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轮复习西方大国通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 文档编号:21566932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5.29KB
二轮复习西方大国通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
《二轮复习西方大国通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二轮复习西方大国通史Word文档下载推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689年《权力法案》,剥夺国王的立法权、司法权、征税权、军事权,规定议会独立。
建立了王在法下、议会至上原则。
奠定了君主立宪制的法律基础。
(2)最终形成:
18世纪中叶,责任内阁制形成并完善,议会取得对行政权的监督控制权,国王统而不治,英国成为典型资产阶级代议制。
5、海上霸权确立:
18世纪中期。
(1)原因:
为争做世界霸主,推行“重商主义”,对外进行殖民掠夺,建立特权贸易公司拓展对外贸易,对内进行圈地运动推动城市繁荣与贸易发展。
(2)过程:
A、1588年打败西班牙无敌舰队。
C、1651年颁布《航海条例》,成为英荷战争导火线。
D、英法夺取北美殖民地和西属美洲贩奴权而发动七年战争,1763年签订《巴黎和约》,掌握了海上霸权。
(二)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通过多种途径获得发展。
1、圈地运动运动:
14-18世纪,由于毛纺织业发展,出现新贵族驱赶农民的运动,政府又通过立法把农民驱赶到城市和工场、公司。
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料、资本、市场和劳动力。
2、特权贸易公司与殖民掠夺:
新航路开辟后,英国建立东印度公司等负有政治、军事职责的特权贸易公司,这些殖民公司推动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进程。
3、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新航路开辟后,商业革命发生,大西洋沿岸的伦敦等逐渐成为国际贸易中心。
4、推行重商主义:
为争做世界霸主推行。
特点是奖出限入。
1651年〈航海条例〉是典型代表。
5、确立世界海上霸权:
18世纪中期,最终确立。
6、贩卖黑奴:
18世纪英国成为世界最大黑奴贩卖国。
奴隶贸易的集散地戈雷岛曾被英国占领。
(三)文化:
思想解放运动与近代科学重要国家。
1、思想:
(1)文艺复兴:
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高潮时期的代表,代表着从质朴到高雅的发展。
他的作品歌颂了人间的仁爱和友谊,提升了人性的高尚与尊严。
如〈哈姆雷特〉。
(2)宗教改革:
建立国教,后来又出现清教。
(3)启蒙运动:
A、霍布斯(1588-1679):
提出天赋人权、社会契约,对推翻君权神授理论、摧毁封建专制制度产生深远影响。
代表作〈利维坦〉。
B、洛克(1632-1704),是你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政治理论奠基人之一。
主张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外交分立),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基础。
代表作〈〈政府论〉〉。
2、科技:
牛顿力学。
是对自然界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牛顿成为近代科学之父、工业革命之父、启蒙运动之父。
二、工业革命时代:
世界霸主。
民主政治继续完善,反资本主义制度的政治思想出现。
1、出现两大对立阶级:
工人阶级与工业资产阶级。
工业资产阶级最终确立在政治和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地位。
2、工人运动:
1836年开始宪章运动。
英国还产生了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欧文。
3、法制转型:
通过一系列适应工业社会城市化、工业化的法律,建立社会福利制度,维护资本主义自由贸易、自由竞争和自由生产原则,协调城市卫生与治安等。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转型。
1、生产力:
率先进行工业革命(时间、原因、内容、影响),进入蒸汽时代。
2、生产关系:
(1)阿克赖特创立新的生产组织管理形式――资本主义大工厂制。
工业资本主义开始占主导地位。
(2)1776年亚当斯密发表〈〈国富论〉〉,阐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1852年英国国会声明以自由主义为国策。
3、经济结构变动:
(1)三大产业比例变动,完成从农业国到工业国转变。
(2)阶级关系变动:
农民阶级消亡,工业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兴起。
(3)城乡结构变动:
改变经济地理状况和人口结构,促进城市化发展。
4、经济地位:
十九世纪中期,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伦敦成为国际金融和贸易中心,1851年举办第一届世界博览会。
1825年发生资本主义第一次经济危机。
5、对外政策:
以炮舰推行自由贸易,给予最惠国待遇。
如对中国鸦片战争。
英国建立日不落帝国,成为世界霸主。
对资本主义的怀疑思想、进一步动摇封建神学。
(1)空想社会主义和社会主义。
(2)浪漫主义:
对社会现状不满,强调抒发个人情感、积极追寻理想世界的新思潮。
(3)批判现实主义:
直面现实,深刻揭露社会黑暗和丑恶现象并深刻剖析和强烈批判。
(4)自由主义:
不单单是一种经济思想。
(5)民族主义:
随着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民族主义思想兴起。
达尔文进化论。
(1)1859年达尔文出版〈〈物种起源〉〉。
(2)1863年,赫胥黎发表〈〈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
3、浪漫主义文学:
拜伦,恰尔德8226;
哈罗德是其诗歌中第一个拜伦式英雄。
最辉煌作品是〈〈唐璜〉〉,揭露社会中黑暗、丑恶、虚伪的一面,奏响为自由、幸福和解放而斗争的战歌。
三、第二次工业革命时代:
走向衰落。
殖民霸权相继受到德国、美国挑战。
1、德国挑战英国全球霸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
(1)战前:
英德矛盾促使英国于1904年和1907年相继调整了和法国、俄国矛盾,缔结协约。
这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最终形成。
1902年签订英日同盟,利用日本牵制中国地区俄国与德国的竞争。
(2)战中:
A、英法联军在西线相继进行马恩河战役、索姆河战役。
B、日德兰海战,是一战中最大海战,被称为“大炮巨舰的高峰”,虽然英国海军损失大于德国海军,但英国海军仍然掌握制海权。
2、美国挑战英国全球霸权:
一战后国际秩序的重新安排。
(1)英国受到重创,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格局受到挑战。
(2)巴黎和会上联合法国对抗美国,使美国攫取世界霸权、控制国联的企图破灭,联合美国阻挠法国过分削弱德国。
C、与法国一起控制国联。
(3)参加华盛顿会议,英日同盟被解散,海军军备被迫与美国处于同等地位。
3、中国国民革命运动中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被美、德赶超。
由于海外殖民地使其缺乏使用第二次工业革命成果,英国衰落下去。
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击,更加衰退。
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对新科技的追求乏力。
科技:
1831年,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
四、第二次世界大战:
世界霸主地位完全丧失。
(一)战前绥靖政策。
1、原因:
A、英国综合国力下降。
B、世界和平主义思潮。
C、法西斯的欺骗与英国殖民主义、资本主义的思维。
2、表现:
(1)日本侵华与李顿调查团。
(2)对德国撕毁〈〈凡尔赛和约〉〉不予制止。
(3)对意大利侵埃纵容,对德意干涉西班牙不干涉,英国商行间接向弗朗哥提供军用物资。
(4)1938年慕尼黑阴谋,公开与法西斯国家勾结。
(二)战争中表现:
发法西斯重要力量。
1、敦刻尔克大撤退:
1940年。
2、军事行动:
(1)不列颠之战:
1940年7月至9月。
德国实施海狮计划,空袭英国。
德国开始重点空袭英国军事设施,随后错误转向伦敦等大城市。
英国粉碎了德国进攻,德国侵略计划第一次没有得逞。
(2)1942年10月,蒙哥马利取得阿拉曼战役胜利。
(3)1942年11月英美盟军在西北非发动“火炬”登陆计划,与东线英军两线夹击,北非战场结束。
1943年盟军西西里岛登陆,,意大利投降。
(4)美英盟军诺曼底半岛登陆,代号霸王行动,是人类历史上最大两栖登陆。
3、联合作战:
(1)促成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
A、美国不断调整法律对英国进行支援。
1941年英美确立美国的先欧后亚战略。
B、苏德战争爆发后,英美宣布支持苏联。
1941年9月苏美英签订武器美英武器供应苏联议定书,三大国开始联合行动。
C、〈〈联合国家宣言〉〉。
(2)1943年参与〈〈开罗宣言〉〉。
(3)1943年参与德黑兰会议。
(4)1945年参与雅尔塔会议和波茨坦会议。
五、二战后:
沦为美国的附庸。
殖民体系崩溃、参与冷战、欧洲联合。
1、中东问题:
1917年贝尔福宣言。
1947年联合国大会决议结束英国在巴勒斯坦地区委任统治。
1956年的苏伊士运河战争,美苏趁机排挤了英法在中东的势力。
2、参与冷战:
(1)1946年丘吉尔铁幕演说揭开冷战序幕。
(2)接受马歇尔计划援助。
(3)参与北约。
(3)参与欧洲联合:
加入欧共体、欧盟,但不参与欧元。
参与美国为首的国际经济体系。
1、参与布雷顿森林体系与关贸总协定。
2、参与欧洲区域集团化。
(三)文化。
1、甲壳虫乐队是摇滚乐在英国的代表。
2、1926年贝尔德发明机械扫描电视。
德国史归纳
一、政治
(一)民族主义与统一
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人文主义促生民族主义。
德国一直处于经济分散、政治分裂状态,罗马教廷对德国剥削、压迫最重。
直接原因是教皇为修圣彼得大教堂,出售赎罪券。
(2)开始:
1517年写成〈〈九十五条论纲〉〉。
A、人文主义:
因信称义;
人人有权阅读和理解〈〈圣经〉〉,直接与上帝对话;
〈〈圣经〉〉代表着理性与思想自由,自由是上帝最神圣的话;
简化教义,铲除教士与俗人之间的隔阂,神职人员可以结婚。
B、民族主义:
否定教会高于国家思想,认为教会应从属于国家;
用民族语言翻译〈〈圣经〉〉。
A、引发欧洲宗教改革。
B、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与更内在心灵角度,传播和发展了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主义,将西欧人从基督教神权统治下解放出来,为启蒙运动你做了思想准备。
C、推动下层民众的反封建斗争。
D、促进了德意志民族语言的发展,促进民族意识与民族国家形成。
2、统一:
1871年经过三次王朝战争,普鲁士统一德国,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加冕皇帝。
资产阶级被容克贵族阶级的极大威力震慑。
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成立,宪法规定联邦制。
3、拿破仑战争:
普鲁士参加反法同盟,拿破仑在与第四次反法同盟的战役中给普鲁士以毁灭性打击。
普鲁士还参与了第六次反法同盟的莱比锡大会战。
(二)德意志帝国宪法
1、内容:
(1)联邦制:
由22个邦和三个自由市组成,中央集权,各邦保留一些自治权。
(2)君主立宪制:
A、皇帝:
是国家元首,有行政权、立法权、军权、外交权、主宰议会权,宰相内阁对皇帝负责。
B、议会:
由联邦议会与帝国议会组成。
联邦议会是帝国最高机构,实际是拥有权力的上院,由各邦君主任命。
帝国议会普选产生,作用小。
2、评价:
(1)积极:
A、具有一定民主性,为资产阶级和工人政党活动的合法性和选举权。
B、是德国迈入资本主义时期的标志,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2)消极:
A、是容克贵族与资产阶级联合专政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君主立宪国家,民主立宪是虚,君主专制是实。
B、容克贵族占主导地位。
(三)早期工人运动与马克思主义
1、早期工人运动:
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2、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与恩格斯都出生在德国。
(四)两次世界大战:
以战争的方式争夺世界霸权。
1、第一次世界大战
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的崛起,德国开始谋求世界霸权。
疯狂军备竞赛,结成三国同盟(1879、1882)。
A、爆发阶段:
a、施里芬计划的破产:
1914年马恩河战役,宣告德国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西线进入相持阶段。
b、东线:
也进入对峙局面。
C、日德战争爆发,日军出兵中国山东,制造山东问题,占领德国太平洋岛屿。
B、高潮阶段:
a、凡尔登战役:
德国主动进攻法军,试图迫使法国退出战争。
此是大战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一战。
b、索姆河战役:
是一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英法联军为牵制德军,支援凡尔登。
英军首次使用坦克。
C、日德兰大海战:
最大一次海战,德军海军主力被迫封闭在海港里。
C、结束阶段:
兴登堡防线于1917年10月被突破。
苏俄退出战争给德国一线希望,妄图夺回战略主动权,连续发动四次进攻均失败。
十一月革命推翻威廉二世统治,德国投降。
(3)战后:
处置德国的巴黎和会。
A、会前:
处置德国是会议焦点。
法国主张严厉制裁和肢解德国年,英国为大陆均势外交考虑联合美国反对法国过分要求。
B、〈〈凡尔赛和约〉〉:
德国领土、军事、海外殖民地等严格规定。
条约埋下了德国民族主义和复仇主义的情绪。
2、第二次世界大战
A、法西斯上台:
因为失去所有海外殖民地,国内市场狭小,资本严重依赖美国,1929年经济危机对德国打击很大,希特勒通过大选于1933年上台。
2、撕毁〈〈凡尔赛和约〉〉,干涉西班牙,吞并奥地利、捷克,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为大战做好准备。
A、北非战场:
a意军连吃败仗,引起希特勒不满,派隆美尔增援,赢得沙漠之狐称号。
B1942年10月,英军取得阿拉曼战役胜利,战场转折。
C英美盟军发动火炬计划北非登陆,导致北非战场结束。
B、苏德战场:
a、1941年6月22日德国实施巴巴罗萨计划,突袭苏联。
b、1941年底莫斯科战役,德军闪电战破产。
C、1942-43年斯大林格勒战役第六集团军覆没,战场转折。
d、库尔斯克大会战德军彻底失去战场主动权。
C、欧洲战场:
a、西线:
曼施坦因方案,法国投降;
海狮计划发动不列颠之战,希特勒的侵略计划第一次破产。
b、第二战场:
根据德黑兰会议精神,美英盟军发动霸王行动诺曼底登陆,加速德国灭亡。
d、1945年西线主力被英美盟军围歼于鲁尔区,东线柏林战役使德国投降。
纽伦堡审判,指控被告犯有破坏和平罪、战争罪、违反人道罪等。
被苏美英法分区占领,1949年德国分裂。
1961年民主德国修筑柏林墙。
(四)战后经济发展与欧洲联合:
放弃战争,走和平发展之路。
1、经济回复与发展:
(1)马歇尔计划。
(2)1949年阿登纳没有模仿其他国家的国有化改革,而是建立了“社会市场经济”模式。
沿着这一发展模式,联邦德国经济奇迹般恢复与发展,成为西欧经济火车头。
2、欧洲联合:
(1)欧共体:
1951-1958-1967年,目标是争取成员国之间逐步实现自由交流,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一体化促进政治一体化,奉行独立自主外交政策。
(2)欧盟:
两极格局结束后,共同体成员感到加快一体化进程必要。
1991年在荷兰签订〈〈马约〉〉,1993年欧盟成立。
1999-2002年欧元。
二、经济
(一)德国统一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德国经济崛起。
1、德国统一,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提供政治保证和统一市场。
2、第二次工业革命:
德国是发源国之一,西门子发电机、卡尔本茨内燃机与汽车、化工等是典型成就代表,德国经济超越英法。
德国资本输出提出重新划分世界的要求。
3、2929年经济危机中打击沉重,法西斯上台。
4、二战后经济恢复与发展:
5、欧洲经济联合与发展:
1999-2002年欧元
三、文化
(1)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改革,发扬人文主义与民族主义。
(2)启蒙运动:
康德(1724-1804),认为人是自由、平等的;
在卢梭“人生而平等”之人身自由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思想自由,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道出了启蒙的真谛。
他提出人不是他人的工具,人能自觉运用自己的理智。
他批判统治阶级的愚民政策。
说:
“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
”对理性做了哲学的探讨。
爱因斯坦相对论与光量子学说;
第二次科技革命科技的结合。
3、浪漫主义音乐的摇篮:
贝多芬,是音乐史上古典主义的新高峰,又开创了浪漫主义的先河。
俄国史归纳
一、封建主义时代
(一)、农奴制形成
1、开始形成:
15末16世纪初,伴随着统一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建立,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农奴制开始形成。
2、正式确立:
17世纪中期,农奴制正式确立。
3、农奴制强化:
彼得一世允许私营企业主购买整个村庄的农奴。
4、侵略中国,终与中国签订〈尼布楚条约〉。
(二)、农奴制改革
1、时间:
1861年。
2、背景:
(1)工业革命的潮流。
农奴制制约了工业革命必需的劳动力、资金、国内市场。
俄国仍处于工场手工业阶段。
(2)有识之士的推动。
青年军官发动“十二月党人起义”。
知识分子展开激烈争论,守旧派主张自上而下自愿协调,改革派主张解放农奴、赎买份地,激进派(包括赫尔芩、车尔尼雪夫斯基)要求无条件解放农奴人身与土地。
(3)克里米亚战争的外因促动。
1853-1856年,因为俄国的落后与农奴制,俄国战败,内忧外患。
新继位的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走上改革。
3、过程:
(1)制造舆论,同时成立秘密委员会讨论农奴制问题。
(2)改革公开化,中央有农民事务委员会,各地也有委员会,负责改革事宜。
(3)颁布改革方案“二一九法令”,又称解放法令。
(4)为使专制制度适应资本主义发展,又进行了其他方面改革,如政治方面,建立地方与城市自治机构;
司法方面,废除等级审判制度,建立陪审制度和律师制度,实行公开审判;
军事、教育也实施改革。
4、农奴制改革内容:
(1)人身:
自由。
(2)土地:
仍归地主所有,农民可以赎买,但限制很多,如赎金高于土地价格数倍。
(3)保留村社权力。
5、影响:
A、废除了农奴制,推动社会发展。
农奴获得自由,提供工业革命自由劳动力。
农民得到土地,生产积极性提高,扩大工业市场。
B、性质是资产阶级改革,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成为俄国历史转折点。
19世纪后期,俄国主要工业部门完成向机器工厂过渡。
C、使西方资产阶级的思想和统治方式开始传入俄国,人们变革的愿望更加强烈,平民知识分子形成民粹派。
A、实际是对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掠夺,农民还受到村社严格管,保留大量农奴制残余,农民暴动不断。
B、由于改革不彻底,目的是巩固沙皇封建君主专制,依然落后于其他强国,对外国资本特别法国资本严重依赖。
C、革命在所难免。
二、资本主义时代
(一)进入资本主义社会:
1861年农奴制改革后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观点之一)。
(二)参与三国协约,卷入一战东线战场,激化国内矛盾。
(三)推翻沙皇专制制度:
1917年二月革命。
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三、社会主义时代
(一)社会主义革命:
十月革命。
(1)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2)一战激化了各种矛盾。
(3)二月革命出现苏维埃掌握武装的局面。
(4)列宁为首的布尔什维克政党比较成熟,创新马克思主义,制定正确政策(四月提纲;
七月事件变和平斗争为武装夺权)。
2、过程:
(1)发动起义:
1917年11月6日彼得格勒起义开始,高潮是攻占冬宫。
(2)11月7日晚,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和平法令〉、〈土地法令〉,成立第一个工农苏维埃政府,诞生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3、意义:
(1)为俄国改造为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国家现代化创造前提。
(2)为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提供思想武器和实践指导力量(如第三国际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苏联模式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关系)。
(3)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辟了无产阶级革命新时代。
(二)社会主义建设(经济模式的探索与政治、意识形态关系)
【一】列宁时代(1917-1924):
从教条到创新。
1、错误探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918年。
(2)背景:
A、三年国内战争的需要。
B、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左倾教条。
A、纯粹的公有制:
工业上,大中小企业一律收归国有;
农业上,余粮收集制;
劳动上,义务劳动。
B、纯粹计划经济:
取消一切自由贸易,实行配给制。
适应战争需要;
损害农民利益,引起政治危机;
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2、正确探索:
新经济政策。
1921年。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错误与共产党人的教条主义。
A、所有制改革(公有制+私有制):
工业上,在坚持社会主义大生产和国家控制经济命脉前提下,中小企业实行国家资本主义,租让和租借给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农业上,实行农业税;
劳动上,实行按劳分配的工资制。
B、计划经济改革(计划+市场),允许商品买卖,实行自由贸易。
A、积极:
调动人们生产积极性,经济走出困境,为工业化打下基础;
使工农联盟得到巩固,巩固了政权;
是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是列宁的探索。
B、消极:
不是一种为全党接受的制度,仅仅是一种政策,因此很易被废。
【二】斯大林时代(1924-1953):
专制主义与教条主义下的迅速工业化。
【工业化】
(1)在资本主义包围下需要摆脱农业国面貌,加强国防力量,维护民族独立,就需要尽快实现工业化。
(2)专制体制与左倾错误结合的产物。
2、内容:
(1)工业化过程:
A、1925年召开联共十四大,正式提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方针。
B、1926年进入工业化建设时期。
C、1928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完成,形成完整工业体系。
D、第二个五年计划完成时,工业产值跃居欧洲第一。
(2)特点:
A、优先发展重工业,追求高速度,依靠本国力量积累资金。
B、强调爱国热情与奉献,“勒紧裤腰带”。
C、搞农业集体化,放弃新经济政策,牺牲农民利益损伤农业发展,为工业化提供粮食、原料、资金,它主要是为了配合工业化。
D、形成了重工业过重、轻工业过轻、农业落后的经济结构。
【斯大林模式】
1936年,〈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通过标志模式确立。
2、内容与特点:
(1)经济上,高度集中的国家指令性计划经济模式,排斥市场经济。
并且优先发展重工特别是军用工业。
(2)政治上,国家权力高度集中于党,党的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党中央权力又高度集中与斯大林。
他的大清洗运动严重破坏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
(3)思想文化上,也是高度集中的体制,斯大林大搞个人崇拜,用行政手段对学术文化领域进行管理控制。
3、影响:
使苏联得以集中全国人力物力财力解决难题,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为二战奠定了工业基础。
(2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二轮 复习 西方 大国 通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