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错题集已调整格式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562829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349.73KB
一年级错题集已调整格式Word文件下载.docx
《一年级错题集已调整格式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一年级错题集已调整格式Word文件下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易错题】排队时,小华前面有4人,后面有3人,一共有()人。
【错例】排队时,小华前面有4人,后面有3人,一共有(7)人。
【解决对策】这是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可以请一位学生来做小华,4人排在前面,3人排在后面,试问“这条队伍可以分成几部分,是哪几个部分?
”学生容易把小华遗忘,在学生确认可以分为小华前面的、小华后面的和小华后,不难列出4+3+1的连加算式从而得出共有9人。
【题目描述】有3个苹果,5个梨,8个香蕉,小方可以选择两种水果,她最多能拿到(
)个,最少能拿到(
)个。
【错例】最多能拿到16个,最少能拿到3个。
在做这道题的时候,学生很容易把题目中的条件“小方可以选择两种水果”忽略掉,认为是最多能拿多少水果?
最少能拿多少水果?
先让学生说说什么水果最多,什么水果最少,哪两种水果比较多,哪两种水果比较少,再强调只能选择两种水果。
在思考两个的问题时,试着问学生“你不选哪种水果?
”要求学生说出理由,可以适当引导学生说出哪两种水果比较多,哪两种水果比较少。
最后总结出解决最多能拿几个就是要从多的开始选,选两种,不选最少的水果,解决最少能拿几个就是要从少的开始选,选两种,不选最多的水果。
【典型错例】8个小朋友玩捉迷藏游戏,已经捉住了2个小朋友,还有(6)个小朋友没有捉住。
【错因分析】
学生对于题目没有理解,他不清楚捉迷藏是有一个人抓,剩下的人才去躲着,而不是全部热播躲着。
先让学生明确游戏规则,8个小朋友中有几人是捉,几人是藏,然后根据已经捉住的2个小朋友,可以结合从躲藏的小朋友总数8中去掉2剩5,从而得出5人没有被捉住。
【易错题案例】小王加工99个零件,合格99个,这批零件的合格率是99%。
判断对错
【错因分析】很多小朋友看到99就想当然的认为合格率是99%。
很容易认为是对的。
【解决对策】正确看待问题的总数,零件是99个的总数,合格99个,那就是全部合格,所以合格率应该是百分之百。
【易错题案例】0.9+0.1-0.9+0.1=1—1=0
【错因分析】一看到例题,学生就想到a×
b-c×
d形式的题目,就乱套用定律,只想到凑整,而忽略了简便是否可行。
从而改变了运算规则,导致计算结果错误。
(1)明确在加减混合运算中,如果不具备简便运算的因素,就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2)强调混合运算的计算步骤:
a仔细观察题目;
b明确计算方法:
能简便的用简便方法计算,不能简便的按正确的计算方法计算。
并会说运算顺序。
(3)在理解运算定律及四则运算顺序的基础上加强练习以达到目的
【易错题】从6到0,一共有()个数。
【错因分析】看到6到0,就认为只有六个数
【解决对策】把6到0数一数,很容易就得到七个数,6543210。
【易错题】美美、丽丽和其他同学站成一排,知道美美排第5,丽丽排第12,她们之间有几位同学?
【错例】
12-5=7(位)
第五与第十二之间间隔6人,从5到12,5、6、7、8、9、10、11、12。
【解决对策】5至12共8个数,第五第十二占两个数,所以就只有六个数位于其中
【题目描述】哪个数最接近70?
(688071)
【典型错例】68
【错因分析】通过对个别同学的访谈发现,他们看题目“最接近70”这几个字眼的时候,最先想到的是70前面的数,在三个选项中,自然而然的选择“68”,并没有逐个去分析没一个数字。
由此可以看出,低年级学生在思考问题时,缺乏分析问题的全面性,常常受思维定势的影响而盲目做题。
【解决对策】指导学生全面读题,细心解题。
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强调审题要把题目读完整,并注意题目中的关键字词的含义。
【题目描述】在()里填上“千克”或“克”。
一包大米重5(),一瓶牛奶重500(),一只香蕉重150(),一只母鸡重2()。
【错因分析】物品的轻重不能靠眼睛观察,必须要用秤称一称,学生未清晰地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对克和千克的实际“大小”未形成较鲜明的表象,因此学生不能合适地选择应用这两个质量单位。
针对学生出错的原因,借助了一个2分硬币和一袋1千克的盐,让学生用手掂一掂,感知1克和1千克有多重,让学生说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体,帮助学生建立1克和1千克的表象。
【题目描述】排队时,小华前面有4人,后面有3人,一共有()人。
【
典型错例】排队时,小华前面有4人,后面有3人,一共有(7)人。
错因分析】这是非常熟悉的生活场景,可以请一位学生来做小华,4人排在前面,3人排在后面,试问“这条队伍可以分成几部分,是哪几个部分?
【题目描述】把下列各数用大于号连接起来。
10632015
()○()○()○()○()
【错因分析】学生一开始看到这个题会弄不清题目的意思,把5个数按照题目的顺序填在了空格中,再填大于号会感觉前后的大小不一样,会造成视觉混淆,前后矛盾。
然后填错。
【解决对策】解这种题,可以先把“>
”填在“〇”,然后比较5个数的大小,把大的数写在前面,第二个大的数写在第二个“()”,依次下去,把5个数按大到小的顺序写在5个“()”里。
【题目描述】根据图片完成以下要求。
【1】从右数起,把第4只小兔涂黑。
【2】把左边的4只小兔圈起来。
【错因分析】学生会按照自己的习惯就是从左边开始是第一个,而没有看清题目要求从右边数起,题目的第二问是4只,第一问是第4只,这是“基数”与“序数”的区别,学生容易受第一问的影响,把第二问的4只看成了”第4只“。
【解决对策】在第一问的,“从右数起“和”第4只“,这两个地方划横线,做标记,防止自己看错。
将第二问的”左边”和”4只“划横线,与第一问区分开来。
【题目描述】无论从前往后数,还是从后往前数,小林都是排在第五个,这个小组有多少个人?
【错因分析】学生出现此类错误的原因主要是题意理解不清,缺乏实际经验,对于问题没有仔细思考就开始下笔,很容易草率的错答为5+5=10(人)。
先让学生仔细审清题意,理解题目所表达的意思,可以结合生活实际,以班级一竖排座位为以小组,将题目代入其中去数一数,也可以通过站队的方式去数一数,发现题目中的陷阱。
【题目描述】池塘里游走了5只鸭子,还剩了6只鸭子,原来有多少只鸭子?
【错因分析】
本道题目,学生一看到“游走”,就会用减法计算,误以为游走了就是减少了,没能理解题目中“原来”一词,更没有理解问题“求原来有多少”就是要把游走的和剩下的加起来,所以很容易做错为“6-5=1”.
【解决对策】
在教学中要特别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对于题目中所呈现的的条件和问题要进行深刻理解,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画图来呈现题意,一年级的学生对于图画比文字的理解程度要好些,可以带领学生通过形象的图形来表达题意,使学生能够清楚的理解题目要求的是什么,怎么求?
【题目描述】
【典型错例】
对关键词“多”“少”缺少关注和有联系的思考,有时候头脑很清楚的知道谁多谁少,但是不容易完整的说正确,往往说反了,写反了。
【解决对策
】针对比多少的题,明确比较的标准,注重让学生说完整的话,提高数学语言表达水平。
【题目描述】26角=()元()角100分=()元3元6角=()角
【典型错例】26角=(20)元(6)角100分=(10)元3元6角=(36)角
【错因分析】一年级的小朋友还比较缺乏社会生活经验,对钱的概念还不是很清楚,对钱的不同单位之间的换算还比较模糊,很容易直观的对此类题进行解答,就好比26角就是20+6,也不管后面的单位就直接填空;
而现在对分的运用少了,对其价值就更不了解,虽然知道其进制是10,但在模糊概念的影响下,一不小心就容易出错,写成10元。
【解决对策】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更容易接受直观的事物,所以老师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这一教学内容时,应该让学生对各类钱币都有一个接触,同时还可以进行买东西卖东西的场景模拟游戏,在游戏开始前强调元角分之间的进制,形成理论依据,让他们亲身体验付钱找钱的过程,最后让孩子自己再总结复述一遍进制规律,从而加深理解。
在讲解这类题时同样可以采取这类方法。
【易错题】34颗珠子,把第30颗涂上颜色,盒子外面有()颗珠子。
【错例】仅仅填上了有几颗珠子,而没有涂色。
【分析】就一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属于低年段学生,存在识字量少和理解题意之间的问题。
所以这道题,他只认为一道题就一个要求,可这道题中,有连续的两个要求包含在一句话中,故而错误就出现了。
【解决策略】
1、针对一年级学生读题能力较弱的情况,可以在出题方面做改进,即改变题目的表达形式,多以图形和线段等其他形式出现,从而减少文字的表达。
2、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即要教他们掌握读题方法,会找关键字,能读懂题意。
【易错题】一共有18元钱,我还剩了10元,我用了多少钱?
【错例】18-8=10元
【分析】这类题目反映出一年级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表达形式有问题,即他们对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理解还不到位,知道结果,却对题目的条件和问题的对应关系仍是模模糊糊的。
【解决策略】在解决问题表达方面,需要加强他们对问题解决的表达形式的掌握,弄清题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对应关系。
【易错题案例】39前面的一个数是(),后面的一个数是()。
【典型错例】40,38。
【错因分析】学生会容易将前面后面所代表的含义混淆,认为前面就是比39大的数,也就是40;
而后面就是比39小的数,也就是38。
在学习时注重给学生讲清前面和后面两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可以通过让学生将39附近的数一一列举出来,然后学生看到列举出来的数就能一目了然了,按照前后顺序排列,39前面的数就是38,39后面的数就是40,这样便不会出错了。
【易错题案例】1.5小时=()小时()分。
【典型错例】1.5小时=
(1)小时(50)分
【错因分析】学生没有弄明白1小时是多少分钟,然后用我们平时的想法认为1小时等于100分钟进行计算,0.5小时就成了50分钟了。
【解决对策】给学生讲述清楚一小时的含义,1小时=60分钟,并让学生在做题时一定要记得将1小时按60分钟来进行换算。
【题目描述】猜一猜这个数是几:
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小5。
【典型错例】61
【错因分析】学生思维主要集中在“小5”,对于“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小”没有引起充分注意,导致实际写数时颠倒致错。
学生对数位的理解不正确。
明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引导学生理解“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小”,明确题目要求。
可以采用举例的方法,让学生明白“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小”,在此基础上,明确“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小5”。
此题的答案不止一个,为了得出所有符合此题的答案,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推算。
如,根据“十位上的数比个位上的数小5”,先写出个位上的数最大是9,十位上的数是4,依次写下去,符合这个条件的数还有38、27、16。
【题目描述】36-9=
【典型错例】37
【错因分析】学生对两位数减一位数退位减法的算理是理解的,但容易遗忘十位退1后需要在十位上减去“1”。
这是受学生年龄特点影响,其注意力较不稳定、不够全面,容易忽视局部细节。
教师在教学时只注重算法的推导得出,对学生动手及通过动手来理解算理的指导不够,导致学生对退位减法的理解比较模糊。
【解决对策】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情境图的教学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退位减法的意义。
重视学具的拼摆。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退一当十”的计算方法,教学时要重视直观学具的拼摆,可以用小棒、数位表等直观学具的操作,从而让学生体验到“退一当十”的计算方法。
【题目描述】懒羊羊一次买来了30个苹果,它第一天吃了一些,第二天又吃了一些,这时还剩下12个苹果,懒羊羊两天一共吃了多少个苹果?
小学生不理解懒羊羊第一天、第二天具体是吃了多少个苹果,没有具体的数是算不出两天一共吃了多少个苹果的,不理解还剩12个苹果是什么意思。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题目,已知共有30个苹果,两天后现在还剩12个苹果,也就是说还有12个没吃,现在要算两天一共吃了多少个。
利用画图的方法,先画总共的苹果数,再画出没吃的个数,就可以计算出两天一共吃了多少个苹果。
【题目描述】小东上午做了10道数学题,下午做的比上午多3道,小东一共做了多少道?
【错因分析】如果不理解……比……多的意思,学生会只看……多,不看“比”,以为是上午多,下午少,将题目条件理解反向,下午就是做了10-3=7(道)。
首先帮助学生理解……比……多的意思,要将它看成是一个整体,是前面的比后面的多,也就是前面的等于后面的加上多的部分。
再来分析题目条件,下午比上午多3道,就是下午的等于上午的加多的3,下午有10+3=13(道),题目要求的是一共做了多少道,一共是加起来,将上午和下午相加可以的出题目所求的答案。
【题目描述】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请你填一填。
191613
【错因分析】
一年级的小朋友们逻辑思维较弱,难以发现数据间的规律。
在平时的课程中,要多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
【易错题案例】
56里有(
)个十和(
)个一
【错例】56里有五个十和56个一
【错因分析】很多学生不懂数位的意义,十位上的数代表十;
各位上的数代表一
【解决对策】先让学生了解的含义,把56看成是一个整体,解释为56等于几个十和几个一相加。
【题目描述】小红买文具用去9角,还剩1元1角,她原来有多少钱。
【错因分析】一年级的学生思维大都是顺向推理过去,很少有能从逆向推理,所以初次遇见此类问题难免不知所措。
【解决对策】
对于此类问题需让学生多做此类问题,加强逆向推理的练习,当培养成一定的逆向思维习惯后,便能很好的完成此题。
【题目描述】王力在李明的(后)面,刘强在李明的()面。
张永的后面是(),李明的前面是()。
刘强的前面有()人,后面有()人
一年级的学生不容易去观察前面给的提议,王力在李明的(后)面,有的可能会按自己的思维认为刘强在李明的(后)面。
从而做错此题。
一年级的学生观察能力较差,需要去多多培养,去了解题目中给的条件,剖析题目的意思。
有一列小朋友排队,王明同学在队列中间,前面有四个小朋友,后面也有四个小朋友,这列队伍一共有多少小朋友?
【错例】4+4=8
【错因分析】
学生在做此类题时容易直接相加题中给的数字,而去忽视王明同学这个信息。
对于此类例题,要让学生去多从题目中挖掘条件,找到已知和有用的条件,而不是简单和盲目的使用题中给的数字。
【题目描述】一个数,从右边数起,第一位是5,第二位是4,这个数是()。
【错例】这个数是(54)。
(1)学生审题不全面,不少学生在审题时,目光的注视点是“第一位是5,第二位是4”,就直接写下了“54”,而没有关注“从右边起”的意思。
(2)个别学生对题目不能理解,无法将“从右边起”和“第一位、第二位”联系起来考虑,也无法与数位顺序表联系起来,所以做题时凭感觉。
(1)加强对数位顺序表的教学,明确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第三位是百位。
(2)较强直观教学。
以数位顺序表为基础,鼓励低段的学生碰到类似的题目时能画一画数位顺序表,再根据题目要求,边读题,边在数位表上写一写,如:
十位个位(右)
45
由于低年级的学生直观思维较强,而抽象思维较弱的特点,可以采用一些画一画、做标记等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得理解和掌握知识。
【易错题案列】8角+5角=()角=()元()角
【错例】8角+5角=(13)角=(8)元(5)角
受直觉思维影响,学生将“8角+5角”当成“8元5角”,没有考虑到三种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
要让学生知道在进行人民币的简单计算时,首先要明确单位是否相同,同单位的数字才可以直接相加或相减,单位不同需要换算成同单位才可以直接计算。
【易错题案例】按规律填数:
3,5,9,15,。
【错例】3,5,9,15,17。
一年级学生易于观察和发现图形变化这类直观的规律,而对数列这种抽象的规律缺乏发现和分析能力,他们可能认为这些数都是单数,而15后面的单数是17,同时“3——5”增加了2个,而“15——17”也正好增加两个,所以确定为17,并没有从整组数之间的关系去思考。
【解决对策】
(1)新授时,要扩大数列规律的练习量,将丰富的数列规律展现给学生,并要细致分析各种数列的特点,最好是能结合写一写、画一画等直观的手段进行有效地分析,从而激发学生发现数列规律的敏感性和准确性。
如:
35915。
+2+4+6+()
(2)练习时,鼓励学生能在相邻两数之间标明和差关系,并提醒学生注意各部分要计算正确,避免不必要的计算失误导致的错误。
【题目描述】认识钟表:
【错例】12时9分/1时45分
【错因分析】由于时钟认识的抽象度、综合度高学生对于时针、分针概念理解不透彻,分不清是“快到整时”还是“刚过整时”时,如把“6:
55”看成“7:
55”。
对于分针不理解一格所代表的是走过5分钟,一圈60分钟。
【解决对策】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应该注意分时针和分针,是“快到整时”还是“刚过整时”时,要看分针,分针数较大时说明“快到整时”,分针数较小时说明“刚过整时”。
然后再看分针,走到几,则代表走了多少个5分钟。
还该让学生回家好好观察自己家里的时钟,自己制定计划表等生活活动。
【题目描述】冬冬有5支铅笔,南南有9支铅笔,冬冬再买几支就和南南的一样多?
【典型错例】5+9=14
一年级的小朋友们容易用自己的惯性思维来做题,特别是看到问题中的“和”字,然后直接把题目中的两个数相加。
解这种题时,要提醒学生仔细阅读题目,首先要将题目所有的条件都阅读一遍,捋清题目中问题和已知条件的关系,才能根据题目的条件进行答题,这样就不会犯错误了。
【易错题案例】19个同学排队做操,明明的右边有10个人,他的左边有几个?
【典型错例】9
【错因分析】学生会容易将自己忽略。
在学习时通过图形的帮助学生形成一个具体的概念,然后带领学生一个一个的数。
学生没有弄明白1小时是多少分钟,然后用我们平时的想法认为1小时等于100分钟进行计算,0.5小时就成了50分钟了。
1、给学生讲述清楚一小时的含义,1小时=60分钟,并让学生在做题时一定要记得将1小时按60分钟来进行换算。
2、看图认识时间,(图中的正确时间是8:
50)
【错例】学生很容易看着图中的钟表位置说成是9:
50
【错误分析】学生对“几时多”的情况下,对时针的位置感的规律性还缺少认识。
“几时多”时,时针的位置在两个整点数之间,当分针走前半圈时,时针的位置是靠近小的整点数,说明是几时多;
当分针走到6时,时针就在两数之间;
而当分针走后半圈,时针就慢慢靠近大的整点数。
尤其到50分、60分时就相当接近较大的数,但还没到较大的整点数,说明未到几时。
【解决对策】增强“几时多”时时针的位置感。
出示:
3:
10,3:
30,3:
55三个时刻,掩盖掉分针,让学生比较三个时刻的异同。
认识到“3时多”的时候,时针应该走过3时。
尤其是3:
55可以用逆向思维进行理解,如:
这个时间再走一大格才是4:
00,现在4:
00都没到,说明是3:
55。
适当加强师生互动拨时,学生报几时多一些,教师拨出时针相应的位置,及时概括出“几时多”时时针位置的规律性,增强“几时多”时时针的位置感。
【题目描述】判断1时
和100分的大小关系
【错例】:
1时=100分
【错误分析】思维定势干扰。
受到人民币单位换算及进率等影响,学生对于进率是100和10的印象非常深,所以影响到了对“时和分”进率的认识。
【解决对策】建议1:
分清此“分”非彼“分”。
①1元=10角=100分,②1时=60分,前者是人民币的单位,后者是时间的单位。
教师对已学知识进行强化复习。
建议2:
通过做标记的方式帮助学生比较大小。
1时
<
100分
【易错题案例】
()里最大添几?
16>
(
)+10
【错例】16>
(15)+10
【错因分析】
同学并没有真正理解题目的意义,错理解成在括号中填入一个比16小的数字再加上10。
【解决对策】
可以在()+10的下方划上横线表示这是一个整体,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思考。
鸡群里混了一只鹅,从前数它排第6,从后数它排第8,
(1)一共有多少只鸡?
(2)鸡和鹅一共有多少只?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在遇到数学应用题的时候,通常都会由于认字少,不喜欢读题目,习惯依赖老师、家长去读题目,独自做题很困难。
这个题目在字数上是属于较多的,学生在理解中需要把抽象的数字具体到实际中,他们很难去想象,这个队伍是怎么排列的。
利用画图法,用圆圈或者其他的图形来代表鸡和鹅,通过对题目的分析来具体进行操作。
从前数第六个是鹅,再从第六个开始往后数第八个结束。
可得总共有14只动物,14-1=13,有13只鸡。
从花上飞走了26只蝴蝶,又飞走了5只,两次飞走了多少只?
学生对于数字的敏感度不够的时候,知道用加法来计算,但是对于加法的计算公式不够熟练就会出现值得出6+5=11的结果。
仔细的带着学生读题,注意满十进一,和十位再加。
26+5=31(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一年级 错题集已 调整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