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建议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630512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2.88KB
作文建议文档格式.docx
《作文建议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文建议文档格式.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前两段(或三段)从古今中外不同角度各取一个例子,紧扣观点进行正面论证;
后一段(或两段)可从反面选取事例与前文进行对比论证;
第三部分,对全文论述的观点进行总结升华,给人以完整感。
这样结构文章既简明又严谨且不呆板,还能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二、列提纲要“快”。
中考既考能力又考速度。
考场上列作文提纲,可先写出简单的结构模式,然后把可能能用上的词句和例子,如名言警句、古诗词、古今中外的事例(尤其是带有时代气息的当今事例),简省写出,只要自己看得懂就行。
写于卷面之前,可边浏览边修改,择优录用。
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一气呵成,避免文面多处涂改。
三、内容要“新”。
1、题目要新颖别致。
“题好文一半”,许多阅卷老师就是根据学生命的题目来判定他的审题能力和写作水平的。
因此,能拟一个独具特色的题目,就能以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吸引住老师的视线,分数自然偏高。
2、开头要新颖独特,结尾要深刻感人。
从题目实际出发,选取自己最拿手的文体,精心打造开头和结尾,确保获得高分。
3、素材的选取要新鲜贴切。
材料新颖又切合题意,那就能显示自己敏捷的思维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让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作文分数自然就能上一个档次。
我们要力避大众化和过于平淡的素材,要善于从现实生活、历史典故、文学名著中去搜寻别人没有用过的材料,而且要注意材料的贴切性、典型性、新颖性、多样性。
四、立意要“深”。
1、要扣命意。
高分作文必定是扣题行文的。
扣题能力其实就是审题能力,如果扣题不紧,得的分数会很低。
2、立意要有深度,要“掘地三尺”。
“千古文章意为高”,不少考生的应试作文往往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立意没有深度。
立意,我们可以从历史和文化的沃野中去找寻理论的“掘地三尺”的深度。
通过纵向和横向的比较,理想和现实的观照,偶然和必然的分析尝试辩证地寻找理性的答案。
阅卷老师一般对深具慧眼、富有哲理的作文情有独钟,给分较高。
3、立意不能浅俗,思想不要幼稚,态度不要“嬉皮士”。
每年的中考作文都有一些境界低下、思想庸俗之作。
我们要明白,中考体现国家意志,而国家意志则重在弘扬真、善、美。
有些同学喜欢唱反调,不管写什么都用调侃嘲讽的口气来写,显得很不严肃。
中考作文立意要境界高雅、胸襟阔大,力避市侩气息、低俗趣味。
五、感情要“真”。
文章不是无病呻吟的“涂鸭”,而是酸甜苦辣感情的寄托。
诚挚朴实的情感,读来是一种享受,品来是一种惬意。
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常能打动阅卷者。
要让阅卷老师感动,自己首先要投入,要动真感情。
真情实感的文章往往能得高分。
六、语言要“美”。
流畅优美的语言给人赏心悦目的感觉,这种语言能力要靠平常的努力锻炼。
无错字、病句,词句洗练流利,语脉首尾贯通,文意开合自如,是做到语言美的第一关。
词语生动、句式灵活、文句有意蕴是语言美的真正体现。
作文的语言美,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练就:
一是恰当引用古今中外名人名言、诗词名句、谚语、典故等;
二是综合使用多种修辞手法,比如排比、比喻、反问、设问、对偶、夸张等;
三是综合使用各种句式,如多用短句,变式句,倒装句,双重否定句等。
四是丰富自己的生活和文化积累。
因为“腹有诗书文自华”。
五是锤词炼句,以铺陈、抑扬、排比、反问等手法增强文章气势。
总而言之,润饰好了语言,能寓繁于简,寓抽象于具体;
能使文句更形象生动,更含蓄幽默,更有意蕴;
能使文意更鲜明突出,更富有哲理,更耐人寻味。
七、文面要“洁”。
文面如人面,它是敲开阅卷老师心扉的第一块砖。
中考阅卷时间紧,天气又热,评卷老师每天面对电脑屏幕,心态很微妙。
字迹清楚、端正,字体美观大方,无明显涂痕的试卷,能立即获得评卷老师的好感,这样一来印象分就高了。
试想:
一份字迹潦草、卷面不整洁的试卷出现在工作强度极大又十分疲累甚至有点焦躁的你的面前,你岂愿卒读?
太潦草的作文,往往只看了首尾,可能三类作文偏下的分数就出来了。
当然,我们所写之字不一定是练过书法的(练过当然更好),而只是要求所写之字大小一样,一笔一画认真书写,不潦草,不涂改(实在需要修改时也应用笔轻轻划去,切不可重重涂写,乱打*),要让阅卷老师知道你所写的字是什么字,以求一个整体效果。
这里所谈的中考作文七“要”,多少有一些“急功近利”、“离经叛道”的味道,但它确实是获取应试作文高分的有效策略。
希望初三学子予以重视,针对自己的实际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使作文复习备考更具针对性,也更富有成效。
三招教你写考场文化作文
什么是文化作文?
我们先来看2008年上海高考一篇以“他们”为题的优秀考场作文片段。
正如严复译《天演论》时讲的:
“自我”的形成有赖于
“他者”的目光。
文化也是这样,跳出“我们”的圈子好好打量一番“他们”,其实也是对“我们”自身的反省与估量。
我读《西方哲学史》,发现中国的哲学重实用而轻思辨。
亚里士多德开讲逻辑学的时候,有人问他:
“这有什么用?
”亚里士多德马上扔给他一枚金币,用嘲弄的口吻对大家说:
“这位先生想从学问里捞些好处哩!
”同样法拉第在演示电磁感应实验的时候,有贵妇人问:
”法拉第马上反问:
“那婴儿有什么用?
”西方人的思维习惯是,对于一个新理论,首先要不惜一切弄懂它,至于有没有用暂且不论,而大部分中国人则不是这样。
如果一个人研究一件东西却讲不出有什么用,就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大半本《西方哲学史》都在论证“上帝存不存在”,而大半本的《中国哲学史》都是在讲人该如何遵守伦理道德。
因为上帝是无用的,而道德是有用的!
而事实证明,这种思辨精神的缺失对于中国的近代乃至现代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文章将“他们”定格为西方的思想家,反思中国与西方之间的种种不同,视野开阔,眼光独特,不同凡响。
文章从哲学、科学、文学等多个角度比较中西文化中思维方式的不同,最后归结出要汲取各国不同文化精华完善中华文明的宏大主题。
这篇作文我们可以称之为“文化作文”,并且据此概括出“文化作文”的几个主要特征:
①题材直接涉及人类的文化现象或在观照社会生活时能够剖析其中所蕴涵的文化因素;
②文章以弘扬人文精神、倡导人文关怀等为主题;
③文章具有思辨色彩,有一定的理性思维元素;
④文章的语言具有比较明显的“书卷气”,有文采。
当然,由于考场作文时间有限,中学生阅历也有限,上述几点,只要初步具备,就可以判定其为“文化作文”了。
高中语文课程目标中指出:
高中生应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
实际上,近年许多高考作文命题已有这方面的导向,如“行走在消逝中”“记忆不会风化”“山的沉稳,水的灵动”等。
至于北京卷的“北京的符号”,更是明确要求考生关注文化生活,剖析文化现象。
高考作文评分的“发展等级”,实际上也是对写“文化作文”的鼓励与肯定。
这里仅就中考时的临场写作方法提几点建议。
1、取名家思想精髓,立文章筋骨。
中学生的世界观还在形成过程中,如果要求他们有“深刻思想”,几乎是苛求。
但是中学生完全可以把在课内外阅读中见到的名家思想化为自己考场作文的筋骨,而另外采用材料加以表达。
如2008年福建卷的作文命题,要求考生就三个人在商店各自买了果汁、咖啡以及矿泉水的材料,自选角度,自定立意作文。
下面这篇优秀考场作文立意的
灵感,与高中教材中冯友兰的哲学随笔《人生的境界》不无关系;
而其结尾所引
禅师的语录,也极可能是在平时已留心并在考场信手拈来成为自己文章主题的。
三个人走进商店,各自买了果汁、咖啡以及矿泉水,原因是他们各自喜欢甜味、又苦又甜的滋味以及淡淡的感觉。
让我们来设想一下,假若三位顾客年岁相异,恰为少年、中年人和老者。
那么该是少年喜欢那甘甜,中年人喜欢品尝那甜苦之味,老者享受淡淡之醇吧。
将这三味推之于人生,不亦妙乎?
我们在世上走着,都要经历少年、中年及老年三个阶段。
从少年到中年的蜕变,从中年至老年的风化,不只是身体的成长衰老,更是心智的成长,心境的渐变。
人生必然是这样,渐行渐远。
有言曰:
少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中年看山不是山,看水亦非水;
老年看山还是山,看水仍是水。
此言得之。
人生就是从单纯到
复杂,又归于平静简单的周而复始。
而我们要做的,是享受每一种滋味,感受每一种境界,并且在这个过程中,提纯生活之意义。
2、取其他学科资源,成作文“大餐”原料。
许多学生感叹作文时没什么可写,许多教师阅卷时也深感多数作文内容贫乏,材料或习见或雷同———屈原、陶渊明、李白、苏东坡几乎成了中学生作文时每举例必出场的“四大天王”。
分析内容贫乏的原因,人们大都以为是缺少丰富阅读实践所致。
其实,任何学科知识储备都足够用于作文,问题在于不善于开动脑筋,调动其他学科的资源而已。
例如,2008年浙江高考作文命题,要求考生在“触摸都市”或“感受乡村”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显然,如果城市学生写都市,农村学生写乡村,都不缺乏生活体验。
大多数学生很可能也就以此为作文题材了。
但是如果能够调动地理、历史等人文学科的知识储备,文章不仅将会以一种开放的眼光独领风骚,而且其中的文史知识亦构成“文化作文”的形态特征。
下面这篇优秀作文的前半部分所写内容,相信至少高中文科学生大多知晓,只是没有“见机行事”罢了。
这篇作文的成功还与后半部分建立在自己感受基础上的深入思考有很大关系,但是如果没有文史方面的材料,就不成其为“文化作文”。
风情各异的城市,是人类历史进程的结晶,彰显古今中外超凡而不朽的智慧,见证与记录着文明社会的兴衰起落———一个个曾经盛极一时的王朝都在各自的都市中留下了永恒的印记。
雄伟的罗马城至今仍然屹立在亚平宁半岛的中部,用它那精妙绝伦的建筑与令人惊叹的壁画,诉说着古罗马帝国曾经称霸地中海的辉煌。
壮丽的长安城、幽雅的北京城、神秘的开罗城……哪一个不是匠心独运的杰作,又有哪一个不令我们追忆昔日古文明的灿烂?
个性迥异的城市,是平凡人生活态度与情趣的反映,表现出与众不同的历史与文化。
北京人忧国忧民的大气、成都人自给自足的闲适、广州人兼收并蓄的开放、西安人安土重迁的保守,他们都有着长期形成的生活方式,这些都市人精彩而多元化的生活构成华夏大地上绝美的色彩,交汇成华夏文明和而不同、千姿百态的美丽画卷,既沉淀着五千年来厚厚的文明历史,又蕴藏着面向21世纪、走进新时代的开拓进取精神。
都市无疑是美丽的,然而它却并不完美,透过灯红酒绿的外表,我们也时常
可以见到都市人浮躁而空虚的内心。
快节奏的生活压弯了城市人的脊背,扭曲了城市人的心灵,他们习惯于将自己束缚在钢筋水泥的狭小空间里,抑或是沉湎于纸醉金迷、醉生梦死的生活中。
无尽的物质享受冲击着几千年来稳定的文明秩序,欧美的“强势文化”正以势不可当的力量席卷而来,激进的现代化意识正随之膨胀,恬静的古典气息已无处寻觅。
都市人的耳中早已不再是大唐的幽远歌声、两宋的浅斟低唱,取而代之的是节奏明快的摇滚、爵士乐;
都市人的杯中早已不再是口味清雅的绿茶,穿着金属外壳的雪碧正大行其道。
或许人类文明本就应是不断改变的,都市的生活也应如此。
但每当我透过城市那火热的外表去触及它冰冷的内心时,总会生出一丝悲凉:
一个在物质上日渐丰富,精神上却失去方向的都市,这真是我们想要的吗?
想着几千年来都市一路走来的方向,触摸着它们不断演化的轨迹,我追忆着那些遗失的美好,同时又担忧:
作为人类文化核心的都市文化,究竟应何去何从?
是在无尽的物欲中毁灭,还是在精神的涅槃中新生?
3、取多向思维之径,出个性文章新意。
如果只是堆砌材料,文章没有个性和新意,也不会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作文。
文章要想出新意、有个性,关键是思维要独特。
写作时要学会运用侧向思维、逆向思维等多向思维的方法。
侧向思维就是有别于众人习惯角度的思维方法,逆向思维就是否定既定结论或传统认识的思维方法。
2008年安徽高考作文是命题作文《带着感动出发》,下面这篇作文运用的就是逆向思维的方法,写出了新意,并获得高分。
当涓涓的清泉从唐古拉山出发,携着一路风尘奔向大海时,它感动了冰川,感动了大地,也感动着草长莺飞的阳春。
当嫩绿的新芽坚强地破土而出,头顶着娇艳的鲜花时,它感动了小溪,感动了青山,也感动着爱满天下的人间。
带着这些感动出发,明天的风光将无限。
让我们回到记忆的深处。
有一种爱叫做平凡,有一种爱叫做伟大。
汉宫深秋,静寂凄凉,百无聊赖间和亲的消息仿佛一颗巨石砸向这潭死水,泛起让人心颤的涟漪。
谁会去那儿?
天寒地冻,语言不通,习惯不同,谁会去那个不毛之地做那个无谓的阏氏?
为了大汉的天下,我宁愿将自己的一生寄予风尘蔽空的塞外———昭君这样想着,于是,她咬咬牙,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和亲之路。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也许杜甫不了解,昭君出塞带去的并不是怨恨,而是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传播文明的风俗。
_______她带着大汉朝的友谊去和亲,帮助匈奴人民改变了茹毛饮血的生活,这是怎样的勇气!
谁不为之动容?
(选自安徽高考作文《带着感动出发》)
需要说明的是,这篇作文在思维的严密性方面还有欠缺。
文章中说“为了大汉的天下”,昭君“宁愿将自己的一生寄予风尘蔽空的塞外……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和亲之路”,这似乎不是“带着感动出发”,而是带着“理智”出发了。
如果能增加一个昭君做出决定前被匈奴使者感动的细节,则更加切合题意。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作文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