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不全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559567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9
- 大小:26.89KB
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不全Word格式.docx
《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不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不全Word格式.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D.民间流传着五花八门的“养颜秘方”,其中吃燕窝或许算得上是众望所归的一种。
其实,吃燕窝只能换取一点心理安慰而已。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李实哲是个胸无城府的天才棋手,围棋下得出神入化,在出席新闻发布会时却常常出言无忌,因为自己的直率他付出过不少代价。
B.足坛反赌扫黑接近尾声,对于涉嫌行贿的俱乐部是否会受处罚,足协一位官员的表态似是而非:
“一切要等审判结束后才有结果。
”
C.上海的婚宴普遍在晚上举行,一般选择在吉时6:
08开宴,可是总有些接到请柬的不速之客姗姗来迟,这让婚宴主办者颇为尴尬。
D.部分司机认为高速公路宽阔,只要车少就可天马行空地自由驰骋,其实这种想法十分危险,因为人在大意时反应速度会大大降低。
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穿越四姑娘山的“驴友”终于平安归来,公众在为他们感到庆幸的同时,也对他们虚报人数、违规穿越等做法给予了严厉批评。
B.俄罗斯马林斯基剧院代表团带来的歌剧《伊戈尔王》将成为中国国家大剧院歌剧院的揭幕剧目,同时还将带来三部经典芭蕾舞剧,连续上演十一天。
C.省政府决定今年拨付5000万元资金,重点扶持蔬菜种植基地的大棚建设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的冷库建设为主轴,使蔬菜供应“淡季不淡,旺季不烂”。
D.该记者没有按照报社领导的要求,如实报道地方政府治理污染不力、影响群众生活质量的问题,受到了停职处分。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近日,美国宇航局的探测器有史以来第一次直接探测到的来自太阳系之外的粒子,这一发现首次让我们有机会一窥所谓的“恒星际介质”。
B.今年,北京将新增20万亩林地,主要种植在受污染物影响较大的地方,如高速路或主干道的路边,对尾气削减和扬尘会有很好的作用。
C.“1•28”中国公民被劫持事件发生后,苏丹政府全力解救,并表态将采取切实措施确保所有在苏中资企业的安全,避免类似事件不再发生。
D.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流入地学习多年后回乡参加高考,很难适应家乡的考试要求,据悉,我国将出台允许这类考生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政策。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
“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
“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B.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C.王实甫被列为“元曲四大家”之首,他创作的《感天动地窦娥冤》以超现实的情节,显示出正义的强大力量,寄托了作者鲜明的爱憎。
D.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
代表作品有《离骚》《九歌》等。
二、文言文阅读:
(选择题每题2分翻译每题3分共31分)
甲: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至易水之上,既祖,取道。
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士皆垂泪涕泣。
又前而为歌曰: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复为羽声忼慨,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于是荆轲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遂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
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燕王诚振怖大王之威,不敢举兵以逆军吏,愿举国为内臣,比诸侯之列,给贡职如郡县,而得奉守先王之宗庙。
恐惧不敢自陈,谨斩樊於期之头,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燕王拜送于庭,使使以闻大王,唯大王命之。
”秦王闻之,大喜,乃朝服,设九宾,见燕使者咸阳宫。
荆轲奉樊於期头函,而秦舞阳奉地图柙,以次进。
至陛,秦舞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
“北蕃蛮夷之鄙人,未尝见天子,故振慑。
愿大王少假借之,使得毕使于前。
”秦王谓轲曰:
“取舞阳所持地图。
”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
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
拔剑,剑长,操其室。
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
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
群臣皆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
而秦法,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非有诏召不得上。
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乃逐秦王。
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以手共搏之。
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荆轲也。
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
“王负剑!
”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
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于是左右既前杀轲。
秦王不怡者良久。
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持千金之资币物(礼品)
B.愿举国为内臣(全、整个)
C.荆轲奉樊于期头函(同“捧”)
D.及献燕之督亢之地图,函封(信件、信函)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恐惧不敢自陈 ②诸郎中执兵皆陈殿下
B.①秦王惊,自引而起 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
C.①终已不顾 ②荆轲顾笑舞阳
D.①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②轲自知事不就
12.下列句式与其他不同的是()
A.嘉为先言于秦王曰
B.见燕使者咸阳宫
C.使得毕使于前
D.群臣侍殿上者不得持尺寸之兵
13.下列句子分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荆轲勇敢的一组是()
①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②秦舞阳色变振恐③荆轲顾笑舞阳,前谢曰
④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⑤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⑥倚柱而笑,箕踞以骂
A.③⑤⑥B.①②⑤C.③④⑤D.②④⑥
14.下面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易水送别,慷慨悲歌,荆轲做好了以身赴死的准备。
B.秦臣蒙嘉同情燕王,赞赏荆轲,所以巧言讨好秦王,引见荆轲。
C.秦武阳随荆轲刺杀秦王,却被秦王的威风吓倒,差点暴露此行动机。
D.荆轲刺杀秦王未成,因为他想要挟秦王,定下条约,报答燕太子丹。
乙:
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
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权。
增大怒曰:
“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
”归未至彭城,疽发背死。
苏子曰:
增之去善矣。
不去,羽必杀增。
独根其不早耳。
然则当以何事去?
增劝羽晒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于是去耶?
曰:
否。
增之欲晒沛公,人臣之公也。
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
增曷为以此去哉?
《易》曰:
“知几其神乎!
”《诗》曰:
“相彼雨雪,先集维霰。
”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①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
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②。
而诸侯叛之也,以弑义帝。
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
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
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
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
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
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
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
独遣沛公入关,不遗项羽;
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以为上将。
不贤而能如是乎?
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
非羽弑帝,则帝杀羽。
不待智者而后知也。
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
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
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
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是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
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
增年已七十,合则留,不合则去。
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
增不去,项羽不亡。
呜呼!
增亦人杰也哉!
【注】①卿子冠军:
即宋义。
公元前207年,秦围赵,楚怀王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援救赵国,途中,宋义畏缩不前,被项羽矫诏杀死。
②楚怀王孙心:
楚怀王孙子熊心,项梁拥立他为王,仍称怀王。
项羽称霸后尊熊心为义帝。
15.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间:
离间
B.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本:
根本,质本的东西
C.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比肩:
并肩,引申为地位相等
D.项羽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其梳稍:
稍微
16.依据文意,范增离开项羽的最佳时机的主要依据是()
A.汉用陈平计,间疏楚君臣。
B.羽杀之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
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
C.增劝羽杀沛公,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
D.(义帝)独遣沛公入关,不遣项羽。
17.下列各项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项羽怀疑范增是两人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
两人初期的政治地位为后来的矛盾埋下伏笔,后来政治主张上的巨大分歧又加剧了这个矛盾。
B.范增既不能促使项羽抓住机遇除去刘邦,又没有帮助项羽抢在刘邦之前进军关中,更没有阻止项羽弑杀义帝。
所以作者评价时说范增“陋矣”。
C.作者分析问题时,能从两方面着眼。
比如作者认为项羽先有怀疑范增之心陈平的离间计才能发挥作用;
又比如从一方面指出范增浅陋,从另一方面又指出范增也是人中豪杰。
D.本文结构上很有特色。
从“增之去”这一点铺开,多次运用引证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推理证明,层层深入,逻辑性强。
18.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译文:
②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3事所以不成者,以欲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④增之去,善矣;
不去,羽必杀增;
独恨其不早耳。
⑤合则留,不合则去,不以此时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名,陋矣!
三、古诗文默写:
(每空1分共12分)
注意:
其中1-8题必答,9-12题任选2题,多答按两题赋分
19.
(1)《易》曰‘,差以千里’。
(《太史公自序》)
(2)忠言逆耳利于行,。
(《高祖本纪》)
(3),下自成蹊。
(《李将军列传》)
(4)《诗》有之:
“,景行行止。
”(《孔子世家》)
(5),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6)力拔山兮气盖世,。
(《项羽本纪》)
(7)蓬生麻中,;
与之俱黑。
(《屈原列传》)
(8)传曰:
“其身正,;
其身不正,。
”(《李将军列传》)
(9)仓廪实而知礼节,。
(《管仲列传》)
(10)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1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歌窈窕之章(《前赤壁赋》)
(12)寄蜉蝣于天地,。
(《前赤壁赋》)
四、文学类文本阅读:
(共20分)
2021年中考试语文试题(答案不全)
中国的文人大多是喜欢梅竹兰的,固然这些都是气清品高的东西,但用得滥了;
倒是芭蕉,逸气里有着亲切,家常里又带点桀骜之感,更讨人喜欢,有一点真率的东西在里面。
在画里,芭蕉与梅竹兰是不能一列的。
和瓜瓜果果颇为投缘。
当然,文人眼里的瓜瓜果果也不一单是菜篮子里的瓜果.那是蕴含着出尘的意味的——越是家常的便越是要出尘.也就越具有禅意。
我们看齐白石的大白菜真是好,淡墨浓墨地一勾一染。
简单到不能再简单,但简单里的逸气却又不是人人可为的了。
其实,芭蕉较之大白菜,仙气本来更浓一些。
这样反倒不适合齐白石的笔墨了。
齐白石的笔墨有点像汪曾祺的文,都是很白菜味的东西,也是很士大夫气的讲究平和淡远的东西。
丰子恺是弘一大师的弟子。
自然也是慈悲为怀,儒雅温厚一类的人物。
丰子恺倒也真作了些很具佛性的诗文书画,但我真正喜欢着的,是他那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觉得诗倒仿佛天生是为画而存在的.是这样一种浑融里漫溢着的禅意。
没有一丝一毫的刻意为之,较之佛性,更是空灵。
这真是好,但仿佛,这样的笔意,有点温润晶莹有余而率性狂放不足,也是不适合芭蕉的。
倒是书法史上有个“以蕉代书”的人物,酣畅淋漓的,正是蕉身上的那种气息。
说的是那个“笔下唯看激电流,字成只畏龙蛇走”的疯和尚怀素,于寺庙旁植蕉百亩,每每大醉之时,便于蕉叶上翻墨倒海,此时,山风啸啸,蕉叶滔滔,那些游走的线条,如天地间游走的精灵一般,自由洒脱,狂放不羁,啸傲于尘世之上。
中国人的性情本多拘谨而内敛,能张扬的本就不多,张扬又能张扬出点味道的就更少。
当然,魏晋人是颇为张扬的,但观之总让人觉得有做戏的成分,不够透彻。
透彻的也不是全无,像刘伶,可惜越看就越让人觉得很无赖。
率性的文人让人观之可喜,无赖文人只让人闻之可憎。
倒是那个疯和尚怀素更本色一些,破衣袈裟,鞋儿破,帽儿破,芒鞋走天涯,像极了武侠里的异人,舞墨如泼,洋洋洒洒,又有着方外之人的狂傲,才真正是芭蕉的那种韵味。
不过可惜的是,淋漓如芭蕉者,在画里,往往只有陪衬的份儿,他们常常是要与樱桃、枇杷这些明艳的水果为伍的。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要的是红绿参差的清新可喜。
若是枇杷,则一定要染出色来,芭蕉到底只是一片或浓或淡的背景。
有次读到一则小文,是讲董桥的,题为“红了董桥,绿了芭蕉”,观之可喜,真是俏皮得玲珑可爱。
董桥的文字,本就精灵古怪又通身灵慧,本是像极了樱桃。
董桥身上的那种现代士大夫气,恐怕也只有用芭蕉托着,才算出味。
当然也有故作风雅的人物。
用芭蕉来嬉戏,小情小调的,虽也绮丽,但到底脱不了小家子气。
比如清代的秋芙,就曾在芭蕉上题诗:
“是谁多事种芭蕉,朝也潇潇,晚也潇潇。
是君心事太无聊.种了芭蕉,又怨芭蕉。
”在芭蕉上题诗,本不是秋芙的原创。
秋芙做了,只因她是那种袅娜的人物,病恹恹地歪在床角,气若游丝的样子,但更多还是紫陌深处的那种沉沉的没落味道,过于唯美了,反而不若李清照的爱蕉那么真率天然一些。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她本来就是心高气傲的率性人物.只可惜命不好,后半生给弄得那么阴气沉沉的。
她爱蕉.倒还是早年的口味——个人早年的癖性,即便让岁月的尘掩了再掩,也还是要不时地露出来的。
那次去漱玉祠,看古幽的院内那样的几株芭蕉,在北地,竞也活出一派淋漓,觉得芭蕉到底是很大气的植物,也难怪易安要切切地喜欢着。
20.为付么说“在画里,芭蕉与梅竹兰是不能一列的”?
(4分)
21.作者在写怀素和尚之前,先写了丰子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和作用?
(6分)
22.结合全文,芭蕉具有怎样的韵味,请分条叙述。
23.理解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①芭蕉较之大白菜,仙气本来更浓一些,这样反倒不适合齐白石的笔墨了。
②董桥身上的那种现代出大夫气,恐怕也只有用芭蕉托着,才算出味。
五、作文:
(70分)
24.“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当80后不情愿地谢幕,90后作为“新新人类”闪亮登场,哪怕被贴上“脑残”的标签,哪怕除了自己鲜少有人鼓掌,生于90后,这个张扬的年代,男生要更美,女生要更酷!
90后的我们更年轻,自我,更自信,张扬!
请以“生于90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文章,立意自定,诗歌戏剧除外。
期中答案:
二、文言文:
翻译:
(1)范增离去是对的,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了他;
只遗憾他没有早早离开罢了。
(翻译时必须落实对“之”“善”“情”的理解)。
(2)义帝的生死存亡,岂只关系到楚国的盛衰成败;
也和范增的祸福密切相关。
(这一句考查学生能否结合语境灵活理解的能力,语言点在“独”;
“之”可理解成为取独,但翻译时可以灵活处理。
(3)意见一致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时机,却想依靠项羽成就一番事业,(见识)浅陋啊!
(翻译时必须落实对“则”“以”的理解。
刘邦采用了陈平的计策,离间疏远楚国君臣。
项羽怀疑范增和汉暗中勾结,渐渐剥夺了他的权力。
范增大怒,说:
“天下大事已经大致成为定局,君王也自为之吧。
希望能让我这把老骨头回乡务农。
”回乡时,还没到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背上痈疽发作就病死了。
苏子说,范增离去是对的,如果不离去,项羽一定会杀了他;
既然如此,那么范增应当在什么时候(也可译为“因为什么事”)离开呢?
当初范增劝项羽杀沛公,项羽不听;
终因此而失去天下;
应当在此时离去吗?
回答说,不。
范增想要杀死沛公,是做臣子的职责。
项羽不杀刘邦,还显得有君王的度量。
范增怎能在此时离去呢?
《易经》说:
“能洞察事情的发展趋势,大概很神明吗?
”《诗经》说:
“观察那气象,若要下雪,水气必定先聚集成雪珠。
”范增离去,应当在项羽杀卿子冠军的时候。
陈涉能够得民心,因为打出了楚将项燕和公子扶苏的旗帜。
项氏的兴盛,因为拥立了楚怀王孙子熊心;
诸侯背叛他,因为他杀了义帝。
况且拥立义帝,范增实际上是主要谋划者。
度帝的生死存亡,岂只关系到楚国的盛衰成败;
也和范增的祝神速密切相关。
绝没有义帝被杀,而单单范增能够长久得生的道理。
项羽杀卿子冠军朱义;
就是杀义帝的先兆;
他杀义帝,就是怀疑范增的本源。
难道还要等到陈平出反间计吗?
物品必定先腐烂了,然后才能生蛆虫;
人必定先有了怀疑之心,然后谗言才能够乘机而入。
陈平虽说智慧过人,又怎么能够离间没有疑的君主呢?
我曾经评论义帝;
认为他是贤明君主。
只派遣沛公入关却不派遣项羽,在稠人广众之中发现了卿子冠军、并且提拔他做上将军;
这两件事,如果不是贤明之君能做到这些吗?
项羽既然假托君王之命杀死了卿子冠军,义帝必然不能容忍。
因此,不是项羽谋杀义帝,就是义帝杀了项羽,这用不着智者(指点)就可知道了。
范增当初劝项梁拥立义帝,诸侯因此而服从(楚的指挥);
中途杀义帝,一定不是范增的本意;
其实岂但不是他的本意;
他必然极力劝谏又没有被接受。
不听取他的忠告又杀死他所拥立之人,项羽怀疑范增,一定是从这时就开始了。
在项羽杀卿子冠军之时,项羽和范增并肩侍奉义帝,还没有确定君臣之身份,如果替范增考虑,有能力诛杀项羽就杀了他,不能杀他就离开他,岂不是毅然决然的大丈夫吗?
范增年龄已经七十岁,意见一致就留下来,意见不合就离开他,不在这个时候弄清去留的时机,却想依靠项羽而成就一翻事业(见识)浅陋啊!
虽然如此,范增还是汉高祖畏惧的人物。
范增不离去,项羽就不会灭亡。
唉,范增也是人中的豪杰呀!
四、现代文:
20.因为中国文人大多喜欢气清品高梅竹兰,而芭蕉率性狂放,带有一点桀骜之感,不符合他们的审美要求。
21.构成对比。
说明丰子恺温润晶莹有余而率性狂放不足,不适合芭蕉,丰富了文章的内容;
由此烘托了怀素和尚自由洒脱,狂放不羁的芭蕉韵味,突出了芭蕉的性格特征。
22.亲切家常;
心高气傲,桀骜率性;
大气,啸傲尘世。
23.
(1)用拟人化的手法,说明虽都家常,但齐白石的画讲究平和淡远,而芭蕉过于桀骜率性。
(2)董桥的作品精灵古怪又通身灵慧,只有绿得率性,狂放不羁的“芭蕉”的烘托,才能见其精致。
w325477F23缣231715A83媃w3E359508C6E豮)%A4?
?
244265F6A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考试 语文试题 答案 不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