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科学课堂之探究魅力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610577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5
- 大小:21.79KB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之探究魅力Word格式.docx
《浅谈小学科学课堂之探究魅力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小学科学课堂之探究魅力Word格式.docx(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创设质疑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好奇是少年儿童的心理特点,学生对事物的兴趣、好奇心和求知态度将会直接影响。
学生选择自己的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进行自主研究,要努力创造条件,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地、有见地学习,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爱学”、“我善学”。
它往往可以促使学生作进一步深入细致的观察、思考和探索,继而提出探究性问题,这是创造个性的具体表现,我们应倍加爱护和引导。
好奇、遐想而又喜欢动手的学生极爱上科学课,因为这是一个极富创造性的探究过程。
由于过去的课堂教学,是以学生学会与掌握书本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任务的,所以,尽管也尽量采用探究法教学。
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出科学结论并自悟学习的方法。
如:
五年级上册《有趣的磁现象》一课时,学生通过探索研究发现了电磁铁具有磁力的性质,但对此也提出了新的疑问:
为什么在实验中各小组的电磁铁吸起的大头钉数目会不一样呢?
这个问题如同平静的湖面中置入了一块大石头,引起了学生们的共鸣,更引起了学生们的纷纷猜测,这时学生们的研究进入了更深层次的探究阶段。
我因势利导,鼓励他们根据所提出的原因,研究怎样改进实验装置,每个学生认真参与,开动脑筋。
又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清清的水》的往水里加点东西内容时,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1)把食盐放在水中并轻轻摇晃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让学生分组实验,并要求学生仔细观察。
(3)学生汇报:
(食盐不见了)。
(4)对于这一现象你有什么疑惑吗?
(学生:
食盐哪里去了)。
问题是由学生产生了,学生自己提出了他们想要研究的问题,就可以诱导学生进入下一环节的研究。
当实验终于成功时,学生们享受着一种自行探究的乐趣,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遇到问题怎样去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我们在每堂课上都放手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实验能力就会一步步发展起来。
正是由于学生在课堂上不断的生疑,敢于发问,使课堂上处处闪烁着创造的火花。
教师要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
教师设计的情境就是起到“引领”学生进入探究活动的作用,使学生对这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
二、鼓励自主探究,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主人的权力
在教学过程当中,我们要鼓励、支持学生合作学习,自主探索,给学生营造了一种自主、合作、和谐的扭转,把“要我学”变为了“我要学”,让学生享受到了学习主人的权力,使学生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苏霍姆林斯说过:
“在人的心灵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学生通过自行探究,使他们真正享受到了学习主人的权力。
如学习三年级上册《坚硬的岩石》一课时,先让学生观察岩石有不同的特征:
用眼看可以从颜色、花纹上对岩石加以认识和区别;
用手摸或皮肤接触可感知岩石的光滑程度;
用手指甲或小刀刻能感知岩石的坚硬和衷共济、教师进而引导学生用盐酸滴,从每种岩石出现的变化中认识岩石。
然后让学生按眼看、手摸、刀刻、酸滴设计表格,对标本中的岩石进行自主观察和认识,从而提高学生多种学习能力。
爱因斯坦把科学定义为:
“一种探求意义的经历”。
学生们通过不断地自行探求,从中找出事物的因果关系,逐渐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
在学生自行探求中,我们并不在意学生的探求结果,而是注重学生的探求过程,所以学生们有了探求的时间和探求的自由。
从而为他们认识事物,揭开自然奥秘,打开科学之门提供了便利。
虽然学生们的认识事物的结果在我们大人看来是可笑的、幼稚的,但是我们的学生们却觉得十分惊奇,很了不起,这种惊奇是促使学生们加速对事物进行探求认识的一种刺激。
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不是把一切都推给学生,自主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教学理念。
三、挖掘学生的创新思维,赋予了课堂以生机
科学知识存在于我们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每一个细节。
科学与生活的结合,能赋予了科学教学以生机和活力,赋予了学生以体验和灵感。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灵活运用教学手段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
遇事好问、勇于探索固然重要,但不能以此为目的,仅停留在获取视频探索的结果上。
要培养学生对己明白的事物继续探究的习惯,永不满足,这才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内在的创造欲望,培养学生探究性思维品质。
教材内容为发展学生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作为学生的指导者应该在深钻教材的过程中,更好地挖掘教材中的各个闪光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如在学习六年级下册《滑轮、轮轴与齿轮》一课时,通过展示农村建房中用简易滑轮搬建筑材料的几组情境照片,引导学生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和猜想,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进行研究,看谁的发现最多。
接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猜想设计实验方案,尝试组装不同的滑轮进行实验探索,学生从自己实验和同伴实验的数据中得出结论:
使用定滑轮方便(改变了用力方向),使用动滑轮省力。
然后鼓励学生设计一个既能省力又方便的装置,学生通过猜想,尝试组装了滑轮组,并进行了实验探究,取得成功。
最后让学生畅谈自己是怎样学习滑轮有关知识的。
这样学生主动参与了滑轮有关知识的产生、发展、深化全过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同时学生自悟到:
提出问题,进行猜想,设计方案,实验论证,得出结论是探索学习的方法。
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学生的猜想,正是学生创新思维的结果。
学生创新能力的锻造创新能力是智力发展的高级阶段,需要一定的知识;
同时它更是一种发现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取向;
是一种善于把握机会的明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改变环境,创设条件——解决问题的应变能力。
探究一个新的知识之前,要让孩子能“回”到生活中,在孩子们对生活的“再”经历中找出原本蕴涵在生活中的科学知识。
这样的探究才够自然,学习才够轻松。
创新能力更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综合素质,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
从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锻造创新能力,是科学教学追求目标。
四、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养成善于观察的习惯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
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由新课标可以看出,学生对于纯知识的掌握是次要的,更重要的是方法的掌握和习惯的养成。
所谓“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科学的看问题、想问题”就是要以理性的思维方法去对待生活,实事求是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学生的现状是漠视生活带给他们的智慧,不是通过寻找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来使自己成长起来,而是简单地用经验去对待生活。
这样缺乏理性的思维方法层次不高,效果不好。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学生缺乏较高的观察能力。
缺乏优秀观察品质是学生难以养成科学的行为和生活习惯,难以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的原因。
如何让学生养成观察的习惯呢!
我认为:
首先,明确观察的目的,打稳观察的基础。
人对活动目的的理解越清楚,完成任务的愿望就越强烈。
对于观察目的的确定,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区别地对待低年级学生和中高年级学生。
低年级学生还不善于自己主动提出观察目的。
因此,老师在组织观察时,必须向学生明确观察目的,找稳观察的基础。
例如:
指导低年级学生找春天的时候,教师可以带学生走进公园,先让他们回忆冬天时公园里事物的情况,再向学生提出任务:
仔细寻找春天与冬天的不同点,直接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
而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启发他们提出问题,自己确定观察目的。
学习“燃烧的秘密”时,教师可以先用燃烧纸张的试验引发问题情景,使同学提出“燃烧会产生什么物质”的问题,最终确定观察燃烧的目的,并进行其他材料燃烧的观察。
其次,选好观察的题材,保证观察的进行。
教师在科学课上,让学生主动进行观察,有意识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保证观察的进行,就要先考虑以下的两点:
1、考虑学生现行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
不同年龄的学生,其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是不一样的,甚至同一年龄不同班级的学生,其思维习惯,认知水平也有差异,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孩子们的见识和知识水平也在不断发展,很多学生的知识储备是众多科学教师难以想象得到的。
因此教师要主动地去积累学生身上的这些信息,以便在上课时向学生提出适应他们水平的观察目的,作为指导学生观察的前提,保证观察的顺利进行。
2.注意洞悉学生的心理,寻找他们的兴趣点。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规例,他们经常会自发地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和现象产生好奇或疑问,从而引发其观察的兴趣,这是他们学习的内在动机,也是科学教育的基础。
所以,在科学教育中,教师要关注和了解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洞悉学生的心理,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人手,把学生们所亲历的事物作为儿童观察的目的,同时将学生置于活动之中,让他们亲身经历活动的过程,这样他们才会与事物产生共鸣,自发而认真地进行观察。
然后,指导观察的方法,培养观察的技能。
由于年龄特征的限制,学生的好胜心和自我意识很强,做事冲动,总喜欢凭自己的经验去做,没有养成先细心观察然后思考最后才行动的习惯。
教师而以开导学生,告之善于观察,往往能令自己少走很多冤枉路,告之观察的重要性,要养成专心观察的好习惯,并教给学生一些观察的方法。
1、指导学生充分利用各感觉器官,边观察边思考。
观察的目的在于从实践中获得感性经验。
要使感性经验丰富、全面,就要动用各种感觉器官全面获取信息。
教师在以这样的标准去指导学生观察的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根据观察的目的任务,边观察边思考看不见、摸不着、嗅不到,但能表明事物本质的东西。
如,《多样的天气》一课,教师除了引导同学们用肉用观察教室外的天气之外,还可以启发学生用鼻子闻,耳朵听甚至用手摸,用全身心去感受这种天气给你的感觉,再根据查阅到的天气知识,去分析这种天气前后的一些情况,总结天气变化的规律,也可以引导学生总结一下哪些现象的出现预示着什么样的天气即将来临,增加同学们观察的兴趣。
2、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观察方法。
事物都有许多方面的特征,如果在观察时不分主次,不按顺序,不突出重点,事物的特征就不容易被发现。
如《固体、液体和气体》一课,如果让学生粗略观察教室里的某些事物,比如说桌子、课本、水壶里的水等等,学生就只会走马观花地看,而没有达到观察的真正目的—研究固体、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因此,教师要教授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在观察不同的事物时要选择不同的方法,在观察复杂的事物时要多种方法一起使用。
下面让我来总结一下在科学课上教给学生常用的观察方法:
1、比较总结法。
比较总结法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最常用的观察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学生能够学会寻找事物相互间的异同点,在貌似无关的东西中发现他们之间的相似点和相互联系,才能真正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
比较总结法可以分为回忆比较法和实物比较法。
(1)回忆比较法,就是让学生回忆以前看过的具有相似特征的事物然后与需要观察的事物进行比较。
如《我在长大》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以前身体各方面情况,再观察自己现在的状况,两者进行对比,并将比较的结果记录下来,进行总结得出变化的规律。
(2)实物比较法,就是根据教学内容,找到相关事物,让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并总结。
如学习植物的根和茎时,学生很容易就认为埋在地下生长的都是根。
这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带一个荸荠和一个萝卜去上课,在课堂上通过多媒体展示它们两种不同的植物形态,引导学生观察这两种蔬菜分别在植物中的作用,通过他们作用之间的比较,得出了根和茎的特点,发现荸荠和萝卜是不一样的,从而正确认识了荸荠是植物的地下茎,不是所有埋在地下生长的植物都是根。
2、想象推断法。
想象是学生对己有的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和创新形成的新形象,学生在认识自然事物时都要经过想象。
想象推断法是学生利用自身已掌握的经验知识,加上认真细致的观察,推断出结论的方法。
如,《雨的形成》一课,学生通过在冷水和暖水烧杯上盖玻璃的实际观察,发现在暖水烧杯上的玻璃有小水滴,教师先让学生回忆上一节课学过的关于蒸发的知识,再启发学生想象由气体变液体的知识。
此时,学生就会推断出:
暖水烧杯上玻璃的小水滴是热的水蒸汽遇冷形成的。
教师抓紧这一机会,指导学生作进一步想象,推断雨的形成。
3、书面计划法。
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都有各自的“顺序”,观察可以是由整体到部分,由远到近,由前到后,由左到右等等。
因此,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时,应让学生根据观察对象的特点,做到心里有个观察的计划。
书面计划法就是让学生写观察计划,再由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观察。
当然,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我们要采取不同的方法。
对于低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不高,理性思维能力还没有发展起来,教师就可以把观察计划列出来,让学生根据观察计划进行观察。
但是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老师就可以尝试指导学生自己列观察计划,放手学生自己做,不要束缚学生的思维。
书面计划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建立观察的步骤,推断观察的结果,从而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最后,做好观察的记录,重视观察结果的处理。
要使观察总结所获的知识长期保存下来,成为有效的经验,就要做好观察的记录。
教师在上课指导学生观察之前,就应要求学生做好记录,这样不仅起到巩固观察成果的作用,还有利于提高学生观察的目的性,学生观察的积极性。
教师要教育学生:
研究记录不应该是将观察过程所的所有内容毫不整理地记载下来,而应该是把关于本次观察到的结果、测量的数据,有步骤有顺序地记录在笔记本上,条理清晰,字体端正。
当然,不同性质的观察要作不同的记录。
对于在课堂上的一般直观观察,则要写好观察报告或作文等。
如是较长时间的观察活动,则要要求学生写观察日记。
如《植物的生长》一课,教师就要要求学生写好观察日记,照照片或者画画。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课程改革中新提出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它凸现了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要从发展学生探究能力的角度出发,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创设不同的典型的问题情境诱发学生产生问题,让学生在整个探究活动中始终围绕自己所关心的问题或目标进行,使科学问题具体、切口小,而且贴近学生的已有经验,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呈“螺旋式”上升,让学生真正的“亲历科学”,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对待问题的科学态度,提高科学素养。
我们相信,只要在教学中积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牢固树立探究学习的问题意识、实践意识、参与意识、开放意识,学生的探究学习就一定会焕发出一片新的天地。
2014年10月24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浅谈 小学 科学 课堂 探究 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