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剖析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638355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200.40KB
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剖析文档格式.docx
《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剖析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剖析文档格式.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系统”是指以一定的方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在一起的若干元素或要素构成的相对稳定和具有一定功能的整体。
心理健康是一个开放系统,“三论”启迪我们从整体与部分、结构与功能,信息与组织调节等方面来探讨中学生心理障碍及调控策略,为课题研究提供了思想和方法。
(六)开展本课题的生物学基础。
主要是指遗传、体质、解剖结构、生理、生化和病毒等对心理障碍产生与发展起作用的因素。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在神经症中,遗传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家里有心理障碍患者,其子女、家属患心理障碍的几率比家里人正常的要高得多。
近期研究发现,当人脑右半球机能受到损伤,人就表现出情绪高涨、多话、兴奋多于抑制;
相反,如果左半球受到伤害,就表现为情绪低落、沉默寡言、自责自罪等不正常的心理现象。
另外,生理的迅速变化,特别是性机能逐渐成熟,往往会给学生带来心理上的惶惶不安,从而影响心
理的发展。
总之,现代科学技术证明,心理异常、心理障碍表现有许多与人的遗传、大脑的发育、神经生化代谢及中学生身心发育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些是心理异常现象产生的生物学因素。
二、课题研究目标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根据研究进程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在研究过程中不断完善和调整,现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了解和研究学生心理问题的层次性
心理学家认为:
任何心理问题都有由“简单”起因经“频繁”而累积的有层次的推进过程,心理问题呈现的层次性是客观存在的。
根据我国学校现状和学生心理生活实际,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可分为心理偏差、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三个层次。
1、心理偏差
心理偏差是比较轻微而又极其普遍的心理问题,主要与一个人的不良态度、不良习惯、不良行为倾向与不良生活方式有关。
如骄傲、虚荣、多疑、自我中心、说谎、懒散、逆反、烦躁、任性、畏难、多愁善感等。
心理偏差,习惯上可称为心理品质上的缺点或缺陷,大多与个体的曲解、误会及过错行为有关,其心理活动往往呈现出一些背离社会普遍标准的不良倾向。
心理偏差是每一个人都不同程度、不同角度地存有的心理问题,它在总人口中的比率为100%。
人们经常讲的“金无赤足,人无完人”就是指的心理偏差在现实人群中的普遍存在性。
学生中的心理偏差更是普遍存在。
有心理偏差的学生一般能正常地学习、工作和生活,但心理偏差却是一切心理问题发生的起点和最原始的根源,是导致许多严重心理危机的潜在性原因,如不及时加以矫正和消除,往往使个体整体心理的某些方面受到损害,影响个体心理活动的协调性和匹配性,使人的适应能力和活动效率受阻,甚至大为降低。
2、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它是心理偏差与心理疾病之间的过渡阶段,是在诸多心理偏差的基础上累积起来,出现了心理要素的结构性失衡,即认知、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心理要素严重失调、失衡而形成的。
如焦虑、恐惧、孤独、苦闷、冷漠、妒忌、厌学、自卑、狂妄、情绪冲动、心境压抑等。
从本质上讲,心理障碍是个体“意识流”流动不畅或阻塞不通而引发的异常心理反应。
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往往内在心理冲突、心理矛盾比较激烈,形成了一种无法自我解脱的心理状态,在日常生活中往往出现出许多不适应、不协调、不理智甚至错误的行为反应,如不及时疏导、消除,往往会引发严重的不良后果。
实践表明,对于处于心理障碍中的学生,基本上不存在“速成”的解决办法,须作长期的疏导和矫治工作,任何试图以“立竿见影”的方式消除心理障碍的想法都是不现实的,相反可能还会导致危机的加深。
随着社会的巨变和人们生活、生存环境中竞争的加剧,学生心理障碍的发生率日益提高,据众多的测试与调查资料显示,当前青少年学生只有35%左右的人存在着障碍性心理表现,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升高以及文化程度的提高,有心理障碍的人数的比率也逐渐增多。
一般来讲,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人数比率高于高中生,高中生又高于初中生,初中生则又高于小学生。
笔者曾运用《问题行为早期发现测验量表》对春元中学等中学进行心理卫生测试,参加者中初中生237人,高中生141人,其中初中生有较轻障碍者111人,占总人数的47%,较重障碍者38人,占总人数的16%;
高中生中有较轻障碍者69人,占总人数49%,较重障碍者27人,占总人数19%。
3、心理疾病
心理疾病是较严重的心理问题,是个体生理和心理受到了较严重的创伤,出现了诸多有违常理、常情、常规的言论和行为,在日常生活中常表现出许多不可理喻的异态反应。
学生的心理疾病与成人年既有共同之处,又有所不同,这是由于生理特点和生活实践不同的缘故。
学生中常见的心理疾病主要有精神焦虑症、神经官能症、抑郁性精神病、躁狂性精神病、幻觉、社交恐惧、感知缺损、青春
期精神分裂症、病态人格等。
据有关资料预测,学生中心理疾病的比率有增长的趋势。
这种严重态势要求现代学校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要转变视角,勇于关爱,直面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这不仅关系到学生的素质培育与成才,更重要的是,它是一项关系中华民族兴旺发达的新的“希望工程”。
上述学生心理问题三个层次的划分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它们之间既有差异性,又有内在连续性,在心理危机的程度、心理冲突的广度与深度上均存在着层层加重、逐层“劣化”的趋向。
每个层次还可作轻度、中度、重度的划分。
了解与研究学生心理问题的层次性,有助于我们科学“解读”每一个具体学生身上可能存有的心理问题,从而增强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使心理疏导、心理训练等教育工作,有如打鼓,打在点子上;
有如吹笛,吹在眼子上,有助于克服心理健康教育中“胡子眉毛一把抓”,不分层次和青红皂白,采取千篇一律的模式化、简单化和公式化的做法,从而使教育与辅导工作摆脱盲目与被动,取得更显著的效果。
(二)调查和了解中学生常见心理障碍的表现
中学生由于处于青春期,各种心理障碍表现特点明显,我们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性格心理障碍
性格心理障碍是与性格联系在一起的心理障碍,主要表现为偏激心理、狂妄心理、抑郁心理和冷漠心理。
①偏激心理:
凡事爱走极端,说话爱较真,办事就过火,争论问题脸红脖子粗。
造成的原因是性格上争强好胜而在思维方法上却是“一点论”。
②狂妄心理:
大话连篇,出口就作惊人之语,却不着边际;
喜欢想入非非,行为怪异而胆大妄为。
这种心理是性格张狂暴戾与不良思想相结合的产物。
③抑郁心理:
沉默无语、独来独往、郁郁寡欢,极少与人交流,凡事都无兴趣,难得开心一回。
性格上过于内向,遇到烦心事不与人倾诉,只憋在心中。
④冷漠心理:
面无表情、难得一笑、极少同情心,绝不与人处为知己,更无
热情参与集体活动。
形成冷漠心理的原因复杂,如性格孤独、阅历中见阴暗面太多或曾上当受骗、身心受过较大的打击等。
2、认知心理障碍
表现在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障碍,统称为认知心理障碍。
大体包括应付心理、厌倦心理、逆反心理和恐惧心理。
①应付心理:
表现为课堂上不注意听讲、不动脑、不发言、不愿动手,得推且推;
课外作业不认真,得拖且拖,甚至抄别人的作业。
②厌倦心理:
课堂上或倦怠或走神或摆弄东西,甚至小声说话,翻开作业本就心烦。
③逆反心理:
在家不听父母话,在校不听老师话;
扰乱课堂纪律,不完成作业,时有逃课现象;
对学校倡导的事往往作对。
④恐惧心理:
在家怕家长查作业、查试卷;
在校怕课堂提问,怕被老师叫到办公室、怕考试,甚至怕升学,经常担着一份心。
3、情绪心理障碍
主要包括焦虑心理、自卑心理、自满心理等。
这些心理障碍会使人变得消沉或退步,甚至会使人体的免疫机能下降而致身体生病。
①焦虑心理:
愁眉不展,心事重重,似有难言之苦;
兴趣索然,焦躁不安,食欲明显下降。
②自卑心理:
做事小心翼翼、畏缩不前、极少抛头露面,事事人前不敢比,人后暗恨不如人。
③自满心理:
优越感十足,自以为是优秀者,爱炫耀或自吹自擂,对取得的成绩沾沾自喜,自视高人一等。
4、交际心理障碍
交往中产生的心理障碍大致包括早恋心理和嫉妒心理。
其直接危害在于不能正常与人交往、协作、共事,严重影响学习与工作。
①早恋心理:
超越正常友谊界限的谈情说爱、难解难分甚至山盟海誓。
②嫉妒心理:
见到别人的长处或成绩心里不舒服,甚至暗里生恨,或千方百计打击诋毁人家。
(三)调查和了解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特征及成因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特征是:
1、缺乏内动力
中学生一般还不能形成比较稳定的学习目的,大多学生一般都把学习成绩与个人荣誉和教师评价态度相联系,与升重点高中相联系,高中学生一般都把学习成绩与高考相联系,很少有人把学习与发展和社会需要相联系,因此他们的学习一般都是被动的。
再加上目前的应试教育体制,使学生的学习压力太大,频繁的考试使学生疲于应付。
结果一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在压力影响下,学习成绩越来越差,便会出现不爱学习,频繁违纪的现象不断发生。
2、缺乏自制力
中学生最大的特点是缺少自制能力,在家长、社会及学校的压力下,他们紧张的学习,心理上的压力始终处于紧张状态。
家庭和学校对学生的管理目标几乎都是学习成绩,而对学生的思想和人格发展要求不那么重视,所以学生只要一有机会就会去体验各类社会生活,这就与家长、学校的教育要求发生了冲突。
虽然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家长和学校的要求,但却有许多学生对来自家长和学校的约束产生了抗拒心理。
这种心理上的逆反情绪会使个人的自我调解能力严重失去控制,使一些学生放弃学习而贪玩,把主要精力用于交友、寻求新的文化生活刺激等。
3、缺乏自信心
在学习中经常会出现学习成绩下降的情况,但很多学生不能正确地分析自己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
另外一些教师不能正确对待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使学习成绩差的学生经常处于一种心理上的压抑状态,长此以往,使这些学生产生了严重的自卑感。
他们严重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有的会自暴自弃,放松学习,任其落后。
4、缺乏学习方法
初高中阶段的学习内容多,科目多,传统的教学方式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这种教学方式与目前仍然占统治地位的应试教育有直接关系。
这种学习方法不能使学生产生内动力,也不能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一些学生尽管很努力,但在考试中成绩并不理想,这其实是学习方法不佳的必然结果。
5、缺乏考试经验
考试焦虑是许多学生在考试前出现的一种心神不安、学习效率下降的一种心理表现。
这种心理的出现一般与考试中的紧张气氛和学生自我适应能力较差有关。
同时也与部分学生的考试成绩不如平时学习水平有关。
中学生心理障碍形成的原因:
主要包括客观因素和主体因素等方面。
1、客观因素
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客观因素(即环境因素)是极其复杂而又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学校教育。
①社会环境中的不良因素对中学生的心理影响是极为严重的。
社会上的不正之风、黄色书刊、低级庸俗的生活方式的感染或流氓团伙的唆引等,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目前存在的狭隘抑郁、怯懦自卑、消极颓废、对立破坏等心理病态来看,其原因与社会的某些不良风气有直接关系。
②家庭因素。
俗话说,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教师,一个人从小生活在什么样的家庭,对其心理发展关系重大。
家庭的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气氛等,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长远作用。
如父母狭隘的心胸、为人处世的方法,不良生活溺爱的教育方法,对子女过高的期望值,会使其子女形成狭窄的心理,不承认或贬低别人的成绩和进步,对比自己强的人常造谣中伤。
如果父母用专横武断,动不动就训斥或打骂的家庭教养方式,其子女容易产生神经质倾向。
父母嗜好多、情行为等是引发子女产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
例如:
有位学生家庭不和,父母经常吵架。
有一次母亲出差时,父亲竟带了情人过夜。
自此以后他再也不愿呆在那个家里了,恨死了父亲,不愿再见父母,整天就想往外跑,心里烦闷极了。
觉
得人活着,产生了厌世的念头。
可见,父母行为的不良,带给子女的不仅仅是厌恶、鄙视,更是深深的内心创伤。
③学校因素。
素质教育虽然实施了多时,但仍然有相当一部分学校仍以“应试教育”为教学的核心,把考试分数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把学生考试分数或升学率作为衡量教师工作业绩的唯一标志,致使教师布置作业过多,使学生有做不完的习题,再加上学习成绩名次的公开,压迫学生喘不过气来。
还有,一些学校的教学工作只面向少数学习成绩好或有特殊背景的学生,这样挫伤了大多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主体因素。
①身体发育所带来的影响。
青春发育期,其身体、生理状态发生了变异。
生理发育早的学生,由于心理上、知识上、道德上均未做好准备,如男生初次遗精、手淫,女生月经初潮,均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②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正确的道德认识和崇高的思想境界能使中学生正确地对待和处理环境中遇到的各种干扰,防止心理挫折的产生。
而“道德上的无知”,思想境界的低下,往往导致学生不能正确地对待环境中遇到的各种干扰,致使其需要不能获得满足,最后造成忧郁、焦虑、沮丧、对立等心理障碍。
③情感的反常也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客观环境的各种因素,只有通过反常的情绪体验,才能损伤人的心理。
因此,冲突和失败等情绪体验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的主体因素。
(四)研究中学生心理障碍的预防和调控
中学生学习中的心理障碍是互相交错的,各人身上存在的问题不同,程度也各有差异,因此在预防和排除上都应有针对性专题研究,运用各种方法协调矫治。
另外,各种心理障碍的成因也较为复杂,既有社会、学校、家庭的因素,也有学生本人的主观原因。
因此在预防和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的问题上,要标本根治,以期得到综合治理的整体效果。
要预防和排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从实验情况看来:
1、良好的社会环境是防治基础。
2、合理的家庭教育是必要条件。
家庭是培养健康情感、良好习惯、优秀品质和高尚道德的第一个基地,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极大,对学生心理障碍的产生或消除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①家长不能过分溺爱和娇宠孩子,尤其不能以满足孩子的过分要求作为对学习的奖赏,因为许多不良习惯都是由此产生,最后发展为心理障碍的。
②家长应该尊重和理解孩子。
不少家长认为对孩子拥有至高的权力,可以随意打骂孩子,根本不知道去尊重孩子的人格,更谈不上理解。
③家长应正确认识和估价自己的孩子。
望子成龙的心情固然可以理解,但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对孩子提出的学习目标不可过高,否则,就会导致他们产生心理障碍。
3、正确的学校教育是重要因素
中学生的活动大部分在学校中进行,学校教育应该说是预防和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的极其重要的因素。
①营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办法。
②树立新型的学生观,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前提。
③改革陈旧的教学方法,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关键。
④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提高中学生心理素质的保证。
4、加强学生自身的修养是关键
社会、家庭、学校的协调配合、各方共同综合治理可以产生强大的外部力量,但预防和调控学生的心理障碍还必须通过学生的内因产生效果,因此加强学生自身修养才是问题的关键。
因此:
①帮助中学生树立新的学习目标。
②培养中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学会控制自己的行为和情绪。
③教育中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④帮助中学生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等。
现以中学生厌学心理障碍的预防和调控为例予以说明:
大家知道:
学生厌学不是一朝一夕的表现,而是长期学习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起来的习惯对待学习的行为反应模式。
下面是厌学与乐学行为反应形成的内在心理机制模式图:
(厌学行为反应模式形成的内在机制图)
(乐学行为反应模式形成的机制图)
我们可以把厌学症的行为反应模式形成的内在机制与正常学生乐学行为模式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其主要差别是由于学生学习行为引起的内外反应不同而造成的。
厌学行为内在的直接原因是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消极情绪体验和自我认识偏差引起的。
他们在学习中获得的失败感、无能感、自卑感、乏味感、不愉快、焦虑、紧张等,并形成了学习无价值,自己是学不好的“差生”等观念。
而其外在原因是由于外部环境的不良影响造成的。
社会偏见、家长对学生学习的漠不关心,教师教育方法不当、学习成绩不好、考试经常不及格等,都对学生的内在反
应起了消极的强化作用。
这造成了恶性循环,以致学生形成了厌学行为反应模式,
而乐学行为反应模式的形成从过程看与前者相同,但行为和内外反应的性质都与前者正好相反。
我们根据厌学行为反应模式形成的内在机制,把加强学生学习目的和学习动机的教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突出地位,把学校、社会、家庭教育有机结合贯彻了工作始终,把改革教学方法、加强厌学学生的心理辅导,激发、培养学生的自觉性和学习动机作为教改的核心理念。
经过几年的努力,厌学学生的人数大量减少,有厌学倾向的学生也得到了有效控制。
三、课题研究的策略
课题成果的科学性,依赖于课题研究过程的科学性。
为此,我们十分重视按照教育科学研究的要求,进行规范性操作。
(一)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本课题研究除了遵循科研课题研究的一般原则外,还注意根据本课题的特点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
1、正确处理调查与研究、辅导之间的关系。
调查发现问题,问题产生课题,课题带动研究,调查是前提,研究是关键,辅导是落脚点。
不调查清楚中学生心理障碍的现状,课题的确定与研究就成为空中楼阁,辅导更是无从谈起,或者是下车伊始,或者是无的放矢。
总之,辅导就成为空谈。
2、正确处理个别辅导与面上教育的关系。
面上教育是指通过各种渠道和途径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
个别辅导是指对已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面上教育是基础,是预防和克服心理障碍的理论武器,个别辅导是案主或辅导员运用所学心理学知识进行辅导与调节。
二者不可偏废。
3、正确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
本课题需要有一支骨干队伍,这支骨干队伍就是课题组成员。
但仅靠课题组的同志是无法承担广大学生出现的大量心理障碍问题的,我们在抓好课题组工作的同时,加强对所有教师(特别是班主任老师)乃至社会人士、家长的心理健康和心理辅导基础知识的普及,争取他们的支持与他们的参加,做到全员育人规范化、立体化、序列化、科学化形成心理健康教育
的合力。
见下表:
4、正确处理科学性与应用性的关系。
本课题属于应用性研究课题。
我们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突出应用性,即突出对学生心理障碍的纠正与调整,突出对学生的心理辅导。
但我们又特别注意其科学性,按照教育科研方法的规范进行操作。
5、正确处理好“主体”与“主导”的关系。
在实验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主导”,是促进者、带助者、辅助者、合作者和朋友的角色,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育人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坚持对学生“高度尊重、适度要求、适时引导”,努力张扬学生的向善本性,坚持人性善的观点,变“他律教育”为“自律教育”。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心理障碍预防调控的有效性。
(二)课题研究的操作方法
本课题研究,综合运用了多种课题研究方法,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文献法:
查阅国内外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的文献资料。
据不完全统计,三年研究过程中查阅文献50余种,约6万字。
2、调查法:
调查涉及的对象有:
全市8所不学,涉及到初一至高三的学生,及有关教师和家长,重点调查实验班的学生。
调查方式有问卷调查,座谈调查,个别访问调查等。
3、个案法:
从典型的个案活动中发现心理障碍的主要表现,分析成因,研究辅导方法,追踪了解辅导效果,总结辅导策略与经验。
4、咨询法:
我们除设立心理咨询室进行个别咨询外,还开展团体咨询,即将存在某种共同心理障碍的学生,集中在一起定期开展咨询活动。
此外,我们还设立解铃姐姐信箱,对学生提出的心理问题及时给予辅导。
5、活动教育法:
即针对某一年级或某个班级、或某个时期出现共同的心理障碍,我们开展活动。
如召开针对性较强的主题班会(见附件)、讨论会、心理剧、做游戏等,缓解学生焦虑,克服心理障碍。
6、思辨法:
我们运用教育法、哲学的有关知识,采用科学思维方法,进行理性思考,高屋建瓴地分析问题,研究方略。
7、统计研究法:
我们采用描述统计,兼顾采用推理统计,描述统计主要是将调查和实验所获得的大量数据,借助计算机,通过一定的计算程序,对学生的心理现象进行科学的数量分析和定性分析,通过整理计算出集中量数、差异量数、地位量数或相关系数等,把零乱无序的数据简缩成清晰而易于理解的形式,用数字和图表描述出来,使研究者一目了然,便于进一步作分析综合工作。
推断统计是依据描述统计从部分单位获得的数据信息,对其总体进行推断,判断总体特征的可行性。
8、区别对待法
我们对学生心理问题准确“透视”,条分缕析,有效找到了解决不同层次心理问题的针对性策略和措施。
对于心理偏差层次的学生,我们采用心理辅导和激励学生自我修养、自我调节来解决,如讲授心理辅导课,传授心理科学知识,指导学生自觉主动运用心理防卫机制,通过自我解剖、自我批评、自我训练、自我调控、自我心理与完善等方式激发学生自我矫正,逐步予以消除。
属于心理障碍层次的,重在采取心理咨询、心理疏导与心理训练帮助学生走出“心理误区”。
心理障碍一般很难自我解脱,需要通过心理咨询,通过接受“名家”或权威人士的“劝导”或指点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学生 常见 心理障碍 剖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