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技术学重点复习题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627615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31
- 大小:48.33KB
教育技术学重点复习题Word下载.docx
《教育技术学重点复习题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技术学重点复习题Word下载.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2是指二种教育技术的两种形态:
物化形态的技术与智能形态的技术3是指三个教育技术发展阶段:
手工技术时代的传统教育技术、机电技术时代的视听媒体教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时代的信息化教育技术。
12.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指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支持教与学的所有资源,即一切可以被师生开发和利用的、在教与学过程中使用的物质、能量和信息。
13.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就是计算机交互式综合处理多种媒体信息,如文本、图形、图像、声音和视频等,使多种媒体建立逻辑连接,集成为一个具有交互性系统的技术。
14.ABCD模式:
通常采用ABCD模式表述教学目标,是指一个规范的教学目标应包括四个要素:
对象(Audience)听众,行为(Behaviour),条件(Condition),程度(Degree)。
对象—指教学对象,行为-主要说明通过学习以后,学习者的行为变化—应能做什么条件-说明上述行为可以在什么条件下产生,程度-规定行为应达到的程度或标准。
15.虚拟现实技术:
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多媒体技术与仿真技术相结合生成的逼真的视、听、触觉一体化的虚拟环境,使用户以自然的方式感知虚拟环境中的客体并与之进行体验和交互作用,从而产生身临其境感受的一种技术。
16.教学系统开发模式(ISD模式):
教学系统开发模式是在教学系统开发的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可反映教学系统开发过程的一种理论性的简约形式。
17.智能超媒体教学系统:
智能超媒体就是将人工智能技术与超媒体的信息组织、管理方式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智能型知识(或信息)处理技术。
它通过结构化的节点、结构化的链、结构化的锚来实现知识推理(而不仅仅是知识表征),它由智能超媒体知识库、学生模型、智能导航器等模块组成。
18.CMI(Computer-ManagedInstruction)计算机管理教学:
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管理就是利用计算机的数据统计分析和信息处理功能来支持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管理职能。
通常也将教学过程的信息化管理称为计算机管理教学。
19.远程教育:
远程教育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的各类院校或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的总称。
20.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已有课程的学习活动中结合使用信息技术,以便更好地完成课程目标、培养创新精神和锻炼实践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旧)
二、简答题及论述题:
1、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三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是什么?
答:
技术:
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
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是人类在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所运用的一切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的综合体,它分为有形的物化形态的技术和无形的观念形态的技术两大类。
教育技术学是通过设计、开发、利用、管理、评价有合适技术支持的教育过程与教育资源,来促进学习并提高绩效的理论与实践。
它是专门用于研究教育技术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是在教育心理学、媒体技术与系统科学方法的发展、彼此渗透、综合的基础上产生的。
从上述定义中可以看出,这是三个相互联系而又互有区别的概念,教育技术是技术的子范畴,而教育技术学是教育技术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而形成的学科体系。
2、请你谈谈对教育技术学的学科性质、学科发展的看法(新)。
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领域的一门新兴的分支学科,是教育研究中的技术学层次的学科,它具有方法论性质,并且有明显的应用性学科和综合性学科的特点。
教育技术学的完整理论体系包括:
教育技术哲学、教育技术学的基础理论部分、教育技术学的应用科学部分。
教育技术学有自己独特的,与其它学科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和相应的课程体系。
教育技术的学科发展应该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来扩展,从深度来看,它包括理论和应用两个方面。
理论包括教学设计理论、课程开发理论、教育评价理论、绩效技术理论等的深化。
应用包括教育信息化工程、课程整合、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从应用方面来看,过去主要是视听媒体应用,现在主要是多媒体、网络。
随着网络教育应用的深入,网上教学评价、网上课程开发、网上答疑与自动评测系统以及网上教学资源的建设等,提出了很多新的应用研究领域。
在企业培训方面,我们与国外有较大的差距。
应该开展教育技术在企业培训中的应用模式和相关理论的研究,以及绩效技术对教学设计影响的研究,此外,对网络环境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也需要更深、更广的进行研究。
3、请你谈谈对教育技术概念的认识。
按ATEC’94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这是一个规定性的一般性定义)(旧)
学习是指由经验引起的行为、知识、能力的相对持久的变化,影响并促进学习既是教育技术的出发点,又是目的和归宿,教育技术所包含的各部分都要围绕学习来进行,体现了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思想。
学习过程(学与教的过程)和学习资源(人力和非人力的一切可资学习的资源)是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
教育技术包括五个范畴:
设计(详细说明学习条件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生成策略或产品)、开发(针对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按设计好的方案予以实施将方案转化为物理形式的过程)、运用(通过教与学的过程和资源来促进学习者学习活动的过程)、管理(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监督来控制教学)和评价(对计划、产品、项目、过程、目标或课程的质量、有效性或价值的正式确定)。
教育技术的五个范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渗透,其中设计、开发、利用是教育技术研究中相对独立的内容或阶段,前者的输出是后者的输入,后者的输入是前者的输出。
管理和评价贯穿于上述内容和阶段之中,教育技术的研究领域是有关这五个方面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技术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体。
4、教育技术有哪些主要的研究方法?
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方法能够为描述教育技术现象、揭示教育技术规律提供获取信息、加工整理信息的方法和步骤,从而做出科学的解释、预测和控制,建立理论,推进实践。
教育技术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使用的方法有三类:
(1)哲学的方法,如辩证唯物主义法
(2)一般研究方法
A)质的研究方法,如访谈法、观察法
B)量的研究方法,如统计法、测量法
C)综合的方法,如软件工程的方法
(3)专门研究法,如内容分析法、任务分析法、解释结构模型法、课堂信息分析法
5、为什么说系统论、传播理论、学习理论、教学理论是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它们都是教育技术学的一般科学理论基础
系统科学把事物、对象看作一个系统,通过整体的研究来分析系统中的成分、结构和功能之间的相互联系,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来实现某种控制作用,以达到有目的地影响系统的发展并获得最优化的效果。
系统科学的基本原理有整体原理、反馈原理和有序原理。
系统科学是教育技术最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系统科学对教学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如遵循整体原理,教学系统设计应协调好教师、学习者、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这教学四要素的关系,成功的教学系统在于充分发挥系统的整体优势和综合优势。
再比如,遵循有序原理,教学系统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系统,且能提供一个较大的可供选择的范围(即远离平衡态),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系统的有序发展。
传播理论对教育技术学的主要贡献是它对教学传播过程所涉及的要素(7W——谁、说什么、通过什么渠道、对谁、产生什么效果、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教学传播过程的基本阶段(六阶段——确定信息、选择媒体、通道传送、接收解释、评价反馈、调整再传送)及其教学传播基本规律(四律——共识律、谐振律、选择律、匹配律)的归纳。
由于教学过程在某种程度(某种视角)上说是教学信息的传播过程,所以传播理论是教育技术的重要理论基础,它在认识教学传播现象和规律的基础上,为改善教学过程各要素的功能条件,追求教学过程的最优化提供了理论支持。
学习理论历经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强化理论)、认知主义(认知结构论、信息加工论)、建构主义(学习者为中心、主动的、意义建构、协作、情境、资源)。
学习理论研究人类学习过程的内在规律,对以促进学习者学习为目的教育技术的发展有着关键性的指导作用。
教学理论着眼于如何优化学习环境和教学过程,开发新的课程,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与学习效率的目的。
同样也是教育技术学重要的理论基础。
6、请你谈谈新三论、网络传播、建构主义理论、后现代课程论对教育技术所带来的冲击。
“新三论”(耗散结构论、协同论、超循环理论)给教育技术带来了新的冲击和发展空间,如有人将教学系统视为一个混沌系统,其运动过程要受混沌科学所揭示的混沌系统规律的影响,因而是线性与非线性的统一、有序和无序的统一,……
网络传播对传播理论产生了冲击,这种冲击必然会传导到以传播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的教育技术,然而,网络传播在给教育技术带来冲击的同时,却又正是教育技术借助网络传播技术而得到跨跃式发展的契机。
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我们目睹了中国的教育信息化(网络化)的进程,以“校校通工程”等信息化建设在快速发展并显示了其对于教育(技术)的跨跃式发展的推动力量。
建构主义理论被认为是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它对于教育技术的发展有着同样巨大的影响。
建构主义对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系统(及相应的教育技术)的影响是颠覆性的,而其所倡导的个性化、情境、协作、资源的重要作用等等对教育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只有现代教育技术才能支持建构主义理论,为这一理论提供实践的广阔舞台。
所以,重视并顺应学习理论的新发展,是教育技术发展的有力支柱。
课程不再是跑道,而反映课程作为一种多元“文本”理解的研究范式,是所谓的后现代课程观,它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密切相关,提供了课程设计四原则:
丰富性、回归性、关联性和严密性。
它对于目前广泛开展的网络课程建设,利用教育技术帮助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综合学习、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乃至创新实践能力,实现以“教师为本”向“以学生为本”的真正转变,意义是重大的。
因而,教育技术需要去适应这种后现代课程观。
7、请谈谈你对因特网的出现及发展对传播理论、教育传播理论的影响。
因特网的出现及快速发展,使得网络媒体(通过计算机网络传播信息的文化载体)正得到飞速发展,这种数字化的媒体被称作第四媒体,第四媒体改变了信息传播的模式,影响着人类知识的组织、传递与获取。
它与前三种媒体有着截然不同的特征:
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全球化、多媒体化、实时化、交互性、及时反馈等。
这些都对传播理论、教育传播理论提出了挑战。
早期的传播理论中的7W、六阶段、四律都是在信息相对匮乏的时代形成的,而在信息极端丰富、交互及媒体呈现的手段同样极端丰富、观点意识形态多元共存共享的现代信息社会,早期传播理论中的许多原则都受到了冲击,有些冲击甚至涉及本质,如信息传播的PUSH与PULL的问题、信息源与受众群的模糊(人人都是信息提供者的同时又都是信息获取者)等等
8、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对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有哪些启示?
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应该可以看作美国整个科学技术发展的一个缩影,要从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中获得有益的启示,是一个不小的话题,只能试述一二:
我们应该像美国一样重视对教育技术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实践经验的不断总结;
在教育技术的发展上,我们不应奢望追求所谓的终极真理,而是应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理论、发展理论,美国对教育技术的在各个不同阶段的不同定义体现了美国人对于理论发展的务实性。
我们应该有一个类似AECT的组织,超越商业行为,组织优秀专家,持之以恒地发展教育理论。
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教育技术有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我们应该重视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将科技发展的成果应用在教育之中,美国的信息技术发展及在教育上的应用就是例证。
我们还需要正确对待人本主义的思潮,美国在教育技术领域取得的成就与其所追求人本主义思潮不无关系,我们需要正确处理这些论调:
教育的目标是个人的自我完成,使人认识到自己的存在并形成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教育不需要对公众、集体、社会承担任何责任!
9、我国教育技术的特点是什么?
当前我国教育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哪些?
我国的教育技术理论是在移植欧美视听教育的基础上,经过改造与创新逐渐发展起来的。
我国的电化教育知识体系明显区别于国外的教育技术,着眼于现代教育媒体如何服务于教学目标,如何促进教育教学过程的最优化,结构比较严谨,有自己的特色。
我国的教育技术在坚持“发展具有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前提下,正积极吸收国外教育技术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如80年代,我们发展了计算机辅助教育和卫星电视教育;
90年代,我们成功借鉴了美国教育技术的核心理论——教学设计,并纳入了个别化教学、教学系统设计、系统方法。
何克抗教授的《教育技术学》系统、完整地吸收了AECT’94的定义(2001年)。
在理论研究的同时,我国的教育技术也已经形成了一个包括专科、本科、硕士点和博士点的完整的教育技术专业体系。
同时,我国通过国家意志政府行为来推进教育技术组织机构的发展,在中央及各级地方设立电化教育研究机构(电教馆),及各级广播电视大学,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和网络。
当前我国教育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教育技术观念中存在有误区,主要有:
重“电”轻“教”,重视电教设备的维修与保管而轻视其发挥教学功能及作用
重“硬”轻“软”,重视硬件建设,轻视软件建设,忽视教师培训
重“教”轻“学”,教师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宰,学生是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和灌输对象,有利于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偏“科技”轻“人文”,重视技术水平考察而忽视人文修养,技术是双刃剑,需要人文素养的正确引导作用。
(二)教育技术研究中也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有:
教育技术没有被列为全国教育科学规划独立学科;
教育技术研究力量分散,没有形成统一的研究队伍。
10、结合实践,思考混合式学习思想对教育技术发展的影响。
所谓混合式学习思想(BlendingLearning)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_Learning(即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
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
①对于建构主义的观点:
抛弃纯主观主义,坚持以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认识论作为哲学基础。
②对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认识的深化:
既要重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又要重视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与掌握,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③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理论的建构:
为了适应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结构,即“主导-主体相结合的教学结构”。
11、简述教学媒体的特征,并说明教学媒体的分类
媒体是指信息的载体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工具,它有两层含义:
一是指承载信息所使用的符号系统,如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图形、图像等。
二是存储和加工、传递信息的实体,如书本、投影片等。
当某一媒体被用于传递教学信息时,就称该媒体为教学媒体。
它是教学系统的四要素之一(另三个要素是:
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它具有如下特征:
稳定性:
可以稳定地记录和存储信息,以供需要时再现;
传播性:
可以被远距离传播,使信息在更大的范围内再现;
重复性:
可以重复使用,使用者越多越能显示媒体所负载的信息的价值;
组合性:
媒体可以组合使用:
工具性:
媒体是工具,不能替代人(教师)的使用;
独立性:
在特定时空下,媒体可以脱离人独立起作用。
教学媒体按表达方式可以分为:
口语媒体、印刷媒体和电子媒体三类,
口语媒体指口头语言,是最古老最常用的人际交流方式;
印刷媒体如教科书、报纸、杂志等;
电子媒体指用电子信号来记录和传递信息的载体,有模拟信号和数字信号之分。
教学媒体按作用的感官及信息流向可分为:
视觉媒体、听觉媒体、视听媒体、交互多媒体。
视觉媒体如幻灯机等;
听觉媒体如录音机等;
视听媒体如VCD、录像带等;
交互多媒体如多媒体计算机、因特网。
12、“我们淹没在网络数据资料(data)的海洋中,却又在忍受着知识的饥渴”。
阐述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以及解决的措施。
这句话可以从不同的层次来理解,可以理解为个人缺乏Internet信息搜索能力,而这恰恰是信息社会的基本素养。
其实掌握网上的信息资源搜索方法并不困难,以下是一些简单的方法:
一、使用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可以通过关键字(及其组合)来搜索相要的资源;
二、通过YellowPage,或其它媒体(纸或电子媒体)上提供的URL地址来搜索网上资源;
三、通过XX知道等方式,在网上提问
然而,即便是一个会熟练使用Internet搜索方法的人,有时也会有这种感叹。
因而,这句话还可以理解为,Internet需要不断扩展其应用(如BLOG,社会软件等),以更有效率地组织信息。
13、利用各种网络工具,获取关于国内外网络信息资源库规范的建设情况,并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和归纳,尝试对我国网络信息资源库规范建设提出一些建议。
目前,教育部已经颁布了一些网络信息资源库的建设规范,其中包括《远程教育技术规范——教学资源库部分》DLTS、《国家基础教育资源元数据规范》及一个教育管理信息规范(名不详)。
这些规范已经较好吸收了国外的资源库建设标准,并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实际情况。
……未完
14、请从提高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对教学媒体的选择提出一些指导性意见。
从提高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选择教学媒体首先要遵循适用原则,即“并不存在一种万能的超级媒体,各类媒体具有不同的教学特性,关键是要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选择合适的媒体,并充分发挥其长处,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通常教学媒体的选择依据有:
①学习者的特征,要根据学习者的年龄(认知阶段)、兴趣、动机、认知风格和认知技能等,选择符合学习者特点的媒体类型。
②学习任务,要考虑当前的学习内容、学习目标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才能达到最佳的媒体呈现效果,最终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③另外,媒体选择时还要依据客观条件,考虑媒体的易获得性和适用性,也就是需要根据即时教学环境所能提供的物理及信息资源条件选择合适的媒体。
④当然,媒体自身的特点,也是选择教学媒体的重要依据,各种媒体在表现力、重现力、接触面、参与性、受控性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性能,需要教学设计人员能充分考虑。
15、试从“教学媒体到教学资源”这一提法的变化的角度,说明教育技术内涵的发展和变化。
在教育技术发展到视听传播阶段以前,人们习惯于用孤立、静止的观点来分析媒体的教学作用——主要研究如何通过媒体来提供教学内容的呈现效果。
随着媒体本身的发展以及传播理论及早期系统论对教学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人们对媒体作用的认识发生了质的变化。
人们开始把媒体放到整个教学系统中考察,与教学过程等其他要素联系起来研究,形成依靠资源来促进有效教学的思想。
在教学媒体阶段,教育技术关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呈现效果,以及媒体在教学中的科学性、经济性。
教学资源的提出,反映了教育技术开始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与方法,开始全面地分析问题(教学系统的各个要素)、运用技术,以更好的促进学习。
如今,教学媒体只是作为教学资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重要的,但不是唯一的)来被考察被利用。
16、试论述不同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并比较它们之间的异同。
有两种比较有影响力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
一类是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
另一类是加涅的学习结果分析分类体系。
以布卢姆为代表的教学目标分类体系,将教学目标分为三大类: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其中认知领域包括六个不同层次:
知道、领会、运用、分析、综合、评价;
情感领域分为接受、反应、价值判断、价值组织、价值个性化五个层次;
动作技能领域分为知觉、准备状态、引导的反应、机械练习、复杂的反应、创作六个不同层次。
加涅对学习结果的分析将学习目标(结果)分为五个部分,它们是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和动作技能。
其中智力技能又分为辩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四个不同层次。
这两类教学目标分类体系有相同之处,如基本上都可以分为认知、情感、动作三大领域(加涅的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可归纳为认知总领域),对认知领域的细分目标分类基本一致,都具有从低到高,层次分布有累积性(布卢姆的六个层次,与加涅对智力技能的四个层次划分及认知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妙)。
两种理论尽管使用的术语不同,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对教学目标的细分结果有一定的差异,另外,布卢姆是从测量学的角度出发来分类,有利于指导对学习结果的测量与评价,而加涅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最新成果,除了考虑教学测量外,还考虑了学习过程、条件及相互间的层次结构,有助于指导实际教学。
17、结合自身学习体验,谈谈对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过程模型和维多罗克的人类学习的生成过程模型的理解。
加涅的学习信息加工过程模型,与认知心理学所提出的信息加工模型一致,后者将人的认知与计算机的信息处理过程相类比,加涅把情感(期望、执行控制)等人的因素融入这个系统而成。
环境中的刺激作用于学习者的感官(感受器),进行感觉登记,以可辨认的型式(pattern)进入短时记忆,信息在短时记忆经过语义编码转化成有意义的模式后进入长时记忆,这些过程(知觉选择、型式化、语义编码)都会受到人的期望、动机及长时记忆中的信息的影响。
学习者同时在期望、动机、长时记忆、短时记忆的综合作用在通过反应器,激活效应器(肌肉)作出反应。
完成一次学习过程。
维多罗克对人类学习的生成过程作如下解释:
学习者长时记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技术 重点 复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