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574187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8.24KB
岩溶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文档格式.docx
《岩溶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岩溶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文档格式.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简要回顾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历史,闸述了喀斯特环境的特征,较全丽地论述了喀斯特地区的主要环绕问题及其对喀斯特农村、城市和工矿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关键词:
喀斯特地区;
环境问题中图分类号:
P931.5文献标识码:
AAdiscussiononprevailingenvironmentproblemsandtheircountermeasuresinkarstareasPENGJian,WANGJian(DepartmentofResourceandEnvironmentScience,GuizhouNormal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01,China)Abstract:
Asaspecialandfragileecologicalenvironment,karstenvironmentisspecialindevelopmentandtreatmentofenvironmen生pollution.Afterconciselyreviewingthehistoryofenvironmentproblemsandilluminatingthecharacteristicsofkarstenvironment,thispapermakesarelativelycomprehensivediscussionontheprevailingenvironmentproblemsinkarstar四sandtheirinfluencesontheproductionandlifeofthepeoplelivingintheseareas,andputsforward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totheproblems.KeyWords:
karstarea;
environmentproblems1环境问题的提出据环境问题产生的先和轻重程度,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发展可大致分为3个阶段。
(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
此阶段包括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又称为早期环境问题。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依赖自然环境,过着以采集天然动植物为生的生活。
此时,人类主要是利用环境,而很少有意识地改造环境;
因此,虽然当时已出收稿日期:
2000-08-2976现环境问题,但是并不突出,而且很容易被自然生态系统自身调节能力所抵消。
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力逐渐提高,人类学会了驯化野生动植物,出现了耕作业和渔、牧业的分工,即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由于耕作业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力量与作用越来越大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环境问题。
(2)城市环境问题突出和“公害”加剧。
这一阶段又称为城市环境问题阶段,从产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为止。
这时期产生和形成了第19卷第2期2001年5月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Vol.19.No.2May,2001JournalofGuizhouNormalUniversity(NaturalSciences)摘要:
简要回顾了环境问题产生的历史,闸述了喀斯特环境的特征,较全丽地论述了喀斯特地区的主要环绕问题及其对喀斯特农村、城市和工矿区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所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措施。
AdiscussiononprevailingenvironmentproblemsandtheircountermeasuresinkarstareasPENGJian,WANGJian(DepartmentofResourceandEnvironmentScience,GuizhouNormalUniversity,Guiyang,Guizhou550001,China)Abstract:
Asaspecialandfragileecologicalenvironment,karstenvironmentisspecialindevelopmentandtreatmentofenvironmen生pollution.Afterconciselyreviewingthehistoryofenvironmentproblemsandilluminatingthecharacteristicsofkarstenvironment,thispapermakesarelativelycomprehensivediscussionontheprevailingenvironmentproblemsinkarstar四sandtheirinfluencesontheproductionandlifeofthepeoplelivingintheseareas,andputsforwardcorrespondingcountermeasurestotheproblems.KeyWords:
environmentproblems
(1)环境问题的产生与生态环境的早期破坏。
此阶段包括人类出现以后直至产业革命的漫长时期,又称为早期环境问题。
在原始社会中,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人类依赖自然环境,过着以采集天然动植物为生的生活。
此时,人类主要是利用环境,而很少有意识地改造环境;
因此,虽然当时已出现环境问题,但是并不突出,而且很容易被自然生态系统自身调节能力所抵消。
到了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时期,由于生产工具不断改进,生产力逐渐提高,人类学会了驯化野生动植物,出现了耕作业和渔、牧业的分工,即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劳动大分工。
由于耕作业的发展,人类利用和改造环境的力量与作用越来越大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环境问题。
这一阶段又称为城市环境问题阶段,从产业革命到1984年发现南极臭氧空洞为止。
这时期产生和形成了第2期彭建,王~J:
岩溶地区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其对策许多新兴的城市,老城市也发展扩大了。
结果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因而城市的规模和布局结构也迅速扩大和变化。
在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城市病”这样的环境问题。
到了20世纪,人口增长迅速,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目前城市人口已占世界总人口的40%以上,能源和各种资源的消耗迅猛增加,1990年全世界能源消耗量为本1900年的13倍。
例如美国平均每人每年消耗钢材约11t;
平均每两个人就有一辆小轿车,每人每年产生各种各样的固体废物约1t。
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开发利用强度之大,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近地表范围内的污染发展到了高峰,并已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从这一时期世界公害发生的次数和公害病明显增加的事实,足以说明这一点。
这一时期环境污染的特点是:
由工业污染向城市污染和农业污染发展;
点源污染向面源污染发展;
局部污染正迈向区域性和全球性污染,构成世界上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
从此人们也开始正视保护环境。
虽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发达国家的污染问题部分的获得解决。
同时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又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
许多发展中国家,又在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1984年报12月印度的“博帕尔惨案”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3)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即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始于1984年,由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在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构成了第二次世界环境问题高潮。
这一阶段环境问题的核心,是与人类生存休戚相关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全人类的高度警惕和重视。
2岩溶环境的特征2.1二元三维空间的地域结构岩溶环境在结构上表现为二元三维空间的地域结构体,即它是地表岩溶地貌景观单元和地下岩溶地貌景观单元共同组成的一个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双重结构体。
喀斯特地区往往具有发达的地下流域系统,井和地表流域系统间有密切的物质、能量联系,这种联系是双向的。
同时,喀斯特流域在空间地理位置上表现为从河流上游到下游、从分水岭到河谷、从地表到当地侵蚀基面以下一定深度的一个“三维空间界面”,该界面又是随时间的推进而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
也就是说,岩溶环境在特定的空间随时间的演进,在一组分布关系参变量控制下,以不同的空间、时间尺度和层次发生物质实体的循环、演化和变异,从无序到有序,从不平衡到动态平衡的一种“耗散结构”,这种演递在自然状况下,是以地质时间为尺度的,而当在有人类活动的参与下,会使之加速进行。
2.2脆弱的生态环境大多数岩溶地区虽然有良好的水热条件,但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质量差异较大,植被结构相结比较简单,一旦遭到破坏,环境质量随之迅速恶化,恢复困难,重新整治恢复耗资费力,周期甚长。
这种环境的脆弱性首先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一一土壤贫痹,单位面积的绿色产量低,食物链的金字塔规模小,环境能提供食物养活的人口数低,即环境承载能力低。
人们破坏森林,导致岩溶生态系统由森林向藤本灌丛及石漠化逆向演化,一旦成为裸岩及半裸岩山地,生态系统重建就十分困难。
其次,岩溶生态环境易受污染,其污染途径是地表向地下,由点→线→面的迅速扩散,一旦产生污染就难以治理。
第三,岩溶区地面易产生塌陆,这种塌陷有自然原因的,也有人类活动造成的,后者主要是指人工过量抽取地下水、修建水库、开挖土石及兴修建筑物等。
塌陷对当地工农业、交通和建筑基础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
2.3环境承载窑量小环境容量的大小取决与环境资源量。
通常认为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与土地以及优美的风景是环境资源。
人类生活离不开空气、水和土地,它们都是有限的,只能养活一定数量的人口,虽然这种容量随科学技术发展而变化,但终究有极限。
很明显,人要生存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但空气可以粗略认为没有地域之别,而水与土地则受到地域支配,岩溶环境中土地少而质劣,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土地资源包括多种用地。
作为建筑基础,岩溶地区存在着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
但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土壤,它是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的母机。
岩溶地区的土壤绝大多数为酸不溶物经溶蚀后在原地堆积形成的残积土,这种土壤富硅、铝、铁,质地粘重,土壤肥力低且量少导致农业产量低,772期彭建,王~J:
结果大批农民涌入城市,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因而城市的规模和布局结构也迅速扩大和变化。
在产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城市病”这样的环境问题。
到了20世纪,人口增长迅速,世界各国城市化进程加快。
目前城市人口已占世界总人口的40%以上,能源和各种资源的消耗迅猛增加,1990年全世界能源消耗量为本1900年的13倍。
例如美国平均每人每年消耗钢材约11t;
平均每两个人就有一辆小轿车,每人每年产生各种各样的固体废物约1t。
人类自身的发展,人类对环境的开发利用强度之大,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
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近地表范围内的污染发展到了高峰,并已成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从这一时期世界公害发生的次数和公害病明显增加的事实,足以说明这一点。
这一时期环境污染的特点是:
由工业污染向城市污染和农业污染发展;
局部污染正迈向区域性和全球性污染,构成世界上第一次环境问题高潮。
虽然经过20多年的努力,发达国家的污染问题部分的获得解决。
同时随着新技术革命的发展,又会带来新的环境问题。
许多发展中国家,又在走发达国家的老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1984年报12月印度的“博帕尔惨案”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
(3)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即当代环境问题阶段。
始于1984年,由英国科学家发现、1985年美国科学家证实在南极上空出现“臭氧空洞”,构成了第二次世界环境问题高潮。
这一阶段环境问题的核心,是与人类生存休戚相关的“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和“酸沉降”三大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引起了各国政府和全人类的高度警惕和重视。
岩溶环境在结构上表现为二元三维空间的地域结构体,即它是地表岩溶地貌景观单元和地下岩溶地貌景观单元共同组成的一个密切联系相互制约的双重结构体。
喀斯特地区往往具有发达的地下流域系统,井和地表流域系统间有密切的物质、能量联系,这种联系是双向的。
同时,喀斯特流域在空间地理位置上表现为从河流上游到下游、从分水岭到河谷、从地表到当地侵蚀基面以下一定深度的一个“三维空间界面”,该界面又是随时间的推进而不断地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开放系统。
也就是说,岩溶环境在特定的空间随时间的演进,在一组分布关系参变量控制下,以不同的空间、时间尺度和层次发生物质实体的循环、演化和变异,从无序到有序,从不平衡到动态平衡的一种“耗散结构”,这种演递在自然状况下,是以地质时间为尺度的,而当在有人类活动的参与下,会使之加速进行。
2.2大多数岩溶地区虽然有良好的水热条件,但水、土资源分布不均,质量差异较大,植被结构相结比较简单,一旦遭到破坏,环境质量随之迅速恶化,恢复困难,重新整治恢复耗资费力,周期甚长。
这种环境的脆弱性首先是生态系统的基础一一土壤贫痹,单位面积的绿色产量低,食物链的金字塔规模小,环境能提供食物养活的人口数低,即环境承载能力低。
人们破坏森林,导致岩溶生态系统由森林向藤本灌丛及石漠化逆向演化,一旦成为裸岩及半裸岩山地,生态系统重建就十分困难。
其次,岩溶生态环境易受污染,其污染途径是地表向地下,由点→线→面的迅速扩散,一旦产生污染就难以治理。
第三,岩溶区地面易产生塌陆,这种塌陷有自然原因的,也有人类活动造成的,后者主要是指人工过量抽取地下水、修建水库、开挖土石及兴修建筑物等。
塌陷对当地工农业、交通和建筑基础都会产生严重的负面作用。
环境容量的大小取决与环境资源量。
通常认为新鲜的空气、洁净的水与土地以及优美的风景是环境资源。
人类生活离不开空气、水和土地,它们都是有限的,只能养活一定数量的人口,虽然这种容量随科学技术发展而变化,但终究有极限。
很明显,人要生存每时每刻都离不开空气,但空气可以粗略认为没有地域之别,而水与土地则受到地域支配,岩溶环境中土地少而质劣,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匀。
作为建筑基础,岩溶地区存在着塌陷、滑坡等地质灾害。
但对人类社会影响最大的是土壤,它是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的母机。
岩溶地区的土壤绝大多数为酸不溶物经溶蚀后在原地堆积形成的残积土,这种土壤富硅、铝、铁,质地粘重,土壤肥力低且量少导致农业产量低,第19卷岩溶地区环境承载容量小的主要原因亦在此。
此外,岩溶地区的水也是非常有限的,且分布极不均匀。
尤其是在岩溶峰丛山地及岩榕峡谷两侧地表水严重匮乏,且地下水埋藏很深,在枯水季节,人畜饮水非常困难,有的岩溶地区虽然水资源较多,但难以开发,这些都决定了岩溶地区的环境容量较非岩溶地区的要小得多。
3岩溶地区的环境问题3.1农村的岩溶环境问题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
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由于缺乏长远的认识以及现有技术的限制。
导致了许多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岩溶地区,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和治理。
概括起来,岩溶区的农村地区,其主要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3.1.1植被退化岩溶地区由于成土作用缓慢,土壤相对较少而珍贵,加之环境干旱,其植被具有典型的旱生性和岩生性,形成特殊的岩溶植被。
这种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很难自行恢复到原始状态。
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岩溶区的人均耕地减少,人均粮食的占有量下降,因而给农业造成巨大压力。
由于受传统农业观念及农业技术条件的局限,使人们把解决问题的途径归结为扩大耕地发展种植业,而没有从大农业的角度去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
农民们不惜毁林开荒,陡坡开荒,走扩大耕地的道路来解决粮食问题,致使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资源锐减,森林覆盖率下降。
这种情况在贵州尤为突出,如在20世纪50年代,在典型的容溶地区乌江流域上游,森林覆盖率一般都在30%左右。
到80年代中期,森林覆盖率剧减为3.6%,严重的地区几乎全乡元林,致使这一带成为森林资源最为贫乏的地区。
在贵州的紫云县宗地乡,在70年代以前,都还有茂密的森林覆盖,如今只剩下裸露的峰丛洼地。
有与该地农村的生活燃料主要来自于砍伐林木,使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很难恢复。
3.1.2“喀斯特干旱”严重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沛,一般不存于旱问题。
但在一些岩溶地区,却产生了很特殊的“喀斯特干旱”现象,并威胁到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这些地区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控制下,每年的降水量多集中在6,7,8月份,其余季节的降水量很少。
雨季过后,随之而来的是长时间的枯水季节。
由于岩溶的强烈发育,这些地区的岩溶斗淋、落水洞、溶隙及地下管网等十分发达,降落到地表的雨水大多通过地下管道很快排走了,这使得岩溶地区对地下水的调蓄能力较差,可供人类利用的水资源较非岩溶地区就少了许多。
此外,由于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这些地区岩溶的向深性发育很强烈,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很大,在从高原面到深切的岩溶峡谷的斜坡地带上尤其如此,地下水的埋深一般在100m以上,这给枯水季节开发利用地下水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贵州花江峡谷的两岸,每年都要受到旱灾的威胁,到3、4月份最为严重,往往造成庄稼无法及时播种甚至居民和牲畜的饮水困难。
3.1.3水土流失严重、石漠化加剧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作用,广大岩溶农村地区不但植被急剧退化,而且水土流失也十分严重。
森林砍伐后,岩榕生态演替由顶级群落向先锋群落逆演,与此同时,土壤发生侵蚀,大量的土壤因缺乏植被的保护,当夏季雨季来临的时候,大量的土壤在暴雨的冲刷下随河流流到了下游地区。
表11984年贵州省部分县市水土流失面积比重表(据赵吉发)地区六枝盘县水城毕节流失面积/hm26.3312.4614.2514.83占总面积/%35.7030.2536.1644.30植被退化和水土严重流失的结果,是岩溶地区的石漠化日渐严重。
沙漠化的事实是人所共知的,而全球石漠化的面积也是在逐渐扩大,在有的地区甚至已危及到当地人们的生存和发展。
贵州省关岭县的花江峡谷两侧,其森林在经历了20世纪50和70年代两次严重的破坏以后,现今是大面积的荒山裸露,在有的地区,远远望去只见白茫茫一片,78大方金沙织金黔西赫章威宁13.8110.3511.078.9417.3021.5740.0041.9236.5954.6034.84满目荒凉。
而农民们乱采大理石,使本就脆弱的环境更遭到了毁灭性的破坏。
据贵州省的资料表明(表1),1964年全省水土流失面积达20.3%,1984年为28%。
西部毕节地区的大部分县市水土流失面积一般都在40%以上,赫章县更高达到.6%。
该地区的平均侵蚀模数为4966tlkm2年,土壤侵蚀厚度为3mm。
从1975年到1980年,岩溶荒漠卷岩溶地区环境承载容量小的主要原因亦在此。
此外,岩溶地区的水也是非常有限的,且分布极不均匀。
尤其是在岩溶峰丛山地及岩榕峡谷两侧地表水严重匮乏,且地下水埋藏很深,在枯水季节,人畜饮水非常困难,有的岩溶地区虽然水资源较多,但难以开发,这些都决定了岩溶地区的环境容量较非岩溶地区的要小得多。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量也日益增大。
在资源的开发利用中,由于缺乏长远的认识以及现有技术的限制。
导致了许多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
在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岩溶地区,生态环境一旦遭到破坏就难以恢复和治理。
概括起来,岩溶区的农村地区,其主要环境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岩溶地区由于成土作用缓慢,土壤相对较少而珍贵,加之环境干旱,其植被具有典型的旱生性和岩生性,形成特殊的岩溶植被。
这种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很难自行恢复到原始状态。
由于人口的迅速增长,岩溶区的人均耕地减少,人均粮食的占有量下降,因而给农业造成巨大压力。
由于受传统农业观念及农业技术条件的局限,使人们把解决问题的途径归结为扩大耕地发展种植业,而没有从大农业的角度去发展农、林、牧、副、渔各业。
农民们不惜毁林开荒,陡坡开荒,走扩大耕地的道路来解决粮食问题,致使森林遭到严重破坏,森林资源锐减,森林覆盖率下降。
这种情况在贵州尤为突出,如在20世纪年代,在典型的容溶地区乌江流域上期,森林覆盖率剧减为3.6%,严重的地区几乎全乡元林,致使这一带成为森林资源最为贫乏的地区。
在贵州的紫云县宗地乡,在70年代以前,都还有茂密的森林覆盖,如今只剩下裸露的峰丛洼地。
有与该地农村的生活燃料主要来自于砍伐林木,使本就十分脆弱的生态环境很难恢复。
我国南方地区,降水丰沛,一般不存于旱问题。
但在一些岩溶地区,却产生了很特殊的“喀斯特干旱”现象,并威胁到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
这些地区处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控制下,每年的降水量多集中在6,7,8月份,其余季节的降水量很少。
雨季过后,随之而来的是长时间的枯水季节。
由于岩溶的强烈发育,这些地区的岩溶斗淋、落水洞、溶隙及地下管网等十分发达,降落到地表的雨水大多通过地下管道很快排走了,这使得岩溶地区对地下水的调蓄能力较差,可供人类利用的水资源较非岩溶地区就少了许多。
此外,由于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这些地区岩溶的向深性发育很强烈,地下水的埋藏深度很大,在从高原面到深切的岩溶峡谷的斜坡地带上尤其如此,地下水的埋深一般在100m以上,这给枯水季节开发利用地下水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贵州花江峡谷的两岸,每年都要受到旱灾的威胁,到3、4月份最为严重,往往造成庄稼无法及时播种甚至居民和牲畜的饮水困难。
由于人类活动的破坏作用,广大岩溶农村地区不但植被急剧退化,而且水土流失也十分严重。
森林砍伐后,岩榕生态演替由顶级群落向先锋群落逆演,与此同时,土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岩溶 地区 主要 环境 问题 及其 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