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581459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51
- 大小:55.23KB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1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5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课水乡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用甜美柔和的声音演唱歌曲《柳树姑娘》,唱出水乡柳树的柔美。
2、掌握附点四分音符的时值,并能辨别、比较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
3、聆听《洪湖水,浪打浪》,简要介绍歌曲的由来和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一、创设情景,学唱歌曲
1、谈话歌曲导入:
大家都看到过柳树吧!
你看到过的柳树是怎样的呢?
2、初听歌曲,感受歌曲的形象和情绪。
这首歌曲的拟人化的手法把柳条比作姑娘,柳条就是她长长的辫子,风儿一吹,甩进池塘,洗洗干净,多么漂亮。
这样的风景你能想像吗?
3、复听歌曲,设问:
这首歌曲是齐唱还是合唱?
4、再听录音范唱,学唱歌词,讲解附点四分音符。
(1)这样的节奏“X.x”我们唱过,你能举出唱过的歌名吗?
(2)“X.”这个音符是四分音符的后面加上一点,在乐理上我们称为附点四分音符,它与四分音符的区别就多了一附点,为了强调这点,所以在名称上把附点放在前面称附点四分音符。
我们学一下模仿蝉的叫声“知.了”所以蝉又名“知了”。
“知了”的鸣叫就是带附点的。
5、大家看着歌谱轻轻跟琴唱曲调,
6、先学唱第一声部的前8小节曲调。
(1)设问:
这8小节的曲调的节奏有一个规律你发现了吗?
(2)我们一齐拍打一下它的节奏,用口风琴奏奏。
(3)慢速度地把音符唱着试试。
7、请自学后8小节,口风琴练奏。
8、完整把第一声部曲调唱好。
9、有情绪的演唱歌曲。
二、聆听《洪湖水,浪打浪》
1、导入:
感受了柳树姑娘的美,下面音乐又把我们带到了哪里呢?
(播放音乐)初听歌曲。
2、介绍歌剧《洪湖赤卫队》的时代背景。
3、复听女声二重唱《洪湖水,浪打浪》,学生边听音乐边做摇船动作,感受音乐的内容与风格。
这是20世纪30年代湖北洪湖水乡的一景,今天的洪湖水将是另一帆景象,以后你们有机会的话可以去走一走,看一看。
第一课水乡第三课时
1、学唱《柳树姑娘》二声部合唱,并能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2、聆听旧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水乡歌曲《渔光曲》,简介歌曲的时代背景。
3、进行以《远航》为主题的创作活动,发挥集体思维创作合作。
一、学唱《柳树姑娘》第二声部。
导入:
柳树很美,柳树发芽的景色更美,今天让老师带领大家一起去为柳树姑娘添嫩芽吧!
让柳树姑娘变的更加美丽、漂亮
1、学唱《柳树姑娘》第二声部。
<
1>
听录音范唱,注意第二声部进入的位置。
(1)口风琴进入
(2)歌声进入
2>
第二声部“啦啦啦”表达什么情绪?
3>
学习顿音记号“”,口风琴练奏“顿音”。
4>
唱第二声部,看教师的指挥进入,要唱出欢乐的情绪。
2、二声部合唱。
3、完整地把歌曲唱一遍。
4、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二、聆听《渔光曲》
我们的生活幸福美好,可是旧社会的渔民们又是怎样的一种生活状态呢?
今天老师就带领大家一起走进他们的生活,一起去听一听,看一看。
1、欣赏《渔光曲》第一段,学生讨论情景、情绪。
教师总结:
(1)这是1934上映的故事影片《渔光曲》的主题歌。
(2)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农民(渔民)的生活受三座大山压迫的简单历史介绍。
(3)反映渔民的辛酸血泪,速度徐缓,描绘了渔船在茫茫大海中随波起伏的情景。
(给予学生一定的鼓励)
2、复听全曲,把歌词用投影片放出来,让学生边看歌词,边听音乐,身体也随音乐摇晃想像自己就在船上的情景。
3、学生听音乐歌词编成一个打渔的故事,配乐讲故事。
4、小结:
这是旧中国20世纪30年代的水乡。
三、聆听《渔光曲》(筝独奏)
1、聆听筝独奏《渔光曲》
<
.欣赏筝独奏《渔光曲》。
设问:
你能听到船在海面上遇到的各种情景吗?
议论比较筝独奏《渔光曲》与女声独唱《渔光曲》的表现形式与内容。
复听筝独奏《渔光曲》,要求学生边听音乐边用动作(模仿筝的演奏姿势)表现音乐。
.小结:
音乐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一个内容题材,不同的形
式反映的情景各有特征。
四、编创与活动,命题创作——《远航》
.筝独奏《渔光曲》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渔船出海打渔的情景。
我们自己也来编创一曲《远航》的乐曲。
讲台及地上有很多废旧物品,瓶、罐、塑料杯、木棒……各种打击乐器等你们各自发挥自己的聪明智慧,用各种手段,如:
可用人声来模仿海鸥叫等等。
你们可按教材中的五个过程,各组任选一个画面创作,最后我们来开个《远航》音乐剧音乐会。
各组编创,教师巡视指导。
各组合成。
总结:
同学们为自己编织了一首美丽的《远航》曲,那优美、动听的情景让人十分向往,希望同学们开动脑筋创造出更多优美的“交响乐”。
这是20世纪30年代湖北洪湖水乡的一景。
三、、听辨练习:
附点四分音符1.从听觉上巩固附点四分音符的长短,并与四分音符的区别对比。
2.从视觉上通过涂色找到四分音符与附点四分音符的区别。
第二课国歌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四种形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我们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公民都必需唱好《国歌》。
在21世纪里我们要以《国歌》的精神,鼓舞我们奋勇前进。
教学内容:
聆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四种形式)。
教材分析: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原名《义勇军进行曲》,是20世纪30年代影片《风云儿女》的主题歌。
当时我国正处于外敌入侵、民族危机深重之际,影片就是以抗日为主题的。
这首歌曲的歌词是我国著名诗人、戏剧家田汉在被敌人逮捕前仓促地写在香烟纸上送出的。
音乐家聂耳也因敌人迫害而即将离国,他主动提出:
“作曲交给我,我干!
”他怀着满腔的爱国热情写成了歌曲。
随影片的放映,这首歌曲在人民群众中激起强烈的反响,很快传遍了全国。
美国著名黑人歌唱家罗伯逊深切同情和支持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曾多次演唱《义勇军进行曲》并灌制唱片,使这首歌曲的影响遍及全世界。
1949年9月此歌被定为我国的代国歌,1982年12月4日五届人大第五次会议通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歌曲的引子用分解的大调主三和弦音(do、mi、sol)和三连音节奏构成号角式音调,似在热情奔放地召唤人们奋起战斗。
歌曲就在这一基础上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歌曲由第二拍弱起,并作四度上行跳进,显得庄严雄伟而又富有推动力。
这一进行贯穿全曲,曲末并作多次重复,给人以坚定不移、势不可挡之感。
歌曲的第三乐句“中华民族到了”用重音(“〉”)唱出,强调了形势的严峻;
突然乐句被一个八分休止符打断,接着唱出“最危险的时候”,告诉人们:
国家和民族正面临着生死存亡的抉择。
第四乐句(“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之后,随着大三和弦不断作上行模进,在三次层层向上的“起来!
”呼喊之后,号角式的音调再现了,像一声冲锋号,激励着无数战士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结尾时再三强调“前进”两字,音乐上富有动力,象征着中国人民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伟大精神。
学情分析:
这一课的内容学生比较的熟悉,所以这一课的重点我设计为:
准确演唱国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是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我们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公民都必需唱好《国歌》。
教学准备:
琴、录音机、磁带
一、复习歌曲《柳树姑娘》
二、聆听管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设问:
(1)国歌的作者是谁,谁作词?
谁作曲?
(2)你们唱过人民音乐家聂耳的歌曲吗?
请举例并唱几句。
三、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
作于1935年,影片《风云儿女》主题歌。
田汉在完成影片故事后即遭反动派逮捕,歌词是他写在一张包香烟的锡纸衬底上的。
聂耳在谱曲前,也因受反动派迫害即将离国,在去日本前写成初稿,到日本后不久就把歌谱完成寄回。
这首歌在影片中一唱出,立刻产生巨大影响。
在中国人民争取自由解放的革命斗争中起过巨大的鼓舞作用。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决议,将它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四、聆听独唱、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在什么场合演唱或演奏《国歌》。
4.师生议论。
5.聆听管弦乐《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当国歌响起时你想到什么?
6.师生议论。
7.介绍人民音乐家聂耳生平及其代表作。
音乐表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同一个内容题材,不同的形式反映的情景各有特征。
下节课我们将要做一个创作活动“远航”,今天的欣赏曲也是一种示范。
第二课国歌第二课时
1、学习歌曲《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掌握旋律行进方向——“上行”的音乐知识和进行曲调即兴创作活动。
2、聆听歌曲《歌唱祖国》,通过歌声表达对祖国的爱,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听《歌唱祖国》。
歌曲《歌唱祖国》
自1980年5月起,每当人们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国新闻联播时,就可听到“开始曲”雄浑有力的音乐声,这就是歌曲《歌唱祖国》的曲调。
这首歌曲诞生于1950年9月。
它表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朝气蓬勃、蒸蒸日上的崭新面貌,记录了刚刚解放的中国人民雄伟奋进的步伐。
歌词凝练集中,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
旋律气势豪迈而充满深情,连贯统一又富于变化。
这是一首具有深刻思想性,又具有高度艺术性的祖国颂歌;
也是一首既有进行曲风格,又富有抒情性的群众歌曲。
歌曲由主歌与副歌组成。
在号角式的引子之后,副歌从弱拍开始,由分解的主和弦音构成的上行音调和铿锵有力的节奏,给人以豪迈雄健的感觉。
主歌包含三段歌词,在雄壮有力的音调中,糅合了真挚深切的赞美之情。
主歌与副歌在节奏、音调、结构方面形成强烈的对比。
歌曲在主题、副题交替后,以副歌结束全曲,构成了带完全再现的三段曲式。
一、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聆听齐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要求学生轻声跟着录音学唱,注意后半拍、起拍及附点音符的时值。
2.跟着录音小声唱曲调。
3.教师指出学生在唱曲调中不准确的乐句,在教师指导下把它唱准。
4.跟着录音或教师的伴奏歌唱国歌。
5.教师重点指导的部分:
带有“>
”记号的要唱得加强力度。
师生讨论这一句的含义,当时抗日战争的形势下的民族危机;
当前21世纪我们民族是否还存在危机?
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
为什么这句的力度要越唱越响?
“起来!
起来!
”的含义是什么?
(1)这一句的音乐形象,你想到什么?
(2)“前进”的谱上又用强音记号(>
),为什么?
(3)为什么“前进”“前进”“前进”最后还要加一个“进”?
6.各组表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由各组讨论自行排练歌唱表演、造型表演、歌舞表演。
7.背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8.师生小结:
在21世纪我们要高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奋勇前进。
二、学习音乐知识:
“上行”
用上行手法编创自己的歌:
(1)先简单讲解“上行”
(2)举一反三,……
(3)以上行的手法,即兴编自己的歌。
三、聆听《歌唱祖国》
1.欣赏《歌唱祖国》(第一段歌词)
(1)听到过这首歌吗?
什么时间听到的?
(2)这首歌的演唱形式是齐唱还是合唱?
2.复听《歌唱祖国》全曲。
(1)这首歌分为几个部分?
(2)每个部分讲述什么内容?
(3)跟着音乐哼唱行吗?
3.师生议论。
4.完成课本上的编序号及涂色。
国歌是孩子们最熟悉的内容,但是,因为最初的学唱的是从简单的模仿,连读音都有些缺失。
所以学唱时,先了解孩子们的基本情况。
本班孩子学唱这首歌曲时,读音基本没有问题。
但是节奏的旋律都有些问题。
特别是渐强,渐弱,孩子们基本没有概念。
所以教学就从孩子们的最弱处开始,通过划拍教学,孩子们对于节奏的掌握有了质的飞跃。
第三课月夜第一课时
表演愉快的梦
学习目标
1、学习歌曲《愉快的梦》,学习6/8拍的含义,掌握歌曲的节奏情绪。
2、在音乐实践活动中掌握“连线”、“下行”的音乐知识,并用于创作活动。
歌曲《愉快的梦》这是一首优美抒情的儿童歌曲,它描绘了儿童在梦中那神奇般的想像,同时也反映出他们对生活、对自然景色的认知和理解。
歌曲具有摇篮曲的特点,6/8拍,速度较慢,节奏平稳,无太多的变化,表现了恬静、悠闲的意境。
第一乐段的旋律进行具有下行的倾向,使音乐显得深沉而带有神秘的意味。
第二乐段旋律进行转为上行,音区移高,前乐句的后半部分以模进的方式将前半部分的音型带入歌曲的最高音(la),和声上构成下属调,产生了明亮的色彩,使人好像听到孩子们在看到了幻境中的神奇景象时发出惊喜的呼喊。
歌曲反映了儿童对新奇而美好的事物所怀的向往和追求。
教学重难点:
1、通过复习《愉快的梦》学习连线,引导学生用优美的声音演唱歌曲。
教学过程
1.开门见山导入:
晚上你做梦吗?
你听听这是日本孩子做的《愉快的梦》——
聆听范唱。
2.再听一次:
要听清他做一个什么梦?
在梦中看见了什么?
(教师参与认真听,并打拍子。
)
3.师生谈话议论歌曲内容。
4.你们是否注意到我刚才听的时候在做什么?
——打拍子。
请大家看谱,我们过去打拍子,都是四分音符为一拍。
而今天的拍子不一样,是八分音符为一拍。
请大家听我唱4小节曲调,我边唱边打拍,请大家认真听,认真看(教师范唱4小节曲调)。
5.请大家边看谱,边跟我打拍子。
我再唱这4小节,已经领悟的同学可轻轻跟我唱。
6.按刚才的方法,大家自学下面第二句的4小节曲调。
也就是带色块的4小节曲调。
7.第三句曲调再听我唱,请注意在什么地方换气。
(教师示范乐曲的曲调,在换气处要示意一下)
8.大家跟着我一起唱第三乐句。
9.请大家整理一下全曲,自学把歌的曲调唱会。
10.大家要非常连贯流畅地把曲调唱一下。
注意连音线。
11.再听一次范唱。
12.全体唱歌词。
怎样才能把歌曲唱好?
13.师生讨论。
答案:
(1)唱的时候好像自己在梦中看到小矮人,看到金星。
(2)因为是做梦,所以声音是柔和的,要唱得连贯。
14.有感性地背唱歌曲。
听辨活动:
曲调的上行或下行
1.教师弹奏二遍。
2.学生用手指向下或向下,表示听辨的答案。
3.跟着钢琴唱一唱,感受一下旋律行进的方向。
音乐知识:
“下行”教学基本要求
1.结合歌曲《愉快的梦》的教学进行讲解。
2.当学生自学第二乐句时讲解。
这4小节曲调的行进方向有什么特征?
每两小节都是往下进行。
在音乐中曲调行进的方向往下行的,我们称为“下行”。
同时复习“上行”——温故而知新。
巩固:
《愉快的梦》曲调还有哪几处是下行的曲调请找一找并唱一唱,有没有上行的曲调也找一找并唱一唱。
编创与活动——编自己的歌
1.创作4小节下行的曲调,节奏与音符完全按学生自己的愿望进行创作。
2.教师对学生的创作,把典型的曲调介绍给全体学生,鼓励积极参与者。
第三课月夜第二课时
学习目的:
1.本课的四首描绘“月夜”的中外音乐作品,充满着诗意,表达了音乐与社会的人文性。
让我们用轻柔的声音深情地表现这一特定的情景,体验这“月夜”的音乐带给人们的美好的意境。
2.进入学习“开始吹竖笛”的实践活动——Tu的口腔动作。
教材分析
1.歌曲《月亮月光光》这是一首以台湾童谣为歌词的创作歌曲。
由于歌曲旋律吸取了台湾地区的音调特点,因此歌曲具有鲜明的地方色彩。
歌曲由四个乐句组成,它们节奏完全相同,音调上抑扬起伏,优美流畅,勾勒出一幅月夜美景。
充满乡土气息的歌词更是给人以亲切、温馨之感。
合唱的两声部在音程关系上以四、五度为主,具有柔美、谐和的和声效果及我国的民族风格。
2.弦乐四重奏《小夜曲》本曲为海顿所作《F大调第十七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
乐曲分为两个部分。
首先由第一小提琴带上弱音器奏出呈下行的柔美、活泼的主题旋律:
其他三个声部由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和大提琴用拨弦奏法奏出吉他伴奏的效果,第二个主题由于运用大跳和变化音,使人感到更为活跃:
第一部分反复一遍以后,进入乐曲的第二部分。
这里的主题是第一个主题的变化和发展:
由于大跳和装饰音的运用,使这段音乐显得热情而富于生气。
接着出现了平稳柔和的另一段旋律。
乐曲在渐弱和渐慢中结束,留给听者是一派宁静、安祥的气氛。
这首小夜曲色彩明朗,节奏轻快,旋律优美,具有典雅质朴的情调,深受人们喜爱。
此曲也被改编为管弦乐曲、小提琴曲、钢琴曲和吉他曲。
作者介绍
海顿(1732~1809)奥地利作曲家。
出身贫苦,从小在艰苦条件下学习音乐。
1761年在公爵家当乐长,工作繁重,地位低下,但在此逆境中创作了大量作品。
至18世纪90年代初,成为当时首屈一指的音乐家,后赴伦敦旅行,写了12部《伦敦交响曲》,这是他一生最优秀的作品,由此名震全欧。
他的创作以交响曲和弦乐四重奏最为杰出。
琴、录音机、磁带、竖笛
一、复习歌曲《愉快的梦》
先跟琴演唱歌谱,再跟伴奏带演唱歌词。
二、聆听《月亮月光光》
1.由于这是台湾民歌,歌词中带有方言,所以在聆听前要出示歌词,对方言要作解释(详见教材分析的谱例)。
2.欣赏《月亮月光光》,要求边听边看歌词,设问:
这首歌曲讲述什么内容?
3.复听全歌。
这首歌用什么速度演唱?
这样的速度对表演这首歌起什么作用?
4.再次复听。
(1)这首歌的节奏有什么特点,你能用线条把它画出来吗?
(2)这首歌曲由几个声部演唱,也请用线条把它画出来行吗?
三、聆听《小夜曲》教学基本要求
1.解题:
小夜曲原是中世纪欧洲骑士文学的爱情歌曲,是一种黄昏或夜间在室外演唱的歌曲或演奏的器乐曲。
2.欣赏《小夜曲》。
介绍作品:
这是18世纪奥地利作曲家海顿所作《F大调第十七弦乐四重奏》中的第二乐章,音乐柔美、活泼动听。
3.介绍作家:
海顿
4、复听《小夜曲》主题旋律。
要求:
大家看着书本上的图形谱,第一个音是Mi。
设问:
你能听出是几个声部?
主旋律是什么乐器演奏的?
衬托乐器的演奏方法上有什么特征。
答案:
主旋律由一小提琴演奏,衬托的乐器用拨弦伴奏,由四件乐器合奏。
4.再听一次全曲。
简单介绍弦乐曲重奏的形式,结合课本上的插图。
小结:
这是描绘“月夜”主题的器乐曲。
四、学习竖笛的基本知识
竖笛“Tu”的口腔动作
1.吹气的练习:
(1)吹纸片
(2)吹气泡
按教材的图示练习。
2.Tu的口腔动作:
(1)长音
(2)短音
在愉快的梦里,孩子们练习了口琴,视谱演唱。
还进行了舒展的动作练习,这首歌曲的安排应该是对孩子们的已有水平的一个考察,看他们是否能运用既有的水平来达到学习的目的。
教学下来,孩子们的学习水平还是不错的。
第四课快乐课间第一课时
欣赏:
《乒乓变奏曲》《陀螺》《旋转木马》
歌唱:
《哦,十分钟》《大家来唱》
拍号
1.钢琴曲《乒乓变奏曲》
《乒乓变奏曲》的主题音乐取材于儿童歌曲《小小球儿闪银光》,活泼欢快,表现孩子们打乒乓球时的快乐神情和熟练的球技。
像通常的变奏曲一样,主题非常简洁,带顿音的单声部旋律由左右手交替弹奏,灵巧轻快,好像乒乓球在小球手的你推我挡之下,一来一去,银馍辽痢@智甯霰渥唷?
/FONT>
第一变奏:
主旋律在上方由右手弹奏,低音部左手弹奏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
第二变奏:
左手在低音部弹奏主题,右手以上面这种分解和弦音型作伴奏。
第三变奏:
左、右手均弹奏十六分音符的分解和弦音型,但主旋律镶嵌在高音部的强位上。
第四、五变奏:
在和弦的衬托下,主题变化为由下行旋律及上行琶音构成的旋律。
两个变奏中主旋律分别出现于高音部及低音部。
但乐曲最后仍由右手奏出一个旋律扶摇直上的乐句作为结束,使人如闻为精彩的球赛所发出的喝彩声。
2.管弦乐《陀螺》
1871年法国作曲家比捷创作了十二首四手联弹钢琴曲《儿童游戏》,这是一套以音乐来描绘儿童世界的小品曲。
后又根据其中的五首改编成管弦乐曲,1873年于巴黎正式演出。
组曲中的每一首都有标题,分别为:
《进行曲——喇叭与铜鼓》、《摇篮曲——布娃娃》、《即兴曲——陀螺》、《二重奏——小先生、小夫人》、《加洛普——舞会》。
第三首《陀螺》表现了孩子们在玩陀螺游戏的情景。
木管乐器奏出的主题采用以八分音符与休止符组成的节奏和连续作上行六度跳进的旋律进行,音乐充满兴奋、热烈的气氛,孩子们兴高采烈、欢呼雀跃的神情跃然于音乐之中。
乐曲还通过快速流动的十六分音符节奏生动地描绘了陀螺的飞快转动。
3.电子琴曲《旋转木马》
孩子们乘坐在正飞快旋转的木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四年级 上册 音乐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