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荆州振兴总体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559576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27
- 大小:298.22KB
《加快荆州振兴总体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
《《加快荆州振兴总体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加快荆州振兴总体规划》Word文件下载.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一)建设长江中游重要节点城市33
(二)壮大沿江中小城市实力33
(三)狠抓开发区和工业园建设35
七、保障民生,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37
(一)做好就业与社会保障工作37
(二)大力发展社会事业38
(三)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40
八、强化实施,奋力实现宏伟蓝图41
(一)大力开展先行先试41
(二)营造重商亲商环境41
(三)发挥科教人才优势42
(四)增强土地保障能力43
(五)加大资金扶持力度44
(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45
(七)加强统筹协调实施46
前言
荆州作为江汉平原的主体,是全国农产品主产区;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州是长江防洪的重点地区。
长期以来,荆州为国家粮食安全、防洪保安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沙市市(后与荆州地区合并)一直是我国“明星城市”。
在全国、全省的改革开放布局中,曾占有令人瞩目的位置。
1981年沙市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一个综合经济体制改革试点城市。
1988年湖北省委、省政府决定进行湖北长江经济带改革开放试验,设立“沙市市经济改革开放试验区”。
荆州地区也曾是我省发达地区之一,工业、农业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1994年地市合并以来,由于多种原因荆州市经济总量占全省的比重持续下降,在全国同类城市中的经济地位逐年下滑,已成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地区。
省委、省政府十分关注荆州振兴。
2008年省委、省政府提出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明确了荆州的重要地位;
2009年省委、省政府印发了《关于加快湖北长江经济带新一轮开放开发的决定》,确立荆州是重点发展区域;
2011年11月,省委、省政府又专门印发了《关于实施“壮腰工程”加快荆州振兴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推进“壮腰工程”的实施,加快荆州振兴步伐,特编制本规划。
规划范围包括:
荆州市所辖的荆州区、沙市区、石首市、江陵县、松滋市、公安县、监利县、洪湖市及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区域国土面积14067平方公里,2010年总人口664万人,完成生产总值837.1亿元,分别占全省的7.57%、10.75%和5.24%。
规划基准年为2010年,规划期10年,以“十二五”时期为主,重大问题展望到2020年。
一、加快振兴,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
(一)发展环境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荆州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十一五”时期荆州经济走出低谷,奋力爬坡,并开始进入快车道。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837.1亿元,“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2.2%;
三次产业结构调整到27.6:
38.9:
33.5,第二产业比重比“十五”期末上升7.3个百分点。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0%,五年累计完成1688亿元,是“十五”时期的3.3倍;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7.6亿元,比2005年增加1.3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1亿元,“十一五”时期年均增长18.9%;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708元,年均增长12.7%;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453元,年均增长15.7%。
进入“十二五”时期,荆州迎来加快振兴的重大机遇:
一是国家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荆州作为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确定的“两纵两横”中沿长江经济带的重点发展区域,有望以轻纺工业特色列入国家老工业基地,获得调整改造的系列扶持政策,有助于解决国企改革遗留问题,改善城市发展环境。
二是国家发改委正式批复设立湖北省荆州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获得财税、金融、投资、土地及产业导向等方面的政策扶持,加速招商引资和工业园区建设。
三是荆州经济开发区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争取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各类要素集聚提供了保证。
四是中央出台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为荆州完善防洪减灾体系、提高水资源配置利用水平、加强民生水利建设奠定了基础。
五是国家文物局与省政府共建南方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为荆州开发利用楚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六是随着沪汉蓉铁路荆州段开通、荆岳铁路的建设,荆州将彻底改善现代交通落后的状况,有望成为各类市场要素聚集的地区。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两圈一带”总体战略,以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为重点,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加快荆州振兴为目标,多渠道集聚人才、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资源,着力构筑大交通、培育大产业、建设大城市,努力打造多个在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龙头产业,壮大综合经济实力,提升城市功能,建设长江中游区域性中心城市,实现经济社会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坚持产业突破。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促进服务业大发展,实现产业全面振兴。
——坚持交通先行。
加快推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十二五”期间建成铁路、水路、公路联网的现代化交通运输体系,打造长江中游重要的区域性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培育发展新优势。
——坚持创新驱动。
创新体制机制,鼓励大胆探索、先行先试,努力破解瓶颈制约和发展难题,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快集聚各类创新要素,努力使科教和人才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促进产业升级和社会进步。
——坚持绿色发展。
加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推进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强化节能减排,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循环经济,走绿色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改善民生。
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坚持上下联动。
通过省市共建、上下联动,切实发挥各级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大政策、项目、资金的倾斜力度,形成加快荆州振兴的合力。
(三)发展目标
按照“三年见成效、五年大跨越、十年大振兴”的总体要求,努力把荆州建设成为长江中游的区域性中心城市、机械制造及化工基地、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和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重要的现代农业生产基地、著名的荆楚文化传承创新展示区,使荆州成为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钢腰”,成为构建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支点的重要支撑。
到2015年,力争实现经济总量跨越,全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左右;
实现投资总量跨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速保持在30%左右,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较大改善;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明显提速,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逐年提高;
构建大中小城市合理布局、城乡协调发展的新格局,城镇化率提高6个百分点以上,沿江城镇带初步形成;
资源消耗得到有效降低,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废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两型”社会建设和人水和谐城市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增长与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
到2020年,全市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力争继续提高。
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建立,非农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水平走在全国地级市前列,长江中游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成为荆楚文化的核心支撑和全国水资源保护利用典型示范区。
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人民群众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加快荆州振兴的主要规划指标
类别
指标
2010年
2015年
2020年
完成值
规划值
年均增速(%)
经济增长
生产总值(亿元)
837.1
2180
15
5680
人均生产总值(元)
14734
37800
14.7
96800
规模工业增加值(亿元)
264.4
1020
26
3110
20
固定资产投资(亿元)
563.2
2090
30
4210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471.1
1080
18
2470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亿元)
27.6
100
250
资源环境
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
4.6
[16]
单位工业增加值耗水降低(%)
2
[20]
主要污染物减排(%)
3
[10]
社会发展
城镇化率(%)
42.5
48.5
55
城镇登记失业率(%)
4.5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万人)
80
200
城乡三项医疗保险参保率(%)
82
95
98
国民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9.5
11
12.5
人民生活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4708
29600
5954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6453
14770
33790
注:
[]为五年累计数。
(四)重大意义
1、加快荆州振兴,有利于湖北科学发展,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
荆州的历史欠账较多,交通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失衡,财政债务沉重,发展比较滞后,影响到全省发展的进程。
湖北要建设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必须补齐短板,实现整体崛起。
加快荆州振兴,既是荆州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湖北科学发展的需要。
省委、省政府作出加快荆州振兴的重大决策,必将为荆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活力,同时,也必将开创湖北科学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局面,在构建中部崛起重要战略支点的征程中迈出新步伐。
2、加快荆州振兴,有利于推动“两圈一带”战略的实施,发挥湖北在“沿长江中游经济带”的主体作用
省委、省政府提出实施“两圈一带”战略,国家《十二五规划》提出建设“沿长江中游经济带”。
荆州是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核心板块和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重要节点,占据“沿长江中游经济带”干线通航里程的近1/3。
只有加快荆州振兴,真正打造湖北长江经济带的“钢腰”,才能使“两圈一带”战略落到实处,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和整体竞争力提升,发挥湖北在“沿长江中游经济带”的主体作用。
3、加快荆州振兴,有利于推进农产品主产区产业转型升级,探索传统农业地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之路
荆州是传统的农产品主产区,农村人口多,农业产值比重高,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任重道远。
加快荆州振兴,有利于推进人口向城镇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加快实现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
有利于土地资源集约利用,加快转移农村人口,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进农业现代化,促进荆州农产品主产区实现转型发展。
通过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有机结合,为全省乃至全国传统农业地区探索发展新路。
二、转型升级,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
荆州“壮腰工程”的核心是壮工业。
通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不断增强荆州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努力培育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化工三个千亿级产业和纺织服装、轻工建材、高新技术产业三个500亿级产业。
到2015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500家左右,规模工业增加值超过100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年均增长26%。
(一)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发挥荆州经济的后发优势,以建设全国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为契机,全面实施“工业强市”战略,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1、壮大市场主体规模
组织实施“百亿企业”工程,实现“保姆式”的服务,扶持美的、四机厂、楚源、凯乐、白云边、福娃、联润等企业尽快成为产销规模过百亿的企业集团。
加快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支持一批成长性好的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嫁接重组、融资扩规,引导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迅速做大做强。
加强与世界500强、央企、上市公司的对接,积极引进一批大项目落户荆州。
到2015年,形成一批年销售收入过100亿、过50亿、过10亿的龙头企业群,呈现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集群跟进的发展态势。
2、优化产业发展布局
荆州中心城区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化工、机械制造和高新技术等产业,江南片区县市重点发展机械制造、精细化工和轻工建材等产业,江北片区县市重点发展优质农产品加工、精细化工和纺织服装等产业。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争取到2015年有1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10强行列,2—3个县(市、区)进入全省县域经济20强行列,1—2个开发区进入全省10强行列。
3、推进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
荆州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以“退城进区”为主要方式,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以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手段,加快荆州中心城区工业的聚集,推进城市布局调整和功能提升,把荆州打造成为经济实力不断攀升、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的中西部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示范城市。
4、建立健全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鼓励和引导企业增加科技投入,积极应用创新成果,引领自主创新;
大力扶持创新型企业,培育一批拥有关键核心技术的自主品牌;
完善产学研合作的利益机制,鼓励和支持技术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加快完善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让。
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引导各类社会资金参与科技开发,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科技投入体系,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抢占产业发展的制高点。
(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着力改造、提升荆州传统产业,变“包袱”为财富,壮大荆州老工业基地实力。
1、以优势品牌提升农产品加工业
重点发展粮食、油脂、水产品、畜禽、林产品、果蔬等加工产业体系,推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
以白云边、黄山头、福娃集团、洪湖浪米业等为龙头,形成白酒、米面、米果(营养粥)、饮料、饲料为重点的粮食加工产业体系;
以中纺油脂、宏凯工贸、中粮油脂等为龙头,形成压榨、精炼、饼粕、生物能源的油脂加工产业体系;
以大明、德炎、中科农业等为龙头,形成分割、保鲜、鱼糜制品、鱼子酱、胶原蛋白、副产品综合利用的水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以联润食品、离湖禽蛋、双港、宇祥、小胡鸭等为龙头,形成屠宰、分割、冷鲜、熟食、副产品一条龙的畜禽加工产业体系;
以拍马纸业、石首吉象、东森木业、森鑫木业等为龙头,形成各种林木板材、林纸、林副产品综合利用的林产品加工产业体系;
以草本工房陈李济植物饮料、湖北望春花果汁、荆州新力大风车食品等为龙头,形成清洗、外包、干制、果汁、馅料、副产品综合利用的果蔬加工产业体系。
2、以新技术改造机械制造产业
通过新技术和信息化,改造提升传统机械制造业。
以四机厂、四机赛瓦、湖北四钻为龙头,重点发展钻修井、固井压裂、石油特车、井下工具、海洋钻井平台等石油机械;
支持洪湖市府场、曹市两地石化装备产业扩张,扶持长江石化、昌发容器、远春石化、鑫新压力、江源化工等企业,围绕化工填料、压力容器、环保设备等专用设备制造,承接相关配套产业转移,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
以荆州中心城区为重点,积极推动冶金金属制品、传动机械、矿山机械、消防器材、轻工设备制造、标准件等产业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型号齐全、市场涵盖面广的产品系列;
支持巨鲸公司、陵达机械、江汉众力等企业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优势,促进船舶修造和部件制造的发展;
以荆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安县、石首市和松滋市为重点,积极推进与神龙、东风汽车等企业配套,大力发展汽车电机、汽车空调、转向器、翻转器、车桥、汽车照明、曲轴、雨刮器、制动阀及铅酸蓄电池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积极推进相关汽车项目建设进程。
3、以精细化为方向升级化工产业
依托现有化工基础雄厚和市场竞争力较强的优势,大力推广精细化生产工艺和管理模式,努力开发化工新产品,加快引进化工产业项目,把荆州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以楚源、江汉精细、博尔德、华翔化工、丽源科技为龙头,加强各类化工原料的自主开发和活性染料及中间体生产,进一步延伸和完善产业链。
以沙隆达为龙头,调整产品结构,开发低毒、高效新型农药和抗倒增产剂;
以公安移栽灵为骨干,开发生产生物农药;
以洪湖明达为骨干,开发生产有机肥料;
以松滋宜化为骨干,开发生产磷酸二氨等复合肥。
加快推进郡泰化工、新生源、东信药业、湖北能特、亿雄药业、津奉药业、天翼化工为主的医药化工产业集群建设,不断开发新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
以荆州中心城区、江陵、公安、松滋等地为重点,依托地下卤水资源丰富的优势,提高单套装置规模和生产技术水平,大力发展离子膜烧碱,加快钾盐产业化步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4、以一体化整合壮大纺织服装产业
加强行业整合和资源配置,提高市场竞争力,形成规模适度、抗风险能力强的纺织服装集团。
以金安、奥达、越美、乾盛、楚都、新裕、百盛等为龙头,形成轧花、棉短绒加工、棉纺、织布的加工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高档纺织品、高档化纤品、产业用特种纺织品、印染后整理,提升高档纺织品研发、生产和后处理能力,形成200万锭以上的纺织生产规模和200条印染生产线;
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引进项目和知名品牌,加快服装等纺织终端产品的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
推动生产要素向荆州纺织印染循环经济工业园集中,打造华中重要的纺织印染循环工业基地,把荆州建成沿江纺织服装聚集区。
5、以两型化转型发展轻工建材产业
以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为导向,推进轻工建材产业转型发展。
以荆州中心城区为重点,逐步加强家电产品零部件的本地配套。
以美的荆州、华意压缩、大同天科为龙头,重点发展高效节能节材冰箱压缩机、变频空调压缩机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企业,完善上下游产业链,形成冰箱、冷柜、洗衣机1400万台和节能环保压缩机1000万台的产销规模。
以凯乐科技、石首鑫隆塑业、监利派格塑料为龙头,重点发展汽车塑料、农用塑料、包装塑料、建筑塑料和塑料制品,引导企业技术改造和产品创新,开发生产高性能复合材料、改性增强材料、新型工程塑料,壮大荆州塑料工业。
以松滋市和荆州中心城区为主,重点扶持双七水泥、华新水泥(荆州)公司、亿钧玻璃等企业的产品上规模上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建材产业链上下游的延伸和配套,淘汰落后产能和生产设施,开发管桩、砼砌块构件、粉煤灰砖等环保型新型建材。
(三)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大力引进掌握先进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培育本地企业,不断增强产业竞争力。
到2015年,电子家电、新材料、新能源、环保产业、生物产业等形成较大规模,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以上。
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8%以上。
1、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
以七一一、南机总厂为骨干,大力发展通讯设备制造,重点开发数字集群通信系统、数字化高频电台、矿山和深井用数字通讯设备,对讲机等产品;
以凯乐光缆、菲利华石英玻璃、弘晟光电等为骨干,加强高端电子产品、光电转换及节能产品和新型信息基础材料开发;
以荆鹏、四机赛瓦、华孚、明德等一批软件研发企业为骨干,加快各类应用软件的开发,提高软硬件智控集成化水平。
2、着力发展新材料和环保产业
以达雅淀粉衍生物精细化学品、三才堂亚磷酸三乙酯和江汉精细化工有机硅烷偶联剂等为依托,发展化工新材料产业;
以菲利华高纯度大直径石英玻璃棒材、凯乐光纤为依托,发展光通信材料;
加快研发生产新型绿色环保包装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高档玻璃、高档陶瓷等产品。
以新型环保光敏树脂涂料、全降解塑料等为依托,发展新型环保材料。
以洪城为龙头,以扬子江泵业、澳星、精极等企业为支柱,加强对外合作,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打造国内最具竞争力的水工环保设备基地。
3、突破性发展新能源产业
以锦辉(荆州)硅能科技、湖北紫杨新能源科技为龙头,大力发展硅酸盐蓄电池、等离子电池、锂电池为代表的新一代电池产业;
加快太阳能技术推广应用,重点抓好先行能源太阳能电池开发与生产、晶禾太阳能电池片组件和系统等;
因地制宜开发利用生物质能,积极推进天冠燃料乙醇等非粮生物燃料发展,加快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
4、积极发展生物产业
以湖北能特芳樟醇、郡泰化工医药中间体、亿雄祥瑞等为依托,发展生物医药产业;
以大明水产、荆楚种业为龙头,发展生物育种产业;
以瑞帮生物活性肽、金鲤鱼生物酶工程处理、玉龙科技洗涤酶制剂等为龙头,发展生物制造产业。
三、做优做强,推动服务业大发展
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构建生产性服务业水平高、生活性服务业丰富繁荣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打造江汉平原文化旅游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和金融中心,努力争创全国电子商务示范城市。
到2015年,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两个产业营业收入过200亿,力争服务业增加值达到665亿元,服务业就业人数占全社会的40%。
(一)优先发展文化旅游业
1、大力发展特色旅游业
充分发挥名城、名人、名胜、名产的资源优势,科学布局旅游景点和基础设施,打造一批国内知名旅游景区,进一步扩大产业规模,建设世界旅游目的地。
以海子湖生态旅游新区、洪湖岸边是家乡—石首天鹅洲旅游区和洈水风景区为核心,大力开发富有平原水乡特色的自然风光旅游,进一步开发红色旅游、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围绕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加快发展旅游关联产业,形成完善的旅游产业链。
建立旅行社垂直化分工、网络化布局的基本走向,通过加大品牌旅行社的引进力度和做大做强本土旅行社,将旅行社的市场跟随者地位转变为市场领导者的地位。
同时,加强旅游产品促销营销活动,加快形成畅通的旅游营销网络系统。
2、突破性发展文化产业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导向,以丰富多彩、深厚灿烂的楚文化底蕴为基础,以三国文化、水文化为重点,以现代商业文化模式为突破口,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实施重大项目、培育骨干企业,积极发展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等文化产业。
将国家大遗址保护荆州片区建设纳入全省文化发展重大战略,加快熊家冢现场展示馆、荆州文博产业园、八岭山国家森林公园和楚纪南城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步伐。
改造纪念性公园及名胜古迹公园,建设一批古朴典雅的具有丰富历史内涵的城市文化公园。
推动文化走进基层、走进农村,加快垄上行生态文化产业园建设。
积极走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之路,依托旅游扩大对外文化贸易,实现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的同进共荣。
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5%。
3、加强荆州古城保护
加强荆州古城保护等重点项目建设,充分挖掘楚文化、三国文化及治水文化的丰富内涵,融汇于重点区域、地段的城市形象和景观设计中,建设一批具有荆州文化特色的标志性建筑、城市雕塑,增强城市视觉冲击力和旅游吸引力。
省直相关部门对口支持荆州古城内行政机关和学校、医院等事业单位搬迁,努力把荆州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知名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彰显荆楚文化的精品旅游区。
(二)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
1、建设物流基地
围绕建设长江中游重要的现代物流基地的战略目标,依托铁路、港口、公路等交通优势和仓储资源,扶持一批特色物流园区和区域性物流基地,抓紧建设两湖绿谷物流园、荆襄物流配送中心、鑫捷物流园、金欣粮食现代物流中心、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加快荆州振兴总体规划 加快 荆州 振兴 总体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