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710093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711.40KB
高考地理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Word文件下载.docx
《高考地理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地理事物的形成过程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运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分析屋顶绿化对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意义。
等量的太阳辐射使覆盖植被的绿地比水泥面增温慢,温度低,地面辐射弱,被大气吸收的热量相对就少,气温较低;
绿地吸收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弱,气温降低;
土壤水分的蒸发和植物的蒸腾作用吸收周围的热量,也起到降温作用。
(3)为了减少工业污染对城市的影响,计划将钢铁厂从甲处搬迁到乙处,从环境保护角度考虑是否合理?
试说明理由。
不合理。
乙处位于城市热岛环流之内,污染物容易随城市风从郊区流向城市中心,没有达到降低对城市污染的目的。
★说明天气系统的影响过程(过境前、过境时和过境后的差异)。
【例1】读温带锋面气旋形成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发生前b.初生阶段c.发展阶段
A.该图所示锋面气旋为北半球低纬度的情况
B.M锋面为暖锋,N锋面为冷锋C.M锋面锋后多雨,N锋面锋前多雨
D.图中冷区风来源于陆地,暖区风来源于海洋
【参考答案】C
【例2】读世界某局部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海岸线的位置是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图中A城市附近海岸线进退的主要外力作用是_________和_________。
(2)A是近百年来新建的港口城市,分析该城市布局的有利自然利条件。
(3)在城市A的建设过程中,周围大片的湿地被填平,分析这种行为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4)此时A城市的风向为_________,在甲地海面上正在形成的天气系统是_________。
(5)该天气系统从甲地经过A城移到乙地过程中,简要描述A城的天气变化过程。
(1)流水沉积;
海浪侵蚀(2分)
(2)位于亚热带大陆的沿海地区热量充足、降水丰富;
位于河流沿岸,为生产和生活提供充足的水源;
位于河口三角洲,地形平坦;
位于河流的入海口,有利于实现海陆联运(3分)。
(3)吸收降水、削减洪峰的能力减弱;
破坏野生动物的栖息地,使生物多样性锐减;
空气中湿度减少,气候变干(4分)。
(4)东北风,气旋(飓风)(2分)
(5)该天气系统逐渐接近时风力增大,降水增多;
继而转变为狂风暴雨天气;
天气系统中心位于A城时出现短暂的静风和晴朗天气;
随后又出现狂风暴雨天气;
随着天气系统的远离,风力和降水强度逐渐减弱(6分)。
★分析台风、寒潮、干旱、洪涝、浓雾等气象灾害的形成原因;
【例1】图中的Q表示世界海雾的主要分布区之一,分析该海区多雾的原因。
(要求写出该海区雾的形成过程)
读图可知,
(1)图中的Q表示世界海雾的主要分布区之一,该海区多雾的原因是:
该海区被南回归线穿过,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温差大,容易形成雾气.
(2)开普敦是南非的金融和工商业中心,是南非第二大城市,交通运输发达,有铁路可直达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公路与国内各地相连接.开普敦港形成和发展的有利和不利条件是:
开普敦是西开普省的经济中心,所以成为了整个区域的制造业中心,而且成为了该省内陆地区出产货品的货运出口港口.地产业和建筑业非常蓬勃,因为有很多人都在当地购置物业作度假之用.但是开普敦由于面积狭小,面临着土地缺乏的问题.(3)图中M点附近渔业资源丰富,其主要原因是:
寒暖流交会,饵料丰富.(4)南非所临海域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是:
因为旅游业发达,所以可能带来太多的垃圾,破坏环境.根据题意.
故答案为:
(1)该海区被南回归线穿过,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温差大,容易形成雾气;
(2)开普敦是西开普省的经济中心,所以成为了整个区域的制造业中心,而且成为了该省内陆地区出产货品的货运出口港口.地产业和建筑业非常蓬勃,因为有很多人都在当地购置物业作度假之用.但是开普敦由于面积狭小,面临着土地缺乏的问题;
(3)寒暖流交会,饵料丰富;
(4)因为旅游业发达,所以可能带来太多的垃圾,破坏环境.
【例2】2011年12月5日,国内9省市再度迎来大雾天气,局部地区能见度不足200米,多地交通受阻。
重庆市气象台预测,本周,重庆地区也有可能出现大雾天气,请驾驶员出行要注意交通安全。
运用地理相关知识,从水汽来源、凝结核、大气运动以与水汽凝结四个方面解释重庆秋冬季节多雾的原因。
(8分)
冬季四川盆地北部山脉阻挡削弱冷空气影响,西北的冷空气南下被阻挡之后,盆地里面温度会比较高,有利于水循环“蒸发”过程的进行,但是冬天没有夏天那样容易进行“落雨”等水资源从天上回到地下的“激烈”过程,所以水珠就慢腾腾地留在空气中了.
当地面热量散失,温度下降,空气又相当潮湿,那么当它冷却到一定的程度时,空气中一部分的水汽就会凝结出来,变成很多小水滴,悬浮在近地面的空气层里,这就是雾。
它和云都是由于温度下降而造成的,雾实际上也可以说是靠近地面的云。
重庆位于长江以与嘉陵江的汇合处,水汽来源相当充沛,空气也相当潮湿,相对温度高达80%以上;
重庆位于四川盆地的东南缘,周围有高山屏峙,而且地面也崎岖不平,风速十分小,风力微弱,静风频率相当大。
白天,地面温度相当高,蒸发作用不断加强,从而使空气中容纳了许多的水汽;
夜间,尤其是秋季和冬季的晴朗微风之夜,夜间相当长,而且地面的辐射冷却十分明显。
与此同时,盆地边缘山地的冷空气会沿着山坡下沉,从而使近地面的空气降温十分剧烈,最终导致空气中能够容纳水汽的能力不断降低,而多余的水汽就会凝结而形成雾。
所以,重庆成为全国著名的“雾都”。
临江
水汽多:
大气污染,凝结核多:
盆地地形不利于大地扩散
水体运动规律
●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
[步骤一]如下图在一个平底盆中加适量的水,直至水盖满盆底。
把一个装满沙子的小瓶放入盆中。
[步骤二]用透明的塑料纸盖住盆,用橡皮筋扎住盆口,并把一块小石头放在塑料纸上,压住塑料纸;
小石头要放在装沙小瓶正上方。
[步骤三]将盆放在阳光下直晒,过足够长的时间后观察。
(1)推测你会发现的现象,并有步骤的写下来。
(写出具体过程)
(2)这个实验模拟了什么现象?
具体环节是什么?
(3)对于沙子所言,水的作用相当于地质作用中的。
(4)大自然中这种现象的重要意义是:
让地球表面各纬度之间发生了和的交换。
地理实验重视地理原理。
只有对地理概念、原理有较透彻理解,熟悉地理现象发生的原因.才能设计出简单、合理、便于操作的实验,并用有关概念、原理指导、安排实验。
该实验即用简易材料证明了水循环的发生、形成、过程与意义,并结合现实问题提升了实验价值。
在实施该实验过程中应注意三个方面:
第一,操作严谨:
例如盆中注水适量、塑料封口要严、石头放置要准;
第二、观察要细致:
例如长时间暴晒前后塑料纸上水珠量的变化、运动状况,水珠(滴)对沙的冲击等;
第三,描述规范、科学。
本题考查用实验演示自然环境各要素的统一演化过程。
第
(1)、
(2)题主要是以模拟实验的办法来演示自然界中的水循环过程。
第(3)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水土流失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
这里要注意联系图中箭头由中间向外指,土壤侵蚀引起地貌变化和植被退化,依次推理。
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变化体现了自然界各要素统一演化的过程。
第(4)题考查循环的意义,通过水循环实现地球上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水分和热量的交换。
【答案】
(1)首先是塑料纸上有水珠凝结,然后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水珠往装沙的小瓶下滴,最后小瓶的沙由干变湿
(2)水循环现象;
蒸发、水汽输送、水汽凝结、降水(3)外力作用
(4)物质和能量(热量和水分)
(1)首先是塑料纸上有水珠凝结,然后水珠沿着小石块下压的方向聚集,水珠往装沙的小瓶下滴,最后小瓶的沙由干变湿(3分)
(2)水循环现象
蒸发
输送
凝结降水
(3)外力作用
水土流失
过度砍伐、过度开垦等造成植被破坏
(4)物质、能量(或热量、水分)
(5)左栏:
由上而下:
E、B、F
右栏:
自上而下A、D、C
(6)统一演化
★说明波浪、潮汐、洋流等海水运动形式的主要成因(或过程);
【例1】海啸的形成原理可概括为:
“俯冲板块向上覆板块下方俯冲运动,上覆板块缓慢变形,不断积累弹性能量,最终达到极限,上覆板块弹起,形成巨大水柱,向两侧传播,形成海啸。
”下图中能正确表示海啸形成过程顺序的是()
A.甲→乙→丙→丁B.丙→丁→乙→甲C.乙→丙→丁→甲D.丙→甲→乙→丁
【参考答案】D
地壳物质的运动和循环规律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
【例1】华山为花岗岩山体,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地表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C.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D.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分析:
此题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变化.华山为花岗岩山体,花岗岩是岩浆活动侵入到地壳上部形成的侵入岩.形成侵入岩后,经地壳上升运动,出露地表,后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等作用下,形成了华山山体景观.
A、华山为花岗岩山体,是岩浆活动形成的,所以形成过程应该有岩浆活动,故不符合题意;
B、华山为花岗岩山体,先形成花岗岩,所以过程应该是先形成岩浆岩,故不符合题意;
C、华山为花岗岩山体,花岗岩是岩浆活动侵入到地壳上部形成的侵入岩.形成侵入岩后,经地壳上升运动,出露地表,后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等作用下,形成了华山山体景观.所以花岗岩从形成到出露地表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故正确;
D、华D山为花岗岩山体,先形成花岗岩,所以过程应该是先形成岩浆岩,故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例2】意大利是世界上的发达国家。
意大利大理石资源丰富、质地优良、开采历史悠久、加工技术先进,出口量约占国际市场总贸易量的一半。
意大利铁矿石量少质劣,20世纪50年代后,意大利拥有世界著名的钢铁中心之塔兰托。
据此并结合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意大利地理位置示意图、波河流域图和波河平原与剖面图。
(1)请从内、外力作用两个方面简要说明意大利大理石形成的过程。
(2)请简要分析20世纪50年代后塔兰托布局钢铁工业的主要原因。
(6分)[来源:
学.科.网Z.X.X.K]
(3)波河丰水期持续时间较长,枯水期仅出现在夏末秋初。
试从河流水系和补给角度分析原因。
(4)
剖面图中甲、乙两区域最适宜农耕的是哪一处?
结合图中信息,简述其最适宜农耕的自然原因。
材料二100年前,水城威尼斯年遭遇洪水约10次,如今每年遭受洪灾近100次。
同时而来的问题有城市排污受阻、风暴潮侵袭、土地盐碱化等。
右图是某中学的一个研究性学习小组构建的威尼斯环境问題关联图。
他们从酸雨、地壳抬升、海平面上升
、不合理灌溉四个地理要素逐一分析其.与威尼斯环境问题的关联性。
(5)你认为他们分析的四要素中,关联性最强的地理要素A是什么?
并说明导致A的成因。
(6分)
(意大利为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海洋生物遗体)经过长期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
意大利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频繁,石灰岩受岩浆等活动的影响,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成为大理岩。
一共三点,要答全。
(1)(意大利为古地中海的一部分,海洋生物遗体)经过长期沉积作用形成石灰岩(2分);
意大利地处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的交界处(2分),岩浆活动和地壳运动频繁(2分),石灰岩受岩浆等活动的影响,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变质成
为大理岩。
(2分)
(2)塔兰托临海,利用便利的地中海—大西洋海洋运输航线,有利于铁矿石等原料进口和产品输出(2分);
位于欧洲经济发达地区,钢铁消费市场广阔(2分);
意大利经济发达,工业基础雄厚,技术先进(2分)。
(3)波河水系发达,支流众多,且南北对称分布(2分);
春夏,气温升高,发源于阿尔卑斯山区的支流得到冰雪和冰川融水补给,形成汛期(2分);
冬春季节,处于地中海气候区的波河流域得到雨水补给,形成汛期(2分);
夏末秋初,冰川融水和雨水补给量减少,形成枯水期(2分)。
(4)乙(2分)。
原因:
地势上,乙区域地形坡度比甲区域小(2分);
乙区域上覆河流冲积土
土壤肥沃(2分);
有泉水和近波河,乙区灌溉条件优越(2分)。
(5)海平面上升(2分);
由于全球变暖
(2),导致极冰融化,海水热膨胀(2分),引起海平面上升。
【例3】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处地貌是________地貌,它是由________作用形成的;
这种地形在________地区常常见到。
(2)甲、乙、丙三处易出现涌泉的是________。
(3)试在下图中绘出丙处地下岩层和地貌的形成演变过程并加以说明。
本题通过地质构造地貌图,考查内外力作用与对地貌的影响。
第
(1)题,甲处位于河流出山口,流水堆积形成冲积扇地貌。
第
(2)题,在岩层断裂处,地下水容易沿裂缝出露地表形成涌泉。
第(3)题,根据图中岩层变化与地表形态进行说明。
答案:
(1)冲积扇 流水堆积 河流出山口
(2)乙
【例4】在地质年代较老的褶皱构造地区常出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现象。
下图为地形倒置形成过程示意图,读图完成
(1)~
(2)题。
(1)按地形倒置形成的过程顺序,下列排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①④②③C.③②④①D.①④③②
(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图中地形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B.岩层弯曲变形越强烈越不利于地形倒置的形成
C.岩层的抗风化能力越低越不利于地形倒置的形成
D.背斜顶部受挤压作用。
物质坚实不易被侵蚀
小题1:
B
小题2:
A
“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地形倒置,是外力侵蚀作用形成的,从时间上看侵蚀先轻后重,所以是按①④②③的顺序。
图形表示的倒置地形先是内力作用形成褶皱,而后再受外力的侵蚀,故A正确。
岩层越弯曲变形,其背斜顶部受张力越大.越容易被侵蚀。
★观察海底地形图,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
【例1】简要说明喀拉喀托火山喷发的原因。
地球内部存在着巨大的热能,这些能量积聚到一定程度,在内压力的作用下,会选择地壳薄弱地带(板块交界处是典型的地壳薄弱地带)释放出来,就是火山喷发。
火山喷发是岩浆等喷出物在短时间内从火山口向地表的释放.由于岩浆中含大量挥发分,加之上覆岩层的围压,使这些挥发分溶解在岩浆中无法溢出,当岩浆上升靠近地表时,压力减小,挥发分急剧被释放出来,于是形成火山喷发.火山喷发是一种奇特的地质现象,是地壳运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地球内部热能在地表的一种最强烈的显示.
【例2】图为北半球某岛屿的地质地貌结构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从地壳运动和地质构造的角度解释该岛屿的成因。
(4分)
(2)简述甲河谷的形成原因。
(3)近年来,图中河流A河口海水倒灌现象出现频率增加,可能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1)海底地壳受地壳运动产生的水平挤压,岩层向上拱起形成背斜,地势升高露出海面形成岛屿。
(2)甲谷地位于背斜顶部,在背斜形成过程中受张力作用,岩层变得疏松,容易受外力侵蚀,在流水等外力的长期作用下形成谷地。
(3)上游大坝枯水期拦蓄水源,使下游河水减少;
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
气候异常频率增加,降水季节变化加大;
河流两岸人们生产和生活用水增加等(任答两点)
地表形态的塑造规律
●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变化的影响过程;
※地上河的形成过程
【例1】图1所示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频发洪涝灾害。
读图,完成下列要求。
(1)图中A、B为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A为_______。
A的西侧是___________地形区。
(2)“人在江底走,水在头顶流”是C河段景观描述,请说明其形成过程。
(3)近年来,该地区针对洪涝灾害频发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A:
巫山或第二、三阶梯分界线(1分)四川盆地(1分)
(2)由于长江上游植被破坏严重、河流含沙量较大,坡度变缓,水流变慢,泥沙沉积,
河床抬高,成为地上河(2分)
(3)建设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体系;
修水库,调节河流径流量;
退田还湖,修建分洪
蓄洪工程,加固堤坝(4分)。
(疏浚河道、裁弯取直等答案合理,即可得分)
本题考查长江中游的洪涝灾害。
(1)结合图示的河流轮廓判断:
A表示长江中下游平原西侧的巫山,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与
四川盆地的分界线;
(2)“人在江底走,水在头顶流”反映C河段地上河的特征:
主要原因从泥沙淤积角度分
布;
自然原因:
河道弯曲,地势平坦;
人为原因:
上游植被破坏,使河流含沙量加大,则
带到该处,水流变慢,泥沙淤积。
(3)洪涝的治理措施主要从水利工程建设结合生态工程建设考虑。
※河口三角洲的形成过程
【例2】资料一:
河口冲积岛是含沙量较多的河流将泥沙搬运到海里沉积下来形成的岛屿。
陆地河流流速比较快,进入宽阔的海洋后,流速就慢了下来,携带的泥沙就在河口附近沉积,逐步形成高出水面的岛屿——河口冲积岛。
世界上许多大河入海的地方都会形成一些河口冲积岛。
中国共有400多个这类岛屿。
资料二:
“长江三角洲历史演变”图:
人类活动对A岛的影响
从1955年冬开始,A岛政府组织围垦滩涂和沙洲。
截至2000年,A岛共围垦滩涂和沙洲70多处,累计围得土地面积500多平方千米。
A岛的面积比1949年增大一倍以上。
(1)说明形成河口冲积岛的外力作用主要有哪些?
(2)描述材料二中古沙洲的生消变化过程。
(3)推测材料二中A岛的形成过程。
(4)人类活动对A岛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5)围海造陆可能会对自然环境产生哪些影响?
【参考答案】
(1)①流水的搬运、堆积作用;
②海潮的顶托作用。
(2)河口地区由于水流比降减少,流速急剧降低,造成泥沙迅速大量沉积,形成河口沙坝。
随着河口沙坝的出现与发展,迫使河流分流,形成汊道,汊道又会产生新的河口沙坝。
与此同时,河水沙坝不断接受沉积,逐步堆高,向海扩展,出露水面成为河口沙岛,如古沙洲。
河口冲积岛形成后,泥沙继续沉积,面积逐渐扩大。
同时,由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长江水流向南偏,使长江口北侧沉积速度加快,最终使古沙洲与北侧大陆联为一体。
(3)在古沙洲等河口冲积岛消失的过程中,长江口由于泥沙的大量沉积,在A岛处形成新的河口沙坝。
河口沙坝不断接受沉积,逐步堆高,向海扩展,终于出露水面形成岛屿。
随着长江泥沙的进一步沉积,A岛不断扩大,一直到现在。
(4)主要表现在围垦滩涂和沙洲,从而使A岛的面积扩大了一倍以上,加速了A岛的演化进程。
(5)破坏了海岸环境和海岸带生态系统。
※山麓冲积扇的形成过程
【理论知识串讲】在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了大量砾石和泥沙。
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河道变得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在山麓地带堆积下来,形成扇状堆积地貌。
【例1】下图为我国某地区1972年和2001年的土地利用状况,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描述该地区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
(2)甲地形成典型的冲积扇,请简要说明其形成过程。
(1)南部地区部分耕地变为水域,西部地区大部分林地变为耕地和灌丛,居住用地略有扩大。
(2)冲积扇(洪积扇)平原,当水流流出峡谷,河道变宽,水流速度下降,河流携带的泥沙大量淤积,形成扇状堆积体。
※河漫滩形成的过程:
【理论知识串讲】河流的凸岸堆积,形成水下堆积体;
堆积体的面积不断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
河流改道或者继续向下侵蚀;
※峡谷地貌的形成过程
【例1】材料一:
科罗拉多大峡谷是世界陆地上最长的峡谷之一。
从谷底向上,沿岩壁出露着早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大峡谷因此有“活的地质史教科书”之称。
⑴依据材料一,分析科罗拉多大峡谷岩石的主要类型,并说明大峡谷的形成过程。
⑵依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描述该地区的气候特点,并分析成因。
(5分)
⑶图示地区于20世纪30年代修建了胡佛水坝,试分析修建胡佛水坝遇到的困难与建成后发挥的主要功能。
(1)沉积岩(1分)。
峡谷地貌的形成过程:
先是外力沉积,后地壳抬升,最后受流水侵蚀作用(3分)。
(2)气候特点:
夏季凉爽多雨、冬季低温干燥;
气温年较差较大;
降水总量较少。
成因:
夏季凉爽是因为海拔高;
冬季较为温和是因为纬度较低。
受东、西两侧的地形阻挡,水汽难以进入,降水少。
(1分)
(3)困难:
①地质地形条件复杂,施工困难;
②生态环境脆弱,易破坏当地生态环境;
③交通不便,修筑难度大。
(任答两项给2分)
功能:
发电、灌溉、旅游等(3分)
本题考查世界区域地理和资料综合分析能力。
(1)材料反映“岩壁出露着早古生代到新生代的各期岩系,并含有代表性生物化石”反映主要为沉积岩。
其形成过程主要从内外力的共同作用分析。
(2)结合材料,气候特征主要从气温分布和降水分布等方面分析,成因可从大气环流、地形和纬度等因素分析,注意结合图示的实际。
(3)影响水库建设的因素主要从地形地质条件、生态环境等自然要素和交通、基础设施等方面分析。
水库的功能主要从发电、航运、灌溉、旅游、养殖等方面分析。
【例2】下图是北纬30°
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09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后回答下列问题。
(10分)
(1)图中A、B两处河谷有何区别?
(2)C处可能形成的地貌是
,成因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地理 事物 形成 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