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文学类考试题库现当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579096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52.18KB
江苏文学类考试题库现当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
《江苏文学类考试题库现当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文学类考试题库现当代文学三十年复习资料Word文件下载.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以报纸连载小说的方式边写边登。
写到第二章移至“新文艺”专栏。
每周或隔周登载,直至1922年2月12日结束
阿Q的典型意义正在于其读者接受的过程之复杂与变化。
某种意义上《阿Q正传》的传播接受造就了“说不尽的阿Q”这一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为典型的一个人物形象
(一)发表之初至三四十年代
1.阿Q精神的核心“精神胜利法”自我麻醉,反省国民性弱点的一面镜子对民族弱根性的自我批判更关注共性,而忽略个性
2.茅盾的关注和敏锐洞察
(1)1922年2月《小说月报》13卷2号谭国棠、雁冰《通信》“中国人品行的结晶”
(2)1923年10月8日《时事新报》副刊《学灯》雁冰《读<
呐喊>
》“‘阿Q相’是人类的普遍弱点的一种”
(3)1927年11月《小说月报》18卷11号方璧《鲁迅论》“阿Q的精神法宝”
(二)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
“落后的农民典型”文学人物的阶级分析方法顾炳鑫、程十发绘《阿Q正传》插图把阿Q画得健壮了。
画笔虽有特色,但未能逃出时代的束缚
(三)八十年代
回到“镜子说”与“国民性弱点”的典型上《阿Q正传》,编剧陈白尘,导演于村、文兴宇,中央实验话剧院1981年8月30日首演剧照。
雷恪生饰演阿Q
(四)近年来
转向对阿Q精神和性格人类学阐释人的普遍性生存困境
郭沫若的诗歌理论与创作主张
1/主情主义把文学艺术作为感情思想的表现,认为理智对文学创作有阻碍作用“诗的本质专在抒情”
2/重自我表现主张文学创作是作家内心的表现“文艺的本质是主观表现,而不是模仿“
3/强调自然的流露感情是自然发生的,不是纯由理智支配的,文艺创作应当是自然的流露
4/重视灵感的作用灵感论是与其自然论联系在一起的,既然情感不受主观支配,它便悠忽而至,悠忽而去
5/主张形式的绝对自由绝对的形式自由并不是不要形式,而不是固定的形式(它束缚自由的抒发),主张摆脱旧诗词格律,建立自由体
6/文艺的社会职能文艺创作是作家主观情感的表现,但对社会有作用
《女神》的五四时代精神
一、以催发中国的新生最为耀眼《凤凰涅槃》《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
二、显示了五四觉醒的中国人拥抱世界文明的开放姿态,“开辟洪荒的大我”作为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晨安》《地球,我的母亲》《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三、把革新者的叛逆和勇气,提高到前所未有的赞颂程度《匪徒颂》《天狗》
《女神》的艺术想象力
一、泛神论的影响诗人把一切自然都视作“神的表现”“火山爆发式的内发情感《太阳礼赞》
二、创造了自由诗的形式“诗的本质专在抒情,抒情的文字便不采诗形,也不失其为诗”,主张诗歌形式上应“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同时又认为“情绪的世界便是一个波动的世界,节奏的世界”,“虽没有一定的外形的韵律但在自体是有节奏的”
《女神》思想与艺术上的不足
1/自我抒情的主体形象与社会现实有相当的距离
2/有些诗篇过于直露、单调,缺少诗歌应有的暗示、含蓄和曲折,因而缺乏耐人咀嚼的魅力
3/郭沫若对诗集《女神》诗作的不断改写
“五四”运动前后出现的“问题小说”
(一)内涵
1919年,冰心在《晨报副刊》发表小说《两个家庭》《斯人独憔悴》等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
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公开倡导文学“表现并讨论一些有关人生一般的问题”,“问题小说”创作遂成为“五四”前后一股小说“题材热”
主要代表作家为冰心、王统照
(二)形成原因
一是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造就了“思考的一代”,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涉及家族礼教、婚恋家庭、劳工等的“问题小说”出现
二是受欧洲、俄国变现社会人生作品的刺激,尤其是1918年6月《新青年》4卷6号的“易卜生专号”使其社会问题剧风行,推动了“问题小说”的创作热潮
新青年》易卜生专号,在国内掀起了“易卜生主义”的思想热潮
(三)代表性作家
一、冰心的¡
°
问题小说
《两个家庭》对照写法表现家庭、教育问题
《斯人独憔悴》父子冲突主题
《超人》(1921《小说月报》)主人公何彬由超然人生、仇恨人类社会的“超人”到信奉“爱的哲学”其小说文体不事情节铺张,着力揭示人物内心理路,侧重抒发作者对生活的主观感受
二、王统照的“问题小说”
《沉思》《微笑》突出“爱”与“美”,探讨人生的“烦闷与困扰”
《生与死的一行列》笔触沉实,关注底层人生
早期新诗的特点
1、以白话作诗,将诗歌从文言中解放出来,重实感,少想象,通过对具体生活场景的白描,来表现社会人生
2、大多不用韵,表现出明显的散文化倾向
3、大多未脱尽旧诗词的痕迹
——胡适所言:
“作诗须如作文”
“新月诗派”的诗歌主张
1、“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
2、诗歌的“三美”主张
(1)音乐美——音尺、平仄和韵脚
(2)绘画美——词藻乃至色彩
(3)音乐美——节的匀称,句的均齐
徐志摩诗作的内容特点
最有影响力的是抒写性灵的爱情诗
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点——轻盈飘逸、潇洒灵动
(1)意象新颖、美妙,含蕴纯净唯美
徐志摩的诗主要摄取大自然中各种运动着的生命现象,把它们作为诗情寄托物,风云、日月、山水、草木、花朵,诗人都赋予它以生命和动态之美,如《雪花的快乐》
(2)音韵和谐,诗歌内在节奏飘逸
徐志摩的诗不仅押各式的韵脚,而且将整首诗“内含音节的匀整与流动”作为一种“秘密”来不断探寻,大部分诗作具有活泼鲜明的节奏、和谐多样的旋律,如《再别康桥》《我不知道风——》
闻一多的诗歌特色
(1)爱国主义是一以贯之的主题
如《忆菊》《太阳吟》
不同于郭沫若之热爱在烈火中“再生”的祖国,他热爱的是历史悠久、文化灿烂的五千年文明的古国
(2)往往略去感情酝酿发展的过程,直接从感情的爆发点上起笔,腾飞想象的翅膀
如《发现》《静夜》《死水》
《死水》赏析
周作人的散文观
1.最早引入¡
美文¡
±
的散文概念1921年6月《晨报副刊》发表《美文》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
2.在美文中尤重言志¡
小品文强调以自我为中心“言志”小品文“是个人的文学的尖端……集合叙事说理抒情的分子,都浸在自己的性情里,用了适宜的手法调理起来”
周作人散文创作的两种风格
1浮燥凌厉ª
社会批评、文明批评《谈虎集》《谈龙集》,如《哑巴礼赞》(1929)
2.冲淡平和日常审美感受与阅读体验《吃茶》《谈酒》《乌篷船》《故乡的野菜》《北京的茶食》等受英国随笔、明末公安小品、日本俳文等多方面影响,也与个性气质、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有关1929年《哑巴礼赞》“话中有话”之作
“冲淡平和”——影响更大
(1)选材平凡琐碎,却透露出某种人生况味散文中传达的感情是舒缓节制、隐而不显、含而不露的淡淡闲情逸情《北京的茶食》
(2)广征博引,庄谐并出,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追求知识、哲理、趣味的统一,在娓娓絮语中针砭时弊,纵谈文史,描摹风物,探寻人情物理,推崇“独抒性灵,不拘格套”的文学主张,既给人丰富的知识,又使文章飘逸洒脱《故乡的野菜》
(3)语言的涩味与简单味,形成平和冲淡、舒徐自如的叙谈风格小品文,……我想必须有涩味与简单味,这才耐读,所以他(俞平伯)的文词还得变化一点。
以口语为基本,再加上欧化语,古文,方言等分子,杂揉调和,适宜地或吝啬地安排起来,有知识与趣味的两重的统治,才可以造出有雅致的俗语文来涩如青果
朱自清的散文创作
一、题材广泛
1.揭开黑暗社会帷幕的一角,予以无情暴露和批判直涉现实,痛砭锢弊《执政府大屠杀记》《白种人——上帝的骄子》《生命的价值——七毛钱》
2.写家庭,写朋友,写山水在景物人情中抒发自己的情怀,揭示人生真谛《儿女》《冬天》
二、朱自清散文的创作特色
1.抒情的委婉细腻美情是朱自清散文的根基,是其作品内在联系的纽带不粉饰,不渲染,以平易的叙述寄寓深情厚意《给亡妇》《背影》、
2.写景的诗情画意美选择极有象征意义的景物来寄托作家情思《荷塘月色》荷花与明月意象在传统审美经验中它们已构成固定象征意义:
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明月的洁白无暇,都是清高廉洁、清风亮节的士大夫人格对应物
3.结构的精致巧妙美以景写情表现了很强的时空顺序《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描写秦淮河上的水色、天光、月态、灯影《春》从三个层次描写春天“盼春”——“描春”——“颂春”在作为重点的“描春”中又分写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构成一种匀称稳定的结构美
左联的成立以创造社、太阳社和鲁迅及在鲁迅影响下的作家等三部分人为基础,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夏衍、冯雪峰等。
1936年解散。
左翼文学围绕左联形成以描写“典型环境”的“典型性格”的文学创作。
以茅盾、蒋光慈为代表的小说,以殷夫为代表的诗歌,以田汉、夏衍为代表的话剧均取得重大成就,如《丽莎的哀怨》《别了,哥哥》《蚀》《子夜》等代表作
如何理解莎菲形象
1、小说主要表现“莎菲”这样一个大革命后在政治上处于幻灭边缘,陷落在彷徨与叛逆、灵与肉的极度矛盾中的知识女性
2、莎菲形象的矛盾性:
保持了五四“个性解放”的独立人格,但只在颓废、失意、沉浸于近似玩弄男性(凌吉士、苇弟)感情的方式中显示出的反抗性不免带着病态,但仍是反抗,如她的爱情观、择偶标准、对如何处理人际关系以及对社会人生的基本态度
3、莎菲是“满带着五四以来时代的烙印的”人物,是“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的创伤的时代女性的叛逆的绝叫者”
莎菲的性格特点多愁善感、任情任性、倨傲狂放、勇于追求和反省,幻想热烈而刺激的爱情与痛快的生活,具有一定的反抗性。
虚伪、充满心计。
莎菲是我国新文学史中真正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的新女性形象封建礼教的叛逆者、旧道德的挑战者和黑暗社会的反抗者。
她的苦闷、感伤、失落,概括了五四落潮时期知识女性的心理特征。
莎菲命运中的矛盾与悲哀固然与她个人的任情任性、倨傲狂放的个性有关,但更是时代的悲剧,同时她也代表了时代女性的苦闷,通过子君们的抗争,女性可能获得了选择自己婚姻和爱情的权利,但莎菲的遭遇却表明,在获得选择权利之后时代女性同时又失去了可选择的对象。
茅盾小说的社会剖析价值
1、从整体上看如果我们将茅盾一生所创作的主要小说排列起来,就可以直观的发现,20世纪前50年,中国社会所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都在茅盾的小说中得到了形象的再现
茅盾一生创作的主要小说有:
《霜叶红似二月花》《虹》《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子夜》《锻炼》《腐蚀》等。
这些小说可以说是辛亥革命和抗战这一段时期中国社会各项社会重大事件的形象记录。
(1)《霜叶红似二月花》描写的是辛亥革命后至五四前夕的社会生活,反映了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的历史面貌,揭示了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在最初发展资本主义的过程中,与地主阶级既斗争又妥协的复杂情景。
(2)《虹》这是作者意“欲为中国近十年之壮剧,留一印痕”的小说。
作者原来的庞大的计划没有完成,但人们自然可以从现存《虹》这部小说中看到“五四”到“五卅”这一历史时期的轮廓,是“五四”到“五卅”这段历史时期新旧势力和新旧思想的矛盾与斗争的历史。
其中,作者还直接的写五四运动。
特别是“五卅”反帝爱国运动的实情,反映了人们反帝反封建的时代要求和顽强斗争意志。
(3)《蚀》集中描写了1926—1927年的“大革命”,形象记录了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从胜利走向失败的历史面貌。
小说所选择的大革命的几个重要侧面,十分真实的反映了当时重大的政治历史事件,如北伐战争的蓬勃发展,工农革命运动的迅速高涨,反革命势力的残暴与凶恶,革命队伍内部的革命与斗争,大革命失败后国民党反动派阴森严酷的统治等等,为我们了解这段血与火的历史,提供了形象的图画。
(4)《子夜》形象展示了30年代初,即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形势。
一方面,由于帝国主义的压迫和国民党新军阀的混战,中国民族工业加速破产,农村经济急速崩溃,人民大众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中国社会日益殖民地化。
另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正从低潮逐步走向高潮。
(5)《锻炼》以上海八一三战争开始及结束为背景,广泛反映了抗日战争初期各方面的社会动态,表现了人民革命抗日的高昂情绪和国民党反动派的腐败。
与《锻炼》反映的生活相近的小说还有《第一阶段的故事》。
(6)《腐蚀》反映了抗日战争进入到相持阶段的初期和中期的重要历史特点,揭露了皖南事变前后,国民党蒋介石消极抗战、积极反共反人民的罪行,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对人们认识国民党反动派抗日的假相,了解“皖南事变”的实质有着巨大的作用。
社会剖析小说在创作方法上,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
从典型环境来解释并塑造典型人物;
在戏剧性强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
以茅盾的小说创作为代表。
这种小说创作成为30年代¡
左翼文学¡
的主要创作趋势,影响深远,被称为¡
社会剖析小说¡
,如《子夜》。
茅盾小说的艺术特征史诗的规模,理性的色彩这种特征与其小说的“社会剖析价值”是一致的。
茅盾用史诗的规模来形象反映中国社会政治革命的重大事件,并以清醒、锐利的理性对这些重大的事件作出科学的评判,揭示事件的本质。
1、史诗的规模2、理性色彩
(1)清醒的意识:
是指茅盾在创作任何一部小说的时候,都是有所为的,批判什么,揭示什么都有清醒的把握。
如《虹》就是“欲为中国近十年之壮剧,留一印痕”。
《子夜》“这部小说的写作意图同当时颇为热闹的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有关”,驳斥托派“认为中国已经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反帝反封建任务应由中国资产阶级来担任”的妄言等。
(2)明确的主题:
正因为对所写小说的意图有着清醒的把握,所以小说的主题也是十分明确的。
清醒的意识是以观念的形式存在于茅盾头脑中的思想,而主题就是这种思想的物化形式、艺术内容。
(3)本质化的人物:
是指茅盾小说中的人物,都是定性的,如小资产阶级知识女性《幻灭》中的章静(静女士)、《子夜》中的吴荪甫、赵伯韬等。
都是一定阶级或阶级的代表人物、典型形象。
(4)鲜明的时代背景:
这一特点也是与清醒的意识密切相关的。
从茅盾任何一部小说中都可清楚看到人物的活动背景。
如《霜叶红似二月花》的背景是辛亥革命后五四前;
《蚀》三部曲的背景是“大革命”;
《腐蚀》的背景是抗战中期。
这种鲜明的时代背景,为塑造人物提供了良好的典型环境。
茅盾小说的两类主要形象茅盾在小说中塑造了众多有特点的人物形象。
其中写得最为得心应手、塑造得最为成功的形象,主要有两类:
一是资本家形象一是小资产阶级女性形象
资本家形象这是茅盾塑造得最为深刻的形象,如《子夜》中的吴荪甫、赵伯韬、《第一阶级的故事》中的何耀光,《霜叶红似二月花》中的王伯申(新兴资本家)等。
在这些人物形象身上,集中表现了资产阶级在现代中国的历史命运及他们自身的种种特征,如民族资本家发展民族工业的“雄心”及失败,买办资产阶级的丑恶嘴脸等。
将一个时代中这一个阶级的方方面面,给予形象描绘,组成了资本家人物群象系列。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没有像茅盾塑造过如此多又如此具有典型性的资本家人物形象的作家。
《子夜》的现实主义美学特征
1、真实地描写了现实的关系。
揭示了时代的主要矛盾:
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人民大众与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矛盾。
恩格斯在《致玛·
哈克奈斯》的信中说:
“您的小说,除了它的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以外,最使我注意的是它表现了真正艺术家的勇气”。
《子夜》就是“真实”的描写了现实的内容。
在揭示时代的主题中表现了茅盾作为一个“真正艺术家的勇气”。
2、塑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在《致玛·
“现实主义的意思是,除了细节的真实外,还要真实的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
3、倾向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恩格斯在《致斐·
拉萨尔》的信中说:
“我们不应该为了观念的东西而忘掉现实的东西,为了席勒而忘掉莎士比亚”。
马克思也说要“莎士比亚化”,不要“席勒化”。
都是强调现实主义的观念、倾向应与艺术性结合。
新派市民他们生长于封建宗法、小生产的社会土壤里,却又沾染了许多西方的坏毛病,集中西糟粕于一身。
漫画式的描写,充满嘲讽和批判《离婚》中的张天真新潮而又浅薄
正派市民(理想的市民)1、带着比较传统的道德观去构思其笔下的理想市民性格2、代表人物如《四世同堂》中的在天佑太太、韵梅还有诗人钱默吟;
《二马》中的李子荣;
《老张的哲学》中的赵四(洋车夫)等都是老舍心中理想市民他们大都具有坚韧不屈、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
《骆驼祥子》
祥子形象,祥子是个普通车夫,是城市里的最底层劳动者,但是,他和一般城市贫民不同之处在于,他是从农村刚刚进入城市的,还没有完全市民化。
他的身份虽然市民,但是,性格却是农民性格。
从这点上看,祥子是城市里的农民。
他具有农民式的价值观念,也具有农民式的善良、朴实、勤劳、内向和坚韧。
老舍以极大的同情描写祥子的不幸遭遇,¡
一个拉车的吞的是粗粮,冒出来的是血,他要卖最大的力气,得最低的报酬;
要立在人间的最低处,等着一切人一切法一切困苦的击打。
祥子的毁灭就是他的精神的毁灭,他的美好品德的泯灭。
他经历了一个由单纯到复杂到堕落的精神悲剧历程。
(一)祥子的精神变化的历程:
第一阶段:
自立自强。
充满朝气,自信,好强,为自己的生活理想而奋斗。
他仿佛就是在地狱里也能作个好鬼似的即使被抢劫,被敲诈,也没有完全丧失生活的勇气和信念。
他确乎有点象棵树,坚壮,沉默,而又有生气。
第二阶段:
焦虑绝望
与虎妞没有爱情的婚姻生活,对他的精神、肉体构成巨大的摧残和伤害,使他丧失了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他好像是死了心”“自己的身体不行了!
”“他害了怕,可是没办法”“祥子完了!
”第三阶段:
潦倒堕落。
虎妞死了以后,又变得一无所有。
但是他已经没有了先前的那种朝气和纯洁,没有道德感,开始吃喝嫖赌,寻衅斗殴,由一个淳朴农民变成了市井无赖。
“祥子还在那文化之城,可是变成了走兽”“祥子,多么体面的祥子,变成个又瘦又脏的低等车夫”“现在,他故意的耍坏”“个人主义的末路鬼”
(二)造成祥子悲剧的原因分析:
客观原因:
Ⅰ、把人变成鬼的旧社会对祥子的压迫。
Ⅱ、在祥子的悲剧命运的成因中,他与虎妞的畸形婚姻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主观原因:
一是祥子与生俱来的小农意识,狭隘的眼光,死命要赚钱,不合群及个人奋斗的理想,是造成他悲剧主观因素中最根本的一点。
二是祥子个人性格心理上的弱点,如在接踵而来的打击面前逐渐滋生的自暴自弃,在把握自己命运上缺乏自制能力,孤独、脆弱,最终完全向命运屈服。
认识意义:
通过一个勤快、仁义、自立的洋车夫的毁灭,告诉我们,中国人的善良、勤俭、仁义等等品质是如何被黑暗社会改造和吞噬、如何一步步变为懒惰、堕落的社会渣滓和流氓的。
祥子的悲剧,是强者的沉沦悲剧。
是性格和命运悲剧。
小说真切地展现了一个不该毁灭者的全过程,具有典型的悲剧意义和悲剧力量。
虎妞的形象对虎妞这个人物形象的分析,向来有两种不同的评论意见,一种认为她对祥子来说是较之政治和经济迫害的更为凶残的身心摧残和折磨;
另一种则是对她的同情和怜悯占优势,认为她也同样是受到种种迫害的牺牲品;
甚至还有人认为她诱骗祥子是追求爱情和婚姻的自主,是女性主体意识的显现,种种意见不一而足。
1.虎妞令人同情的一面:
生活境遇的辛酸:
长相丑陋,性格男性化,无人关心。
精明强干的女强人:
会经营能办事善应付,把人和车厂管理得有条不紊对爱情婚姻的勇敢追求:
对祥子爱的执着,她对祥子爱情虽然手段上卑劣,但是感情上是真诚的,具有一定的个性解放的意义。
2.虎妞令人憎恶的一面:
性格泼辣、举止粗俗,不择手段。
市侩习气:
从心底看不起祥子,视其为自己的猎物和宠物,她以为花了钱,在婚姻中就拥有了主宰权。
虎妞是祥子向上进取的阻力和障碍,是导致祥子走向堕落的外在原因之一。
深刻的主题意蕴1、社会批判层面(P192)2、国民性的批判传统文明和落后国民性的批判3、城市文明病与人性的冲突文明病的具体体现:
不讲亲情、冷酷无情、唯利是图、腐败堕落,以勤劳苦干为耻,以不劳而获为荣。
作品揭示的是文明失范如何引发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
表现作者对城市文明病给人性带来伤害的深深的忧虑。
京派指的是30年代居留或求学于以北京为中心的北方城市,坚守自由主义立场的作家群体,他们追求文学的自由与独立,既反对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他们以《大公报.文艺副刊》《现代评论》、《骆驼草》等为主要阵地,以沈从文、废名、朱光潜、萧乾、林徽因、何其芳等一批学者型文人为代表,虽无明确发表宣言或结社,却实实在在地成为有别于左翼、又与海派对峙的一个鲜明的小说流派。
京派的共同特征一是在题材上,他们大多倾向于对乡土中国¡
和平民现实¡
的描写。
如废名的黄梅故乡、芦焚的河南果园、萧乾的北京城根的篱下世界。
二是在风格上,他们大多倾向于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趋向。
三是在文体上,他们大多创造出了比较成熟的抒情体小说样式。
沈从文与《边城》他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在这两个世界中,表现出两种不同的态度:
1、对现代都市世界,作家忘不了自己“乡下人”身份,总是冷嘲热讽甚至鄙视。
2、对湘西世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江苏 文学 考试 题库 当代文学 十年 复习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