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典型案例的对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697060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1.38MB
国内外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典型案例的对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国内外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典型案例的对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外城市废弃地景观设计典型案例的对比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曾是长江出海口冲击形成的平原。
近代:
西南角为著名的吴淞口,是上海市的“水上门户”因借地形建成水师炮台,得名炮台湾。
现代:
成为钢铁厂钢渣回填滩涂的场所。
1.3景观生态设计
1.3.1景观策略
环境更新、生态恢复、文化重建——创造多重含义的景观
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的建设,在于利用其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通过基地地形、地貌的改造再利用,让人们意识到环境更新所带来的生态回归,以及悠久地域文化所带给后人的精神启示。
本案突出展现生态改造及文化重建的两大特色。
生态改造:
尊重地貌、因地制宜取材造景,体现科学的生态发展观。
文化重建:
历史特色军事文化的重建,唤起人们对这片土地的追忆,并增加人们的国防意识,形成上海的一个具有特色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共同来维护、热爱宝山炮台湾这片具有文化内涵的土地。
1.3.2规划目标
突出自然,创造有生命力、具有时代感、反映场地历史,满足市民休闲、娱乐、国防教育要求的综合性城市生态型公园。
建设上海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区,是上海市宝山区绿地系统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景观节点。
历史文化悠久,拥有丰富的人文景观资源,她的建成是构建宝山区“一环五园”区域绿化网络,完善城市绿化系统的有序性和多样性、改善城区生态环境的战略举措。
1.3.3设计理念
环境更新、生态恢复、文化重建——创造多重含义的景观。
1.3.4技术手段建议
(1)废渣造景,尽量利用原有地形地貌。
利用现有地形地貌,合理平衡土方,营造梯田、峡谷、山丘、湿地、岛屿等多样的园林竖向空间。
(2)突破防汛堤的传统概念,规划滨水景观道。
结合原有地形地貌,突破常规防汛墙的设计手法,将其位置后移,形成堤内、堤外两种地貌景观,堤内——森林,堤外——湿地。
(3)湿地再造,改良滩涂,恢复生态。
营建野群自然、功能健康、结构稳定、持续发展的滨江流水湿地植物群落。
(4)利用科技创新技术生态改造。
融合生态恢复的工程技术,逐步改良土壤,引入植物设计的时效观念,低成本营造生态景观。
(5)借山引景,充分利用自然元素。
因借炮台山良好的植被条件,将其引入公园景观序列。
(6)文脉的延续,军事文化特色主体的营造。
将历史文化内涵与科普、军事、教育融为一体,形成特色公园,一个国防教育基地。
(7)矿渣筑路,材料的利用、再生。
利用矿渣结合沥青作为铺地材料,实现材料的利用与再生。
(8)利用地下空间开发,以园养园,实现经济的良性循环。
把原有地面4万平方米停车场改造为地下两层车库,留出地面营造绿色空间。
实现生态与文化重建的两个特色,创造双重含义的景观,形成一个具有宝山地区特色森林湿地军事公园。
总体布局——在自然地貌中展示军事主题
充分尊重原有地貌,形成两大轴线:
实轴:
自然景观序列
虚轴:
军事活动序列
双线交织,互为图底,创造出与山水共生、以湿地森林景观的充满自然野趣及特殊地貌的公园。
园内各景点以人文景观为主题,强化军事文化的感染力。
提供绿化休闲、文娱游乐、科普教育等服务。
广场、建筑,园路、小品等人工设施融入大的自然景观背景中,展现地方特色,师法自然。
1.3.5专项技术分析
(1)竖向地形建议:
依托现有地形条件,规划现场地形沿炮台山麓向江岸方向逐渐降低,防汛堤在满足工程防护要求的基础上融合到景观空间之中,就地平衡钢渣。
考虑到滨江一带受江潮的影响,其最低高程超过平均高潮位,以保证景观的长期效果。
(2)岸线设计建议:
挡土墙及驳岸的自然处理。
(3)夜景照明建议:
遵循绿色、节能照明的生态原则。
公园内采用部分太阳能灯具,具有环保、安全、节能、方便等优点。
一次投入,长年受益,将成为装饰照明一条亮丽的风景线。
部分电能利用当地丰富的风能资源,由风力发电机提供,体现环保的生态友好理念。
水处理建议
对绿地内的所有雨水进行回收利用。
绿化区的雨水和道路雨水采用透水管集水,排入水体或湿地中。
地坪广场雨水采用明沟排水。
经简单物理处理后排入湿地,对雨水进行拦截、过滤、吸附等处理,然后再进入水体,这样,既避免了地面径流的雨水对水体的污染,又使水体得到了补充。
并用于绿化灌溉,冲洗地坪、汽车和作为景观用水而就地消化。
利用太阳能作为能源,采用太阳能集热技术来满足热水供应,以节约能源。
选用高效率、低噪音水泵,节约能源并采用防止噪声传递的措施。
2天津桥园公园
桥园位于天津市河东区,河东区是天津的中心城区之一,也是天津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占地40平方公里,人口63万。
公园场地南临盘山道,东以天山路为界,西北朝向卫国道立交桥呈扇形展开,占地22公顷。
东南两侧为城市干道,是公园与城市的活跃交界面,周边社区人口近30万。
原为打靶场,北侧尚有一土堤;
场地低洼,有鱼塘若干;
地面建筑物已被拆除,残留杨、柳树若干。
天津市政府决定在此辟建公园,于2006年春开工兴建,2008年5月完工。
项目被作为天津市城市环境改造的重点工程之一,希望通过公园建设为周围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游憩空间,并要求有一个桥文化博物馆和至少1000平米的商业面积;
同时,由于地处天津市的重要门户,公园应有自己的特色,期望成为天津市的一大特色公园。
如今这里已成附近30万居民休闲游憩、晨练健身之所。
天津的中心城区之一。
卫国道立交桥边的一个大型绿地,故名桥园。
城郊打靶场,随着城市的高速发展,这里变成了垃圾场和雨水排放处。
1.3.1设计概念
基于以上的功能要求、地域及场地特征,提出桥园设计有以下两个概念:
(1)“城市-自然”谱系:
公园整体结构上以东南角的扇心为原点,以东、南两侧临街界面为两舷,分别平行向西、北分层推进,功能和形式上呈现由城市向自然的层层递变,形成一个“城市-自然”递变的谱系,与人对公园的使用强度相对应;
(2)取样天津:
在景观元素构成和材料上,设计采用了取样的方式来放映天津的地域自然和文化景观特色。
取样对象包括从植物群落和植物材料,到工业材料,并使公园提供完整而丰富的景观体验。
1.3.2景观构成
(1)城市林带:
临街一侧为林荫带,密植适宜于本地生长的杨树林,形成城市林带,划出一条鲜明的城市边缘线,并将城市步行道置于林中,提升城市意象、改善城市体验,并使公园有一个鲜明的缓冲带,将城市道路上的噪音隔离和吸收,营造一个城市中的桃花源。
(2)高台-沉床园带:
城市林带之内有规律地交错分布着高台和下沉庭院。
台地高达五米,其上为一条横跨廊道相串联;
台地给平原上的城市和绿地一种新的体验,每个台地上都密植一种乡土树种的幼苗,形成浓密的绿块,也即取样天津乡土树种,同时表明对社会上盛行的大树移植之风的反对立场,告诉人们幼苗也是很美的;
每一幼苗绿块之中为一宜人尺度的小广场和荫棚,各具特色;
台地的边坡由金矿、铁矿、铜矿等各种矿石铺成,是对天津作为工业和港口城市的反应,也即取样天津工业材料。
在每两个台地之间是一个20X10米见方的下沉式小花园,依地势布置台阶可以席坐,是大尺度的环境中的一个个亲人空间。
沉床园设计精细,以乡土禾草植物为主,也即取样天津乡土野草。
除高台和下沉庭院以外,是树荫下的城市广场区域,以硬质地面为主。
高台和连廊构成了一个个窗景,让公园的绿色流露到城市,也给造访者营造了一个个诱人的豁口。
(3)湿地-湖泊带:
包括带状湖泊和两侧的湿地。
外围为临湖亲水带,由顺地势跌落的栈桥构成,丰富的水际植物掩映着穿越其中的栈桥,使人与水和生物近距离接触;
在内侧(湖的西、北侧)为大片的湿地,恢复和再现天津地域性景观,由芦苇和其他湿地植物构成。
一条蜿蜒的步道栈桥穿越其中,并穿连多个木平台和荫棚。
两个滨水湿地都是湿地植物的科普走廊,也即取样天津湿地植物。
(4)疏林草地-高台带:
本区域与湖对岸的高台-沉床园带遥相呼应,但在元素构成上则更自然化了:
基底是开放的草地,林子是自然式的疏林,台地不再是一个方向整齐排列的绿块阵,而有不同的朝向,规则中又有自由,边坡处理也是用草而非矿石。
(5)群落取样区:
从空间位置和面积上来说,这是公园的核心区域。
由林网围合成一个个泡状空间(可称为样泡),每个空间都有不同的标高,海拔高差变化以10cm为单位,因而会有不同的水分和土壤的物理和化学特性,适宜于不同植物群落的生长。
初始的群落在天津地域内挖取同样海拔和水分条件的地块,连同土壤和植被,完整移植到公园的样泡内。
取样过程本身要求有环保意识,即采用小斑块或窄条带的取样,以保证不破坏原生境的自我恢复能力。
每个样泡内都有一个平台,伸入群落内部,使人有贴近群落观赏的机会。
林网由当地最为强势的柳树作为基调树种,在交叉部位种以其他乡土树种。
林网内是自然的游步道,粗沙铺地。
(6)西、北边缘隔离带:
公园西-北侧濒临立交桥,噪音和视觉干扰都比较大,而且远离社区居民,故结合地形设计绿化隔离带,并于原有的靶场地形相结合,为公园做了一个弧状绿屏。
(7)一条对角线,三个节点:
这条对角线的形成源于以下几个原因,其一,它是城市街道的视觉延伸;
第二,它与已经建成的立交桥广场以及其中的一个高塔形成对景;
第三,它是公园主要入口的延伸。
这条轴线横跨上述城市-自然的多个带谱,串联三个节点,包括入口广场,桥博物馆和一个户外剧场。
(8)一组服务设施:
在公园的西南角,是一组服务性建筑,它们以水为明堂,半围合布局,互相之间以廊道、栈桥相联系。
建筑两层为主,轻盈而亲切,飘浮于水面和湿地之上,主要提供餐饮、茶吧、酒吧、书吧等服务。
天津桥园公园日前获得巴塞罗那世界建筑节全球最佳景观奖。
天津桥园由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设计,被称为“适应的调色板——再生景观设计”。
这一项目将垃圾遍地、臭水横流的昔日打靶场,应用生态原理,用节约城市建设理念和手段,营造出了一个生机勃勃,充满野趣的城市公园。
而且,通过巧妙利用自然再生和演替原理,使自然公园实现低成本维护,同时,倡导了野草之美和生态之美。
据悉,在此次世界建筑节上,由世界权威设计师组成的评委认为,此项目当之无愧地在高密度的城市中成功地改造和再生了城市的废弃地,堪称典范。
3伦敦湿地中心
伦敦市区西南部泰晤士河沿岸巴恩斯的伦敦湿地中心占地约44万平方米,它是全球唯一建造在繁华现代化大都市中心的湿地项目。
故事要从1989年说起。
当年,泰晤士水务公司完成了整个伦敦的供水改造项目,环伦敦的供水蓄水工程投入使用以后,位于巴恩斯的四个维多利亚水库就失去了存在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面临废弃的结局。
这四个水库一旦废弃,将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
如果单纯从商业角度考虑,泰晤士水务公司似乎可以选择将水库填平卖地造房。
但在英国,这种做法显然很难获得国会通过。
这个项目幸运地被一个叫做水禽和湿地信托基金的国际慈善机构看中,该机构提出了一个湿地改造的设计方案。
改造所需要的资金,一方面靠该机构募集和捐赠,另一方面,新找到一家合作开发机构,名叫伯克利房地产的地产商。
国会允许出售少量土地给这家房地产商在湿地旁边盖房子。
于是,合作三方泰晤士水务公司、水禽和湿地信托基金和伯克利房地产公司从1995年开始启动这个巨大的改造项目。
伦敦市政要求在建设过程中不得有新的建筑垃圾产生,这就给项目的可持续性提出了严格标准。
结果,拆解水库所产生的混凝土块全部被用来铺设道路和停车场。
在项目于2000年5月竣工正式对公共开放的时候,人们惊奇地发现,项目建设中几乎所有建筑材料都是回收利用的。
实际上,该项目所取得的巨大成功绝不仅仅在于项目建设本身。
运行10年,项目一直好评如潮,其多赢的结果可以简单列举如下:
项目本身已经成为全球城区湿地典范,累计吸引全世界参观者接近千万人次;
成为物种保护的胜地,每年吸引栖息鸟类超过180种,成为业余乃至职业观鸟者的课堂;
不仅泰晤士水务公司、水禽和湿地信托基金因此项目而获得同业的尊敬,甚至连伯克利房地产公司也因此获利不菲,周边房产价格达到每栋200万英镑以上,几乎是伦敦房产的标杆。
伦敦市西南部泰晤士河围绕的一个半岛地带;
伦敦泰晤士河供水公司的蓄水池为沃特家族所有,称为维多利亚水库;
伦敦泰晤士环城水道建成后,维多利亚水库就被逐步废弃。
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有以下两个主要目的:
1
为多种湿地生物提供最大限度地饲养、栖息和繁殖机会。
2让参观都在不破坏保护地价值的情况下、近距离观察野生生物,并在游憩之余学习更多有关湿地的知识。
经过广泛的调查之后,伦敦湿地公园的详细设计图在1995年通过。
为了实现以上这两个目的,湿地公园在设计上针对水体和人流两方面作出了精心的处理。
按照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湿地公园被划分为6个清晰的栖息地和水文区域,其中包括3个开放水域:
蓄水泻湖、主湖、保护性泻湖,以及1个芦苇沼泽地、1个季节性浸水牧草区域和1个泥地区域——这6个水域之间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在总体布局上以主湖水域为中心,其余水域和陆地围绕其错落分布、构成了公园的多种湿地地貌。
水域和陆地之间均采用自然的斜坡交接。
陆地上建立了一个复杂的沟渠网将水引入,沟渠之间是平缓的丘陵和耕地,精致的地形设计使得水位稍微提高一点,就能产生一大片浅浅的湿泥地。
因为各种生物的饲养和繁殖对环境的要求不同,伦敦湿地公园设计的关键点,就在于让每一个区域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成为水文学上的“孤立湿地”。
这个难点是通过一系列巧妙的技术手段来解决的:
通过在原有5米的混凝土坝上加筑一道泥堤以提高最高水位的办法,水库原有的水得到了保留。
通过保留和扩展堤坝,以及在一些区域使用泥墙,让每个栖息地区达到了完全的水域隔绝,成为水文学上的孤立湿地;
再加上从北到南的几个水域之间都设有操作杆,使得各个栖息地都具有精确地控制水位能力,能不受季节限制地达到必须的水位变化。
公园内的水体是相对静止的,而人流却是相对活动着的。
作为一个公共游憩场所,伦敦湿地公园对参观者开放,但同时力求让游客在近距离观测野生生物的同时不惊扰生物的休养生息,不破坏保护地的价值。
为了处理好这一矛盾,公园设计都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将整个公园分成了若干的区域和点。
第一,人口:
所有车辆都停在公园外围的停车场上,游客步行进入湿地公园。
公园为全步行区域,入口处有一个小湖,水面形成的屏障有效地将城市嘈杂隔绝在外围。
游客走过湖上的桥,便到了湿地公园的访客中心。
第二,聚焦:
彼得·
史考特访客中心(PeterSeotl)位于公园入口处,是一个封闭性较强的建筑组群,6幢功能不同的建筑围合了一个“活动核心”,通过升降梯、望远镜和玻璃墙来观测外界的生物,是访客和教育的活动焦点。
所有进入公园的人流在此汇集,在最大程度上不惊扰外界生物的情况下,完成公众性较强的一系列活动。
第三,动静分区:
在访客中心聚集后,参观都便沿着通往各个观察点的观光小径散去。
观光小径分为两路,分别朝向东方和北方。
小径曲折回环,无瑚中组织起了一个曲折蜿蜒的视觉长廊。
参观人流在移步换景时,便被不知不觉地逐渐分流,小股的流对环境造成的干扰减低,自然地渗入到周围环境。
沿这两条路径向前走,访客将会先后通过静与动2个区域。
第四,建筑:
公园中的建筑稀少,而这些建筑作凝聚人流的“点”分布在公园中,对整个湿地公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主体建筑集中在入口处,和一般传统英国建筑类似,都是用黄或红砖砌成,外墙不粉刷。
其余建筑散布在公园内,大都是些简朴的小平房木屋。
此外观察平台,桥、栏杆、椅子、路牌、垃圾桶等等也是木制,和周围自然环境结合得非常融洽。
建筑多为一到二层,最高的孔雀观测塔也只有三层。
散布在公园中的人流在这些“点”上聚集起来,游客的观测活动都在建筑物内部进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对这些湿地生物的打扰。
1995年的伦敦湿地公园设计,深入分析了在这个特殊而复杂场所解决人与自然基本矛盾的方法,对水体和人流都作出了妥善而精巧的处理,从而成功地将原先废弃的水库恢复成了城市中心的美丽公园,成功地让自然和人类活动在此达到了和谐的平衡,在提供给野生生物一个舒适庇护所的同时,也给游客提供了了解和欣赏湿地的机会。
4启示与反思
通过对以上3个典型城市废弃地设计范例的分析发现,他们的设计理念基本相同。
都是通过保留、利用原有的生态基础和景观要素,采用了不同于传统公园设计手法和传统生态恢复的手段,综合两大学科甚至更多学科的特点,采用景观生态设计的手法对城市内生态退化的废弃地进行改造。
同时又有各自的特点和风格,三者都是尊重生态系统循环过程、强调场地的自我改善和恢复、对迹地和废料采取了保留和再利用基础上的创新。
三者又各具不同的特点。
上海炮台湾湿地森林公园的设计理念有生态改造及特色军事文化重建的两大特色,设计者期望采用通过景观改造修复这种破损的自然生态,不再掩饰历史和生态演变过程,利用其丰富的自然人文资源,通过基地地形、地貌的改造再利用,让人们意识到环境更新所带来的生态回归,以及悠久地域文化所带给后人的精神启示。
突出自然,创造有生命力、具有时代感、反映场地历史,满足市民休闲、娱乐、国防教育要求的综合性城市生态型公园。
天津桥园公园的景观设计师应用生态恢复和再生的理论和方法,通过地形设计,创造出深浅不一坑塘,有水有旱,利用自然植被的自我恢复过程,形成与不同水位和盐碱度条件相适应的植物群落。
将地域景观特色和乡土植被引入城市,形成独具特色的、低维护投入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为城市提供了多种生态服务,包括雨洪利用、乡土物种的保护、科普教育、审美和游憩。
伦敦湿地中心原先就有多种鸟类和昆虫栖息、同时也是多种鸟类迁徙过冬的所在,将水库转换成湿地自然保护中和环境教育中心后,把原来零乱无人管理的湿地生物进行引水排淤,分隔水域,种植了30多万株水生植物和3万多棵树,将其改造成为现今欧洲最大的城市人工湿地系统。
被誉为“展示在未来的世纪里人类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的一个理想模式”。
这3个成功的废弃地改造范例,同中存异,为景观设计师针对场地特征改造城市废弃地提供了良好的参照和借鉴。
为探索贯穿于这些景观改造实例中的生态思想,从更高的层次来系统阐述城市废译著景观生态设计提供了有益资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内外 城市 废弃 景观设计 典型 案例 对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