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采访学习题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631614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29
- 大小:53.32KB
新闻采访学习题Word格式.docx
《新闻采访学习题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闻采访学习题Word格式.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6.倒金字塔结构——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
它以事实的重要性程度或受众关心程度依次递减的次序,先主后次地安排消息中各项事实内容,犹如倒置的金字塔或倒置的三角形,因而得名。
它多用于事实性新闻
47.新闻导语——是就以简要的文句,突出最重要、最新鲜或最富有个性特点的事实,提示新闻要旨,吸引读者阅读全文的消息的开头部分。
48.直接性导语——是一种最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开门见山、简明扼要地突出表现最新鲜、最重要的事实,或最有个性特色、最具有新闻价值的内容。
它适用于时效性较强的事件性新闻。
直接性导语又可以分为叙述式、总结式和评述式等。
49.间接性导语——又称延缓性导语,是相对于直接性导语的种常用的导语形式,即导语中曲径通幽,引人入胜,间接体现新闻主题,迂回舒展地引出新闻的核心事实或新闻要旨。
可分为描写式、引用式、对比式、设问式等
50.新闻典型——是指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既能反映同类事物本质,又具有体现党的方针、政策的鲜明个性特点的人和事物的报道。
51.隐性采访——也称秘密采访或暗访,指新闻记者由于某种原因而不公开身份的采访。
它是与显性采访相对而言。
这种采访的优点是不会因为记者的采访而改变采访对象活动的原貌。
52.新闻文风——文风是指人们在写文章、说话时表现出来的风格和风尚。
新闻文风是人的思想作风在新闻写作上的反映,是人们运用新闻报道手段表现的格调、情趣和作风。
53.“无冕之王”——又称第四等级。
西方新闻界自诩记者为“无冕之王”,意思是说记者享有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特殊地位。
其实,在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段新闻媒体大多属于垄断资本所有。
从根本上说,他们都有是为垄断资本利益服务的,记者不可能摆脱这种格局。
54.采访札记——是记者将采访中所见、所闻、所感摘要记录下来,加以公开报道的一种新闻边缘体裁。
其题材范围较小,着眼点在于交流信息,推动工作。
主要作用有:
阐明新情况、新问题、以及匡正视听、明辨事非和提醒注意等。
55.解释性报道——又称解释性新闻、分析性报道。
侧重于说明新闻事实的来龙去脉,阐述事实发生的原因、结果以及相关事物之间的联系。
、名词解释:
(1)中国新闻奖:
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全国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是中宣部批准设立的全国性常设新闻奖。
该奖于1990年首次评选,每年评选一次。
【注意】另外还有“长江新闻奖”(颁给记者)、“韬奋新闻奖”(颁给编辑)。
(2)什么是新闻线索?
答:
新闻线索是指可能成为新闻的某种事实所传播的信息,是已经、正在或将要发生的新闻事实所发出的信号。
(3)什么是硬新闻?
硬新闻是指关系国际民生,以及老百姓切身利益的新闻。
【特点】时效性、严肃性、重要性。
(4)什么是合成采访?
合成采访是指一家新闻单位派出多名记者组成记者组或记者团,围绕某个问题或事件分头采访的新闻采访方式。
(5)什么是巡回采访?
巡回采访又叫游动采访或旅行采访,是记者按照预定设计好的线路,对沿途与采访主体有关的情况进行的采访。
(6)《实际应用新闻学》的作者和主要内容?
《实际应用新闻学》于1923年出版,作者是邵飘萍,此书是我国第一部新闻采访学专著,是全国新闻采访学开始形成的标志。
(7)什么是新闻敏感?
在新闻界,新闻敏感又称为新闻嗅觉或新闻鼻,指记者发现、判断事实是否有新闻价值的能力。
(8)什么是软新闻?
软新闻是指赋有人情味、知识性、趣味性的新闻,它没有明确的时间界定,多数属于延缓性新闻。
(9)什么是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是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报道新闻,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行的一项调查研究活动。
(10)什么是隐性采访?
隐性采访是指由于特殊原因而不能公开记者身份,不表明采访原因的采访活动。
(11)什么是静态采访?
静态采访是指记者在正式进行采访之前的准备工作。
二、简答题:
(1)新闻采访的基本环节有哪些?
①明确报道思想;
②掌握新闻线索;
③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④采集加工材料;
⑤提炼新闻主题;
⑥做好采访记录;
⑦认真核实材料。
(2)采访前记者如何做好临时性的准备工作?
①要明确采访的目的;
②熟悉、研究采访对象;
③学习、充实有关知识;
④制定采访计划;
⑤做好采访心理上的准备;
⑥做好采访事务方面的准备。
(3)现场观察的优点是什么?
①能够直接获取第一手资料,验证间接材料;
②能够直接获取活生生的细节材料;
③能够产生激情和独到见解;
④能够把“死”材料变成“活”材料;
⑤能够赢得时间,提高新闻的价值;
(4)获取新闻线索的途径有哪些?
①从党委政府部门或单位组织获取线索,特别是公安、消防、医院等部门;
②从新闻线人那里征集新闻线索;
③通过各种会议收集线索;
④善于从各种媒体获取线索;
⑤从新闻发布会上获取线索;
⑥从日常生活中捕捉线索。
(5)培养和锻炼新闻敏感的途径有哪些?
①关键在于提高政治敏感;
②增强责任感是基本途径;
③养成随时随地采访的职业习惯;
④广泛地积累知识、积累思想。
(6)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是怎样的?
①新闻价值反映新闻传播的一般规律,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和普遍性,基本上为各国所通用。
只是在事实选择时受到阶级性的制约。
新闻政策随着国家政治、法律制度的变化而变化,具有多变性。
②【新闻价值与新闻政策的关系】新闻能否报道要用新闻价值来衡量,要符合新闻政策,如果两者发生冲突,最终应以新闻政策为依据。
三、论述题:
(1)报道思想对记者的重要意义?
怎样才能明确报道思想?
【定义】所谓报道思想,是新闻机构在一定时期或阶段内组织新闻报道的知道思想。
【意义】①记者对报道思想的明确有利于增强其新闻敏感性,增强采访活动的目的性、计划性、主动性;
②有利于使记者自身的采访活动与整个形式的发展吻合起来,形成合力;
③有利于记者保持清醒的头脑,从全局来思考问题,并且能够从全局来权衡某个事物的意义。
【怎样明确报道思想】简单讲,就是要一学二摸三务虚。
具体来讲有以下三点:
①记者要及时地学习党和政府的新政策、新精神,真正明白党和政府要抓什么、为什么、着急什么;
②注重了解社会情况,看看广大干部群众在想什么、有什么要求和愿望;
③将政策、情况和编辑部制定的报道思想结合起来,进一步地分析、思考,“悟”出道理。
(2)开放式与闭合式提问各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定义】①开放式提问:
即一种提问提得比较抽象、概括,问题的口子是敞开的,范围很大,使得采访对象回答起来有相当大的回旋余地的提问方式;
②闭合式提问:
即一种提问提得比较具体、集中,问题的口子是封闭的,范围有严格的限制,采访对象往往要做明确的回答的提问方式;
①开放式提问:
【优点】①问题问的比较自然、缓和,有利于创造融洽的谈话气氛;
②对方回答起来比较自由,容易谈出一些宏观性的材料,也可能露出一些有价值的“话头”;
③记者提问比较容易。
如果遇到不太了解的采访对象,这类问题可以“投石问路”,也可以先救救急,赢得一点思考的时间;
【缺点】①问题提得一般化,采访对象容易泛泛而谈;
或者感到问题太大,不知道从哪里回答才好;
②问题的焦点不集中,记者和采访对象的联系比较松散,对方不容易说出心理的话,采访也不容易深入;
【优点】①问题明确,容易得到采访对象的具体问答,容易获得有价值的材料;
②问题的焦点集中,也容易谈得深入;
【缺点】①提问有点单刀直入,甚至有点尖锐,如果掌握的不好,会影响谈话的气氛;
②如果记者对问题选择不当,或者漏掉某些问题,都会影响对全面情况的了解;
四、实践题:
(1)编写采访内容;
(2)撰写采访提纲:
①新闻报道的思想;
②设计采访路线(具体时间、地点);
③具体采访哪些人、问哪些问题;
④需要采集哪些资料;
⑤做哪些物质上的准备。
1、受众定位:
就是确定媒介的目标受众,是在对媒介市场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媒介产品的市场占位作出决策。
2、媒介的风格特色:
指媒介产品的整体结构、传播内容、传播方式和外在形象等所综合表现出的格调和特点。
3、周期性报道策划:
指报社新闻采编部门对日常新闻报道的一种常规性策划,策划的时间具有周期性特点,如季度、月、周等进行的报道策划,均属此类。
4、调查法:
调查法是新闻编辑针对新闻稿件中有关事实表述中存在的疑点,对当事人或知情者进行调查核实的一种改稿方式。
5、准确:
指构成事实成分的名称、时间、地点、数字、引语等都必须准确无误。
6、第一手材料
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
第一手材料具有实证性、生动性和可读性的优点。
7、新闻价值:
新闻价值是记者、编辑选择和衡量新闻事实是否值得加以报道的一种客观标准,即事实本身所具有的足以构成新闻的特殊素质的总和。
是新闻商品化、产业化的必然产物。
8、新闻敏感
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
通常指新闻记者及时识别新近发生的事实是否具有新闻价值和宣传价值的能力,即记者的感官和大脑对新闻人物、新闻时间、新闻事实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宣传价值的敏锐、迅速的感知能力和判断能力,是一种多方面的综合性的能力,是一个记者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
它是一种职业敏感,是一种顿悟性的思维活动,是记者政治水平、理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综合表现。
9、倒金字塔结构
也称“倒三角”结构,是消息写作中最常用的一种结构方式。
它多用于事实性新闻。
10、新闻采访
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1.新闻线索——也称采访线索、报道线索,是指为新闻采访报道提供有待证实、扩展和深化的讯息,给新闻记者提示新闻的所在,新闻采访的方向。
2.新闻与事实——新闻来自事实,由事实构成,是事实的记录和再现。
事实第一性,新闻第二性,一个是源,一个是流,先有事实后有新闻,再者的关系不容分离,更不容颠倒。
3.新闻采访——新闻采访是指记者和其他新闻工作者,为完成报道任务或了解某些情况,围绕采集新闻事实材料而进的一项特殊的调查究活动
4.第一手材料——记者不经过任何中转环节直接从他要报道的事实那里得来的材料,包括记者的直接观察和物证材料。
1、新闻采访与新闻写作是什么关系?
答:
唯物主义认为,存在决定意识,事实是第一性的,新闻是第二性的,新闻报道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
对于新闻采访写作来说,采访是了解事实,写作是反映事实,两者都是第二性的。
然而在具体过程中,采访决定写作。
这是因为:
第一,新闻采访先于新闻写作。
只有通过新闻采访才能获得新闻材料,也只有掌握了新闻村料才会有新闻写作。
第二,新闻写作是新闻采访的结果和归宿。
新闻写作,不能凭主观意志去“合理想象”,把没有采访到的东西写进新闻作品之中,而应如实地将采访到的事实充分而准确地反映出来。
第三,从采访到写作,是记者对客观事物进行调查研究的一个完整的过程。
记者采访时要考虑到写作,这不仅可以使采访更有目的地深入进行,而具也能更好地为写作服务。
写作是采访中调查研究的继续,是采访的深化和最后完成阶段。
所以,任何“重写不重采”或“重采不重写”的思想和行为都是不对的。
只有正确地看待采访和写作的关系,记者才有可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
2、新闻采访活动的性质是什么?
采访过程是怎样的?
新采访活动的性质可从不同角度去理解。
从认识角度讲,它是记者认识和反映客观事特的一种活动。
从具体的工作业务角度讲,它是记者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完成了从实际中来,并为到实际中去作好准备的工作过程。
从新闻学的角度讲,它是一种适应新闻工作要求的特殊的调查研究。
它的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按照唯物辩证法的要求,去认识和采集重要的新闻材料。
采访活动的这种性质,对采访活动起着支配的作用,并使采访活动的过程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从实践看,新闻采访活动的一般过程是:
记者依据一定的新闻线索,有所准备地深入实际和群众,通过一定的活动方式和使用某种手段,从现实中发现新闻材料、挖掘新闻的意义,并迅速、及时地加以搜集和核实,从材料、观点、角度先进方面,为从事某种新闻体裁的写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然,这里说的是一般的过程。
由于采访的对象不同、内容不同,宣传报道的任务和写作体裁要求不同,新闻采访活动的具体过程也会相应地有各种不同的变化和表现。
3、新闻线索从何而来?
新闻线索的来路概括起来有三条:
*一是来自上面的,二是来自下面的,三是记者通过调查发现和挖掘的。
第一条来路是指有关领导机关或编辑部送给记者的新闻线索。
这类线索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新闻价值,因为它从客观实际中来,又经过有关领导机关或编辑部初步衡量与审核。
记者应当认真对待这种新闻经索但不能把这种线索当作固定不变的框框。
记者应当主动与有关领导机关和编辑部联系,从他们那里获得可供采访的新闻线索,不能当“老等”,否则工作就会陷于被动局面。
*第二条来路是依靠广大通讯员和读者提供新闻线索。
这是一条重要的新闻线索来路。
首先,记者从上头得到的线索总是不多的;
其次,一家新闻单位的记者有限,记者的活动面和时间、精力有限,全靠记者自己去发现新闻线索,就可能有不少“新鲜的活鱼”漏网。
为此,记者应当设法使这条来路畅通,加强同社会各方面的联系,广交朋友,建立通讯网,使自己成为一个小小的社会情报的中心,新闻线索会源源而来。
*第三条来路是记者通过种渠道去挖掘新闻线索。
挖掘新闻线索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一是认真研究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领导人的讲话和编辑部的报道计划,明确采访方向和报道意图。
二是记者通过广泛深入的社会活动,处处当“有心人”,从直接观察和“每事问”中获得新闻线索。
三是记者通过对情况的积累,密切注视事态的发展和变化,从中获得新闻线萦。
四是通过参加各种会议,或翻阅来自各方面的书面材料,从中寻找和发现新闻线索。
五是对已发的新闻,进行追踪采访,从中发现新的线索。
六是从大量的群众来信来访中发现新闻线索。
*记者在以上三个方面所下的功夫越多,他所获得的有价值的新闻线索便会越多。
特别是从第三条来路得到的新闻线索,记者的感受一般都比较深,采访的目的也比较明确,因而较有把握取得好的采访成果。
4、采访前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
根据中外记者的经验,采访前要做好两种准备工作:
一种是经常性准备工作,一种是临时性准备式作。
经常性准备工作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理论政策上的准备。
你是搞经济报道的记者,就要熟悉经济理论和党的经济政策;
你是搞文教报道的记者,就要熟悉文教理论和党的文教政策;
你要到特区采访,就要熟悉党的特区政策;
你要到少数民族地区采访,就要熟悉党的民族政策,等等。
这种准备要靠经常的学习和积累,不是一朝一夕所能秦效的。
二是资料上的准备。
你是搞哪一方面报道的记者,就要有哪一方面的资料积累。
这样,一旦有了新闻线索,就能够迅速判断这一线索的新闻价值如何;
同时在稿件中将你掌握的资料作为背景材料写进去,以提高稿件的可读性。
有了资料积累,还可避免报道失实。
临时性准备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确实报道目的;
二是设计报道方案,包括选择采访对象、确定采访方式、方法,拟定向采访对象提出的问题等等;
三是做好一些技术性的准备工作。
*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准备工作做得好,可以提高采访效率,提高稿件质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缺乏采访准备,盲目进行采访,就会事倍功半,或者需要“返工”,甚至采写的稿件被“枪毙”。
5、采访前怎样搜集和研究采访对象的有关材料?
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采访对象的简况。
包括性别、年龄、职业、职务、家庭情况、主要社会关系、基本的政治态度等等。
二是采访对象的专长、主要贡献或专著曾产生过什么影响,在同行中的地位,别人有过什么评价或传说等等。
三是采访对象的特点,包括性格好、爱好、目前的心理状态、是否健谈、对接受采访是否习惯、有何忌讳等等。
此外,还要分析采访对象与所采访的问题有何利害关系,是否愿意回答问题,会不会隐瞒事实真相等。
*采访前尽力熟悉采访的对象,这是取得采访成功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准备工作。
但是,这项准备工作条目那样多,怎样才能做得好呢?
主要是坚持从实际出发的原则,既要考虑不同采访对象的实际情况,又要考虑某项采访的实际需要,还要考虑做这项准备工作的客观可能性。
比如我们的采访仅是为了弄清某个人的某个问题,那么着重环绕与这个问题密切相关的方面做准备就可以了。
如果我们的采访是为了弄清某个人的全貌,自然就应尽可能搜集和研究这个人的各方面的材料。
6、怎样确定采访目的?
首先要掌握采访对象的必要材料,这是确定采访目的的基础。
其次,要对掌握的材料从它的社会属性和新闻属性两个方面加以考察,看看在这两个方面有没有什么意义和价值。
这是确立采访目的的关键。
*迅速而准确地确定明确的采访目的,是一个称职的记者具有的特殊素质。
这种素质同新闻敏感一样,也是记者政治水平和业务水平的集中表现。
因此,一个记者如果不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如果不了解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和群众的愿望,就不知道应该赞成什么,反对什么,强调什么,回避什么;
同样,如果一个记者不懂得新闻工作的原理、特点、方法及其活动规律,就无法从新闻的角度去确定该采访什么、不采访什么,该抓什么问题,不抓什么问题,也就不可能确定正确的采访目的。
由此看来,确定明确的采访目的,不是脱离实际、胡思乱想所能办到的。
7、怎样进行电话采访?
电话采访是新闻采访活动的一种简便方式,它一般用于采访比较简单的事情,更多的则用于对某次采访的内容进行补充或核对事实。
电话访问的最大特色,是以报道被采访者的话为主的,因而记者问、听、记的能力要特别强。
由于这种采访是通过电话来进行的,采访者与被采访者无法见面,因此记者提问前要有充分的准备,问题要明确,语言要简洁,层次要分明。
在听对方的回答时,要善于抓住被访者最重要、最生动、最富有表现力的话,还要听出对方说话的神态、内在的感情和真正的意思(是正面的话还是反面的、幽默的或是讽刺性的话)。
记录要快、要准确、还要记下对方的语调与感情。
电话采访的优点是省时、经济、怀念速。
它的缺点是:
第一,没有保障。
如果在访问过程中电路突然中断,或者对方不乐意接受采访而借口不在,或者记者问到要害问题时避而不答,都不能达到采访的目的。
第二,只能听声音,见不到人,记者不能观颜察色,缺乏现场感。
第三,采访难以深入,所采访复杂的事情不宜使用。
8、怎样采访突发性事件?
采访突发性事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记者一定要闻风而动,利用可能利用的最快的交通工具迅速赶赴现场进实地突击采访。
然后用最快的通讯工具电话、对讲机、无线电报话器等将消息传回编辑部,争取在最短时间内刊登(播放)出来,如果记者出发前报纸即将付印,要跟编辑部打招呼,预先留出版面或撤换别的稿件。
尤其是多家新闻单位同时采访同一突发事件时,更要讲求速度,抢先发表新闻,决不能慢慢腾腾,落于人后。
*二、一般发生突然事件的现场总是乱烘烘的,记者进入采访现场后,要保持头脑冷静,不受七嘴八舌的干扰。
要及时找到该事件的主管部门的负责人了解事件的主要精况,事件的当事人和目击者对事件可能有不同的说法,记者要根据现场观察作出实事求是的判断,决不能人云亦云。
*三、要根据突发性事件的不同性质,决定是进行公开报道,还是写内部材料。
有些不宜公开报道的、或不宜马上公开报道的,就不要公报道或马上报道。
要尊重主管部门的意见,不要为了抢新闻而不一切地报道,结果产生不良影响。
*四、对有些突发性事件,记者在发出第一篇报道后,要继续深入进行采访,进一步弄清事件的起因、性质、后果、发展情况、处理结果和经验教训等,进行连续报道。
9、采访记录的内容主要有哪几项?
采访记录的内容主要有七项:
第一,记要点。
即把重要事实、情节和密切相关的背景材料如实地记录下来。
第二,记易忘点。
通常包括时间、地点、人名、数字、有特点的人的人物语言及各类业务专用术语等。
第三,记疑问点。
把采访对象讲得不清楚、或与记者已掌握材料有矛盾的情况、事实和说法记录下来,供重点提问或进一步核实之用。
第四,记思想。
把采访对象对所提供的事实和情况的认识、见解记录下来,供记者分析采访材料时参考之用。
第五,记有价值的原话。
采访对象在回管问题时,要能说出一些能反映个性特征、或能揭示事件本质的精炼语言,记者要注意把它准确地照原话记录下来,以供写作引用之用。
第六,记眼见的材料。
即把新闻现场所见到的有特点的场景和被访者的服饰衣着、神情举止等记录下来,用于写作,可作新闻立体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闻 采访 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