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炔事故案例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616963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3.78KB
乙炔事故案例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
《乙炔事故案例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乙炔事故案例分析Word文件下载.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撬起一大块硬壳后,暴露出的电石有少量呈液态状。
由与高温灼烤。
无法靠近作业。
操作工拉来了水管往电石上喷水降温,喷水过程电石与水接触瞬时爆炸,9名同志的面部被灼伤或物体击伤。
事故发生之后,厂领导立即组织人员,将9名伤员送往煤矿医院进行抢救治疗,经煤矿医院检查,5名同志住院治疗(其中3名同志5有14日出院),1名同志左眼框上部被物体击伤,转市附属医院治疗。
其余3名同志在本厂小医院疗养。
二.事故原因分析
通过本厂事故调查组调查分析,认为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四点:
1.操作人员思想麻痹,违反操作规程,未很好观察现场情况,就盲目打水降温,造成液体电石与水接触,是导致这次事故最主要原因。
这点本厂《安全规程》第六章第十二条有明确规定:
“出炉岗位及轨道附近地面应保持干燥,严禁液体电石与水接触,防止爆炸伤人”。
2.事故班组在正常情况下连炉,且未能及时根据两炉合并和调整炉料配比后产量高等因素,充分做好出炉前的准备工作;
第一次跑眼后未将轨道上电石清完就匆忙送电,导致二次跑眼。
3.现场作业面狭窄,作业人员拥挤。
﹙1﹚车间领导未能做出详密部署和安排。
﹙2﹚现场工段长、组长未能尽到指挥和领导的责任。
4.进入1986年以来,该厂两炉频繁压荷停电,电炉的正常作业秩序受到干扰,同时两炉炉况不同程度的恶化,给电炉正常生产带来困难和威胁。
事故当天17时10分,供电部门通知让1#电石炉18时前停电压荷,经厂调交涉,同意继续停2#炉送1#炉,但1#炉需压2000负荷,当班职工有抢任务急于抢电的心理,考虑作业进度的思想占了上风,忽视了安全工作。
三.同类事故预防措施
这次事故教训十分深刻,为杜绝类似事故重复发生,针对本次事故调查分析中暴露出的同题,拟定如下防范措施:
1.要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正常情况下必须按时出炉,不许连炉,避免因准备工作不充分或采取措施不利造成的电石流地上故障。
2.一旦发生电石泄流故障。
组长必须向车间值班调度报告,再由车间调度向厂值班调度报告,清理工作一定要在车间值班调度时部署下,由当班组长统一指挥,合理组织分工,严格安全规程作业。
3.清理电石时禁止采用往电石上打水降温,可用风机进行强制通风冷却,严禁液体电石与水接触,防止爆炸伤人。
吉林吉化电石厂乙炔泄漏导致空间爆炸死亡2人
1988年6有29日,吉林省吉化电石厂氯乙烯车间违章检修致乙炔气泄露,发生空间爆炸,死亡2人。
6有29日。
吉化电石厂氯乙烯车间将1#乙炔泵出.入口短节拆下,因原出口阀门内漏,更换新阀后,出.入口管线分别堵加了盲板,做好了检修前的准备工作。
机械工开始检修1#乙炔泵。
7月5日该车间检修蒸镏系统尾凝器,因乙炔系统没有安排检修项目,故只对后部蒸馏系统进行了清洗置换,而前部乙炔及转化系统采用了隔断措施停车。
机械工继续对1#乙炔泵检修。
14时6分,忽听到“轰”的一声,乙炔泵房发生爆炸。
1名工人被崩到泵房窗外18.5m远的地方,全身无一布丝,仅剩一条皮带,当即死亡;
另1名工人被倒塌的墙壁压在电机室内1#电机旁,待抢救出,心脏已停止跳动。
1.在拆短节上螺丝时,1名工人拆下盲板上的4个螺丝,使管内乙炔气外逸。
由于出现金属碰撞火花,使达到爆炸极限的乙炔气体发生空间爆炸。
2.在没有与化工工段取得联系前,对违章拆卸盲板螺丝未能察觉和只制止。
发现有乙炔味时,虽找化工工段进行了处理,但在乙炔气继续外逸的情况下,均未采取有效措施,使乙炔气长时间外逸,达到爆炸极限。
3.泵出口阀使用前,没有进行强度试验和气密性试验,阀门的内在质量缺陷未以能及时发现。
事故后发现阀门关闭不严,有6mm月牙缝。
经解体检查阀体上的闸板导轨不起作用,阀杆与闸板脱落,位置发生变化,产生内漏。
4.在易燃易爆岗位检修未按规定使用防爆工具。
5.检修任务书填写的安全措施不全,在对蒸馏系统检修停车中,前部只采取了隔离措施,易燃易爆岗位未切断气源。
车间领导未向职工交待清楚,管理混乱。
三.同类事故防止措施
1.强化全员安全意识,提高群体安全技术素质,牢固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
2.狠抓基础工作,对各项规章制度落实情况经常进行检查。
宣贯安全管理标准,完善工作标准,加强安全管理。
3.严格执行系统停车检修必须切断物料﹑电源等安全管理规定;
中小检修必须有完整的安全检修方案﹑严密可靠的安全措施,职能人员到现场,做好检查监督。
4.严格盲板的拆装管理,严禁带料带压拆装,必须使用厂统一制作的盲板,做到哪一工种安装,哪一工种拆卸。
5.建立阀门采购﹑验收制度,按规定到定点厂家采购,配备专职检验人员,对进行厂阀门认真进行检查,使用前必须逐个打压,并做好记录备查,把住质量关。
6.对易燃易爆岗位进行检修,必须使用防爆工具。
河南信阳化工总厂乙炔干燥器排污时爆炸死亡4人
一、事故经过和危害
1995年5月8日16时30分,河南省信阳化工总厂乙炔分厂2#高压乙炔干燥器突然发生爆炸,三间100m2的厂房被摧毁,压缩工段的全部设备被砸坏,当班的4名女工1死3伤,直接经济损失25万元,全厂被迫停产。
二、事故原因分析
1.立式干燥器下封头自环缝以下被撕裂为7块,裂口宽为45~230mm,开裂处最小壁厚为7.9mm(原壁厚为10mm);
断口有明显的450剪切唇;
内衬自容器内被推出约0.5m并裂开。
容器内壁及断口由于燃烧而呈现碳黑;
容器本体在距下环缝100mm处产生塑性变形,变形环带宽230mm,最大变形量20mm。
与2#干燥器串联的1#干燥器也有变形鼓包,内壁有燃烧过的痕迹,并且内衬被烧得并且内被烧得扭曲变形。
压缩机出口压力表指针停在3。
0MPa而不能复零。
小型微启式安全阀未发现起跳痕迹。
2.该容器底部排污阀座与封头连接为插入式单面焊(该处是爆炸裂缝)。
容器本体无任何安全泄压装置。
容器设计压力为2.75MPa,工作压力为2.5MPa,工作温度小与1000C。
腐蚀较轻微,该容器在正常使用条件下是可以保证安全运行的。
就是说,容器本体在设计和制造上存在一些问题,对此次事故的发生影响不大。
3.从压缩机出口压力表不复零及容器本体鼓包变形等现象看,容器爆炸前确曾有严重超压现象。
此次爆炸事故实际上是在干燥器里为纯乙炔状态下,遇到某种发火源和发火能量而形成的一次乙炔分解爆炸。
从而也证实了为什么日本把过去乙炔的爆炸极限从2.5%~81%规定为现在的2.5%~100%,因为只要用一定的能量进行点火,即使在纯乙炔中火焰也会传播而引起分解爆炸。
4.产生分解爆炸的条件有三,一是初始压力。
试验证明,若把乙炔压力提高到0.1MPa时点火,就会发生分解爆炸。
此次事故前实际工作压力为1.7MPa。
二是发火能量。
乙炔分解爆炸的最小发火能量是随压力变化的,压力在0.1MPa时力在2.9mJ;
压力在2.5MPa(压缩工艺中的最大压力)为0.2mJ。
对于高压乙炔气体有很小一点能量就会引起爆炸。
三是温度。
提高温度会使乙炔分子运动加快,使分子间的碰撞频繁发生。
因此,容器里的乙炔一旦遇到某种火源,即使是很小的发火能量,也会在高压下使局部乙炔发生分解。
由于乙炔分解成氢和碳(炭黑)是放热的,从而产生的高温使整个容器里的乙炔发生分解,这个过程只需要零点几秒钟的时间,最后引起分解爆炸。
5.关于着火源。
据有关研究报告介绍,因摩擦或冲击引起的发火可在乙炔组分为3%~40%范围内发生。
且乙炔一空气混合物会因喷出的乙炔和人手指之间静电放电而引起发火。
据被烧伤的女工(干燥器操作工)回忆,此次爆炸是她在排气时发生的。
1年前,曾有过类似的情况。
综上分析,产生此次爆炸事故的直接原因是:
由于排污时在管口形成的乙炔一空气混合气体与气流冲刷及人手指之间静电放电而引起回火,导致高压乙炔干燥器发生分解爆炸。
1.每次排污前应用手触摸接地良好的装置进行人体放电。
排污时开关阀门应缓慢,以减小气流冲刷摩擦。
2.乙炔干燥器应装设防爆膜。
3.建议在干燥器和排污阀之间加装阻燃器。
4.设计厂房要留有足够泄压面积。
房顶最好用轻质材料,以防万一倒塌时减少死亡。
5.排污阀体要用导线单独接地。
中国乐凯胶片公司茶水炉爆炸死亡1人
1995年10月4日一上班,中国乐凯胶片公司电修车间大院的职工和往常一样,将茶水炉充上水,打开蒸汽考克,半小时后,水开了,关闭蒸汽考克,职工们提着暖水瓶开始打开水。
与此同时,水汽组职工也为当日的工作做准备,水汽组李某在离茶炉西南方十余米处的简易工棚下干活。
突然一声巨响,茶水炉爆炸了,冲击波将李某掀倒,炉体与炉底分离后腾空飞起,将上方8m处的房檐撞击掉一个长达1.4m的月牙形缺口,炉体受阻后改变方向,向西南方飞去,撞到22m外另一厂房14m高的房檐上,接着向北反弹6m后落下,将下方简易工棚的石棉瓦房顶砸了一个1.7m×
1.3m的大洞,炉体落下后将正在棚下干活的李某碰伤。
随即将李某送往252医院抢救,终因气浪冲击造成李某内脏严重受损,抢救无效,于当日下午4时死亡。
通过现场勘察及对茶水炉各部件的试验分析后发现:
荼水炉的不锈钢蛇管,通过充水试漏,有9处漏水,最大裂缝长度10mm,最小3mm。
控制进入蛇管的蒸汽考克,没有全部关闭,其开度呈20。
角。
放空管为径管,最细处直径为15mm,有水垢堵塞现象,其上方放置一个直为80mm的弯头,以改变排气方向,这样又增加了排气的阻力。
综上所述,使茶水炉内由间接加热变成蒸汽直接加热,使水加速蒸发,再加上0.59MPa的直接蒸汽,使压力猛增,排汽不畅加速了压力的增加,当超过茶炉能承受的压力时,茶水炉发生破裂,荼炉内压力瞬时降到大气压,从而使炉内处于过热状态的水在大气压下,迅速沸腾蒸发,体积剧烈膨胀,产生爆沸,于是茶炉发生剧烈爆炸。
三.同类事故预防措施
1.建立生活用汽管理规定----按《工业管道管理标准》补充规定严格执行。
2.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标准定开水炉制作规范。
3.对茶水炉加热管﹑放空管﹑溢流孔﹑排污阀等建立定期检查制度。
山西某厂乙炔气体空间爆炸性死亡1人
1999年10月10日凌晨5时,山西省某厂聚氯乙烯车间乙炔工段当班班长A某在岗位巡检时发现氮气压力偏低,于是将该情况反馈给车间值班主任B某。
B某接到电话后立指示关闭其它岗位吹风用的氮气阀门。
约1小时后,A某准备加料时,发现氮气压力仍偏低,于是再次将情况反馈给B某。
B某在确认其它岗位确已关闭吹风用的氮气阀门后,随即向厂调度部门发出了提高该工段氮气压力的请求。
约10分钟后,A某开始在4楼加料,6、7分钟后,现场即传来爆炸声,并且有浓裂的火焰从4楼窗口窜出。
B某见状当即赶到事故现场布置紧急停车,并积极部署向消防部门报警。
紧急停车后,同班职工发现A某半躺半卧在厂房内电石提升井底部的地板上,便立即将其送往医院抢救。
但A某因失血性休克,体内多个器官已衰竭,虽经多方抢救,终因无效于当是上午死亡。
1.乙炔发生器二贮斗翻板阀被电石块卡住,又值氮气压力于规定压力0.15MPa,发生器内乙炔气外泄,在加料电石磨擦碰撞产生火花,引起爆炸事故,这是导致这起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
2.在给乙炔发生器二贮斗加料过程中,因操作不慎造成翻板阀被,乙炔气外泄,又在氮气压力低于规定指标的情况下进行加料作业,是造成这起事故发生的操作上的原因。
3.管理人员思想麻痹,现场安全管理不到位。
客观地说事故所在车间平时虽重视安全教育工作,但对乙炔发生器加料贮斗翻板阀在加料过程中被电石块卡住的问题还强调得不够,致使个别职工自我防护意识差,是造成这起事故发生的管理上的原因。
1.鉴于乙炔是一种点火能量很小(空气0.02mJ、氯气中0.0003mJ)的易燃易燃气体,为防止静电火花再次引起类似的事故,在发生器翻板阀的适当位置增设了明显标志,以便确认加料后翻板阀处于良好关闭状态,并明确规定,每次加料后及下一次加料前,重复检查板阀的关闭状态,在确认翻板阀的确处于良好关闭状态后,方可再次开始加料作业。
2.在乙炔发生器加料操作现场安装氮气压表,当氮气压力小于0。
15MPa时,立即停止加料作业。
3.对全厂所有有毒有害和可燃性气体的机械密闭阀等各种零部件定期检查更换,以确保其灵活、密闭、好用。
4.重申要严格执行安全技术规格、生产工艺规程、岗位操作法等各技术标准及管理标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乙炔 事故 案例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