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建大考研理论解析李瑞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626735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2.83MB
西安建大考研理论解析李瑞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西安建大考研理论解析李瑞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安建大考研理论解析李瑞军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城市橙线是指为了降低城市中重大危险设施的风险水平,对其周边区域的土地利用和建设活动进行引导或限制的安全防护范围的界线。
规划黄线
规划黄线是指对城市发展全局有影响的、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必须控制的城市基础设施用地的控制界线。
规划紫线
规划紫线是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内的历史文化街区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范围界线,以及历史文化街区外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公布保护的历史建筑的保护范围界线。
4、举例说明什么是灰空间?
刻画示意图
“灰空间”,也称“泛空间”。
最早是由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提出。
其本意是指建筑与其外部环境之间的过渡空间,以达到室内外融和的目的,比如建筑入口的柱廊、檐下等。
也可理解为建筑群周边的广场、绿地等。
1﹑用“灰空间”来增加空间的层次,协调不同功能的建筑单体,使其完美统一。
2﹑用“灰空间”界定﹑改变空间的比例。
3﹑用“灰空间”弥补建筑户型设计的不足,丰富室内空间。
随意举例。
二、综合计算题
1、
2、建筑层数的公式:
3、建筑容积率:
项目用地范围内地上总建筑面积(但必须是正负0标高以上的建筑面积)与项目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容积率=地上总建筑面积÷
规划用地面积
5、建筑密度:
是指建筑物的覆盖率,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建筑密度=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规划建设用地面积。
三、画图题
1、画图
2、地下室和半地下室的概念,画图示意
地下室:
房间地平面低于室外地平面的高度超过该房间净高的1/2者为地下室。
半地下室:
即房间地面低于室外设计地面的平均高度大于该房间平均净高1/3,且小于等于1/2者。
四、论述题
2010年上海世博会中那一座建筑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请画图并予以论述。
首先,了解清楚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什么?
其次,到处代表性的建筑,并且自己喜欢的建筑,建筑的主要特色是:
可持续的建筑,还是具有地域属性的建筑,还是怎样的?
然后,对建筑进行论述,如果是可持续的,就对其建筑设计原则、设计手法、建筑构造,建筑表皮,进行图文结合的表述。
最后,阐述可持续建筑所具有的意义,还可以“诗意的建筑”讲解建筑在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同时建筑形式是如何与之相应的。
最后的最后,讲讲自己的观点,再升华下,等等。
外建史
一、问答题
1、列举两河流域、新巴比伦城的两项突出的建造成就。
色彩斑斓的饰面艺术新巴比伦城的伊什达城门,高台建筑的乌尔观象台,巴比伦城的空中花园,拱券结构。
2、巴黎富兰克林25号公寓结构特征是什么?
设计者是?
纲吉混凝土结构,佩雷
3、巴黎拉维莱特公园音乐厅的设计者是谁?
列举其另一个代表作品
ChristiandePortzamparc包赞巴克设计,一系列大胆运用传统符号的设计而成为后现代建筑师,1994年获得普利兹建筑奖项。
里尔的里昂信用社设计
二、简述题
1、德尔菲的阿波罗圣地建筑群的布局特征。
(P37)
德尔菲的阿波罗(Acpllo)圣地的布局特征:
1.建筑群与自然环境协条,不对称,道路布局自由顺应地形成之字形,构成活泼美丽的建筑群景观;
2.阿波罗神庙位于主要位置,统率全局,构成视觉中心。
3.景观壮丽
2、A。
阿尔托设计的玛利亚别墅。
根据阿尔托建筑思想发展和作品的特点,他的创作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三
个阶段。
第一白色时期:
1923~1944年,作品外形简洁,多呈白色,有时在阳台栏板上涂有强烈色彩;
建筑外部有时利用当地特产的木材饰面,内部采用自由形式。
代表作为维堡图书馆(ViipuriLibrary1927~1935)和帕伊米奥结核病疗养院(SanatoriumPaimio1929~1933)。
红色时期:
1945~1953年,创作已臻于成熟。
这时期他喜用自然材料与精致的人工构件相对比。
建筑外部常用红砖砌筑,造型富于变化。
他还善于利用地形和原有的植物。
室内设计强调光影效果,讲求抽象视感。
代表作为芬兰珊纳特赛罗市政中心(1950~1952)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学生宿舍──贝克大楼(1946~1949)。
第二白色时期:
1953~1976年,这时期建筑再次回到白色的纯洁境界。
作品空间变化丰富,发展了连续空间的概念,外形构图重视物质功能因素,也重视艺术效果。
代表作为伊马特拉市教堂、卡雷住宅、奥尔夫斯贝格文化中心(1958~1962年建)、欧塔尼米技术学院礼堂、赫尔辛基芬兰地亚会议厅(1962~1975年建,A.阿尔托设计)伊马特拉附近的伏克塞涅斯卡教堂(1956~1958)、联邦德国沃耳夫斯堡的沃尔斯瓦根文化中心(1958~1962)和不来梅市的高层公寓大楼(1958~1962)等。
它是阿尔托古典现代主义的巅峰之作,被称为“把20世纪理性构成主义与民
族浪漫运动传统联系起来的构思纽带”。
平面分析:
平面图包括一系列“L”形建筑,而几何“L”形又穿插,重叠形成“U”形,三面比较封闭,当中是花园。
花园是一个用围墙为主的庭院,里面有一个桑拿室和自由曲面的游泳池。
整个建筑形体主要有几个规则的几何形体块组成,但非常突出地在几个重点部位上点缀了几个自由曲线的形体;
这是发明那个屋入口处的雨篷,花园中的“肾”形游泳池和处于主体建筑面对花园的转角的一座高处于其他的象楼座那样的部分;
后者是女主人玛丽亚的画室。
建筑形式:
别墅中具有创新的地方是把梁柱的自由度和传统材料巧妙的结合起来:
曲线的入口雨篷、船形画室和曲线的游泳池使得建筑的线条更自然流畅富有变化,而不是像其他现代主义大师拘泥于单调严肃的几何形体。
这形式上的变化应该说也是建筑功能的上的需要,它是人情化设计对形式处理的直接反映。
建筑空间:
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采用“流动空间”的手法,所不同的是阿尔托处理得自由灵活,房间的连续性富有舒适感。
建筑材料:
使用不同的材料,并采取综合的结构,同时还充分了解地特征,然后对每项建筑项目进行完美的设计。
建筑人文关怀:
所有的造型和功能安排在美观之中又充分体现设计者对人性的关怀,这是建筑师流露的对建筑的阐述。
3、极少主义的主要建筑特征及其与现代主义建筑的渊源。
极少主义:
一般按照杜尚的“减少、减少、再减少”的原则以画面进行处理,造型语言简练,色彩单纯,空间被压缩到最低限度的平面,并力图采用纯客观的态度,排除创造者的任何感情表现。
”
与现代主义建筑的渊源:
整个现代建筑的发展多少就带有一些趋向简洁的倾向。
当代建筑中这种简化倾向的重现与20世纪初现代主义运动时期反对装饰、崇尚简化既有一定的相似,又有一定的差别。
那时候的简化主要是出自技术和需求方面的原因,即产品的简约性满足了降低成本以适应大规模生产的要求,于是复杂的方式被淘汰;
而80~90年代以来的极少主义倾向由于顺应时代和技术的要求,日渐成为一种文化上的进步,并由于在一定程度上受极少主义(Minimalism)艺术(有些书上也译成最低限艺术)的影响,而上升为一种艺术原则。
代表建筑:
德国慕尼黑的戈兹美术馆(GoetzCollection)
妹岛的日本冈山市S住宅
主要特征:
1、强调建筑设计的整体统一并趋向简洁,也就是将建筑造型和体量的几何抽象性极端化,并且建筑的基座部分尽量简化甚或消失;
2、建筑空间品质趋向纯净。
于是建筑的表现因素不再是体量与体量之间的组合与构成。
3、以及由此造成的强烈的光影对比效果,建筑师内转而追求建筑其他方面的表现力,
4、建筑表现方面,追求纯净体量的视觉冲击力、材料的丰富表现力、巧妙精致的构造、建筑体量的纯净品质和“消失感”、建筑的(膜被状)表皮。
三、画图题
四、论述题
结合日本关西国际航空港候机楼,论述设计人此类作品的主要特征及其对当代西方建筑发展影响以及意义。
1、设计师是伦佐。
皮亚诺,此类设计作品为高科技派的建筑风格,此外他还设计了,蓬皮杜文化中心,吉巴欧文化中心以及芝贝欧文化中心等。
2、此类作品表现了建筑构造和开放式设计,
2.1建筑构造
建筑构造是研究建筑物的构成,各组成部分的组合原理和构造方法的学科,主要任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技术经济和艺术造型要求提供合理的构造方案,指导建筑细部设计和施工,作为建筑设计的依据。
皮亚诺崇尚机械美学,推崇结构主义,善于把结构暴露出来。
他的作品都反映出了强烈的构成感。
2.2开放式设计
所谓开放式设计,它的目的是将空间功能的边界柔化,使空间更加人性化,这种设计就是满足人的身心需求并与自然环境协调发展。
具有一定的视觉美感,形式、比例尺度符合人的审美标准。
拥有地域文化以及现代技术的创新有机的结合。
追求个性化的设计。
皮亚诺偏爱着开放式设计,他的建筑都给人很通透的感觉,把建筑内部暴露于建筑外,空间呈现出多功能化。
3、日本关西国际机场位于大阪湾,建造时间从1998年到1994年,它就像一条长长的钢虫坐落在伸出海面达5米的人工岛上。
关西国际机场波浪式的屋顶和末端逐渐变小的空间造型让人感觉它像是在拉着人们向前运动。
这种整体效果的获得来自于建筑结构和材料的完美结合,整个建筑物就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结构、空间、外形和设施之间的形成紧密的整体。
特别之处是他给人们提供了宽阔的视线,把飞机场设计成滑翔机的形态。
设计不仅使得建筑的中心并且建筑的每一方面——空间、视觉、甚至天花板和结构都引导并激励着不断往返的旅客。
这座建筑不仅在严密的机器控制下交替变换,而且建筑物不同的系统和构件之间:
如恐龙骨架结构系统,也是一个紧密的整体。
整座建筑简直是在精密的整体结合各种科技而完成的一件完美的构造。
建筑工艺应该接近机械化或有机化。
皮亚诺把这些有机的观点在一座建筑里最终融合在一起是最合适的,这点恰好证明了建筑也是可以移动的(尽管移动的幅度很小),这种运动不仅仅是人、行李和里面的空气运动,还包括各种机械运输的运动。
4、对当代建筑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皮亚诺建筑设计不仅通过功能和技术来实现,而且,形成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它的传统有关,同时住房的紧迫性及其与环境和自然的融合也影响到这种建筑的形成。
他的建筑作品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但其对人性化设计的不断探索,对建筑适应城市环境的关怀却是一脉相承的。
皮亚诺本人对于那些排斥教条和主义的年轻建筑师们来讲是一个榜样和激励,他的作品没有浮夸的表情,透露出稀有而温暖的人文精神,执着地关心着天空、大地和人的内心,在现在这种一味标榜个性、标榜自我的大潮流下显得冷静而清新。
中建史
一、画图题
二、简答题
结合你所熟悉的一出中国古典园林,徒手绘制其平面,并简述其所蕴含的典型的理景手法。
理景手法:
主题多样,步移景异;
隔而不涩;
欲扬先抑;
曲折萦回;
尺度得当;
余意不尽;
远借邻借等理景手法。
例如留园,方塔园,寄畅园等等。
三、论述题
简述中国佛塔建筑的类型,并论述塔在传统城乡人居环境营造中的作用。
中国佛塔的发展是随佛教而来,即在佛教的发展下建立寺院,随之而建佛塔,始于东汉。
“窣屠婆”从印度传入中国后与古建筑结合而成为中国式的塔,换言之,中国木结构建筑在塔中得到充分体现。
我国建塔,均在寺院之中,或寺院之外,还有塔林、塔群等,每一座塔的高度都依寺庙大小而定。
中国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流,而木结构只能做方形,但“窣屠婆”为圆形,若使两者结合,须解决这个矛盾。
经过匠师们的努力,塔逐步从方形、六角形、八角形以及十二角形演变成圆形的塔。
中国佛塔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发展出来诸多类型,例如楼阁式塔、密檐式塔、金刚宝座塔、宝箧印塔、无缝塔、塔婆式塔、喇嘛塔、多宝塔、五轮塔、法身塔、法舍利塔等
塔是有佛教而来,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塔逐渐成为人居环境中不可或缺的一种建筑。
从宏观方面来讲,整个城市的在规划设计中,起到风水作用,例如“宝塔镇河妖”等等,例如韩城,或者商洛等城市,会在城市周边的山上建造宝塔,以满足风水和祭祀的作用。
此外,景观作用,塔属于点景建筑,在园林设计中,一般都做为园林内主景区的统领作用。
此外,例如在故宫的中轴线的设计上,设置塔作为整体景观的衬托的作用。
军事防御作用,在古代城市中,为了军事要求,会在城市内建造建筑高度较高的防御塔,以观察敌情。
建筑标志性作用,符号化。
例如,西藏布达拉宫,塔在人居环境的传播当中,随着地域性的改变,慢慢转化为一种符号的作用,在布达拉宫的顶端建造汉化的塔,以此使得建筑群的更具标志性。
2011年理论答案解析
1、简答题
1、著名的加拿大建筑师阿·
埃里克森
曾说过“环境意识就是现代意识”
著名的加拿大建筑师阿·
埃里克森曾说过“环境意识就是现代意识”而决定这种意识的则是适当的环境空间这种物质。
先摆正空间与环境的关系后,方能探索这类问题。
任何空间都存在与环境中,故提高人造环境的物理素质及其艺术性,就必然成为提高现代生活质量的重要构成因素。
从环境的角度出发去布局建筑空间,强调环境空间或是空间环境的重要性。
从环境布局的的基本组成到环境布局空间与周围的大环境再到群体建筑环境的空间组合逐步说明怎样才能有机的处理个体与群体,空间与体型,绿化与小品之间的关系。
2、“绿色建筑”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
3、国家规范对层高的要求,热舒适性环境和节能对层高的要求,卫生健康对层高的要求,视觉心理对层高的要求,经济性对层高的要求等等,可着重对空间感受配合示意图进行讲解。
4、砖混结构一般指把砖砌体用作内外承重墙或隔墙,楼盖、屋盖、梁、柱(也可是砖柱)是钢筋混凝土作用在墙柱上的荷载,主要是由梁板传来的屋盖、楼盖上的活、恒荷载,它通过墙柱基础传到地基。
作用在纵墙上的水平荷载(如风荷)一部分直接由纵墙传给横墙,另一部分则通过屋盖和楼盖传给横墙,再由横墙传至基础,最后传给地基,承重墙的厚度及长度是根据强度和稳定性的要求,通过计算来确定的。
一般比较适用于旅馆、医院、办公楼等均质小空间的建筑使用,空间不灵活。
框架结构框架结构由梁柱构成,构件截面较小,因此框架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都较低,它的受力特点类似于竖向悬臂剪切梁,楼层越高,水平位移越慢,高层框架在纵横两个方向都承受很大的水平力,框架结构的墙体是填充墙,起围护和分隔作用,框架结构的特点是能为建筑提供灵活的使用空间。
一般比较适用商业办公等空间需求较为灵活的建筑使用。
二、判断
1、C
2、容积率:
规划用地面积一般为0.0
建筑密度:
具体指项目用地范围内所有建筑的基底总面积与规划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可以反映出一定用地范围内的空地率和建筑密集程度
建筑密度=建筑物的基底面积总和/规划用地面积。
建筑容积率为25X40X6除以60X50得出2.0,建筑密度为33%
3、建筑无障碍设计
(详细讲解,分类叙说或者按照人类行为来讲)
城市道路、建筑无障碍坡道、入口、走廊、电梯、厕所等,以及影剧院内无障碍的轮椅座位、停车场的无障碍停车位的设计等等。
都要结合图示表达,最好标注大概的尺寸。
(附:
PPT)
4、论述题
例如建筑的地域属性:
(地域属性的定义?
由什么决定?
表现在哪里?
对现在建筑创作的启示?
)
例如,关中建筑的地域属性:
地域属性定义:
地理因素、气候因素、生活习俗、生产方式、文化形态以及地域的价值观等文化因素等等决定建筑的地域风格。
而民居建筑是地域文化的载体,所以我们通过研究具有地域性格的乡土建筑来讲解建筑的地域性。
以陕西党家村的建筑为例进行讲解。
从党家村的整体布局到街道效果到院落布局和空间,再到建筑的细节设计,例如门楼、厢房、正厅等具有关中地域特色的设计手法。
也可以继续延伸到对现在建筑创作的一些启示等等。
或者是普雷多克的奈尔森美术中心为例进行讲解。
位于《外国近现代建筑史,361页》或者是山西的乔家大院等。
5、简答题
(绘制平面图、立面图以及透视图综合文字叙述进行讲解)
1、明清北京城市的中轴线的设计特点。
“宫城居中,四方层层拱卫,主座朝南,中轴突出,两翼均衡对称”。
这是明北京城在规划布局上的最大特色。
(1)北京的中轴线空间格局:
从外城的南门永定门开始,经过天坛和先农坛之间――内城正阳门(前门)――皇城天安门――端门――宫城午门及六大宫殿――宫城北门――景山,直到北边的钟楼和鼓楼,全长达8公里。
梁思成:
“一条长达八公里、全世界最长、也是最伟大的南北中轴线穿过全城。
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就由这条中轴的建立而产生。
”
(2)强调中轴线的手法:
以宫城为中心,按周礼《考工记》中轴线对称的原则进行设计,两侧有华表、桥梁、广场,使中轴线长但并不单调,还加强了宫殿庄严的形象,显示了帝王的权威和至高无上的威严。
以及中轴线的空间秩序的设计手法等等。
(3)
意义:
全城最宏大的建筑和场景都安排在了这条中轴线为基础,在其两侧作有机的布置和组合,其周围再部署以低矮,青灰色的四合院。
整个城的规划布局形成了一个完整和谐,举世无双的巨大建筑群。
金碧辉煌的宫殿,在数以千计,布置有序,掩映在绿阴底下的四合院的衬托下,更显得宏伟壮丽了。
2、南京中山陵的设计特点及其意义。
(1)南京中山陵的祭堂立面:
祭堂,处在山顶最高峰,有三个拱门,为重檐,其立面为古典主义的“三段式”构图,与巴黎大凯旋门一样,适成一几何上的正方形。
祭堂的中间部分——三扇拱门与重檐顶,构成一个矩形,宽高比例3:
5,两边部分各占1/5比例,为西方古典式建筑所偏爱的理想比例。
(2)南京中山陵建筑设计的特点:
陵墓全图形式似“木铎”(钟),寓在“暮鼓晨钟”。
中山陵不论在型体组合、色彩运用、材料表现和细部处理上,都取得很好的效果。
陵园主体结合山坡地形地貌沿一条中轴线巧妙布置各个单体建筑,以孙中山手创共和的国旗蓝色为主色,取代封建帝王专用的黄色。
宽阔的广场、墓道和台阶,适应大型公共祭奠活动,和谐庄严,气势宏伟,被今人誉为“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
分别从整体的规划布局、形体组合、建筑单体设计以及广场设计等等、材料选择、色彩运用、以及细部处理等各方面进行讲解。
吕彦直开时代风气之先,将国外最新的建筑技术融入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留给我们关于那个时代最伟大的回忆也带动了中国传统复兴运动的兴起。
6、论述题
(答为所问,条理清晰)
颐和园中心建筑从大报恩延寿塔到佛香阁变迁,分析点景建筑设计遵循的基本原则。
(1)点景建筑的基本原则:
1)“点景”建筑的选择,必须首先考虑观赏者的最佳位置和距离。
2)“点景”技法要求重天然,不强为,因地制宜,因景制宜,因势利导地完善表现诗情画意,要着意为之,无意出之,使点景艺术达到不留“斧凿痕”的境界。
1、联络要有节奏变化。
景观景物之间距离过大,有分散感时,可于其间点缀一些景物作“过渡”,达到联络有致;
如发现原有景观的色彩、态势、质惑等的分量气氛不够时,可应用加重、加密、加深、加高、加长等点景手法予以强调。
2、平衡画面要相宜。
即点景要使原景在色调风格上、主宾关系上、景观质量上更显轻重得宜,浓淡有致。
实践中的点景景观往往是由多种点景形式综合构成的,“点线结合”、“线面结合”,“点面结合”是极为普遍的点景现象。
3、对比照应要有目的。
有时发觉主宾、浓淡、轻重等关系不够明显时,可通过对比照应的手法,在原景物的旁边再增加一组在比例上、体量上和色度上有较大反差变化的景物,达到以此显彼的目的。
4、衬托、烘托要相称。
(2)颐和园的中心建筑大报恩延寿塔到佛香阁的变迁:
(从变迁讲原则)起初仿照南方六和塔建造九层的延寿塔,后来建到八层的时候乾隆命人将其拆除,其主要是从园林风景的角度出发,南方的六和塔建在开阔平坦的地面上,与周围的
环境显得很和谐,而移植到清漪园中,周边的环境则大不相同,作为核心建筑,万寿山前的延寿塔,本应是总揽全园景物的枢纽,如同画龙点睛,在园林艺术中称为点景。
但实际上,九层之高的延寿塔高耸于万寿山上显得孤立而突兀,与周边的建筑不成比例,同时,如果将延寿塔放在三山五园的整体环境中观看,西南方向以玉泉山上的玉峰塔、妙高塔作为衬托,应该起到延展景观的作用,也就是园林艺术中的借景,但实际上由东向西望去,延寿塔与玉泉山上的两座塔,三点成一线,显得单调而重复,几乎无景可借。
延寿塔被拆掉之后,建造的佛香阁是八面三层四重檐的木结构建筑,和之前的延寿塔相比,根基稳固、厚重宏大又不乏开张变化之势的佛香阁与万寿山横向延展的走势,以及中轴线上密集的建筑群,显得更加协调。
佛香阁背靠万寿山,面南而坐,就像统领着园内所有景观的君王,它不仅最大限度地发挥了点景作用,而且成为整个园区风景的构图中心和灵魂所在,无论从万寿山前的哪个方向,哪个角度观察,几乎都能看到佛香阁的存在。
在不同景物的衬托下,佛香阁显现出变化万千、气度不凡的皇家园林的风范。
外建史部分
7、回答问题
(直接判断,给出简洁理由)
1、萨肯二世王宫,并不是依照地形而建的杰出建筑成就,具体答案在P27.
2、阿丹密斯庙,不是古希腊本土形制最隆重的多立克神庙,其实两进围廊式的爱奥尼克柱式神庙。
(P41)
3、1)瓦格纳2)莫奈奥3)贝伦斯
4、何为DeStijl:
风格派(Destijl)是荷兰的现代艺术运动,课本(p59)以乌德勒支住宅为例风格派——1917年形成于荷兰,先出现于绘画,后影响建筑,或称新造型派,或新要素派,强调体形分解、线条、板面与色彩,强调构图韵律。
8、简述题
(图文结合,简洁清晰表达)
1、中世纪东欧东正教堂传统形制及空间、结构的主要特征?
拜占庭式(Byzantine)建筑风格是罗马帝国晚期和近东埃及叙利亚等地建筑艺术的结合,承续了早期基督教艺术作风,多用于教堂建筑。
建筑造型浑厚雄伟、庄重饱满。
其显著的建筑特征在于穹顶(dome)、帆拱(pendentive)以及装饰得华丽威严的内部空间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安 考研 理论 解析 李瑞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