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商业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指引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576709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2.66KB
7商业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指引文档格式.docx
《7商业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指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商业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指引文档格式.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一节验证目标和范围
第八条商业银行对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验证承担主要责任,并通过建立完善的验证体系实现以下目标:
(一)增强高级计量方法的稳健性和可靠性。
(二)建立纠正机制,改进高级计量方法的风险预测能力,促进方法和体系的持续改进。
(三)增进商业银行高级管理层和相关人员对计量模型的理解,充分认识模型的局限性,完善模型结果运用,确保资本计量准确反映商业银行的风险水平。
第九条商业银行对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验证工作主要包括对计量模型和支持模型应用的政策、流程等体系(以下简称支持体系)的验证。
第十条商业银行对资本计量高级方法计量模型进行验证时,应重点关注对模型开发样本数据、模型方法、重要假设和参数、模型开发过程和模型结果应用等方面的审查。
第十一条商业银行应对用于资本计量的自行开发模型和外购模型进行验证,确保模型适用于本银行实际资产组合和风险状况。
第十二条商业银行对支持体系进行验证时,验证范围应包括计量模型使用政策和流程、模型用户反馈信息和模型相关文档记录等方面。
第十三条商业银行的验证工作应当关注模型结果在业务部门的表现和使用情况,验证结果和其他反馈信息应及时提供给高级管理层和模型用户,以推动计量模型及其支持体系的持续完善,推动模型结果的深入应用。
第二节验证阶段
第十四条商业银行的验证工作是一个持续、循环进行的过程。
验证可分为内部投入使用前全面验证(以下简称投产前全面验证)、定期持续监控和内部投入使用后全面验证(以下简称投产后全面验证)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验证结果应作为启动下一阶段验证以及改进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重要依据。
第十五条商业银行的投产前全面验证应包括对计量模型开发工作的验证,重点验证计量模型方法的合理性、关键定义的合规及可操作性、数据的真实完整性和风险量化的有效性等。
第十六条商业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相关计量模型和支持体系正式投入使用前,应进行全面验证。
验证工作应涵盖相关政策、流程、模型、数据、IT系统和文档记录等方面,确保对计量模型和支持体系的稳健性、可靠性和合规性做出全面评估。
第十七条商业银行应对资本计量高级方法进行定期持续监控,及时了解计量模型的表现,分析模型运行环境或假设条件发生变化对模型结果的影响,监测支持体系的运作状况。
第十八条商业银行进行投产后的全面验证,应针对已投产的计量模型和支持体系进行全面检验和测试,形成综合评估结果,为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改进提供依据。
商业银行应当根据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不同特点确定全面验证的频率。
第三节验证治理结构
第十九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完善的验证治理结构,确保验证工作持续、有效、独立地开展,并为持续改进资本计量高级方法提供依据。
第二十条商业银行应建立经董事会或其授权委员会批准的验证政策,确保验证工作的规范性和独立性,并有效融入风险计量和日常管理体系中。
验证政策应包含下列内容:
(一)明确董事会及其授权委员会、高级管理层、验证主管部门、验证部门或团队(以下简称验证主体)、计量模型设计开发部门或团队(以下简称模型设计开发主体)、计量模型应用政策制定部门或团队(以下简称政策制定主体)、计量模型应用部门或团队(以下简称模型应用主体)和审计部门在验证工作中的职责,明确验证结果达到设定标准是资本计量高级方法获得内部批准的前提条件。
(二)明确资本计量各类高级方法的验证范围、验证主体和基本方法,建立定期评估、更新验证工具和方法的机制。
(三)明确投产前全面验证、定期持续监控和投产后全面验证主体的确定原则,确保验证工作的独立性和客观性。
(四)明确投产前全面验证、定期持续监控和投产后全面验证的流程管理及结果运用政策,确保建立纠正机制,对计量模型和支持体系进行持续改进。
(五)明确对报告体系的要求,确保报告信息与报送频度满足本指引和银行内部风险管理的需要。
(六)建立并持续改进文档管理要求,确保验证过程能够被独立第三方检验和复制。
第二十一条董事会及其授权委员会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对本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体系框架和特点有概括性了解。
(二)审批或授权审批验证工作相关政策,每年听取一次有关验证政策执行情况的报告。
(三)监督高级管理层建立健全验证政策和执行机制,确保本银行有足够资源独立、有效地开展验证工作。
(四)确保内部审计部门采用系统、规范的方法对验证过程进行独立和客观的监督。
第二十二条高级管理层应履行以下职责:
(一)深入了解本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体系框架和特点,了解影响计量模型的主要风险因素。
(二)组织制定本银行验证工作相关政策,建立健全验证流程和管理制度,确保验证工作在合理运用模型结果和推动资本计量高级方法改进等方面持续发挥作用。
(三)组织开展本银行的验证工作,明确各阶段验证主体,界定计量模型设计开发主体、模型应用主体和数据提供者等各相关方职责,配备足够的人力和信息科技资源,确保验证工作的独立性。
(四)定期听取验证工作的详细汇报,评估验证方法、工具及内部设定标准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每年至少听取一次有关投产后定期持续监测和全面验证的情况报告,在新的模型上线使用之前,听取投产前全面验证情况的报告。
(五)清楚了解现有资本计量高级方法存在的不足对本银行风险计量、业务活动和资本充足性的影响,负责审批重大修改或重新开发建议,向董事会及其专门委员会汇报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修改情况。
第二十三条商业银行应指定验证主管部门,负责集团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验证工作,并组织开展本银行不同层面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验证工作。
验证主管部门应履行以下主要职责:
(一)负责集团或本银行验证政策的组织落实,统一验证工作框架和理论方法,规范验证工作流程。
(二)组织开展集团或本银行的全面验证工作,负责重要风险资本计量方法的投产前和投产后全面验证。
(三)协调开展本银行各类风险计量高级方法的验证工作,明确各阶段的验证主体。
(四)撰写集团或本银行验证报告,确保董事会及其授权委员会、高级管理层和模型应用主体了解集团和各层面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验证情况、主要验证结果和改进建议。
(五)向计量模型设计开发主体、政策制定主体、模型应用主体反馈验证信息,提出改进建议。
第二十四条验证主体的职责设定应满足独立性要求。
投产前和投产后全面验证主体应与计量模型设计开发主体保持独立,定期持续监控和投产后全面验证主体应与政策制定主体、模型应用主体保持独立。
验证主体不应从模型应用主体的商业活动直接获益。
第二十五条计量模型设计开发主体应负责提供验证工作所需建模数据样本、模型方法、重要假设、建模过程、使用说明以及模型局限性等方面的文档资料。
第二十六条商业银行应建立一套满足本指引和内部管理要求的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报告体系。
根据验证类别、频率、重要性和报告用途的不同,报告体系应明确各类验证报告的要素、格式、发送范围、报告内容、详略程度、报告频度及批准权限。
第二十七条商业银行内部审计部门负责对本银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验证工作进行监督,评估验证政策、管理架构、组织流程、实施重要环节和报告机制等的适用性、独立性和有效性,确保验证主体能够对模型和支持体系进行独立公正的查验。
第二十八条内部审计应至少每年开展一次,涵盖验证工作的全过程。
内部审计部门应及时向高级管理层反馈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定期向董事会或其授权委员会报告审计结果。
内部审计部门发现重大问题时,应向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报告相关情况。
第二十九条内部审计人员应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熟悉本银行验证工作政策、流程和方法。
第四节验证流程和方法
第三十条商业银行对每一阶段的验证都应建立相应的程序,明确验证范围和内容,选择合适方法,制定详细操作规程,合理安排各项工作的顺序与频率,确保验证工作按计划运行。
第三十一条商业银行的验证流程应包含验证触发机制,确保验证过程能够及时捕捉计量模型表现和支持体系的变化,适时启动验证工作。
第三十二条商业银行的验证流程应包含应变机制,确保验证对象或验证工作条件发生重大变化而导致重大调整时,可及时记录和检查验证工作的变化,做好应对变化的工作预案,确保变化不阻碍验证工作的顺利实施。
第三十三条商业银行应充分了解资产组合风险特征和资本计量高级方法的特点,对不同资产组合的风险设计相应的验证工具和方法,确保验证技术手段能有效实现验证目标。
第三十四条商业银行应同时采用定量和定性的验证方法。
定量验证主要通过返回检验和基准测试等方法,运用数理统计工具对模型的准确性、区分能力和稳定性进行验证。
定性验证主要通过专家评估等方法,检验计量模型和支持体系相关治理结构、政策、流程、控制、文档管理和模型结果运用等情况。
第三十五条验证主体应充分了解不同模型方法的局限性,针对计量方法的特点进行重点验证。
第三十六条银监会鼓励商业银行建立自动监测系统,确保定期持续监控工作流程和标准的一致性。
第三十七条验证主体应对验证过程进行全面记录,形成文档。
文档应至少包括验证范围、内容、方法、步骤、结果、报告、已识别的缺陷以及整改措施和改进情况评估等。
第五节验证支持体系
第三十八条商业银行应当建立一套完整的验证数据管理流程,确保验证工作基于准确、适当和完整的数据。
第三十九条商业银行应当具备能够有效支持验证工作的IT系统,提高验证工作的自动化程度,提升验证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IT系统的内部控制要求参照《商业银行信息科技风险管理指引》。
第四十条验证数据管理流程应包括以下方面:
(一)建立支持验证工作的数据集,能够完成输入数据的清理筛选、逻辑检验和后台不同来源的数据对账等功能,确保用于验证数据的准确性。
如需建立验证样本数据集,应明确抽样标准。
(二)制定数据存储的管理办法,确保数据长期存储的安全性,满足验证工作对数据观察期的要求。
(三)制定手工录入数据规则,为数据输入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减少数据手工输入错误。
(四)定期对验证数据的质量进行评估。
第四十一条商业银行应当保存与验证工作相关的各类重要文档,详细记录验证工作的全部内容,确保验证工作能够被检验和复制,包括:
(一)高级计量方法开发技术文档。
(二)各阶段验证工作的分析文件和报告。
(三)政策和流程的形成依据,对相关风险计量的影响。
(四)根据验证工作采取改进纠正措施的记录。
(五)向董事会或高级管理层的汇报材料。
(六)内部审计报告。
(七)其他有助于第三方了解验证合规性的文档。
第三章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验证
第一节总体要求
第四十二条商业银行应对内部评级体系进行投产前全面验证,确保内部评级模型具备投入使用的基本条件,内部评级体系满足《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的最低要求。
投产前全面验证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工作:
(一)对风险参数量化模型及其他评级相关模型进行开发阶段验证,涵盖风险量化的数据选取、参数估算、映射和参数应用四个阶段,包括对风险参数量化政策、流程、关键定义、建模数据和模型基础假设及方法论等的验证。
(二)对评级治理结构、评级体系设计、评级流程以及支持内部评级的IT系统和数据管理进行验证。
第四十三条商业银行投产前全面验证报告应作为内部评级体系投入使用的审批依据,有关验证结果应作为定期持续监测指标阈值的确定依据。
第四十四条商业银行应对内部评级体系进行定期持续监控,通过一系列监测指标评估计量模型和评级体系的表现,确保评级体系得到合理应用,有关计量模型的风险区分、校准能力和稳定性达到内部设定标准。
定期持续监控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内容:
(一)评级治理工作情况。
(二)评级系统运作情况,包括评级流程、评级推翻情况。
(三)评级政策执行和调整情况。
(四)评级使用情况。
(五)数据存储、管理、维护情况和数据质量。
(六)评级指标或风险变量的稳定性和预测性。
(七)评级模型的稳定性。
(八)评级分布和评级迁徙情况。
(九)评级模型使用环境的变化情况。
第四十五条商业银行应根据不同资产特点结合客户履约表现更新情况确定合理的监控频率,形成监测分析报告。
遇重大市场变动时,商业银行应及时调整监控频率。
第四十六条当设定监测指标突破阈值时,商业银行应适时启动投产后全面验证。
第四十七条商业银行应结合评级体系有效性年度检查,对内部评级体系进行全面验证,为内部评级体系继续使用或全面优化提供依据。
当商业银行资产组合、授信政策及流程发生实质性变化,或经济周期等外部环境因素发生重大变化影响评级体系运行环境时,商业银行应及时启动全面验证。
第四十八条商业银行应根据本银行内部评级体系和风险参数量化模型的特点,采用不少于两种方法验证模型的风险区分能力、准确性和稳定性。
验证主体在了解模型逻辑和局限性的基础上,应能说明所选用验证方法的依据及适用性,并了解这些方法的局限性。
第四十九条对于个人住房抵押贷款和合格循环零售风险暴露,至少每年重新确定一次存量客户的分池;
按照归入零售风险暴露小企业的标准,至少每年重新确定一次归入零售风险暴露的小企业名单。
第五十条商业银行应通过基准测试评估现行评级体系与其他评级结论的差异。
商业银行应根据评级模型特征和评级体系选择合理的基准,对模型结果和评级结果分别进行基准测试。
第二节对数据的验证
第五十一条验证主体应对评级体系所用数据进行验证,包括对模型开发样本数据和评级运行实际业务数据的验证。
第五十二条验证主体应对数据的完整性、一致性和全面性进行验证,审核模型自动输入数据和人工补录数据的采集范围是否适当,采集标准是否一致。
第五十三条验证主体应对数据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审核模型输入数据是否真实可靠,避免数据输入出现重大偏差。
第五十四条验证主体应运用勾稽检查、横向比较和趋势分析等方法进行数据质量分析与检查,验证数据在单一时点上经受逻辑检验的能力,以及多时点上连续性和一致性经受业务检验、统计检验与逻辑检验的能力。
验证过程中应重点关注数据中的缺失值、异常值和极端值及其处理方法。
第五十五条商业银行进行投产前全面验证时,应对建模样本数据进行审查。
(一)验证样本数据完整性时,应重点评估样本数目、观察期、满足建立评级模型基本要求的情况,分析样本数据的选取数量、选取时间段和采集频率对风险参数估计值准确性的影响。
(二)验证样本数据全面性时,应重点评估样本选取方法与步骤对样本数据代表性的影响,评估样本数据反映本银行信用风险暴露特征、信贷政策及外部经营环境的能力。
(三)验证样本数据准确性时,验证主体应审核数据清洗方法与过程对数据准确性的影响,并全面校验违约客户和违约债项的标识情况。
对于需采用抽样方法验证准确性的风险暴露,应分析抽样方法的代表性。
(四)审核模型开发团队对样本数据集主要缺陷的理解和处理方法,评估上述处理对模型开发的影响。
第五十六条验证主体进行投产后全面验证时,应定期对评级体系所使用数据和会计数据进行对账,评估数据一致性程度。
第五十七条使用外部数据进行内部评级体系设计及验证时,验证主体应重点检验外部数据与内部数据之间的可比性、相关性和一致性。
商业银行应每年对继续使用外部数据的恰当性进行评估。
第三节对评级模型的验证
第五十八条验证主体应对评级模型关键定义的合规性和持续有效性进行核查,主要包括违约定义、损失定义及主标尺定义。
(一)审查违约定义与损失定义的界定与标识是否反映《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内部评级体系监管指引》的核心要求,违约定义的客观标准与主观认定是否合理。
(二)审查损失定义及实际执行是否持续涵盖直接成本、间接成本等具体内容并反映时间价值,在业务实践中是否具有合理性与可操作性。
(三)审查主标尺定义,其中评级级别和标准是否合理、直观,且能够有效区分风险,描述是否详细、可操作。
不同业务线、部门和地区的评级级别标准是否保持一致。
第五十九条验证主体应评估模型细分的依据和合理性,确保模型能够准确反映风险暴露风险特征。
第六十条验证主体应对评级模型方法论进行验证,评估所选模型的内在逻辑、合理性、适用性与局限性,同时应能证明所选评级模型方法能够准确反映评级对象的风险特征和周期特征。
验证主体应评价不同评级方法论对风险估值准确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第六十一条验证主体应评估模型参数和基本假设是否与实际资产组合的风险特征和外部经营环境持续保持一致,在经济环境发生改变时,相关假设和参数是否持续合理。
第六十二条验证主体应检查建模过程的合理性,包括样本选取逻辑和依据、数据清洗方法与过程、模型参数选择、单变量分析、分数转换、多变量分析和样本与总体的映射依据等。
建模及模型优化过程应有专门文档,确保能被第三方复制。
第六十三条验证主体应对模型结果进行验证。
(一)对债务人评级模型和主标尺,结果验证包括违约概率集中趋势(长期平均违约率)合理性分析,模型输出结果与人工干预最终结果的关系和等级与违约概率对应的合理性等。
(二)对债项评级模型,结果验证包括不同种类债项的债项级别或违约损失率确定过程与结果的合理性,债项评级模型输出结果与人工干预最终结果的关系等。
(三)对于零售风险暴露,应检查评分与风险参数对应关系、实际结果与风险参数估计值的合理性,检查风险分池的逻辑、结构是否合理,基于风险划分的风险参数计量结果是否准确,资产池是否符合池内同质性和池间异质性要求。
第六十四条验证主体应根据实际业务数据对债务人评级模型的区分能力进行验证,以确保模型能够按照债务人风险大小有效排序。
模型区分能力应采用不少于两种方法进行检验,包括监测累积准确曲线及其主要指数准确性比率、ROC曲线及AUC系数、Somers’D和KS检验结果等。
第六十五条验证主体应检查并文档记录模型的使用测试结果与实际业务的吻合性。
第六十六条验证主体应采用外部基准测试的方法验证低违约资产组合的评级模型,若银行采用自行验证方法,应充分考虑数据不足的影响,尽量使用所有可获得数据,并采取数据加强方法来弥补数据的不足。
第四节对违约概率的验证
第六十七条商业银行应对违约概率估值进行验证。
第六十八条验证主体应根据实际违约频率对违约概率估值的准确性进行验证。
验证主体应采用不少于两种方法分析实际违约频率与违约概率估值的吻合程度,包括二项检验、卡方检验、正态检验、红绿灯方法、赫芬达尔指数和条件信息熵等方法。
第六十九条验证主体应根据实际业务数据对债务人评级模型的稳定性进行验证,检验违约概率估值在时间和客户群变动情景下是否具有稳定性。
(一)商业银行应分析不同评级方法论对评级稳定性的影响,设定内部稳定性监测指标。
(二)验证主体应对不同时间段模型区分能力的稳定性进行验证,确保模型的区分能力至少在三年中满足内部设定的稳定性要求,并确保模型区分能力超过设定时限后随时间段长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弱而非骤降。
(三)验证主体应评估经济和法律环境等模型使用前提条件发生变化对违约概率估值稳定性的影响。
第七十条对于零售风险暴露违约概率稳定性的验证,除应满足本指引第六十九条规定外,还应验证资产分池的稳定性,评估新增客户在不同资产池之间的分布比例与原有客户的分布比例的一致性。
第七十一条如果零售风险暴露的违约概率考虑了成熟性效应,验证主体应评估成熟性效应对违约概率估值稳定性的影响,包括:
(一)债项的成熟时间是否发生了变化。
(二)债项的账龄分布比例是否发生了较大变化。
(三)未成熟零售风险暴露的违约概率调整参数是否恰当。
第七十二条验证主体应根据实际业务数据对债务人违约概率估值的审慎性进行验证。
审慎性验证可通过统计方法比较违约概率估计值与实际违约频率,确保统计结果满足内部设定标准。
第五节对违约损失率的验证
第七十三条商业银行应参照本章第四节的相关要求,对违约损失率估值的风险区分能力、准确性和稳定性进行验证。
第七十四条验证主体应验证违约损失率估值考虑经济衰退的方法和程度。
第七十五条如运用清收违约损失率方法估算违约损失率,验证应包括对清收结束时间、可收回金额评估方法、成本评估方法和折现率选择等的验证。
验证主体应重点评估下列内容:
(一)账龄分布(vintage)是否发生了变化,折现率是否包含了对于回收现金流波动性所采取的溢价。
(二)折现率是否与回收现金流之间存在期限错配。
(三)清收过程中发生的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是否得到了合理考虑。
第七十六条验证主体应审阅违约损失率估计程序是否合理,即是否按照构建开发数据集、评估违约债项的已实现违约损失率和估计非违约债项的违约损失率等程序进行。
(一)验证开发数据集时,验证主体应评估违约债项样本是否有偏、是否包含违约情况相对较多和已实现违约损失率相对较高的年度数据、风险因素与评级或分池时所用风险因素是否有实质性差异、是否与违约概率所用违约定义保持一致。
(二)计算样本违约债项的实际违约损失率时,应评估经济衰退对违约损失率的影响。
(三)估算非违约债项的违约损失率时,应基于实证研究分析与其类似的违约债项已实现违约损失率的分布情况。
1.使用模型(如回归模型)直接得出或调整得出违约损失率估计值时,验证应通过样本外检验评估模型的预测能力。
2.运用专家判断对违约损失率估计值进行调整时,验证应重点检查调整依据和程序透明度,并检查调整政策执行情况的一致性。
第七十七条验证主体可运用基准测试和返回检验的方法对违约损失率估值的准确性进行验证。
进行基准测试时,验证主体应重点考虑违约定义差异、数据样本差异以及有关贷款收回、损失和折现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商业银行 资本 计量 高级 方法 验证 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