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644428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67.25KB
中国古代历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
《中国古代历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古代历史名词解释Word文档格式.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备旋地荆州四郡(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后又得益州,遂与孙、曹渐成三足鼎分之势。
屯田亦称屯垦,即对土地所行之有组织垦种。
西汉以来,历代为解决军粮供给、军费开支及补充国库储备,多组织兵士、利用人犯或招募农户垦种。
主要采取军屯和民屯两类形式。
军屯即以军事组织形式由军兵及其家属进行屯种,民屯即以民户为主体之有组织屯种,其中包括一般民户屯种及罪犯屯种。
为了解决军队的粮食问题,曹操接受了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实行屯田。
民屯的农民称屯田客或典农部民,与国家按四六或对半分成。
军屯的生产者称屯田兵或田卒。
屯田制度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唐宋时,称军屯为屯田,民屯为营田。
金元屯田甚盛,元代除军屯、民屯外,并有军民混合屯。
明代掌于工部屯田司。
清沿明制,而屯田规模更大。
历代所行屯田,组织性强,耕种面积大,便于水利建设,变大片荒地为良田,对当时减轻农民负担、恢复发展生产、开发边疆起到积极作用。
曹魏屯田曹操实行的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
屯田分民屯和军屯。
民屯就是招募流亡农民,把他们按军事编制组织起来,几十人为一屯,在屯田官吏管理下,垦荒种地。
屯田农民要把收获物的一半或一半以上交给政府,不服徭役,但不许离开土地。
让士兵一面戍守,一面屯田,叫军屯。
屯田的实行,发展了农业生产,保证了军粮供应,为曹操统一北方提供了物质基础。
魏建国以后,继续推广屯田制,并使它更加完善。
屯田客即参加屯田之农民。
东汉建安元年(196)曹操开始屯田,其劳动力为招募而来的农民,称屯田客。
其产品按收成多寡与政府分成。
屯田客初专以农桑为业,不负担力役、兵役。
三国魏文帝以后,屯田制度逐渐破坏,屯田客遂成为官僚大族依附农民。
吴亦推行屯田,主要以被征服之山越人为屯田客。
八王之乱西晋宗室间争夺皇权的变乱,与乱者主要有汝南王亮,楚王玮、赵王伦、齐王冏、长沙王乂、成都王颖、河间王顒、东海王越。
晋初大封同姓王,握军政实权,武帝死后,惠帝妻贾后与辅政外戚杨骏争权。
元康元年(291),贾后与玮合谋发动禁军政变,杀骏。
而大权却为亮及太保卫瓘所掌握,贾后野心未能实现。
复使玮杀亮、瓘,事后反诬玮矫诏擅杀大臣,将玮处死。
九年,贾后废太子遹。
次年杀之,伦、冏以此为名,联兵入宫杀贾后。
永宁元年(301),伦废惠帝自立,冏于许昌起兵讨伐,颖、顒举兵响应。
禁军将领王舆起兵杀伦,迎惠帝复位,冏以大司马执政。
太安元年(302)底,顒起病讨冏,乂于洛阳为内应,入宫擒杀冏而执政。
二年,顒、颖合兵讨乂,联军屡败,洛阳旧困不饥,永安元年(304),越与部分禁军合谋擒乂,送于顒部将张方,为方所杀。
颖入洛阳为丞相,复返邺城,以皇太弟遥控朝政。
越挟惠帝率禁军攻邺,大败于荡阴,张方趁机再占洛阳。
后并州刺使司马滕与幽州刺使王浚联兵破邺,颖挟惠帝奔洛阳。
旋为张方送长安。
永业三年(306),越再起兵杀颖、顒。
同年毒杀惠帝,另立怀帝,权入越手,八王之乱终结。
占田制西晋颁布的土地、赋税制度。
是战国、秦汉以来「名田」制度和限田政策的产物。
晋初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土地兼并渐趋严重,为加强对自耕农民的控制,及限制土地兼并,以保证国家赋税徭役的徵发,太康元年(280年)灭吴统一全国后,西晋政府遂颁布占田、课田令。
占田、课田令规定:
男子一人占田七十亩,女子三十亩。
丁男课田五十亩,丁女二十亩,次丁男减半,次丁女不课(男女年十六以上至六十为丁,十五以下至十三、六十一以上至六十五为次丁)。
官吏以官品高卑贵贱占田,从第一品占五十顷,至第九品占十顷,每品之间递减五顷。
此外又规定可依官品高低荫庇亲属,最多可至九族。
户调制西晋时,废除九品混通制,实行定额租税制,即一夫一妇的家庭,纳户调帛一匹、粟二石。
民年十五岁以上未娶妻的,四人出一夫一妇之调。
能从事耕织的壮年奴婢,八口出一夫一妇之调。
耕牛二十头,出一夫一妇之调。
产麻之乡,以布代帛,数同。
户调制度的实行,改变了过去赋税征收的混乱现象,对于自耕农来说,户调有所减轻;
对于大地主来说,由于户调征收到奴婢和耕牛,比率较低,负担还是增加了。
而西晋灭亡后,东晋南北朝仍有实行,至太和九年(485年)均田制实施后,户调制才废止。
荫客制两晋时期有关户籍的一项法令规定。
西晋占田令规定官吏可以按照品级的高低荫庇亲属,多者可以至九族,少者可以荫三世。
宗室、国宾、先贤后人及士人的子孙待遇相同;
除荫亲属外,还可以荫衣食客及佃客:
六品以上可以荫衣食客二人,七、八品二人,九品及御前护卫可荫一人;
佃客则一、二品可荫五十户,三品十户,四品七户,五品五户,六品三户,七品二户,八、九品一户。
荫客制使官僚荫客受到法律保护,西晋在荫客制普遍推行的同时又规定了荫客的数量,即国家在承认荫客的同时又试图在一定程度上加以限制,但是这种限制并没有完全起到作用。
西晋时期,大官僚奴客众多,大大超过了法令允许的数量。
至东晋,南北大族荫客现象也十分严重,达到毫无限制的程度,以致政府和大族在争夺劳动力方面形成激烈矛盾,出现了南北两方检括户籍的行动。
九品中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吏选拔制度。
东汉延康元年(220),曹丕用吏部尚书陈群建议,立九品官人之法。
说见《三国志?
魏志。
陈群传》,事在曹丕代汉之前夕。
然《宋书?
恩幸传》言: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权立九品”。
据此则曹操时已有此法,或陈群据以立为定制。
其法用有名望,善识别人才者为“中正”,州郡皆置。
使区别当地人士,分为九等(九品)。
政府据其所定,选择任用。
曹芳时,驷马懿当国,于各州加置大中正,遂有大、小中正之别。
九品官人之法初建时,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有劝励作用。
然任中正者趋势则不暇举贤,畏恶则不敢疾恶,循至只问门第高下,不究贤愚善恶。
终至晋刘毅言其弊,“下品无高门,上品无寒士”。
隋废。
永嘉南渡永嘉(307—313年)是晋怀帝司马炽的年号。
在永嘉之前,中原地区曾发生过长达十六年的八王之乱。
这次变乱直接招致了永嘉时期的民族斗争。
匈奴和羯族的首领刘曜、石勒等率领部众,残酷地屠杀汉人。
永嘉四年(310年),刘曜在今河南东部攻下汉人坞堡一百余处。
同年,石勒在今湖北襄樊一带攻下坞堡三十余处。
后又在苦县宁平城(今河南鹿邑)击败晋军主力,晋军死者十余万人。
同年,刘曜攻陷洛阳,纵兵大肆屠杀焚掠,洛阳化为灰烬。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晋朝的官民实在无法忍受,就大量南逃,史称“永嘉南渡”。
当时,琅琊王司马睿(rui瑞)为镇东大将军,都督扬江湘交广五州诸军事,驻建邺(建兴元年(313年),因避愍帝司马邺讳,改称建康)(今江苏南京)。
江南比较稳定,当权的官僚们极力设法把自己的子弟、亲属安插到江南任地方官吏,以为将来自保之地。
如宰相王衍就任命其弟王澄为刑州刺史,族弟王敦为扬州刺史。
在永嘉南渡时,北方的许多士族、大地主携眷南逃,随同南逃的还有他们的宗族、部曲、宾客等等,同乡同里的人也往往随着大户南逃。
随从一户大地主南逃的往往有千余家,人口达到数万之多。
有的逃到广陵(今江苏扬州),有的逃到京口(今镇江)以南。
(《晋书•王导传》曰:
“洛阳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
王与马共天下早在西晋末年,一些北方士族鉴于局势恶化,纷纷南迁江东。
晋怀帝永嘉元年(307年),西晋执政东海王越令其侄司马睿把根据地从下邳(今江苏睢宁西北)移至建邺,在江南形成了以王氏和司马氏为主体的政治力量。
王导清醒地看到江南士族虽有一定力量,但并没有发展成割据一方的足够势力。
为了在江东站稳脚根,取得江东士族的支持,他在永嘉二年(308年)三月三日上巳这一天,特意安排了一次出游。
隆重的仪仗和威严的队列,使江东士族大为震惊,便相率拜于道左,"
由是吴会风靡"
,"
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晋书•王导传》)。
317年,司马睿在王导的辅助下,在建邺称晋王。
次年,当晋愍帝司马邺被杀的消息传来后,司马睿正式称帝,是为晋元帝,东晋建立。
因建邺和司马邺之名犯讳,故改名建康。
由于王导有拥戴之功,故司马睿要他升御床共坐,故时王与马,共天下。
祖逖北伐祖逖是两晋之际一位著名的北伐将领。
早在他任司州主簿时,就曾与好友刘琨"
闻鸡起舞"
,发誓要报効国家。
晋末大乱以后,祖逖挟宗族数百家迁居京口(今江苏镇江),并向时任镇东大将军的司马睿提出了带兵北伐和收复中原的请求。
司马睿遂拨给他千人廪和3000匹帛,让其自行募兵。
祖逖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开始了北伐战争,并接连取胜,前锋进至荥阳。
正当他准备乘胜北渡黄河,扫清河朔之时,东晋政权内部发生了争权夺利的斗争,北伐受到牵制。
东晋元帝大兴四年(321年),祖逖忧愤而死,北伐遂告失败。
但祖逖坚强不屈的民族精神和忠于祖国的爱国激情却一直受到后人的歌颂和爱戴。
桓温北伐桓温是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晋明帝之婿,任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吏。
荆州刺史。
公元347年(永和三年),他率军入蜀,灭了賨人李氏的汉国(李雄称成都王,国号成。
公元338年李寿(雄侄)改国号汉),声威大振。
他后来曾三次北伐。
第一次是在公元354年(永和十年),他亲率步骑四万八人,连破氐族苻健军,直抵霸上(今陕西西安东)。
当地居民“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
耆老感泣曰:
‘不图今日复见官军!
’”(《晋书•桓温传》)桓温因军粮不继,未能攻克长安,退返襄阳。
桓温向晋穆帝建议还都洛阳;
又建议自西晋未年南迁的士庶人等,一律返回故乡。
可是这时自皇帝下至达官贵人,均安于江南一隅,不愿北还。
桓温的建议未被采纳。
后来桓温返回江南,洛阳和其他已收复的土地又相继失掉。
第三次北伐是在公元369年(太和四年),桓温率步骑五万人大破前燕军,进抵枋头(今河南浚县)。
可是前燕得到前秦的支援,截断了晋军的粮道,桓温只得退兵。
在退兵途中,晋军遭到前燕骑兵的追击,死者三万余人。
桓温北伐,虽得到广大人民的支持,可是东晋统治集团内部却勾心斗角,破坏北伐,所以很难成功。
孙恩、卢循大起义内战刚刚结束,司马道子之子司马元显掌大权。
元显为了建立自己的军队,以与上游的桓玄、江北的北府兵相对抗,就于隆安三年(公元399年),强制征调东南八郡的“免奴为客”的农民至建康当兵。
兵士还要服各种劳役,身份非常低下,和奴婢差不多,生活也很悲惨。
不仅这样,官府在征发“乐属”时,乘机侵扰勒索其它农民。
《晋书•会稽王道子传》曰:
“东土嚣然,人不堪命,天下苦之矣。
”司马元显征调“乐属”之举,成为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大起义的导火线。
1、孙恩起义
孙恩,琅邪人,世代信奉五斗米道。
他的叔父孙泰是著名的道教首领,曾任东晋王朝的太守等官。
后因密谋起兵,被司马道子诛杀。
孙恩逃到海岛上,聚合了一百余人,准备起事报仇。
在司马元显征发“乐属”时,各地农民纷纷起义反抗。
孙恩乘机率众登陆,攻破虞(今属浙江),杀县令。
又被会稽郡治山阴,杀内史王凝之(王羲之子),声威大振。
东南八郡的广大农民纷起响应,“旬日之中,众数十万。
”京师建康附近各县的农民也起义响应,“朝廷震惧,内外戒严。
”(以上所引均见《晋书•卢循传》)。
这时,孙恩自称征东将军,率领起义群众,与东晋王朝展开了斗争。
许多官僚和士族被杀,不少官府和地主庄园被焚毁。
东晋王朝征调卫将军谢琰(谢安子)和辅国将军刘牢之,率领北府兵前往镇压。
起义军在进行了英勇的抵抗之后,转移到海岛上。
当时有从二十万人。
北府兵是控制在士族大地主手中的一支武装,是东晋王朝赖以存在的主要支柱。
在抵御前秦击侵时的肥水之占中,曾有定的正义表现;
可是在镇压农民起义时,却到处烧杀劫掠,使许多地区变得荒无人烟。
隆安四年(公元400年),义军第二次登陆,次年五月三次登陆,无兴元年(公元402年)四次登陆,给东晋王朝造成很大震恐。
最后一次被晋军击败,孙恩投海而死,余部由他的妹夫卢循率领,继续战斗。
2、卢循领导的农民战争
元兴二年,卢御率军进攻东阳(今浙江金华),后又南下进攻永嘉(郡,治今浙江温州)。
刘裕军至晋安(今福建福州),卢循率军泛海南到番禺(今广东广州),俘虏了东晋的广州刺史吴隐之,卢循自称平南将军,在番禺建立了农民革命政权。
任他姐夫徐道覆为始兴(今广东韶关南)太守,与他共同领导农民起义军。
卢循,范阳涿(今河北涿州人),士族出身。
他在广州时,曾遣使向东晋王朝献贡,并接受了东晋朝廷给予他的征虏将军、广州刺史、平越中郎将等封号。
他领导农民战争并不很坚决。
安帝义熙六年(公元410年),东晋派刘裕北伐南燕。
徐道覆催循乘机北上。
当时,起义军有众十余万人,分为两路。
一路由卢循率领,从番禺出发,沿湘北上,进攻长沙。
一路由徐道覆率领,从始兴出发,沿赣江北上,直取豫章(今江西南昌)。
大军所至,“诸郡守相皆委任奔走”。
至长江,两路大军会师东下,“戎卒十万,舳(zhu逐)舻千计。
”(以上所引均见《晋书•卢循传》大败东晋卫将军、北府名将刘毅于桑落洲(今江西九江江心),乘胜顺流而下,直抵建康城外。
这时,刘裕已灭南燕,率领南归,进驻京口。
卢循对于刘裕很惧怕,在建康在外部署作战时,犹豫不定。
后见刘裕在秦淮河一带布防很严,更不敢战斗。
迟疑两个多月,士卒疲惫,供给困难,卢循就下令南撤。
在路上,多次作战失利,后来只剩下几千人。
义熙七年三月,卢循退至广州,此时番禺已为晋军所占。
卢循连攻不下,又西南进攻交州(治龙编,今越南境内),战败投水而死。
徐道覆退至始兴,二月间,与晋军作战,英勇牺牲了。
3、大起义的历史意义
孙恩、卢循领导的农民大起义,前后共有数十万人参加,战斗了十二年之久,几乎扫荡了东晋的全境。
这次起义虽然失败了,可是由于起义军的英勇战斗,给予以士族为核心的封建统治集团和地主阶级以沉重的打击,有着伟大的历史功绩。
一是基本上摧毁了东晋王朝的反动统治,二是沉重打击了反动的士族地主,三是为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创造了条件。
刘裕代晋刘裕从安帝元兴二年(403年)开始掌握东晋王朝的大权,至恭帝元熙二年(420年)代晋称帝。
在这期间,他除了长期征战之外,还对东晋各弊已久的政治、经济进行了整顿。
主要有如下四个方面:
一是整顿吏治,二是重用寒族,三是继续实行“土断”,抑制兼并,四是整顿赋役制度。
刘裕对政治、经济的整顿,进一步打击了腐朽、黑暗的贵族、士族势力,改善了政治和社会状况,对劳动人民的痛苦亦有所减轻。
侨州郡县八王之乱和永嘉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为应付大量南下移民,东晋南朝政权利用侨寄的方法,设立了众多的侨州、侨郡和侨县,以安置北方南迁来的移民。
政府在流民聚居之地,按流民原籍之州、郡、县的名称设立临时性地方行政机构,进行登记和管理,并以流民中的大族担任刺史、太守和县令。
侨州郡县原意本是寄寓,并无实土,侨州郡县的户籍亦只属于临时性质,著籍者可享受免除徭役的优待。
侨州郡多在丹阳、晋陵、广陵等郡境内,侨州多以司、豫、兖、徐、青、并六州为名,侨郡、侨县更是不可胜数,由于侨州郡、县数目繁多,故此在行政管理上造成诸多不便,统属亦十分混乱。
由于十六国时期北方曾发生过多次战乱,令致大量移民南迁,于是侨州郡越来越多,领土却越来越小,有时甚至会出现两郡同置一县和两州同治一郡的双头郡县,行政区划十分混乱。
为解决问题,东晋南朝曾多次实行土断,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由是裁撤或合并一些流寓性的地方机构,许多侨州郡县被省并。
但在省并的过程中,朝廷又往往把一些江南的县邑,转移给侨州郡管辖,使得侨州郡有了实际辖地,这样不仅没有彻底消除侨州郡,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搞乱了长江中下游固有的地方行政系统。
府户北魏杂户之一。
北魏诸征镇大将依品开府,边防诸镇所辖兵户即为府户。
北魏初,征发中原强宗子弟及以拓跋部众留镇北部。
孝文帝太和以降,府户累世戍边,地位日降,往往处世无入朝之期,在生绝冠冕之望,遂失去清流地位。
其时被征服之少数民族部落及发配戍边罪犯亦为府户,他们受镇将驱使,役同斯养。
永业田永业田为北齐、隋均田令中所受土地的名称,它是由世业田演变而来。
北魏蚕桑之区每丁受桑田二十亩,称世业田,身终不还。
麻田则须从还受之法,非为世业。
北齐每丁给永业田二十亩,为桑田。
其中种桑五十株、榆三株、枣五株,均不在还受之限。
若土壤不宜桑者,则给麻田,如桑田法。
自此更桑、麻田为永业田。
隋丁男、中男永业田皆遵北齐之制。
另自诸王以下,至于都督,亦给永业田,各有差别。
多者至百顷,少者四十亩。
南北互市西晋以后,中国长期处于南北分裂的局面,南北关系紧张时,双方都在边界设置重兵,禁断一切商贾往来,以防奸细。
南北气氛缓和时,则放松禁令,听任南北民间商人往来,有时还由政府出面,在边界开放通商地点,进行大规模的官方贸易。
这种南北双方的贸易在当时叫做互市。
南北互市的主要经营者都是政府派遣的官吏,交易的货物数量庞大,获得之利润非常丰厚,双方互通有无,官方贸易关系建立后,民间的商贾多随之而来,客观上对南北商业发展和经济交流起到了促进作用。
淝水之战东晋以少胜多,击败前秦的重大战役。
前秦苻坚统一中原后,不顾群臣谏阻,于太元八年(383)八月,强征各族丁壮,率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大举南下,自恃“有众百万,资仗如山”,“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企图一举统一南北。
晋相谢安以谢石为征讨大都督,率北府兵八万拒之。
十月,苻融率前锋三十万渡淮水,占寿阳,遣梁成率兵五万屯洛涧。
苻坚留大军于项城,引轻骑至寿阳,遣所俘晋将朱序至晋营说降,序劝石乘秦军未集,速战败其前锋。
石从之,十一月遣刘牢率北府精兵五千趣洛涧,一战击溃秦军前哨,阵斩梁成。
坚登寿阳城,望晋军阵容严整,以为八公山上草木皆兵,始有惧色。
晋军进至淝水,约秦军后移,以便渡河决战。
坚欲半渡击之,乃挥军稍退。
兵士厌战,一退不可止;
鲜卑慕容垂、羌族姚苌等心怀异志,希望秦军失败以便割据;
加以朱序于阵后大呼秦军已败,晋进趁机渡江猛攻,秦军大乱,自相践踏,死者蔽野。
走者闻风声鹤唳,皆以为追兵且至,昼夜不敢息,乃草行露宿,饥冻者甚众。
坚中流矢,单骑逃至淮北,退回长安。
是役后,晋乘胜收复河南地区,秦则土崩瓦解,北方再度大分裂。
门阀门即门第,指家世族望;
阀即阀阅,指功绩资历。
门阀初指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累世显贵之家,其后形成为以门第阀阅为依据的等级制度和观念。
自秦至西汉,封建官僚的仕进尚不受门第阀阅所限制,不少公卿出自于寒素之家。
东汉时,由于世家大族垄断察举征辟,操纵乡闾清议,门阀观念逐渐形成。
在东汉末已习以为俗。
但门阀成为一种政治制度,则是在魏晋以后。
士族士族亦称世族、势族、甲族、高门、冠族、旧门、著姓、右姓等,与庶族相对。
南北朝、隋唐时身份性地主。
东汉时逐渐形成。
三国魏时,实行“九品官人法”,促成“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士族在政治上有特权,垄断仕途,并合法荫客,分割国家纳税户。
其有侨姓、吴姓、郡姓、虏姓、膏梁、甲族、冠族、着姓、右族、华腴、旧族、高门之名。
在学术上,以经学礼法传家,并实行“身份内婚制”,不和庶族通婚。
两晋为士族鼎盛时期。
东晋时,三品以上官职几乎全由士族担任,后经农民战争冲击,江南生产力发展,庶族地主经济上升,士族地主势力逐渐衰落。
至南朝,士族已丧失部分权势。
北朝少数民族掌权,士族势力始终不及南朝时强大。
隋末农民起义,“得隋官及士族子弟皆杀之”,士族势力受沉重打击,“名虽著于乡里,身未免于贫贱”。
唐时,士族仍有相当政治地位,不少宰相出身士族,但已丧失垄断仕进与合法荫客之权。
有些士族为考取进士,轻经学而重诗赋。
“身份内婚制”开始打破,与庶族通婚。
五代以后,士族地主势力逐渐衰落。
世兵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通行的兵役制度。
世兵制创立于三国,盛于西晋,东晋南朝逐渐衰落。
所谓世兵制,就是将士兵全家从普通百姓中抽离出来,使其脱离民籍,集中居住,变为军籍,除了士兵本人终身为兵外,其家口世代亦需为兵,士死,其寡妻遗女也要配士家。
由是世兵制使服兵役成为一部分人的特定义务,这部分人称作士,其家成为士家或军户。
北朝后期,世兵制逐渐为府兵制所取代。
北府兵东晋南朝时期,京口(今江苏扬州)是南方政权在江东的军事重镇,时称北府。
这里是北方南下流民集中留居的地方,也是南方政权的主要兵源所在。
东晋大臣郗鉴、桓温均以此为基地组建军队,并募北方流民和江淮间富有战斗经验的农民,在京口组成一支精锐部队,号称「北府兵」。
桓温死后,谢安当政,遣其子谢玄去京口重新组建北府兵,其时北府兵的士卒和下层将领皆由招募而来,他们多为北方南下流寓淮南的流民及流民武装的首领,有丰富的作战经验,骁勇善战。
北府兵对东晋后期的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太元八年(383年),在淝水之战中,东晋北府兵以少胜多,击败了前秦的数十万大军。
这支军队还曾镇压了孙恩、卢循率领的反晋起事。
宗主督护制
北魏初期政治制度。
宗主也叫做坞主或壁帅,是在「五胡十六国」末期南逃的豪强大族。
他们聚族而居,拥有众多的宗族、部曲,修有坞壁,建有甲兵,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豪强的武装首领。
依附其下的农民往往有数百家、上千家,乃至万家,均为他们的私家人口。
这些豪强被称做宗主,依附于他们的各类农民则是宗主的包荫户。
宗主与包荫户之间是一种主人与佃客的关系。
而佃客形同于农奴。
北魏政权建立后,任命鲜卑族部落主为宗主,承认宗主对于包荫户的控制和奴役,并且以宗主对于包荫户的统治作为地方基层政权,以世家大族为宗主,督护百姓,于是形成「宗主督护制」。
宗主在政治上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宗主控制下的包荫户多数没有户籍,他们只为宗主的私家人口,任凭宗主剥削和奴役,国家不得征调亦不能干预。
太和十年(486)改行三长制后,此制遂废,但三长仍多为宗主充任。
三长制是北魏中期为控制户籍,及取代宗主督护制而实行的基层政权组织。
孝文帝太和十年(486),纳内秘书令李冲建议,规定五家立一邻长,五邻立一里长,五里立一党长。
三长必须由乡里中能办事而又谨守法令的人担任,职掌为每四年造一次户籍,检查户口,监督耕作,征收租调,征发徭役、兵役及照顾孤贫老弱等。
邻长可免除一夫征戍,里长二,党长三。
推行三长制使课有常准,赋有恒分,苞荫之户可出,岁贯彻均田令、发展生产和加强中央集权均有利。
废除宗主督护制和实行三长制,沉重打击了世家大族的利益,因而遭到不少守旧派的反对。
但在北魏文明太后、孝文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古代 历史 名词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