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革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679208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7.67KB
潮汕文革Word文件下载.docx
《潮汕文革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潮汕文革Word文件下载.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毕业论文作者签名:
签名日期:
年月日
摘要:
“文革”时期,即使是远离政治中心的农村,仍然受到很大的影响,本文主要是以揭阳市揭东县炮台镇丰溪村为例进行调查,得出当时的历史原貌:
农民思想方面受到极大毒害,个人崇拜盛行;
大量文物被破坏;
教育制度被打乱,教师受到批斗,正常教学秩序无法维持;
错误的政策给经济方面带来了严重的损失;
群众言论受到十分严密的控制;
一些“成分”不好的人还受到人身迫害;
群众文化生活单调,文化匮乏。
关键词:
文革潮汕农村口述状况调查
Abstract:
“CulturalRevolution"
hasagreatimpactinChina,evenruralareasthatfarawayfromthepoliticalcenter.ThisstudytakesFengxi,JieyangCityasanexample,andinvestigatesintotheoriginalhistorypicture:
farmersareirrationalhavefaithinpersonel;
destroyoftheculturalmonuments;
disruptionoftheeducationsystem;
aseriouseconomiclossescausedbyunreasonablepolicy;
verytightcontrolofthepublicremarks;
physicalpersecution;
monotonousofculturallife.
Keywords:
culturalrevolutionChaoshanAreadictationinvestigation:
目录
1.调查对象与方法…………………………………………………………………(02)
2.“文革”时期的农村情况………………………………………………………(02)
2.1思想控制…………………………………………………………………(03)
2.2文物破坏…………………………………………………………………(04)
2.3经济损耗…………………………………………………………………(04)
2.4文化单调…………………………………………………………………(05)
2.5言论控制…………………………………………………………………(05)
2.6教育影响…………………………………………………………………(06)
2.7人身迫害…………………………………………………………………(07)
3.“文革人”看“文革”…………………………………………………………(07)
4.结语………………………………………………………………………………(08)
参考文献……………………………………………………………………………(09)
致谢…………………………………………………………………………………(10)
“文革”时期的潮汕农村状况调查研究
——以揭东县炮台镇丰溪村为例
“文化大革命”是由毛泽东亲自发动和领导的,被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利用,有亿万群众参加的,长达十年之久的特殊的政治运动,是一场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沉重灾难的历史浩劫。
出于对中国共产党和毛主席的信任,广大农民积极投入到这场声势浩大的政治运动中。
“文革”给中国带来重大的影响,“十年文革”使得党和国家各级政府机构长期陷入瘫痪和不正常状态,大批工人、农民脱离生产工作岗位参加政治运动,造成国民经济极大的破坏。
由于红卫兵狂热的冲击,和进行所谓的“破四旧,立四新”运动,大量的文物在这一时期被毁坏。
这一时期,个人崇拜盛行,思想控制十分严密,群众精神及感情受到极大的打击和伤害。
教育界的正常教育秩序也被打乱,出现了人才培养的断层……在这场十年浩劫中,新中国成立以来所有的建设成果几乎都被摧毁,中国的经济出现全面倒退。
“文革”时期,广大的农村也成立了众多的“造反派”组织,亿万农民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义无反顾地投入到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洪流之中。
1966年12月15日,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农村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指示(草案)》(简称《农村十条》),其中规定:
“把‘四清’运动纳入文化大革命中去”。
[1]按照中共中央原定部署,“文化大革命”的重点是文教部门和党政领导机关,工交企业和农村的“文化大革命”要和“四清”运动结合起来,有领导、有计划、分期分批地进行。
《农村十条》的颁布,改变了原定的在“四清”运动中结合进行“文化大革命”的部署。
《农村十条》还规定要在农村建立和发展红卫兵,开展“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社队之间进行串连,“还可以组织一批学生下乡串连”。
《农村十条》的下达,使“文化大革命”正式扩大至全国广大农村。
“文革”的发动,原因是复杂的,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我们要避免重蹈历史的覆辙,避免悲剧的重新上演,就必须对“文革”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近些年,学术界对于“文革”这段历史的研究与探索不断有新的研究。
在一些学者的专著中,对“文化大革命”这一段历史都有不同程度的涉及,比如费正清的《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2]中,就有叙述“文革”的过程。
另外,席宣、金春明的《文化大革命简史》[3]也详细地介绍了“文革”的经过。
福建师大的赖正维也有利用福建地区的档案,对“文革”时期福建农民造法组织进行研究[4],同时,赖正维的《“文革”时期福建老区问题的历史反思》[5],也是利用地方档案和当时的一些报纸,对福建老区的农村进行研究。
朱逢春、邬忠的《从“文革”话语中透析话语霸权》[6],则是由大字报研究“文革”时期的用语。
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有涉及到“文革”的内容,一些作家以“文革”为题材,结合本身的经历,用文学作品的形式展示了“文革”这一段历史。
如白先勇的《乌托邦的追寻与幻灭》[7]和《明星咖啡馆》[8],聂华苓的《千山外水长流》等,都反映了“文革”背后的深层原因。
季羡林的《牛棚杂忆》[9],则是从通过自身的经历,对“文革”时期的经历进行描述。
王年一在《大动乱的年代》[10]和李明的《共和国历程大写真》[11]中,也对“文革”历史进行了叙述。
但是,迄今为止,国内外还没有任何的学者对“文革”时期的潮汕农村状况进行研究,也没有利用大众记忆,通过口述材料对“文革”进行探索,这就给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何兆武在《“文革”历史记忆应该抢救》[12]中,也认通过口述,了解“文革”这一段历史的记忆的做法,有必要加以保护。
对“文革”时期潮汕农村状况的研究,一方面,更加客观地反映当时远离政治中心的农村的真实情况与社会心理,另一方面,通过对“文革”时期潮汕农村的调查研究,也可以以小见大,了解当时整个中国的情况,为我们反思“文革”的错误,总结“文革”教训,避免“文革”再次的发生提供理论基础。
1.调查对象与方法
2009年2月份开始,笔者开始针对本课题展开实地调查。
为了更加集中地探索在“文革”时期的潮汕农村的状况,深入了解当时历史背景下的农村的实际生活状况,笔者选择了本人所生活的揭阳市揭东县炮台镇丰溪村为调查点,通过重点访谈,力图解析当时的农村状况及民众心理,以求达到窥一斑而见全豹的效果。
经过权衡以后,笔者选择了以下几位受调查者:
2009年2月16日,笔者走访了退休的小学教师胡绵应,胡老师今年76岁,“文革”时期是一位小学的教师,他亲身经历过“文革”这场浩劫,对于“文革”时的情形至今依然记忆清晰,在采访中,胡老师热情地为笔者详细讲述了当时的情况。
2009年2月23日,我还走访了胡善清、胡耀莲夫妇。
胡善清老人今年75岁,小学文化程度。
胡耀莲今年72岁,也是小学文化程度,两人均是在家务农。
作为农民,他们在“文革”时期,对当时村里的情况比较熟悉。
他们详细地介绍了“文革”的很多情况。
2009年3月2日,笔者还采访了胡耀雄先生,今年56岁的他,“文革”前期在村里生产队工作,“文革”后期参军入伍后,曾任连队的“军人革委会”副主任。
在“文革”前期,他比较年轻,对于“文革”的一些情况有着自己的看法。
在采访的过程中,这些受采访者都很热心地提供了相关的资料,整个调查过程主要是通过实地采访,掌握第一手资料,并采用录音和录像设备对采访资料进行保存。
并在此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分析,力求还原出当时丰溪村的思想、经济、文化以及教育等方面的状况。
以达到分析整个“文革”时期的状况。
2.“文革”时期的农村情况
“文革”被称为“十年浩劫”,但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却了解到,在普通农村,他们所经受的重大动荡实际仅有三年多的时间,即从1966年到1969年,而期间最严重的只有1967和1968年两年。
在1969年以后,各地开始实行军管,即由军队直接管理,成立军管委员会,由各地军队的主要负责人兼任地方的领导人,军队代替公检法机构执行维持治安的任务,保证社会安定。
军管会的产生,使农村基本上趋于稳定。
但是,在一定范围内的稳定并不能改变文革带来的破坏结果,更弥补不了所造成的损失。
“文革”给农村带来的恶果是掩盖不了的事实,其影响包括:
2.1思想控制
在思想方面,个人崇拜盛行。
可以说,共产党打败了神灵崇拜思想,而个人崇拜的思想却代替了人们的神灵崇拜。
个人崇拜造成的直接后果是都把毛泽东的身分和地位神化了。
据胡耀雄先生的描述,当时每家每户都必须设一个“宝书台”。
所谓的“宝书台”,“就是设一个小台子,在台子的中间放着毛主席的石膏像,石膏像的两旁则分别摆放着两本《毛主席语录》,总共四本语录。
然后,台子的正中央要贴一个横幅,写着‘宝书台’三个字,左边写上‘听毛主席话’,右边写上‘跟共产党走’。
每个‘宝书台’都要布置得十分精美。
当时大部分家庭都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一般‘宝书台’都是用家里的神龛改造的。
”
这是耐人寻味的,在潮汕地区的农村,广大的农民都有着根深蒂固的神灵崇拜思想,甚至是在国家提倡科学,反对神灵崇拜的时候,潮汕居民普遍都依然对神灵十分虔诚,而将家里供奉神灵的地方改成这样一个“宝书台”,不能说是农民科学知识发展到自觉摒弃神灵崇拜的程度,而只能归因于对毛主席的个人崇拜超过了对神的尊敬。
当时,不单家里要摆设这样一个“宝书台”,思想上,还对农民进行控制,根据他们的回忆,每个生产队都必须设立一个政治辅导员,对人们进行“思想教育”。
而读语录和佩戴毛主席像章成了最流行的事物。
出门时,路口都有红卫兵把着,过往的人必须至少读一条毛主席语录才能通行,毛主席语录成了道路的通行证。
胡耀莲老人还为我们讲到这样的事情:
“村里不管男女老少,每天都要背很多,有一位老太太要出门,结果被拦在路上要求读毛主席语录,老太太文化程度低,读不了,结果不管如何哀求,红卫兵始终都不肯放行。
”由这个描述我们可以得知,当时人们的思想已经被有意无意地禁锢起来,言论也只能围绕着毛主席语录。
如果说读语录还带有一种强迫的因素,那么,佩戴像章则是一种自觉的行为。
那时候的人都以有一个毛主席像章为荣,各式各样的像章成了人们对美的最好的装饰,衣服上佩戴一个像章,成为当时的时尚。
有一人甚至是在衣服上或者帽子上要用金色的线绣上一个“忠”字。
几位受采访者都有说到,“在那个时候,最热闹的就是有新语录下达,每当有新的毛主席语录发表,即使是半夜三更,甚至是在寒冬腊月,全村的人都要排好队,敲锣打鼓,学习党的‘最高指示’”。
而“早敬”“晚敬”则是最带有专制主义色彩的。
据胡耀雄先生回忆,“早敬”“晚敬”的形式主要是早晨天刚亮时和晚上的时候,全村人都要集合,并排成整齐的队伍,由一人主持,首先高呼:
“现在让我们敬祝我们心中最红最红最红的红太阳,我们最最最尊敬的领袖毛主席。
”而其他的人则要随着连续高呼三声“万寿无疆”。
这即使在封建专制最严重的时期也是闻所未闻的。
据了解,当时还要敬祝“林副统帅”永远健康,以至于后来林彪反党时,还有很多人不相信那是事实。
可见当时人们所受的思想毒害的深度。
2.2文物破坏
“文革”时期,在当时错误政策的影响下,一些家庭成分较好的青年组成“红卫兵”,进行所谓的“破四旧”“立四新”运动,大量的文物被毁坏,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胡善清老人为我们介绍了这样的情况,当时村里的一座祠堂,叫“勉若公祠”,是清朝时村里的一位贡生出钱建造,里面保留了许多清朝的建筑工艺。
这一公祠,在“文革”时期受到严重的破坏,不单所有的木雕被拆下烧毁,甚至连屋角上的若干只石狮子也被强制拆下砸掉。
门口的石牌匾上写的“勉若公祠”四个字被“红卫兵”用石灰糊掉,整个祠堂的工艺品没有一件能完整保留下来。
而勉若公祠旁边的“德建公厅”也难逃厄运,与勉若公祠差不多同时建成的“德建公厅”,所受到的破坏程度更加严重,连门口“德建公厅”几个字都被磨掉。
在普通的家庭,凡是跟古代稍微有一点关系的,都被破坏殆尽,胡耀莲老人就回忆道:
“当时家里有一套碗,是家里生孩子时拜公婆母用的,也被当做‘四旧’毁掉”“那时候,家里喜欢贴一些年画,比如在过年时贴上一个小孩抱着大鱼的年画,象征年年有余,这个在当时也不是不允许的,其他的比如罗盘这些东西就更不用说了,虽然看着很可惜,但是谁都不敢说出来。
”胡耀雄先生自己爱好看书,家里收藏的书籍比较多,“文革”时期还被勒令交出家里所有的古籍,最后,这些没收到的古籍全部被用火烧掉。
村里还要组织红卫兵帮各家各户刷门神,潮汕居民都有在门上画门神的习惯,就是在两扇门的上面分别画出门神的像,或者是写上比如“松茂”“竹苞”这些字,用来祈求平安。
“文革”时期,红卫兵就要挨家挨户用油漆刷掉那些原来的门神,改写上比如“革命光荣”、“勤俭持家”这些带有标语性质的用语。
而在各种比较显眼的地方,还要画上毛主席的头像,并在下面用红色的笔写上一个大大的“忠”字,在“忠”字的下面,还要画上三朵大葵花,以此来表示忠于毛主席,忠于共产党。
2.3经济损耗
“文革”的特殊背景下,还出现了一些特殊的产物,在当时还有一些重要的设施,比如“路边语录牌”等。
“语录牌”主要是以水泥砌成两米多高的巨大的宣传栏,上面写上毛主席语录的内容。
那时候中国的生产力并不高,大部分的水泥要依靠进口,价格很高,农村建房子一般都是用夯土的方式。
而每隔十几米或者二十米就要立这么一块“语录牌”,其浪费的材料和人工无疑是十分巨大的。
农村地区虽然较少发生武斗,但城市的动荡也必定会波及农村,物价上涨和争购物资给农村正常生活秩序造成严重的影响。
当时,生活物品主要依靠国家供应,农村的生活必需品常常出现供应不足的情况,而城市的武斗,更加剧了物资运送的困难,造成物价攀升,很多农民买不起生活用品。
国家供应的物资数量有限,因而,由于争购物品而产生矛盾的事情在农村也时有发生。
经济的衰退有很大的原因是由于农业生产的破坏引起的。
据调查采访掌握的资料看,在当时有两项最严重影响农业生产,一个是“田头批判会”,另一个主要是对土地生产的盲目规定。
据了解,所谓的“田头批判会”主要是针对刘少奇的“自由主义”和邓小平的“黑猫白猫”理论。
胡善清老人有解释到:
“当时,农村主要是采取集体劳动,劳动都是以生产队为单位。
在田间劳动时,经常会突然召开“批判会”,由生产队长带头,大家都到田埂集中,然后由生产队的指导员主持对“错误思想”进行批判,大家就跟着发言讨论。
大家都是农民,文化程度不高,对于这些问题都不懂,也就随便说一下,当做完成任务,同时也可以借机休息一下。
”这种批判会不是真正针对某些与农民相关的问题而展开,农民的发言也不能真正代表自己的观点,因而,也它不但毫无意义,而且严重地影响正常的劳动,影响农业生产。
当时,另外一个对农村农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的是对土地的盲目规定,这种规定可以说是将文革的触角从文化领域伸展到农业领域。
“文革”时期,还延续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时期的一些政策,政府对于一亩地内要种值多少株禾苗都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要求农民们必须按照规定严格执行,不能多种也不能少种。
而政府在制定这种规定时,为了强调多种植禾苗,往往要求把禾苗种得十分密集。
这种不尊重自然规律的做法,引起了农民们的普遍不满,农民们在劳动的过程中,对于土地的耕作有着更加科学的方法,这是来源于长期的劳动经验,而政府的盲目规定,要求农民们不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只能机械地按照规定的数量耕作,忽略了客观条件的需要,结果导致了农业的严重减产,人民生活更加贫困。
2.4文化单调
“文革”时期农村的文化生活非常贫乏,由于生活在农村,农民们不能像城市居民一样看报纸,广播成了农民了解外界的最重要渠道。
当时,农民最喜欢的古装潮剧被斥为“四旧”,禁止上演,很多潮剧老艺人被下放劳动。
潮剧的演出内容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在表演内容上只能照搬中央规定的八大样板戏。
由于潮剧的内容主要是以古装戏为主,原先没有演过样板戏,只能将样板戏的内容移植过来,剧种的差异造成了潮剧的不伦不类,打乱了文艺的发展。
也使普通群众文艺生活显得单调。
原来在潮汕民间,许多群众都有唱歌册的习惯,歌册作为一种文化形式,也深受群众喜爱,演唱歌册在当时是重要的文化娱乐形式,但是,在“文革”期间,大量的歌册被烧毁,原来说唱歌册的人也不敢再说唱歌册。
2.5言论控制
在言论方面,处于“文革”时期的特殊社会背景下,更是造成了人人自危的“恐怖”局面。
当时出门都要背诵语录。
而无意说错一句话,都有可能成为“反党反革命”的证据。
胡绵应老师为我们说到这样的事,他有一位同事,是一位老高中生,很有学问,为人也很幽默风趣,但是由于其家庭成分是地主,因此,在“文革”中,也成为迫害的对象。
这位老师很喜欢喝茶,他给自己的房间起名为“乐天茶室”,他给自己的这个茶室写了一副书法作品,挂在自己的房间里,上面写的内容是“乐上加乐,乐有尽时;
天上有天,天无止境;
茶中有味,喝茶谈世上事,世上事得过且过;
室内有人,入室论天下人,天下人可交则交。
”这本来只是作为一个文人的爱好,内容也与政治问题没有任何的关系,但是,由于其出身地主家庭,这个问题就被上纲上线为政治问题,其本人也被扣上了“反动”的帽子,“罪名”就是怀念国民党统治,对共产党不满。
他们的理由是上面的“乐“说的是地主阶级的快乐,而现在的天,指的是共产党,你说天上有天,说的就是国民党,是把国民党凌驾在共产党之上,而最后一句“天下人可交则交”,说的是现在的人都不可交,怀念的是过去的那些人。
而另一位老师叫林兴安的,他也是出身的成分较差,林老师喜欢写字,就写了一句“枯木逢春开新枝”,结果这句话也成为了他“反革命”的把柄,受到批斗,他们的解释是:
林兴安出身地主,建国后,地主被打倒,他说的“枯木逢春”就是想等待翻身的日子,可以报复党和国家。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对于那些阶级成分“不好”的人,这些所谓的证据都是无稽之谈,有时更觉可笑,真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可见当时在言论上控制的严密。
胡善清老人还说到这样一件事:
“那时在村公所里有一张图,上面画着毛主席接见红卫兵的场景,画上毛主席站在天安门上向‘红卫兵’挥手,身后林彪高举着《毛主席语录》,当时村里有一位干部,指着这张图开玩笑说:
‘主席的意思就是一斤米要五毛钱,后面林彪就补充说,还不只!
’就因为这样一个小玩笑,不但丢了职务,还被批斗。
”可见当时对于言论的压制有多严重。
这样的情况下,一般的话都不敢说,更别说是正确的批评和建议,民主根本不可能实现。
2.6教育影响
教育方面所受到的冲击也很大,1967年以后,红卫兵回校闹革命,狂热的红卫兵不断地掀起批斗教师的浪潮。
“文革”时期,农村地区的学校,开始时主要是要求“大鸣放”,比如胡绵应老师为我们说到:
“那时候是作为任务的,要求一个教师要提出100条以上的问题,要求教师们挑出政府的错误,那时候,一个晚上哪里能找出那么多的问题可以‘鸣放’,那怎么办呢?
很多老师被迫只能作假,随便找了一些小问题,分成很多部分来说,谁先说完谁就可以先去睡觉,否则只能继续开会找出问题,直到写出一百条以上的批评意见才行。
学生方面,在开始的时候主要是“红卫兵大串联”。
那时候,小学生停课,初中以上则成立了各种“兵团”,一般都是用毛主席的诗词作为“兵团”的名称,比如“从头越”等。
拉起这样一面大旗后就可以走出去“革命”。
不管去到哪个地方,坐车不用钱,吃饭也不用钱,只需要写签一个名,写上某某人在什么时间借用多少钱就可以,去到其他地方,还可以参与当地的批斗,比如胡绵应老师就去过福建云霄县,还把他们的县长揪出来批斗。
当时,学校也成立了“革命委员会”,掌握了学校的大权,校方的领导都“靠边站”,学校分为“革命派”和“保皇派”,一般学生都是属于“革命派”,被揪斗的教师则被划为“保皇派”。
胡耀雄先生上初一时,正值学生回校闹革命时,当时在他所就读的揭东县新华中学,有几位老师经常被揪斗,包括从国外回来的华侨,当时的外语教师洪自强,还有郑教肃等老师。
学生批斗洪自强的场面,他至今还历历在目,他说:
“当时学生们要求洪老师跪在操场,几位强壮有力的学生使用扁担或板凳狠命地打,场面极其惨烈。
洪老师身体弱,被打得晕了过去……”
当时,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也被完全破坏,主要的教学内容就是读毛主席语录,其他的一切课程都被取消。
小学的课本是由本地的教师自行编写,而初中的课本只有毛泽东诗词和“老三篇”。
由于当时的历史背景,学生们也不重视学习,加上批斗教师这些活动,实际上学校的教育几乎停滞。
这是教育发展的巨大阻碍,使中国教育界出现了严重的混乱和人才的断层。
2.7人身迫害
“文革”时期,很多无辜的人被批斗,很多人甚至在这一场浩劫中家破人亡,妻离子散。
胡绵应老师的一位朋友叫王侠的,原本是在丰溪村的小学当教师,“文革”期间,他被划为“右派”,并被迫害。
“他被开除了公职,妻子和儿子也离他而去,他本身又没有在我们这里落户,没有户口,不能安排到生产队劳动,结果他就只能每天去捡牛粪,用牛粪来生产队里换一点粮食,但是,靠着这点劳动所得根本没法维持生计,万般无奈之下,他只能去当乞丐,乞讨一点东西度日。
可是,当地的政府又不同意他乞讨,说是社会影响不好。
王侠没办法,只能把家里仅有的一张床卖掉,又因为变卖家产而遭到反对,实在生活不下去的他只能逃走。
以至后来为他平反时都找不到他,最后才知道,他流浪到了福建后,身无分文,连回家参加平反工作的路费都没有。
”王侠的遭遇,是一种时代的不幸。
3.“文革人”看“文革”
“文革”是在特殊的背景下发动的政治运动,很多亲身经历这场政治运动的人,其本身甚至对“文革”都不了解,对于他们在“文革”期间的所作所为,很多人的解释都是顺应时代的潮流。
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一种“从众心理”,很多人都没有自己的主见,而是随着大众。
胡耀雄先生就表示:
“其实当时很多人对于‘早敬’这样的做法是很反感的,特别是在寒冬的时候,很早就要起来,很多时候都很想再睡一会,但是考虑到别人都起来作‘早敬’,自己不起来又不好,而且担心太多次缺席,会被认为是‘对毛主席不忠’,所以,不管是多不愿意,还是要早早起来。
至于对一些人的批判,很多是迫于政治的压力。
胡绵应老师也说到: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潮汕 文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