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638792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36.84KB
绍兴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绍兴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绍兴4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坐乌篷,品老酒,看社戏了。
坐在轻轻荡漾的乌篷船上,剥剥茴香豆,喝喝绍兴酒,听高亢激越的绍兴大班,或一出委婉文秀的越剧,你可联想到许多,关于水的温柔,关于酒的热情,关于绍剧的激昂和越剧的婉约,看似风格迥异,却又和谐共存。
乌篷船有用橹摇的,用桨划的,也有脚"
躅"
的,所以又叫"
脚划船"
。
看着船头脑一边用脚躅橹,一边双手捧着酒碗喝酒,听着他用地道的绍兴话,向你述说越中掌故,往古趣闻,你会沉醉在这份风情中悠然出神。
水上戏台(乌镇)
位于西栅老街的北侧,这个戏台的特别之处在于它是建筑在水上的,所以人们又把它叫做“水上戏台”,其规模与精美程度在国内也属罕见。
乌镇是水乡,过去都是把船作为重要的交通工具的,戏班走村穿乡巡演,一、二条船就装载了全部演员和行头,一到这儿,就将船停靠在戏台下,直接从台下的河埠上台,既方便又省事,所以过去这个戏台一向都少有空闲。
一些船工在摇船经过这儿看到有唱戏的,就会被吸引住,往往都会把船靠岸看一会儿戏,稍作休息。
水上戏台的表演台是两边相通的,便于走台换场;
观众席分上下两层,中间是宽敞的散席,这是给普通的戏迷看戏的地方;
两边则是阁楼,相当于现在的包厢,大多是有钱人包下的。
戏台正中的表演台可谓富丽堂皇,特别是台中屋顶藻井更是金碧辉煌。
戏台屋顶的四周雕刻着明、暗八仙,形象栩栩如生。
台中间的大梁上雕刻的是唐朝皇帝李隆基看戏的场景,上面刻有十八罗汉形象。
站在戏台上还可以看到对面的齐门雕花大梁上雕刻着唐玄宗李隆基统治前期的年号---开元。
乌镇东大街的修真观广场上就有一座“庙台”,它是修真观的附属建筑,故名修真观古戏台。
西栅的水上戏台与修真观古戏台相映成辉,是昔日乌镇和临近一带镇、乡民文化娱乐的重要场所。
绍兴民间土菜
绍兴菜的用料大多是鸡、鸭、鱼、虾、蔬菜、竹笋等,讲究的是香酥绵糯,鲜咸入味,轻油忌辣,菜味醇和适中,发醇成鲜,“霉和腌”为其地方特色。
绍兴菜爱用酒,当地有许多菜肴都是用绍酒烹制,因而其菜有一种独特的品性,借酒发威。
绍兴菜中最知名的要数“清汤越鸡”了,人称“菜中皇后”。
绍兴,古时为越国都城,除了出美姬,也出美鸡,农家散养的越鸡,个头小,肉质嫩,汤鲜无比。
绍兴菜源远流长,有其特有的田园气息,菜肴又与绍酒相辅相成。
据说每到冬酿季节,旧时农家总要自酿老酒。
酒糟是酿酒的副产品,香味醇和,用酒糟制菜,是绍兴菜的传统特色。
一碗“糟溜虾仁”不知“醉”倒过多少吃客。
其制法简单,选用当地新鲜河虾,烹入糟汁。
成菜后软溜爽滑,虾仁洁白鲜嫩,糟香诱人。
除了糟虾,自然会有糟鸡、糟鸭。
糟鸡烹制方法颇为独特,清代《随园食单》是这样说的:
“越鸡煮熟,飞盐略擦。
布包入糟坛,三日可用。
”成菜,肉质鲜嫩,酒香扑鼻,为绍兴名肴。
绍兴家常菜的另一特色是“霉”,其实这个“霉”是“腌”的派生词。
绍兴人常吃的霉笋、霉毛豆、霉千张、霉豆腐、霉干菜等“霉菜系列”,又咸又香,最适于下饭、佐酒,也迎合农家口味。
绍兴民间土菜的品种主要分为:
腌菜、臭菜、霉菜
绍兴人对“霉”字似乎情有独中,霉干菜,霉千张,霉毛豆,霉豆腐等,霉干菜是地道的绍兴传统菜,浙江的霉干菜属绍兴最地道。
霉干菜制作需将芥菜沥干水分,先堆放在阴凉处干焖发酵;
待叶子呈金黄色时,用清水浸泡、清洗、按个人爱好切成长短合适的小段;
然后用海盐腌制半月以上,为了增加鲜味,也可以在晾晒前加入煮熟的毛笋片,等水分晒干到一定程度以后,闷放在干净的坛罐中密封保存。
等到需要的时候,将霉干菜摆在容器里,一毗干菜一毗五花肉;
再在面上放几片金华火腿,洒上些许状元红(黄酒),上锅蒸透。
当然,蒸的越透越好,最好是将干菜和肉蒸到乌黑发亮,五花肉的油份润透了整碗干菜。
吃饭时,夹上一筷子霉干菜,感觉肉的香味和笋的清甜爽口渗入干菜中,清香鲜美,肥而不腻,是下大米饭的佳肴。
霉干菜一定要趁热吃,配上米饭或者馒头,诱人食欲,真能让人多吃上半碗饭。
酱菜腌菜,绍兴喜欢以酱腌的方法来制作莱肴,是把鱼、肉、鸡、鸭,各种内脏,或酱或腌,在户外日晒风吹,直至水分被风干。
每逢腊月年边,大街小巷,户户屋前,家家廊下,酱腌制品挂晒满竿,给水乡平添了一份过年的气氛。
酱鱼干,蒸出锅之后,香气四溢,口感极妙。
酱鱼干的肉不同于酱鸡鸭那么硬,容易塞牙,加热后更是松软可口,细细嚼来,滋味独特。
臭菜有臭冬瓜、蔊菜杆、臭豆腐干等,在绍兴鲁迅故里的咸亨酒店门口,扑鼻而来的是冲鼻的臭味,那是油炸臭豆腐的味道。
臭豆腐可谓极不入鼻,但只要有胆量吃下第一块,便会觉得外脆里松,再抹上辣酱、甜酱后卖相更是诱人。
绍兴街头、小巷深处常常传来冲鼻的油炸臭豆腐臭味,那么多人心甘情愿地顶着冲鼻的臭味站在街边吃着油炸臭豆腐。
咸亨酒店下酒菜:
兴特色的“菜泡饭、茴香豆、霉干菜扣肉、霉千张、霉毛豆、霉豆腐、醉鸡罐、霉蔊菜杆子蒸豆腐、清蒸鱼、油炸臭豆腐等。
周庄:
元末明初沈万三成为江南首富,特聘名厨烹调各式佳肴,冠以“万三家宴”。
其宴讲究时鲜,选料精致,色、香、味、形俱佳。
特色菜有:
万三蹄、三味汤圆、清蒸鳜鱼、蒸焖鳝筒、莼菜鲈鱼羹、姜汁田螺、塞肉油包、百叶包肉、炖豆腐干、焐熟荷藕等。
水乡周庄,珍馐水产四时不绝,其中最有名的是“蚬江三珍”:
鲈鱼、白蚬子、银鱼。
周庄还出产鳗鲡,“稻熟鳗鲡赛人参”,这句乡谚尽人皆知。
此外还有甲鱼、河虾等。
万三蹄膀
绍兴黄酒
绍兴地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属亚热带季风气候;
境内河网交织、湖泊众多,有“江南水乡”之称。
这优越的自然和地理环境,适宜酿酒有益菌种的繁育,给绍兴酒生产创造了极为有利的酿造条件。
绍兴黄酒的手工酿制完全按照节气来严密安排,手工黄酒一般在农历7月份制酒药,9月份制麦曲,10月份制淋饭。
大雪前后正式开始酿酒,到次年立春结束,发酵期长达80多天。
农历立冬来临,绍兴黄酒酿造企业纷纷启动了黄酒“冬酿”,这也意味着传统的绍兴黄酒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开酿时节。
立冬开酿,是绍兴传统的酿酒风俗。
从立冬开始到第二年立春,这段时间最适合做黄酒,称为“冬酿”。
因为冬季水体清冽、气温低,可有效抑制杂菌繁育,确保发酵顺利进行,又能使酒在低温长时间发酵过程中形成良好的风味,是酿酒发酵最适合的季节。
千百年来,绍兴酿酒企业在立冬这一天举行开酿仪式祭祀酒神,祈求福祉,此仪式逐渐演变成一种酒俗和民俗。
黄酒酿造已有6000余年历史,早在夏、商、周时期就已经大量生产。
黄酒酿造是中华民族祖先对人类科学文化和生产发展做出的伟大贡献之一,其特点是曲药酿酒,双边发酵,多菌种共酵。
曲药酿酒是中国酿酒的精华所在,曲药中所生产的主要是霉菌,对霉菌的利用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创造,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绍兴酒的历史有正式文字记载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
当时越王勾践为增加人口,曾出台以酒奖励生育的措施,“生丈夫,二壶酒,一犬;
生女子,二壶酒,一豚。
”绍兴独一无二的自然环境、鉴湖佳水,以及传承千年的酿酒技艺,赋予绍兴酒独特的品质,成为中国黄酒的代表。
绍兴酿酒历史经过了西汉、魏晋、南北朝、唐、宋、元、明、清时代,从而有力的印证了“天下黄酒源绍兴”的说法。
酿制黄酒体现了中国传统智慧,讲究天地人合一,“天”,就是绍兴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环境,非常有益于酿酒菌种的繁育;
“地”,是指鉴湖的水质独特,用料讲究;
“人”,是指一代又一代酿酒师傅传承下来的精湛酿酒技艺。
经过一代又一代酿酒师的口授心传,不断创新不断完善,绍兴酒形成了一套精湛独特的酿酒技艺规范和流程:
农历七月做酒药、八月做麦曲、九月做酒娘、立冬投料开耙发酵、用独特的复式发酵工艺发酵90余天,翌年立春开始压榨、煎酒,然而泥封窖藏。
酒,越陈越香,越陈味越甘醇。
1999年,绍兴黄酒成为国家首批原产地域保护产品,2006年,绍兴黄酒酿制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绍兴酒之所以名扬四海,成为酒林珍品,其工艺特点:
—是有好水酿酒;
二是用料精良;
三是有一套独特技艺。
酒中血——得天独厚的鉴湖佳水
酒中肉——上等精白糯米
酒中骨——优良黄皮小麦
绍兴黄酒成为佳酿与所用的水关系很大。
名酒出处,必有良泉。
酿制绍兴黄酒的水一向取于水质特好的鉴湖。
鉴湖水来自崇山峻岭、茂林修竹的会稽山区,经过砂岩土一层层的过滤净化,注入湖中,澄清一碧。
据化验,湖水含有微量矿物质,恰好有利于某些微生物的生长,因此用以酿酒,极为适宜,加上广大制酒师傅的卓越技艺和辛勤劳动,使绍兴黄酒色香味出众。
绍兴黄酒营养丰富,据科学测定含有二十一种氨基酸,其中包括人体必需的但不能自身合成的八种氨基酸。
环境、气候与绍兴酒
要酿造出好酒必须有一个适合酿酒微生物综合协调生长的环境与气候。
绍兴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从地理位置上看,绍兴位于浙江东北部,南靠会稽山,北临绍虞平原,离钱塘江口杭州湾约20千米。
外围受海洋气流的影响但又受四明山、会稽山脉的屏障,形成一个外海内山的相当稳定、湿润的环境;
绍虞平原由钱塘江、浦阳江和曹娥江三江冲积而成,属河流冲积平原,整个平原开阔平坦,空气新鲜、湿度较大,空气中霉菌等微生物菌体较多;
同时因宁绍平原背山面海,开阔平坦,气候暖热,水土丰厚,北部四明山、会稽山地又是山林富饶,多马尾松等树木。
南部山林中产生的有益菌体时时进入绍虞平原上空,树花粉就是其中的一种。
绍兴黄酒是开放式自然发酵的酒,其酿造经历的浸米、蒸饭、发酵、杀菌、陈贮等工艺与整个环境、气候密切有关,特别在发酵过程中、麦曲与酒药的生产都是靠自然培育的,由原料本身单一的菌体与大自然中的自然菌体融为一体,估计不少于400种,这些复杂的成分酿就了丰满而独特的绍兴黄酒。
绍兴位于北亚热带南缘,盛行东亚季风,受冷暖气交替影响,四季分明,冬夏长,春秋短。
雨量充沛,日照丰富,湿润温和。
绍兴黄酒生产的传统工艺也是按季节的变化而进行季节性生产的。
酿制黄酒的这些菌体都是由空气和原料中的微生物接种而成的,环境与气候的差异影响了菌体的不同,所以各地酿造的黄酒口味都不一样,绍兴的地理位置、气候、湿度都十分适宜酿酒微生物的生长,乃至绍兴的空气中含有有利于酿造的微生物圈,并且相当稳定,也造就了绍兴酒独特的风味。
水质与绍兴酒
水质的好坏直接影响酒的酿造,在绍兴,鉴湖水被称为“酒之血”。
黄酒属于低度的酿造酒,水分占其中的80%,在糖化发酵等过程中,都需要水,所以水质的优劣直接影响着酒的品质。
绍兴酒酿造所用的水一般都取自绍兴境内的鉴湖水。
鉴湖的优良水质,形成了绍兴酒的独特品质,可以说,离开了鉴湖水也就酿不成绍兴酒了。
清人梁章钜在《浪迹续谈》中就曾说过:
“盖山阴,会稽之间,水最宜酒,易地则不能为良,故他府皆有绍兴如法制酿,而水既不同,味即远逊”。
鉴湖水清澈、硬度呈中性,且盐份含量、重金属较少,这都是酿造出好酒的必备条件;
并且鉴湖水中含有多种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水中的各种微量成分,既是微生物承载的基础,也是调节水中氢气的浓度,从而直接影响着绍兴酒的质量;
而在绍兴酒陈贮过程中又与酒中蛋白质产生多种氨基酸,使绍兴酒的酒质结构更加丰满、味更加芬芳浓郁、醇厚绵长。
人文与绍兴酒
绍兴不但有名酒,更出名人,名城、名酒、名人相得益彰。
据《吴越春秋》记载,勾践七年(即公元前490年),勾践从吴国返回越国,召范蠡筑城,并以酒为韬略,积蓄国力;
“生丈夫(男孩),二壶酒,一犬;
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小猪)”(《国语·
越语》)把酒作为奖励生育的奖品文章来源中国酒业新闻网,助他恢复国力。
勾践在公元前473年出师伐吴雪耻,三军师行之日,越国父老敬献壶浆,祝越王旗开得胜,勾践“跪受之”,并投之于上流,令军士迎流痛饮。
士兵感念越王恩德,同仇敌忾,战气百倍,人百其勇,无不用命,奋勇杀敌,终于打败了吴国。
投醪劳师的故事亦由此长传不朽。
南北朝时,绍兴所产的酒已从浊醪发展为“山阴甜酒”。
南朝梁元帝萧绎在《金楼子》一书,(对其11岁时在会稽喜饮“山阴甜酒”有记载:
)“吾小时,夏日夕中降纱蚊綯,中有银瓯一枚,贮山阴甜酒,卧读有时至晓,率以为常”。
清人梁章钜在《浪迹续谈》中认为绍兴酒是以“山阴甜酒”开始的,“彼时即名为甜酒,其醇美可知”。
绍兴酒引得无数名人归至,晋王羲之、谢安、孙绰等;
唐贺知章、李白等;
宋王安石、苏东坡等当数其中最有名的,白居易在《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中云:
“醉乡虽咫尺,乐事亦须臾”。
从此,越州以“醉乡”之名传颂遐迩。
公元1131年,南宋政府改越州为绍兴,才有了后来“绍兴酒”的称谓,并一直沿用至今。
清时的徐文长、李慈铭等,近代的蔡元培、鲁迅、秋瑾更是饮酒、爱酒、颂酒……城中处处见酒家,老百姓生活中酒是必不可少的,可以说生活中处处有酒,时时有酒。
长期的人文历史影响着、传承着绍兴酒的历史、技艺、文化并改善着绍兴的酿酒人文环境、气氛、风俗等,故有“天下黄酒源绍兴”之说法,这个源字有两层意思,一是绍兴黄酒历史源远流长、千年而不衰、名誉全球;
二是绍兴黄酒出于绍兴,兴于绍兴,独特典型的黄酒风味成为中国黄酒的杰出代表。
这是绍兴特殊的地理环境、人文等综合因素的结果。
绍兴特殊的地理环境、气候、水质、人文等因素使得绍兴酒流传千年而至今不衰,值得后人继续去探索、研究。
绍兴黄酒是用纯糯米制造的低度酒,糖酸适中,营养丰富,适量饮用能起到生津活血,促进新陈代谢,兼有提神、开胃、消除疲劳之功效。
黄酒的饮法:
绍兴酒的饮法颇有讲究。
夏暑之季,在玻璃杯中加入一些冰块,注入少量的黄酒,最后加水稀释饮用。
有的也可放一片生姜和红糖在杯内,次日冷饮。
冬日温饮,将盛酒器放入热水中烫热,或隔火加温。
温饮的显著特点是酒香浓郁,酒味柔和。
但加热时间不宜过久,否则酒精都挥发掉了,反而淡而无味。
待到加热,酒色浓厚,香气四溢,饮后暖胃活血,令人陶醉。
还有一种饮酒方法是在温酒的过程中,掺入一两个搅匀的土鸡蛋,在倒入酒具前,在酒杯子里加一些红糖。
据说,这种黄酒起到活血、去污的功效,非常适合产妇饮用。
饮酒时,配以不同的菜,则更可领略黄酒的特有风味,以绍兴酒为例:
干型的状元红酒,宜配蔬菜类、海蜇皮等冷盘;
半干型的加饭酒,宜配肉类、大闸蟹;
半甜型的善酿酒,宜配鸡鸭类。
黄酒配大闸蟹
黄酒的配餐也十分讲究,以不同的菜配不同的酒,则更可领略黄酒的特有风味,以绍兴酒为例:
干型的元红酒,宜配蔬菜类、海蜇皮等冷盘;
半干型的加饭酒,宜配肉类、阳澄湖大闸蟹;
半甜型的善酿酒,宜配鸡鸭类;
甜型的香雪酒,宜配甜菜类。
吃大闸蟹佐绍兴黄酒是江浙人的饮食传统,随着阳澄湖大闸蟹的批量上市,黄酒也步入了旺销季节
绍兴有句酒谚叫做“陈年花雕大闸蟹,滋滋咪咪到半夜”,说的就是绍兴黄酒配大闸蟹的悠闲和享受。
研究表明,会稽山绍兴酒中除了含有大量的小分子肽,还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与酯类物质,这些物质有很好的提味作用。
此外,酒中所含的酒精可以除去螃蟹的腥味,而多糖所产生的甜味则可以起到增鲜的作用。
所以,从口味上来讲,螃蟹的鲜腥与绍兴酒的甜香形成天然的绝配。
黄酒配阳澄湖大闸蟹,自古就是绝佳。
大闸蟹的鲜味能提升黄酒的醇,黄酒也能去去大闸蟹的腥,真是佩服古人的品味啊。
饮黄酒的7大健康理由
1.含有丰富氨基酸:
黄酒的主要成分除乙醇和水外,还含有18种氨基酸,其中有8种是人体自身不能合成而又必需的。
2.易于消化:
黄酒含有许多易被人体消化的营养物质,这些成分经贮存,最终使黄酒成为营养价值极高的低酒精度饮品。
3.舒筋活血:
黄酒气味苦、甘、辛。
冬天温饮黄酒,可活血祛寒、通经活络,有效抵御寒冷刺激,预防感冒。
适量常饮有助于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并可补血养颜。
4.美容抗衰老:
黄酒是b族维生素的良好来源,维生素b1、b2、尼克酸、维生素e都很丰富,长期饮用有利于美容、抗衰老。
5.促进食欲:
锌是能量代谢及蛋白质合成的重要成分,缺锌时,食欲、味觉都会减退,性功能也下降。
而黄酒中锌含量不少,如每100毫升绍兴元红黄酒含锌0.85毫克。
所以饮用黄酒有促进食欲的作用。
6.保护心脏:
黄酒内含多种微量元素。
在心血管疾病中,这些微量元素均有防止血压升高和血栓形成的作用。
因此,适量饮用黄酒,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7.理想的药引子:
相比于白酒、啤酒,黄酒酒精度适中,是较为理想的药引子。
此外,黄酒还是中药膏、丹、丸、散的重要辅助原料。
中药处方中常用黄酒浸泡、烧煮、蒸炙中草药或调制药丸及各种药酒,据统计有70多种药酒需用黄酒作酒基配制。
阳澄湖大闸蟹
阳阳澄湖莲花岛出产的大闸蟹,是正宗长江区系中华绒螯蟹。
由于水域生态优良,阳澄湖出产的螃蟹,有甲壳脆面坚,肢体肌肉丰满,个体硕大的特点。
阳澄湖莲花岛大闸蟹,更以青背白肚、金爪黄毛、膏腴丰满、味道鲜美、营养丰富而享誉海内外,热销国内大中城市,并出口至新加坡、日本、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
已被认定为江苏省名牌产品和中国的著名产品商标。
莲花岛除了养殖闻名海内外的阳澄湖清水大闸蟹。
(老字号蟹庄:
一品鲜蟹庄)
澄湖大闸蟹捕捞过程http:
//www.shuichan.cc/news_view-2685.html
开湖捕蟹
阳澄湖地区的开捕风俗源于上世纪20年代,那时候当地还没有发展养殖业,虽然湖肥草丰,水路四通八达,然而由于捕捞工具落后和兵荒马乱,渔民收入甚微。
为了祈愿有好的收成,阳澄湖生态休闲度假区莲花岛一带的渔民在每年9月家家户户都要举行开捕仪式,这样的传统一直沿袭至尽。
在开捕仪式现场,数张八仙桌一字排开,供上鲤鱼、猪腿、定生糕、水果等礼盘,“这些是祈求五谷丰登,蟹业兴旺。
”简单的祭祀仪式后,十二艘小船上的渔民们便身着阳澄水乡服饰开船,高唱着渔歌向湖中进发,“嘿,嘿、开捕啦,开捕啦!
”
阳澄湖活水性较好,水体清澄,透明度高,平均值为133厘米,含钙、镁、硅、铝氧比值高,这是其一。
二是湖底底质好,硬地占65%以上,表层多数呈斑块状的粉沙和沙质泥。
三是水草特别茂盛,它既是蟹爬行的阶梯,又可做食料。
四是天然饲料丰富,生物量大,螃蟹总是寻找水质清晰,阳光透彻,水草茂盛的水域栖息,生活。
因此,是阳澄湖这一特定的生态环境和湖水中特定理化因子,造就了“蟹中之王”。
“阳澄湖大闸蟹”之所以出名,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密切关系。
阳澄湖是长江口大闸蟹洄游路线上最近的湖泊之一,它水草茂盛,水质清澈,饵料丰富,特别适合大闸蟹生长,所以自古盛产优质大闸蟹。
因为紧邻苏州和上海,“阳澄湖大闸蟹”,因古今城市的兴盛而声名远播。
章太炎的夫人汤国梨,曾经留下名句“不是阳澄湖蟹好,人生何必住苏州”。
阳澄湖大闸蟹有四大特点:
一是青背:
阳澄湖大闸蟹的蟹壳成青泥色,平滑而有光泽;
由于这种色彩大方洁净,惹人喜爱,故称青壳蟹。
这是清澈的阳澄湖水赋予它的独特外表。
上海蟹王宫阳澄湖大闸蟹的青背上象涂上一层明油,粗看近似灰色,细看水晶灯,灰中带青,青而发亮,和其他螃蟹相比,显得神气十足,简直象个威风凛凛、光彩照人的铁甲将军。
二是白肚:
贴泥的脐腹甲壳,晶莹洁白,无墨色斑点;
上海蟹王宫阳澄湖大闸蟹肚壳一般都是白色的,白得不同寻常,它白中带,有光泽,给人晶莹洁白的感觉。
这是因为清澈的阳澄湖湖底长有茂密的猪鬃草和其它水草,,栖息在这里的大闸蟹常在水草上爬行,与水草发生磨擦,犹如器皿在清水中不停地洗涮、上光。
因此,阳澄湖大闸蟹的白肚外观上能给人一种玉质般的美感。
三是金爪:
蟹王宫阳澄湖大闸蟹的蟹爪金黄,坚实有力,放在玻璃板上,八足挺立,双螯腾空,脐背隆起,威风凛凛。
阳澄湖大闸蟹蟹爪近似上等烟丝的金黄色,故又名金爪蟹,而普通螃蟹常与泥浆接触,则呈灰褐色。
阳澄湖大闸蟹的"
金爪"
,也是阳澄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赋予它的,螃蟹在湖底爬行,爪子常插入黄泥砂砾,常踩踏水草,这不仅比常在松软的泥浆中爬行洁净得多;
而且由于湖底坚硬、平坦,宛如一个天然运动场,蟹在上面爬行,自然就练出了与其魁梧身材相称的坚强有力的爪子。
四是黄毛:
蟹王宫阳澄湖大闸蟹的蟹腿的毛长而呈黄色,根根挺拔;
上海蟹王宫阳澄湖大闸蟹两螯八腿上的茸毛都是金黄色的,且长达3-4厘米,普通的螃蟹不仅爪呈灰褐色,而且螃蟹的茸毛也短。
旧时阳澄湖的渔民夜晚捕蟹,在湖中筑起草闸,置上渔火,喜欢亮光的蟹便会成群结队爬上草闸,清晨渔民把它们从草闸上捉下来,因此得名“闸蟹”。
小贩挑着从阳澄湖贩来的闸蟹在苏州沿街叫卖:
“闸蟹来!
大闸蟹!
”“大闸蟹”的“大”字实则标榜其所卖的蟹子特别大,是卖点所在,所以叫喊的特别响亮。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传几千年前,江湖河泊里有一种双螯八足,形状凶恶的甲壳虫。
不仅偷吃稻谷,还会用螯伤人,故称之为“夹人虫”。
后来,大禹到江南治水,派壮士巴解督工,夹人虫的侵扰,严重妨碍着工程。
巴解想出一法,在城边掘条围沟,围沟里灌进沸水。
夹人虫过来,就此纷纷跌入沟里烫死。
烫死的夹人虫浑身通红,发出一股引人的鲜美香味。
巴解好奇地把甲壳掰开来,一闻香味更浓。
便大着胆子咬一口,谁知味道鲜透,比什么东西都好吃,于是被人畏的害虫一下成了家喻户晓的美食。
大家为了感激敢为天下先的巴解,用解字下面加个虫字,称夹人虫为“蟹”,意思是巴解征服夹人虫,是天下第一食蟹人。
烹饪方法丰富如:
蒸蟹、醉蟹、盐焗蟹、面拖蟹
吃大闸蟹是一种季节性的享受,唐代诗人李白曾赞道: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俗语说:
“秋风起,蟹脚痒,九月圆脐十月尖。
”九月要食雌蟹,这时雌蟹黄满肉厚;
十月要吃雄蟹,这时雄蟹蟹脐呈尖形,膏足肉坚。
大闸蟹的吃法讲究
蟹八件
中国人食蟹的历史,最早又可追溯到西周时代。
从《周礼》和晋代《字林》记载可知,我国已有两千七八百年的吃蟹历史。
自古以来,食蟹似乎是一件大有讲究的雅事。
明清时代,文人雅士品蟹乃是文化享受,赏菊吟诗啖蟹时,人人皆备有一套专用工具,苏沪杭俗称“蟹八件”。
根据有关资料可知,明代最初发明食蟹餐具的人,名叫漕书,为了吃蟹减少麻烦,吃得方便畅快,他创造了锤、刀、钳三件工具来对付蟹之硬壳,后来逐渐发展到八件。
食蟹又分“文吃”和“武吃”,所谓的“武吃”吃的是快意,“文吃”吃的是工具。
后来从明代至民国初年,在此基础上,又发展到蟹三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