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篇训练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练习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675522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8.75KB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篇训练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练习Word下载.docx
《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篇训练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练习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大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通史篇训练1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秦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练习Word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A.推动了文化的交流与文化认同
B.强化了君主专制权力
C.实现了王室对地方的直接控制
D.确立了贵族世袭特权
解析材料反映了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分封王族等到各地建立诸侯国,使周的文化影响也因此覆盖其所辖之处,客观上推动了文化的交流;
周天子成为天下共主,加强了文化认同,故选A项。
在西周分封制下,诸侯具有较大的自主权,没有形成君主专制局面,排除B项;
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地区称为王畿,诸侯国有相对的独立性,周天子对地方是间接控制,排除C项;
材料没有提到贵族的世袭特权问题,排除D项。
4.(2019•全国卷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
教民礼顺,莫善于悌;
移风易俗,莫善于
乐;
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A.宗法制B.禅让制
C.郡县制D.察举制
解析材料中强调的“孝”“悌”等思想是受宗法观念的影响,其产生的制度渊源是以
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A项正确。
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末期部族联盟首领的产生方式,和材
料无关,B项错误;
郡县制是对地方实行有效统治的行政管理制度,与材料中的“孝”“悌”等思想无关,C项错误;
察举制是汉代开始实行的选官制度,与材料中“孝”“悌”等思想的产生无关,D项错误。
5.(2019•云南昆明二模)西周的官僚制度已相当完备,官僚机构庞杂,职官名目繁多。
据统计,仅西周铜器铭文中提到的各类职官就有213种之多。
周王室的官僚机构分为两大系统,即卿事寮和太史寮。
此外,王室还设有掌管周王衣食住行的宫廷内官。
这反映了西周()
A.官僚政治的形成B.国家机器逐步完善
C.分封制逐渐成熟D.宗法制度渐趋完备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周的官僚制度已相当完备,其国家机器在夏商基础上逐渐完善,故选B项。
西周时期是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尚未形成,排除A项;
题干主要论述西周时期的
“官僚制度”,没有涉及分封制和宗法制度的内容,排除CD两项。
6.(2019•重庆一中4月模拟)陕西澄城刘家洼遗址为春秋时期芮国的都城遗址及墓地,
其墓葬与周系墓葬特征一致。
出土的文物中,包括铸有“芮公”铭文的铜鼎,加有青铜角饰的三栏床榻遗存,带有浓厚草原文化气息的金首权杖等饰物。
该遗址可以用来研究()
A.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演变
B.中国使用床榻的历史起源
C.周文化对少数民族的影响
D.关中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
解析由材料可知,出土文物中包括“加有青铜角饰的三栏床榻遗存”,这足以证明中
国使用床榻的历史至少可追溯到春秋时期,故B项正确。
中央集权制度形成于秦朝,故排除A项;
刘家洼遗址出土“带有浓厚草原文化气息的金首权杖等饰物”体现的是少数民族文化对周文化的影响,排除C项;
材料未涉及农业生产,排除D项。
7.(2019•福建福州二模)孔子对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充分吸收夏、商、周三代的
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求助外在的传统礼仪,主张“克己复礼”。
这表明孔子的思想()
A.重视宣传三代成就B.具有浓厚传统色彩
C.注重借鉴外来成果D•形成完整系统体系
解析材料体现出孔子对三代典章制度和思想成果的尊重、吸收和利用,这是对传统文
化的借鉴、学习,故B项正确,C项错误。
材料强调的是吸收、利用,并未提及宣传,排除A
项;
材料中是孔子的具体做法和主张,不能表明其思想“形成完整系统体系”,排除D项。
8.(2018•全国卷I)《墨子》中有关于“圆”“直线”“正方形”“倍”的定义,对杠
杆原理、声音传播、小孔成像等也有论述,还有机械制造方面的记载。
这反映出,《墨子》()
A.汇集了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
B.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
C.包含了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D.体现了贵族阶层的旨趣
答案C
解析材料中列举的《墨子》中记载的一些内容都是先秦时期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经验的总结,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反映,故C项正确。
墨子的科技成就是墨家独有的,没有吸收其他各家的思想,故A项错误;
中国古代传统科技一直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故B项错误;
墨家代表的是普通劳动人民的利益,其成就体现不出贵族阶层的旨趣,故D项错误。
9.(2018•全国卷川)据考古报告,从数十处战国以前的墓葬中发现了铁器实物,这些铁
器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发现地分布情况见下图。
据此可知,战国以前()
A.铁制农具得到普遍使用
B.新疆地区与中原联系紧密
C.我国的冶铁技术已经相当普及
D.铁器分布可反映社会发展程度
答案D
解析由图片信息可知,铁器实物的分布主要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说明铁器分布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密切相关,故D项正确。
材料中提到发现了
铁器实物,并未说明是铁制农具,排除A项;
新疆发现地与中原发现地并未连接成为整体,无法体现联系紧密,排除B项;
材料中提到发现的铁器实物中有不少是自然陨铁制作而成,
10•(2018•江苏高考)被孟子称为“贱丈夫”的民间商人,最初是不合法的,不能到城
里市场上去交易。
他们只能在野外找个土岗,“以左右望”,获取利益。
后来,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
这一变化反映了()
A.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B.民间商人推动商业市镇崛起
C.政府不再监管商业活动
D.民间商人可以取得合法地位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是中国古代的基本国策,在整个封建时代政府一直采取重农抑商政策,监管商业活动,故AC两项错误;
材料没有体现出商业市镇的崛起,
故B项错误;
材料“民间商人向政府纳过税后就可以在城里的市场上进行交易了”说明民间商人纳税后就取得了合法地位,故D项正确。
11.(2019•安徽蚌埠二模)
表部分先秦思想家的经济主张
人物
主张
孔子
将粮食看成是社会财富最重要的部分
老子
只有原始的采集、渔猎和农业才是本业
墨子
粮食的生产和储备关系到国家的存在
商鞅
农、战是国家兴盛的根本
这些主张反映了()
A.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
B.重农抑商已经是社会共识
C.农业生产获得了较快发展
D.工商业的社会作用被忽视
解析材料中四人的主张都涉及粮食和农业生产,说明了农业在当时的重要性,侧面反
映了农业的发展,故C项正确。
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基本确立,排除A项;
材料只体
现了重农,并未体现抑商,也未涉及对工商业的态度,排除BD两项。
12.(2017•全国卷川)下图是西周与战国两个时期相同文字的不同写法,反映出字形发
生了变化,促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文字的频繁使用B.书写材料的不同
C.各国变法的实施D.“书同文”的推行
解析文字的发展演变受到社会发展的影响。
春秋战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汉字的使用更为广泛和频繁。
为了书写方便,人们对文字的丰富、发展做了有益的尝试,使文字由繁到简,故A项正确。
书写材料不同未必会影响文字字形的变化,故B项错误;
字形的变化是为了书写方便,而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是为了富国强兵,二者没有直接联系,故C项错误;
“书同文”是在秦统一全国后推行的,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13•(2019•全国卷n)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
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
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
解析战国后期,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增强,并且在地方实行县制,加强了中央集
D项正确。
战国时期,
A项错误;
春秋时期,
权,因此,秦国能够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主要是因为国家组织能力强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起来,而不是公田制度完善,
铁农具开始出现,战国时期,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普及的说法与史实不符,B项错误;
秦朝
建立后,在全国修建驰道等,战国时期秦国并未实现交通运输网络的通畅,C项错误。
14.(2019•山东潍坊二模)秦国不断完善有关官吏的选拔、俸禄、考绩、奖惩等规定,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恶吏”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
这表明,当时秦国()
A.阻断了贵族的入仕之路
B.践行了墨家兼爱尚贤的主张
C.任法而治提升统治效能
D.建立了完善的官吏选拔制度
解析材料“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
‘恶吏'
的标准,注意把统治阶级中的优秀人物吸收进各级官僚机构”说明秦国注重“法治”,注意选拔优秀官吏,这有利于提升统治效能,故选C项。
材料中秦国选拔官吏的方式并未将贵族的入仕之路阻断,排除A
根据材料“以官吏是否明习法律作为区别‘良吏'
的标准”可知,材料体现的
是法家思想,排除B项;
D项材料不能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
15.(2019•福建三明5月质检)秦统一后,秦始皇“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收
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他还下令“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这些举措的主要目的是()
A.强化北方防务B.打击强宗富豪
C.防止割据再现D.建立专制皇权
解析根据材料“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收天下之兵……以弱天下之民”“决通川防”可知,秦统一六国后弱化地方势力,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防止割据再现,故C项正确。
材料中措施并非针对北方游牧民族,故A项错误;
打击强宗富豪是加强中央集
权的措施,故排除B项;
建立专制皇权是加强专制主义的表现,故D项错误。
16.(2019•安徽宣城二调)有学者指出,“(大宗)百世不迁”与“(血缘)后属疏远”是不并存的。
汉初分封与周初效果的不同,在于秦汉亲属伦理中只有“后属疏远”。
材料说明
汉初()
A.儒家伦理深刻影响百姓生活
B.家天下局面受到严重破坏
C.血缘关系的政治作用已淡化
D.官僚政治得以迅速的推广
解析材料“汉初分封与周初效果的不同,在于秦汉亲属伦理中只有‘后属疏远'
”反映了汉初宗法血缘关系日益疏远,说明血缘关系的政治作用已淡化,王国问题显现,故C项
正确。
儒家伦理强调血缘关系,材料无法体现儒家伦理深刻影响百姓生活,排除A项;
汉代
仍然是家天下,排除B项;
材料未涉及官僚政治的信息,排除D项。
17.(2017•全国卷川)《史记》记载,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
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咼工商业者地位
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
解析从材料信息可知,西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凭借自身的努力和智慧成为郡、县、乡里程度不同的富人,多得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西汉前期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故C项正确。
材料并未反映人们的义利观,故A项错误;
西汉前期实行
重农抑商政策,故B项与史实不符;
材料反映了人们凭借勤劳和智慧致富,没有体现地方豪强势力对郡县的控制,故D项错误。
18.(2018•全国卷H)西汉文景时期,粮食增产,粮价极低。
国家收取的实物田租很少
甚至免除,但百姓必须把粮食换成钱币,缴纳较咼税额的人头税。
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咼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
这反映出当时()
A.重农抑商政策未能实行B.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
C.粮价低抑制了生产热情D•富商大贾操纵税收
解析西汉文景时期,百姓需将粮食换成钱币以缴纳较高税额的人头税,富商大贾趁机操纵物价,放高利贷,“加剧了土地兼并、农户流亡”,自耕农失去了土地,使自耕农经济发展受阻,故选B项。
汉代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故排除A项;
从材料可以看出,粮价低的后果是国家免除了实物田租,改征人头税,C项结论无法从材料中得出;
税收由政府掌控,富商
大贾只是操纵物价,故排除D项。
19•(2019•福建福州二模)据史书记载,汉景帝欲立皇后兄长为侯,丞相周亚夫以“高
帝约:
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对之,汉景帝“默然而沮”。
这一记载说明汉初()
A.官员争权夺利现象严重B•外戚干政局面得到扭转
C.中央注重加强地方管理D•君主行使权力受到限制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周亚夫引用汉高祖的“约定”制止了汉景帝立外戚为侯的做法,说明君权受到限制,D项正确。
A、BC三项材料均未体现,故排除。
20•(2019•全国卷I)汉武帝时,朝廷制作出许多一尺见方的白鹿皮,称为“皮币”,
定价为40万钱一张。
诸侯王参加献礼时,必须购皮币用来置放礼物,而当时一个“千户侯”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
朝廷这种做法()
A.加强了货币管理B•确立了思想上的统一
C.削弱了诸侯实力D•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由材料可知,一年的租税收入约为20万钱的“千户侯”参加献礼时,必须购买
40万钱一张的“皮币”用来置放礼物,朝廷的这种做法会使诸侯王的经济实力受到极大削弱,
C项正确。
材料没有提及对货币的管理情况,A项错误;
汉武帝时期通过实行儒学独尊,确立
了思想上的统一,B项与材料无关,故排除;
朝廷的这种做法加强而非“实现了”对地方的控制,D项错误。
21•(2019•全国卷H)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
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
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
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
解析材料中反映了西汉时期道家和儒家学说吸收其他学派的思想,主要是因为西汉初年,国家经济面临困难,为了恢复生产和安定人心,统治者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
而汉武帝时期国力逐渐强盛,董仲舒吸收法家等思想是为了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因此都是为满足现实统治的需要,C项正确。
汉武帝时,王国势力受到严重削弱,A项错误;
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B项错误;
汉武帝时期,实行的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际上是思想专制,不是兼收并蓄,D项错误。
22.(2019•海南海口调研)西汉的《氾胜之书》分为十八节。
书中的前四节为作物栽培
总论,概括了作物栽培中的总原则;
第五至第十七节是作物栽培分论,具体介绍了各种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园艺作物等的栽培方法。
这说明西汉时期()
A.庄园经济占据主导B•农产品面向市场
C.农业技术日益成熟D•商品经济较发达
解析材料反映了西汉的《氾胜之书》详细记录了作物栽培原则和方法,这说明当时农
业技术日益成熟,故C项符合题意。
A、BD三项材料并未体现,故排除。
23.(2019•安徽A10联盟4月模拟)两汉皇权大多认可“亲亲相隐”,反对惩罚亲属间
的相互包庇,如西汉宣帝曾下《子匿父母等罪勿坐诏》,东汉章帝一度设立《轻侮法》,对亲亲相隐施以轻罚。
据此可知汉代()
A.法律彰显儒家伦理B•司法缺乏公平正义
C.法律维护专制皇权D.司法恶化社会治安
解析材料信息是皇权认可儒家伦理中“亲亲相隐”的原则,从而影响了汉代法律的实
施,故A项正确。
法律面向所有人,不能说司法缺乏公平正义,故B项错误;
C项与材料主旨
不符,排除;
“亲亲相隐”的原则与社会治安日趋恶化没有必然联系,故D项错误。
24.(2018•江苏高考)下图是山东省微山县两城镇出土的东汉“射爵射侯”画像石。
图
中树上有20多只雀和猴,树下两人持弓仰射。
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
这类画像在汉代石刻中较为常见。
这反映了当时人们()
A.抑制王侯势力的政治诉求
B.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
C.关注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
D.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
解析古代“雀”“爵”相通,“猴”“侯”同音,“射爵射侯”就是追求封爵、封侯,因此这类画像石刻体现了人们希望加官进爵甚至封侯,即追求显贵地位的价值取向,故B项
抑制王侯势力是在西汉,东汉时期的王侯势力已经对中央构不成威胁,故A项错误;
射雀、射猴和自然和谐的生态理念相违背,故C项错误;
推崇尚武健身的社会风气是对画像石的误读,不符合材料关键信息“射爵射侯”的真实含义,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
25.(2019•全国卷川)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从公元前1世纪建立,到公元4世纪末分裂,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管理意大利半岛之外的地区。
罗马民族在政治上处于主导地位,意大利以外的人(希腊人除外)被称为“蛮族”。
什么是罗马民族呢,那就是罗马人和意大利人,他们在语言、经济和文化上关系密切,也是共同打下帝国天下的核心力量。
据一种比较适中的估计,整个帝国人口约5400万,意大利约有人口600万。
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
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但整个帝国的罗马化程度很浅,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
——摘编自刘家和、王敦书《世界史》(古代史编上卷)材料二汉武帝强化中央集权,至东汉末,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
通过察举制度的实施,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
汉朝盛时“编户齐民”有5900多万人,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
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齐人”“秦人”相区别,而是“某郡某县”人,他们虽方言有异,却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
经历两汉四个多世纪的统治,统一的观念深入人心,“书同文、车同轨、人同伦”,在先秦以来华夏融合的基础上,汉朝境内的人们逐渐被称为“汉人”。
——据《汉书》《后汉书》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马帝国与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
答案
(1)同:
建立了疆域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家;
制定了统一的法律;
建立起行政管理制度。
异:
汉朝郡县严格执行统一的制度法令,罗马帝国行省权力较大;
汉朝实现了文字统一,罗马帝国未能实现语言文字的统一;
汉朝强调教育、教化和伦理规范的作用,罗马帝国重视法律的作用;
汉朝制度上对各地区民众同等对待,罗马帝国境内民族区别对待较明显。
(2)确立了中国的基本疆域;
强化了民族认同;
形成了追求统一的价值观;
创立了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基本模式。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罗马帝国地跨欧、亚、非三大洲”“设置行省”“不断成熟的罗马法通行于帝国全境”和材料二“全国百余郡”“实施统一制度、法令”“察举制度”“构建起……官僚队伍”等可以得出罗马帝国和汉朝在国家治理上的相同点。
第二小问,结合材料一中“行省拥有不同程度的自治权”“罗马人使用的拉丁语,在帝国东部只在政府机关和城市中通行,广大农村则仍是各自语言的世界”和材料二中“实施统一制度、法令”“构建起研习儒经、崇尚教化、执行统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队伍”“儒家倡导的忠义孝悌等伦理,成为民众日常行为的规范。
汉朝境内的百姓,不复以‘燕人'
‘齐人'
‘秦人'
相区别”“使用着统一的不因语言差异而改变的文字”等信息,可以归纳出两者的不同点。
第
(2)问,汉朝国家治理对中国历史的意义,要以治理为中心进行发散思考,从国家统一、民族认同、思想统一、国家治理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26.(2019•辽宁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伴随着中西交通的逐渐开通与发展和双方之间经济交流的扩大,中国对西方的了解也日益加深。
这种了解,一直远及极西之地的罗马帝国。
从地理意义上来说,当时中国所了解的“大秦”即罗马帝国,恐怕主要还限于它的东部边区,特别是埃及的亚历山大港。
从张骞通西域以后,中国人就知道了“黎轩”。
此后我国的史籍中,更有“犛(li)靬”“犁靬”“犁鞬”等记载。
这个令中国人的兴趣经久不衰的绝远国度,就是亚历山大城。
——摘编自何芳川、万明《古代中西文化交流史话》材料二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积极践行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逐步深化同周边国家互利合作。
“一带一路”是世界上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也是世界上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
“一带一路”发端于中国,贯通中亚、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区域,东牵亚太经济圈,西系欧洲经济圈,覆盖约44亿人口,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占全球的63%和29%。
——摘编自王建国《论国际区域经济合作新形势下的“一带一路”》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中国对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历史 二轮 复习 第一 部分 通史 训练 中华文明 起源 秦汉 统一 民族 封建 国家 建立 巩固 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216755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