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少年宫活动记录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573043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53.24KB
小学数学少年宫活动记录文档格式.docx
《小学数学少年宫活动记录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少年宫活动记录文档格式.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因为任意个偶数之和是偶数,所以这部分学生的总分必是偶数
活动效果
学生对数的奇偶性有一定的了解,并能运用奇偶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资中县重龙镇中心学校2013年上期少年宫活动记录(四)
定义新运算
第4周
1、通过定义新运算的学习,让学生懂得除加、减、乘、除符号以外,运算中还有其它的符号。
2、能正确的把其它符号转换成我们已学过的四则混合运算,并能计算出答案。
1、出示习题,请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解答,并总结出计算方法
窗体顶端
窗体底端
(1).设A※B表示A的5倍减去B的2倍,当A=3.2,B=3时,
3.2※3=?
17※(8※1.5)=?
(2)、规定:
A※B=(A+B)×
(A-B),试算:
8※6=?
(3)、已知1※4=1+2+3+4,6※5=6+7+8+9+10,试算:
(4※4)÷
(5※5)=?
2、学生汇报解题答案和方法。
3、小组计论,师生共同规纳总结计算方法。
多数学生基本理解了定义新运算的意义,并能在老师的指导下正确解题。
资中县重龙镇中心学校2013年上期少年宫活动记录(五)
对称图形
第5周
1、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运用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进行简单图形的折纸,达到训练学生动手能力的目的,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活动过程程:
1、请学生回忆轴对称图形的特征,以及怎么的两个图形才是对称的。
达到复习的目的。
2、老师介绍活动内容:
师:
折纸是一种艺术形式。
运用一张纸可以折出不同形状的动植物和几何形体。
比如:
用一张正方形的纸变形为一只鸟,一个正方形变形为一条蛇,一个正方形变形为一头象等等。
下面,请同学们开动脑筋,用一张长方形或正方形的纸折出一个你喜欢的图形。
3、作品展示: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组选出一份优秀作品供大家欣赏。
4、选择优秀作品的作者讲解折纸过程。
三、活动总结:
你通过本次活动,明白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学生能运用对轴和对称图形的特征折出各种漂亮图案,兴趣浓,效果好。
资中县重龙镇中心学校2013年上期少年宫活动记录(六)
算式谜
第6周
在下面的加法竖式中,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相同的字母代表相同的数字,请你用适当的数字代替字母,使加法竖式成立。
分析与解:
先看竖式的个位。
由Y+N+N=Y或Y+10,推知N要么是0,要么是5。
如果N=5,那么要向上进位,由竖式的十位加法有T+E+E+1=T或T+10,等号两边的奇偶性不同,所以N≠5,N=0。
此时,由竖式的十位加法T+E+E=T或T+10,E不是0就是5,但是N=0,所以E=5。
竖式千位、万位的字母与加数的千位、万位上的字母不同,说明百位、千位加法都要向上进位。
因为N=0,所以I≠0,推知I=1,O=9,说明百位加法向千位进2。
再看竖式的百位加法。
因为十位加法向百位进1,百位加法向千位进2,且X≠0或1,所以R+T+T+1≥22,再由R,T都不等于9知,T只能是7或8。
若T=7,则R=8,X=3,这时只剩下数字2,4,6没有用过,而S只比F大1,S,F不可能是2,4,6中的数,矛盾。
若T=8,则R只能取6或7。
R=6时,X=3,这时只剩下2,4,7,同上理由,出现矛盾;
R=7时,X=4,剩下数字2,3,6,可取F=2,S=3,Y=6。
解这类题目,往往要找准突破口,还要整体综合研究,不能想一步填一个数。
资中县重龙镇中心学校2013年上期少年宫活动记录(七)
第7周
一、活动目标:
通过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掌握加、减法算式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提高计算能力。
例题“下面的减法算式中,每个字母代表一个数字,不同的字母代表不同的数字。
请你填上适当的数字,使竖式成立。
”
按减法竖式分析,看来比较难。
同学们都知道,加、减法互为逆运算,是否可以把减法变成加法来研究呢(见右上式)?
不妨试试看。
[因为百位加法只能向千位进1,所以E=9,A=1,B=0。
如果个位加法不向上进位,那么由十位加法1+F=10,得F=9,与E=9矛盾,所以个位加法向上进1,由1+F+1=10,得到F=8,这时C=7。
余下的数字有2,3,4,5,6,由个位加法知,G比D大2,所以G,D分别可取4,2或5,3或6,4。
所求竖式是
解这道题启发我们,如果做题时遇到麻烦,不妨根据数学的有关概念、法则、定律把原题加以变换,将不熟悉的问题变为熟悉的问题。
另外,做题时要考虑解的情况,是否有多个解。
、、
资中县重龙镇中心学校2013年上期少年宫活动记录(八)
年龄问题一
第8周
一、活动内容:
年龄问题
二、活动目标:
通过训练,初步掌握年龄问题的基本特征,并运用特征解决实际问题
三、活动过程:
出示例:
父亲45岁.儿子23岁.问几年前父亲年龄是儿子的2倍
分析:
解决年龄问题的题目要抓住年龄差不变这一基本特征。
例题属于差倍问题,所以,要解决此题应找到年龄差和倍数差。
然后两者相除,便找到了一倍数,即几年后儿子的岁数。
练习:
前年红红和姐姐的年龄加起来正好30岁,今年红红和姐姐的年龄之和为多少岁?
多数学生掌握较好,都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
资中县重龙镇中心学校2013年上期少年宫活动记录(九)
年龄问题二
第9周
五、4班教室
通过训练,对年龄问题的解题方法做进一步的了解。
三、出示例题:
李老师的年龄比刘红的2倍多8岁,李老师10年前的年龄和王刚8年后的年龄相等.问李老师和王刚各多少岁?
分析与解答:
此题也是一道稍复杂的差倍问题的应用题。
刘红10岁,李老师28岁.
(10+8-8)÷
(2-1)=10(岁)
练习:
.大熊猫的年龄是小熊猫的3倍,再过4年,大熊猫的年龄与小熊猫年龄的和为28岁.问大、小熊猫各几岁?
大熊猫15岁,小熊猫5岁.
(28-4×
2)÷
(3+1)=5(岁).
多数学生基本能理解,但少数同学思维还比较模糊。
资中县重龙镇中心学校2013年上期少年宫活动记录(十)
思维测评
第10周
五.4班教室
一、活动内容:
年龄问题思维测评。
出示题目学生解答:
1、姐妹两人三年后年龄之和为27岁,妹妹现在的年龄恰好等于姐姐年龄的一半,求姐妹二人年龄各为多少.
2、.小象问大象妈妈:
“妈妈,我长到您现在这么大时,你有多少岁了?
”妈妈回答说:
“我有28岁了”.小象又问:
“您像我这么大时,我有几岁呢?
”妈妈回答:
“你才1岁.”问大象妈妈有多少岁了?
3、.大熊猫的年龄是小熊猫的3倍,再过4年,大熊猫的年龄与小熊猫年龄的和为28岁.问大、小熊猫各几岁?
4、.15年前父亲年龄是儿子的7倍,10年后,父亲年龄是儿子的2倍.求父亲、儿子各多少岁.
三、分析与评讲:
.
妹妹7岁.姐姐14岁.
1、 [27-(3×
2)]÷
(2+1)=7(岁).
2.小象10岁,妈妈19岁.
(28-1)÷
3+1=10(岁).
3.大熊猫15岁,小熊猫5岁.
4.父亲50岁,儿子20岁.
(15+10)÷
(7-2)+15=20(岁)
学生对此类题有一定的了解,效果较好
资中县重龙镇中心学校2013年上期少年宫活动记录(十一)
鸡兔同笼
第11周
了解鸡兔同笼的特征及解答基本方法。
出示例题
有若干只鸡和兔,它们共有50个头和140只脚,问鸡、兔各有多少?
分析与解答:
解答此题可以用算术方法和方程进行解决。
用算术方法时,主要运用假设法解题。
假设全部是鸡,解题过程如下:
50×
2=100(只)
140-100=40(只)
兔:
40÷
(4-2)=20(只)
鸡:
50-20=30(只)
答:
鸡30只,兔20只
鸡兔同笼,共17个头,42条腿。
问:
鸡有几只,兔有几只?
大部分同学掌握较好,但有小部分同学思维不清淅。
资中县重龙镇中心学校2013年上期少年宫活动记录(十三)
第13周
鸡兔同笼练习
通过练习,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并掌握此类题的解题技巧,并能举一反三。
1、鸡兔同笼,共有脚100只。
若将鸡换成兔,兔换成鸡,则共有脚92只,问:
2、100个馒头100个和尚吃,大和尚每人吃3个,小和尚三人吃1个,问:
大和尚有几个,小和尚有几个?
3、鸡兔共有100只,鸡脚比兔脚多80只,问:
鸡兔各有多少?
赞同
四、评解以上三题。
多数孩子能正确解答1、3题,在老师的提示下,也能解答第二题,较好。
资中县重龙镇中心学校2013年上期少年宫活动记录(十四)
追及问题
第14周
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感知追及问题的知识,知道怎样的问题叫追及问题,它有什么特点。
1、介绍追及问题的特征:
两物体在同一直线或封闭图形上运动所涉及的追及、相遇问题,通常归为两物体在同一直线或封闭图形上运动所涉及的追及、相遇问题,通常归为追及问题。
这类常常会在考试考到。
一般分为两种:
一种是双人追及、双人相遇,此类问题比较简单;
一种是多人追及、多人相遇,此类则较困难。
一般分为两种:
2、解题基本公式
速度差×
追及时间=追及路程
追及路程÷
速度差=追及时间(同向追及)
速度差=追及路程÷
追及时间
甲路程—乙路程=追及时相差的路程
初步感知,效果较好。
资中县重龙镇中心学校2013年上期少年宫活动记录(十五)
第15周
初步了解追及问题的解题方法,并能在老师指导下解决问题
出示例:
甲、乙同时起跑,绕300米的环行跑道跑,甲每秒6米,乙每秒4米,第二次追上乙时,甲跑了几圈?
分析与解:
基本等量关系:
追及时间×
速度差=追及距离,本题速度差为:
6-4=2(米/每秒)。
甲第一次追上乙后,追及距离是环形跑道的周长300米。
第一次追上后,两人又可以看作是同时同地起跑,因此第二次追及的问题,就转化为类似于求解第一次追及的问题。
甲第一次追上乙的时间是:
300÷
2=150(秒)
甲第一次追上乙跑了:
6×
150=900(米)这表明甲是在出发点上追上乙的,因此,第二次追上问题可以简化为把第一次追上时所跑的距离乘二即可,得
甲第二次追上乙共跑了:
900+900=1800(米)
那么甲跑了1800÷
300=6(圈)
高速公路上,一辆长4m、速度为110km/h的轿车准备超越一辆长12m、速度为100km/h的卡车。
估计轿车从开始追及到完全超越卡车,大约需要多少小时
第一次接触,学生理解还有一定的难度,得继续学习。
资中县重龙镇中心学校2013年上期少年宫活动记录(十六)
容斥原理
第16周
通过活动让学生了解容斥原理的特点及解题方法
1、讲解容斥原理的基本公式
(1)两个集合的容斥关系公式:
A+B=A∪B+A∩B
(2)三个集合的容斥关系公式:
A+B+C=A∪B∪C+A∩B+B∩C+C∩A-A∩B∩C
2、出示例题:
某大学某班学生总数为32人,在第一次考试中有26人及格,在第二次考试中有24人及格,若两次考试中,都没有及格的有4人,那么两次考试都及格的人数是()。
A.22B.18C.28D.26
解析:
设A=第一次考试中及格的人(26),B=第二次考试中及格的人(24)
显然,A+B=26+24=50;
A∪B=32-4=28,
则根据公式A∩B=A+B-A∪B=50-28=22
所以,答案为A
学生对此类题较感兴趣,效果好。
资中县重龙镇中心学校2013年上期少年宫活动记录(十七)
第17周
通过练习让学生掌握容斥原理的解题方法
出示练习题
1、某单位有青年员工85人,其中68人会骑自行车,62人会游泳,既不会骑车又不会游泳的有12人,则既会骑车又会游泳的有()人
2、电视台向100人调查前一天收看电视的情况,有62人看过2频道,34人看过8频道,11人两个频道都看过。
两个频道都没看过的有多少人?
3、对某单位的100名员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他们喜欢看球赛和电影、戏剧。
其中58人喜欢看球赛,38人喜欢看戏剧,52人喜欢看电影,既喜欢看球赛又喜欢看戏剧的有18人,既喜欢看电影又喜欢看戏剧的有16人,三种都喜欢看的有12人,则只喜欢看电影的有:
A.22人B.28人C.30人D.36人
四、评讲。
练习效果很多,多数学生能正确解答此类题目。
资中县重龙镇中心学校2013年上期少年宫活动记录(十八)
还原问题
第18周
通过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还原问题的特点以及解题基本方法。
1、还原问题特征:
一个数通过一系列的运算后得到一个答案,求这个数。
也就是已知一个数的变化过程和最后结果,求原来的数,通常称此类问题叫“还原问题”解答“还原问题”一般采用倒推法,简单地说:
就是倒过来想
2、解决还原问题的方法:
解答还原问题,我们可以采用从结果出发,按它变化的相反方向一步步倒着想,直到解决问题。
同时也可以利用线段图、表格、示意图等方式来帮助理解题意。
3、还原问题基本分为三种题型:
(1)、简单还原,即还原时,“加减互换,乘除颠倒”
(2)、有借有还,求出现在的,还原原来的,“有借有还”
(3)、涉及“一半”,画图,“确定一半求全部”
。
孩子们以前对还原问题有一定的接触,学习起来不陌生。
资中县重龙镇中心学校2013年上期少年宫活动记录(十九)
第19周
还原问题训练
通过训练,让孩子运用解决还原问题的基本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例1、有一个数,把它乘以4以后减去46,再把所得的差除以3,然后减去10,最后得4。
这个数是几?
分析:
这个问题是由
(□×
4—46)÷
3—10=4,
求出□。
我们倒着看,如果除以3以后不减去10,那么商应该是4+10=14;
如果在减去46以后不除以3,那么差该是14×
3=42;
可知这个数乘以4后的积为42+46=88,因此这个数是88÷
4=22。
解:
〔(4+10)×
3+46〕÷
4=22。
答:
这个数是22。
例2、小马虎在做一道加法题目时,把个位上的5看成了9,把十位上的8看成了3,结果得到的“和”是123。
正确的结果应是多少?
利用还原法。
因为把个位上的5看成9,所以多加了4;
又因为把十位上的8看成3,所以少加了50。
在用还原法做题时,多加了的4应减去,多减了的50应加上。
123-4+50=169。
正确的结果应是169
多数孩子学习轻松,掌握较好。
资中县重龙镇中心学校2013年上期少年宫活动记录(二十)
第20周
还原问题练习
能运用还原问题的解题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学校运来36棵树苗,乐乐与欢欢两人争着去栽,乐乐先拿了若干树苗,欢欢看到乐乐拿得太多,就抢了10棵,乐乐不肯,又从欢欢那里抢回来6棵,这时乐乐拿的棵数是欢欢的2倍。
最初乐乐拿了多少棵树苗?
先求乐乐与欢欢现在各拿了多少棵树苗。
学校共有树苗36棵,乐乐拿的树苗数是欢欢的2倍,所以欢欢现在拿了36÷
(2+1)=12(棵)树苗,而乐乐现在拿了12×
2=24(棵)树苗,乐乐从欢欢那里抢走了6棵后是24棵,如果不抢,那么乐乐有树苗24-6=18(棵),欢欢看乐乐拿得太多,去抢了10棵,如果欢欢不抢,那么乐乐就有18+10=28(棵)。
36÷
5(1+2)×
2-6+10=28(棵)。
乐乐最初拿了28棵树苗。
2、甲、乙、丙三组共有图书90本,乙组向甲组借3本后,又送给丙组5本,结果三个组拥有相等数目的图书。
甲、乙、丙三个组原来各有多少本图书?
分析与解:
尽管甲、乙、丙三个组之间将图书借来借去,但图书的总数90本没有变,由最后三个组拥有相同数目的图书知道,每个组都有图书90÷
3=30(本)。
根据题目条件,原来各组的图书为
甲组有30+3=33(本),
乙组有30—3+5=32(本),
丙组有30—5=25(本)。
孩子们对稍复杂一点的还原问题掌握得还不够好,得继续训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 数学 少年宫 活动 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