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搅拌站中心试验室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558805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77.53KB
混凝土搅拌站中心试验室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
《混凝土搅拌站中心试验室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混凝土搅拌站中心试验室操作规程Word格式.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然后立即开动机器,低速搅拌30s后,在第二个30s开始的同时均匀地将砂子加入。
当各级砂是分装时,从最粗粒级开始,依次将所需的每级砂量加完。
把机器转至高速再拌30s。
停拌90s,在第1个15s内用一胶皮刮具将叶片和锅壁上的胶砂,刮入锅中间。
在高速下继续搅拌60s。
2.胶砂制备后立即进行成型。
将空试模和模套固定在振实台上,用一个适当的勺子直接从搅拌锅里将胶砂分二层装入试模。
装第一层时,每个槽里约放300g胶砂,用大播料器垂直架在模套顶部沿每个模槽来回一次将料播平,接着振实60次。
再装入第二层胶砂,用小播料器播平,再振实60次。
移走模套,从振实台上取下试模,用一金属直尺以近似90º
的角度架在试模模顶的一端,然后沿试模长度方向以横向锯割动作慢慢向另一端移动,一次将超过试模部分的胶砂刮去,并用同一直尺以近乎水平的情况下将试体表面抹平。
在试模上做标记或加字条标明试件编号和试件相对于振实台的位置。
3.在搅拌胶砂的同时将试模和下料漏斗卡紧在振动台的中心。
将搅拌好的全部胶砂均匀地装入下料漏斗中,开动振动台,胶砂通过漏斗流入试模。
振动120s±
5s停车。
振动完毕,取下试模,用刮平尺刮平高出试模的胶砂并抹平。
接着在试模上做标记或用字条表明试件编号。
4.试件的养护:
去掉留在模子四周的胶砂,将试模放入雾室或湿箱的水平架子上养护,湿空气应能与试模各边接触。
养护时不应将试模放在其他试模上。
直到规定的脱模时间时取出脱模,脱模前应对试体做好标记。
然后将试体放在20℃±
1℃水中进行养护。
水平放置时刮平面应朝上。
试件放在不易腐烂的架子上,并彼此间保持一定间距,以让水与试件六个面接触。
养护期间试件之间间隔或试体上表面的水深不得小于5mm。
除24h龄期或延迟至48h脱模的试体外,任何到龄期的试体应在试验(破型)前15min从水中取出。
揩去试体表面沉淀物,并用湿布覆盖至试验为止。
5.抗折强度测定:
将试体一个侧面放在试验机支撑圆柱上,试体长轴垂直于支撑圆柱,通过加荷圆柱以50N/s±
10N/s的速率均匀地将荷载垂直地加在棱柱体相对侧面上,直至折断。
抗折强度按下式计算:
Rf=1.5FtL/b3
式中:
Ft――折断时施加于棱柱体中部的荷载;
L――支撑圆柱之间的距离;
B――棱柱体正方形截面的边长
6.抗压强度测定:
以2400N/s±
200N/s的速率均匀加载在半截棱柱体的侧面上,直至破坏。
抗压强度按下式计算:
Rc=Fc/A
Fc――破坏时的最大荷载;
A――受压部分面积。
7.试验结果确定:
以一组三个棱柱体抗折强度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当三个强度值中有超出平均值±
10%时,应剔除后再取平均值作为抗折强度试验结果;
以一组三个棱柱体上得到的六个抗压强度测定值的算术平均值作为试验结果,如六个测定值中有一个超出六个的平均值±
10%时,应剔除这个结果,而以剩下五个的平均数作为抗压强度试验结果。
如果五个测定值中再有超过它们平均数±
10%的,则此组结果作废。
四、水泥凝结时间的测定
1.测定前的准备工作:
调整凝结时间测定仪的试针接触玻璃板时,指针对准零点。
2.试件的制备:
以标准稠度用水量制成标准稠度净浆一次装满试模,振动数次刮平,立即放入湿气养护箱中。
记录水泥全部加入水中的时间作为凝结时间的起始时间。
3.初凝时间的测定:
试件在湿气养护箱中养护至加水后30min时进行第一次测定。
测定时,从湿气养护箱中取出试模放到试针下,降低试针与水泥净浆表面的接触。
拧紧螺丝1s~2s后,突然放松,试针垂直自由地沉入水泥净浆。
观察试针停止下沉或释放试针30s时指针地读数。
当试针沉至距底板4mm±
1mm时,为水泥达到初凝状态;
由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初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初凝时间,用“min”表示。
4.终凝时间的测定:
为了准确观察试针沉入的状况,在终凝针上安装了一个环行附件。
在完成初凝时间测定后,立即将试件连同浆体以平移的方式从玻璃板取下,翻转180º
,直径大端向上,小端向下放在玻璃板上,再放入湿气养护箱中继续养护,临近终凝时间时每隔15min测定一次,当试针沉入试体0.5mm时,既环形附件开始不能在试体上留下痕迹时,为水泥达到终凝状态,由水泥全部加入水中至终凝状态的时间为水泥的终凝时间,用“min”表示。
5.测定时应注意,在最初测定的操作时应轻轻扶持金属柱,使其徐徐下降,以防试针撞弯,但结果以自有下落为准;
在整个测试过程中试针沉入的位置至少要距试模内壁10mm。
临近初凝时,每隔15min测定一次,临近终凝时每隔15min测定一次,到达初凝或终凝时应立即重复测一次,当两次结论相同时才能定为到达初凝或终凝状态。
每次测定不能让试针落入原针孔,每次测试完必须将试针擦净并将试模放回湿气养护箱内,整个过程要防止试模受振。
五、水泥比表面积的测定
1.漏气检查
将透气圆筒上口用橡皮塞塞紧,把它接到压力机上用抽气泵,压力机一臂中抽出部分气体,然后关闭阀门,压力机中液面如有任何连续下降表示系统内漏气,需用活塞油脂加以密封。
2.试样准备
1).将110±
5℃下烘干,冷却到室温的标准试样,倒入100ml密封瓶内用力摇动2min,将结块成团的试样振碎,使试样松散,静置2min后,打开瓶盖,轻轻搅拌,使在松散过程中沉到表面的细粉分布到整个试样中去。
2).水泥试样,应先通过0.9mm的方孔筛,再在110±
5℃下烘干,冷却至室温。
3).确定试用量,校正试验用的标准试样重量和测定水泥的重量,应达到制备试样的试料层中空隙率为0.500±
0.005计算式为:
W=PV(1-ξ)
W――需要的试用量(g)
P――试样密度(g/cm3)
V――按测定的试料层体积(cm3)
ξ――试料层空隙率(注1)
注1:
空隙率使指试料层中孔的容积与试料层总的容积之比,一帮水泥采用0.500±
0.005,如有粉料按上式算出的试样量在圆筒的有效体积中容纳不下,或经捣实后,未能充满圆筒的体积,则允许适当地改变空隙率。
3.试料层的制备
将穿孔板放入透气圆筒的突缘上,带记号的一面向下,用推杆把一片滤纸(注2),边缘压紧,称取确定好的水泥量,精确到0.01g倒入圆筒。
轻敲圆筒的边,使水泥层表面平坦,再放入一片滤纸。
用捣器均匀捣实试料直至捣器的支持环紧紧接触圆筒顶边。
旋转二周,慢慢取出捣器,制备试样应将透气圆筒插在筒座上进行操作。
注2:
穿孔板上的滤纸,应与圆筒内相同,边缘光滑的圆片,每次测定需用新的滤纸片,采用中密(中速定量分析滤纸)。
4.透气试验
1).把装有试料层的透气圆筒连接到压力计上,不露气(注3)并不能再振动所制备的试料层。
2).先关闭压力计臂上之旋塞,开动抽气泵(注4),慢慢打开旋塞,平稳地从U型管压力计一臂中抽出空气,直到液面升到最上面的一条刻线时关闭旋塞和气泵,当压力计的液体的凹月面达到第二条刻线时开始计时,当液体的凹月面达到第三条刻线时停止记时,记录液体通过第二,第三条刻线时的秒数并记下试验时温度(℃)。
注3:
为避免漏气,可先在圆筒下锥面涂一薄层活塞油脂,然后把它插入压力计顶端锥形磨口处,旋转二周。
注4:
抽气泵负压的大小可调整橡胶管上管夹的松紧程度,管夹平时应拆下放在附件盒内,全保护橡胶管。
5.计算
1).当被测物料的密度,试料层中空隙率与标准试样相同,试验时的温度相差≤±
3℃时,可按下式计算:
如试验时温度相差大于±
3℃时,则按下式计算:
S――被测试样的比表面积(cm2/g)
SS――标准试样的比表面积(cm2/g)
T――被测试样试验时,压力计中液面降落测得的时间(s)
Ts――标准试样试验时,压力计中液面降落测得的时间(s)
n――被测试样,在试验温度下的空气粘度(Pa·
s)
ns――标准试样,在试验温度下的空气粘度(Pa·
2).如被测试样的试料层中空隙率与标准试样试料层中空隙率不同,试验时温差≤±
3℃时,则采用下式计算:
若二者试验时温差大于±
ε――被测试样试料层中的空隙率
εS――标准试样试料层中的空隙率
3).如被测试样的密度和空隙率与标准试样不同,试验时温度≤±
3℃时,可采用下式计算:
P――被测试样的密度(g/cm3)
PS――标准试样的密度(g/cm3)
4).水泥比表面积应由二次试验结果的平均值确定。
如二次试验结果相差2%以上时,应重新试验,计算应精确到10cm2/g,10cm2/g以下的数值按四舍五入计。
5).以10cm2/g为单位算得的比表面积值换算m2/kg为单位的比表面积值,需乘以系数0.10。
六、砂颗粒级配测定
1.按规定取样,将试样缩分至约1100g,放在烘箱中于(105±
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9.50mm的颗粒(并算出其筛余百分率),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2.称取试样500g,精确到1g。
将试样倒入按孔径大小从上到下组合的套筛(附筛底)上,然后进行筛分。
3.套筛置于摇筛机上,摇10min;
取下套筛,按筛孔大小顺序再逐个用手筛,筛至每分钟通过量小于试样总量0.1%为止。
通过的试样并入下一号筛中,并和下一号筛中的试样一起过筛,这样顺序进行,直至各号筛全部筛完为止。
4.称出各号筛的筛余量,精确至1g。
5.计算分计筛余百分率:
各号筛的筛余量与试样总量之比,计算精确至0.1%。
6.计算累计筛余百分率:
该号筛的筛余百分率加上该号筛以上各筛余百分率之和,精确至0.1%。
筛分后,如每号筛的筛余量与筛底的筛余量之和同原试样质量之差超过1%时,须重新试验。
7.砂的细度模数按下式计算:
Mx=(A2+A3+A4+A5+A6)-5A1/(100-A1)
式中:
Mx—细度模数
A1、A2、A3、A4、A5、A6--分别为4.75mm、2.36mm、1.18mm、600μm、300μm、150μm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
8.累计筛余百分率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
细度模数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
如两次试验结果的细度模数之差超过0.20时,须重新试验。
七、砂含泥量测定
1.取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层铲除,然后从不同部位抽取大致等量的砂8份,组成一组样品。
2.将试样缩分至约1100g,放在烘箱中于(105±
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3.称取试样G0=500g,精确到0.1g。
将试样倒入淘洗容器中,注入清水,使水面高于试样面约150mm,充分搅拌均匀后,浸泡2h,然后用手在水中淘洗试样,使尘屑、淤泥和粘土与砂粒分离,把浑水缓缓倒入1.18mm及75μm的套筛上(1.18mm筛放在75μm筛上面),滤去小于75μm的颗粒。
试验前筛子的两面应先用水润湿,在整个过程中应小心防止砂粒流失。
4.再向容器中注入清水,重复上述操作,直至容器内的水目测清澈为止。
5.用水淋洗剩余在筛上的细粒,并将75μm筛放在水中(使水面大约高出筛中砂粒的上表面)来回摇动,以充分洗掉小于75μm的颗粒,然后将两只筛的筛余颗粒和清洗容器中已经洗净的试样一并倒入搪瓷盘,放在烘箱中于(105±
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称出其质量G1,精确至0.1g。
6.含泥量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1%:
Qa=(G0-G1)/G0×
100
Qa--含泥量,%;
G0—试验前烘干试样的质量,g;
G1--试验后烘干试样的质量,g。
7.含泥量取两个试样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作为测定值。
八、砂含石率及含水率测定
1.取样
取样部位均匀分布于砂料堆上。
取样前先将取样部位表面铲除,然后从不同部位抽取大致等量的砂8份(总重约2000g),组成一组样品。
2.将自然潮湿状态下的试样称重,精确至0.1g。
之后于烘箱中在105±
5℃
下烘至恒重,再称其质量,精确至0.1g。
将烘干后的试样再分别用9.50mm及
4.75mm的方孔筛筛分。
3.砂实际含水率及含石率分别按下式计算,均精确至0.1%。
含水率:
Z=(G2-G1)/G1×
100%;
含石率:
S=(A1+A2)/[G1-(A1+A2)]×
100%
Z--含水率,%;
G2--烘干前的试样质量,g;
G1--烘干后的试样质量,g;
S--含石率,%;
A1--9.50mm筛的筛余量,g;
A2--4.75mm筛的筛余量,g。
注意:
砂含石率必须是在试样先烘干后再筛分测定。
九、砂松散堆积密度测定
1.按规定取样,用搪瓷盘装取试样约3L,放在烘箱中于(105±
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4.75mm的颗粒,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2.取试样一份,用漏斗或料勺将试样从容量筒心上方50mm处徐徐倒入,让试样以自由落体落下,当容量筒上部试样呈堆体,且容量筒四周溢满时,既停止加料。
然后用直尺沿筒口中心线向两边刮平(试验过程应防止触动容量筒),称出试样和容量筒总质量,精确至1g。
3.松散堆积密度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0kg/m3:
ρ1=(G1-G2)/V
式中:
ρ1――松散堆积密度,kg/m3;
G1――容量筒和试样总质量,g;
G2――容量筒质量,g;
V――容量筒的容积,L。
4.堆积密度取两次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0kg/m3。
5.容量筒的校准方法:
将温度为(20±
2)℃的饮用水装满容量筒,用一玻璃板沿筒口推移,使其紧贴水面。
擦干筒外壁水分,然后称出其质量,精确至1g。
容量筒容积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mL:
V=G1―G2
V――容量筒的容积,mL;
G1――容量筒、玻璃板和水的总质量,g;
G2――容量筒和玻璃板质量,g。
十、砂云母含量测定
1.按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约150g,放在烘箱中于(105±
5)℃下烘干至恒重,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大于4.75mm,及小于300μm的颗粒备用。
2.称取试样15g,精确至0.01g。
将试样倒入搪瓷盘中摊开,在放大镜下用钢针挑出全部云母,称出云母质量,精确至0.01g。
3.云母含量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1%:
Qc=(G2/G1)×
Qc――云母含量,%
G1――300μm~4.75mm颗粒的质量,g;
G2――云母质量,g;
4.云母质量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
十一、砂泥块含量测定
1.按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约5000g,放在烘箱中于(105±
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筛除小于1.18mm的颗粒,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2.称取试样200g,精确至0.1g。
将试样倒入淘洗容器中,注入清水,使水面高于试样面约150mm,充分搅拌均匀后,浸泡24h。
然后用手在水中碾碎泥块,再把试样放在600μm筛上,用水淘洗,直至容器内的水目测清澈为止。
3.保留下来的试样小心地从筛中取出,装入浅盘后,放在烘箱中于(105±
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称出其质量,精确至0.1g。
4.泥块含量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1%:
Qb——泥块含量,%;
G1——1.18mm筛筛余试样的质量,g;
G2——试验后烘干试样的质量,g。
5.泥块含量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0.1%。
十二、石子颗粒级配测定
1.按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略大于表4.5规定的数量,烘干或风干后备用。
表4.5颗粒级配试验所需试样数量
最大粒径,mm
9.5
16.0
19.0
26.5
31.5
37.5
最少试样质量,kg
1.9
3.2
3.8
5.0
6.3
7.5
2.按规定称取试样一份,精确到1g。
3.将筛置于摇筛机上,摇10min;
通过的颗粒并入下一号筛中,并和下一号筛中的试样一起过筛,这样顺序进行,直至各号筛全部筛完为止。
各号筛的筛余量与试样总质量之比,计算精确至0.1%。
该号筛的筛余百分率加上该号筛以上各分计筛余百分率之和,精确至1%。
7.根据各号筛的累计筛余百分率,按表4.1评定该试样的颗粒级配。
十三、石子针片状颗粒含量测定
1.按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略大于表4.6规定的数量,烘干或风干后备用。
表4.6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所需试样数量
0.3
1.0
2.0
3.0
10.0
2.按规定称取试样G1,精确到1g。
然后按规定进行筛分。
3.按表4.7规定的粒级用规准仪逐粒对试样G1进行检验。
表4.7小于37.5mm颗粒针片状颗粒含量试验的粒级划分相应的卡尺口设定宽度 mm
石子粒级
4.75~9.50
9.50~16.0
16.0~19.0
19.0~26.5
26.5~31.5
31.5~37.5
片状规准仪相对应孔宽
2.8
5.1
7.0
9.1
11.6
13.8
针状规准仪相对应间距
17.1
30.6
42.0
54.6
69.6
82.8
凡颗粒长度大于针状规准仪上相应间距者,为针状颗粒;
颗粒厚度小于片状规准仪上相应孔宽者,为片状颗粒。
称出其总质量G2,精确至1g。
4.针片状颗粒含量按下式计算,精确至1%:
Qc=G2/G1×
100(%)
Qc――针、片状颗粒含量,%;
G1――试样的质量,g;
G2――试样中所含针片状颗粒的总质量,g。
十四、石子压碎指标测定
1.按规定取样,风干后筛除大于19.0mm及小于9.50mm的颗粒,并去除针片状颗粒,分为大致相等的三份备用。
2.称取试样3000g,精确至1g。
将试样分两层装入圆模(置于底盘上)内,每装完一层试样后,在底盘下面垫放一直径为10mm的圆钢,将筒按住,左右交替颠击地面各25次,两层颠实后,平整模内试样表面,盖上压头。
3.把装有试样的模子置于压力机上,开动压力试验机,按1kN/s速度均匀加荷至200kN并稳荷5s,然后卸荷。
取下加压头,倒出试样,用孔径2.36mm的筛筛除被压碎的细粒,称出留在筛上的试样质量G2,精确至1g。
4.指标值按下式计算,精确至0.1%:
Qe=(G1-G2)/G1×
Qe――压碎指标值,%;
G2――压碎试验后筛余的试样质量,g。
5.压碎指标值取三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
十五、石子堆积密度测定
1.松散堆积密度
1)取试样一份,用小铲将试样从容量筒口中心上方50mm处徐徐倒入,让试样以自由落体落下,当容量筒上部试样呈堆体,且容量筒四周溢满时,即停止加料。
2)除去凸出容量口表面的颗粒,并以合适的颗粒填入凹陷部分,使表面稍凸起部分和凹陷部分的体积大致相等(试验过程应防止触动容量筒)。
3)称出试样和筒的总质量G1、容量筒的质量G2,精确至10g。
2.紧密堆积密度
1)取试样一份分为三次装入容量筒。
装完第一层后,在筒底垫放一根直径为16mm的圆钢,将筒按住,左右交替颠击地面各25次,再装入第二层,第二层装满后用同样方法颠实(但筒底所垫钢筋底方向与第一层时的方向垂直),然后装入第三层,如法颠实。
2)试样装填完毕,再加试样直至超过筒口,用钢尺沿筒口边缘刮去高出的试样,并用适合的颗粒填平凹处,使表面稍凸起部分与凹陷部分的体积大致相等。
3)称出试样和容量筒的总质量G1、容量筒的质量G2,精确至10g。
3.堆积密度按下式计算:
ρ1=(G1-G2)/V
ρ1――松散堆积密度或紧密堆积密度,kg/m3;
G1――试样和容量筒的总质量,g;
G2――容量筒的质量,g;
V――容量筒的容积,L。
4.堆积密度取两次试验结果的算术平均值,精确至10kg/m3。
十六、石子含泥量测定
1.按规定取样,并将试样缩分至略大于表4.9规定的数量,放在烘箱中于(105±
5)℃下烘干至恒量,待冷却至室温后,分为大致相等的两份备用。
表4.9含泥量试验所需试样数量
6.0
2.称取按表4.9规定数量的试样一份,精确到1g,将试样放入淘洗容器中,注入清水,使水面高于试样上表面150mm,充分搅拌均匀后,浸泡2h,然后用手在水中淘洗试样,使尘屑、淤泥和粘土与石子颗粒分离,把浑水缓缓倒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混凝土 搅拌 中心 试验室 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