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文言文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573702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33.31KB
最新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文言文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文言文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文言文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技巧与方法+文言文练习题Word文档格式.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但“而”字在句中若起到下列作用,那么就不能停顿,也就是说,“而”字不能和后面的词语分开读,应该连读。
①“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形容词(或副词)与动词,即“形容词(副词)+而+动词”,这时前边的形容词或副词充当状语,起修饰后面的动词的作用,不能分开读。
②“而”在句中如果连接的是两个动词,即“动词+而+动词”,那么尔表示顺接,也就是说,前面一个动作发生了,后面的动作紧接着就发生了,这时“而”后面就不能停顿,应和后面的动词连读。
③“而”连接词性相同的两个词语(即两个名词、两个动词、两个形容词),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这时“而”后不应该停顿。
例如: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
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6、停顿应体现句子结构的原貌。
①瞻余马首/可也。
如果读成“瞻余马首可/也”,那么就歪解了原意。
因为原句是主谓结构,在“可”后停顿,就改变了原意。
②“问/今是何世”,原句是动宾结构,宾语是一个主谓短语,如读成“问今/是何世”,读成了主谓句,就读破了。
③“两三点雨/山前”,若读成“两三点/雨山前”就读破了,原句是倒装句。
7、节奏停顿要体现出省略成分。
如:
①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再”、“三”后省略动词谓语“鼓”,应略停,以体现谓语的省略,不能读成“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8、对古代的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要了解,否则易导致朗读停顿错误。
作亭者谁,卢陵/欧阳修也。
卢陵是地名,后面应该停顿。
9、“也”用在句中揭示停顿,朗读时在其后停顿。
余闻之也/久。
“也”不是谓语前的副词状语,不能读成“余闻之/也久”。
10、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
在朗读文言文时,要根据语境理解文意,只有确切地理解了文意,才能准确地停顿。
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例①意思是“处在朝庭的高位上,就为它的人民担忧”这样,句中的停顿就是“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11、诗句节拍间要停顿。
古诗的朗读有其规律性,一般说来是两字一停顿,即按音节停顿。
①几处/早莺/争/暖树②天门/中断/楚江/开
也可以按意义单位停顿,如上面的两句可读为“几处早莺/争暖树”、“天门中断/楚江开”。
总之,相对完整的意义结构都需要相应的停顿。
(二)、技巧突破
一•根据文言句子语法结构确定朗读节奏
一般,文言句子的语法结构与现代汉语大体相同。
一个完整的句子是由主语、谓语、宾语组成的。
文言句子的朗读停顿往往在主谓之间或动宾之间。
这样划分符合句子意思的完整表达的。
(1)下列语句朗读节奏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A)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B)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C)人恒/过,然后/能改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划分下边句子朗读的节奏,每个分句只划一处(用“/”表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岳阳楼记》)
(4)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桃花源记》)
二•根据句首的语气词来确定朗读节奏
有些文言句子句首含语气词(发语词),表示将发表议论,提示原因,如“盖”、“夫”(读“fú
),往往在发语词后进行停顿,如:
(5)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 (《捕蛇者说》)
(6)夫/环而攻之/而不胜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三•根据句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确定朗读节奏
文言文中,“之”的用法很多,很复杂。
其中起舒缓语气作用的“之”有助于我们确定朗读节奏:
停顿往往在“之”后,这样朗读使得整个句子的语气不至于显得急促,而是缓急有致。
(7)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扁鹊见蔡桓公》)
四•根据句首的连词或总结性的词语确定朗读节奏
若句首出现表假设、转折等的连词,如“若”、“而”、“然则”等或表总结性的词语,如“故”、“是故”等,往往在这些词语的后面要加以停顿。
(8)若/止印三二本,未为简易。
(《活板》)
(9)而/山不加增 (《愚公移山》)
(10)然则/何时而乐耶 (《岳阳楼记》)
(11)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记》)
五•根据文句内在的逻辑意义确定朗读节奏
初中阶段所选文言文中有一个很典型的例句:
其一犬坐于前(《狼》)此句中对“犬”的理解最为关键:
不能理解为“狗”,而是“像狗一样”,“犬”是名词作状语。
这句话的意思是:
其中的一只狼像狗一样坐在(屠夫)的前面。
根据文句意思的理解,这句话的停顿应在“其一”的后面才是正确的,即:
其一/犬坐于前。
对下面这个类型句子的节奏划分也要遵循逻辑意义: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
其实,划分文言句子的朗读节奏远不止这五种方法,而这五种方法也不是孤立使用的,要正确划分朗读节奏,还是要准确理解文句的意思,把握住其内在的逻辑意义。
附:
例
(1)的答案选D;
例
(2)的朗读节奏正确划分为: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初中文言文练习题
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知之难乎哉!
夫人之所以谓知者,非知其姓与名也,亦非知其声容之与笑貌也;
读其书,知其言,知其所以为言而已矣。
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
知其所以为言者,百不得一焉。
然而天下皆曰:
“我能读其书,知其所以为言矣。
”此知之难也。
人知《离骚》为辞赋之祖矣,司马迁读之,而知悲其志,是贤人之知贤人也。
夫不具司马迁之志,而欲知屈原之志,则几乎罔矣。
(选文有改动)
【注】本文节选自章学诚的《知难》。
知难,即知音难,是说古代贤人在后世少有知音。
(1)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非知其姓与名也/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
百不得一焉/得不偿失
C.
夫不具司马迁之志/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
则几乎罔矣/罔不因势象形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
(3)为什么司马迁能真正“知其所以为言”而成为屈原的知音?
【答案】
(1)B
(2)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
(3)司马迁“知悲其志”。
(或:
司马迁具有与屈原同样的心志。
【解析】【分析】
(1)A.知道;
通“智”,智慧。
B.得到,C.具备;
详细。
D.可能;
无,没有。
故选B。
(2)这句话的大意是:
读他的书的人,天下到处都是;
明白他的话的人,一千个人中不到一百个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为:
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
(3)“知其所以为言”意思是:
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
结合原文内容分析,司马迁读屈原《离骚》,就知道感悲它(所表达)的志向,也就是说知道为什么屈原要说这些话。
故答案为:
⑴
B
⑵读其书者/天下比比矣/知其言者/千不得百焉
⑶司马迁“知悲其志”。
)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理解的能力。
文言词语的解释要放在具体的语句中识记更事半功倍。
另外,在积累的基础上积累一些推断词义的方法,比如:
字形推断法,语境推断法,结构推断法等。
另外还要注意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能力。
解答时可以了解文言断句的一些常识,还可以将其翻译成现代汉语,然后再根据语感和结构进行划分。
⑶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分能力。
答题时要结合语境并要结合关键句理解文章的内容,然后可根据题意筛选出合适的语句。
【附参考译文】
懂得(知道、明白)(一个人)真是难啊!
人们说他知道的原因,不是知道他的姓和名,也不是知道他的声容面貌;
读他的书,明白他的话(思想),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罢了。
明白他的话的人,一千个人中不到一百个;
明白他为什么这么说的人,一百个人中不到一个。
然而世人都说:
“我能读他的书,就知道他为什么这么说。
”这就是“懂得”的难处啊。
人们知道《离骚》是辞赋的起源(鼻祖),司马迁读《离骚》,就知道感悲它(所表达)的志向,这是贤人懂得贤人啊。
没有司马迁那样(高远)的志向,而想明白屈原的志向,则几乎不可能啊。
3.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
商旅不行,樯倾楫摧;
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
沙鸥翔集,锦鳞游泳;
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噫!
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
②去国怀乡________
③宠辱偕忘________
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3)“古仁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滕子京也有这样的胸襟吗?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作者怎么样的思想境界?
【答案】
(1)日光;
国都;
一起;
探求
(2)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②水面映着月光,金波闪动,静静的月影像下沉的碧玉。
(3)有。
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体现滕子京,屡遭贬谪,却没有因此沉沦,而是积极整改,政绩显著,所以他做到不以物喜。
(4)忧国忧民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1)“至若春和景明”翻译为“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景”意思是“日光”。
“去国怀乡”翻译为“离开京城,怀念家乡”,“国”意思是“国都”。
“宠辱偕忘”翻译为“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偕”意思是“一起”。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翻译为“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求”意思是“探求”。
(2)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句中“以”意思是“因为”,该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翻译时要注意。
②“浮光跃金,静影沉璧”句中“跃”意思是“跳跃”,“璧”意思是“玉璧”。
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翻译时需要注意。
(3)结合文章内容“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滕子京虽然被贬,但却放下个人得失,做出了一番事业,可见他做到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4)“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两句话的意思是,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它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和以天下为己任、忧国忧民的伟大政治抱负,也表达了对滕子京的慰勉和规箴之意。
他提倡的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的精神。
⑴日光;
⑵①不因外物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喜悲。
⑶有。
⑷忧国忧民的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抱负,积极向上,奋发有为的思想,吃苦在前,享乐在后的品德。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进行积累。
⑵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
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顺畅,翻译时要注意重点词语和常见句式的正确理解。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结合关键语句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情感的感悟。
要求考生抓关键语句,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概括。
像那连绵细雨纷纷而下,整月不放晴的时候,阴冷的风怒吼着,浑浊的波浪冲向天空;
日月星辰隐藏起光辉,山岳也隐没了形迹;
商人和旅客无法通行,桅杆倒下,船桨折断;
傍晚时分天色昏暗,只听到老虎的吼叫和猿猴的悲啼。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产生被贬官离开京城,怀念家乡,担心人家说坏话,惧怕人家讥讽的心情,再抬眼望去尽是萧条冷落的景象,一定会感慨万千而十分悲伤了。
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时,湖面波平浪静,天色与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
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或浮或沉;
岸上的小草,小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颜色青翠。
有时湖面上的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有时湖面上微波荡漾,浮动的月光闪着金色;
有时湖面波澜不起,静静的月影像沉在水中的玉璧。
渔夫的歌声响起了,一唱一和,这种乐趣真是无穷无尽!
这时登上这座楼,就会感到胸怀开阔,精神愉快,光荣和屈辱一并忘了,在清风吹拂中端起酒杯痛饮,那心情真是快乐高兴极了。
唉!
我曾经探求古时品德高尚的人的思想感情,他们或许不同于以上两种心情,这是什么缘故呢?
是因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在朝廷做官就为百姓忧虑;
不在朝廷做官而处在僻远的江湖中间就为国君忧虑。
这样他们进入朝廷做官也忧虑,退处江湖也忧虑。
虽然这样,那么他们什么时候才快乐呢?
那一定要说“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以后才快乐”吧?
唉!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路呢?
4.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醉翁亭记(节选)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太守谓谁?
庐陵欧阳修也。
【乙】《丰乐亭记》(节选)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②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③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④恩德,以与民同乐,刺史⑤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注】①本文是欧阳修被贬滁州时所作。
②刻露:
鲜明地显露。
③本:
根据。
④上:
皇上。
⑤刺史:
即欧阳修。
(1)下列划线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树林阴翳(阴影)
佳木秀而繁阴(茂盛)
宣上恩德(宣扬)
遂书以名其亭焉(写下)
(2)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晦明/变化者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
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3)对比分析【甲】【乙】两文,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甲】【乙】两文在描写自然美景时,都描写了花、树、霜等自然景物。
【甲】【乙】两文在描绘山川美之余,还都描绘了一幅官民同游的风俗画面。
【甲】【乙】两文均为作者贬官滁州时所作,志趣情感一致,都表现了“与民同乐”的主旨。
从【甲】【乙】两文可知,“醉翁亭”“丰乐亭”都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
(4)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②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
【答案】
(1)A
(2)D
(3)D
(4)①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②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
(1)A翳:
遮蔽。
BCD解释正确。
(2)ABC划分正确。
D这句话的意思是:
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动词和宾语之间应停顿。
据此可知这句话的朗读节奏正确的划分方法是:
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
(3)“醉翁亭”是根据作者的情趣、爱好来命名的,但“丰乐亭”
是为了刺史宣上恩德,以与民同乐来命名的。
(4)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
①述:
记述;
一:
用。
这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应注意句式。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
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②之: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
乐:
喜欢;
事:
政事。
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
⑴A;
⑵D;
⑶D;
⑷①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事的人,是太守啊。
【点评】⑴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
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
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⑵此题考查文言句子的停顿。
在文言文中句子的停顿大概有句首发语词、关联词语后面要有停顿;
根据语言顺序来处理停顿,即主谓之间应停顿,动宾之间应停顿;
利用对文意的理解来确定停顿等几种常用的技巧。
⑶此题考查对课文语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首先理解语句本身的意思及写法特点,其次还要从全篇着眼,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理解全篇的主旨感情,再判断语句的意思及写法即可。
⑷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同时还要注意分析和扣准得分点,即重要的实词、虚词和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
【乙】我来到这个地方,喜欢这里地方僻静,而且政事简单,又爱它的风俗安恬闲适。
在山谷间找到这样的甘泉之后,于是每天同滁州的人士来游玩,抬头望山,低头听泉。
春天采摘幽香的鲜花,夏天在茂密的乔木下乘凉,刮风落霜结冰飞雪的时候,更鲜明地显露出它的清肃秀美,四季的风光无一不令人喜爱。
(那时)又庆幸(遇到)当地民众为那年谷物的丰收而高兴,乐意与我同游。
于是(我)根据这里的山脉河流,叙述这里风俗习惯的美好,让民众知道能够安享丰年的欢乐的原因,是有幸生于这太平无事的时代。
宣扬皇上的恩德,为了和民众共享欢乐,这是刺史职责范围内的事。
于是就写下(这篇文章)来给这座亭子命名。
5.根据课内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名之者谁(________)
②觥筹交错(________)
③山岳潜形(________)
(2)下列划线词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若听茶声然/皆若空游无所依(《小石潭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
乃记之而去/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小石潭记》)
【答案】
(1)①取名;
②酒杯;
③潜藏
(2)B
(1)①名之者谁:
命名它的人是谁?
“名”是词类活用,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取名。
②觥筹交错:
酒杯和酒筹相互交错。
觥,古代用兽角做的酒器,这里翻译成酒杯。
③山岳潜形:
山岳隐没了形体。
“潜”是一词多义:
隐藏;
隐居;
专心。
(2)A.好像/好像。
B.因为/用来。
C.归家/归家。
D.离开/离开。
故答案为:
⑴①取名;
③潜藏;
⑵B。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
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
⑵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答题时应注意,要确定词语在本题句子中的意思,就要根据上下文的内容来考虑。
在平时文言文学习中,要特别重视并这类词。
6.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嗟夫!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中考 文言文 句子 朗读 节奏 划分 技巧 方法 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