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首诗词鉴赏1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596499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42
- 大小:100.41KB
20首诗词鉴赏1Word格式.docx
《20首诗词鉴赏1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首诗词鉴赏1Word格式.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它以动态展示洞庭湖水的气势与力量。
“气蒸云梦泽”写出了洞庭湖的气势与丰厚的积蓄,洞庭湖笼罩在濛濛水汽之中,茫茫荡荡,吞没了云、梦二泽,仿佛广大的沼泽地带都受到湖的滋养哺育。
“波撼岳阳城”写出了洞庭湖水的力量,“波撼”两字放在“岳阳城”上,衬托出湖的澎湃动荡。
这两句都是描写洞庭湖的名句,但有区别:
上句用宽广的平面衬托湖的浩阔,下句用窄小的立体来反映湖的声势。
诗人笔下的洞庭湖不仅广大,而且充满活力。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开始转入抒情,诗人正式向张丞相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
“欲济无舟楫”是从眼前景物触发出来的,诗人面对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还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却没有人接引,正如想渡过湖去却没有船只一样。
“端居耻圣明”是说在这个“圣明”的太平盛世,自己却无所事事,确实于心有愧,因此不甘心闲居无事,要出来做一番事业。
希望得到张九龄的引荐之意昭然若揭,他向张九龄表明自己目前虽然是个隐士,可是并非本意,出仕求官还是心焉向往的,不过找不到门路而已。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巧妙化用古语“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淮南子·
说林训》)通过比喻手法进一步向张丞相发出呼吁。
此句表面上刻画了诗人自己坐在湖边观看钓鱼,不由得产生羡慕钓鱼人心情的形象。
而实际上,是将“垂钓者”喻为当朝执政的人物——张丞相,意欲说:
执政的张大人啊,您能出来主持国政,我是十分钦佩的,不过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随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钦羡之情罢了。
并向张九龄发出信号:
鱼能被垂钓者钓起,那么谁能帮助我踏上仕途呢?
此中“垂钓”与前四句的“湖水”相照应,不露痕迹,但他要求援引的心情是不难体味的。
作为干谒诗,最重要的是写得得体,称赞对方要有分寸,不失身份。
措辞要不卑不亢,不露寒乞相。
这首诗委婉含蓄,不落俗套,艺术上自有特色。
五、试题举隅:
1.这是一首诗。
诗人以咏来表达自己的愿望。
这首诗的作者是朝(人名),他与齐名,并称“”。
2.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化用“临渊羡鱼”这一古语的诗句是:
。
3.下列对诗句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展现了湖水浩渺的样子。
B.“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显示出湖水雄壮宏伟的气势。
C.“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表明自己希望得到高官的帮助。
D.“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是说没人帮助自己就回家隐居好了。
4.下列对作品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向高官展示自己的才华志向以求得到推荐的诗歌。
B.诗歌前四句描写了洞庭湖的雄伟景象。
C.诗歌后四句主要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
D.全诗的精华是后四句,它使得本诗广泛流传。
5.“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是千古传诵之名句。
请赏析该句妙处。
(二)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一、作者概况: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李白是唐朝著名诗人,也是中国最著名的诗人之一,其诗风豪放飘逸,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
他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
李白和杜甫合称“李杜”。
他的诗以古体和绝句数量最多,成绩也最大。
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强烈的抒情,清新的语言构成了他诗歌的独有特色。
作者于岸边送别友人。
这是一首充满诗情画意的送别诗,作者通过对送别环境的描写,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真挚的惜别之情。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环境。
诗人与友人来到了城外,举目但见一摸青山横亘在外城的北面,一湾清水绕着东城潺潺而过。
“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
首联写成工丽的对偶句,且“青”、“白”相间,色彩明丽。
“横”字勾勒青山的静姿,“绕”字描画白水的动态。
一山、一水、一静、一动,情景交融,描摹出一幅寥廓秀丽的图景,更显出送别时的依依之情。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此地一别,友人就要像那随风飘转的蓬草,(孤蓬:
蓬草随风散无定,喻游子。
)远去万里之外,漂泊不定,音讯难寻了,表达了诗人对朋友前途命运的担忧和祝福及面对离别的感伤之情。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对仗工整,用比喻的手法,自然地用眼前景物“浮云”和“落日”作比喻,来表明心意。
游子漂泊,就如天上的浮云,行踪不定;
而落日缓缓西沉,似乎对山峦和大地无限不舍,就如我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
这里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形象贴切地传达出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切和不舍。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尾联写离别的场景,两人上马,挥手告别,两匹骏马似乎也和主人心意相同,忍不住萧萧长鸣,似乎有无限情意。
诗人并未直写此时的胸中感受,却以马写人,化用古诗“萧萧马鸣”(《诗经·
车攻》)并著一“班”字,用两匹骏马忍不住“萧萧”长鸣,来传达出诗人心中感受,表达无限情谊,将整首诗的离别情绪推向了最高潮。
这首送别诗写得新颖别致,不落俗套。
诗中青山、白水、浮云、落日相互映衬,色彩璀璨。
班马长鸣形象鲜艳活泼。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写得有声有色,气韵生动。
诗的节奏明快,感情真挚热诚而又豁达乐观,毫无缠绵悱恻的哀伤情调。
1.这是一首诗。
作者是唐代大诗人。
他的《赠汪伦》中的
,是赠友送别的名句。
2.二联的孤蓬指,表现诗人对朋友
。
3.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点明了送别的地点、环境
B.“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的孤蓬喻远行的朋友。
C.“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运用比喻手法,形象生动地传出对友人
的依恋之情。
D.“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说明送君千里终有一别,不如及时分手。
4.对“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尾联,请作赏析。
5.这首诗通过、、、、、六个意象表达出诗人真挚的惜别之情。
(三)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称“杜工部”、“杜拾遗”,自号“少陵野老”,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为“诗圣”。
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
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本诗是杜甫在青年时期所写的一首咏怀古体诗,描写了诗人眼中泰山的巍峨壮丽,抒发了诗人不甘平庸、奋力攀登人生高峰的雄心壮志。
诗篇通过描绘泰山雄伟磅礴的气象,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巍峨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流露出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最后一句是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
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到暮,并由望岳悬想将来的登岳。
首句“岱宗夫如何?
”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摩劲和惊叹羡慕之情,非常传神。
“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为“岱宗”。
“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
“夫”字在古文中通常用于句首的虚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齐鲁青未了”别出心裁地写出自己的体验,泰山的峰峦在齐鲁大地绵延,青翠的山色无穷无尽,望不到边际。
在古代齐鲁两大国的国境外还能望见远远横亘在那里的泰山,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之高,且这句写出了泰山的地理位置:
泰山之南为齐,泰山之北为鲁。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写近望中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钟”字将大自然写得有情,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都汇聚在这里。
山前向日一面为阳,山谷背日一面为阴,由于山高,天色一昏一晓判割分明。
一个“割”字传神地写出了山的阴阳两面的天色变化,给人以“奇险”之感。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两句,是写细望。
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故心胸亦为涤荡;
“归鸟”是投林还巢的鸟,可知时已薄暮,归巢的山鸟正远远地从高空掠过,诗人睁大了眼睛才能看得清楚。
前六句写尽泰山景色,突出了泰山的气势。
从朝到暮,诗人仍在望泰山,流露出诗人对祖国河山的热爱。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此两句富有哲理和象征意义,写由望岳而产生登岳的意愿与豪情:
总有一天,我一定要攀登到山的绝顶,到时候,俯瞰群峰,它们将是多么的矮小!
抒写了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积极进取的精神,及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篇末点睛,使主题升华。
此两句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一直激励着人们力争上游。
1.这首诗从题材上来判断,应属于诗。
从体裁上看,应属于诗。
2.对本诗赏析恰当的一项()
A.此诗为诗人晚年重要作品,和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有异曲同工之妙。
B.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并由望岳联想将来登岳。
C.首句以设问的形式,表达作者由望岳而引起的对历史兴亡的感叹。
D.末句化用孟子“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一语,表明追慕圣贤的情怀。
3.“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运用修辞手法,表现出五律诗工整和谐的特点。
4.这首诗最后两句富有哲理和象征意义。
试分析其是如何表达诗人情怀的?
5.“阴阳割昏晓”中的“割”字用得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四)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
王维以五言律诗和绝句著称。
王维的诗有两种风格,前期的诗大都反映现实,后期则多是描绘田园山水,王维最擅长的也是田园诗。
他被后人称为“田园诗人”,他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
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
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的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全诗描绘了秋雨初晴后傍晚时分山村的美丽风光和山居村民的淳朴风尚,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恬静淡泊的人生志趣及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的开头两句“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空旷、静谧的山,傍晚时分一切都迷蒙起来,淅淅沥沥的秋雨过后更是一片清冷的秋意。
由此点名了时间、地点。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
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诗人隐居于此是何等的闲适,如此描绘山水田园之典型环境流露出诗人的喜爱之情。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声响由低敛而趋向高放,与月亮逐渐铺洒松林的境况一致,让人仿佛听到了月光照射下的清澈的泉水流经石上的潺潺之声,像优美的奏鸣曲一样响起,在空旷辽远的山间传得很远很远。
“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此时此刻诗人也仿佛觉得自己也被洗净了一般,自然的美与心境的美完全融为一体,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诗人追求的理想境界吗。
苏轼把此联誉为“诗中有画”的典范之秀句。
接下来诗人由写景物转为写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归来了;
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掀翻了无数真主般晶莹的水珠,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样一群无忧无虑、勤劳善良的人们。
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
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
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侧重。
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
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烘托。
尾联两句“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是诗人有感而发。
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
王孙指诗人自己,这是诗人对《楚辞·
招隐士》“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的诗意的反其义而用之,是说春天的芳华虽歇,秋景也佳,隐着自可久留。
正如诗人在《青溪》所言:
“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
”其喜归自然,厌恶宦海之情溢于言表。
这首诗的尾联表明作者恬静淡泊的人生志趣和理想生活的追求。
1.《山居秋暝》的作者是朝(人名)苏轼曾赞美他的诗是“
”
2.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空山”是指山中植被都消失了。
B.“晚来秋”是说气候炎热秋天来晚了。
C.“竹喧归浣女”写浣纱女子归来路过竹林传出欢声笑语。
D.“春芳歇”意思是春天驻留在这儿。
3.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但首联却说是“空山”,从第三句我们可以推测这是因为,遮盖了人的活动。
4.颔联、颈联采用了手法,写了、、、、
、六个意象。
但两联侧重有不同:
颔联侧重写;
颈联侧重写
5.这首诗的尾联表明作者和的追求。
(五)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一、作者概况:
字子美。
生于河南洛阳巩县。
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附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
一生以安史之乱为界,前半生壮游、困守长安,后半生弃官流亡、漂泊西南。
诗歌深刻地反映了唐代安史之乱前后20多年的社会历史全貌,生动地记载了他一生所走过的路程,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兼备众体,在艺术方面也达到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
后人称其诗为“诗史”,称其人为“诗圣”。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大历二年(767)秋。
当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国势衰微。
杜甫失去朋友依靠,只好离开成都草堂,买舟南下,又因病和朋友的挽留在夔州滞留三年,生活困苦。
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困窘的重阳节,他独自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慨,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悲哀。
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忧国伤时(时代的哀叹,忧国忧民的情怀)、老病孤愁个人际遇的感伤,时光流逝的感慨,壮志难酬的悲壮。
重点赏析:
(一)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
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象苍凉阔大、气势浑然高远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却处处含情,景景蕴悲。
首联两句,对举中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
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象,构成一幅悲凉的秋景图画,为全诗定下基调。
颔联为千古名句,写秋天肃穆萧杀、空旷辽阔的景色,一句仰视,一句俯视。
在写景的同时,深沉地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境界非常壮阔,让人想到生命的消逝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永恒。
(二)句句用对,景情勾连,境界高远。
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
仍然句句用对,并与前两联语义巧妙呼应。
颈联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
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感情,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与上联“无边”“不尽”暗暗呼应,情景交融。
尾联转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悲叹,与开篇的天地雄浑之境,形成惨烈的对比。
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飘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而格调却雄壮高爽,慷慨激越,高浑一气,古今独步。
1、对本诗诗句的诵读断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急/天高/猿/啸哀
B.无边/落木/萧萧/下
C.百年/多病/独登/台
D.潦倒/新停/浊酒/杯
2.对本诗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
诗人对风、天、猿啸、渚、沙、鸟飞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B.颔联也是写景,但手法与首联不同,如果说首联是一幅工笔画的话,那么颔联就是一幅写意画。
诗人抓住典型的景物——萧萧的落木,滚滚的流水,加以渲染,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像空间。
C.颈联诗人点明诗旨。
诗人登高望远,由无边的落木,不尽的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抒发了怨天尤人的牢骚,这是孤独者的慨叹。
D.杜甫是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诗人,他对人生有大悲悯。
“艰难苦恨繁霜鬓”是他关于现实观照的结果。
3、用诗中一个词来概括杜甫诗中的心情,在首联中选取感受深切的一处景物说说景物中怎样渗透了这种情感?
4、古人赞叹颔联是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请结合全诗说说这句的妙处。
5、前两联以悲景写悲情,后两联直抒悲秋情怀,请概括诗人有哪些悲苦?
①
②③④⑤⑥
结合你对杜甫的了解,说说为什么他有如此悲苦的情怀?
6、登高抒怀形成了我们民族的文化传统,你还能说出哪些登高抒怀的名诗(诗句),并说说它们抒发了怎样的情怀。
(六)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②,梦回吹角连营③。
八百里分麾下炙④,五十弦翻塞外声⑤。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⑥,弓如霹雳弦惊⑦。
了却君王天下事⑧,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一、作者概况
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南宋文学家。
他一生坚决主张抗金,曾多次上疏朝廷,要求收复中原,统一国土,然均未被采纳,并频遭打击,长期落职闲居,后因忧愤成疾而死。
他的作品既有发热爱祖国之情怀,亦有启难酬壮志之悲愤,同时还以多彩的画笔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描绘农村风光,内容丰富,意境深远,风格以豪放悲壮为主。
著有《稼轩长短句》
二、背景简介
1188年,爱国词人陈亮适江西带湖拜访辛弃疾。
一对志同道合的战友,促膝畅谈,共同研讨破金大计。
然而,霜染两鬓却难酬壮志,挑灯看剑却报国无门。
因此,在书赠好友的词作中,辛弃疾在抒发抗金决心的同时,也表达了这种复杂的思想感情。
三、中心理解
本词首尾两句写实,中间部分则在追忆之下以虚拟之笔写成多彩的画面,既有手把干将于醉意朦胧之中,亦有耳闻鼓角于梦牵魂绕之间,现实与梦境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作者建功立业的决心。
而结尾“可怜白发生”一语,笔锋陡转,点出真情,揭示了理想与现实的尖锐对立,与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呼应,有力地表现了词人报国有志而志难伸的悲愤。
四、重点赏析
(一)、虚实对比,点明主旨
本词首句是现实生活的写照。
词人闲居已久,然报国之志难泯。
因此,依旧在酣然之时“醉里挑灯看剑”。
虽然于迷离恍惚的醉态里怅然入梦,但却在惊回的千里梦中,仿佛又被连营的号角召唤到旌旗猎猎、刀枪飒飒的军营。
此处的“醉”与“梦”,皆非日常状态,而唯有在这非日常的状态下,词人方能重温往昔的英武豪壮,可见其此时精神之低落与抑郁。
作者在此以实入虚,由现实化梦境,情景交融,令人感慨。
紧接着“梦回”以后所进入的梦境,既展示了抗金队伍士气高昂的赫赫军威,又描绘了抗金将士杀敌报国的英雄形象,过阕不变,使词人胸中不可遏制的壮怀激情直泻而下,其间的情感则同时沸升到顶点。
然而,这究竟只是一梦。
“可怜白发生!
”梦醒时分,也许耳旁吹角惊弦犹存,目中干戚騠駃尚在,可虽为相约上疆场之愿所系,却被世事底亏全之问所困,使词人高亢的情感倏然陡跌,怅然顿挫,重新从虚入实,由梦境返现实,在和首句“醉里挑灯看剑”相桴鼓的同时,与中间梦境形成强烈对比,勃郁不平之气,隐约可见,深刻揭示了作者欲重歌再举,而清梦已断,报国壮志难酬,唯有无限感慨与悲伤。
(二)、描写生动,形神兼备
首句“醉里挑灯看剑”,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点明词人把盏酒酣之际,还拨亮灯火,深情端详心爱的宝剑,虽赋闲客居已久,胸中块垒长结,却在以酒浇之的时刻,触发了他无尽的思绪,表明词人在刀光剑影中抗战报国的愿望是多么的迫切,而“梦回吹角连营”,则是各军营里连续响起了雄壮的军号声,召唤着蓄势待发的抗金将士们出征杀敌,扫定胡尘,同时又缴应词尾“可怜白发生!
”激昂中又含怅然之毫。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将士们分食烤熟的牛肉,军乐队奏出雄壮的战歌,进一步渲染了军中的战斗气氛。
而“沙场秋点兵”,则展示了秋高马肥之际,将士们时刻准备临阵杀敌的壮观场面。
寥寥数字,威武的军容,高昂的士气跃然纸上。
(三)、比喻叠用,壮怀激烈
下阕伊始,便直承上阕中词人难以抑制的内心激情。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说明词人骑着快如“的卢”的宝马,拉开强弓,飞驰战场,英勇杀敌。
“的卢”,良马名,系《世说新语》中刘备的坐骑,曾助其脱离险境,后常用来比喻骁勇善战。
“霹雳”,比喻弓弦如雷的响声,典出《南史·
曹景宗传》。
这两句连用两个比喻,生动描绘了惊险激烈的鏖战场面,进一步刻画了词人冲锋陷阵、杀敌报国的英雄形象。
五、试题举隅
1、词中“,”两句,描绘了豪壮而颇具边塞特色的军事生活。
2、词人“了却君王天下事”的目的是“”,可惜未能如愿,这从“”一句可以看出,但此种心愿从未熄灭,这又可用“”一句点明。
3、词人用“,”两句,描绘出了战场上将士们冲锋陷阵,奋勇杀敌的激烈场面。
4、请体会“可怜白发生”一句中,词人所蕴含的感情。
5、对这首《破阵子》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0 诗词 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