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 四湘教版新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
- 文档编号:21557773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2.18MB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 四湘教版新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 四湘教版新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 四湘教版新教材Word文件下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下图是我们旅游经常见到的一种景观,完成下面小题。
8.该地貌的主要特点是()
A.奇峰林立,地表崎岖B.冰川广布,河流众多
C.千沟万壑,支离破碎D.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9.该景观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是()
A.西北地区B.东部地区C.北方地区D.西南地区
河三角洲由多个舌状小三角洲组成。
黄河流出三角洲后,河水与海水的交汇处往往形成狭窄的过渡带,但在特定季节则呈现黄蓝两水界线分明。
下图为我国“黄河入海口故道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黄河流出三角洲后,河水与海水呈现蓝黄两水交汇分明现象的季节最可能是()
A.春季B.夏季C.秋季D.冬季
11.黄河河口出现多处舌状小三角洲的原因是()
A.海水运动变化B.黄河径流变化C.黄河多次改道D.泥沙来源变化
12.图中甲河道保持为河流的时间大约在()
A.1885年以前B.1885~1972年C.1972~1976年D.1972~1996年
某实验中学的小明同学将小米、绿豆、黄豆的混合物自书本的中缝从高处向下缓缓倾倒来模拟河流某地貌的形成过程(如图)。
13.该实验模拟的地貌分布在河流()
A.人海口地区B.上游地区C.出山口地区D.下游地区
14.该实验最大的缺点是()
A.没有模拟出地貌的形态和地势起伏特征B.模拟颗粒沉积物分布规律与实际不符合
C.所选实验材料数量过少,导致结果不显著D.没有反映出重力作用对颗粒物的分选
读人民币版面图案,完成下面小题。
15.此人民币票样,展示的是我国何处景观()
A.九寨沟风光B.桂林山水
C.长白山天池D.黄山
16.该地景观的主要成因是()
A.流水溶蚀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D.海浪侵蚀
17.上海崇明岛的成因主要是()
A.风力侵蚀
B.风力堆积
C.流水侵蚀D.流水堆积
大气主要由干洁空气、水汽和固体杂质三部分组成。
18.干洁空气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成分是()
A.二氧化碳B.臭氧C.氧气D.氮气
19.被称为“地球生命保护伞”的大气组成成分是()
20.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使大气中()
A.氧气含量增加B.臭氧的含量减少
C.水汽含量减少D.二氧化碳含量增加
下图为北半球某城市市区和郊区夏季气温日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1.该城市可能位于()
A.巴西B.美国C.英国D.俄罗斯
22.近年来该市市区与郊区气温差异不断增大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A.市区与郊区间的风力增加,城市污染减轻B.市区大气上升成云致雨,降水概率增加
C.近地面大气由市区流向郊区,郊区气温升高D.高空大气由郊区流向市区,降低市区温度
下图中①~⑨代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
23.下列选项,与图中③环节相吻合的是()
A.黄河入海流B.沙尘暴C.伏旱D.台风登陆
24.“一滴水可以汇入大海的波涛,可以化为高山的彩虹,可以变为地面的积雪。
”这段话涉及了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①水汽输送②蒸发③降水④径流
A.②③④B.①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某地理研究小组对我国某区域进行考察,在记录结果时写道:
“此处地形平坦,一马平川,油菜花漫山遍野,前面是皑皑白雪,远处是冰川的边缘,近处是蒙古包,牦牛在悠闲地吃着草”。
25.该研究小组可能正处于位置及季节()
A.青藏高原B.内蒙古高原
C.华北平原D.天山北麓
26.该区域山麓典型的地带性植被为()
A.针叶林B.落叶阔叶林
C.草甸D.冰川
自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人口迁移背景发生了巨变,利用各省迁入人口占全国跨省总迁移人口的比重观察迁入人口的规模比例变化更能反映迁入人口数量的真实特征。
下图是东北三省1982-2015年人口迁入状况。
根据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27.关于东北三省的人口迁入状况,说法正确的是()
A.三省的人口迁入规模在不断增加B.辽宁对人口迁入的吸引力最强
C.吉林人口迁入规模始终保持最小D.黑龙江迁入人口比例持续下降
28.东北三省迁入人口占全国跨省总迁移人口的比例的变化反映了该地区()
A.人口迁移的引力在增强B.人口迁移的推力在增强
C.人口迁移的引力在减弱D.人口迁移的推力在减弱
下表为我国2017年城市春运人口迁出率迁入率前十位情况列表。
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排位
1
2
3
4
5
6
7
8
9
10
迁出率
广东深圳市
广东东莞市
广东中山市
广东佛山市
广东广州市
北京市
福建厦门市
江苏苏州市
上海市
浙江杭州市
迁入率
广东梅州市
河南周口市
广东茂名市
湖北黄冈市
安徽宿州市
安徽六安市
安徽安庆市
安徽滁州市
安徽豪州市
广西贵港市
29.由此可知()A.深圳市迁出率大于广州市B.上海市迁出率大于北京市
C.茂名市迁入率大于梅州市D.毫州市迁入率大于宿州市
30.此次春运中,客流量最小的交通运输方式是()
A.航空运输B.铁路运输C.海洋运输D.公路运输
二、综合题(每题10分,共40分)
31.下图示意大气受热过程。
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填出图中①③④⑤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称:
①____③____④____⑤____。
(2)简述图中②比①细的原因____。
(3)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简要说明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____。
(4)指出影响④强度的因素____。
32.下面图1为我国某地区略图及甲、乙两地的景观图,图2为丙地局部地形分布图及A到B一线地质剖面示意图。
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甲、乙两地景观的主要成因分别是____、____。
(2)在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按黄土颗粒大小可分为黏黄土带、沙黄土带和典型黄土带,根据①、②、③三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可判断出①是____;
②____;
③____。
(3)随着黄河中下游的水利工程建设,使丁处地貌的生长速度____(加快或减慢)。
(4)描述从A到B一线沉积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并说明原因____。
33.下图黄河上游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
(1)贺兰山脉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分布区,煤炭是地质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_________能。
我国的煤炭大部分形成于_________代后期和中生代。
(2)图中箭头所指地区属于流水地貌中的_________,这种地貌一般分布在山麓或沟谷出口处,其沉积物颗粒大小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
(3)宁夏是我国光伏发电的集中产业区,该地年太阳辐射丰富,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的因素主要有纬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毛乌素沙地是我们常见的_________地貌。
风沙在运动过程中常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危害,西北人民常用草方格沙障来治理流动沙丘,请你说一说这方法治理流沙的原理_____________________。
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19年1月8日,搭载“月面微型生态圈”的嫦娥四号成功登陆月面,进行人类首次月面生物实验并培育出第一株被子植物嫩芽。
下图为“月面微型生态圈”工作原理图。
(1)“嫦娥四号”飞向月球的过程中,接触最多的天体是。
(2)对“嫦娥四号”运行产生严重干扰的太阳活动是、。
(3)“月面微型生态圈”模拟地球外部圈层特点,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
在月球上,“月面微型生态圈”运行的能量主要来源于。
(4)材料中提到的被子植物,主要盛行于(填写地质年代)。
这个地质年代出现一次大冰期,称为大冰期。
(5)与地球相比,简述月球表面不适宜生物生存的原因。
参考答案
1.D2.D
【分析】
1.太阳能衣服使用效率,与使用地区的太阳能丰富程度有关。
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晴天多,太阳辐射最强,所以太阳能衣服使用效率最高,D符合题意;
而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因海拔低,空气稠密,且夏季多云雨天气,四川盆地还多雾,太阳辐射较弱,排除A、B、C。
故选D。
2.太阳辐射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A错。
煤炭和石油属于生物体固定的太阳能,形成与太阳辐射有关,B错。
对地球磁场影响明显的是太阳活动,而不是太阳辐射,C错。
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其中水循环中的蒸发和水汽输送的能量来自太阳辐射,D对。
【点睛】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主要包括纬度因素、地形地势及天气状况等。
3.A4.C5.B
3.图中岩石为由粉砂岩在干燥、炎热气候条件下暴露干裂,其裂缝又被绿色沉积物充填的沉积岩,所以层理结构显著,A正确。
粉砂岩颗粒较细,透水性差,B错误。
沉积岩沉积物质层理不同,软硬程度存在差异,C错误。
5.4亿年前为古生代,还没有出现哺乳动物,D错误。
故选A。
4.该龟背石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可能为先由流水沉积形成粉砂质沉积岩,后随地壳上升,沉积层裸露,受到外力风化,在干旱环境中龟裂,后随地壳下沉或海平面上升,在海洋环境中,古生代海洋藻类物质沉积进入裂缝,逐渐固结,形成独特的花纹形状,C正确。
故选C。
5.龟背石为沉积岩,主要受外力作用形成,①错误。
形成条件苛刻,形成过程复杂,形成数量稀少,②正确。
形成在5.4亿年前,年代久远,外力作用破坏强烈,③正确。
长期接受外力堆积,深埋地下,出露地面的较少,④正确。
可能分布在人迹罕至地区,尚未被发现,⑤正确。
龟背石形状独特,人类发现多进行保护,⑥错误。
B正确。
故选B。
【点睛】龟背石虽然花纹独特,但其本质为沉积岩。
6.C7.B
6.月球质量小,引力小,没有大气层存在,昼夜温差极大,不可能存在生命,C正确;
陨石撞击不是主要原因,A错;
夜晚温度太低也是由于没有大气层存在导致,B选项表述无C选项准确全面,B错;
月球自转周期和月球公转周期等长,大约一个月,但相比于C选项而言,自转周期偏长也不是最主要的原因,D错。
7.太阳活动强盛时,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从而使得探测器向地球传输影像图时信号受到干扰,B正确;
地球自转速度变化不大,且对信号传输影响不大,A错;
月球无大气层,月球表面无风,C错;
太阳正值壮年期,其太阳辐射稳定,且太阳辐射对信号传输影响不大,D错。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
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
同时,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与那里的高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
另外,地球上的一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与太阳活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8.A9.D
8.图示地貌是溶洞地貌,洞内为千姿百态的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属于喀斯特地貌,该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和沉积作用等所形成,喀斯特地貌地表因流水溶蚀作用形成奇峰林立,地表崎岖的特征,A正确;
喀斯特地貌一般出现在比较暖湿气候环境,不具有冰川广布的特征,B错误;
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特征,是黄土分布区流水侵蚀的结果,不是喀斯特地貌特征,C错误;
喀斯特地貌分布区往往地形崎岖,土层较薄,不具有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的特征,D错误。
9.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图示景观为喀斯特地貌,我国石灰岩集中分布地区在云贵高原,其中喀斯特地貌发育最为典型,云贵高原属于我国南方地区,因此该景观在我国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是南方地区,D符合题意;
我国西北地区降水较少,喀斯特地貌发育不典型,排除A;
我国东部地区大多地势低平,多沉积作用,石灰岩分布面积较小,因此不是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排除B;
我国北方地区平原面积广阔,以沉积地貌为主,因此不是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泛的地区,排除C。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大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作用等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除溶蚀作用以外,还包括流水的冲蚀、潜蚀,以及坍陷等机械侵蚀过程。
地表地貌多溶沟和石芽、天坑和竖井、溶蚀洼地和溶蚀谷地、干谷、峰林、峰丛、孤峰、天生桥;
地下水沿可溶性岩的裂隙溶蚀扩张而形成的地下洞穴,溶洞中有许多奇特景观,如石笋、石柱、石钟乳、石幔等。
10.B11.C12.B
10.夏季流域降水多,河流含沙量大,黄河水呈现明显的黄色,注入海洋后,河水的黄色与海水的黄色形成鲜明的对比,界线清晰,B正确,其他季节河水含沙量相对少,颜色对比不明显,ACD错误。
11.黄河河口出现多处舌状小三角洲的原因主要与黄河发生多次的改道有关,改道使入海的位置发生改变,泥沙的沉积位置不同,从而形成多个舌状三角洲,C正确,海水运动变化、径流变化、泥沙来源等不会出现舌状的三角洲,ABD错误。
12.从图上信息可知,甲河道位于1885年海岸线之外,说明这时还没有甲河道,A错误。
甲河道是位于1885海岸线与1972海岸线之间,说明这段时间,甲河流参与三角洲的形成过程,河道在这段时间存在,B正确。
1972~1976年出现新的海岸,河道不现存在,1972~1996年河流改道,甲不存在,CD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三角洲的形成,根据图的信息分析推理即可得出正确答案。
13.C14.B
13.冲积扇是河流出山口处的扇形堆积体,当河流流出谷口时摆脱侧向约束,其携带物质便铺散沉积下来:
图中的实验有颗粒物质的选取,形成的是地貌是堆积体的外形特点,书本打开并倾斜放于桌面上,说明有一定的坡度,因此此卖验模拟的是冲积扇的形成过程,一般分布在河流流出山口地区,故选C。
14.该实验形成的堆积体的形状也像扇子,和冲积扇的形状很类似,故A不符合题意;
实验中没有加水,所以没有体现流水作为搬运媒介,且黄豆颗粒大,应该先沉积,分布在堆积体最下方,而实验中分布在最上层,所以模拟沉积物分布规律与实际不符,故B正确;
所选实验材料包括小米、绿豆和黄豆,可以显示出重力作用的分选,结果反映明显,C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河流携带的泥沙在河口地区沉积形成冲积扇,中下游地区形成冲积平原,河口地区形成三角洲地貌。
15.B16.A17.D
15.图示景观展示的地貌属于喀斯特地貌,结合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应为我国桂林山水,B正确,排除ACD,故选B。
16.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喀斯特地貌是可溶性岩石(多为石灰岩)受流水溶蚀形成,A正确;
喀斯特地貌的形成与冰川侵蚀、风力侵蚀、海浪侵蚀等无关。
17.崇明岛地处长江入海口,长江携带泥沙流入河口地区时,由于比降减小、海水顶托等原因,流速变缓,所挟大量泥沙于此逐渐沉积,形成崇明岛,所以其成因主要是流水堆积,D正确,C错;
与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关系不大,AB错。
【点睛】喀斯特地貌是具有溶蚀力的水对可溶性岩石(多为石灰岩)进行溶蚀等作用所形成的地表和地下形态的总称,又称岩溶地貌。
地上喀斯特地貌有:
孤峰、峰林、峰丛、洼地、丘陵、落水洞等。
地下喀斯特地貌有:
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地下暗河、溶洞等。
18.D19.B20.D
18.氮(N2)约占78%,氧(O2)约占21%,稀有气体约占0.94,,二氧化碳(CO2)约占0.03%,还有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0.03%,如.臭氧(O3)、氧化氮(NO)、二氧化氮(NO2)等,因此干洁空气中所占比例最大的成分是氮气,故选D。
19.臭氧可以吸收太阳的紫外线,减少紫外线对生物的伤害,所以被誉为“地球生命的保护伞”,B正确。
二氧化碳、氧气、氮气都不能吸收紫外线,所以没有“地球生命的保护伞”的价值,A、C、D错。
20.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进而导致全球变暖,蒸发旺盛,空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多,C错误,D正确。
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会消耗大气中的氧气,导致氧气含量减少,A错误。
臭氧含量的减少与制冷设备等的广泛使用有关,这些设备的使用使大气中的氟氯烃的含量不断增加,破坏臭氧层,从而导致臭氧含量减少,B错误。
【点睛】全球变暖主要是温室气体增多导致的,主要的温室气体为二氧化碳,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多主要是两方面的原因:
(1)人类活动燃烧煤、石油等矿物燃料;
(2)森林植被的破坏。
21.D22.B
21.该城市位于北半球,排除A;
一般而言,一天中气温最高的时间在当地午后14点左右,此时对应的北京时间约为18点,所以该城市的经度约为60°
E,因此该城市不可能位于美国或英国,可能位于俄罗斯,BC错,D正确,故选D。
22.城郊热力环流体系中,近地面空气由郊区流向城市,因此市区与郊区气温差异增大,城市与郊区之间的风力增加,但近地面空气由郊区流向城市,其城市污染不一定减轻(如:
对大气有污染的企业如果布局在城郊热力环流体系之内,在这种情况下,城市污染可能加重),A错;
市区与郊区的气温差异不断增大,市区大气上升成云致雨,降水概率增加,B正确;
在城郊风热力环流体系中,近地面大气始终由郊区流向城市,高空大气始终由市区流向郊区,CD错。
【点睛】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如下图,注意: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于气流下沉处及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下沉距离之外。
23.D24.A
23.读图可知,图中③环节为水汽输送。
黄河入海流为地表径流,A错。
沙尘暴是冷锋导致的,是指强风从地面卷起大量沙尘,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具有突发性和持续时间较短特点的概率小危害大的灾害性天气现象。
伏旱是副高控制降水少所致,与水汽输送无关,BC错。
台风登陆属于水汽输送环节,D对。
24.水汇入大海属于径流环节,转化为彩虹属于蒸发环节,降为地面积雪属于降水环节,②③④正确。
【点睛】水循环包括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循环和海上内循环三种。
其中海陆间大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
25.A26.C
【分析】试题考查地理环境差异性
25.由材料“油菜花漫山遍野,前面是皑皑白雪,远处是冰川的边缘”可判断出,该地为青藏高原,A正确。
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天山北麓都看不到冰川的边缘。
26.由材料“前面是皑皑白雪,远处是冰川的边缘”可判断出该地位于青减高原,青藏高原典型的地带性植被为草甸,C正确。
【点睛】试题考查学生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能力,答题可根据“白雪、冰川、牦牛”等信息来判断。
27.B28.C
27.从图中数据分析,三省的人口迁入规模在不断波动变化,A错误。
辽宁省迁入人口规模在三省中最大,对人口迁入的吸引力最强,B正确。
吉林人口迁入规模在2000年--2010年超过黑龙江,C错误。
黑龙江迁入人口比例先增加后下降,D错误。
28.东北三省迁入人口占全国跨省总迁移人口的比例的变化呈现出波动下降的特征,反映了该地区人口迁移的引力在下降,A错误,C正确。
人口迁入主要反映的是人口迁移的拉力强弱,不能反映推力的强弱,BD错误。
【点睛】人口迁移分为迁出和迁入,其影响因素存在差异。
29.A30.C
29.由表格可知,深圳迁出率最高,A正确;
上海市迁出率小于北京市,B错误;
茂名市迁入率小于梅州市,C错误;
毫州市迁入率小于宿州市,D错误。
30.由表格可知,国内的人口迁移,主要是沿海与内陆之间的人口迁移,因此海洋运输客流量最小,C正确。
31.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大气吸收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大气通过吸收、反射、散射等作用,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所以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要少得多。
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后产生地面辐射,地面辐射以长波辐射为主;
二氧化碳主要吸收长波辐射,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会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从而使大气温度升高。
云层厚度;
云量;
水汽含量。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相关知识。
难度一般,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详解】
(1)根据所学地理知识可知,图中①代表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③代表地面辐射,④代表大气逆辐射,⑤代表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
(2)图中①代表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代表经过大气层之后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过程中,部分被大气吸收、反射或散射,即大气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削弱作用,所以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比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较少,图中②比①更细。
(3)注意题干信息“用大气受热过程原理”。
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地表通过吸收太阳辐射导致地温升高,地面辐射增强,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主要吸收长波辐射,因此大量排放二氧化碳使得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增多,从而导致大气温度升高,全球气候变暖。
(4)④为大气逆辐射,云层厚度越大,云量越多,水汽含量越多,大气逆辐射越强,所以影响大气逆辐射强度的因素主要有云层厚度、云量、水汽含量等。
32.风力侵蚀流水侵蚀黏黄土带典型黄土带沙黄土带减慢分布特征:
从A到B的沉积物厚度逐渐变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高一地理上学期高频考题期末模拟卷 四湘教版新教材 学年 地理 上学 高频 考题 期末 模拟 四湘教版 新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