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整理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及答案演示教学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566168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5KB
最新整理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及答案演示教学Word文档格式.docx
《最新整理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及答案演示教学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整理课程与教学论作业及答案演示教学Word文档格式.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为此,创设教学情境,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
其中的问题应当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常会遭遇的一些问题,只有在生活化的学习情境中,学生才能切实弄明白知识的价值。
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
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
“接知如接枝。
”他说:
“我们要有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
”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
学生的经验包括认知经验和生活经验。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有一段经典的论述:
“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
影响学习的惟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可以说这段话语道出了“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是教学活动的起点”这样一个教学理念。
(2)注重形象性
强调情境创设的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
为此,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化;
其次,应该是形象的、具体的,它能有效地刺激和激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使学生能够超越个人狭隘的经验范围和时间、空间的限制,即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更多的事物,又能促使学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互动发展。
(3)体现学科特点
情境创设要体现学科特色,紧扣教学内容,凸现学习重点,当然,教学情境应是能够体现学科知识发现的过程、应用的条件以及学科知识在生活的意义与价值的一个事物或场景。
只有这样的情境才能有效地阐明学科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价值,帮助学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的内涵,激发他们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学科性是教学情境的本质属性。
例如,在教学“平均分”时,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春游”的现实情境,让学生准备及分发各种食品和水果,但教学重点应该尽快地落到“总数是多少”、“怎么分的”、“分成几分,每份是多少”、“还有没有多余的”、“不同食物的分法中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等数学问题上来,而不是把大量的时间花在讨论“春游应该准备什么食物和水果”、“春游应该注意什么”等与数学内容无关的生活问题上。
[1]强调学科性,还意味着要挖掘学科自身的魅力,利用学科自身的内容和特征来生发情境,如利用数学的严密性、抽象性来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利用语文的人文性、言语性创设语文教学情境。
(4)内含问题
有价值的教学情境一定是内含问题的情境,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思考。
情境中的问题要具备目的性、适应性和新颖性。
目的性指问题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而提出来的,目标是设问的方向、依据,也是问题的价值所在;
适应性指问题的难易程度要适合全班同学的实际水平,以保证使大多数学生的课堂上都处于思维状态;
新异性指问题的设计和表述具有新颖性、奇特性和生动性,以使问题有真正吸引学生的力量。
这样的问题才会成为感知的思维的对象,从而在学生心里造成一种悬而未决但又必须解决的求知状态,实际上也就是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5)溶入情感
情感性指教学情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
第斯多惠说得好:
“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
赞科夫也强调指出:
“教学法一旦能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
”一次,一位语文教师教《凡卡》一文时,讲到凡卡给爷爷投出求助信后,满怀希望进入了幸福的美梦之中,然而这位天真的孩子却不知爷爷是收不到这封信的,因为他连地址也没写上。
即使收到了,这位穷苦的守夜人也不可能让凡卡跳出火坑。
对于这位九岁的孩子来说,属于他的幸福只有在梦中!
讲到这儿,这位教师再也控制不了自己了,眼泪涌了出来,甚至无法讲下去,全班学生竟然在寂静中伴坐了很久,连平时管不住自己的学生,也在这无意创设的情境中被无声的语言“管住了”。
教师入境入情,带来了学生的心动情发,起到了见作者之所见,思作者之所思,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心灵共鸣的作用。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
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
对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我是这样理解的:
一、文化是人存在的根和魂。
文化基础,重在强调能习得人文、科学等各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人类优秀智慧成果,涵养内在精神,追求真善美的统一,发展成为有宽厚文化基础、有更高精神追求的人。
要使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人文领域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形成基本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取向。
具有古今中外人文领域基本知识和成果的积累;
能理解和掌握人文思想中所蕴含的认识方法和实践方法等。
具有以人为本的意识,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
能关切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
具体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和审美情趣,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
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
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形成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
具有理性思维,崇尚真知,能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科学原理和方法;
尊重事实和证据,有实证意识和严谨的求知态度;
逻辑清晰,能运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解决问题、指导行为。
批判质疑,具有问题意识;
能独立思考、独立判断;
思维缜密,能多角度、辩证地分析问题,做出选择和决定。
勇于探究,具有好奇心和想象力;
能不畏困难,有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
能大胆尝试,积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方法。
二、自主性是人作为主体的根本属性。
自主发展,要求学生能够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
选择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方法,对自己的学习进程和结果进行评估和调控。
乐学善学,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学习的价值,具有积极的学习态度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
能自主学习,具有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勤于反思,具有对自己的学习状态进行审视的意识和习惯,善于总结经验;
能够根据不同情境和自身实际,选择或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
具有搜集和处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能自觉、有效地获取、评估、鉴别、使用信息;
具有数字化生存能力,主动适应“互联网+”等社会信息化发展趋势;
具有网络伦理道德与信息安全意识。
珍爱生命,理解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
具有安全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掌握适合自身的运动方法和技能,养成健康文明的行为习惯和生活方式。
人格健全,具有积极的心理品质,自信自爱,坚韧乐观;
有自制力,能调节和管理自己的情绪,具有抗挫折能力。
认识自我、身心健康,具有自我约束和管理能力,能正确认识与评估自我;
依据自身个性和潜质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
合理分配和使用时间与精力;
具有达成目标的持续行动力。
三、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能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养成现代公民所必须遵守和履行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增强社会责任感,提升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人价值实现,推动社会发展进步,发展成为有理想信念、敢于担当的人。
使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有社会责任,自尊自律,文明礼貌,诚信友善,宽和待人;
孝亲敬长,有感恩之心;
热心公益和志愿服务,敬业奉献,具有团队意识和互助精神;
能主动作为,履职尽责,对自我和他人负责;
能明辨是非,具有规则与法治意识,积极履行公民义务,理性行使公民权利;
崇尚自由平等,能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热爱并尊重自然,具有绿色生活方式和可持续发展理念及行动等等这些都是每个公民应该而且必须具备的品质,有国家认同,具有国家意识,了解国情历史,认同国民身份,能自觉捍卫国家主权、尊严和利益;
具有文化自信,尊重中华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能传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和光荣传统,具有热爱党、拥护党的意识和行动;
理解、接受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有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不懈奋斗的信念和行动。
有国际理解,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了解人类文明进程和世界发展动态;
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
关注人类面临的全球性挑战,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
四、创新能力已经成为新世纪人才素质要求的核心之一。
多开发学生的思维,多让学生动脑筋,满足他们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实践中不断的创新和发展。
这个时候就需要多鼓励学生,不会去批评或者苛责学生的“调皮捣蛋”行为,反而会鼓励一些创新活动,让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实践创新的核心素养。
使学生尊重劳动,具有积极的劳动态度和良好的劳动习惯;
具有动手操作能力,掌握一定的劳动技能;
在主动参与的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公益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具有改进和创新劳动方式、提高劳动效率的意识;
具有通过诚实合法劳动创造成功生活的意识和行动。
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有解决问题的兴趣和热情;
能依据特定情境和具体条件,选择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
具有在复杂环境中行动的能力。
理解技术与人类文明的有机联系,具有学习掌握技术的兴趣和意愿;
具有工程思维,能将创意和方案转化为有形物品或对已有物品进行改进和优化。
1.(10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课程
2、“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3、学习方式
二、简答(每题10分,共3题,计30分)
1、简述有效教学的三个考量指标。
2、如何处理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3、如何建立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关系?
三、材料分析(每题40分,共1题,计40分)
阅读“第十名现象”,谈谈什么样的教育是成功的教育,什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
周武是杭州市天长小学多年的班主任。
在一次学生毕业20周年的聚会中,他惊异地发现,一些业绩较为突出的同学,在小学时期大都是学习成绩不够显眼的学生;
相反,当年老师们很喜欢的几个尖子生却大都业绩平平。
这种反差让周武陷入了久久的深思:
为什么尖子生没有按照当初的预想发展下去,而一些不起眼的学生长大后竟能脱颖而出呢?
于是,他开始了一项关于该校小学毕业生成长经历的跟踪调查。
十年的调查中他发现了这样的规律:
在实行百分制的情况下,在小学期间前几名的“尖子”在升入初中、高中、大学(乃至工作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淡出”优秀行列,而许多名列第十名左右的学生在后来的学习和工作中竟很出人意料地表现出色。
周武将这一现象称为“第十名现象”。
这是为什么呢?
周武在充分跟踪调查的基础上,发现:
在过去,学校的老师和家长往往很单纯地用语文、数学成绩给孩子们排名。
而家长们则督促、强迫孩子挤进前几,搞得他们压力很大。
这使他们在培养兴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发展个性等方面受到了很大的约制,反而束缚了他们智力的发展。
又因为他们都是听话的“好孩子”,一些好的个性也会被束缚。
另外,老师们“抓两头,带中间”的教学方法,使这些尖子生在学习上很容易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削弱了他们的学习上的独立性。
因此后来就不适应中学相对较为“松散”的教学方法,从而“淡出”优秀行列。
与此相反,第十名左右的学生虽然成绩不是最优秀的,但是较活泼,灵活性强,学得较为轻松,兴趣广泛,老师不大注意这些学生,因此其学习的独立能力较强,有很大的潜力。
另外,这些学生没有保住“前三名”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在健康的心态中学习。
这是他们有“后劲”,进步和成才概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周武说:
“这种尖子生与‘第十名’的差别,实际上就是用10分力气得了9分收获与用5分力气得了8分收获的差别。
相比之下,后者分数低,但论潜力和能力,自然要胜过前者……”
一、名词解释
1、课程:
(1)课程作为学科。
定义:
课程是指所有学科的总和,或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
(2)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
课程是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
(3)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是体验。
课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
2、“教教材”与“用教材教”: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
“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
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
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
3、学习方式:
学习方式是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基本的行为和认知的取向,它不是指具体的学习策略和方法,而是学生在自主性、探究性和合作性方面的基本特征。
二、简答
答:
根据学生学习有效性的三个考量指标。
学习速度:
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
学习结果: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生的变化、获得的进步或取得的成绩;
学习体验:
所伴随或发生的心理感受。
主要是通过教师在一种先进教学理念指导下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使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1)以预设为基础,提高生成的质量和水平。
(2)以生成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开放性、可变性①以生成的主体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针对性;
②以生成的随机性(不可预知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开放性;
③以生成的动态性为导向,提高预设的可变性。
(3)让预设与生成共同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一)考虑学生的感受和发展
1、立足课堂,让每一个学生都充分参与到学习中去目前,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仍是课堂.为了在课堂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充分参与到教学中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和创设真实数学的情境,并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必要的帮助。
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进行学习,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原有的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学习新知识.同时,对学生进行数学史方面的教学,“学史可以明智”。
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他们今天探讨的课题就是当年困扰千万人的问题,这样可以增进学生的求知欲,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的兴趣。
当同学们还完成了大数学家完成的工作,这就给他们带来心理上的成功与成就感,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树立不怕困难,永攀高峰的信心。
2、创新评价激励学生全面发展
(二)注重教师的转变,促进教师成长
1、改进数学课堂教学,促进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加强听课和评课活动,对教师的教学行为做出定量分析,在评课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提出合理化建议,有利于促进教师教学水平、教学能力的迅速提高。
教师经常性地开展业务学习、教学研究和交流活动,有计划得组织课题研究和专题研讨。
教师的观念得到更新后,才会在数学课程的实施中有积极、自觉的行动,只有教师对数学有深刻的理解,才能期望在教学中有创新的设计并获得较大的成功,学生的学习方式也不断的变化,不断得到完善。
2、加强教学研究,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互动、共同发展
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标的落实,课堂教学可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在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使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展,作为教师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而在实践教学中的分合协作的教学模式,既能照顾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可整体提高教学水平,也可使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另外,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使学生的智慧、能力、情感和信念相互交融,心理得到满足,灵魂受到震撼。
学生成了学习主人,学习成了需求,在合作交流和操作实践中,使学生获得多元的学习机会和体验。
三、材料分析
这种现象也说明了一个观点:
一个人能否成功不取决于学习成绩的高低。
再反思一下学校的教育,往往把分数、排名判断为学生好坏的标准。
故而教师、家长都在督促、强迫学生拼命的往前挤名次。
使得学生本身的兴趣爱好受到制约,从而影响了智力的发展,又因为他们是大家眼中的好孩子,在个性方面也会被束缚。
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普遍得到老师的关照,从而也削弱了他们学习的独立性,以至于不太适应大学较为松散的教育模式,而淡出了优秀行列。
而第十名至二十名的学生,他们成绩不是很优秀,但相对比较活泼、灵活性强,学习比较轻松,兴趣比较广泛,由于没有前十名那样的学习压力,他们在兴趣爱好上得到很好的发挥。
这一类的学生不会引起老师太多的注意,因此有着较独立的学习能力和健康的学习态度,这也使得他们在之后的学习中后劲很足,而且有着很好的创作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
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用成功智力来解释:
他把学业上表现出来的智力称为“惰性智力”,而成功智力是达到人生中主要目标的智力,它包括:
创造性能力、分析性能力、实践性能力。
成功智力在现实生活中不是凝固不变的,而是可以不断修正和发展的。
我们在孩子的教育上要使孩子在学业智力和成功智力上保持协调、平衡,要发展孩子的人际沟通能力、管理领导能力、艺术创作能力、动手能力。
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会努力寻找一种不仅可以胜任的工作,而且还能干得与众不同的工作环境。
他们创造着自己的机会,而不是让机会受他们自身所处环境的制约。
如今好学生突然成绩下降的例子不少见了。
家长和教师在苦恼寻找原因时,是否会想过这可能是学生对分数教育的不满和反抗。
我们总是一味地注重排名和分数而忽略了学生自身的心理想法和兴趣爱好的发挥。
学前教育一直在提倡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从而有助于孩子的智力开发。
面对着应试教育,我们将孩子的智力束缚在了课本上。
对如今活泼好动的学生而言,沉重的分数压力以及呆板地课本学习让他们感到厌烦。
最终导致了他们厌学、弃学。
教育所要培养的人,是社会需要的人,还是教师喜欢的人?
社会所要选择的人,是能做事的人,还是能背知识点的人?
我们将孩子的兴趣收起,把他们束缚在课本上,最终做了应试教育的傀儡。
社会需要的是灵活而又富有创造力的头脑,兴趣是不断提高创造力的最好的老师。
家长和老师收起的不仅是孩子的玩物,还有创造能力、实践能力以及分析能力。
最终孩子只有两种结果,要么厌学弃学、要么成了空有理论木讷的书呆子。
这是社会喜欢的人才吗?
很明显,这不是!
所以,成功的教育应该是关注每一个学生,因材施教,培养每一个学生道德素质,锻炼他们的生活本领,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广泛的兴趣,而不是一味的读课本的书,追究成绩!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自然就是好学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最新 整理 课程 教学 作业 答案 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