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含答案VI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559245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7.98KB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含答案VI文档格式.docx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含答案VI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含答案VI文档格式.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秦国之“孝公用商君,制爰田,开阡陌,东雄诸侯”。
由以上三条可见“爰田”即“辕田”,即“赏众以田”,大规模赐田。
“爰”通常训为“易”,即换或改变之意。
此资料中的“爰田”的实质是()
A、君主分封制的施行 B、诸侯实力增强的根本原因
C、土地私有制的转化 D、汉代分封制的大规模存在
8、16世纪初,西班牙的一位家庭主妇抱怨说:
“过去一个月的生活费就五个银币,现在十个银币还不够。
”这反映西班牙出现了()
A、价格革命B、商业革命 C、商业危机D、经济危机
9、“1492年10月12日发现新大陆的消息传遍整个西班牙以后,他变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
当他返回西班牙后,他变成了闻名全国的英雄。
当他返回西班牙时,国王和王后以最高的礼仪迎接他,并在宫内设宴招待……”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英雄”是葡萄牙航海家麦哲伦 B、西班牙王室率先组织了海上探险
C、“发现”导致美洲大量金银被掠夺D、“壮举”结束了世界各地孤立状态
10、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出现许多叱咤风云的大国、强国,比如战国末期统一中原的秦国,18世纪确立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以来不断崛起的美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1978年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
它们的发展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惊人的一致。
它们崛起的一致因素是()
A、和平崛起B、武力掠夺 C、民主强国D、制度创新
11、《近现代世界史》记载:
“争夺市场在整个18世纪英法之间进行的殖民地战争和商业战争中占据重要的地位。
”这场战争的最终结局是()
A、英国建立了以新阿姆特丹为中心的殖民地B、打败了“无敌舰队”的讨伐
C、颁布《航海条例》,确立航海霸主地位 D、英国最终确立世界殖民霸权
12、英国之首先开始工业革命,是其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各方面发展变化的总体结果。
其在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决定性因素是()
A、圈地运动、光荣革命 B、资本主义经济、君主立宪制
C、世界市场、资产阶级革命D、资本主义市场、共和民主制
13、在19世纪的西欧,“父母—子女组合,看起来已是主要的家庭组群。
但是当各自走出家门去外谋生后,所有孩子就离开父母的家”。
同时,“曾是普遍现象的生产性家庭单位现今成为例外了”,“没有生产职能的家庭便成为一种众多的现象。
”这反映了()
(1)工业革命引起家庭职能的变化
(2)雇佣劳动制促进人口流动 (3)封建经济解体,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增多 (4)年轻人独立意识增强
A、
(1)
(2)(4)B、
(1)
(2)(3) C、
(2)(3)(4) D、
(1)
(2)(3)(4)
14、18世纪后期,一场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着重大影响的革命首先在英国爆发。
这场革命虽没有刀光剑影,却对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深刻影响。
下面对这次革命的本质特点叙述最为准确的是()
A、雇佣关系取代师徒关系 B、手工工场取代手工作坊
C、机器生产取代手工劳动 D、生产高速发展取代缓慢增长
15、“在1763——1871年的一个多世纪中,英国不仅在西方而且在整个世界的善事与恶行中,都扮演了主角。
”英国在整个世界中的“善事”主要是指()
A、将世界的联系进一步加强 B、将工业文明的成果传播到世界各地
C、发明了蒸汽机,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兴起D、为世界各地提供廉价的商品
16、《全球通史》中有这样一段记述:
“(1870年以后)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和作坊。
”这段材料反映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特点是()
A、人类开始进入电气时代 B、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C、在欧美各国家间同时进行 D、发明创造来源于技师
17、网络歌词:
“我赚钱啦赚钱啦,我都不知道怎么去花,我左手买个诺基亚,右手买个摩托罗拉,我移动联通小灵通,一天换一个电话号码……。
”与此现象关联密切的技术进步是( )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 B、卫星广播电视的推广
C、国家“菜篮子工程”推广 D、通讯技术的发展进步
18、“中国人很少愿意把房产和土地租给外国人,即使愿意也‘索价奇昂’,而且中外居民常常产生纠纷。
”这种现象最早出现于()
A、北京“东交民巷” B、甲午战争后
C、上海等通商口岸 D、日本全面侵华时期
19、为了控制无线电通迅大权,当时主管电政的袁世凯于1905年上奏,指出应该防范外商私设电报,危及国防,并要求声明:
“除津榆通道一带……无论何国何人,一概不准在中国境内私设无线电报”,本国军队如有需要,亦“应随时知照电政大臣办理”。
清廷当即允准。
以上材料表明()
A、当时国内没有无线电通迅 B、当时无线电通迅主要用于军事
C、袁世凯是爱国英雄人物 D、清朝在通迅领域是独立自主的
20、旗袍源于满族妇女的服饰,到了近代,旗袍的样式也有了明显的改变,样式非常多,在妇女界非常流行。
近代旗袍流行的原因是()
A、面料考究,剪裁得体 B、适合中国女性穿着
C、晚清政府大力推行 D、是文明与新潮的象征
21、在历史上某一时期,苏联流传着一段笑话:
美国外交代表团到苏联访问,接待官员陪他们参观“建设的伟大成就”,并且得意地说:
“到了下一个五年计划,每个苏联家庭都可以拥有一架私人飞机!
”美国人惊讶地问,“他们要飞机干什么呢?
”苏联官员说:
“当然有用啊……譬如你在莫斯科听说列宁格勒开始供应面包了,你可以马上开着飞机赶去排队。
”这一笑话主要反映了()
A、苏联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B、苏联人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满
C、赫鲁晓夫时期的浮夸风 D、当时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2、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指出:
“五年计划引起了全世界的关注,尤其是因为同一时期西方经济的崩溃。
社会主义不再是空想家的梦,它是发展中的事业。
”这表明他()
A、是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B、对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充满强烈的失望和忧虑 C、赞赏苏联的计划经济模式 D、认识到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
23、1934年,法国作家罗曼·
罗兰到苏联访问后写下了《莫斯科日记》,书中写道:
“目前这些政策包含着某种消极的东西,这是不可避免的;
我丝毫不怀疑,世界更美好的未来是与苏联的胜利连在一起的。
”作者所谓“消极的东西”在当时主要是指()
A、新经济政策的作用日趋减弱 B、肃反运动扩大化的影响
C、苏联农业的落后局面 D、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
24、列宁说:
“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项的新路线。
”文中“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路”在列宁领导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具体是指( )
A、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行食”的原则 B、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C、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
D、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数量的自留地和饲养一定数量的牲畜
25、勃列日涅夫统治后期,苏联社会矛盾丛生,国家陷入困境。
出现这种状况的根本原因在于()
A、领导者个人专断作风不断滋长 B、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活力衰退
C、苏联党和政府的政治生活僵化D、对东欧的控制消耗了大量精力
26、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上海、天津等工业先进地区人均工业产值的增长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这反映出当时()
A、工业发展速度放慢 B、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
C、工业布局发生变化D、工商业改造已经完成
27、1962年3月7日,陈云在中央财经小组第一次会议上说:
“要准备对重工业、基本建设的指标‘伤筋动骨’,‘痛痛快快地下来’。
”周恩来高兴地插话说:
可以写一幅对联,上联是“先抓吃穿用”,下联是“实现农轻重”,横批是“综合平衡”。
当时他们所讨论的话题主要是针对如何()
A、顺利完成三大改造 B、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
C、落实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D、纠正大炼钢铁运动的破坏作用
28、1962—1965年国民经济逐渐恢复,在这一过程中城镇出现了集市贸易,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
这一现象说明了()
A、中央已经纠正了“左”倾指导思想B、中央开始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C、“调整”在农村取得了一定成效 D、当时农村的生产关系发生根本性变化
29、春联是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学艺术形式,春联内容的演化也折射出历史的沧桑巨变。
下列春联中,反映建国后50年代后期社会状况的是()
A、食堂巧煮千家饭;
公社饱暖万人心B、斧头开辟新世界;
镰刀割断旧乾坤
C、万里山河归人民;
五亿群众庆新生D、抗战胜利一元复始;
和平建国万象更新
30、1957年7月31日,《浙南大众报》发文说:
“‘包产到户’现在虽然已在许多地方被丢进了垃圾桶,但也还有一部分干部和农民眼睛未亮,‘抱着狐狸精当美女’,恋恋不舍。
”上述材料说明()
A、文章极力宣传人民公社化运动
B、当时在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上存在意见分歧
C、“包产到户”不符合当时生产力发展要求
D、农业合作化运动符合生产力发展要求
31、“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邓小平的这一论述()
(1)从根本上解除了人们的思想束缚
(2)彻底打破长期以来禁锢人们头脑的传统观念 (3)澄清了对市场经济的错误认识和模糊观念 (4)为党的十四大的召开奠定思想基础
A、
(1)
(2)(3)B、
(2)(3)(4) C、
(1)
(2)(4)D、
(1)
(2)(3)(4)
32、1978年开始的农村改革走过了30年的光辉历程,30年前农民年纯收入133.6元,如今增加到4140元;
30年前,我国的贫困人口大约有2.5亿,如今在耕地减少、人口增
加的情况下,贫困人口减至2500万……导致中国农村发生如此巨大变化的原因是()
(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变革农村土地所有制度(3)建立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体制(4)改革农产品的统购派购制度
A、
(1)(3)(4)
B、
(2)(3)(4)
C、
(1)(3)
D、
(1)
(2)(3)(4)
33、“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
”以上言论是对1992年的评价,主要依据是()
A、制定了改革开放的基本政策 B、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合法地位
C、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D、形成了立体全面的开放格局
34、20世纪80年代前期,邓小平在一次谈话中说:
“建国以后,人家封锁我们,在某种程度上我们也还是闭关自守,这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困难,三十几年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上述材料反映的实质是()
A、由于“人家封锁”给中国带来了困难B、“闭关自守”不利于经济发展
C、必须坚决反对外国的经济侵略 D、必须长期坚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35、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主任徐勇说,农村改革的这30年,分成3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78—1988年的黄金十年……第二阶段:
1988—xx年的曲折十五年……第三阶段:
xx年的历史跨越五年……三个阶段都有一些相应的关键词,与之对应的关键词是()
A、“粮票布票”、“信用卡”、“互联网”B、“合作社”、“包产到户”、“三下乡”
C、“乡镇企业”、“民工潮”、“新农村建设”D、“国企改革”、“现代企业”、“股份制改造”
36、某年8月26日,合众国际社日内瓦的一份电稿中写道:
“一些西方官员今天说,中国可能在准备谋求加入世界上最重要的贸易机构—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一位西方官员说,苏联与东德从未表示有兴趣参加关税及贸易总协定,而中国人‘一些时候以来一直在做出友好的表示’。
”这份电稿最有可能出现于()
A、“一五”计划时期 B、“文化大革命”时期
C、上个世纪80年代初D、进入新世纪以后
37、xx年11月,世贸组织启动了新一轮全球多边贸易谈判。
它涵盖了大约20个议题,包括农业、非农产品市场准入、服务业、规则、贸易便捷化等。
从这些议题,我们可以分析出世贸组织的宗旨是()
A、稳定国际汇率,消除妨碍世界贸易的外汇管制B、推动世界贸易自由化
C、对各国经济发展提供贷款等资金援助
D、加强合作和交流,适应经济区域集团化和全球化趋势
38、随着欧共体的建立,欧洲步入一体化快车道,他们“在这辽阔的领域无论走到哪里,都会真正感到‘我在这里很自由自在,我也是这个国家的一个公民’的梦想正逐渐变为现实。
”对欧洲一体化的理解,其中不准确的是()
A、具有联邦的功能B、具有主权让渡性
C、体现超国家权力D、成员国之间部分权力共享
39、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认为:
“经济全球化可以被看作一种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经济、市场、技术与通迅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特征,民族性和地方性在减少”。
据此,以下对经济全球化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使世界各国经济相互依赖程度日益提高
B、使各国国内经济规则不断趋于一致
C、使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强化
D、多边或区域组织对世界经济的协调和约束作用渐小
40、由于成员国之间经济实力存在较大差距,之间既存在“水平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又存在“垂直形态的经济合作与竞争”,开创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区域经济集团的“另类”合作新模式。
该组织是( )
A、北美自由贸易区 B、欧洲联盟 C、东南亚国家联盟
D、世界贸易组织
二、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3道,41题12分,42题14分,43题14分,共40分)
41、鸦片战争后,作为第一批开埠通商城市的福州及其周边农村出现了一些新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12分)
材料一清末,马铃薯开始引进福建,种植面积很快扩大,主要销往国外市场。
《闽海关十年报告(1892—1901年)》载:
“福州周围农村生产很多马铃薯,运往香港和新加坡售卖。
但是在35年前,当地很难买到马铃薯,外国人餐桌上的马铃薯要从澳门或者汕头运进来。
”到20世纪20年代,“栽种马铃薯已经越来越普遍了,并且获利颇佳”。
材料二 建立原料基地,设立农产品加工工厂也是农业生产结构性变动的一个表现。
福建沿海平原盛产蔗糖……商人施景辉等人集股20万元,在……闽侯尚干乡办起了“华兴机器制糖公司”。
该公司以高价采购甘蔗,“各乡闻风而起,遂多种蔗,即以新洲而论,所种视往年增三分之一,各乡略同”。
材料三19世纪末,以福州为中心的机坊为数约500家,散布在福州市内及附近各村,……大机坊备有布机30部,年产量1万匹;
小机坊也备有数部,年产量500匹。
他们接受布庄行的委托而织制,庄行将原料棉纱分送给各厂织制,织成的布再由染坊收回,贴上本庄招牌出卖。
这些新兴的农家手工业从属于近代工商业资本的厂商、行号。
农民或自置织机,或从厂商处租机,并领取原料,织成后交给厂商,论件给资。
——以上材料均选自林星《近代东南沿海通商口岸城市城乡关系的透视》
请回答:
(1)依据材料,概括开埠通商后福州周边农村经济呈现的新特点。
(4分)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引起以上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6分)
(3)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如何认识上述变化。
(2分)
42、20世纪以来,苏联、美国、中国在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进行了各自的实践,开创了不同社会制度下社会改革、经济发展的模式。
(14分)
——摘自《苏联兴亡史》
材料二 有人这样形容罗斯福新政前后企业与政府关系的变化:
新政之前,企业主是老板,政府是“守夜人”;
新政以来,企业主是大老板,政府是“守夜人”兼二老板。
材料三 1933年,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署,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
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的工程,包括开凿内陆水道、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
它保护了3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
——摘自岳麓版教材《历史》必修Ⅱ
材料四 “20世纪在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上有三次重要改革、调整机遇。
一次是在20年代初的俄国,一次是在30年代西方危机时期的美国,还有一次是在70年代末期以来的中国。
”
——《走向21世纪的中国和世界》
(1)材料一说明了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1分)分析政策变化的原因及其产生的影响。
(2)据材料二回答美国政府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3)结合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田纳西水利工程兴建的积极意义。
(5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俄、美、中三国改革背景的相似之处,(1分)并指出三国改革所坚持的前提条件有何不同?
(3分)
43、阅读下列材料:
100多年来,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不断演变。
时期
演变
1870—1914年间的古典金本位时期
19世纪下半叶,以英镑为中心的国际贸易和投资体系覆盖全球,90%的国际支付以英镑进行。
1915—1945年间的前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各国纷纷停止了本国货币与黄金的直接兑换,各国货币之间没有一个固定的汇率形成体制,处于各行其是的状态。
1945—1973年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1944年,布雷顿森林体系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成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的国际货币格局。
美元取代英镑成为具有主导地位的货币。
1973年以后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时期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之后,各国采用了不同的汇率制度。
美元仍然充当着世界主要储备货币的角色。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货币区域化和美元化时期
一种新型单一货币联盟出现,具有透明性、节省信息和交易成本的优势。
欧洲货币联盟即属此类。
——钟伟《国际货币体系的百年变迁和远瞻》
请同答:
(1)19世纪下半叶,英镑之所以在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其有利条件是什么?
(4分)
(2)布雷顿森林体系是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
(4分)它的形成对世界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分)
(3)世界货币体系经历了以英镑为中心,以美元为主导以及欧元崛起的演变过程,这说明了什么?
鹤岗一中xx-xx下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历史(文科)答案
xx7月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40小题,共60分)
1—5 BBCAC 6—10DCACD 11—15DBACB16—20 BDCBD
21—25 ACDCB 26—30CDCAB31—35 DACDC 36—40CBADA
二、非选择题(材料解析题3道,41题12分,42题14分,43题14分,满分40分)
41、
(1)农业商品化程度加深,卷入世界市场;
出现了近代工业;
农业生产为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渗透到农村。
(2)开埠后国内外市场的扩大;
通商口岸城市的发展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
西方工业文明的传入。
(3)开埠通商带来了西方工业文明,推动了开放城市周边地区的农业生产结构、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加速了近代化进程。
42、
(1)变化:
新经济政策取代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1分)
原因: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引发严重经济、政治危机。
影响:
经济得到恢复,工农联盟政权得到巩固。
(2)由提倡自由竞争、自由放任转变为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
(3)积极意义:
扩大就业;
为工农业发展提供动力和原材料;
保护农田;
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环境;
提高当地居民收入。
(5分)
(4)同:
三国改革前都面临着经济发展的严重困境。
不同的前提条件:
新经济政策是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改革;
罗斯福新政是在坚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改革;
我国的改革开放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的。
(3分)
43、
(1)英国率先建立和完善了资产阶级代议制,成为最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通过殖民扩张,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拥有广阔市场;
通过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
(答对1个要点得2分,此问得分不超过4分。
)
(2)历史背景:
世界大战和30年代大危机的教训;
美国经济实力膨胀;
英国(或欧洲)经济遭到战争破坏而相对衰落。
(答对1个要点得2分,2个要点得3分,3个要点4分。
确立了美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
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金融货币秩序,促进了世界贸易的发展,有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3)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经济实力决定其货币的国际地位;
反映了经济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的发展趋势;
国际货币体系的建立有利于世界经济秩序的稳定;
加强国际合作,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
(答对1个要点得2分,2个要点得3分,3个要点4分,此问得分不超过4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 历史 含答案VI 一下 学期 期末考试 答案 V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