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词两首原文及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689024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4.97KB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轼词两首原文及赏析Word文档格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轼正是在这种历史与个人的强烈对比中获得了人生的自觉,从而获得了超然物外,达观世事。
3、齐读
4、黄州成全了苏轼,介绍苏轼在黄州的作品。
黄州成全了苏轼,使他开始了智慧的.人生;
苏轼成全了黄州,使他成为了天下名城。
从苏子瞻到苏东坡,他完成了精神的飞跃!
世间种种的运途在他心底都未见沟壑,想来,身处黄州,心中风波已定吧。
五、赏析《定风波》
1.范读
2.生自读
3.赏析最喜欢的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4、齐读
六、小结
这就是苏轼,他时而徘徊月下,时而漫步雨中,他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
正如余秋雨的评价: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与其说是黄州成就了苏轼,还不如说坎坷磨难成就了苏轼,晚年回顾他的一生,他曾用两句诗概括: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七、拓展训练
拿起你手中的笔,为苏轼写一则颁奖辞
八、作业
1.背诵《苏轼词二首》
2.课外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林语堂《苏东坡传》。
九、板书
教学反思:
1、平时知识积累不够
本次优质课大赛,我抽到的篇目是《苏轼词两首》,开始时我暗自庆幸,认为这是一节容易讲的篇目,第一次试讲之后,听课教师反馈,思路老套,没有亮点。
怎么才能有亮点,必须对苏轼有全面的了解,尤其是苏轼被贬黄州期间的思想经历。
书到用时方恨少,怎么办,啃书!
我用很短的时间读了余秋雨的《苏东坡突围》、《康震评苏轼》等书籍,对苏轼总算有了大致的了解,但因时间紧促,总觉得有对很多东西没有很好地消化,所以很多知识用起来不能得心应手。
这是本节课对我最大的警醒。
2、朗读不够
这是本节课最大的失误,讲课时自己心情比较紧张,只想着下一个环节该如何进行,忽视了这个诵读的重要性。
党老师评课时也指出了我的不足,“这么短的篇目,应该让学生当堂就背会”。
3、最后一个环节处理的过于草率
时间紧张,直到讲课前还在修改,给苏轼写颁奖辞是讲课前才加上的,所以处理的很草率,这是本节课的最大的遗憾,其实,这点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讨论发言,如果处理得当,一定会成为本节课的亮点。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赏析第2篇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继续感受、品赏词的意境、词的情韵。
2.了解不同时期词作者的创作风格。
二、能力培养目标
1.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
2.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
三、德育渗透目标
体会词人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旷达豪放的意境,在词的艺术境界中提升自己的人格,净化自己的情怀,树立爱国、报国的宏大志向。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初步了解豪放派的艺术特点,从词句入手,体会炼字炼句的妙处,进而把握作品的意境,是本课书的重点和难点。
一、知识储备
1.词牌常识
念奴娇,词牌名,念奴是唐代一个很著名的歌妓,调因此而得名。
题目是“赤壁怀古”,告诉我们这首词的主要内容是苏东坡在赤壁这个地方游览的时候,触景生情,进行怀古,缅怀古人。
后人还用《大江东去》、《大江东》、《酹江月》作为《念奴娇》的代名词。
2.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画家,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一生宦海沉浮,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书法与黄庭坚、米市、蔡襄并称“宋四家”。
与其父苏询、其弟苏辙并称“三苏”。
3.背景介绍
苏轼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但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
1079年,他突遭逮捕,审讯,这是著名文字狱“乌台诗案”,他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总之,苏轼贬黄州,是因为遭人暗算,不知不觉转入政治斗争漩涡,而不是什么因写诗攻击新法。
他这次受打击,心情是复杂的,所以游赤壁时写下了这首词,抒发自己的抱负。
苏轼出狱后被派往黄州,名义上是团练副使,其实要受地方官员的监督管制,形同囚犯。
为了排遣内心郁闷,他在住地临皋东面的山坡上盖了房子,取名“雪堂”,自号东坡居士。
每天早饭后他就到那里去读书,跟朋友们谈论,或浏览风景。
有时也到稍远的地方走走,到过赤鼻矶(当地人误以此为“赤壁”)、岐亭等地。
苏轼游赤鼻矶,据前后《赤壁赋》所记,共有两次,都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这一年里。
这首词大概是这期间写的。
当时他已45岁,所以词中有“早生华发”一语。
4.文本要点
A.《赤壁怀古》
本词是一首怀古词,主要是通过对古迹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写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作者在“乌台诗案”之后被贬到黄州时期。
黄州附近有个“赤鼻矶”,相传即三国时周瑜大败曹操的赤壁。
作者在词中写的就是游览这个“赤壁”的所见、所想,借咏史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豪杰的缅怀和对功业早就的周瑜的仰慕之情,又联系到自己的现实处境,遂产生了年岁将老,壮志难酬的无限感慨。
这首词写古迹、记古人、古事只是一种艺术手段,以古比今,言志抒情才是核心目的。
作者早年颇有远大的政治报负,但是在党争激烈的环境中屡遭贬斥。
来黄州之前,因写诗讽刺新法曾经下狱,险遭杀身之祸。
但是他毕竟是个旷达的人,尽管政治上失意,却从未对生活失去信心。
这首词就是他复杂心情的集中反映,词中抒写的是郁积在他心中的块垒,然而格调是豪壮的,跟失意文人的同主题作品显然不同。
这首词的豪壮情调首先表现在对赤壁景物的描写上。
一开篇就显示了词人的旷达视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这不仅写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而且将自古以来和这里有关的许多英雄人物都概括进来了,表达了词人对古代英雄的缅怀之情。
于是词人开始寻找英雄的足迹: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周郎是词人心中景仰的英雄,但是这里并不展开写,而是转而勾画古战场的险要形势: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一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慨叹,将江山之胜和怀古之情融为一体。
这样的景物描写,读罢使人止不住内心情感的激荡,颇有“天风海雨逼人”之感。
词中的豪壮情调还表现在对周瑜形象的塑造上。
词的上片将周郎和赤壁并提,已经肯定了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决定作用,到下片再着力写周瑜的才干和功勋,英雄形象就格外鲜明了。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指挥赤壁之战时正是青春年少、春风得意之时,“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赤壁之战对于吴军来说,是一场以弱抗强的战争,而作为吴军统率的周瑜不仅没有丝毫的畏怯,反而从容娴雅,沉着应战,谈笑间,巧用火攻烧掉了敌人的战船。
这种指挥若定的风度令词人满怀崇敬。
江山依旧,人事全非,多情自扰,徒增白发。
于是引发了“人生如梦”的感叹,只好以一杯清酒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普遍存在的一种出世与人世的精神矛盾,而苏轼是其中最达观洒脱的一个。
所以在他的词中虽然也常有消极苍凉的思绪;
但是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B.《定风波》
《定风波》也是苏轼贬居黄州时期的作品,记叙的只是出游时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但从中表述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
5.基础知识
风流人物:
此处指杰出的英雄人物。
乱石:
(1)陡峭不平的石壁。
/
(2)群山。
《释名》:
山体曰石。
小乔:
吴国乔玄有两个女儿,都美貌出众,人称“二乔”。
大乔嫁给了孙权的哥哥孙策,小乔嫁给周瑜。
唐代诗人杜牧有“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诗句,指的曹操筑铜雀台,打算灭吴后将“二乔”掳为已有的典故。
了:
“初嫁了,就是刚嫁过去。
了,是衬词,填词时遇到文气不完整处,常加一、二字作衬,并没有实在的意义。
樯橹,樯是船上的桅杆,橹是摇船的工具。
这里是以局部代整体的`借代修辞方法,用樯橹代全部战船,再引申为整个水军。
有的本子作“强虏”或“狂虏”,那就直指曹操的军队了。
灰飞烟灭,被焚烧成灰和烟飞散消逝掉,形容曹操的军队遭火攻后的惨败。
江月,临照在大江之上的月亮。
二、问题探究
(一)《念奴娇·
赤壁怀古》
主问题:
这首词语言简洁生动,意境壮阔博大,有着动人的艺术魅力。
认真品味全词,思考:
词人在《念奴娇·
赤壁怀古》中,是怎样将写景、咏史、抒情有机结合的?
子问题1:
这首词上下片的要点是什么?
请用一句话简要概括。
子问题2:
上阙描写赤壁古战场怎样的景色,为什么特别提出“人道是”三个字?
赤壁古战场景色有怎样的特点?
请用一个精炼的词或词组来概括。
子问题3:
赤壁的壮观,给人以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来,你觉得上阙中哪些词用得很有味道,为什么?
子问题4:
面对赤壁壮观的景象,词人产生了哪些联想?
结合全词,简要回答。
子问题5.“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这几句的主语是谁?
子问题6.《念奴娇》最突出的写作特点是怎样的?
(二)《定风波》
品味全词的理趣,思考:
词人是怎样通过描绘途中遇雨这件生活小事,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态度的?
子问题1.如何理解《定风波》所抒发的感情?
子问题2.对《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两句应如何理解?
三、课文小结
《念奴娇·
赤壁怀古》苏轼以诗为词,使词的内容不再拘于传统的离愁别绪,反映较广阔的社会生活,拓宽了词的题材;
使词的形式不再为规定的宫调、身律所束缚,一扫词的柔弱气息,开创了豪放词派。
整首词作皆由“江”带出,“景、史、情”浑然一体,它洋溢着一种缅怀英雄、追求功业、寄情自然的豪放激情,三维一体构成了这么一种心情,这就是这首词的主旨所在。
这首词通过缅怀英雄表达了他追求功业的壮心,当追求功业一旦不得成功的时候,他把自己的豪情寄情于大自然,词的主旋律感情激荡,气势雄壮。
全词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容为一体,借咏史抒发作者积极入世但年已半百仍功业无成的感慨。
《定风波》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作者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平常小事——途中遇雨,借题发挥,表达了自己在种种打击和挫折面前不慌乱、不退缩、不丧气,坦然处之的旷达心境;
展现了不因物喜、不以己悲,宠辱不惊的高超人生境界。
人生再多的风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
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这是一种人生哲学,对我们如何走过人生风雨,开创灿烂明天很有启迪意义。
四、拓展延伸
布置作业
1.熟读背诵两首词,进一步体味词中意蕴。
2.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3.在词史上,一般把柳永推为婉约派的正宗,把苏轼当作豪放派的始祖。
两人的词放在一起,最能体现婉约、豪放两派的不同特点。
请各找柳永婉约词和苏轼豪放词若干首,作个对比研究,品味两者的不同风味。
然后写一篇800左右的文章。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赏析第3篇
1.鉴赏《念奴娇赤壁怀古》之景、事、情,揣摩《定风波》词意。
2.了解作者经历,理解苏轼在黄州的心境变化,感受苏东坡特有的人格魅力。
教学重难点:
了解写作背景、作者经历,理解苏轼在黄州的心境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坎坷磨难是人生的财富,这句话苏轼一定深有体会,他少年成名,早已被定为宰相人选的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牢中被拘130天,大难不死,重获自由。
二、学习目标
三、诵读《念奴娇赤壁怀古》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读出抑扬顿挫,读出感情。
3、学生个别读,教师点拨。
四、赏析《念奴娇赤壁怀古》
怀古诗从三个方面欣赏:
(一)观眼前之景
1、齐读上片
2、用一个词语概括景物的特点
明确:
3、上阕以哪句结尾?
“一时”指何时?
三国英雄辈出,为何如此衷情周瑜呢?
(二)写历史之事
1、分析周瑜形象
2、苏轼生平介绍(多才多艺、多灾多难)
(三)抒一己之怀
1、苏轼才华横溢不逊周瑜,人生际遇却相去甚远,心中怎会不生感慨?
2、理解“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中的情感。
学生讨论,发言。
教师明确:
这是一声宏伟的叹息,一次壮阔的悲哀,一次飞跃历史的翱翔,这,不正是诗人要极力挣脱的束缚吗?
3、齐读
4、黄州成全了苏轼,介绍苏轼在黄州的作品。
黄州成全了苏轼,使他开始了智慧的人生;
从苏子瞻到苏东坡,他完成了精神的飞跃!
五、赏析《定风波》
1.范读
2.生自读
3.赏析最喜欢的诗句,谈谈自己的感受
4、齐读
六、小结
这就是苏轼,他时而徘徊月下,时而漫步雨中,他成熟了,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
七、拓展训练
拿起你手中的笔,为苏轼写一则颁奖辞
八、作业
1.背诵《苏轼词二首》
2.课外阅读余秋雨《苏东坡突围》,林语堂《苏东坡传》。
九、板书
教学反思:
1、平时知识积累不够
本次优质课大赛,我抽到的篇目是《苏轼词两首》,开始时我暗自庆幸,认为这是一节容易讲的篇目,第一次试讲之后,听课教师反馈,思路老套,没有亮点。
2、朗读不够
这是本节课最大的失误,讲课时自己心情比较紧张,只想着下一个环节该如何进行,忽视了这个诵读的重要性。
3、最后一个环节处理的过于草率
时间紧张,直到讲课前还在修改,给苏轼写颁奖辞是讲课前才加上的,所以处理的很草率,这是本节课的最大的遗憾,其实,这点应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时间讨论发言,如果处理得当,一定会成为本节课的亮点。
苏轼词两首原文及赏析第4篇
总体设想:
在中国文学史上,苏轼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而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过了苏文和苏诗。
课文(人教社第四册)所选两首词又堪称是苏词的代表作。
因此,学习这两首词,能使学生了解苏词,了解苏轼,进而欣赏苏词,学习苏轼的人生态度。
文学是人学。
人们在学习文学作品时,除获得知识、了解社会、受到熏陶、得到享受外,往往更重视作品对自己人生的观照价值。
这种观照价值因人而异,因作品而异。
但总该有一个普遍的尺度,总是离不开文本这个“形式”的。
因此,这两首词的教学设计,重点放在文本的研讨上。
从形式结构到思想内容,从艺术特色到感情基调,从而推想出作者的审美态度及背后的人生态度、人生境界,并从中获得借鉴价值。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渴望为国效力的思想和壮志未酬的苦闷。
正确理解“人生如梦”的思想情绪及作者对待人生“风雨”的态度。
2、理解并学习词中写景、咏史、抒情和记叙、议论、抒情相结合的方法。
3、感受苏词豪放的风格。
1、正确理解这两首词的思想内容、感情基调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2、把握这两首词的艺术特色。
一、导入新课:
由《赤壁赋》首段导入:
壬戌之秋……。
作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的文如此的精彩,那作为豪放派奠基者的苏轼的词又是怎样的风貌呢?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与《赤壁赋》写于同时期同一地点的《念奴娇·
赤壁怀古》和他的《定风波》。
二、老师范读,全班朗诵《念奴娇·
三、回顾《赤壁赋》的写作背景,并总体感知词的结构。
1、回顾写作背景:
“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不准佥书公事”,前此一年,苏轼已经营了东坡,盖好了雪堂,颇有终老于此的打算。
在黄州的那段日子,苏东坡开始钻研佛道。
以后的作品也就染上了佛道思想的色彩。
2、让学生概括词的结构:
上片:
赤壁
(描景)
(铺垫)
江:
淘尽人物
赤壁:
三国周郎
江山:
多少豪杰
下片:
怀古
(对照)
(抒情)
遥想当年——公瑾——雄姿英发
多情应笑——我(苏轼)——早生华发
四、研讨词中语句的含义及特点:
1、首句写景有何特点?
①境界阔大:
“大”“千古”包容着时间和空间的广泛内涵;
②风格雄浑:
“东去”二字势不可挡,“淘尽”二字势不可回;
③显示了长江的非凡气象;
④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
与“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一脉相承——历史的长河带走了一切,就是风流人物也不能幸免。
对历史的咏叹升华为哲理的咏叹。
2、作者为何说“人道是”?
作者不去深究真正的赤壁在何处,而是将错就错,假托赤
壁以抒胸怀。
清人朱日浚《赤壁怀古》“赤壁何须问出处,东坡本是借山川”就是这样说的。
3、“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你认为哪些字用得好?
“穿”以动写静,“堆雪”以静写动,“惊”“拍”拟人手法生动传神,“卷”“千”境界广阔。
4、“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可补哪三个字?
“竞折腰。
”
5、“初嫁”“出嫁”有何不同?
初嫁,刚刚出嫁。
6、“小乔初嫁了”时周瑜二十四岁。
赤壁之战,周瑜三十四岁。
苏轼有意为之,这是为何?
以绝世美人为英雄作陪衬,使人物不仅有“雄姿英发”的一面,也有温柔缠绵的一面;
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同时也突出周瑜“少年得志、春风得意”的形象。
7、“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所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夸张、借代。
8、概括周瑜的形象。
少年得志、春风得意、英俊潇洒、本领高超、扭转乾坤、从容镇定。
9、“多情应笑我”的主语是周瑜?
是苏轼?
历来有不同的理解。
主语是苏轼更确切一些。
10、怎样理解“人生如梦”?
①理解一:
所谓“人生如梦”,既指人生的有限短暂和命运的虚幻易变,也指命运如梦般的难以自我把握。
即《临江仙》词所说的“长恨此身非我有”。
这是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同时增强了词境的哲理意蕴。
②理解二:
苏轼禀赋中,原来有一种积极用世之意。
因此,在与周郎的对比中,表达了一种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带有一种消极苍凉的思绪。
(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五、理解词中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作者的人生态度。
1、作者写赤壁“一时多少豪杰”,为什么聚焦于周瑜?
明写史,写周瑜,实写苏轼对自身命运的关注:
周瑜苏轼
年龄:
34岁47岁
生活:
幸福美满屡遭不幸
外貌:
英俊儒雅早生华发
际遇:
功成名就壮志未酬
这里既有对周瑜的仰慕,更有对自身一生坎坷、命途多舛的观照。
为下文抒发情感作铺垫。
2、“多情”的含义是什么?
表达了苏轼对周瑜的仰慕,体现了苏轼渴望建功立业,施展自己的政治才干。
3、“人生如梦”是消极悲凉之辞,是言不由衷的感慨,是对现实不满的愤激之辞,还是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
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
4、“一尊还酹江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内心世界?
借酒浇愁。
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
痛苦消解后的超脱、自适、旷达。
(学生可以有不同的见解)
5、从词中看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既执著于人生又超然物外,既深切地感受到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干的痛苦,又力求自我超脱、消解痛苦的旷达。
六、词的感情基调:
关于这首词,有“热烈沸腾,豪迈奔放”说,有“消极悲观,内心矛盾”说,你认为怎样?
①理解一,热烈中有理性的思考;
痛苦中有力求自我超脱的旷达。
②理解二,虽有壮志难酬的苦闷,在常人看来也有一些苍凉消极的思绪,但终究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七、了解写景、咏史、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①写景不离人,景是人物活动之景。
对自然山水的观照与对历史人生的反思结合起来,在雄奇壮阔的自然美中融注入深沉的历史感和人生感慨。
②咏史,写历史人物,表达了作者的向往和人生追求,更有作者对自身命运的关注,对自身经历坎坷、命途多舛的观照。
③景中含情,史中含情。
直接抒情则是在与周瑜形象的对比(咏史)中,感到壮志未酬、华发早生后进行的。
其抒发的感情含有对人生命运的理性思考。
表现了作者的豁达、豪放的人生境界。
④三者完美结合,了无痕迹。
八、背诵这首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苏轼词两首 原文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