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教学专题之基础篇第一讲认识手中的相机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637548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1.21MB
摄影教学专题之基础篇第一讲认识手中的相机Word格式.docx
《摄影教学专题之基础篇第一讲认识手中的相机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摄影教学专题之基础篇第一讲认识手中的相机Word格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相机,就是这样一个有趣的东西。
相机是将人眼看到的世界,通过镜头产生的不同大小的相框进行裁切或者延伸,然后将所得画面进行记录的工具。
就像用一双手拼成的方框,来划定眼前的景致一般,相机的作用也在于此。
因为植根于人眼看到的世界,相机拍出来的相片就如同自己亲眼所见一般的真实。
因为有了裁切和延伸,相机拍摄出来的相片也有了和人的正常视角不一样的地方。
相同缘于真实的视觉,这是摄影能够带来直接感受的原因,相异缘于改变的视角,这是摄影能够带来视觉冲击的原因。
了解了以上两点,就不难了解相机的构成了。
相机构成,镜头是最重要的因素,没有镜头,就不能如同眼睛一般地感受世界。
而机身,就是将镜头感受到的世界记录下来。
这就是一部完整的相机:
机身+镜头。
现在大家看看手中的相机,是不是都是由这两部分构成的?
第二节:
是什么决定了镜头感知的世界
既然镜头最重要,那么就先来说说镜头。
镜头是由一组镜片组成的透光介质,目的是接受物体反射的光线,并让其通过自身进入机身,让光线准确地落在机身的感光芯片上,如同人的眼睛。
镜头有三要素:
镜片、光圈和变焦对焦
1.镜片
目前,硬的镜片不能做得像人的眼睛,只有一个柔软有弹性的玻璃体便能伸缩自如,加上瞳孔的放大缩小,就能实现不同焦距的精确对焦和清晰成像。
因此,镜头只能模仿人的眼睛,利用不同镜片的组合和相互距离的调整,来达到不同焦段下的对焦和清晰成像。
同时,与人体不同的是,人眼感受到的景物,虽然在光学条件下产生了很大的畸变,但是人脑却能进行自动的矫正。
但相机机身却达不到这一点,因此,成像畸变矫正的问题,就交给了镜头里镜片的一些特殊镜片来完成。
最后,由于镜头中一组镜片远远比人眼单一的玻璃体对进入机身的光线产生大得多的削弱,因此镜片上就需要采用特殊的镀膜来增强透光。
因此,一个镜头的镜片,就是由调节焦距的镜片、矫正畸形的镜片和增加透光性的镀膜构成的。
下载(27.81KB)
2010-5-2107:
43
下载(13.82KB)
下载(20.52KB)
2.光圈
光圈决定了进入镜头的光线多少,也就决定了最终照片的明亮程度,如同人的眼睛的瞳孔一样,在明亮的白天,瞳孔就会缩小,减少进入眼睛的光线,保证看到的景物清晰不耀眼,而在昏暗的晚上,瞳孔就会放大,增加进入眼睛的光线,保证看到的物体清晰不黯淡。
人的瞳孔,由软组织加上均匀放射的肌肉构成,能够形成完完全全圆形的孔。
但镜头的光圈,不能像人的瞳孔一样,形成完全纯粹的圆形光圈。
镜头光圈,都是由很多叶片构成的。
我们知道,圆周率的计算,在中国古代,就是利用多边形来计算的。
光圈也是这种原理,多边形的边越多,这个多边形就越接近圆形。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镜头的宣传资料里有写镜头的光圈叶片有多少,一般来讲,多数是7片和9片的,曾经有5片叶片的光圈,也有12片叶片的光圈。
光圈叶片越多,说明光圈越接近圆形,拍出来的照片中,虚化的背景部分的光斑就越接近圆形,虚化与清晰的过渡就越自然,当然相片也就越好看。
上图中的光圈,是很小的光圈了。
光圈的大小,有一个数值来表示,我们叫做光圈值。
光圈值一般是大于1的数字,光圈值越大,光圈越小。
镜头上,差距一倍的光圈值表示了3倍的光线数量(光量)差距,也就是说,2.8光圈值的光量,是5.6光圈值的光量的4倍。
上图这个镜头,图中所示的光圈值是16,而这个镜头的最大光圈值是2,之间有7倍的差距,因此,光圈值2的光量,是光圈值16的光量的64倍。
(注)
我们再来看两张照片,就可以印证这个关系了。
下图是以F2.8的光圈拍摄的,快门速度为1/20秒。
下图是以F5.6的光圈拍摄的,为了保证同样的曝光,获得同样的光量,快门速度延长了四倍,变成了1/5秒。
这4倍的快门速度,就反映了4倍的光亮。
注:
首先,一个小常识,A与B差距3倍,即A是B的4倍。
然后,光圈值越小,光圈越大,进光量越多。
最后,4的光圈值是2的光圈值的2倍,因此光圈值为2的光圈所接收的进光量就是光圈值为4的光圈所接受的进光量的4倍,也就是2的平方。
)
3.变焦和对焦
对于镜头来讲,还有一个人眼无法比拟的功能,就是变焦。
这里,先提一提一些常识。
人两只眼睛加起来的视野,基本上是略略超过180度的,但是人两只眼睛能看到的清晰范围,则是镜头在35mm画幅(也就是普通胶卷一张底片的画幅)下的50mm的焦段所拍出来的范围,因此,50mm,就是镜头的标准焦段,也就是和人眼感受基本相同的焦段。
今天讲座里我拍的所有的照片,都是用50mm的标准焦段拍摄的。
由此,比50mm这个焦段更广的焦段,也就是比50mm更小的焦段,如常见的40mm、35mm、28mm、24mm等,就是广角,在相机上以W(wide)来表示。
而比50mm更窄的焦段,也就是比50mm更大的焦段,如常见的100mm、200mm、400mm等,就是望远,以T(telescoping)来表示。
不同的焦段就像不同的相框,将人眼看到的清晰范围的场景进行延伸或者裁切,因此,广角拍出来的图片比人眼看到的清晰范围更大更宽,望远拍出来的图片比人眼看到的清晰范围更小更窄。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50mm标准焦段拍出来的图片,不管图片中是否全部清晰,整张图片的范围和人眼看到的清晰范围是一致的,切忌用50mm焦段拍出来的图像的清晰部分与人眼看到的清晰范围比较。
而照片中的清晰部分,就是和对焦分不开了。
对焦是指镜头利用镜片间距离的调整,来达到让图片中某一部分清晰的过程。
拍摄中,我们选择某个与镜片平行的平面进行对焦,这个平面到感光芯片的距离,就是焦距。
选择对焦的那个平面前后都有一组同样清晰的平面,叠起来的厚度,就是景深。
景深受到焦段、焦距和光圈的共同影响。
了解了以上的常识内容,我们就来看,镜头上是如何标注光圈和焦段信息的。
镜头上一般会标注最大光圈值的范围,这个范围是指,从最广的焦段的最大光圈,到最窄的焦段的最大光圈内连续变化。
比如下图中则是指,最广的5.1mm焦段,光圈最大值为2,而最窄的12.8mm焦段,光圈最大值为2.8,那么中间的焦段,最大光圈值则依次从广到窄而逐渐变大,光圈逐渐变小。
下图中的最大光圈值的范围则是从14mm焦段的2.8,到50mm焦段的3.5之间逐渐变大,光圈逐渐缩小。
而有少部分镜头,它们的最大光圈是恒定的,也就是说,最大光圈不随着焦段变化而逐渐缩小。
如下图中的镜头,就说明在任何焦段下,最大光圈值都是恒定的4。
恒定光圈的镜头制作起来较不恒定光圈的镜头更难,但好处是能够在窄的焦段也能获得和广的焦段一样大的光圈。
镜头上也会标注焦段的范围,这个范围也是从最广的焦段到最窄的焦段,但是,焦段的标注就要麻烦很多了。
为什么说麻烦,主要是因为感光芯片大小不一样。
这个问题在胶卷时代就要好很多,因为胶卷时代,绝大多数人用的胶卷都是普通35mm的胶卷,大家应该还记得小的时候在商场里买的柯达和富士的胶卷吧。
当时胶卷一张底片大小,我们称作为35mm胶卷大小,也就是现在的全幅感光芯片的大小。
而4/3系统的大小,只有全幅感光芯片面积的1/4,而普通数码,比如下图中的这款小数码相机,感光芯片为1/1.7"
,其面积大小接近4/3系统的1/5,接近全幅感光芯片的1/20,如下图:
感光芯片越小,能达到35mm胶片大小的标准视角所需的焦段也就越小。
也就是说,当全画幅感光芯片照出50mm标准焦段视角的照片,所需要的焦段也是50mm,而4/3系统只需要25mm的焦段就能拍出来,而1/1.7"
的感光芯片,只需要大约10.7mm的焦段就能拍出来。
因此,镜头上标注的焦段范围,必须换算到35mm的焦段范围,才有实际意义。
比如下图的小数码,镜头上标示的焦段为5.1mm──12.8mm,折算到35mm的焦段范围则是24mm──60mm。
而4/3系统的镜头标示的焦段为14mm──50mm,折算到35mm的焦段范围则是28mm──100mm
上图中,还能见到镜头的口径尺寸标示,这个镜头是72mm直径的镜头,这个尺寸标示方便大家购买相应尺寸的滤镜来安装。
在镜身上,我们还能看到某些镜头带有焦距窗,这就是对焦时显示焦距的窗口,上方一排黄色的是以英尺为单位的焦距值,下方一排白色的是以米为单位的焦距值。
比如下图中,拍摄物体与感光芯片的焦距约为0.5m,1.5英尺。
上图中我们还能看到调节焦段环,上面有不同焦段的数值,不过注意的是,这个焦段数值依然是折算以前的焦段值,实际使用中,我们需要自己换算为35mm的焦段值。
比如上图中,镜头现在处于14mm焦段,折算到35mm的焦段为28mm。
上图中我们还能发现少有的光圈环,这个光圈环就是调节镜头光圈大小的,上面也有光圈值供大家选择。
第三节:
机身的功能是什么?
相机机身,内置感光芯片,是接受由镜头传递进来的光线,将镜头感知的世界记录下来的部分。
然而,相机不是摄像机,相机记录的是定格的图片,是一段时间间隔内的所有光线产生的影子和画面。
为了产生这个画面,相机里就增加了一个物件,叫做快门。
事实证明,快门对于现代的数码相机来讲,是可有可无的。
绝大多数普通数码相机,机身里面并没有快门这个机械装置,而是采用了虚拟的电子快门来实现同样的效果。
但是,对于单反相机和可换镜头的数码相机而言,机械快门依然是必不可少的。
那么,快门到底是什么呢?
我们先来看单反数码相机的机械快门。
机械快门简单理解就是一个机械窗帘,通过窗帘的打开关闭,决定了感光芯片暴露在光线下的时间,也决定了感光芯片收集光线进行成像的时间,这个时间,就是快门时间。
机械快门常常放置在感光芯片前方,反光板后方,按下快门释放按钮拍摄照片时,反光板抬起,快门在相机设定的时间内打开关闭,一张照片的拍摄就完成了。
简而言之,快门就是控制感光芯片曝光时间的控制器,那么对于普通数码相机而言,通过机身内部微电脑芯片截取某段时间内感光芯片接受光线投影的画面,也就完成了一张照片的拍摄。
这就是电子快门的工作原理。
可见,电子快门不需要任何物理机械元件参与,只需要芯片计算就可以了,具有电子快门的相机,机身可以做得很小巧轻薄。
但是,为什么比较专业的单反相机和可换镜头数码相机不采用这么简单的电子快门呢?
原因是电子快门目前延迟性的毛病比较大,还不能同机械快门敏捷的反应相提并论。
所谓延迟性,就是按下快门释放按钮到启动快门的时间差。
机械快门由于不需要任何数据处理等环节,因此延迟性都是以毫秒为单位,而电子快门则要慢得多。
对于行动比较迟缓的普通数码相机来讲,快门延迟也许并无大碍,但是对于反应迅速的单反相机和可换镜头数码相机,这个延迟就比较明显了。
由此看来,相机机身的功能,最基本就是两点:
成像记录,和设定感光芯片曝光时间并予以曝光。
1.成像记录
成像记录的核心元件就是感光芯片了。
其实可以简单理解为数码化的胶卷。
目前感光芯片的种类大致分为CCD和CMOS两大类,具体的差别并不需要了解。
但是尺寸大小却是需要自己知道的。
知道尺寸不为别的,是为了知道镜头焦段的换算比例和一些成像质量上的规律。
焦段换算比例和感光芯片大小已在第二节中讲过,这里不再累述。
大家可以查询相机的说明书,便能查出或者算出这其中的大致换算比例。
感光芯片大小和成像上的规律关系大致如下:
1)越大的感光芯片,成像理论上一般越好,表现在相片杂点杂色少,也称作噪声噪点少,特别是在高感光度的时候。
不过这一点也跟像素密度有关。
比如2000万像素的全画幅感光芯片,与500万像素的4/3系统感光芯片,理论上成像质量相同。
2)越大的感光芯片,图片周边越容易出现暗影,这是由于到达大感光芯片边缘的光线相对于中央的光线大幅度减少造成的。
不过针对这一点,很多厂商通过机内微电脑系统进行了修正。
总之,数码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很多目前看上去的成像不足之处,在不远的将来,就会得到解决。
2.设定感光芯片曝光时间并予以曝光
相机机身另外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设定感光芯片曝光时间,也就是快门时间,不管是机械快门,还是电子快门,这个时间设定都是由机身决定的。
一个最基本的带手动功能的相机,应该具备快门时间设置的功能,比如下图中的快门设置转盘。
同时在镜头上设置好光圈。
然后按下下图中红色的快门释放按钮,释放快门,一张照片就拍摄完成了。
本讲总结
相机作为摄影必不可少的工具,是自己迈向摄影大门的敲门砖。
因此,了解相机的基本构成和功能则显得非常重要,也许前面的讲课有些枯燥,但却是自己不得不迈过的第一个关口,因为只有迈过这个关口了,所掌握的基础知识才能为今后的摄影能力提高起到积极有益的作用。
本讲重在了解摄影的基本工具──相机的最基本的组成和功能。
现在将以上三节的讲解要点归纳如下:
1.相机是将人眼看到的世界,通过镜头产生的不同大小的相框进行裁切或者延伸,然后将所得画面进行记录的工具。
2.相机是由机身+镜头组成的,镜头是相机最重要的部分,因为镜头掌握着光线的特性。
3.镜头的三要素:
镜片、光圈和变焦对焦。
4.镜头的功能:
接受物体反射的光线,并让其通过自身进入机身,让光线准确地落在机身的感光芯片上。
5.机身的最基本功能:
本讲复习课题:
在自己手中的相机上,寻找并观察与本讲所涉及的所有基础知识。
下一讲的内容为:
相机机身的功能调节,敬请期待,谢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摄影 教学 专题 基础 第一 认识 手中 相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