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巩固提升生态市创建成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0507定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624964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2.83KB
最新巩固提升生态市创建成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0507定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最新巩固提升生态市创建成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0507定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巩固提升生态市创建成果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0507定稿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创建国家生态市(县级)的5项基本条件和22项考核指标基本达到考核要求,于2013年1月14日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考核验收组考核验收,成为福建省首个通过生态市考核验收的县级市,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持续走在福建省、泉州市前列。
(一)强化组织领导,全面推进生态市建设。
我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市建设工作,坚持科学规划,健全机制,全面推进生态南安建设。
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常务副市长和分管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乡镇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编制南安市生态市建设规划,出台了南安市生态市建设行动方案等一系列文件,实施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生态林业、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和生态保护等“六大工程”,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的环境问题,实行目标责任制、一把手负责制、定期会议等制度,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人大政协监督、各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工作格局,保障创建工作稳步推进。
(二)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循环经济发展水平。
坚持工业可循环的发展思路,加速推进传统工业提质升级,加快培育扶持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构建“发展平衡、结构优化、高端环保、技术引领、二三联动”的“5+1”现代产业体系。
一是狠抓节能降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坚决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等措施,重点推进建陶业水煤气脱硫和含酚废水治理,以及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等工作。
着力抓好重点企业清洁生产的典型示范和带动,完成15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完成35家企业LNG替代任务,引导115家企业申报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并将清洁生产向全社会推广使用。
2009年,我市获得“省循环经济示范市”荣誉称号,豪联建材、闽发铝业等10家企业被确定为“十二五”省级循环经济示范试点单位,协进建材成为泉州市节能示范企业。
二是加强石材业污染整治和整合提升。
一方面,加大石材产业污染整治力度,关闭取缔“三无”石材企业及染板厂657家(次),并采取停电停产整治措施规范石材企业排污行为,全市经批准持证经营的1567家石材企业生产废水全部循环回用,实现“零排放”。
另一方面,注重石材产业可持续发展,规划建筑饰面石材企业加工集中区11个、加工集中过渡区2个,总面积达83785.8亩,为石材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平台。
在石粉、碎石处置利用上,则采取供应石粉、碎石综合利用企业进行废物回收利用或集中运输填埋处置,并在全市推广使用以本地石粉为主要原料的新型建材,有效解决石粉、碎石“无处可去”难题。
同时,加强石粉、碎石综合利用项目的引进和扶持,从2011年起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为期五年逐年递增,并对新引进落地的石粉、碎石综合利用项目给予优先供地。
目前,全市共有石粉、碎石综合利用企业135家,年综合利用石粉和碎石可达210万吨,石粉综合利用率65%,碎石利用率90%以上,年产值达15.6亿元。
三是大力开展水暖产业配套生产环节——电镀行业的污染治理工作。
2008年,我市专门成立晋江上游电镀企业搬迁领导小组,制定出台电镀企业搬迁计划、搬迁补偿安置方案,并投资5.2亿元建成水头华源电镀集控区,全面完成晋江上游20家电镀企业搬迁入驻工作,消除了晋江上游饮用水安全隐患。
同时,注重电镀废水处理工作,在水头华源电镀集控区引进并使用国内最先进电镀废水“分质分流膜处理”技术。
目前,集控区内电镀废水经技术处理后,回用水可达60%以上,每年可减排电镀废水量170万吨,可回收镍、铜、铬、锌等重金属,回收价值达2000多万元。
(三)强化综合整治,城乡环境质量显著改善。
我市持续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区域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严格实行流域限批政策,关停一批污染企业,确保饮用水安全。
加速环保基础设施建设,铺设污水收集管网228公里,安装1千多个聚乙烯一体化户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配套建设35个垃圾收集中转站,形成“村收集、镇转运、市处理”的垃圾集中收运处置体系。
制定畜禽养殖区划,33家大中型养猪场建成生化、沼气等综合处理设施,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强化环保执法,关闭取缔小造纸、小化工等企业100多家,关停改造一批造纸和陶瓷企业,市级以上重点监控企业全部实现污染源在线监控。
大力开展生态建设与修复,2009年以来共完成21个乡镇(街道)国家级生态乡镇(街道)创建任务并均获命名,完成生态公益林管护56.7万亩,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6万亩,完成5处废弃矿区绿化,森林覆盖率达52.7%,全市环境质量均达到功能区标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四)深化宣传教育,提高全民生态环保意识。
我市积极开展多形式、多层次的生态环境宣传教育活动,生态环保意识深入人心,通过设置公益宣传牌、开设报纸电视等媒体专栏、举办“城市摄影大赛”和“画家走基层,丹青绘南安”等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在镇、村、学校和社区等层面大力普及环保理念和环保知识。
积极开展基层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建成绿色学校100多所,形成了全民参与、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全民生态意识明显提升。
二、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我市生态市创建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但与生态文明评价体系要求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转型调整缓慢、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形势严峻、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饮用水源保护面临新的挑战和公众生态环保意识急需提高等方面。
今后,我市将以国家生态市通过考核验收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五位一体总布局,积极探索具有南安特色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坚持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生态发展,优化空间开发布局,加大产业转型升级,不断提升经济发展的生态化水平;
着力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确保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和收集管网建设到位,严格环境准入门槛,防范环境风险,加大自然生态系统保护和恢复力度,不断提升区域生态环境质量;
巩固深化生态市创建成果,建立行之有效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
三、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强化环保制度及目标管理。
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逐步完善干部政绩考核制度和评价标准,结合南安市“一轴两城三带”发展格局分区域分标准分类别把生态建设与保护成效纳入干部政绩考核评价体系。
一是建立生态环境保护指标约束机制。
全面从经济指标、社会发展指标、环境指标和资源指标等多方面综合评价政绩,促进领导干部思维转变,牢固树立“生态环境既是资源也是资本”的价值观和“破坏生态环境就是破坏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新理念,推动生态环境保护从“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正确引导领导干部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讲成本、重质量、求效益。
二是建立健全节能减排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和奖惩制度。
将节能减排作为基层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和评价考核制度作用,用规范的制度推进节能减排工作的贯彻落实。
三是认真落实环保目标责任书考核制度。
积极组织开展市长、乡镇长环保目标责任书工作落实情况的考核,并作为各级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考核结果依照《福建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一岗双责”暂行规定》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
(二)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加快生态敏感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
从构建和谐南安的角度出发,妥善协调晋江上下游乡镇的利益,按照“谁受益,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污染,谁治理”的生态补偿原则,建立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受益地区对受损地区的生态补偿机制,以平衡各方利益,促进共同发展。
一是把政府调控与市场化结合运作,利用制度创新实现生态环境的价值化管理,并积极探索“造血型”生态补偿机制,不断使外部补偿转化为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以最大限度地解决经济发展潜能的激活和环境资源保护之间的矛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引导生态补偿资金投入生态敏感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饮用水源保护区、重要流域干流及一级支流等重要生态敏感区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要因地制宜采取适当的方式收集处理垃圾和污水,有条件的区域应建设污水管网将生活污水接入污水处理厂处理,管网不能覆盖的区域可以选择人工湿地、氧化塘、聚乙烯户用生活污水处理设施等方式处理生活污水,同时,要进一步加快生活垃圾收集转运体系建设,确保生态敏感区生活垃圾做到全收集全处理。
三是结合“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建立健全农村环保投融资机制,全面开展农村科学规划和环境综合整治,深入推进“点线面”环境整治、家园清洁行动和生态村创建活动,提高农村污水和垃圾收集处理率,整体提升农村生态环境质量。
严格农村工业项目环境准入,积极推进农村工业企业污染治理工作,有效消解城市工业污染转移带来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
(三)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生态经济。
抢抓泉州市成为国家级“金改区”和省级“综改区”的历史性机遇,积极分享实体经济“二次创业”、转型升级的政策红利,引导金融资本为调优整合产业结构服务,提升产业整体素质,壮大生态经济总量。
一是加快工业结构调整。
进一步合理生产力布局,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用循环经济理念指导区域发展、产业转型。
严把项目建设的资源消耗关与环境保护关,提高项目资源环境准入门槛,积极发展低消耗、高效益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特别要大力发展与泉州及南安优势产业紧密相关的新型建筑材料、新型环保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实施“智造升级”工程,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石材陶瓷、水暖厨卫、鞋服轻纺、机械装备等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节能、节水工业,提高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能力。
抓好印染(漂染)、造纸、电镀、制革、建材等行业的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工作,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加快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
二是建设生态工业园区。
重点加强滨海石材产业园区、光伏信息产业等示范园区建设,带动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提升中泰石材集控区、华源电镀集控区功能,整合现有条件较好的工业园区,规划建设污染集控区,促进污染项目集中布点、集中治理、达标排放。
以建设循环型集聚区产业为目标,加快推进产业一体化、基地化、园区化和清洁化生产,促进园区企业产业链之间的延伸和耦合,促进专业化生产和企业相互协作配套,形成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的产业链。
(四)加强生活饮用水源保护,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
持续推进重点流域、近海水域和小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工作,重点抓好晋江东西溪流域环境综合整治和饮用水源保护工作,积极构建生态安全保障体系,确保水源地水质得到切实改善。
一是实施水资源功能区管理,科学划定全市水功能区,明确各功能区的水质保护目标,加大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治理力度,控制流域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和主要水源水体污染。
二是定期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密切关注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变化,定期开展饮用水水源地巡查和隐患排查,及时查处污染饮用水水源的活动,取缔水源保护区排污口,消除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隐患,修编完善饮用水源保护区应急预案,做好应急物资储备。
三是加强我市饮用水水源地的规划和评估工作,根据国家环保部的统一部署,完成我市县级以上饮用水水源地的环境状况评估工作。
四是按照规范要求组织开展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的定期监测,做好农村分散式饮用水源地的整治和保护,提高农村饮用水源地安全保障水平。
五是加强水土流失治理,全面落实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加快重点水土流失区的综合治理步伐,优先实施晋江东西溪流域水源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工程,确保晋江干流水质安全。
(五)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构建监测预警长效机制。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努力做到不欠新账、多还旧账,加大水体、空气等污染治理力度;
必须坚持预防为先,牢固树立隐患险于事故、防范胜过救灾的理念,加大风险隐患排查和评估力度,把环境污染事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一是加大工业污染整治力度。
严把工业企业准入关,在服务经济发展的同时守住环保“底线”,严格实行项目环评和“三同时”制度。
继续组织开展违法排污企业专项整治活动,严格环境执法,凡污染物超标或超总量排放的企业,一律坚决实施停产整顿或关闭。
继续巩固晋江上游治理电镀行业污染的成果,严防小电镀的回潮。
继续做好建筑饰面石材行业整治,加快推进石材加工集中区的建设步伐,加大对中泰(石井)石材集聚区环保监管力度,责令园区及企业办理环保相关手续,完成园区配套污染物设施建设并投入运行。
加快工业集中区污水集中处理,对于未能按照要求如期完成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的省级开发区,要暂停审批其新增水污染排放的建设项目环评文件;
已建的工业集中区未实现污水集中处理的,暂停区内新增水污染物排放的建设项目的立项、用地、环评等审批手续。
二是加强环境监管体系建设。
提高监测预警能力,加强环境监测现代化建设,优化配置监测资源,加强以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技术装备为基础的常规监测和环境应急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推进环境监测站标准化建设。
提高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体系,构建统一领导、快速反应、协调有力的环境应急管理机构;
建立健全应急工作运行机制,进一步加强“12369”环保举报热线网络建设,畅通信息报送和信息发布渠道,不断完善环境监管长效机制。
(六)加大环保阵地宣传,提升全民环境保护意识。
不断加大环保宣传教育的深度、广度和频次,环保宣传教育应覆盖各行各业从业人员、农民和学生等群体,应重视老中青三代环保宣传教育,应结合世界环境日、水日等特殊重要节日多方位、多层次全面铺开宣传,营造全社会重视环保、参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浓厚氛围。
一是充分发挥报刊、电视、广播的优势,深入拓展环境新闻宣传阵地。
增强环保宣传策划的前瞻性和针对性,注重策划和组织重大环境新闻报道活动,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污染减排、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察监测等环保中心工作,以及创新性工作经验和社会普遍关注的环保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做好专题策划,组织、发动媒体深入采访、追踪报道,切实增强报道的影响力。
二是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环保宣传活动。
抓住世界环境日等重大契机,科学谋划、精心组织,开展形式丰富多彩的环保宣传教育活动。
组织环保宣传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
加强部门协作,积极联合相关部门、新闻媒体等参与到活动的组织和宣传上来,整合宣传资源,扩大传播影响。
三是以绿色创建为载体,打造多种文化建设平台。
将生态环保理念融入乡规民约和青少年课程教育体系,积极开展清洁家园和青少年环保志愿行动,增强公众对环境问题的认知度和参与环境行动的意愿及能力。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南安贯彻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升生态文明水平的应有之义,也是南安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
当前,随着全球新一轮经济格局的深入调整,中央支持海西战略的深入实施,我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入推进,泉州产业、港口、城市的深入联动,南安迎来强势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站在新的起点上,只有坚持生态立市,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才能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实现“富强南安、创新南安、宜居南安、文化南安、幸福南安”的奋斗目标。
课题指导:
张瑞平
课题负责:
苏建华
课题组成员:
蔡志通
陈少宝
陈兴
课题执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巩固 提升 生态 创建 成果 建立健全 生态环境 保护 机制 0507 定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