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高半山农村的发展经验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667725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42.42KB
国内高半山农村的发展经验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国内高半山农村的发展经验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高半山农村的发展经验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科学的结构调整使农民民增收的可靠保证;
坚强有力的“两委会”班子是实施高半山脱贫致富奔小康的组织保障。
为进一步推进2009年高半山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加快高半山脱贫致富奔小康进程,笔者认为,还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进一步增强“整村推进”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整村推进”实际上是扶贫开发工作的创新,是一项直接有效的扶贫方式。
它以整合资金、整合力量、集中投入为突破口全面推进贫困村的扶贫开发,使扶贫开发的合力更为明显。
它有利于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促进海拔高、生产发展较为落后的高半山农牧民享受特殊照顾后加快发展,早日奔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轨道。
同时,缩小了高半山村与河坝村之间的差距,有利于实现农村的全面协调发展。
因此,高半山农村“整村推进”工作,不仅是高半山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能否根本改变的一次重大机遇,也是帮助贫困村建设小康的现实途径。
我县县委、县政府也相当重视此项工作,积极向上级争取项目支持,千方百计筹措项目资金,张培云书记、贺松县长也非常关心“整村推进”工作,也多次深入项目实施村检查指导工作并在会上提出明确要求。
去年受汶川5.12大地震影响,该项工作未达到预期效果,县委、县政府决定今年继续开展此项工作。
大家应认清当前形势、明确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把加快高半山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和“整村推进”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进一步增强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倍加珍惜这难得的机遇,要有推不得的责任感和慢不得的紧迫感,相互对照找差距,增添措施促进度,切实增强工作执行力,以饱满的热情、积极的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全力投入到高半山农村整村推进工作中去,确保高半山脱贫致富奔小康这一民生工作取得实效。
二、团结协作,统筹兼顾,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
州委书记侍俊同志也对我县高半山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工作给予了殷切希望,我们要争取打造成为全州高半山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工作的一个亮点。
整村推进重点开展两个方面的建设,即改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的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产业建设,“四改两建(改圈、改厕、改水、改路,建院坝、建新型能源)”工作涉及部门多、面广线长,相关乡镇、部门一定要树立协作意识、大局意识,要继续加强协调和联系,互通信息,既分工负责,又相互配合,形成思发展、谋发展、抓发展的强大合力,共同推动工作。
各部门、各乡镇要站在全县大局看问题,相互搭台唱戏,形成建设黑水、造福黑水的强大合力。
县农业水利局作为牵头单位,要积极协调各相关部门、各项目实施乡镇抓好工作落实,对项目实施进度跟踪检查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协调解决;
各乡镇要认真做好群众思想工作,加大宣传动员力度,明确分解目标责任,加大部门和村、村与村之间的沟通协调工作;
各相关部门要要积极配合,围绕整体工作,积极提供技术指导,确保各个项目按计划、按要求建设,向规范化、标准化迈进,要经常深入基层、深入农户,充分发挥监督、管理、指导的职能,要将技术人员及时派到农村工作第一线加大指导力度,既要确保工作实施进度,又要保证工程质量;
各乡镇、各部门要加强信息报送工作,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和工作进展情况要及时向县委、县政府报告,不得迟报、谎报、瞒报和漏报;
村“两委”一班人要精诚团结,精心组织,认真做好群众工作,确保顺利实施整村推进工程项目。
同时,各乡镇、各部门要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我们要将反分裂维稳、灾后恢复重建、扶贫开发及大骨节病综合防治、牧民定居行动计划、移民协调工作等工作有机结合,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各项工作,做到相互促进。
三、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发挥人民群众在高半山脱贫致富奔小康中的重要作用
充分尊重人民意愿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只有加强政府引导,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形成人心齐、泰山移”的工作氛围,我们的工作才会一帆风顺。
在项目规划和实施上,要尊重人民意愿、因地制宜,坚持紧紧围绕群众增收为核心,以环境整治为重点,以凝聚民心为基础,最终改善人居环境,增加农牧民收入,提高高半山农牧民生活质量。
四、加强引导,强化管理,建立后续管理的长效机制
项目建成后,还需加大后续管理力度,建立一整套科学、合理的后续管理长效机制。
乡镇、村“两委会”要教育引导村民增强爱护、维护基础设施的自觉性,不能对公共的基础设施漠不关心、更不能随意践踏。
县委、县政府花大力气实施高半山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工作最终目的就是让高半山农牧民成为长期的受益者,让项目持续发挥效益,使整村推进项目不仅要在实施期内看到成效,还要依靠合理机制,能实现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能够彻底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问题,帮助农民致富。
各乡镇、各部门要积极探索整村推进项目后续管理的办法,要向沙石多乡一样,将公共卫生区域和户间道路分段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农户头上。
走过了极为艰辛的2008年,2009年工作任务依然艰巨而繁重,困难和希望同在,机遇和挑战并存。
我们一定要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对照问题,认真研究,查漏补缺,真抓实干,化挑战为机遇,化压力为动力,全力推进全县高半山脱贫致富奔小康试点工作!
【汶川甜樱桃——从高半山走俏市场的“靓女”】
“我们家有二十多株樱桃树,每株最少能产70斤大红樱桃,今年下来能卖2万多呢!
”在夹杂着叫卖声的汶川县较场街上,来自该县威州镇铁邑村的年轻村民蒋学兰笑得合不拢嘴,高兴地说:
“比起刚地震路不通的时候,今年的樱桃特别好卖,很多外面的大老板都是直接批量买走,根本不愁销路。
”
5月的汶川因为成熟的樱桃变得山红水绿,在县城的综合市场里、在水果摊上、在街上农民的背篓里总能看见一片惹眼的火红。
作为汶川的特色果产,汶川大樱桃从2000年开始在全县适种地区免费送苗播种1.1万亩,8年后,甜樱桃林第一次大面积结果,却在“5.12”特大地震后,因山体垮塌、滑坡,加之灾后农户忙于抢险救援、过渡房搭建、农房重建等工作,而无暇顾及甜樱桃果园的管理,使全县甜樱桃毁损面积达2000多亩,而幸存的果实也因运输困难滞销,这一年汶川甜樱桃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随着都映高速路的开通、映汶路的改善,汶川甜樱桃销售困窘得以扭转。
“如果价格合适的话,甜樱桃有多少就要多少。
”县农业局副局长赵永全喜出望外地重复了一遍电话那头甜樱桃公司负责人的话:
“这已经是今年的第5批订单了,而且是最大的一个”。
今年5月,汶川甜樱桃还未大面积成熟,但订单却早已从四面八方赶到了汶川县农业局。
“那时往返需要三天,现在单边只要两个小时。
”自信今年销售不成问题的汶川甜樱桃收购大户——汶川岷江甜樱桃公司董事长袁捷对今年甜樱桃事业充满信心:
“今年汶川甜樱桃产量将比去年多产50万斤,达到200万斤。
三年后,仅汶川县产量就将达到750万斤,全州将达到1500万斤,实现汶川甜樱桃‘进入寻常百姓家’的目标,来回馈社会各界对汶川甜樱桃的青睐。
与此同时,汶川也开始了对甜樱桃产业发展的深入思考:
汶川甜樱桃独自打开一片市场,还是要靠品牌,用实力和产品质量来说话。
于是,鲜樱桃销售完毕后,依靠省食品发酵研究所的技术,利用鲜销过程中的残果、次果加工制成的“汶川红”樱桃酒、樱桃干等系列产品相继走进市场。
从缺乏附加价值的原生态农产品发展到现在,汶川甜樱桃产业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大幅转变着。
现在,深加工、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使汶川甜樱桃产业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也让以前只是靠卖甜樱桃挣钱的汶川果农和老百姓可以继续参与销售利润分成和深加工厂就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得到了再次增收、就业的机会。
“一季甜樱桃,三次挣钱的机会”,如今,已经有近20名果农在甜樱桃深加工企业就业,甜樱桃的产业化发展和深加工真正实现了汶川农民再次增收致富。
优质优产的汶川甜樱桃让汶川县先后囊获“樱桃之乡”,“甜樱桃基地”称号,在四川农村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大型巡礼活动中,汶川甜樱桃还被评为“天府十宝”。
在灾后农业产业恢复重建中,汶川县抓住机遇,围绕建设“岷江河谷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这一战略定位,立足优势,突出特色,狠抓了甜樱桃产业的恢复建设,已全面恢复甜樱桃种植12000亩,全面挂果后预计产值将达6000万元,实现户均收入15000元以上。
【一手绣出大市场一手绣出好日子】
3月31日,茂县“羌寨绣庄”,几个裹着头帕的羌族妇女正靠着窗边低头刺绣。
来自土门乡的王春秀告诉记者,“只要手巧绣工好,每个月就能领到1000多元的工资。
”羌绣、藏绣作为一种民间艺术,正随着四川旅游的大发展而进入市场,以其为主的旅游商品开发已成为阿坝农牧区农村妇女致富的一条重要渠道。
2004年,已经做了14年绣工活的茂县农村妇女李兴秀,发现羌绣很受游客的喜爱,萌生了将绣品转化为旅游产品的念头。
她与老乡杨军在茂县县城开办起年产值上百万元的公司“羌寨绣庄”,在成都、北川、茂县、九寨沟、理县共开了5家羌绣旅游工艺品销售店,由公司设计图样,汶川、理县、北川等地3000签约农户提供半成品,最后由公司的绣工进行加工。
签约工人全是该县的农村羌族妇女,刺绣所需的材料全部由公司提供,签约工人只需在规定时间内交货,每人每月一般就能赚上1000多元钱。
地震后,一项为期3年的“羌绣帮扶计划”正式启动,在启动仪式上,6家企业与“羌寨绣庄”签署价值数百万元订购协议。
“以前我们的羌绣都是自产自销,现在有了指导,有了详细的市场规划。
”李兴秀介绍,“帮扶计划”中有专门的羌绣创意开发团队,会紧跟市场推出产品。
“帮扶计划”将在3年内实施一系列培训计划,争取为15000名羌族妇女找到工作岗位。
另外,成都文殊坊“藏羌绣苑”从去年5月12日开张以来,已接到了200多万元的订单。
去年3月,小金县农村妇女杨华珍从阿坝州带了七八个姐妹来到成都,在东珠寺街租了一间房,开起了一家绣坊。
如今,“藏羌绣苑”正逐渐成为羌绣、藏绣产品对外推广、接单、传承的一扇窗口。
汶川文锦羌绣产业有限责任公司从“5·
12”汶川大地震至今,已在汶川、理县、茂县培训、帮扶农村及城镇低收入妇女8000多人,发放工资600多万元,生产绣品70多万件,实现产值1800多万元,不仅有力传承了羌绣技艺,而且大大改善了高半山地区的农村家庭收入。
公司抢救、修复羌绣16种传统技法,研发创新产品100多类,与国内外多家世界知名品牌合作,联合建设或独立开发市场终端渠道,与联合利华、联想集团、广州标致、蒙牛集团等合作,为羌绣产品进入市场铺平了道路。
今年,汶川文锦羌绣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计划在汶川县绵虒镇建立“中国羌绣产业基地”文化生态旅游体验区。
【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夯实新农村建设基础】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各县(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采取强有力措施,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加快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理思路,加快经济发展。
各县(区)为改变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实力较弱的状况,在学习实践活动期间,积极开展深入调研,立足自身实际和潜在优势,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出台措施,加快推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西盟县研究制定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健全完善鼓励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实施帮扶牵头单位主要负责人领办村级企业和包扶单位包抓村级集体经济责任制,积极探索以土地、劳动力等各类资源为资本的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进一步加快发展各类农村经济合作组织。
思茅区云仙乡党委政府立足乡情,依托传统的增长点,抢占市场的制高点,制定出了“稳粮保烟促茶建支柱、畜牧林果蔬菜同时抓、治水改土修路打基础、招商引资建乡兴企业”的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
思茅区平原村党支部结合实际确定了“大力发展村组经济、再造一个新平原”的发展共识。
宁洱县德安乡实行班子成员分片包干的方式,开展“串门、听言、知情、解难”活动,到各小组和农户家走访、听取群众意见,结合实际,制定了“粮畜安天下,烤烟富农家,茶叶核桃种,蚕桑不放松”的经济发展思路,积极发展烤烟、茶叶、核桃、蚕桑产业。
孟连县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和党管一切的原则,充分依靠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盘活优势资源,结合各村实际,采取统一经营、专业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农村大力兴办集体经济组织和专业协会。
二是抓建设,夯实发展基础。
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是制约我市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瓶颈。
各县(区)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抓住基础设施建设这个关键,在上级部门的关心支持下,积极跑项目,争取资金,加快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夯实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平台。
江城县整董镇曼滩村曼滩村结合“兴边富民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夯实边境村农业基础,大力推进村寨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实施农田水利、农村能源等项目建设,农村面貌发生极大改观。
宁洱县德安乡、江城县宝藏乡、景谷县益智乡塘房村、墨江县孟弄乡阿洛村积极争取项目,从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入手,有效解决了多年来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人畜饮水、道路不通、用电困难等问题,为加快发展集体经济创造了条件。
思茅区平原村党支部积极争取了茶马古镇建设项目,目前村已投入资金5100万元,该项目为集商贸、休闲、旅游、娱乐、茶文化一体的综合性商贸中心,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构建了良好的发展平台。
三是建产业,增强发展后劲。
在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过程中,全市农村党员干部带领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加快发展第三产业、茶叶、蔬菜、蚕桑、养殖等产业,加快构建村级产业,逐步建成了一批特色鲜明、效益明显、生态环保的村级产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
江城县国庆乡突出区位优势,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发展。
充分利用洛捷村紧靠县城市场的区位优势,引导农民发展拱棚蔬菜,积极培植蔬菜产业;
并以生猪养殖为重点,大力扶持养殖示范户和专业户。
认真组织实施畜牧扶贫工程,通过造血式扶贫,带动全村畜牧业的健康发展。
思茅区云仙乡通过近年来的发展,基本形成了黄竹林、干坝、芦山、大地、大箐、曼东山、大石头村的烟叶产业带;
骂木、坝塘、移民新村的无公害大棚蔬菜产业带;
腰带路沿线的芦山乌骨鸡、桃子树村的小米辣、团山村的茶叶、大芦山青菜等优势品牌,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
思茅区平原村引入8000多万元,建设北郊物流市场、汽车销售市场、汽车维修城、农贸市场、家具城、货物配载中心和水果批发市场等,第三产业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村级集体经济随城市建设发展而不断发展壮大。
宁洱、景东、墨江、镇沅等县乡村加快发展蔬菜、花卉、核桃等经济果木,农民得到实惠的同时,村级集体收入也不断增长,有效解决了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
澜沧县努力探索村集体经济发展途径,紧紧抓住省财政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的机遇,积极争取项目资金,以培植项目为依托,努力壮大村集体经济实力。
2005年至2008年共申报扶持11个村,投入项目资金105万元,扶持内容涉及种植业、养殖业、加工业、特色农产品开发等。
思茅、墨江等县(区)的一些乡村逐步转变茶叶初加工的现状,引进茶叶加工企业,提升茶产业的科技含量和精加工技术,提高茶叶的品牌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四是抓管理,提高经营水平。
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全市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沉下身子,深入基层,听民情,解民忧,破民困,摸清了集体家底,逐步盘活了集体资产,初步形成了农村集体资产与财务规范管理的长效机制,为农村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理清了思路,为进一步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奠定了基础。
同事,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办法和运作方式,切实经营管理好村级集体资产、项目建设等,努力提高经营管理水平。
澜沧县对村级项目建设加强监管,构建资金运行、监控、监管的机制,强化指导与服务功能,稳步推进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各项工作。
通过项目实施,依托项目扶持壮大村集体经济得到有效实现,所扶持村由原来集体经济“空壳村”变成有收入村,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增加5000元至10000元,村集体经济得到稳步发展和壮大。
西盟县对村集体资产进行全面细致的清核、评估和登记,建立帐簿,加强财务监管,加强民主监管。
村级集体所有的茶园、果园、竹园、林木等资产以及其它固定资产,原则上不做分散发包经营,防止资产流失。
在盘活集体存量土地、闲置资产的同时,加强对村集体资产租赁、入股等过程的监管,确保集体资产保值、增值;
规范村级债务管理,严格控制新增债务,逐步化解旧债;
纪检监察部门加大督查力度,加强执法监督,严格查处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乱收费行为,禁止任何组织或个人侵占、哄抢、私分、破坏、平调和非法查封、扣押、冻结、没收村集体资产,切实保护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合法权益。
孟连县结合村级党组织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制定有效措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全县各村财务管理机制,对村财务实行“五不变”、“三集中”、“八统一”管理新模式,为群众建立“明白账”,从制度上、机制上提供了根本保证。
五是搭平台,带领共同致富。
在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切实解决好农村基层组织物质保障的同时,一些乡村积极探索互助发展模式,搭建平台,鼓励和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思茅区平原村两委大胆探索股份合作、利润分红、共同致富的路子,采取村组集体和村民共同入股的形式,投资创业,努力形成村组有企业、有项目的发展格局,建设了一批包括物流、汽车销售维修、宾馆酒店等集体经济实体,每年按股分成红利,实现村民增收和共同富裕;
孟连县坚持市场导向、因地制宜、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依靠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盘活优势资源,结合各区域实际,采取统一经营、专业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引导农村大力兴办了香蒜专业合作社、蔬菜协会、砂仁种植协会和蚕桑养殖协会、养猪协会、农产品加工专业合作社等近20个涵盖种养殖、加工协会,加强互助合作,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
孟连娜允村四组盘活集体土地,与私企合作经营宾馆服务、夜市场、商铺赁租等项目;
芒嘎和芒洪小组以集体土地入股的方式与私企合作经营宾馆服务、集贸市场、建材市场及商铺赁租等项目;
景吭村上允角小组部分村民以股份制形式合作经营傣家餐饮业,发展“农家乐”,有效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夯实了集体经济的发展基础。
目前,全市正在抓紧制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实施意见,重点发展“土地开发型”、“资源节约型”、“资产经营型”和“服务创收型”集体经济,从2009年开始,通过几年的努力,力争全市年可支配收入超过1万元的村(社区)达到80%以上,年可支配收入超过3万元的村(社区)达到40%以上,到2015年,全部消除村级集体经济“空壳村(社区)。
【对贫困地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几点思考】
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有力举措,对于提高村级运转保障和公共服务能力,增强新农村建设的后劲以及巩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成果,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具有重大的意义。
由于地位位置、资源状况、历史机遇等原因,在我国西部大部分贫困山区的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诸多困难,主要有:
㈠收入结构不优,持续发展困难。
一是收入结构不合理。
集中体现为现有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过度依赖于财政补助与其它政策性补偿。
二是区域分布不合理。
主要体现为城郊村、交通便利的村集体经济发展状况明显好于偏远村、交通落后的村。
三是可持续增长能力不强。
贫困村的经济来源主要是财政补助收入,而财政补助收入相对稳定,增长的空间很小。
其它收入中,又以没有延续性政策保障的一次性征地、拆迁补偿等方式为主,可持续增长空间有限。
㈡经济基础薄弱,白手起家难度大。
一是债务沉重。
由于历史原因造成的繁重债务,严重影响的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
二是村级支出大。
村级收入很少,但是不可避免许多公益事业和干部工资、补贴等刚性支出。
因此,很多基础条件较差的村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上,陷入了既要花力气搞基础设施建设,又不得不大额欠债的两难境地。
三是筹资融资难。
村级兴办企业,难免有借贷,要借贷就需要抵押,而大多村无抵押资产,且金融机构也无意向村级组织开展这种有风险的业务。
㈢思想解放不够,支持力度不强。
一是少部分干部认识不够。
部分干部没有充分认识到村级集体经济在提高村级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增强发展后劲、巩固基层组织、凝聚人心等方面的重要性。
主要表现为错误的认为村级组织主要行使政治管理职能,而忽视村级组织的自身经济发展,认为村级组织在经济发展上的作为主要在于引导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没有自身参加经济实体的必要。
二是发展被动和“等靠要”思想严重。
有不少村具有很好的资源优势,却没有很好的将其利用,发展极为被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坐等上级给项目、给政策、给扶助,而不积极探索本村的自身发展路子。
三是“蛋糕”太小,支持有限。
由于受到地方财政实力的影响,各村用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投入严重不足。
而市直各帮扶单位支持的资金大多是专款专用,主要用于改善村级基础设施建设,很难转化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投入。
㈣自身短板较多,发展空间较小。
一是区域环境限制。
贫困地区的交通相对闭塞,信息落后。
很多村具有种茶、种植药材的先天优势,但无奈交通受限、信息不灵,往往坐失良机,导致资源优势很难转化为发展优势。
二是人力资源匮乏。
随着打工经济的兴起,村里许多有头脑、有技术、有门路的年轻人大都选择外出务工,导致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严重缺乏人才。
三是村干部的综合素质亟待提高。
部分干部思想保守,市场经济意识不强,缺乏开拓创新精神;
部分干部工作能力差,缺思路,少办法,过多强调客观条件,不从主观努力,怨天尤人。
四是村级企业经营管理和村级经济财务管理不规范。
村级企业工作场所简陋,人员管理较为松散;
部分村在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支配上没有严格履行相关财务管理制度,个人做主,随意性大,导致难以发展壮大。
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在贫困地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要通过宣传发动、政策驱动、典型带动、帮扶推动等措施,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实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达到由量变到质变的飞跃,具体措施如下:
㈠弄清家底,盘活资产
1、摸清家底。
一是要搞好货币资金和债权债务的清理。
弄清村集体帐面的现金、存款和债权、债务状况,除维持正常支出和项目支出外,看有多少资金可以用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
二是要搞好固定资产的清理。
对帐面的固定资产,弄清资产数量、类型和帐面价值,了解这些资产的经营状况以及相关合同、协议等情况,并对这些资产按现价搞好价值评估,做到心中有数;
对帐外的固定资产要搞好调查登记和资产评估工作,明确其使用情况。
三是要搞好资源的清理。
对村集体未承包给农户的耕地、林地、荒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国内 半山 农村 发展 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