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古诗词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594107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9.18KB
中考古诗词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中考古诗词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古诗词赏析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读诗作解诗意找意象
2.描写画面类题型的解答:
(1)抓准意象;
(2)展开联想,形成画面;
(3)运用恰当的修饰语或修辞通顺流畅地表达。
3、理解意境类题型的解答:
(1)抓住意象和关键词语,再现画面;
(2)运用恰当的形容词概括特征。
4、赏析词句类题型的解答——词语的赏析
(1)从语言的生动形象、准确传神等方面考虑用词的精妙;
(2)结合语境,展开联想,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赏析词句类题型的解答——句子的赏析
(1)看句子是否运用了修辞或表现手法;
(2)分析该方法的表达效果和语境作用。
5、把握情感类题型的解答:
(1)从题眼入手。
(2)从关键诗句入手。
(3)从作家的相关背景入手。
(4)从意象的象征义入手。
(5)从诗歌的题材入手。
评价作品思想内容应注意的问题
1、了解作家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有助于对其作品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2、适当了解某个时代的风貌,同样有助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
比如,唐代国力强盛,他们的诗,尤其是边塞诗,虽有塞外环境的恶劣,也有对故乡、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愤慨,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
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贫积弱、国力衰微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知识分子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愁多了。
3、许多古代诗词的前面都有一个不长的“序”,它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也是至关重要的,不能忽视。
4、大多数作品的思想感情不是单一的,其中可能交织着许许多多非常复杂的情感。
另外,一个作家的整体创作趣向和风格一般是固定的,但也不排除个别作品的特例存在。
如李清照、辛弃疾等,都有其固有风格之外的创作。
——意象
古典诗词中,意象数量繁多,如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春光秋露、鸟啼蝉鸣、柳絮榆荚、清霜白露、冷雨寒窗、银烛青灯、晨钟暮鼓、古寺幽径、橙黄桔绿、小荷残菊、鹧鸪杜鹃、山水烟花雪月风,包罗万象。
意象不仅数量多,而且形象最生动、意蕴最丰富、使用最灵活、表现力最强。
蝉——高洁
莲花——不染
松柏:
坚贞、孤傲
鹧鸪——离愁别绪
鸿雁——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愁
杨柳:
寓有惜别怀远之意,表示送别,离愁别绪。
鸾、鹤、松、菊、东篱、桃源、采药等象征脱俗的隐士人格。
杜鹃的哀鸣——表达哀怨、凄凉或思归的情思(望帝春心托杜鹃、杜鹃啼血猿哀鸣、子规夜半还啼血)。
常用诗歌意象解说:
(1)自然景观类
月—思乡思亲,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
夕阳、落日—凄凉失落、忧郁之情
流水—人生苦短、命运无常的感伤与哀愁
烟雾、寒霜—哀怨、惆怅、凄苦等情思
春风、东风—春天、希望等美好事物
西风—惆怅哀伤、游子思归
(2)植物类
杨柳—离别难舍等情思
落花—青春易逝、人生无常的感叹与哀愁
梅、兰、竹、菊、松—高洁坚贞之志
梧桐、芭蕉—光阴易逝、身世磨难的惆怅哀愁
(3)动物类
鸦、猿、杜鹃—凄苦哀伤之情
鱼—快乐自由孤雁—孤独、思乡
鸿鹄、雄鹰—理想追求蝉—高洁
不同题材的诗有相对较为固定的思想感情:
田园诗:
热爱、向往悠闲平静自由的生活,表达恬淡闲适的心情。
写景诗:
描绘春夏秋冬、山川美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热爱赞美之情。
送别诗:
依依不舍的留恋;
对友人的思念;
劝勉安慰的豁达;
坦陈心志的告白。
边塞诗:
渴望建功立业、保家卫国的决心;
壮志难酬、报国无门的悲愤;
久居边关思念亲人的忧伤、孤独。
行旅诗:
游子漂泊在外(久戍边关、久宦在外)的孤独寂寞和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咏物诗:
借某物的特点来表达自己的人格品性或追求。
怀古诗:
悲叹怀才不遇的感慨;
抒发昔盛今衰的愤慨;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
闺怨诗:
对丈夫的思念,离别的孤独寂寞之感;
对自由幸福生活的向往。
古典诗词鉴赏题问答模式
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
提问方式:
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步骤:
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答题套路(三步走):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从而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
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请简要分析。
答: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
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步骤一)。
这是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步骤二)。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步骤三)
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
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
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
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有何效果?
表达方式:
记叙,说明,议论,抒情,描写.(诗歌中用得最多的是抒情和描写)
表达技巧:
在诗歌鉴赏里,表达技巧往往就是表现手法、艺术手法
修辞手法:
比喻、借代、排比、反问、拟人、夸张等
表现手法有:
衬托(正衬和反衬)、对比、象征、用典、白描、渲染、用典、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点面结合等
抒情方式,有直接抒情,也有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在诗歌鉴赏中一般表现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乐景哀情、托物言志等,而这一般又称之为表现手法
(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
(2)结合诗句阐释这种手法。
(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
这首诗用了()的表现手法(艺术手法,修辞手法),如(),从而突出了(强调了,更有效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心情,心境)。
踏莎行
欧阳修
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阑倚。
平芜近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
请分析“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句的艺术手法。
这句诗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步骤1)把抽象的感情(无穷无尽的离愁)变成了具体的形象(迢迢不断的春水),(步骤2)让人更容易感受到行人因路程加长、时间变久而产生的离愁(步骤3)。
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
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
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
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
解答分析:
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
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
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
(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
(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
(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
“黄莺儿”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
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夫的美梦(步骤二)。
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念之情(步骤三)。
第四种模式炼字型
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
为什么?
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分析。
(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出塞
(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问题:
上联中“孤”字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一个“孤”字,不仅写尽了边塞的旷远荒凉,环境之恶劣,而且尽情倾诉了戍边将士的疾苦,同时又委婉批评了朝廷对边关人员不体恤、不关怀的做法。
语言宛转深沉。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欢喜;
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末句的“放过”和“拦”用的精彩,请作分析。
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将人生中一个问题解决,又一个问题出现在眼前,周而复始,永无止境这一人生哲理形象地表现出来,语言不失委婉。
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
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
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
(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
(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
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
(2002年高考题)
“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
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
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古诗词鉴赏专题复习
典例剖析
[例题](2016·
湖北随州)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题目。
桃花溪①
(唐)张旭
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②西畔问渔船。
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
【注释】①据孙洙《唐诗三百首》介绍,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
②矶:
水边突出的岩石。
1.“石矶西畔问渔船”中的“问”字表达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与《桃花源记》二者主旨是否相同?
请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思路归纳】准确解题的前提是读懂诗歌,诗歌是诗人张旭借陶渊明《桃花源记》的意境而创作的写景诗。
此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幽美的景色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向往世外桃源,追求美好生活的心情。
诗由远处落笔,写山谷深幽,迷离恍惚,隔烟朦胧,其境若仙;
然后镜头移近,写桃花流水,渔舟轻泛,问讯渔人,寻找桃源。
全诗构思婉曲,情韵悠长,创造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
第1题问诗人的心情,是考查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能力。
解答本题,首先要明确“问”字的一般含义和在句中的意思。
“问”的本义是有不知道或不明白的事请人解答。
在句中诗人“问”的对象是“渔船”。
然后根据注释展开联想和想象,再现诗人所描绘的情景可体会到诗人对“桃花源”的向往之情是多么急迫。
第2题考查本诗主旨与《桃花源记》主旨的对比。
解答此题需要注意两个方面:
第一,理解《桃花源记》的主旨,并能灵活地和本诗进行比较。
第二,答案不必拘泥于一种,只要符合本诗和《桃花源记》一文的主旨,能从一个方面或一个角度说出自己的理由,言之成理即可。
【答案】
(1)对桃花源无限向往的急切心情。
(意近即可)
(2)示例一:
相同,都表达了作者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
示例二:
不同,《桃花源记》表达了历经战乱的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而本诗作者身处盛唐,他借《桃花源记》的意境表达了自己更高的生活与审美追求。
方法点拨
读懂古代诗、词、曲的方法
1.准确掌握诗词基本内容。
(1)阅读标题。
标题有时具有揭示主要内容、交代写作目的、指出吟咏对象、点明主要情思的作用。
如,“典例剖析”中诗歌题目“桃花溪”告诉我们诗歌所写的内容应该是和美景有关的。
(2)了解作者。
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个性等也有利于我们提炼诗歌的基本内容。
这一点主要是对于一些生活在特定时期如宋末、明末清初的诗人的作品而言。
如岳飞、辛弃疾等人的诗词作品。
如《桃花溪》中,根据注释“本诗为盛唐时期张旭受陶渊明《桃花源记》启发而作”,可联想到作者写这首诗的心境应颇似陶渊明写《桃花源记》的心境。
(3)阅读诗歌,了解诗歌的描述对象、思想情感之后,文章的基本内容也就显而易见了。
如《桃花溪》,我们在读诗歌的过程中通过“问渔船”“桃花”“洞……何处边”,就可以感受作者写“桃花溪”的用意。
2.确切把握诗人情感。
(1)把握题目,即从题目看题材,也就是看诗词写的是什么。
(2)弄清诗句含义,特别是“诗眼”的含义。
3.品味赏析关键词语。
诗歌中的动词、形容词、色彩词等一般有丰富的含义,品味时要重点理解。
如“红杏枝头春意闹”一句中,“闹”字把诗人感受到的蓬勃的春意写出来了。
修饰语大部分为形容词,在欣赏诗词时也应重点分析。
如“无言独上西楼”中的“独”字,就写出了主人公孑然一身、孤独憔悴的形象。
表示色彩的词一般表现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和画面感,渲染气氛。
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中的“红”“绿”“蓝”等字,把江南的春天渲染得绚丽多彩,生机勃勃,表达了作者对江南春天的喜爱之情。
再如下面这首诗。
落日怅望
(唐)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从题目“落日怅望”中可以看出诗歌所写的时间是黄昏时分,事件是诗人惆怅远望,甚至诗人的姿态神情都宛在眼前。
诗歌首联描写“孤云”“归鸟”,照应题目“望”,写“望”所见的景象,颔联“念”字告诉我们写的是诗人内心的感怀:
辞家未还的伤感,既点明了题目中的“怅”的原因,也使我们明白了云是“孤云”,鸟是“归鸟”的原因。
颈联再转写所见景象,夕阳跌下树梢,晚霞满天,秋山莽莽;
尾联再写诗人心理:
不敢看自己在水中的影子,怕被自己容颜的老去惊吓住了。
经过这样一番从题目开始,把握基本内容,理解诗人情感,品味关键词句的过程,我们就读懂了这首诗。
即时训练
1.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
(1)、
(2)题。
送友人
薛 涛
水国①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②杳如关塞长。
【注释】①水国:
水乡。
②离梦:
离人的梦。
(1)诗歌首句中“夜有霜”与下句中“________”一词相照应,表现了送别时节的凄冷。
(2)结合全诗,谈谈你对“离梦杳如关塞长”一句中“杳”的理解。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
(1)、
(2)题。
山亭夏日
(唐)高骈
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1)诗歌一、二两句描写了怎样的画面?
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绘。
(2)本诗写了山亭夏日的美好景象,蕴含了诗人的什么感情?
3.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
(1)~(3)题。
城 南
曾 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下列四首诗与《城南》体裁相近的是( )
A.《蒹葭》 B.《将进酒》
C.《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D.《长歌行(青青园中葵)》
(2)这首诗的前两句是一幅“春雨山水图”,发挥想象把它描绘出来。
(3)这是一首哲理诗,它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螺川①早发
(明)王猷定
月落秋山晓,城头鼓角停。
长江流远梦,短棹②拨残星。
露湿鸥白衣,天光雁字青。
苍茫回首望,海岳一孤亭③。
【注释】①螺川:
螺山,形状似螺,在江西境内,南临赣江,风景秀丽。
②棹(zhà
o):
船桨。
③孤亭:
这里指螺川。
(1)诗中哪些自然景物表现了“螺川早发”的“早”?
(写出两个即可)
(2)“景中有情”是这首诗的艺术特点,请结合诗句作赏析。
5.(2016·
湖北黄冈)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
(1)、
(2)题。
(5分)
【导学号91650042】
送魏大①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魏绎②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言追六郡雄③。
雁山横代④北,狐塞⑤接云中⑥。
勿使燕然⑦上,惟留汉将功。
【注释】①魏大:
陈子昂的友人。
②魏绎: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以和戎政策消除了边患。
③六郡雄:
汉代名将赵充国,号称“六郡雄杰”。
④代:
代州。
⑤狐塞:
飞狐塞,边境驻军重地。
⑥云中:
云中郡,边塞重镇。
⑦燕然:
燕然山。
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1)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首联暗用汉代骠骑将军霍去病“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颔联“怅别”一语,写出了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伤感。
全诗情感由首联的激昂慷慨转入分手时的儿女缠绵、凄苦悲切。
C.颈联中加点的“横”“接”二字写出了雁山、飞狐塞等地地理位置的重要,它们是中原地区的屏障。
这两句暗示魏大此行责任重大,为结句做了铺垫。
D.全诗一气呵成,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表现了诗人立志报国的思想情怀。
感情豪放激昂,语气慷慨悲壮,有气壮山河之势。
(2)诗歌尾联用了什么手法?
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3分)
6.(2016·
江苏无锡)阅读下面古诗,完成
(1)、
(2)题。
(4分)
【导学号91650048】
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①
李白
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听吹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②。
【注释】①这是李白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所作。
②落梅花:
古代有笛曲《梅花落》,诗人这里有意用作“落梅花”。
(1)第二句中的“望”字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2分)
(2)三、四两句运用了哪一种表现手法?
有什么作用?
7.(2016·
浙江湖州)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
(2)题。
【导学号91650046】
虞美人 梳楼
[宋]蒋捷
丝丝杨柳丝丝雨,春在溟濛①处。
楼儿忒②小不藏愁。
几度和云飞去、觅归舟。
天怜客子乡关远,借与花消遣。
海棠红近绿阑干。
才卷朱帘却又、晚风寒。
(选自《宋词鉴赏辞典》)
【注释】①溟濛(mí
ngmé
ng):
形容烟雾弥漫,景色模糊。
②忒(tuī):
太
(1)这首词中作者选取了绵绵的细雨、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等自然景物,描绘出江南春天的景致。
(2)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思归念远之情,请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处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
(1)月寒
(2)“杳”是远而不见踪影的意思。
诗中是指对友人的思念(离梦)如长长的关塞一般遥远、深长,写出了思念之深。
(或:
“杳”是远而不见踪影的意思。
诗中是指离别后遥远得连“梦魂”也难以飞越,写出了思念之苦)
2.
(1)夏日午时,晴空骄阳,一片寂静;
池水清澈见底,映在塘中的楼台倒影,当属十分清晰。
(2)陶醉于美景的悠闲、惬意及对山亭夏日美景的喜爱。
3.
(1)C
(2)风过罢,雨卷珠帘,水漫碧池,潮涨横塘。
远山含翠,错落起伏,小径明灭,任尔东西。
(3)示例:
喧嚣浮华者往往昙花一现,平凡朴实者定会恒久长远。
4.
(1)月落、残星、露湿、天光。
(2)通过写水天苍茫中回望螺川好似一座孤亭,来表现自己孤独的心境,表达离开螺川时的伤感之情。
通过写自己在舟中放眼远望,看到鸥鸟和大雁在天际水涯飞来飞去,引发和暗藏了离别时对螺川的依恋之情)
5.
(1)【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写法、主题、炼字的理解赏析能力。
颔联“怅别三河道”,一个“怅”字,写出了分别时的忧伤,下一句一转,“言追六郡雄”,表达要像汉代名将赵充国一样号称“六郡雄杰”,诗歌的情感应该是由离别的伤感转为激昂慷慨。
故B不正确。
【答案】B
(2)用典寓意。
激励友人建功立业,希望他扬名塞外,让燕然山上也留下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写作手法的鉴赏及作者情感的把握能力。
按要求着眼尾联“勿使燕然上,惟留汉将功”。
从注释可知“燕然”运用了典故,东汉名将窦宪大破匈奴军队,乘胜追击,登上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返。
分析情感,就要把握住诗歌中体现思想情感的诗句。
本诗的最后两句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它的意思是不要让燕然山上,只留下汉朝将领的名字。
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朋友的激励与期待之情,希望友人出征,能像汉将一样立下丰功伟绩,记功而回。
6.
(1)表达了作者被流放后的愤懑痛苦,对家人的思念、对国事的关切、对往事的回忆、对朝廷的眷念。
【解析】此题考查古诗抒发的情感。
结合写作背景,即注解①可知,这首诗是李白遭流放时所写,因为不得志,所以心情肯定愤懑痛苦,再结合诗句“西望长安不见家”,忧国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2)想象(借景抒情、虚实相生),借想象中梅花纷纷飘落的景象表达了去国怀乡的悲愁情绪。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的写作技巧。
诗人在黄鹤楼上听吹笛,“落梅花”之景肯定就是写虚,即通过想象来写景抒情。
把想象的什么景(结合注解②),抒发的什么情(结合上一小题),表述出来即可。
7
(1)柔美的杨柳红艳的海棠
【解析】本题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能力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古诗词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