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最后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633805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40.83KB
病理最后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病理最后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病理最后复习指导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常有转移
复 发
手术切除后很少复发
手术切除等治疗后较多复发
对机体影响
较小,主要为局部压迫或阻塞作用。
如发生在重要器官也可引起严重后果
较大,除压迫、阻塞外,还可以破坏原发处和转移处的组织,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甚至造成恶病质
4.粥样硬化
AS:
血脂过多沉积于A内膜并形成坏死粥糜样物质,A硬化性疾病
病因:
脂质代谢障碍(内皮损伤)
特点:
坏死粥糜样物
好发部位:
大中A,弹力肌型A
粥表层:
纤维帽,大量胶原玻璃样变,基质,SMC
样深部:
大量无定形坏死物,胆固醇结晶,钙化
硬底周:
肉芽组织,少许F细胞,淋巴细胞
斑中膜:
SMC萎缩变薄,弹力纤维破坏
主A粥样硬化中腹主A病变最为严重
CHD临床表现:
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纤维化,冠状A性猝死
5.高血压
原发性高血压是以细小A硬化为基本病变的全身性疾病
①功能紊乱期:
血压↑,头晕,头痛
细A硬化:
主要病变特征:
玻璃样变,累及肾、视网膜
良性高血压②动脉病变期肌型小A硬化:
增生为主→左心室肥大
大A硬化:
A→粥样硬化并发.
心脏:
左心室代偿肥大
③内脏病变期肾脏:
肾小管萎缩,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原发性颗粒固肾
脑:
高血压脑病、脑软化、闹出血
视网膜:
细A硬化
6.风湿病
是一种与A群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主要累及:
全身结缔组织、最常侵犯心脏、关节、血管各处,以心脏病最为严重
基本病理变化:
1变质渗出期:
早期,结缔组织基质的黏液变和胶原纤维的纤维素样坏死
2增生或肉芽肿期:
胶原纤维之间水肿,巨噬细胞增生,吞噬纤维素样坏死物后形成风湿细胞或阿少夫细胞,聚集为阿少夫小体
3瘢痕期和愈合期:
纤维化
心脏病变:
①风湿性心内膜炎二尖瓣最常受累:
疣状赘生物(纤维素性、黏液性变性、坏死),附壁血栓(白)
②风湿性心肌炎主要累及心肌间质结缔组织:
心肌小A旁间质结缔组织发生黏液变性和纤维素样坏死,继而形成风湿小体
③风湿性心外膜炎心外膜脏层,浆液性,纤维素样性炎症→绒毛心
7.胃溃疡镜下病变及并发症
第一层:
少量炎症渗出物覆盖
第二层:
坏死组织
第三层:
新鲜肉芽组织
第四层:
由肉芽组织移行的新旧瘢痕组织
并发症:
出血、穿孔、幽门狭窄、癌变(少见)
8.大叶性肺炎的分期及各期主要病变特点(必考)
病理改变
大体改变
镜下改变
其他临床病理联系
充血水肿期
肺叶肿胀,暗红色
肺泡间隔内毛细血管弥漫性扩张充血,内有大量浆液性渗出液(红细胞、中性粒、巨噬细胞)
毒血症导致寒战、高热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
X线片状分布模糊阴影
红色肝样变期
肺叶充血,暗红色,质地变实,切面灰红似肝脏外观
肺泡间隔内毛细血管仍扩张出血,内大量纤维蛋白渗出及红细胞,纤维素丝连接成网,穿肺泡间孔与其相邻肺泡内的纤维素网相连
通气功能障碍出现缺氧、发绀,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崩解致使痰液呈铁锈色,波及胸膜时,引起纤维素性胸膜炎
灰色肝样变期
肺叶肿大,充血消退,红色渐变为灰色,质实如肝
纤维素渗出增多,纤维素丝经肺泡孔相连增多,少量红细胞
缺氧状况改善,粘液脓痰
溶解消散期
肺细胞结构及功能恢复正常、质地较软
肺腔内中性粒细胞坏死,纤维素溶解
临床症状逐渐消失
肺肉质变、胸膜肥厚和粘连、肺脓肿及脓胸、败血症或脓毒败血症、感染性休克
9.病毒性肝炎的基本病理变化及临床病理类型
(1)基本病理变化
①肝细胞变性坏死
水肿
肝细胞变性
嗜酸性样变
嗜酸性坏死
肝细胞坏死
液化性坏死:
点状坏死;
碎片状坏死;
桥接坏死;
大片坏死
②炎细胞浸润
③肝细胞再生
4间质反应性增生和小胆管增生
(2)临床病理类型
①普通型病毒肝炎:
肿大,质软,面光滑;
广泛变性,水肿为主,肝细胞质疏松淡染和气球样变,肝窦变窄,有淤胆;
肝区疼痛,SGPT(谷丙转氨酶)↑,黄疸
可转为慢性,但多数治愈
②慢性普通肝炎
轻度:
点状坏死,界板无损
中度:
肝细胞变性坏死明显,小叶结构大部分保存
重度:
碎片状坏死与大范围桥接坏死,纤维间隔分小叶
③重型病毒性肝炎
急性重型肝炎(暴发型):
肉眼:
肝体积明显缩小,被膜皱缩,质地柔软
切面呈黄/红褐→急性黄色/红色肝萎缩
镜下:
肝细胞坏死广泛而严重,肝细胞索解离,肝细胞溶解,出现弥漫性大片坏死,炎细胞浸润
临床:
黄疸,出血,肝衰→肾衰
亚急性重型肝炎:
缩小,质地软硬不一,大小不一结节
肝细胞大片坏死,有结节状肝细胞再生
10.门脉性肝硬化的病变及临床病理联系
肉眼:
早期重量加重,晚期体积明显缩小,硬度增加,切面及表面呈弥漫全肝的小结节
镜下:
①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被假小叶取代,再生肝细胞排列紊乱,体积大,核大深染,双核偶见;
②包绕假小叶的纤维间隔宽窄比较一致
临床病理:
慢性淤血性脾肿大出血倾向
门脉高压症腹水肝功能障碍胆色素代谢障碍
胃肠淤血、水肿对激素的灭活作用减弱
侧支循环形成肝性脑病
11.坏死的分类及各自病变
①凝固性坏死:
坏死区呈灰黄、干燥;
细胞结构消失,组织轮廓保存(早期)
结核病→干酪样坏死
②液化性坏死:
无定形颗粒状,不见组织轮廓(脓肿,脑软化,溶解性坏死)
③纤维素样坏死:
细丝状,颗粒状,小条块状无结构物质(免疫性损伤)
④坏疽:
干性——A阻V通,水分散失较多
湿性——凝+液化性坏死混合组织坏死并继发腐败菌感染
气性——属湿性,A阻V阻
12.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大红肾、蚤咬肾)
病变特点:
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伴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
分类:
链球菌感染后性肾小球肾炎
非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病因:
病原微生物感染(A族B型溶血性链球菌)
病理变化:
双侧肾脏轻到中度水肿,被膜紧张,表面充血,散在粟粒状大小出血点,故“大红肾”“蚤咬肾”
病变弥漫分布,肾小球体积增大,而管球细胞数增多,主要为肿胀的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并有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毛细血管腔狭窄、数量减少,内有血栓,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发生变性,肾小管管腔内可见蛋白、红细胞、颗粒等管型
免疫荧光:
肾小球基膜和系膜区有IgG和补体C3沉积
电子显微镜:
有电子致密沉积物
临床病理联系:
起病急,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儿童预后好成人差,可发展成慢性肾炎
△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快速进行性肾小球肾炎)
病变特点:
肾小球壁层上皮细胞增生,新月体形成
分类:
Ⅰ型抗肾小球基膜肾炎
Ⅱ型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Ⅲ型免疫反应缺乏性肾炎
病理变化:
双侧肾脏体积增大,色苍白,皮质表面可有点状出血,切面皮质增厚
肾小球球囊内有新月体形成,主要由增生的肾小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组成;
肾小管上皮细胞玻璃样变,萎缩甚至消失,间质水肿,炎细胞浸润,后期纤维化
见电子致密物沉积和增生的基底膜钉状突起。
免疫荧光:
Ⅰ型线性荧光,Ⅱ型颗粒状荧光,Ⅲ型无明显免疫球蛋白沉积
临床病理联系:
血尿,半红细胞管型,中度Pr尿,高血压水肿,新月体→球囊阻塞→少尿、无尿
氮质血症,肾小球纤维化,玻璃样变,肾单位功能丧失→肾衰
预后极差
△肾病综合征及相关类型肾炎
临床表现:
“三高一低”,大量蛋白尿,明显水肿,低蛋白血症,高脂血症及脂尿
1膜性肾小球肾炎:
成人30~50岁之间慢性免疫复合物性肾炎(“大白肾”)
病变特征:
上皮出现免疫球蛋白的电子致密沉积物,并引起弥漫性毛细血管壁增厚
双肾肿大,颜色苍白
电镜:
上皮细胞肿胀,足突消失,上皮下有大量电子致密沉积物,肾小球发生玻璃样变和硬化
GBM损伤严重,滤过膜通透性明显增加
2微小病变型肾小球肾炎(儿童肾病综合征)
弥漫性上皮细胞足突消失,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但肾小球上皮细胞内有脂质沉积→脂性肾病
与淋巴细胞功能异常有关
光镜下:
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内有脂滴,由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对脂Pro重吸收引起
肾脏肿胀,色苍白,切面肾皮质因肾小管上皮细胞内脂质沉积而出现黄白色条纹
3慢性肾小球肾炎(继发性颗粒性固缩肾)
大量肾小球发色很难过玻璃样变和硬化,故又称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
两侧肾体积缩小,表面呈弥漫性细颗粒状,切面皮质变薄,皮髓质分界不清楚,肾盂周围脂肪增多
嗜酸性玻璃样物质增多,细胞减少,严重处毛细血管闭塞,肾小球玻璃样变和硬化,肾炎引起高血压→肾,小动脉发生玻璃样变和内膜增厚,管腔狭窄,局部肾小管萎缩或消失,间质纤维化,常伴有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
间质纤维化使局部肾小球相互靠拢
病变轻的肾单位出现代偿性改变、肾小球体积增大,肾小管扩张,可见各种管型蛋
临床病白尿,高血压,氮质血症,水肿
理联系晚期:
多尿、夜尿、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心外膜炎,胃肠炎,左心室壁肥厚
4肾盂肾炎:
感染引起的累积肾盂、肾间质和肾小管的炎性疾病,是肾脏常见病变
A.急性肾盂肾炎:
细菌感染引起的肾间质、肾盂和肾小管的急性化脓性炎症。
1、血源性感染:
细菌入血到肾,金葡菌多见,双肾受累。
先累及肾小球及周围的肾间质肾盂。
2、上行型感染:
细菌上行到肾盂,引起肾盂和肾组织炎症,以大肠杆菌为主,常单侧肾受累。
肾盂粘膜充血、水肿,炎细胞浸润,肾间质内脓肿形成,肾小管内充满脓细胞和细菌,上皮细胞变性坏死。
形态学:
肾肿大,表面充血、有黄白色大小不等脓肿,切面肾髓质内见黄色条纹,向皮质延伸;
肾盂粘膜充血、出血,表面积脓;
白细胞管型尿
B.慢性肾盂肾炎:
慢性间质性炎症、纤维化和瘢痕形成,肾盂、肾盏变形。
多由急性转变而来
分型:
慢性阻塞性肾盂肾炎,慢性返流性肾盂肾炎(多见)
瘢痕肾瘢痕区:
肾盂粘膜:
增厚、坏死、鳞化、炎细胞浸润。
肾间质:
纤维大量增生、炎细胞(淋,浆,单)浸润;
细小动脉:
管腔狭窄,壁增厚。
肾小管:
萎缩、坏死,纤维化。
部分扩张,胶样管型,似甲状腺滤泡。
肾小球:
萎缩、玻变或纤维化。
部分肾单位代偿性肥大。
间歇性无症状菌尿或急性发作症状。
高血压:
肾缺血→肾素↑。
肾小管功能不全:
多尿、夜尿、低比重尿;
晚期:
氮质血症、尿毒症等肾衰竭症状
注:
以上部分整理于06临床二师姐的总结,略有修改与补充(特别是肾盂肾炎部分),大家可以自己进行总结和扩展。
以下为补充部分:
毒性和非毒性甲状腺肿的病理变化特点及区别:
一、弥漫性非毒性甲状腺肿:
甲状腺素分泌不足,促甲状腺素(TSH)分泌增多,导致甲状腺滤泡上皮增生,胶质堆积而使甲状腺肿大。
1.增生期:
弥漫性、对称性、中度肿大<
150g表面光滑
滤泡上皮增生肥大,呈立方或柱状,伴小滤泡或小假乳头形成,胶质较少,间质充血
2.胶质贮积期:
弥漫性、对称性显著肿大,200-300g表面光滑,切面棕褐色,半透明胶冻状
部分滤泡:
上皮增生,可小滤泡或假乳头形成(增生期表现)
大部分滤泡:
大量胶质贮积,上皮复旧、变扁平,泡腔高度扩大
3.结节期滤泡上皮增生、复旧与萎缩不一致,分布不均,形成结节,不对称结节状增大;
结节大小不一,境清(但无完整包膜);
切面:
出血、坏死、囊性变、钙化和疤痕形成。
部分滤泡上皮:
柱状或乳头状增生,小滤泡形成。
复旧或萎缩,胶质贮积
间质:
纤维组织增生,间隔包绕形成大小不一结节病灶
二、弥漫性毒性甲状腺肿:
血中甲状腺素过多,作用于全身各组织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临床上称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简称“甲亢”
临床表现甲状腺肿大基础代谢率和神经兴奋性升高突眼性甲状腺肿(1/3)
弥漫、对称增大(为正常的2~4倍)光滑、质较软;
灰红呈分叶状、胶质少,肌肉状
以滤泡上皮增生为主,呈高柱状或乳头状,并有小滤泡形成,滤泡腔内:
胶质稀薄,滤泡周边吸收空泡,间质:
血管丰富、充血,淋巴组织增生
滤泡上皮细胞胞浆;
内质网丰富、扩张;
高尔基体肥大;
核糖体增多,分泌活跃;
滤泡基底膜上有IgG沉着。
糖尿病的分类、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原发性
1、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型):
在遗传易感性的基础上,由病毒感染等诱发的针对胰岛B细胞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患者体内可测到胰岛细胞抗体和细胞表面抗体,血清中抗病毒抗体滴度显著↑,证实与特殊的HLA有关;
中国人糖尿病易感基因HLA-DR3和DR4分布频率高。
青少年发病,病程短,发病急。
2、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I型):
病因、发病机制复杂,不清楚可能与肥胖有关:
组织胰岛素受体数量相对减少(组织对胰岛素不敏感所致),胰岛素相对不足等,目前认为II型的遗传易感性要强于I型,但其机制更为复杂,不清。
不发生胰岛B细胞的自身免疫性破坏。
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为主伴胰岛素抵抗
Ⅱ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4个阶段1、遗传易感性:
多基因变异,异质性。
环境因素:
老龄化、生活方式变化和肥胖2、胰岛素抵抗及胰岛素分泌异常:
胰岛素抵抗,高胰岛素血症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异常:
早期分泌相减弱或缺失,第二时相分泌高峰延迟(餐后低血糖)。
3、糖耐量减低(IGT)/空腹血糖调节受损(IFG)4、临床糖尿病
二、继发性
伤寒、性病、阿米巴的病因、病理变化;
结核和菌痢的病因、分类及各自的病理变化
结核病:
由结核杆菌(tuberclebacillus)引起的一种慢性肉芽肿病,见于全身各器官,肺结核最为多见
基本病理变化:
1.以渗出为主的病变:
早期或免疫力低,菌多、毒强,或变态反应强。
病理:
浆液性或浆液纤维素性炎,结核菌多。
好发部位:
肺、浆膜、滑膜和脑膜等。
转归:
完全吸收痊愈;
转变为增生或坏死性病变。
2.以增生为主的病变:
菌量较少,毒力较低或人体免疫反应较强;
形成结核结节(tubercle,结核性肉芽肿)。
单个结节不易看到,常3-4个结节融合成界限清楚、粟粒大小、灰白半透明或灰黄色,微隆起。
中心:
干酪样坏死;
中间:
上皮样细胞和郎汉斯巨细胞;
外围:
淋巴细胞、浆细胞及少量纤维母细胞。
3.以坏死为主的病变:
菌多、毒强,抵抗力低或变态反应强。
病理改变:
干酪样坏死,由渗出和增生。
大体:
淡黄色、均匀细腻,质实,似奶酪。
红染无结构的颗粒状物含有大量结核杆菌,是结核病蔓延扩散来源
原发性肺结核病
原发灶大体:
一或多个,位于肺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近胸膜处,圆形、1cm左右、色灰白
早期渗出性改变→干酪样坏死,周围结核性肉芽组织
肺原发综合征:
肺的原发灶;
淋巴管炎;
肺门淋巴结结核
继发性肺结核
1.局灶性肺结核:
早期病变肉眼:
肺尖下2-4cm,直径0.5-1cm,界限清楚,有纤维包裹,右肺多见。
增生为主,中央为干酪样坏死
多无症状,属非活动性结核病
转化:
免疫力强→纤维化、钙化→痊愈;
免疫力低→→浸润型肺结核
2.浸润型肺结核最常见,活动性,多见于青年肉眼:
中央坏死区,病灶周围炎包绕
以渗出为主,中央干酪样坏死,周围炎性渗出
结核中毒症状,咳嗽、咯血等X线:
锁骨下边沿模糊的云絮状阴影
3.慢性纤维空洞型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的晚期类型:
一个或多个厚壁空洞;
同侧或对侧肺组织见新旧不一大小不等病灶;
后期肺组织破坏严重→广泛纤维化、胸膜增厚、粘连→肺缩小变形→肺功能↓;
厚壁空洞:
一个或多个,大小不一,形状不规,多位于肺上叶,壁厚>1cm、周围肺组织纤维化。
洞壁分三层内层:
干酪样坏死物,含菌;
中层:
结核性肉芽组织;
外层:
纤维组织
4.干酪样肺炎:
急重,病死率高,机体免疫力低,并对结核菌超敏反应过高
肿大变实,切面呈黄色干酪样,急性空洞形成
肺泡腔内大量浆液纤维素性渗出物,有巨噬细胞等,广泛的干酪样坏死
5.结核球(结核瘤tuberculoma)浸润型肺结核坏死灶纤维包裹、空洞内坏死物填充、多个干酪样坏死灶融合并纤维包裹
多为一个,常位于肺上叶,直径2-5cm
X线有时难与周围性肺癌鉴别;
抗结核药效果不佳,多采取手术切除
6.结核性胸膜炎
①湿性结核性胸膜炎:
渗出性病变-浆液纤维素性炎→胸水或血性胸水。
多由原发灶或肺门LN病灶中的病原菌播散至胸膜所致,多见青少年
②干性结核性胸膜炎:
病变以增生为主。
胸膜下TB病灶直接蔓延所致→局部胸膜纤维化、增厚、粘连
二、血源性结核病
1.全身粟粒性结核病临床:
凶险,严重中毒症状:
高热、衰竭、烦躁不安等
各脏器密布大小一致、分布均匀、灰白带黄色、圆形、界限清楚的小的结节
主要为增生性病变,也可为渗出、坏死为主的病变
2.肺粟粒性结核病
来源:
1)肺门或纵隔淋巴结坏死→附近大静脉→右心和肺动脉→双肺
2)全身粟粒性结核病一部分
与全身粟粒性结核病相似,分为:
急性、慢性和亚急性
3.肺外器官结核病原发性肺结核→血源播散→肺外器官→结核病灶恶化进展→肺外结核
肠结核病;
结核性腹膜炎;
结核性脑膜炎;
泌尿生殖系统结核病;
骨与关节结核病;
淋巴结结核病
伤寒又伤寒杆菌引起的,单核巨噬系统和巨噬细胞增生为主的急性传染病,主要累积回肠末段,临床主要表现为:
体温成梯度升高,精神萎靡,脉搏迟缓,WBC减少。
病变主要累积全身MPS,尤其是肠道淋巴组织、肠系膜淋巴结、肝脾骨髓。
增生的巨噬细胞尤以吞噬红细胞最为显著,称为伤寒细胞。
伤寒细胞聚集成团,形成小结节,称为伤寒肉芽肿,或伤寒小结;
是伤寒的特特征性病变。
1、肠道病变:
分为四个时期,每期约持续一周。
①髓样肿胀期:
回肠下段淋巴结肿大突起于粘膜表面,灰红色质软,脑回样隆起。
②坏死期:
淋巴组织中部坏死,并融合扩大,形成溃疡。
③溃疡期:
坏死组织崩解脱落,形成椭圆形与长轴平行的溃疡。
④愈合期:
坏死地部长出肉芽组织填平溃疡,溃疡边缘上皮再生覆盖。
2、其他MPS病变:
肠系膜淋巴结、肝脾骨髓器官肿大,镜下伤寒肉芽肿和灶性坏死。
3、其他脏器病变:
①心肌纤维水肿②肾小管上皮水肿③皮肤红色小斑丘疹——玫瑰疹。
菌痢:
由痢疾杆菌引起的,局限于结肠,大量纤维素性假膜渗出为特征的肠道传染病。
病变重要发生在大肠,以乙状结肠和直肠为重。
1、急性细菌性痢疾:
早期呈卡他性炎症,随后发展为假膜性炎:
粘膜表层坏死,渗出物中出现大量纤维素,后者与坏死物,大量中性粒细胞,红细胞,细菌构成假膜。
假膜脱落后,形成地图状溃疡,溃疡多较浅表,很少穿过粘膜肌层。
2、慢性细菌性痢疾:
多由急性菌痢转变而来,肠道病变此起彼伏,新旧并存;
由于修复反复进行,导致溃疡边缘不规则,粘膜过渡增生形成息肉。
溃疡多深入肌层,底部高低不平,有肉芽组织和瘢痕组织,肠壁不规则增厚、变硬,严重时引起肠腔狭窄。
3、中毒性细菌性痢疾:
肠道病变不明显,全身中毒症状严重(休克、呼吸衰竭)
梅毒:
由梅毒螺旋体(苍白密螺旋体)
基本病变*
1、灶性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及小血管周围炎——各期梅毒:
小动脉内皮及纤维细胞增生,管腔狭窄;
围管性单核、淋巴、浆细胞浸润
2、树胶肿(梅毒瘤)——第三期梅毒。
灰白、韧而有弹性,质地如树胶:
结核样肉芽肿,闭塞性小动脉内膜炎和动脉周围炎。
部位:
任何器官,常见于皮肤、粘膜、肝、骨和睾丸
后天性(获得性)梅毒*
第一期梅毒,传染性+第二期梅毒,传染性早期梅毒,青霉素敏感
第三期梅毒,内脏梅毒抗生素治疗无效病死率高
一期(约10-90天,3周左右潜伏期)大体:
侵入局部充血、水疱、溃破→溃疡(下疳chancre)(质硬,底洁,边缘耸起、无痛→硬性下疳)
阴茎冠状沟、龟头、阴唇、宫颈;
1/10生殖器外如唇、舌、肛周另见局部淋巴结肿大
溃疡底部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血管周围炎特殊染色:
螺旋体(+)PCR:
螺旋体(+)
二期(下疳发生后约7-8周)大体:
螺旋体入血→全身广泛性皮肤粘膜病变→梅毒疹
口腔粘膜-红斑、丘疹;
躯干、四肢、掌、足心-斑、丘疹;
口唇、外阴、肛周-扁平湿疣。
非特异性炎及闭塞性血管内膜炎和血管周围炎(淋、浆)→→梅毒疹
表皮增生、角化不全、丘疹融合→→扁平湿疣
其他:
见全身淋巴结肿大,少数发展为亚急性脑膜炎、虹膜炎、肝炎、膜性肾小球肾炎
三期(感染后4-5年):
破坏性病变--干酪样坏死、瘢痕形成
1.心血管梅毒梅毒性主动脉炎(潜伏达15-20年之久)
病变过程主A外膜滋养血管闭塞性内膜炎→闭塞→主A中层弹性纤维和平滑肌缺血,退性变→瘢痕;
主A外膜血管周围围管性淋巴、浆细胞浸润,管内膜增生,中层灶状微小瘢痕和淋巴、浆细胞浸润。
偶见微小树胶肿,主A中层弹力纤维组织变薄,散在瘢痕取代
大体病变:
内膜表面→树皮样皱纹;
主动脉瘤→破裂;
主动脉闭不全(瓣膜环部扩张、瓣膜纤维增生、瓣叶间分离)病变特点:
瓣叶之间绝无粘连,关闭不全不伴狭窄
后果:
左心室异常肥大和扩大→心重达千克→“牛心”死于心衰.另外,主动脉根部瘢痕→冠状动脉口狭窄→心绞痛,偶见心肌树胶肿
2.中枢神经梅毒:
中枢NS、脑脊髓膜,脑膜血管梅毒—发生于脑底部
脑膜血管周围和外膜淋/浆细胞浸润A内膜增厚脑皮质多发性梗死麻痹性痴呆;
脑膜增厚、小A闭塞严重脑皮质中央灰质缺血梗死病变处脑皮质(额叶)萎缩、颗粒状、脑室扩张巨噬细胞和皮质血管壁有含铁血素为主要特征
脊髓痨-脊髓后束的变性后束萎缩、脊髓膜厚、淋/浆浸润
3.其它器官(肝、骨、睾丸等)
阿米巴病由溶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感染人体所引起
病变部位:
主盲肠、升结肠;
次乙状结肠和直肠
病变性质:
伴组织溶解液化的坏死性炎
1)急性期病变大体:
粘膜和粘膜下大小不一的点状坏死(灰黄、针头大)大小不一口小底大的烧瓶状溃疡(潜行性溃疡)溃疡呈隧道样沟通,溃疡间粘膜反应轻微或大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病理 最后 复习 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