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枫泾古镇导游词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661053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1.04KB
上海枫泾古镇导游词Word格式.docx
《上海枫泾古镇导游词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枫泾古镇导游词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正面第一副对联的全文是:
发祥晚唐扬名元明毓秀钟灵沧桑久历
食货四方衣被天下商旅云集佳境重来
此联集中反映了枫泾历史上既是文化名镇又是商贸重镇的双重地位。
她最早兴起于唐朝晚期,到元、明时,枫泾已是江南有名的古镇。
由于棉纺织业的兴起,枫泾在明清时期已是与松江、魏塘、盛泽等齐名的棉纺织业重镇,共享“衣被天下”的荣誉。
当时盛产的枫泾土布,远销全国各地,商贩纷纷来枫泾采购,一派繁荣景象。
正面第二副对联则集中描写了枫泾江南水乡的秀丽景色:
清泾似练满城瑞气出芙蓉
万枫如丹一天秀色连吴越
联内嵌入“枫泾”二字,并点出了古代枫泾一镇跨吴越两地,因以前河道遍植荷花而雅称“芙蓉”。
牌坊背面相应的也有两副对联,中间一副是:
白牛清风枫溪芙蓉状荷叶依连五邑
宣公贤良学士天官蔼声名播扬四方
上联一口气道出四个枫泾镇别名:
白牛、清风、枫溪、芙蓉。
白牛是枫泾最早的名字,因地处白牛荡得名。
相传一位船夫在荡中撒捕鱼,曾见荡中有一头金链锁鼻的白牛浮出水面,因此得名。
对联上方的白牛头也反映了这个传说。
到了宋代,屯田员外郎陈舜俞隐居于此,后人慕其高风亮节,又称此地为清风泾,后简称风泾,之后又演变为枫泾。
后半联说的是枫泾镇形似荷叶,周边与上海的青浦、松江,浙江的嘉善、平湖相接壤,加上地处金山,故称“连五邑”。
下联主要写古镇枫泾地灵人杰,人才辈出。
唐代有宰相陆贽(宣公),宋代有屯田员外郎陈舜俞(贤良),明代有御医陈以诚,清代有状元蔡以台,曾做到学士、天官职的谢墉及近现代陶芑生、顾水如、朱学范、丁悚、丁聪、程十发等名人,他们的美好名声远扬四方。
背面两侧边柱上的对联全文是:
南北峙分历经五朝终归一镇
古今融汇垂信八极长治万年
说的是古镇枫泾历来南北分治,南镇属浙江嘉善,北镇属江苏松江,一镇南北分治,这种奇特现象历经了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一直到了1951年3月南镇并入北镇,才统归一镇。
尽管南北分治,但枫泾繁荣的商业经济,丰厚的历史文化,始终融汇一体,流传光大。
各位游客(领导、朋友),现在大家即将步入我们古色古香的老镇区,大家看这座精巧雅致的门头,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建筑风格,门头正中刻着“唔呶喔哩”四个字,唔呶喔哩是地地道道的枫泾话,用普通话解释就是我的家里的意思。
这个门头是我们镇上的迎客门,走过它就正式进入了我们的古镇区。
大家再看一下这两边墙上刻的两幅顺口溜,它表达了枫泾的饮食文化。
因为枫泾水遍布,河道纵横,是鱼米之乡,所以水产特别丰富,每个月都可吃到新鲜的水产,这其中“五月拉司吃不厌,暴子弯转六月红”的拉司和弯转,请大家猜猜看是什么?
拉司学名叫蟾蜍,别名叫望天鱼,俗称为癞蛤蟆,具有清热解毒的作用,据说初夏吃拉司,不会生痱子,拉司肉质细嫩,可红烧、可清炒、可椒盐、可熏烤,特别是熏拉司,色泽金黄、香气扑鼻、味道鲜美,是枫泾的一道名菜。
弯转其实就是河虾,那弯转是我们枫泾人对河虾的一种形象的称谓,大家知道新鲜的河虾烧熟后就会自然的弯曲,因此得名。
二、长廊景观
现在我们来到的就是当地最具人情味的江南水乡的典型建筑——长廊。
这条长廊全长268米,是江南水乡现存的长廊中数一数二的。
在长廊里侧是商店和民房,外沿是与上海、浙江、江苏等地相通的市河,它在古镇区全长1200米左右,是一条区级河道,水系主要来自浙江的天目山,河水流向黄浦江。
长廊不仅美观而且实用,我们可以用两句话高度概括长廊的功效,那就是下雨不湿鞋,盛夏不撑伞,这给当地的居民和游客带来了很多的方便。
以前这里曾是繁荣的商业街,沿河店面林立,特别是米粮行和麸皮店多达30余家,这是因为这条市河河道宽阔,吨位大些的船只可以直接开进来装卸货物,所以许多老板都选择这里开店设行,这些老板为了方便自家的贸易不受天气的影响,刮风下雨照常可以做生意,于是在造店面的时候,特意造出延伸到河边的长廊,其他居民也觉得这样做既方便了自己又方便了他人,于是也在自己的门前搭起了廊棚,可以想象,最早的廊棚有高有低,有宽有窄,大小不一,经过300多年的风风雨雨,不断修建才逐渐形成今天这样整齐宽畅富有特色的长廊。
我们知道江南水乡是河多、桥多、弄堂多。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一条最有传奇色彩的弄,叫莫乃弄,这条弄原名金家弄,全长50多米,据说是古代姓金的两兄弟分家产时开的一条分界弄,所以特别狭窄,最窄的地方只有60公分,两人对面行走要相互侧身才能过去。
在旧社会,有一些浪荡子特意等在弄口,见有女人迎面走来,就走进弄堂,乘机耍流氓,去摸女人的胸脯,吓得女人不敢走这条弄,摸奶弄的别名从此叫开,时间一长,人们只知摸奶弄,不知金家弄了,后来定弄堂名字时,考虑“摸奶”两字实在不雅,所以去掉了偏旁,成了莫乃弄。
莫乃弄还有个故事,相传有个地痞流氓,叫癞头阿三,最喜欢在莫乃弄调戏妇女,有一天,阿三又看见一位身穿花布衫,头包花毛巾的姑娘走进莫乃弄,阿三迎上前去,手刚摸到这个人的胸脯,两只手突然被竹弓夹住,顿时鲜血直流,痛得阿三直喊“救命”。
原来这个姑娘是一位爱打抱不平的名叫阿荣的年轻竹匠装扮的,特意做了一付竹夹子绑在胸前来惩罚阿三。
此时,阿荣摘下头巾,脱下身上花衫,连同花衫里的两只竹夹,往癞头阿三头上一罩,然后将阿三拖出弄堂,就在这里(廊棚)当着众多的父老乡亲揭露阿三的劣迹,阿三在事实面前,想赖也赖不了,无可奈何只好低头认错,后来阿三被官府定了个“调戏妇女,扰乱治安”的罪名,受到了应有的惩罚,广大妇女对此拍手称快,并编出了“癞头阿三伸黑手,竹弓夹牢鲜血流,铁证如山赖不了,无可奈何低下头”的顺口溜。
根据这件事,民间又称这条弄为莫奈弄,这个奈是无可奈何的奈字,这个弄名起到了警示作用,使得那些流氓再也不敢在弄堂里胡作非为了。
各位游客朋友,在不远处的这座桥是泰平桥,它是我们古镇中最高最宽的单孔拱桥,该桥最早建于明代后期,因为北面是城隍庙,所以当地老百姓又称为城隍庙桥,站在桥上看长廊是最佳位置,一长排逶迤连绵的黑瓦长廊挂着一串串红灯笼,倒映在流动的河水中,非常漂亮,有兴趣的游客,还可以在桥上拍照留念。
在这边还有一排美人靠,游客可以在此休息,每逢戏台有演出,还可以隔河看戏,别有一番情趣。
三、东区火政会
走出长廊,我们看到的就是今天的第一个景点——东区火政会。
它是我们上海地区保存得较为完整的近代消防机构,在里面不仅可以看到当年镇上的消防历史,还可以看到当年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门面是西洋式的,这是受到当时上海租界救火会建筑风格的影响,下面就请大家跟我到里面参观一下。
火政会在当时又称为龙王堂,也就是海龙王克火的意思。
在1923年我们镇上共设有八处这样的火政会,共有义务消防人员200多人。
那现在大家来到的东区火政会是目前唯一保存下来的一处。
1937年抗战爆发前夕,枫泾救火分会又由原来的八处合并成东、南、北、中四个区会。
期间,又增设了机械“泵浦”和进水管、出水带、长钩、斧头、火炬、铜盔、云梯等,而木揿龙等旧设备被全部淘汰。
1952年3月,各区火政会又合并成立为“枫泾救火总会”,直到1959年“救火会”更名为“人民消防队”由公安部门管理,民间自办的火政会在枫泾存在了近半个世纪后,成为了历史。
以前在我们枫泾,每年农历五月二十日,为全镇的消防演习日。
义务消防员当天穿着整齐的消防制服,列队携器,“号子”开道,前往大星桥堍或桃源漾、人民广场等处进行救火演习比赛,俗称:
“演水龙”。
镇上居民纷纷前往观看,人山人海,成为枫泾镇一年一度的盛事。
大家现在看到的这个模型是为了纪念历年来枫泾镇上为救火而牺牲的一些勇士而建造的。
1926年,枫泾救火联合会在总会桃源漾清水桥西建造了一座高7米的消防纪念塔,全称“枫泾救火联合会亡故同志纪念塔”,下刻铭文表彰义务救火有功人员的事迹。
这是上海郊区至今唯一保存完好的消防历史纪念塔,现列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大家往这边看一下,这边陈列的就是当年镇上所使用的一些消防器械。
墙上挂的就是上世纪20年代所使用的手压式洋龙,它是我们整个展馆中历史年代最悠久的消防器械,大家看它的外表就知道当时的消防器械是非常的简陋的。
大家再来看一下,这边地上有一台手推式的消防车,它是我们镇上上世纪50年代所使用的。
这火政会里最先进的消防器械就是天井里的这台大马力轮式消防车,是我们镇上上世纪70年代所使用的,所谓的大马力轮式消防车也就是相对于以前的消防器械而言,它的水量更大、出水急,这样一来救火就更为有效了。
大家请看在我们上方还有一口警钟,因为大家知道以前的通讯设备落后,一旦镇上发生火灾就由第一个发现火警的人摇响这口警钟,并在邻里间鸣锣报警,由消防人员到救火会带了器械前往抢救。
大家看完里面的展品就请随我到东区火政会门口看一下停在河面上的这艘消防船,因为以前枫泾水遍布,河道四通八达,比公路更畅通,所以火政会根据需要,特意制造了消防船,船内安装了大功率的高压抽水机,一旦出现火警,立即开到了出事地点,启动机器,直接利用河水救火,它在以前救火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这艘船使用长达41年,直到1993年才退役,是上海市最后退役的一艘消防船,也是上海地区仅存的唯一一艘消防船,被上海消防博物馆所收藏。
大家现在所看到的这艘船是根据原船进行仿制的。
好了,参观完了东区火政会,就请大家随我走一下我们古镇里最宽最高的一座石桥——泰平桥,我们镇上有一种说法,走过泰平桥就一生平安,所以来到我们枫泾一定要走一下这座桥。
下桥后往右就是大家所要参观的下一个景点——著名的国画大师程十发的祖居。
四、国画大师程十发祖居
我们大家都知道程十发是一代国画大师,从八十年代中期至今任上海画院的院长,他的祖籍在我们枫泾镇和平街51号,这里的祖居就是程十发先生祖上三代以及他本人一到九岁时的住所。
它是一座富有江南风貌的明清式的三埭两天井的宅院,现在已被上海市列为市级第一批不可移动文物加以保护起来,下面就请大家到里面看一下。
大家都知道程十发是国画大师,而他的祖上三代则是我们枫泾当地的医生,所以我们现在来到的第一间就是程十发先生祖上三代行医的一个诊所。
大家请看墙上所挂的这块行医牌,它是程十发先生祖上三代传下来的,距今已有120多年的历史了。
上面所写的就是“枫泾世医程思斋子子美儒理男妇大方脉”,按现在医院里分类就是中医内科,早在清同治年间,程十发的曾祖父程思斋为避战乱举家来到枫泾,开了这家诊所,他悬壶济事,行医尽善,因此人们把这小小的诊所称颂为“壹室带来太平之坊”。
后来百姓顺理成章地把程家所在的这条街称为“太平坊”,现在被更名为“和平街”。
这桌上还有只小箱子,这是程家当时所用的出诊箱,因为他们家是中医看病,所以这些药柜里放着各种中草药,罐子里放的是秘制的中成药,程十发的祖辈不但医术超凡,而且医德高尚,乐善好施,时常接济穷苦的病人,受到了当地乡亲们的尊重和爱戴,程十发的祖父程子美曾经被乡亲们推选为北镇自治公所的董事,程十发的成长受祖父的影响较大,子美擅长书法,经常有三五同好来他家评书论画,其中有一位叫张定九的先生经常教程十发写写画画,耳濡目染,程十发对画画产生了浓厚兴趣。
1938年,程十发考入了上海美专,四年后毕业,从此与丹青接下了不解之缘,经过几十年不懈的钻研和努力,成为了当代国画大师,并长期担任上海画院院长、上海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等职务,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
大家请看这幅对联,上联是:
水浅游鱼浑可数;
下联是:
山深药草半无名。
它的意思就是水里的游鱼是数得清的,但在山里的药草多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上海 古镇 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