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BIM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项目初稿0412Word文档格式.docx
- 文档编号:21556468
- 上传时间:2023-01-31
- 格式:DOCX
- 页数:46
- 大小:1.53MB
基于BIM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项目初稿0412Word文档格式.docx
《基于BIM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项目初稿0412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BIM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项目初稿0412Word文档格式.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职工总数(人)
1595
其中:
本专科生
20515/2
专任教师
1314
硕士生
2984
教授
196
博士生
7
副教授
404
国家/省级重点学科数(个)
0/11
国家/省级重点研究基地(个)
2/40
现有固定资产总值(万元)
167896
其中:
房屋建筑物总值(万元)
125959
房屋建筑物面积(M2)
674752
4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设备(台)
78
大型专用仪器设备总值(万元)
5989.12
申请项目基本情况
项
目
类
型
省级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教学实验平台项目□
科研平台和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项目□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项目□
申请资金总额(万元)
375
中央财政
300
地方自筹
75
项目负责人
高锡荣
联系电话
139********
特色重点学科建设项目
一级学科□
二级学科□
项目简介:
为贯彻国家和重庆市高等教育发展规划,支撑我校信息通信行业特色学校建设,整体提升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能力,推动该学科由“特”向“强”的转化,形成我校在信息通信管理创新方向的学科优势,特提出本项目建议。
本项目针对互联网、大数据、创新2.0时代,本学科在平台体系、队伍梯队、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时代差距与问题,提出从学科平台体系建设、人才队伍梯队搭建和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三个方面,系统开展学科特色方向的建设。
学科平台体系建设拟遵循“重点学科→特色方向→业务平台→功能系统”这一纵向逻辑链条,着重建设通信新业务企划平台、众创空间创意训练平台和信息资源挖掘平台,形成新兴信息技术环境下信息通信管理创新的物质条件;
人才队伍梯队搭建拟遵循“顶层引领→中层支撑→青年为基”的线路,借助三大学科平台吸引顶层领军人才落户、凝聚中层学术中坚、集训青年人才队伍,并加强对国内外名校博士的引进力度,形成支撑信息通信管理创新的人力条件;
人才培养模式变革拟遵循“创新创业精神锻造→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创新创业实作实训”的培养路径,运用三大学科平台对学生开展创新创业的理论学习、实验锻炼与实训体验,练就学生的创新创业勇气与能力,积累学生的创新创业经验,形成支撑信息通信管理创新的教育体系。
项目总预算375万元,申请中央财政资金300万元,地方财政资金37.5万元,学校自筹37.5万元。
项目建成后将形成面向信息通信管理创新的一流学科平台体系;
并以一流的学科平台体系吸引高层次人才加盟,形成梯队结构合理、力量强大的学术梯队;
再依托一流的学科平台体系和强大的学术梯队,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输送大量的有生力量。
最终,完成本学科由“特”向“强”的提升。
工程管理专业基于BIM应用的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项目论证报告目录
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信息通信管理创新特色方向提升建设
项目论证报告
一、总论
(一).学校基本建设背景
重庆邮电大学创办于1950年,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重庆市共建的一所教学研究型大学,也集军事、民用相结合,以信息科学技术为特色的省部共建重点高校,被誉为"
中国信息通信人才的摇篮"
。
重庆邮电大学入选国家"
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
,国家"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建设高校、国家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基地、全国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重邮曾开发出第一个符合国际标准的脉冲编码设备而被称为中国"
数字通信发源地"
2003年起先后完成TD-SCDMA中通信协议、芯片、应用平台和中国第一个国际通用无线工业总线EPA标准,是TD联盟第一所的高校成员。
国内唯一移动通信国防信息化保障基地,国内唯一物联网重点实验室,是工业物联网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依托高校,曾获得过"
光电诺贝尔"
之称的兰克奖。
教学横跨"
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
,川渝地区唯一的省(市)属"
中国国家奖学金"
高校,2011年度教育部"
高校毕业生就业典型经验高校"
四所代表高校之一,"
春晖计划"
专项支持研发4G高校,设立有两个国家"
2011协同创新中心"
被誉为“中国数字通信发源地”和“中国信息通信人才的摇篮”
学校始建于1950年新中国邮电通信事业起步之际;
1959年由国务院命名为重庆邮电学院并开始本科教育;
1965年成为当时四川省开展研究生培养工作的10所院校之一;
2000年由原信息产业部划转重庆市,实行部市共建;
2006年学校更名为重庆邮电大学;
2010年学校成功举办60周年校庆庆典,并成立学校第一届董事会;
2013年批准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
学校现占地3800亩(其中林区面积2200亩),校舍建筑面积67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32万平方米,建成万兆级校园主干网络,图书馆藏纸质图书230余万册、电子图书资源近20TB。
学校教学科研条件不断改善,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近7000元。
学校现有各类在校学生24000余人,其中本专科生21000余人,研究生近3000人;
现有教职工1600余人,其中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600余人,我校校友、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邬贺铨院士为学校名誉校长和校董事会主席,外聘了20余名院士和100余名知名专家为我校兼职教授或名誉教授。
学校现有47个本科专业,12个一级学科、38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在8个学科领域招收培养工程硕士。
学校现有11个省部级重点学科,42个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重庆市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人文社科基地。
学校以“专业提升计划”为引领,主动适应信息通信行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注重内涵建设,改革教育资源投入机制,优化教学资源、转化科研资源、提升人才资源、利用网络资源、整合行业资源等“五大资源”——深入实施质量工程,大力推进创新人才培养工程和研究生创新教育计划,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学校现有5个国家、11个重庆市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8个国家及重庆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7门国家及重庆市精品课程和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合并)。
近年来,学生参加第十一届“挑战杯”成绩位列全国高校第21位,参加数模竞赛成绩连续两年排名全国高校第二,参加第八届“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获全国金奖,参加2012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捧得该项赛事最高荣誉“TI杯”,参加全国电子设计、数学建模、外语竞赛等获国家级奖励300余项,部省级奖励1000余项;
学校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毕业研究生供不应求,成为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五十强”。
学校大力加强产学研合作,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以服务谋发展,以合作求壮大。
不断探索“校企联盟”、“校所合作”、“校地联合”、“走进园区”、“自主开发”等新模式,努力构建产学研合作大平台。
与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邮政,华为、中兴、大唐、普天、联想、腾讯、奇虎360等行业著名企业,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中国信息通信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与长安、四联、机电控股、重钢、力帆、富士康等在渝大型企业,与重庆两江新区、南岸区、西永微电子园、茶园工业园区等建立了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
学校注重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微软、惠普、IBM、思科、甲骨文、等国际IT龙头企业开展人才培养、科研合作,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德国、俄罗斯和韩国、新加坡、日本等国的40余所高校开展学术交流、联合办学及共建研发基地。
学校还积极推进与各董事单位的相关合作项目,建立健全促进产学研合作的联系协调机制和相关制度措施;
进一步推进校地合作、校所合作、校企合作,新增一批实质性合作项目和实习实训基地,不断提高产学研合作的实效性。
在当今全球化时代,电子信息产业已成为我国乃至全世界一大产业。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要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有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把信息产业做大做强。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将信息产业列入科技发展的重点领域及优先主题,并将信息技术列入科技发展的前沿技术。
2010年9月,国务院通过《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将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七个产业确定为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而进一步确立了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核心战略地位。
《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制定重庆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把新一代信息产业建设成为重要支柱产业。
集中建设一批产业链(集群),建设全球最大的笔记本电脑加工基地、亚洲最大的离岸数据开发和处理中心。
建设通信设备等重点产业链(集群),建成国家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
要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加快物联网等新技术研发应用。
广泛推广应用云计算、空间地理信息等技术,建设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校园、区域医疗等信息系统,建设智慧城市,建成国家重要的数据中心。
同时强调,强化政府引导,突出企业主体地位,加强集成创新,促进产学研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以技术创新带动企业上档升级。
要提升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建成长江上游地区信息中心。
《重庆市“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以打造新一代信息产业为全市经济第一支柱产业为目标,重点发展新一代信息终端、通讯设备及系统、高性能集成电路、软件及信息服务,物联网应用相关产业。
“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要求以电子信息通信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互联网技术主动向其他行业渗透,并作为新业态主体带领相关行业快速发展。
“互联网+”国家行动计划对电子信息通信类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加迫切的需求和更高标准的能力要求。
现代科技和行业与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对我校的改革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广阔的空间,同时,也赋予了学校重大的时代使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创建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打造西部信息科技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自主科技创新基地是学校发展的中心任务。
经过60年的建设、改革和发展,学校有充分的基础、足够的能力和坚定的信心,认真组织好所规划项目的实施,推动学校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好更快地发展。
(二).本学科方向建设概况
1.建设目标明确,建设重点突出
遵循“突出特色、发挥优势、注重内涵、提高质量”的建设思路,体现“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人才培养”的宗旨,瞄准学科前沿,结合行业需求,改善学科建设的软硬件环境,研究信息通信领域的管理创新问题,培育信息通信管理创新方向的领军人才和特色团队,培养信息通信管理创新人才,为信息通信行业和重庆市社会经济建设提供管理决策服务,实现本学科方向的优势提升。
在学科现有特色的基础上,针对信息通信行业发展的趋势和重庆市经济发展的特点,将学科建设的重点放在学科特色方向的提升上,即提升信息通信管理创新的能力,以进一步凸显学科优势。
通过特色业务平台的建设,完成信息通信管理创新特色方向的提升内容,实现该方向的提升目标。
学科坚持面向信息通信行业和重庆市经济建设的理念,培养满足信息通信行业需要和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水平综合管理人才,形成了突出的办学特色。
目前,本学科已形成了以下五大稳定的研究领域:
通信运营管理:
依托本校通信行业优势,面向通信企业的运营实践,研究企业战略、组织构架、业务运作、生产流程以及信息通信项目管理的理论与方法。
信息化与信息管理:
依托本校信息通信行业背景,针对社会经济信息化转型的大趋势,研究城乡信息化和通信市场改革的重大课题,打造国内一流、西部领先的信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
物联网工程与电子商务管理:
追踪互联网、物联网的技术演进与商业应用,研究新兴电子商务的实现模式与行业规制、现代物流的规划与运营、物联网的产业化与推进政策。
通信技术创新管理:
依托重庆市信息产业发展研究中心、重庆邮电大学管理系统理论与方法研究所,研究技术创新与知识管理领域的学术问题,在信息技术创新管理、IT企业知识管理、IT企业技术联盟方面取得了具有国际国内影响的科研成果。
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
依托本校理工科优势,面向信息网络优化、通信市场预测、电子商务应用,研究复杂系统、知识管理、技术创新、网络组织、管理决策理论与方法。
2.存在问题
(1)忽视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工程管理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性学科,作为一个应用型学科其实践性要求较强。
开设工程管理的财经类高校往往在通信工程实验室建设方面偏弱,对于建筑材料和建筑施工技术中的一些实验只能通过图片或动画模拟加以了解,很难形成感性认识。
而具有专业工程背景的院校虽然拥有土木力学实验室,但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较少。
(2)专业课程之间联系不紧密。
虽然两种方案都比较重视学科基础课程的设置,但不同课程之间的联系没有得到重视。
比如工程管理专业的学生在大二开始接触工程制图、房屋建筑学和建筑材料等专业基础课,在大三才开始接触土木工程施工,这些关联度很强的课程开设的时间跨度大,有的甚至长达一年。
(3)在财经类高校工程管理专业方案中,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基础课程所占的学分过多,很难在有限学分里安排大量的技术类课程和专业课程。
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的财经类高校在技术类课程的设置上存在明显的短板。
(4)人才培养模式亟待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本学科虽然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学生,但在学生培养导向上主要还是以就业为主,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严重不足。
这种状况带来两个后果,一是千军万马一起涌向就业这根独木桥,加大了就业压力,增加了待业与失业风险;
二是学生自主创新和自主创业的勇气不足、能力不够,削弱了社会的创新创业力量和经济增长动力。
(5)学科平台体系仍显落后
目前,本学科尽管已有一定的平台基础,但学科平台体系仍然明显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步伐。
尤其是在互联网、大数据业务高速发展的今天,急需建设通信新业务企划平台和信息资源挖掘平台,以整体加强本学科在通信运营与信息管理领域的优势与特色。
另外,在以创客为代表的创新2.0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在成为时代的潮流,这就急需建设面向众创空间的创意训练平台,以系统提升本学科方向在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面的综合能力。
(三).所申报项目相关情况
本平台针对通信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基于BIM的信息化模型来培养具备管理学、经济学和通信工程技术的基本知识,掌握现代管理科学的理论、方法与手段,具有工程项目全过程管理基本能力,强化工程工程管理信息化应用能力,侧重于通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能力。
积极响应《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号召,在李克强总理创新创业的政策方针下,进一步改善其办学条件,提高人才培养能力和科学研究水平,增强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社会进步以及行业发展服务的能力。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基于互联网和移动通信技术的BIM与GIS集成应用,将改变二者的应用模式,向着网络服务的方向发展。
当前,BIM和GIS不约而同地开始融合云计算这项新技术,分别出现了“云BIM”和“云GIS”的概念,云计算的引入将使BIM和GIS的数据存储方式发生改变,数据量级也将得到提升,其应用也会得到跨越式发展。
智慧构建可以理解为是充分利用以4MC【BIM(建筑信息模型)、PM(项目管理)、DM(数据管理与服务)、Mobile(移动应用与物联网技术)、Cloud(云技术)】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企业集约化经营和项目精益化管理为手段,实现低碳、高效、低排放、高品质、可持续的建造过程。
以“智慧、互联、协同”的建筑来满足整个城市的和谐发展和智慧运行。
其中BIM技术逐渐成为支撑智慧城市的构建的核心应用技术之一。
1、BIM应用的国际趋势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大容量、高性能计算机硬件的开发使用,使建设规模庞大、建设周期长、参与方多的建设项目的信息技术化成为可能。
经过一系列的研究探索,我国建筑业的信息共享技术已经从单纯地引进计算机作为计算工具而转向实现建筑业信息化。
BIM最早由美国Autodesk公司在总结归纳匈牙利Graphsoft公司提出的虚拟建筑概念和美国Benetly公司提出的SignalBuildingInformation概念基础上于2002年提出并将其应用到Revit软件中,我国首次通过Revit软件接触到BIM技术理念的是建筑设计院。
BIM技术作为一种全新的理念和技术,正受到国内外学者和业界的普遍关注。
BIM思想源于20世纪70年代,之后CharlesEastman、JerryLaiserin及McGraw-Hill建筑信息公司等都对其概念进行了定义,目前相对较完整的是美国国家BIM标准(National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Standard,NBIMS)的定义:
“BIM是设施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
BIM是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是一个分享有关这个设施的信息,为该设施从概念到拆除的全寿命周期中的所有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的过程;
在项目不同阶段,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在BIM中插入、提取、更新和修改信息,以支持和反映各自职责的协同工作”。
自BIM产生以来,与其相关的研究及应用不断加强,BIM的出现正在改变项目参与各方的协作方式。
2、BIM定义
BIM的英文全称是BuildingInformationModeling,国内较为一致的中文翻译为:
建筑信息模型。
1975年,“BIM之父”——乔治亚理工大学的CharlesEastman教授创建了BIM理念至今,BIM技术的研究已经经历了三大阶段:
萌芽阶段、产生阶段和发展阶段,现如今在国外基本已经普及,但在我国建筑行业只限于一些大型设计院在开展应用。
3、BIM技术概述
何谓“BIM技术”----BIM技术的定义包含了四个方面的内容:
BIM是一个建筑设施物理和功能特性的数字表达,是工程项目设施实体和功能特性的完整描述。
它基于三维几何数据几何数据模型,集成了建筑设施其他相关物理信息,功能要求和性能要求等参数化信息,并通过开放式标准实现信息的互用。
BIM是一个共享的知识资源,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共享。
基于这个共享的数字模型,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运维各个阶段的相关人员都能从中获取他们所需的数据,这些数据是连续、及时、可靠、一致的,为该建筑从概念到拆除的全生命周期中所有工作和决策提供可靠依据。
BIM是一种应用于设计、建造、运营的数字化管理方法和协同工作过程。
这种方法支持建筑工程的集成管理环境,可以使建筑工程在其整个过程中显著提高效率和大量减少风险。
BIM也是一种信息化技术,它的应用需要信息化软件支撑。
在项目的不同阶段,不同利益相关方通过BIM软件在BIM模型中提取、应用、更新相关信息,并将修改后的信息赋予BIM模型,支持和反映各自职责的协同作业,以提高设计、建造和运行的效率和水平。
(四).总投资
总预算375万元。
申请中央财政资金300万元,用于本学科方向业务平台系统的建设;
申请地方财政资金37.5万元主要用于人才队伍梯队搭建,包括为学科领军人才引进、学术骨干培养提升、青年人才交流培训等提供经费与设备;
学校自筹资金37.5万元,主要用于人才培养模式变革,包括为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创新创业实验开发、创新创业实训实作训练等提供经费与设备。
(五).预期效果
本学科方向建设,将大幅度改善学科平台设施条件,健全学科人才队伍梯队,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变革。
体系建成后将极大地支持本学科的提档升级,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本学科发展,带动本学科方向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提高团队合作科研、协同创新的能力。
借助于建成的平台提升学科方向的人才培养能力,提升研究生和本科生的培养质量,同时还将为行业和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决策咨询服务。
最终推进本学科由“特”向“强”的转化。
二、建设意义和必要性
(一).建设的总体目标与定位
1.总体目标:
建造智慧城市,用有限的资源打造无限的收益
2.目标建设之细节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把推进城镇化建设,加大统筹城乡发展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大战略,提出了城镇化、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四化同步发展的理论。
将“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为我国发展的根本动力新城镇化要求集约、绿色、低碳、智能的城市。
新型城镇化需要智慧建造。
为保证绿色、智能和宜居的建筑它需要一个完整的建造过程来支撑。
它是从规划开始,通过一个建筑物的规划、设计、施工,一直到运维,展现一个完整建筑物建造生命周期的过程。
因此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上的一栋建筑物,其实这是一个物理的建筑物,与这个物理建筑物同时存在的,应该有一个数字建筑物,那么这个数字建筑物就是我们智慧建筑的一个重要技术。
智慧建造过程可以理解为是充分利用以4MC(BIM建筑信息模型、PM项目管理、DM数据管理与服务、Mobile移动应用与物联网技术、Cloud云技术)等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支撑,企业集约化经营和项目精益化管理为手段,实现低碳、高效、低排放、高品质、可持续的建造过程。
其中,BIM技术逐渐成为支撑智慧建造的核心应用技术之一。
BIM融入通信工程建设,将有助于进一步打造智慧城市。
三维的动态运营分析相较于普通的二维分析,将有利于通信运营商充分了解到公司的某类产品在某个特定的时候于某个地方利用的资源种类及其利用程度、有效期。
这样就可以有规划的减少资源的利用,达到相同的收益和效果,甚至于创造出更大广度的新收益。
3.定位:
致力于做一个创新创业实践平台,激发创新的意识,加大学生专业知识的巩固力度,为创新创业做进一步的准备。
利用学院现有的工程管理工作室,信息管理系统实验室以及智能手机平台打造一个新型的平台,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学生利用这个平台,提高动手和实践操作能力,进一步巩固加深专业知识。
在学习之余,利用平台,充分发挥创意,实现项目服务外包!
(二).建设意义
1.有利于提升工程管理人才的专业素质
现代工程项目越来越复杂,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
清楚、直观地呈现项目的决策、实施和管理过程。
而BIM能够模拟项目设计、施工、管理的整个过程,能够增进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由此提升专业素质。
这方面的教学研究成果包括:
BIM课程能够提高学生图纸阅读的能力、编制工程造价的能力;
能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项目实施的复杂问题;
能够加深学生对建筑结构的理解;
能够提高学生的空间理解能力;
能够提高学生的工程设计理解能力
2.有利于提高工程管理人才的时间能力
通过BIM的课程大作业或跨专业设计,让学生真正面对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管理等问题,并与其他专业的学生共同解决专业难题,由此,提高学生的跨专业学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
研究表明,BIM能够激励学生在团队学习中积极地探索更多的设计方案,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BIM平台,实现建筑、技术、管理等跨学科的课程学习和知识应用,能够增进学生对建筑领域相关专业知识的理解。
3.有利于提升工程管理人才的沟通和协作能力
现代工程对项目管理者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BIM的课程大作业或跨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基于 BIM 创新 创业 实践 平台 项目 初稿 0412