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563753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6.89KB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Word文件下载.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简要赏析“更有一珠归”中“珠”字的妙处。
(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以珠喻人(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扣住“比喻”“赞美”,意近即可)
(2)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
后两句表达了对倩公经历战乱还能平安回归的庆幸(惊喜),对倩公的赞美,以及和友人(倩公)离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
(扣住“赞美”“惜别”,意近即可)
【解析】【分析】⑴此题考查诗歌中的炼字。
解答时,先要反复诵读,整体感知诗歌的内容,根据诗中意象,体会诗歌意境,把握诗人情感;
然后按照题目要求,仔细品味诗句,理解诗句意思,根据诗句特点,辨析诗句的表现手法,并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题思路是:
意思或修辞或手法+表达效果+感情(心情)。
这里用“珠”字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⑵本题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
做题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情感抒发是诗歌最主要的美学特征,学生可以通过反复诵读,体会诗人的情感,从而丰富心灵,陶冶性情。
鉴赏诗歌的情感是中考考查的重点内容之一,学生应全面了解背景,把握形象内涵,体会意境特点,明确抒情方式。
这首诗写出了李白对倩红的极度欣赏和在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
⑴以珠喻人(倩公),写出了李白对倩公才学、品格的赞美(景仰)。
⑵前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美丽富饶的汉东国的赞美之情。
(扣住“赞美”“惜别”,意近即可)
【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
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
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
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写作背景理解。
理解诗歌内容,结合写作背景分析,
3.诗歌鉴赏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王安石《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3)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答案】
(1)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2)不畏浮云遮望眼;
自缘身在最高层
(3)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解析】【分析】
(1)本题考查诗意的理解。
“不畏浮云遮望眼”的意思是不怕层层浮云遮住我那远眺的视野。
这里的浮云可以理解为一些消极的词语,如挫折、磨难、艰辛等。
(2)本题在默写的时候注意要写好每一个汉字,不能写错别字。
(3)本题考查诗歌所蕴含的哲理,这首诗与一般的登高诗不同。
这首诗没有过多的写眼前之景,只写了塔高,重点是写自己登临高处的感受,寄寓“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的哲理。
这与王之涣诗“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相似。
前者表现一个政治变革家拨云见日、高瞻远瞩的思想境界和豪迈气概,后者表现要想取得更好的成绩,需要更加的努力的互勉或自励之意。
(1)指困难、挫折、障碍等。
(2)不畏浮云遮望眼;
(3)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点评】
(1)本题考查对“浮云”意象的理解。
所谓“意象”简单说来,可以说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
(2)本题考查学生的古诗词背诵能力。
在背诵诗词时不仅要注意读音,更要注意容易写错的字。
一些易错字可以结合词义背诵。
对于结合诗文内容填写诗句,学生要多了解诗词的写作背景及作者的思想感情,正确把握内容,才能准确默写。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主旨的基本能力。
解答时要结合生活实际分析,重点理解,准确把握即可。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淮村①兵后
(宋)戴复古②
小桃无主自开花,烟草茫茫带晚鸦。
几处败垣③围故井,向来④一一是人家。
【注】①淮村:
淮河边的村庄。
②戴复古:
南宋著名江湖诗派诗人,曾从陆游学诗。
③败垣:
毁坏的矮墙。
④向来:
往昔,过去。
(1)根据诗歌的情感基调,给此诗配乐,选择________的乐曲最合适。
(
)
A.悲伤凄凉
B.高亢激昂
C.恬淡悠扬
D.轻快活泼
(2)联系全诗,赏析首句中“自”字的妙处。
【答案】
(1)A
(2)一个“自”字,写出了桃花不识人间悲苦,依旧盛开的情境,与下文烟草茫茫,晚鸦聒噪,兵后逃亡,人烟稀少的景致,形成鲜明对比。
以花的无情,来反衬诗人见到此情此景时的痛心之情。
(1)桃花盛开本是一幅很鲜明的画面,显示出勃勃的春的生机,但诗加上“无主”二字,就平添了凄凉与伤惨;
而春草笼烟展示的也是万物繁昌的景象,加上“茫茫”二字,隐隐在说,这里的耕地都长满了野草,一片荒凉,末缀上乌鸦这一不吉祥的鸟,不啻在告诉人们,这里已经没有人烟了。
诗人匠心独运,把极热闹奋发的春天写得极不堪,不写兵荒马乱,兵荒马乱已经包括了进去。
故而选A合适。
(2)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小桃无主自开花”,意思是桃花不识人间悲苦,花开依旧。
这早春的艳阳景色,倍增兵后的凄凉。
烟草茫茫,晓鸦聒噪,兵后逃亡,人烟稀少,为后面两句点题的诗蓄势。
用以反衬诗人见到此情此景时的痛心之情。
⑴A;
⑵一个“自”字,写出了桃花不识人间悲苦,依旧盛开的情境,与下文烟草茫茫,晚鸦聒噪,兵后逃亡,人烟稀少的景致,形成鲜明对比。
【点评】⑴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内容和感情基调。
答题时应注意,明确诗歌的表层意思与深刻意义,把握诗歌的主旨和思想倾向。
要立足于对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的赏析之上,准确选择。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炼字。
答题时应注意,答题步骤为:
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
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构成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或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出表现手法)。
5.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此诗作于王维晚年隐居蓝田辋川时期,写山林幽居情趣,属闲情偶者。
B.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
C.后两句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酒眷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独到的想象力。
D.四句诗的用字造语气势磅礴,妙谛自成,境界自出,蕴含着一种特殊的艺术魅力。
(2)下列诗句中,和本诗表达的情感截然不同一项是(
A.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D.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答案】
(1)D
(2)C
(1)D错误,此诗的用字造语并非气势磅礴。
(2)C错误,此句出自《木兰诗》,描写木兰在边塞军营的艰苦战斗生活的一个画面:
在夜晚,凛冽的朔风传送着刁斗的打更声,寒光映照着身上冰冷的铠甲。
⑴D;
⑵C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赏析和辨析的能力。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歌的内容、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注意诗歌的表现手法,对选项逐项进行审读,结合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判断辨析。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情感的理解和辨析,要求考生读懂诗歌,正确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
6.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雨过山村
【唐】王建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
妇姑相唤浴蚕去,闲看中庭栀子花。
(1)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
(2)古典诗词讲究炼字,末句中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答案】
(1)宁静幽美(或:
曲径通幽、自然惬意)。
(2)妙在它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的“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
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
(1)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时,首先要了解诗歌的内容,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意境,根据意境来分析山村的特点。
诗的前两句写雨中几声鸡鸣,一两家农舍;
修竹、清溪、村路、板桥,淡淡几笔,便勾画出一幅优美静谧的山村风景。
(2)此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
分析可知,用“闲”衬忙,兴味尤饶。
一位西方诗评家说,徒手从金字塔上挖下一块石头,并不比从杰作中抽换某个单词更困难。
这里的“闲”,正是这样的字,它不仅是全句也是全篇之“眼”,一经安放就断不可移易。
同时诗人做入“栀子花”,又丰富了诗意。
雨浥栀子冉冉香,意象够美的。
此诗写栀子花无人采,主要在于表明春深农忙,似无关“同心”之意。
但这恰从另一面说明,农忙时节没有谈情说爱的“闲”功夫,所以那花的这层意义便给忘记了。
这含蓄不发的结尾,实在妙机横溢,摇曳生姿。
(1)宁静幽美(或:
【点评】品味关键字词是诗歌考查的主要内容,这种试题的答题思路:
①指出该诗句中最生动传神的字;
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展开联想,描述景象;
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7.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译文】独自一人坐在幽深的竹林里,一边弹琴一边发出长长的啸声。
在这幽深的竹林里,无人陪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照映。
【作者简介】王维(约701~761),字摩诘,祖籍太原祁县(今山西祁县),唐代诗人、画家,官至尚书右丞,故世称王右丞。
其诗、画成就都很高,苏东坡赞他“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
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尤以山水诗成就为最,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被称为“诗佛”。
著有《王右丞集》。
【主题思想】全诗描绘出一幅月夜竹林弹琴吟咏图,表现出一种悠然闲适的心境和自得其乐的情趣。
(1)“独坐幽篁里”的“幽”,“深林人不知”中的“深”,渲染了怎样的境界?
(2)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哪些事情?
从中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性情?
(3)这首诗借助景物描写,传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答案】
(1)“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2)独坐、弹琴和长啸。
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3)宁静、淡泊的心情。
(1)本题考查学生根据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意境的能力。
解答时,要在把握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抓住关键字词体会诗歌意境。
通过分析可知,这首诗中的“幽”和“深”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2)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和体会作者情感的能力。
答题时首先要把握诗歌内容,根据诗中“弹琴复长啸”可知诗人独自在竹林里做了独坐、弹琴和长啸这些事,体现了诗人高雅闲适、超凡脱俗的性情。
(3)本题考查体会诗人情感的能力。
根据诗歌内容可知:
前两句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后两句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一轮明月当成知己朋友来写,与自然景致融为一体。
整首诗表现了诗人淡泊宁静的心情和高雅的情趣。
(1)“幽”“深”等字的运用,渲染了一种幽静、雅致的境界。
【点评】在做体会诗人思想感情的题目时,一定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同时,要还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分析。
8.请从内容、情感角度,选择与《春兴》最相近的一首,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A.春夜洛城闻奋
〔唐〕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B.三衢道中①
〔宋〕曾几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注释】①三衢(qú
)道中:
在去三衢州的道路上。
三衢即衢州,因境内有三衢山而得名。
C.小池
〔宋〕杨万里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答案】选A
理由:
①两首诗中都写到了春风;
②两首诗的诗人都是漂泊在外远离家乡;
③两首诗都抒发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④两首诗都透露出诗人淡淡的忧伤之情。
【解析】【分析】要求从内容、情感角度,选择与《春兴》最相近的一首。
首先要读懂题干中的四首诗歌。
如《春兴》,在诗人的意念中,这种随春风而生、逐春风而归的梦,是一种心灵的慰藉和美的享受,末句的“又”字,不但透露出乡思的深切,但此情又苦于无处表达,只好借春风随梦返乡,所以心中又有了一份淡淡的忧伤。
《春夜洛城闻笛》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也有“有家难回”淡淡的忧伤之情。
所以这两首诗歌的内容、情感相一致。
而《三衢道中》写在梅雨季节,却是日日晴天,人们的心情自然也就晴明愉快。
《小池》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景物的热爱之情。
后两首都与《春兴》的情感不符。
故选A。
选A
【点评】本题要抓住诗歌诗题、关键词、特殊意象和注释,归纳出诗歌的情感类型,这样才能把握住诗歌的灵魂,更好地解读诗歌,准确地赏析诗歌。
9.古诗阅读
月夜①(杜甫)
今夜鄜州②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③,双照泪痕干。
【注释】①背景:
《月夜》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是作者被困于长安时望月思家之作。
②鄜州:
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村,杜甫则被困长安。
③虚幌:
透明的窗帷。
幌,帷幔。
(1)理解此诗时,小淇翻阅了明代王右仲在《杜臆》中对“云鬓”、“玉臂”二词的点评,王右仲认为其“语丽而情更悲”。
小淇联系了颈联的描写,认为从________和________两字中能读出杜甫想象妻子独自望月的时间之长,更有助于理解王右仲所言的“悲情”。
(2)本诗题为“月夜”,字字都从月色中照出,而以“独看”、“双照”为一诗之眼。
试结合诗句,通过诗眼揣摩作者情感。
【答案】
(1)湿;
寒
(2)“独看”写的是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
“双照”既有当年与妻子一同赏月的回忆,也有对未来一家团圆的希望。
诗歌既表达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也写出了自己的离乱忧愁。
(1)“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是说,蒙蒙雾气,也许沾湿了妻子的鬓发;
冷冷月光,该是映寒了妻子的玉臂。
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在这样雾气凝重,寒气逼人的情境之下,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这完全是作者想象中的情景。
当想到妻子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候,自己也不免伤心落泪。
故“湿”“寒”更加体现了作者思念家人,而又不知何时能归的悲凉之情。
(2)“独看”是现实,却从对面着想,只写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而自己的“独看”长安之月而忆鄜州,已包含其中。
“双照”兼包回忆与希望:
感伤“今夜”的“独看”,回忆往日的同看,而把并倚“虚幌”、对月抒愁的希望寄托于不知“何时”的未来,既写出了作者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又抒发了他内心不知何时能归的悲凉之情。
据此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⑴湿;
寒;
⑵“独看”写的是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
【点评】⑴回答本题,注意结合诗歌内容,体会诗歌感情,注意字词的准确运用。
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此类题目的答题方法如下:
先要通读全诗,从全诗中找到可以表现出作者感情的词,如果没有找到,就分析诗可词中的画面,看这画面中是否蕴含着作者的感情。
当然还要注意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个人遭遇。
10.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
田家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
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
也傍桑阴学种瓜。
(1)诗人用清新的笔调,描写了农村初夏时________的劳动气氛。
(2)第四句“也”字富有意味,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
【答案】
(1)紧张忙碌
(2)“也”字把农村儿童从小热爱劳动,天真烂漫的形象刻画了出来,富有生活情趣,也给全诗增添了活泼轻松的气氛。
【解析】【分析】⑴这首诗热情地赞颂了农村少年儿童热爱劳动的美好品质。
上半首写"
村庄儿女"
昼耕夜绩的劳动生活,赞扬他们年纪虽轻,却早已"
当家"
,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后半首通过细节描绘了农村初夏时紧张忙碌的场景,把从小热爱劳动而又天真烂漫的农村儿童形象刻划了出来,既生动又富有生活情趣。
⑵天真还未懂事的小孩还没学会如何去帮助耕种和织布,但也会在桑树下面学起了种瓜。
表现农村儿童从小热爱劳动而又天真烂漫的形象,富有生活情趣,也给全诗增添了活泼轻松的气氛。
⑴紧张忙碌
⑵“也”字把农村儿童从小热爱劳动,天真烂漫的形象刻画了出来,富有生活情趣,也给全诗增添了活泼轻松的气氛。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概括文章信息。
答题时应注意,解题时要认真审清题干,确定信息筛选的标准,确定具体语句或者自己归纳概括作答。
答题时应注意,步骤一般包括如下几步:
首先解释本字的字面意思,如果有修辞手法,要点明修辞手法;
然后结合诗句阐释诗意,语言尽可能优美;
最后点明作者的感情。
1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清溪行①
(唐)李白
清溪清我心,水色异诸水。
借问新安江②,见底何如此?
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向晚猩猩啼,空悲远游子。
【注】①本诗写于天宝十二载(753年),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后游池州(今安徽贵池)时所作。
②新安江:
在浙江境内流入钱塘江,以清澈闻名。
(1)本诗主要表现了清溪的什么特点?
作者是如何表现这一特点的?
(2)尾联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清溪水最主要的特点是清澈。
手法:
衬托手法,以新安江水水色之衬托出清溪水的更加清澈。
比喻手法,以“明镜”比喻清溪水,把两岸群山比作“屏风”,人在岸上行走,鸟在山中穿度,倒影在清溪水中,就如“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
写出了清溪水的清澈无比。
(2)末联写傍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因远离家乡、思念家乡内心的孤寂、落寞之情;
以及胸怀济世之才的诗人内心难以言传的抑郁悲伤的情怀。
(1)结合诗句内容分析,通过“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即可体会到清溪水最主要的特点是清澈。
“清溪清我心”,诗人一开始就描写了自己的直接感受。
新安江的水是清澈的,作者用清溪的水与之相比:
“借问新安江,见底何如此?
”意思是:
“新安江,能比得上清溪这样清澈见底吗?
”这样,就以新安江水色之清对比衬托出清溪的更清。
然后,“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又运用比喻的手法来正面描写清溪的清澈。
(2)结合诗句内容及诗人的经历分析,诗人离开繁华而混杂的长安,来到这清澈见底的清溪畔,固然感到“清我心”,但对于胸怀济世之心和报国之志的诗人,不免有一种心灵上的孤寂。
因此入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就是在为他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内心一种落寞郁闷的情绪。
⑴清溪水最主要的特点是清澈。
⑵末联写傍晚时猩猩的一声声啼叫,在诗人听来,仿佛是为自己远游他乡而悲切,流露出诗人因远离家乡、思念家乡内心的孤寂、落寞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形象的能力以及诗歌艺术手法的能力。
本题中诗歌的形象特点只要在通读全诗的基础上通过诗句中的此句即可非常容易体会到。
而赏析诗歌的艺术手法首先要有诗歌艺术手法的知识和能力储备,在此基础上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歌所运用的艺术手法。
⑵本题考查概括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诗歌中抒情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
1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题目。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诗歌语言讲究凝练,一字便能透露作者的情思。
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知”和“斗”二字的妙处。
(2)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贬抑“杨花榆荚”的诗,也有人认为这是一首褒扬“杨花榆荚”的诗。
你赞成哪一种看法?
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
(1)花木本是无情之物,但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表现出诗人爱春惜春之情。
(2)示例一:
我认为是贬抑。
杨花榆荚既无绚丽色彩,也无妩媚姿态,经风一吹纷纷飘落,只知道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虽然有了短暂的张扬,但顷刻间化为乌有。
示例二:
我认为是褒扬。
杨花榆荚虽然不像百花那样鲜艳美丽,但面对即将逝去的春天,它们也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为留住春色不惜牺牲自身,像雪花那样漫天飞舞,为增添春意而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1)“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知”字,用在“草树”上;
“斗”用在“红紫”上,可知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其作用当与拟人法的作用大致相同。
答作用时除了答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妍斗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新人教版七年级 下册语文诗歌鉴赏含答案 新人 教版七 年级 下册 语文 诗歌 鉴赏 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