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最新版高中语文 专题三 月是故乡明 文本14 我心归去学案 苏教版必修1必做练习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628047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84.62KB
新人教版最新版高中语文 专题三 月是故乡明 文本14 我心归去学案 苏教版必修1必做练习文档格式.docx
《新人教版最新版高中语文 专题三 月是故乡明 文本14 我心归去学案 苏教版必修1必做练习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最新版高中语文 专题三 月是故乡明 文本14 我心归去学案 苏教版必修1必做练习文档格式.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5)消遣:
(6)潦倒:
(7)静谧:
(8)逃遁:
(9)悲怆:
答案
(1)一概不能超出这个范围;
一概不能例外。
(2)形容闪光发亮。
(3)形容人四处漂泊,行踪不定。
(4)关心照顾。
(5)做自己感觉愉快的事来度过空闲时间;
消闲解闷儿。
(6)颓丧;
失意。
(7)安静。
(8)逃跑;
逃避。
(9)悲伤。
[对点小测] 判断下面加点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
(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
回忆就是这样的,即使是那些充满深情厚爱的回忆也概莫能外,好像脑子里有一种无意识的愈合过程,尽管我们曾痛下决心永勿忘,但它依然能使创伤愈合。
( )
答案 √
2.辨词填空
(1)融化·
熔化
融化:
(冰、雪等)变成水。
熔化:
固体加热到一定温度变为液体。
①从秋夜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时节的改换;
从归雁的队伍中,我们读出了团体的力量;
从冰雪的________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
②布鲁斯表示主要高速钢粉末冶金的过程是,加入预合金化冶炼高速钢成分粉末,经感应炉________,然后由气体喷雾造粒。
答案 ①融化 ②熔化
(2)高雅·
风雅
高雅:
高尚,不粗俗。
风雅:
《诗经》有《国风》《大雅》《小雅》等部分,后来用风雅泛指诗文方面的事;
文雅。
①该书谈寒山寺,谈七里山塘,谈沧浪亭,谈评弹,谈唐伯虎,满纸沾满了________的味道。
②肖邦的许多钢琴曲真可说是阳春白雪,确实______。
答案 ①风雅 ②高雅
(3)矫饰·
粉饰
矫饰:
故意造作来掩饰。
粉饰:
涂饰表面,掩盖污点或缺点。
①我们的社会中还存在着很多矛盾。
我们对此的正确态度是正视而不是________。
②我感兴趣的散文,首先必须是活文、有生命之文,而非死文、呆文、繁缛之文、绮靡之文、________之文。
答案 ①粉饰 ②矫饰
三、名言警句
1.课文名句
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故乡甚至是贫瘠而脏乱的。
但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
2.课外名句
(1)人类似乎不能没有依恃,没有寄托。
……一个古老的传说是,人是半神半兽的生灵,每个人的心中都活着一个上帝。
人在谋杀上帝时,也就悄悄开始了对自己的谋杀。
——韩少功《夜行者梦语》
(2)其实,真正的理想者是不要求理解的,甚至压根儿不在乎理解。
恰恰相反,如果他每天都要吮着理解的奶瓶,都要躺入理解的按摩床,千方百计索取理解的回报,如果他对误解的处境焦急和愤懑,对掉头而去的人渐生仇恨乃至报复之心,失去了笑容和平常心,那么他就早已离理想十万八千里,早已成为自己所反对的人。
——韩少功《完美的假定》
(3)远方是什么?
远方是手风琴声中飘忽的草原,是油画框中的垦荒者夕阳下归来,是篝火与帐篷的镜头特定,是雕塑般的人体侧影,是慢镜头摇出了地平线,是高位旋转拍摄下的两只白鸥滑飞,是沉默男人斜靠一台拖拉机时的忧伤远望……哦,忧伤,忧伤太好了,太揪心了,男人的忧伤简直就是青铜色的辉煌。
——韩少功《日夜书》
(4)当不了太阳的人,当一只萤火虫也许恰逢其时。
换句话说,本身发不出太多光和热的家伙,趁新一轮太阳还未东升的这个大好时机,做一些点点滴滴岂不是躬逢其幸?
这样也很好。
——韩少功《萤火虫的故事》
一、作者简介
韩少功,生于1953年,湖南长沙人,中国现代作家。
2002年4月,荣获法国文化部颁发的“法兰西文艺骑士勋章”。
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归去来》、中篇小说《爸爸爸》、长篇小说《马桥词典》、散文《完美的假定》等,还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等译著。
长篇小说《马桥词典》在2000年被推选为“20世纪华文文学百部经典之一”。
同年,作品集《山上的声音》被法国读者网评为“2000年法国十大文学好书”。
他的作品多取材于知识青年的生活和农村生活。
二、背景展示
韩少功曾去法国访问,客居在圣·
纳塞尔市。
一个人身在异国他乡,离开了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了自己熟悉的人群,离开了自己的文化,特别是离开了自己的母语,使作者生出了一种强烈的孤独感。
归国之后,韩少功将自己在国外那种孤独而又思念故土、亲人的独特感受连缀成文,写下了一组散文,总题为“访法散记”,本文就是其中的一篇。
三、文学常识
寻根文学
寻根文学是以“文化寻根”为主题的文学形式。
20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文坛上兴起了一股“文化寻根”的热潮,作家们开始致力于对传统意识、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
他们的创作被称为“寻根文学”。
1985年,韩少功率先在一篇纲领性的论文《文学的根》中声明:
“文学有‘根’,文学之‘根’应深植于民族传统的文化土壤中。
”他提出应该“在立足现实的同时又对现实世界进行超越,去揭示一些决定民族发展和人类生存的谜”。
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作家们开始进行创作。
理论界便将他们称为“寻根派”。
代表作有阿城的“三王”(《棋王》《树王》《孩子王》)、韩少功的《爸爸爸》《女女女》、郑义的《老井》、贾平凹的“商州系列”、王安忆的《小鲍庄》、李锐的“厚土系列”、莫言的“红高粱系列”等。
“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径,故乡的月夜,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或者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
”“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如此优美而略带伤悲的文字出自哪里?
今天就让我们在韩少功先生的带领下赏读他的思乡名作《我心归去》。
根据图示,回答下列两个问题:
(1)作者在第一部分中表现了客居法国时的什么心情?
填在图中空缺处(①②)。
(2)作者在第二部分“家园之思”中抒发了什么感情?
填在图中空缺处(③④)。
我心归去
答案
(1)①孤独 ②寂寞
(2)③思念故乡 ④奋斗奉献
1.作者在第2段中为什么说“这里的一切声响都弃你而去”?
如何理解作者重复“法语法语法语”,而且说“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
答:
答案
(1)原因:
①环境的冷清,约会和采访的热潮已经过去,少有人来;
②作者听不懂法语,语言不通,无法沟通。
(2)①重复“法语法语法语”,体现了作者由于语言不通导致的寂寞中的抓狂、无助和烦闷心理,这也是引发作者强烈思乡情绪的导火线之一。
②“把你囚禁在一座法语的监狱无处逃遁”说明周围全是法语的交流,而作者不懂法语,无法交流,这种寂寞、孤独、冷清、无助的感觉就像被囚禁在监狱中无处逃遁一样。
2.作者在第7段中为什么说“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为什么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只是失血的矫饰”?
答案
(1)“悲伤”在这里有两层含义:
一是故乡有我们的血、泪、汗水,二是留恋故乡。
因为故乡有我们的血、泪和汗水,所以值得留恋,故乡因我们的留恋而显得美。
(2)旅游景区的景物即使再美,也不能让人产生“眷恋”的冲动。
因为它不含观光者的“血、泪,还有汗水”,与故乡的美相比,它的美带有矫饰的意味。
3.作者在第8段表现出的对故乡的情感很矛盾:
一方面很失望,如“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
另一方面却又觉得“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
怎样理解这种矛盾?
答案
(1)作者对故乡的失望指的是对故乡物质文明落后和天气不好的失望。
作者对故乡的失望含有期望其更美好的意思。
但即使是真的失望,也不妨碍作者对故乡真挚的爱意。
这种爱是浸着心血、发自内心的爱。
(2)“金麦穗”意味着丰收,喻指有价值的物质创造;
“赶车谣”是故乡的歌,喻指有价值的精神创造。
尽管对现实中的故乡不满,尽管现实中的故乡并不美,但“我”依然爱故乡,依然对故乡充满希望。
4.作者在7~9段对“故乡”这一文化概念做了哪些深刻思考?
答案
(1)故乡有“你的血、泪,还有汗水”,所以故乡成了你生命的一部分。
(2)故乡不会使你真正失望,你对故乡的失望其实是一种期望。
(3)只有为故乡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
(4)只要真正拥有故乡,便会拥有“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作者在文中说道:
“故乡的美丽总是含着悲伤。
而美的从来就是悲的。
”这两句话颇有哲理,但有人对此也产生了怀疑,你是怎样认为的?
答案 (观点一)同意。
作者强调的是“故乡”比其他旅游景区多了一些“血、泪,还有汗水”,而“故乡”在每一个游子的心目中都是美的。
因为有悲的东西,所以“美的从来就是悲的”。
(观点二)不同意。
悲的固然是美的,但说“美的从来就是悲的”太绝对,比如鲜花、鸟语可以说是美的,但不能说是悲的。
根据上下文,应该改为“悲的从来就是美的”。
(观点三)不能脱离作者要表达的主题而只从语法角度去理解作者的话。
作者说这两句话意在说明故乡比任何旅游景区多了一些东西——血、泪、汗水。
而这“血、泪、汗水”正是人们期盼家乡更美好而为之付出的,这种付出是悲壮的,因而作者说“美的从来就是悲的”。
“欲扬先抑”法
《我心归去》一文采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对故乡的种种失望之情中蕴含着对故乡浓浓的思恋之情。
作者在文中先写:
“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的墟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然后笔锋一转,说“那种失望能滴血。
血沃之地将真正生长出金麦穗和赶车谣”,又写道“萍漂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这种先抑后扬手法的运用,更加突出了作者对故乡的刻骨的、滴血的爱。
如此一来,文中处处言此意,实则时时显别情。
这为我们写作中运用此手法提供借鉴。
技巧点拨
“抑”和“扬”在艺术上都是一种强调手段。
古人作文章强调“蓄势”,讲的也是欲扬先抑的道理。
《战国策》中有一段“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文章的开头写冯谖既无爱好,又无能耐,还爱发牢骚,简直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作者把他贬抑到最低处。
然后笔锋一转,写他如何为孟尝君经营“三窟”,写出了他非凡的才能。
开头的“抑”是为了衬托后面的“扬”。
在具体写作中,正确运用此法应注意三点:
一是要从整体上着眼,安排好轻重、主次、详略。
对于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平均用墨,更不能轻重倒置、喧宾夺主。
二是要注意抑扬前后应具有对照性,而且大多是采用相反对立的形式构成对照。
三是要掌握好“度”和转换的自然。
过了一定的“度”就可能失真或有悖于事理而影响表达效果;
转换不自然,就可能虚假而不能令人信服,所以千万不可掉以轻心、草率从事。
迁移运用
请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篇300字左右的短文,刻画一位人物或写写自己对故乡的认识。
答案 (示例)我的家乡地处一片洼地,无奇崛之风,无绮丽之美。
这里没有大江大河,只有几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默默流淌着的小溪。
这里没有高楼大厦,只有数十间低矮的瓦房、草屋悄悄地卧伏在山脚下。
这里没有通衢大道,只有那山间崎岖曲折的小路向远处延伸。
这里没有车水马龙,只有那人挑马驮的情景在重复着古老的故事。
这里没有莺歌燕舞,只有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脸上滴落的汗珠在轻轻吟唱着不知名的小曲。
总之,这里的一切都显得平静而古老,甚至这里的人们尚未完全挣脱贫穷的锁链。
然而,在我的心中,我的故乡却是最美的,我永远也无法忘怀她。
她是我的母亲,是生我养我的地方。
是她养育了我,是她让我成了真正的人。
这里的一山一水都是我的兄弟,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我的姐妹——我永远忘不了他们。
一、课本素材
点击文本
故乡意味着我们的付出——它与出生地不是一回事。
只有艰辛劳动过奉献过的人,才真正拥有故乡,才真正懂得古人“游子悲故乡”的情怀——无论这个故乡烙印在一处还是在多处,在祖国还是在异邦。
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
而萍漂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
运用示例
乡情是甜蜜、温馨、芳香四溢的。
有时,它似一杯浓浓的烈酒,慢慢地将我灌醉;
有时,它像汹涌的波涛,在某个瞬间突然将我淹没;
更多的时候,它像满天飘洒的细雨,丝丝缕缕,绵绵不断……韩少功旅居法国,虽仅为期月余,却情系家国故土,那“风雅富贵之邦”被他拒之于心门之外,内心深处不停地呐喊“我心归去”。
归去、归去,细细品味,你会发觉,这些爱已渗透到我们日常琐碎的言行中,已深入骨髓……心有所归,便有无量的幸福。
二、课外素材
林徽因:
风雨飘摇,与子同舟
林徽因是中国早期现代意义上的著名建筑师之一。
她的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她是中国建筑专业教育的奠基者之一;
第二,她是中国建筑史的主要整理者之一;
第三,她是中国古典建筑理论营造学的主要整理者之一。
抗日战争时期,林徽因和梁思成共同坚守在贫穷的四川省南溪县李庄。
那时,梁思成的脊椎病使他必须穿上铁马甲才能坐直,体重降到四十七公斤。
林徽因日日咯血,在生死线上挣扎,还得亲自提了瓶子上街头打油买醋,几个月的时间就毁灭了她曾经有过的美丽。
那是真正的受难,没有电,没有自来水,每日伴随他们的是臭虫和油灯。
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们完成了十一万字的《中国建筑史》初稿。
当外国友人邀请他们去美国的时候,这一对苦难中的夫妻拒绝了。
他们说,中国在受难,他们要与自己的祖国一起受苦。
有人问:
“日本人来了怎么办?
”林徽因平静地回答:
“门外不就是扬子江?
”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过了中国十五个省、两百多个县,考察测绘了两百多处古建筑物。
很多古建筑正是通过他们的考察才得到了外界的认识和重视,比如河北赵州桥、山西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等。
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也帮助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使他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选材感言
祖国风雨飘摇,自身苦难重重。
不管祖国给自己带来了多少创伤,但对祖国的爱、对故土的爱是林徽因等老一辈知识分子坚持不变的初衷。
遥远的自然
韩少功
城市是人造品的巨量堆积,是一些钢铁、水泥和塑料的构造。
标准的城市生活是一种昼夜被电灯操纵、季节被空调机控制、山水正在进入画框和阳台盆景的生活,是一种越来越远离自然的生活。
这大概是城市人越来越怀念自然的原因。
城市人对自然的怀念让人感动。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大能接受年迈的父母,却愿意以昂贵的代价和不胜其烦的劳累来饲养宠物。
他们中的一些人不可忍受外人的片刻打扰,却愿意花整天整天的时间来侍候家里的一棵树或者一块小小的草坪。
他们遥望屋檐下的天空,用笔墨或电脑写出了赞颂田园的诗歌和哲学,如果还没有在郊区或乡间盖一间木头房子,至少也能穿上休闲服,带上食品和地图,隔那么一段时间,就把亲爱的大自然定期地热爱一次。
他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什么呢?
寻找氧气?
负离子?
叶绿素?
紫外线?
万变的色彩?
无边的幽静?
人体的运动和心态的闲适?
事实上,人造的文明同样可以提供这一切,甚至可以提供得更多和更好,也更加及时和方便。
氧吧和医院里的输氧管可以随时送来森林里的清新。
在健身器上也可以随时得到登山的大汗淋淋的感觉。
而世界上任何山光水色的美景,都可以在电视屏幕上得到声色并茂的再现。
但是,如果这一切还不足以取消人们对自然的投奔冲动,如果文明人的一个个假日仍然意味着自然的召唤和自然的预约,那么可以肯定,人造品完全替代自然的日子还远远没有到来。
而且还可以肯定:
人们到大自然中去寻找的,是氧气这一类东西以外的什么。
也许,人们不过是在寻找个异。
作为自然的造化,个异意味着世界上没有一片叶子是完全相同的,没有一个生命个体是完全相同的。
他们面对着千篇一律的公寓楼,面对着千篇一律的电视机、快餐食品以及作息时间表,不得不习惯着自己周围的个异逐渐消失。
连最应该各个相异的艺术品,在文化工业的复制技术下,也正在变得面目相似。
它们永远没法呈现出自然的神奇和丰富。
正是那种造化无穷的自然原态才是人的生命起点,才是人们不得不一次次回望的人性家园。
也许,人们还在寻找永恒。
一般来说,人造品的存在期都太短促了,连最为坚固的钢铁,一旦生长出锈痕,简直也成了速朽之物,与泥土和河流的万古长存无法相比。
人们的永恒的感觉,或者说相对恒久的感觉,越来越难与人造品相随。
激情满怀一诺千金之时,人们可以对天地盟誓,但怎么可以想象有人面对一条领带或者一只沙发盟誓?
牵肠挂肚离乡背井之时,人们可以抓一把故乡的泥土入怀,但怎么可以想象有人取一只老家的电器零件入怀?
除了不老的青山、不废的江河、不灭的太阳,还有什么东西更能构建一种与不朽精神相对应的物质形式?
还有什么美学形象更能承担一种信念的永恒品格?
如果细心体会一下,自然能使人们为之心动的,也许更在于它所富含着的共和理想。
人们对故国和家园的感怀,通常都只是指向权利关系之外的自然——太阳、星光、云彩、风雨、草原、河流、群山、森林以及海洋,这么多色彩和音响,尽管也会受到世俗权利的染指,大自然无比高远和辽阔的主体,至少到目前为止还无法被任何人专享和收藏,只可能处于人类公有和共享的状态。
在大自然面前,私权只是某种文明炎症的一点点局部感染。
世俗权利给任何人带来的贫贱感或富贵感、卑贱感或优越感、虚弱感或强盛感,都可能在大山大水面前轻而易举地瓦解和消散。
当然,这一切并不是自然的全部。
人们在自然中可以寻找到的,至少还有残酷。
台风、洪水、沙暴、雷电、地震,无一不显露出凶暴可畏的面目。
人们只有依靠文明才得以避其灾难。
自然界的生物链存在方式则意味着,每一种生物都以无情食杀其他生命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
文明进程之外的原始初民,同样是食物链中完全被动的一环。
山林部落之间血腥的屠杀,也许只是一种取法自然并且大体上合乎自然的方式,他们还缺乏文明人的同类相悯和同类相尊,还缺乏减少流血的理性手段。
由此看来,文明人所热爱的自然,其实只是文明人所选择、所感受、所构想的自然。
与其说他们在热爱自然,毋宁说他们在热爱文明人对自然的一种理解;
与其说他们在投奔自然,毋宁说他们在投奔自然所呈现的一种文明意义。
他们为之激情满怀的大漠孤烟或者林中明月,不过是自然这面镜子里社会现实处境的倒影,是他们用来批判文明缺陷的替代品。
他们的激情恰恰印证了自己文明化的高度。
他们对自然的某种绿色崇拜,不仅仅是补救自己的生存环境,更重要的是补救自己的精神内伤。
读后启悟
作者阐释的“绿色崇拜”,即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
作者认为敬畏自然、投奔自然,可以补救城市人的生存环境,能让生活在城市中的人摆脱城市生活的束缚和压抑;
敬畏自然、投奔自然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补救现代人的精神内伤。
城市人通过自然这面镜子,可以发现人类文明的缺陷,最终走向下一个文明高度。
1.[名句]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
——《荀子·
儒效》
[大意]知之:
知道道理。
行:
行动,实践。
敦:
厚。
这两句的大意是懂得许多道理却不付诸实践,虽然知识很丰厚,也必将遇到困厄。
这一句体现了荀子的“知行”观。
在社会生活中,“知”很重要,无“知”就没有人类文明,但“知”并不是目的,“知”是为了“用”,“知”而不会用,不能变成行动,再丰富的知识也无用,而且在实践过程中必将遇到重重困难。
这种强调知行统一、学以致用的观点,现在来看也是正确的。
2.[名句]刑称罪则治,不称罪则乱。
正论》
[大意]称:
相称。
这两句的大意是犯的罪和所受的刑罚相称,社会就太平;
量刑与所犯的罪过不相称,社会就会出现混乱。
刑罚的关键是合于法。
量刑合法,可以使罪犯低头伏罪,使其他人知法畏法,社会秩序就易于治理。
量刑过重,会使罪犯不服气,产生抵制行为;
量刑过轻,等于放纵罪犯,达不到惩罚的目的,社会秩序就会出现混乱。
可见,刑罚必须相称,才能达到制乱治安的目的。
3.[名句]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
富国》
[大意]下:
百姓。
上:
政府、国家。
这两句的大意是百姓贫穷,那么国家也贫穷;
百姓富裕,那么国家也富裕。
国库的财富由百姓供给,要使国库充裕,必须先使百姓富裕,没有百姓贫而国家富的。
所以采取措施,鼓励生产,使百姓富裕,是国家富裕的基础。
这两句可用于阐述民富与国富的辩证关系。
4.[名句]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
天论》
[大意]本:
农业。
这两句的大意是加强农业生产,厉行节约,天就不能使人贫穷。
《天论》是荀子一篇重要的哲学论著,他在《天论》里进一步阐发了“制天命而用之”的人定胜天的唯物主义思想,就是这一光辉思想的具体体现。
荀子认为人的贫富不是命中注定的。
人只要发挥主观能动性,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同时注意厉行节约,既开源又节流,就会富足起来,老天岂能奈你何?
此名句可用以说明发展农业、厉行节约的重要性,也可用以论证人定胜天的思想。
一、语言文字运用
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悲”含有眷(juà
n)顾之义,美使人悲,使人痛,使人怜,这已把美学的真理揭示无余。
在这个意义上来说,任何旅游景区的美都多少有点不够格,只是失血的娇(jiǎo)饰。
B.而萍漂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缭(liá
o)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lià
nɡ)幸福。
C.我会对故乡浮粪四溢(yì
)的墟(xū)场失望,会对故乡拥挤不堪的车厢失望,会对故乡阴沉连日的雨季失望,但那种失望不同于对旅泊之地的失望,那种失望能滴血。
D.我的故乡没有繁华酥骨的都会,没有静谧(mì
)侵肌的湖泊,没有悲剧般幽深奇诡(ɡuī)的城堡,没有绿得能融化你所有思绪的大森林。
答案 C
解析 A项娇—矫。
B项缭—潦。
D项“诡”读ɡuǐ。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读书不是为了追逐名利,而是为了提升自身的修养,[甲]成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达到这样境界的人,一定能为人类造福,因为他们已经把古今中外最优秀的文化精神熔化于心,渗透到血液之中,用一种正确而伟大的精神激励自己做人、做事。
[乙]凡古今中外成大事者,概莫能外。
远的不说,毛泽东如是,周恩来如是,才去世不久的钱学森亦如是,钱锺书、钱伟长、季羡林等,[丙]哪个不是如此呢?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追逐名利B.熔化
C.激励D.概莫能外
答案 B
解析 应改为“融化”。
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 )
A.甲B.乙C.丙
答案 A
解析 两个顿号均应改为逗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坐在柔和的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教版最新版高中语文 专题三 月是故乡明 文本14 我心归去学案 苏教版必修1必做练习 新人 最新版 高中语文 专题 故乡 文本 14 归去 苏教版 必修 练习
链接地址:https://www.bdocx.com/doc/216280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