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Word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585322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0.18KB
第八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Word下载.docx
《第八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Word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Word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主义本质提出的历史依据和现实需要
难点:
如何认识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方法与手段
案例、问题驱动、讲授等教学法,PPT多媒体课件结合板书教学。
课后作业
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
2、如何认识改革开放前30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历程?
3、为什么要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预习第五章二三节内容。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一)大跃进以前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八大前后)
1、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开篇之作
主要任务
2、1956年9月,中共八大精神
主要矛盾
3、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
(1)建立≠建成
(2)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敌我矛盾
(3)两类矛盾
人民内部矛盾
(二)大跃进以后的探索(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
1、毛泽东的重要观点(主要是十个方面)
2、其他领导同志的主要观点(刘少奇、周恩来、陈云、朱德、邓小平、邓子恢等)
3、文革时期毛泽东的比较正确的观点(第一课时)
(一)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脱离生产力发展水平,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扭曲的社会主义:
单纯精神崇高、一大二公、平均主义、普遍贫穷
(二)社会主义本质提出的现实需要
第一,姓“社”姓“资”争论
第二,苏联社会主义的失败
第三,非洲搞社会主义教训
(三)社会主义本质提出的过程
1980年——1992年,邓小平逐渐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断:
(“什么不是社会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的辩证认识过程)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教学内容设计:
内容及步骤
设计思路
课前准备:
包括师生问候、考勤检查、准备多媒体教学环境等上课前的准备;
导入新课(5分钟):
从这一讲开始,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分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从第五章到第十五章,是本课程教学重点。
按照我们的教学体系,它分为四个知识模块:
基础理论、总体布局、祖国统一和外交政策、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从第五章到第七章介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理论,今天开始介绍第五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
这一章,我们主要探讨以下几个问题:
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对在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哪些艰难探索,有哪些经验教训?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为什么提出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并把它作为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
邓小平怎样在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
在坚持和继承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又怎样在实践中进一步深化了党对社会主义的认识?
搞清楚这些问题,对我们理解社会主义本质和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这一章我们分两次课,4个学时给同学们讲授。
今天学习第八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和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
同学们都知道,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我国就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那么改革开放前,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取得过哪些成果?
总结了哪些经验,有过什么样的教训?
这些经验教训与改革开放之间有何种联系?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在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为什么会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
这一讲我们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回答这一系列问题: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40分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探索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完成的。
建国以后,在当时的国内外形势下,我们建设社会主义选择了苏联模式,采取了计划经济体制。
这种模式在当时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奠定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这是因为,建国之初,我国工业还达不到10%,农业产值占90%多,我们需要重工业基础。
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深入,苏联模式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
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管理体制高度集中等等。
因此,毛泽东认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们没有经验,在经济建设方面只得照抄苏联”,“这在当时是完全必要的,同时又是一个缺点,缺乏创造性,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
这当然不应当是长久之计”。
1956年,苏共召开二十大,赫鲁晓夫几乎全盘否定了斯大林。
对这个问题,毛泽东认为,他对我们最重要的教育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提出要“以苏为鉴”,探索自己的道路。
正是在总结第一个五年计划执行过程中的经验教训和如何借鉴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的基础上,毛泽东明确指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第二次结合,找到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
但这条道路在哪里?
没有现成答案,只能在实践中探索。
这种探索在改革开放前主要集中在两个时期:
大跃进以前的探索和大跃进以后的探索。
这种探索取得的理论成果为新时期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和党的十七大总结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坚实的思想理论基础。
(一)大跃进以前的探索
“大跃进”以前的探索主要集中在“八大”前后。
中共八大前后,党中央和毛泽东带领全党在许多领域的探索,所形成的丰富理论成果集中体现在毛泽东1956年4月的《论十大关系》讲话和同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大”精神、以及“八大”后的1957年2月份,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所作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报告中。
1、1956年4月,《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
《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是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被称为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开篇之作。
在这篇重要讲话中,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的基本原则;
提出了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初步构想,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
讲话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1956年9月,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作出了一系列正确的决策。
其主要的方面是在政治路线方面,认为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变为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因此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解决这个矛盾,把中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在经济建设方面,确定了既反对保守、又反对冒进,综合平衡,稳步前进的方针。
同时,会议在国家行政和经济体制、调整社会各方面关系、加强法制和党的建设方面,都提出一系列正确的方针政策。
八大的路线为新时期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正确方向。
3、1957年2月,《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
1957年2月,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讲话,提出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还刚刚建立,还没有完全建成,还不完全巩固的思想;
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强调了要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特别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提出了从全体人民出发,“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
提出了发展工业必须同发展农业同时并举的工业化方针。
同年8月,毛泽东又提出要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以利于较快地建设我国的现代工业和现代农业的思想。
此外,毛泽东还提出了许多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观点,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国防、外交、党的建设等各个方面。
1958年,他又提出要把对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到技术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这些都是对党的八大路线的继续发展。
其主旨就是把党的工作重点从阶级斗争转移到发展生产力上来,以苏为鉴,探索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
(二)大跃进以后的探索
“大跃进”以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在总结“大跃进”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观点。
教材中把它概括为十个方面的观点。
(教材第98页—99页)与此同时,教材中还列举了刘少奇、周恩来、陈云、邓小平、朱德、邓子恢等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重要成员,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问题上的积极贡献。
(教材第99页)这些重要观点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大跃进”错误教训的深刻反思,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深刻探索,也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认识。
这种探索一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前。
即使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毛泽东仍然提出了一些比较正确的思想观点。
他提出了党际关系不应影响国家关系;
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和“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构想;
提出了我国永远不称霸的重要思想;
等等。
讲到这里,请同学们思考:
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改革开放前30年的历史?
总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虽然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探索过程中犯过包括“文化大革命”这样严重的错误,遭受了重大挫折,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在经济建设上所取得的成就仍然是巨大的。
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初步探索及其所取得的成果,成为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前提和条件,为中国共产党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提供了基础,改革开放伟大事业,就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取得宝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
二、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42分钟)
文革结束以后,我国社会百废待兴、百业待举,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让当时人们疑惑的是,搞社会主义,越高越穷,截止到1978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45元,农村的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
有人就提出,这叫什么社会主义优越性啊?
贫穷是社会主义吗?
人们开始反思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开始反思改革开放前我们对于社会主义的认识,提出建设社会主义,还必须要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从而逐渐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断。
(一)抽象谈论社会主义的历史教训
改革开放以前,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基本停留在对其基本特征的描述上,往往从资本主义的对立面来考虑社会主义,存在着先“左”后右的两种错误指导思想。
特别是长期固守传统计划经济的苏联模式,形成三个社会主义等式:
社会主义本质=激烈化的阶级斗争
社会主义本质=清一色的国家所有制
社会主义本质=大一统的计划经济
从而误把单纯的“精神崇高”理解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人们更多的注重一种精神性的东西,尽管当时的物质条件不太好,但当时人们的事项境界是崇高的,这不可否认。
但是以“四人帮”为代表的一批人大力宣传精神优势,忽视物质现实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曲解,以为凭精神优势即使是生产力水平不高也能战胜资本主义。
(宣传口号:
“敌人正在一天天地烂下去,我们正在一天天好起来!
”“资本主义是垂死的”等)
误把“一大二公”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我们都知道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水平。
在过去我们太强调公有化,人为的扩大公有化的范围,想通过扩大公有制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际却造成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脱离,反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如同给一个小脚穿上了一只大鞋。
资料:
人民公社化(合并公社之风)
在1958年的成都会议上,毛泽东提出把当时的小公社并为大公社,同年5月,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而且在1958年8月,毛泽东提出在人民公社实行公有制、工资制、吃饭不要钱,人民公社要体现“一大二公”的特点。
于是全国掀起了合并公社之风。
1958年11月全国74万农业合作社合并成了28500个,入社人数为99%。
首先,公社体现了“大”,其次是“公”,不仅生产资料公有,连生活资料也公有,吃饭不要钱,穿衣不要钱,产品无偿调拨,这严重超越了生产力的水平。
所以结果不但没有促进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发起了反作用,特别是在随后到来的三年自然灾害,出现了建国初的最困难的三年,可谓是“三份天灾,七分人祸”。
误把平均主义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上,不平等现象一直存在,剥削阶级掌握众多的财富,而老百姓却一穷二白,而且在众多的农民起义里,许多人为打破这种不平等都明确的提出了“等均富”“不患寡而患不均”。
所以在新中国建立以后,人们很自然的要求平均。
但由于左的错误思想,把这种“等均富”的愿望搞成了严重的平均主义。
现在我们常说的按劳分配成了资本主义的东西,成了批判的对象。
联系过去我们讲过的事实,其实,“大锅饭”并不能真正体现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
大搞平均主义的结果,只能严重挫伤人们的劳动积极性,人民失却了劳动的积极性、没有了动力、压力、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在生产队劳动时,造成了“上工一窝蜂,干活乱哄哄”的局面。
城市中的平均主义表现的也很严重,出现了脑体倒挂的现象,正如人们所说“搞导弹的不如买茶叶蛋的”。
误把“普遍贫穷”当成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在过去,特别是文革是,穷成了社会主义的代名词,而富有则成了资本主义的代名词,一个家庭越穷越光荣、越革命、才是社会主义,向往安逸的生活,回被批判为有资产阶级思想,是腐化和堕落。
而且在政治上、升学教育等方面,某些“富人”成为了排斥对象。
着无形中是人们误解,越穷越光荣、越革命、越穷越是社会主义。
人们长说无产阶级是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当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是,埋葬了资本主义,但却不等于埋葬了富裕的生活。
从社会主义的本性来说,社会主义更要有比资本主义更发达的生产力。
文革时期,“左”发展到极端。
什么怪东西都出现了。
“宁要贫困的社会主义,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
“宁要没有文化的社会主义、不要有文化的资本主义”
“宁要社会主义的草,不要资本主义的苗”
文革是一场灾难,在许多方面都是后退状态。
正是在对改革开放前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反思之后,邓小平开始逐渐摆脱了那种错误的歪曲的理论,在建设过程中围绕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对社会主义本质作了概括。
第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每前进一步,都要遇到姓社姓资的质疑,其原因就在于我们长期以来没有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
第二,苏联搞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
第三,非洲一些国家搞社会主义的经验教训。
20世纪60年代以后,在非洲出现了恩克鲁玛的“加纳式社会主义”,尼雷尔的坦桑尼亚“乌贾马社会主义”,试图通过社会主义的措施来建立平等,公正的新社会,结果不仅没有达到目的,而且给经济发展造成了困难和障碍。
视频(1分钟):
邓小平在1980年4月会见阿尔巴尼亚民族解放阵线代表团的谈话
1969年10月,邓小平还在江西新建县劳动的日子里,在思考中国的过去和现在、前途和命运的时候,就曾考虑:
如果过去面对失误和曲折,只是使我们思考“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那么“文革”的灾难则迫使我们认识到,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
后来到80年代中期,邓小平反思这段历史时说:
“‘文化大革命’中我被打倒两次。
这种经历并不都是坏事,使我们有机会可以冷静地总结经验。
因为有了那段经历,我们才有可能提出现行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弄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主要任务是什么?
在对“文化大革命”教训的反思中,邓小平萌生了搞社会主义的一些新思想、新思路。
所以,1975年邓小平再度出来工作的时候,他一方面首先整理了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的讲话,于1976年12月26日公开发表,对毛泽东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给予了充分肯定。
另一方面,立即大刀阔斧地进行了实际上与“四人帮”那套谬论唱反调,主张集中精力发展生产力的全面整顿。
正是在对“文化大革命”的反思中,邓小平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开始探索社会主义的本质理论。
从1980年到1992年间,邓小平反复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概念。
1980年4月21日在会见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代表团时指出:
“要研究一下,为什么好多非洲国家搞社会主义越搞越穷。
不能因为社会主义的名字就光荣,就好。
”十天后的5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指出: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这里邓小平第一次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1985年8月21日,邓小平会见坦桑尼亚总统尼雷尔,在介绍我国改革开放的经验时说:
“对内搞活经济,是活了社会主义,没有伤害社会主义的本质。
”1986年9月,他在回答美国记者关于“致富光荣的口号同社会主义的关系”时说:
“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的致富。
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富裕。
”这两大原则是邓小平反复思考什么是社会主义这一重大问题提出来的。
可以说,它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最核心的内容,是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1986年底,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还说:
“我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
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
这就叫社会主义。
”这里涉及了生产力、共同富裕、两极分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
表明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内容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
“动乱”以后,到1990年12月,邓小平同几位中央负责同志的谈话又一次强调共同富裕的问题,指出:
“共同富裕,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
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多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
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他还对一些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的思想进行了剖析,提出了一系列的什么不是社会主义。
他说,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两级分化不是社会主义;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照搬外国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计划经济也不等于社会主义。
邓小平采取通过否定什么不是社会主义,达到肯定什么是社会主义,辩证的思维方式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在经历了“苏东剧变”之后,很多人都陷入了困惑之中,88岁高龄的邓小平,在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经验教训和我国改革开放实践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探索产生了飞跃,从理论上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完整科学的认识。
1992年1月至2月,他毅然视察南方,发表了重要谈话,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论断: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从而深化了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
视频:
邓小平南方谈话(2分钟)
从1980年提出社会主义本质问题,到1992年做出科学的回答,邓小平经过了12年的艰辛而深邃的探索,得出了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论断。
这是邓小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大成果之一,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大贡献。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突破,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为深入探索、进一步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问题奠定了基础,铺平了道路,指明了方向。
伴随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突破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深入探索,邓小平科学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讲了许多马恩列斯毛没有说过的“新话”,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这是我党思想理论上的极大成果,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又一次历史性飞跃,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正确的理论指导。
课堂小结(3分钟):
本堂课主要介绍了改革开放前我国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历史进程和社会主义本质提出的历史进程。
还应该理解理论本身的形成与发展有自己独特的脉络,理论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
要辩证看待改革开放前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
使学生认识本章在本课程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使学生了解本章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让学生在这一章听课过程中带着问题思考,并形成对本章的整体宏观把握。
使学生了解本讲需要回答的主要问题,并带着问题投入到本讲的学习过程中。
主要介绍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自己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历史背景,让学生了解为什么要走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通过讲授探索的两个时期,让学生明确这种探索与提出社会主义本质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系
介绍《论十大关系》,让学生了解探索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是从以苏为鉴、引以为戒开始的。
介绍八大精神,让学生了解大跃进以前我党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的正确判断。
介绍《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让学生认识到大跃进以前我们党曾经提出以苏为鉴,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发展生产力的重要决策,是以苏为鉴,探索在中国建设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形成的理论成果。
通过概述大跃进以后的探索,提出问题和教师总结,引导学生客观认识改革开放前30年的历史,并为“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进行衔接和铺垫。
通过此资料引发学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思考,进而让学生理解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紧迫性和必要性。
通过资料分析及讲解,从四个方面论述改革开放前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误区,从而说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提出的历史依据。
使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也是国际国内形势发展的需要。
插播视频,避免前后重复。
从邓小平在文革时期对“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的思考讲起,系统阐述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过程,使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的历史过程(12年历史的艰辛探索),它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的形成还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维:
否定之否定的辩证思维。
通过播放视频帮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丰富学生的知识背景。
教学小结:
一、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本讲教学,深入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及其取得的理论成果,使学生全面客观认识了改革开放前30年的历史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第二次结合”的经验教训;
深入分析了社会主义本质提出的历史依据和现实需要,使学生深刻理解了社会主义本质提出的必要性、紧迫性和客观性;
细致讲解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过程,使学生了解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不是一蹴而就的,它经历了艰辛探索的历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八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建设 道路 初步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