。
③拥有合理配套的产业分工与协作网络。
城市群体发展可使区域经济在生产要素的组织与创新方面具有较强的可更新性和自生性,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并形成良好的产业布局,从而使得各城市优势互补,产生最大效益并实现资源的集约利用。
④拥有由高速公路、高速铁路、航道、通讯干线、运输管道、电力输送网和给、排水管网体系所构成的区域性基础设施网络,其中发达的铁路、公路设施构成了城市群空间结构的骨架。
⑤城乡趋于融合,各城市的密切联系与强烈的相互作用增强了城市的经济与文化的辐射力,扩大了辐射围,加速了乡村城市化进程和城市文明的普及。
在较成熟的城市群,乡村地区虽然仍存在,但它在保留传统乡村某些特征的同时,在生产方式、居住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交往方式、思维方式等方面均与城市同化。
⑥城市群在国家经济的发展中能起到枢纽作用,是连接国、国际要素流动和资源配置的节点以及科学技术创新的孵化器和传输带。
城市群形成的机制是:
①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相互交替作用的结果;
②地理上的区位条件以及特大城市和密集中小城镇的存在是城市群产生的基础;
③交通运输设施是城市群形成的重要条件。
二城市群的识别问题
是不是地理位置接近的几个城市都可以称为城市群呢?
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如何识别一个区域是不是城市群呢?
城市群的边界在哪里?
城市群应该具备三个条件:
①有一个以上的大城市作为城市群中心;
②有相当数量的不同类型的城市,形成一个完善的城镇体系;
③城市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事实上,判断一个城市区域组合体是不是城市群的标准,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会有所不同,不同的视角也会有所不同。
不过在一定时期应该有一个判断城市群的基本标准。
1.城市群规模标准
就目前而言,要成为世界性的城市群,其最低标准有四个条件:
(1)城市群面积4万平方公里以上,直径距离为300公里以上;
(2)城市人口为3000万人以上;
(3)有1个或以上人口在200万以上的大城市作为中心城市,中心城市国生产总值一般可以占到圈的1/3到一半以上;
(4)每个大城市群的GDP按现价计算超过1000亿美元
2.城市群阶段标准
萌芽发展阶段:
是城市群的初期发展阶段,这时已有城市群的雏形,但各项指标都非常低。
中心城市有一定的聚集作用,城市群规模比较小,城市化水平较低,城镇体系发育极不完善,分工体系很不完善。
快速发展阶段:
是城市群的快速发展阶段,这时城市群形成势头较猛,但各项指标发展不平衡。
中心城市的聚集与扩散作用都比较明显,城市群规模快速扩大,城市化发展速度极快,城镇体系发育还不完善,分工体系开始形成。
稳定发展阶段:
是城市群的较高发展阶段,这时城市群的作用显著,各项指标都较高。
中心城市聚集与扩散作用明显,城市群规模比较大,城市化水平较高,城镇体系发育已趋于完善,分工体系较为合理。
成熟期城市群:
是城市群的高级发展阶段,这时城市群的作用相当显著,各项指标都极高。
中心城市聚集与扩散作用明显,城市群规模大,城市化水平很高,城镇体系发育相当完善,已形成合理的分工体系。
3.城市群的边界
作为对经济社会活动特定的空间实体形态的表达,城市群理论要最有效地发挥分析解释功能,便必须明确城市如何聚集和构造,或者说城市群的特征表现到何种程度才可被称作城市群,即需要对城市群的规模边界进行界定。
国外文献有关城市群的研究表明,城市间的相互作用具有规律性。
不少学者用断裂点理论和重力定律来分析城市的引力围,然而城市群的规模和边界如何确定,至今没有较为精确的模型。
(1)经济联系强度R。
确定城市群的边界,可以用经济联系强度来确定。
这是由于对一定区域的众多城市而言,城市间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强度越强,城市群的在有机性和能级均衡特征就越明显,因此,以城市间的相互作用为分析工具来确立城市群的规模边界。
经济联系强度又称空间相互作用变量,是用来衡量城市间经济联系程度大小的指标,一方面它可以反映经济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另一方面它也可以反映周边城市对中心城市辐射能力的接受程度。
理论上,城市群的边界就是其与中心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等于零处。
经济联系强度分为绝对经济联系强度和相对经济联系强度。
绝对经济联系强度是指某城市接收到的中心城市向其辐射量的实际大小,用来分析中心城市向周边城市辐射的地域变化规律。
(2)综合联系强度R。
城市群经济及有关的非经济因素的空间差异是导致城市群体城市之间、城乡之间的经济与非经济空间活动的主要原因,它表明不同地点的人及其活动在空间上是相互作用的。
这种相互作用根源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城市化过程中的聚集与扩散是其外在表现。
(3)经济联系隶属度S。
确定中心城市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可以用经济联系隶属度,
4.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结构
城市群的等级规模结构是指城市群体系层次不同、大小不等的规模城市在质和量方面的组合形式,包括城市间相互的组合关系、特征及差异。
城市群的等级规模分布是指某一区域城市规模的层次分布,该分布反映了城市从大到小的序列与规模的关系,揭示了这个区域城市规模的分布规律(集中或分散)。
根据分形理论,对中国城市群进行经验分类,按城市人口数量可分为五类:
大于500万的为超大城市,300万~500万的为特大城市,城市人口100万~300万为大城市,50万~100万的为中等城市,小于50万的为小城市。
合理的城市体系的含义是:
①城市群具有完整的城市规模等级;
②各规模等级城市之间保持合理的金字塔结构比例关系,中间不发生断层,上下不缺层;
③城市的职能作用能够通过城市网络依次有序地逐级扩散到整个体系。
三城市群竞争力的量化
1.什么是城市群竞争力
区域竞争力是一个区域具有经济持续增长、社会持续发展、人民福利持续增加的能力。
城市群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其竞争力主要表现在:
城市群具有较大的规模,可以推进城市群城市化的步伐;
城市群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人民的福利不断提高;
城市群开放程度高、投资效率高;
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具有强大的经济与人口聚集能力以及产业的辐射能力;
城市群的城镇体系发育完善,城市之间有着密切的经济与社会联系,城市间分工清晰;
城市群具有较强的产业升级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留住企业在本区域经营的能力。
2.城市群竞争力评价体系设计原则
科学性原则:
指标体系的设计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遵循城市发展规律,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城市群城市间的现状和发展态势。
系统性原则:
指标体系必须能够统筹城市群城市间的区域空间结构、社会经济结构、扩展进度调整和人居环境等各个侧面的基本特征。
各侧面指标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动态性原则:
城市群一体化进程是一个动态发展、不断推进的过程。
在选取指标时,要将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相结合,利用静态指标反映城市群现状水平,利用动态指标预测城市群发展前景。
可操作性原则:
指标的获取具有可能性,易于量化,且有一定的现实统计数据作基础;
对于不能量化的指标,可采用AHP法和德菲尔法。
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
城市群一体化应以不断满足城镇广大人民的需要,提供安全、方便、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作为主要的追求目标。
因此,指标的选取应体现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原则。
3.城市群竞争力评价体系
城市群竞争力评价体系,包括10大体系、35个指标:
规模指标体系、中心城市指标体系、城镇体系指标、城际联系指标体系、分工指标体系、产业发展指标体系、质量指标体系、效率指标体系、城市化发展指标体系、可持续发展指标等。
(1)规模指标体系,综合反映城市群的规模。
主要包括城市群人口、城市群市区人口、城市群人口占全国人口比重、城市群GDP、城市群GDP占全国GDP比重、城市群面积、城市群面积占全国面积比重等。
(2)中心城市指标体系,综合反映中心城市的聚集与扩散能力的指标体系。
主要包括中心城市人口、中心城市GDP在群中比重、群首位度、首位差。
(3)城镇体系发育指标体系,用于反映城市群城镇体系的发育程度。
主要包括城市密度(个/km2)、城市梯度、城镇体系形态、人口密度(人/km2)和建成区面积(km2)等。
其中,城市等级梯度是各种不同规模等级的城市数量分别占城市总数的比重,反映的是城市群协调发展的水平。
城市规模等级主要分为超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五个等级。
我们将城市梯度分为13个,最高级是含有超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小城市五个等级的城市,最低级是含2个城市等级且有城市断裂的城市梯度。
(4)城际联系指标体系,反映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水平,主要包括城际联系强度等指标。
(5)分工指标体系,反映城市群城市分工发展的水平,以及产业链布局的合理程度,主要指标包括产业专业化指数、产业集中指数、结构指数及首位城市职能指数。
其中结构指数是指城市群部产业结构;
首位城市职能指数,分为管理、服务、综合、制造、原料五级。
(6)产业发展指标体系,用于反映城市群的产业发展程度。
主要指标包括非农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越高,表示城市群的产业发展水平更高级,相反农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越高,表示城市群产业发展水平相对更低。
(7)吸引指数,用于反映城市群吸引企业并留住企业的能力。
主要指标包括:
综合商务成本、宜居度、实际利用外资额等。
(8)质量指标体系,反映城市群提高人民福利水平的能力,主要包括:
产业增加值、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和城市可支配收入。
(9)效率指标体系,反映城市群的产出效率,主要指标人均GDP(元);
单位资本投入的GDP产出率,城市群GDP/固定资产投资;
单位资本投入个人收入,城市群可支配收入/固定资产投资;
土地产出率(元/km2),城市群GDP/城市群面积。
(10)可持续发展指标,反映城市群持续发展的能力指标。
主要指标包括废气综合处理率、废水排放达标率、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水资源重复利用率、环境噪声达标面积、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等、大气质量好于Ⅱ级和Ⅱ级以上的天数、饮用水达标率、交通通畅度、公共安全保障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能力等。
我们计算时,主要用5个指标,Min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是城市群中城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最低者;
Min固体废物利用率,是城市群中固体废物利用率最低的城市数据。
这两个指标数值高,城市群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相对较高。
万元GDP工业SO2排放量、万元GDP用水总量以及万元GDP用电量则是三个反向指标,数值越高,城市群可持续发展的能力越低。
四中国城市群的识别
1.国城市群识别的原则
确定中国城市群依据的原则是:
尊重习惯,尊重城市群标准。
尊重习惯,即我们在选取城市群时,尊重传统划分。
在中国,得到普遍认可的城市群是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半岛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中原城市群、长株潭城市群以及海峡西岸城市群。
另外,城市群、城市群、城市群、城市群也时常被提及。
2.中国城市群的最低标准
根据城市群的含义、经验数据,以及中外城市群差异系数,我们制定了城市群的最低标准:
城市群人口>1000万人、城市密度≥0.5个/万平方公里、城市数量≥5、人口密度≥300人/平方公里和城市化水平>20%。
经过计算,共有14个城市群满足这一标准。
入选的14城市群,分别是:
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台北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成渝城市群、关中城市群、城市群、城市群、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城市群。
长株潭、昌九两个区域的城市数只有3个,考虑到长株潭的历史沿革及多项指标好于昌九,因而昌九被淘汰,而长株潭被保留下来。
由于西岸城市群的各项数据与地的统计不一致,给后面的竞争力评价带来不便,我们用多项指标较好的城市群替补。
城市群的城市密度只有0.35,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122人,在首轮识别时落选,但城市区域的各项指标反映出城市群的成长性,因此由城市群替补进来。
有些城市群因未达到最低标准而未进入。
例如,呼包鄂因其区域人口仅为561.81万人,不足1000万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不足200人,城市密度每万平方公里不足0.3个而被淘汰出局。
王健提出的驻信都市圈,因其城市化率只有13.42%,也被淘汰出局。
3.中国城市群发展阶段和影响围的判断
根据城市群发展阶段及影响围的标准,我们对15个城市群逐一进行发展阶段和影响围的判断。
从发展阶段来看,长株潭城市群、城市群、城市群处于城市群发展的萌芽阶段;
其他12城市群皆处于城市群的快速发展阶段,不同的是,长三角、珠三角处于城市群快速发展阶段的后期,而其余的城市群处于城市群快速发展阶段的初期或中期。
从城市群的影响围来看,长三角是世界城市群,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是国家城市群而其他城市群都是区域城市群。
从城市群的空间形态来看,长三角城市群和珠三角城市群是多中心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半岛城市群、成渝城市群、海峡西岸城市群、辽中南城市群是双核城市群,其余的都是单中心城市群。
五中国城市群竞争力的评价
通过对15个城市的9个指标体系通常专业化指数可以反映产业的分散化程度,也可反映分工状况。
我们计算了城市群专业化指数,结果不能很好地反映城市群的分工情况。
因此,在本次城市群竞争力比较中,去掉了城市群分工指数。
35个指标的计算,中国城市群综合竞争力的前三甲是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和京津冀城市群,综合竞争力指数分别是109.9、107.6和95.8。
排在后5位的是长株潭、、关中、和城市群。
1.长三角城市群
长三角城市群是指市全部、南部与中部地区和东北部地区,该区域总面积为10万平方公里,约占全国的1%;
人口7656万人,约占全国的5.9%;
GDP总量是27602亿元,占全国的16.9%;
人口密度764人/平方公里,城市密度1.5个/万平方公里。
长江三角洲地区现有15个地级以上城市、67个县及县级市、1479个建制镇,其中15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一个直辖市、三个副省级城市,形成了大中小城市并举、城市等级较为完善的“金字塔”结构。
不同层次、不同结构和不同功能的大中小城市通过交通网络、商品网络、技术网络、资金网络、人才网络和信息网络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相互分工、互补、交流和竞争的城市群体系。
通过城市群竞争力比较,城市群在城市群规模、中心城市功能、城镇体系的发育完善程度、城际联系、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以及城市群的质量等六个指标都排名第一。
土地产出率2754元/平方公里、人均GDP
36051元都是排名第一。
存在问题:
①长三角城市群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是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15个城市群可持续发展排名中,长三角名列11位。
②长三角城市群单位固定资产投资带来的城市可支配收入也是最少的,仅有0.79,在所有城市群中排名最后。
③行政障碍、长江天然屏障也将影响长三角城市群一体化的步伐。
建议:
减少工业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城市 竞争力 分析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