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格式汉魏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649811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50
- 大小:55.81KB
教案格式汉魏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教案格式汉魏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格式汉魏文学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讲授
学时
实践
实验
8
授课专业
授课班级
2010级本4
教室
任课教师
王丽娟
职称
讲师
课标分析
汉魏文学是古代文学第二阶段需要完成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这一时期的文学在价值取向、审美风尚、文体样式的诸多方面即继承了先秦文学的传统,又为后世树立了典范,尤其魏晋进入了文学的自觉时期,为唐代文学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基础。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有关古代文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概况,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及其作品,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
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文学理论知识阅读、分析古代文学作品,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文本阅读分析能力。
学情分析
汉魏文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第2学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学生在第一学期的学习中,在文本分析方面较为欠缺,本课程的学习应针对学生的应用技能,有意识培养学生的文本阅读分析能力、赏析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教授与讨论互补,并以小论文的形式布置作业,使学生广泛参与到教学中,提高自身的分析赏析能力。
教材分析
本课程所使用的教材是袁行霈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教材系统梳理了先秦文学发展的轨迹以及客观评价了重要的作家、作品,尤其是对学术界迄今为止有争议的问题给予了关注。
本教材理论严谨,结构紧凑、表述清晰、内容广博、前瞻性强,是一套非常适合汉语言文秘专业学习的教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以文学史为主线,系统讲授各阶段文学概貌、特点和地位。
难点:
如何评价、分析中国古代的作家和作品,如何挖掘、分析古代诗文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主要教学策略
以文学史的讲解为主线,贯穿作家和作品的分析比较;
课堂讲授与学生自学相结合;
以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结合;
展开教师教授与学生讨论发言相结合的互动教学。
教学准备
课程标准、教案、讲义、教学指南、考试大纲
课题及课时:
第一章两汉文学概说
第二章两汉论说散文的发展
2学时
授课类型
理论课
授课时间
第一周
教学要求:
了解秦汉文学产生的政治文化背景和主要文学成就;
熟悉并掌握汉代政论文产生的时代背景,发展的几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教学重点和难点:
秦朝的文化政策、李斯,汉代文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与先秦文学承继关系,主要成就;
汉代政论文发展的几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
经学、今文经、古文经;
汉代政论文的代表作家、代表作品,贾谊《过秦论》的创作目的和艺术特色。
教学手段与方法:
教学过程:
秦代文学:
(略讲)
①吕不韦的《吕氏春秋》②秦代的《长城歌》。
杨泉《物理论》:
“秦筑长城,死者相属,民歌曰:
‘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脯,不见长城下,尸骸相支拄。
’”③李斯的散文。
《谏逐客书》等政论文、石刻铭文。
汉代文学:
(详讲)
①赋体成熟并兴盛于汉代,是汉代重要的文学样式。
②汉代的政论文成就突出,涌现出贾谊、晁错等一批政论文大家。
③历史散文在汉代达到鼎盛,诞生了里程碑式的著作《史记》和《汉书》。
④汉代的乐府民歌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这一时代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思想感情。
⑤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创作得到高度发展,《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文人五言诗的最高成就。
⑥汉代式经学昌明的时代,汉代经学分为今文经学派和古文经学派。
今文经是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定,古文经是用籀文写定。
今文经学重主观的阐发,往往用天变灾异来附会经义,古文今学重客观的训释。
汉代经学对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代政论文概说
西汉政论文是战国诸子散文的延续,但战国诸侯逐鹿天下与百家争鸣的社会环境不复存在,两汉的政论文作家针对新的社会现实,指陈政治弊端,提出解决办法,以求兴利除弊,创作了一大批极具现实意义的政论文。
汉代政论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西汉前期、西汉中后期、东汉前期、东汉中后期四个阶段,涌现了贾谊、晁错、桓宽、王充、王符等优秀的作家。
贾谊《过秦论》(重点)
《过秦论》分为上、中、下三篇,三篇各有所指,分论秦始皇、秦二世和秦王子婴三代之过,指出秦始皇以征战攻取了天下以后,用严刑峻法治民而不施行仁义。
这三篇中,最精彩的是上篇。
《过秦论》的上篇重在论述秦始皇之过,开中国散文中“史论”体裁的先河。
文章大量运用排笔、铺陈、比喻、夸张的手法,,形成了全文磅礴、豪放的气势。
思考题、讨论题及其他形式作用:
思考题:
1.课外阅读《过秦论》中、下篇。
2.鲁迅先生对贾谊、晁错文章的风格有何评论?
参考资料(含参考书、文献、网址等):
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2.朱碧松《试论贾谊和晁错的政论文》(《光明日报》1962年11月25日)。
3.郭预衡《秦汉文章之变迁》(《历代散文丛谈》,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板书设计:
秦代文学
汉代文学
课后记载与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难点之一是汉代经学。
汉代经学演进的轨迹和规律非常复杂,经学的概况、发展特点,兴衰演变过程以及各个时期经学代表人物的思想言论,非常博杂。
《易》、《书》、《诗》、《礼》、《春秋》和《论语》、《孝经》等经典在汉代授受、流传的情况,汉代经学各主要学派形成、发展的主要原因,经学与汉代政治制度、经济政策、救灾活动、法律制度、文化教育、士人心态、民间习俗等各个方面的关联,当时通经致用、以经治国的现象及其社会历史根源和影响这些都是极具学术性的问题,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应注意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课后则可进一步深入研究有关方面的问题。
说明:
1、每项页面大小可自行添减;
2、一次课为一个教案;
3、“重点”、“难点”、“教学手段与方法”部分要尽量具体;
4、授课类型指:
理论课、讨论课、实验或实习课、练习或习题课等。
第三章司马迁和史记
6学时
第一、二、三周
了解司马迁生平、思想;
掌握《史记》的体例、思想内容、文学成就及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司马迁生平、思想和《史记》的创作过程,《史记》的思想内容。
《史记》的文学成就,《史记》的体例,实录,互现法,《史记·
项羽本纪》鉴赏。
一.司马迁的家世、生平和《史记》的创作过程(注意结合《史记》的创作来讲其生平)
1.司马迁的家世:
2.三次漫游:
司马迁曾经三次漫游天下,第一次漫游是在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年),司马迁二十岁左右,第二次是奉使随征巴蜀以南,抵达邛(四川邛崃)、笮(四川汉源)、昆明。
第三次漫游是在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司马迁作为皇帝的随从,随汉武帝从长安出发,东行到泰山举行“封禅”大典。
封禅之后,他又跟随武帝巡边,出长城、北登单于台(呼和浩特附近),又东至碣石(昌黎)、辽西(辽宁义县西),考察了中国北部、东北部许多地区。
3.李陵之祸,遭受了宫刑,精神和肉体都饱受痛苦。
二.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和实录方法。
(重点包含了《史记》创作的思想内容)
1.《史记》创作的目的:
《太史公自序》: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
2.《史记》创作的基本方法——实录
三.掌握《史记》的体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写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
共52万字,130篇,由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这五个部分组成。
五.《史记》的文学成就;
(重点注意结合具体作品、典型事件进行分析归纳)
1.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来塑造人物形象;
2.《史记》的叙事艺术
3.《史记》的结构艺术
4.《史记》的语言艺术
5.《史记》的悲剧氛围
六.《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史记》达到中国史传文学的高峰,在人物塑造、语言运用和人文精神等方面都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鉴赏《史记·
项羽本纪》
1.司马迁写作《项羽本纪》的目的及其历史观。
2.《项羽本纪》的思想内容
3.《项羽本纪》的人物形象
4.《项羽本纪》的艺术特色。
1.司马迁能够写出《史记》的时代条件和主观条件有哪些?
2.课外阅读《高祖本纪》,对刘邦和项羽的形象作比较分析。
3.怎样理解鲁迅称《史记》为“无韵之《离骚》”?
1.李长之,《司马迁之人格与风格》,三联书店1984年再版。
2.可永雪,《史记文学成就论稿》,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1年。
3.张大可,《司马迁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4.张新科,《史记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
5.安平秋等主编,《史记教程》、《史记论丛》,北京华文出版社2002年、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年。
一、司马迁的家世、生平和《史记》的创作过程
二司马迁写作《史记》的目的和实录方法。
三、掌握《史记》的体例;
四、《史记》的文学成就;
五、《史记》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对后世的影响。
《史记》结束了,从我自己的感受来说,觉得走进经典,认识了许多性格鲜明的历史人物,《史记》引起了我浓厚的阅读兴趣,只恨没有更多时间读完全书。
据我观察,《史记》学习中,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生预习不够充分。
学生还未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一些学生预习过后书上一片空白,提不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
二.学习过程中,老师的教法显得单一,形式缺少变化。
三.学完文本后,学生的巩固不够。
复习这个环节应该是学习活动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希望我们都把阅读经典当成一种精神的享受,一种自发的需要,一段愉快的旅程。
3、“重点”、“难点”、“教学手
第四章班固和《汉书》
2学时
第四周
了解班固的生平、思想和《汉书》的成书经过、体例;
能对比分析出《汉书》和《史记》的异同。
班固的生平、思想和《汉书》的成书经过,班固写作《汉书》的目的。
难点:
《汉书》的人物描写手法,《汉书》和《史记》的异同。
《汉书·
苏武传》鉴赏。
一.班固家世、生平及《汉书》的成书经过
边疆豪强的传统及正宗儒学的家学渊源。
班彪才高而好述作,遂专心史籍之间。
班固继承父亲志向,采《史记》天汉以前文字,又参酌刘向《东观汉书》等,撰成《汉书》。
《汉书》未竟而班固被杀,旋由其妹班昭(扶风曹也叔之妻)与马续(马融)相继续成。
二.《汉书》的体制
《汉书》记事起于汉高祖,止于王莽末年,《汉书》体制上因袭《史记》,只是改“书”为“志”,取消“世家”并入“列传”。
计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共一百篇,八十一万言,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三.《汉书》和《史记》的异同。
(重点及难点仍然通过选取典型的作品片断分析进行总结归纳)
《汉书》和《史记》之同:
都是纪传体;
一部分内容相同,从高祖元年到武帝太初末年这一段,两书记事年限重合,这段内容班固多袭用《史记》。
《汉书》和《史记》之异:
①体制上的不同
②创作思想上的不同
③人物描写上的不同
④语言运用上的不同
⑤叙事风格上的不同
四东汉其他历史散文:
《汉纪》(荀悦),《吴越春秋》(赵晔),《越绝书》
鉴赏《汉书·
苏武传》
1.班固写作《苏武传》的目的:
“褒劝忠义”。
2.苏武人物形象及其存在价值:
班固在《汉书》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位忠坚贞不屈的爱国者形象,使苏武其人其事彪炳千古,流传万世。
3.《苏武传》的艺术特色:
结构严谨、详略得当、语言精练整饬、人物描写成功。
思考:
简析《苏武传》的思想及艺术成就。
1.鲁迅,《汉文学史纲要》。
2.陈仲琳,《二十五史》,远方出版社,2005年1月。
3.郭预衡,《秦汉文章之变迁》(《历代散文丛谈》),山西人民出版社,1986年。
四.东汉其他历史散文
运用比较法分析文学作品是教学的一个非常有效非常重要的手段,本课中通过比较,可以更清楚的了解《史记》和《汉书》异同,学生很有一个较深的印象。
第五章两汉赋体文学
(一)
3学时
第五周
1.了解汉代辞赋的背景和创作概况;
2.掌握汉赋代表作家贾谊、司马相如、扬雄、班固等人辞赋创作的主要成就。
1.骚体赋的代表作家贾谊及其代表作《吊屈原赋》等;
2.汉大赋的代表作家枚乘、司马相如、扬雄及其代表作《七发》、《子虚赋》、《甘泉赋》等。
难点:
1.对“七体”这种特殊辞赋体裁的理解;
2.对汉大赋“欲讽而实劝”特点的理解。
第一节赋体名称的来源
1、赋的特征:
赋的一般特点是:
内容侧重于叙事,多用陈述性、叙事性和描绘手法,形式上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不能入乐歌唱,只适宜于朗读。
2、漢賦的來源大體說來,賦源於古詩,奠基于楚辭,形成和興盛於兩漢。
漢賦吸收綜合了多種文學因素,形成了獨特的詩歌和散文結合的文學形式。
3、漢賦的概念:
賦是漢代的一種新興的獨特的文體,是詩歌和散文結合的文學形式,是詩歌的散文化和散文的詩歌化。
包括騷體賦、漢大賦和小賦(抒情小賦),但典型的漢賦是大賦。
4、漢代辭賦的發展演變歷程
漢代辭賦的發展演變歷程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從西漢開國至武帝初年,是漢賦的形成期。
這一時期的辭賦呈現著由楚辭向漢賦過渡的形態,並最終確立了漢大賦這種新體賦的形式。
第二階段,從武帝初年至東漢中葉,是漢賦的全盛時期。
這一時期以新體賦即漢大賦的創作為主流,並達到了完全成熟和極度興盛的境地。
代表作家有漢賦四大家:
司馬相如、揚雄、班固。
第三階段,從東漢中葉至東漢末,是漢賦的轉變期。
這一時期漢大賦的創作趨向於衰落,帶之而起的是抒情小賦創作的蔚起。
張衡首開其風,其後的重要作家有趙壹、蔡邕、禰衡等。
第二节汉初骚体赋及其流变
一、汉初骚体赋
1.骚体赋的特征
2.贾谊
贾谊是汉初骚体赋最有代表性的作家。
他的《吊屈原赋》是骚体赋的第一篇。
鉴赏:
《鵩鸟赋》是赋史上第一篇成熟的哲理赋,又是第一篇比较完整的以四言诗句为主的问答体赋。
这是作者谪居长沙时所作,表面上以道家思想为归旨,用齐死生、等祸福来解脱,实际上是无法摆脱现实困境的悲哀,从而抒发了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心情。
二、骚赋变体
三、骚赋的规范化
以贤人失志为主题的骚体赋在西汉中叶以后,内容与形式大抵走上规范化、类型化的道路。
第三节汉代散体大赋
一、汉大赋的文体因素
二、汉代主要的散体大赋作家
(一)枚乘(?
—前141)
《七发》以吴客和楚太子反复问答贯穿全篇。
第一部分写楚太子有疾,吴客往问之,并指出其病因在于生活淫逸,引起全文,是为序,接着分别铺叙音乐、饮食、车马、游观、畋猎、观涛、和听圣人要言妙道等七件事来启发太子,太子听了出一身冷汗,霍然病愈。
《七发》取得了很高的艺术成就,它对宫殿、畋猎、音乐诸方面的描写都有开创性,而对江涛的描写尤为精彩,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对潮水所作的最生动的描写。
鉴赏《七发》“观潮”一节
1.简述汉赋的发展历程。
2.以贾谊《鵩鸟赋》为例,分析骚体赋的特点。
阅读鉴赏《吊屈原赋》、《刺世疾邪赋》
1.陶秋英,《汉赋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2.毕万忱,《试论枚乘的七发》,《文史哲》,1990年第5期
3.龚克昌,《汉赋的奠基者司马相如》,《汉赋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
(一)枚乘
知识点补充汉赋的产生渊源较新观点:
汉赋文体产生的更为真实的源头是先秦隐语。
先秦隐语的问对形式,先秦隐语的巧言状物和描摹绘饰,构成了汉赋的基本骨架和基本结构。
从先秦隐语,中经楚宫廷文人赋,再到汉代散体大赋,这是汉赋形成的基本线索。
从汉赋发展变迁的整个过程看,贯穿始终的、促进汉赋成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游戏。
先秦隐语的生产和生活化操作是为游戏,楚宫廷文人以赋斗智是为游戏,汉王朝中群臣竞相献呈、盛极一时的煌煌大赋依然充满着以繁辞丽句为胜、以铺排扬厉为尚的游戏心态和游戏规则(王长华《汉赋文体形成新论》,载《文艺研究》2004年第4期)
第五章两汉赋体文学
(二)
第六周
(二)司马相如
今存《司马文园集》仅得赋6篇,其中《子虚》、《上林》两篇最负盛名,被认为是汉大赋的典型作品。
这两篇《史记》、《汉书》均作一篇,《文选》把它分作两篇。
这两篇赋由楚使子虚先生和齐国乌有先生、亡是公三人对话组织成篇的。
《子虚赋》是子虚和乌有先生的对话。
子虚盛言楚国云梦之大,物产之富,畋猎之盛,歌舞之乐,以此傲视齐国。
乌有先生则批评子虚侈言淫乐,是显扬君恶,但自己又反而大肆夸耀齐地山川方物之美来傲视楚国。
《上林赋》则叙亡是公听了子虚和乌有先生的话之后,以为齐楚之事,皆不足道,而极称天子上林的壮观广大、非齐楚可比。
作者用铺陈的形式、华丽的词藻,描绘天子上林苑山水林木、奇禽异兽、离宫别馆、良石美玉,以及天子的校猎、游乐之事,最后归为天子意识到此太奢侈,转而体恤百姓、德披天下。
显然《上林赋》所要表达的是尊天子而抑诸侯。
《子虚赋》
(三)扬雄(前53—18)
《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和《长扬赋》。
(四)班固
班固《两都赋》乃为东汉建都洛阳造舆论所作。
其文历数汉皇功德,专替朝廷说教,为天子喉舌,是一篇典型的汉颂。
《西都赋》的体制、描绘、词采、夸饰,皆步效《子虚》、《上林》。
《东都赋》则侧重颂扬圣皇,褒美制度,故语言温润典雅而少有铺陈。
《两都赋》以征实与夸张相结合的手法,描绘长安的城市布局、建筑风貌、各色人物,在赋文学史上,有开创的意义。
(五)张衡(79—139)
《两都赋》作《二京赋》,精思十年乃成。
赋长安,洛阳两京。
赋描写都市生活,其街道、市场;
商人、富民、游侠、辩士;
杂技、歌舞、马戏、魔术、林林总总,无不笼挫笔端,这是前此的都城赋所不及的。
此外,《二京赋》的讽刺性有所增强。
三、汉大赋的艺术特征:
1.以宾主问答的方式来写,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均为寓言式人物,一般有序——主体——讽谏三部分组成。
2.运用排比铺陈、夸张渲染的手法细腻地描写事物。
在先秦的诗、骚、散文中,作为表现手段的文学描绘,在散体赋中几乎转化为写作的目的,散体赋也成为罕见的描绘性文字。
3.运用华美而丰富的词藻描绘物象,追求时空两个方面的完整,五彩缤纷,与图案的特征极为相似。
散体赋大都依时间顺序,描绘事物运动的完整过程。
4.体制宏伟,篇幅庞大,一般都在千字之上。
5.散体赋有类型化、公式化的倾向。
6.散体赋的语言风格,用字造语的怪异重沓,同偏旁字的联绵堆砌,具体名词的连续排列等。
第四节赋的抒情化与小品化
汉赋的晚期,即是汉赋的转变时期,无论赋的内容和形式都有很大的改变。
一、抒情赋的特征:
与散体赋比较,抒情赋从形式上来看,趋向短小,不用问答体、也不从事于铺排堆砌了。
就内容来说,多是讥时讽世,抒情咏物的写作,甚至谩骂讪笑、发泄心中的愤闷。
汉末抒情赋的代表作家是张衡、蔡邕和赵壹等人。
二、张衡《归田赋》
《归田赋》表现的是对世事的厌倦和对恬淡生活的追求,一扫汉大赋那种铺采摛文、夸张堆砌的手法,用短小精悍的篇制和优美朴素的语言,集中抒写自己的怀抱。
作者的苦闷、不满、追求和意趣贯穿全篇。
三、赵壹《邪世疾邪赋》
1.全文阅读司马相如《上林赋》,分析其思想和艺术,借以了解汉大赋的特点。
2.背诵张衡的《归田赋》。
3.《吊屈原赋》属骚体赋,《子虚赋》属散体大赋,试比较它们有何不同特点?
1.陶秋英,《汉赋研究》,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年。
2.毕万忱,《试论枚乘的七发》,《文史哲》,1990年第5期
3.龚克昌,《汉赋的奠基者司马相如》,《汉赋研究》,山东文艺出版社1990年。
(三)扬雄
学习阅读古文,需要较深的文字功底,尤其是汉赋非常难读
就如同看天书一样难,我们可以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古人读书尚能“头悬梁、锥剌股”,今天有电视、网络等现代信息传输工具,为我们学习古文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古文教育越来越直观,只要稍稍下点功夫学好古文决非难事。
汉乐府诗歌
(一)
2学时
第七周
1.了解汉乐府民歌的音乐背景和创作概况;
2.掌握汉乐府的总体艺术特点及其代表作《孔雀东南飞》、《陌上桑》、《战城南》等。
汉乐府的产生发展的过程,汉乐府的概念,汉乐府的主要思想内容,汉乐府的代表作。
汉乐府的艺术特征,《东门行》、《孤儿行》鉴赏。
一、乐府的含义及流变:
乐府原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
漢樂府詩歌是指由朝廷設立的音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案 格式 汉魏 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